诠释学 讲稿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论
一、“阐释学一词的来源
“阐释学”一词来源于赫尔墨斯(Hermes),赫尔墨斯本是希腊神话中诸神的一位信使的名字,他的任务就是来往于奥林匹亚山上的诸神与人世间的凡夫俗子之间,迅速给人们传达诸神的消息和指示。
因为诸神的语言与人间的语言不同,因此他的传达就不单单是报导和简单的重复,而是需要翻译和解释。
二、◆阐释学定义:“阐释学是具有历史性、整体性和循环性特征的意义的理
解与解释之方法论学说。
”(《诠释学》帕默尔著,潘德荣译)、
三、阐释学发展史:以宗教和法律为源头的前阐释学(古典阐释学),在浪
漫主义的推动下发展为施莱尔马赫的一般阐释学,狄尔泰的体验阐释学,海德格尔的此在阐释学,伽达默尔的语言阐释学。
四、主要代表
第一章前阐释学(古典阐释学)
历史源远流长,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
阐释学一词最初的含义是“解释”,即一方面确定词、句、篇的确切含义,另一方面使隐藏的意义显出来,使不清楚的东西变得明晰。
因此,亚里士多德认为,“解释”的目的在于排除歧义以保证词与命题判断的一致性。
到了中世纪后期,出于对圣经经文、法典内容的考证和意义阐发的需要,逐步形成有关《圣经》的法律条文的“释学:和考证古典资料的“文献学”。
使古典阐释学有了自己初步的专门学科性
研究领域。
然而,从总体上说,这一时期的阐释学乃限于对不同类别的古典文
献作一些技术性的诠释工作。
一、阐释学的两个源头:宗教与法律(宗教=法律)
总所周知,西方文明来源于希伯来文化,西方的学者指出,在古代希伯来社会里,宗教与法律是未与分化的,这不仅他们具有共同的形式和享
有同等的权威性与普遍性而言,而且在更为直接的意义上,宗教及法律,
法律即宗教。
宗教本身代表了一种信仰,而他的各种戒律,则意味着秩序
和法律。
表现在阐释学上,就是既然宗教的经典(《圣经》)对于信徒来
说具有永恒的意义,由于历史的疏远化作用,每一代人都有对经典进行重
新理解和解释的任务。
当人们的注意力被吸引到《圣经》的注释方面,或者准确的说,不得不局
限于这一方面时,语言学和圣经注释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他们成了阐释
学的两个直接来源。
二、阐释学的两个直接来源:语言学、圣经注释学
在中世纪的欧洲,圣经注释学和语言学是交织在一起的,语言的规则被视
为《圣经》理解和解释的工具,他们共同构成了阐释学的来源。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言语和意见的本性无论如何是不能改变的。
言语本身
无所谓对错,只是在参照它所描述的对象时,我们才能对他作出判断,而这种
判断仅就语言与所发生的事实之关系而言,语言本身却在各方面都维持不变。
”
换句话说,言语一经说出,就具有它自身结构做规定的、固定的意义。
古希腊学者卓有成效的工作,便是建立了一座通往古典神话时代的桥梁,
人们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恢复了他们与那个陌生的、充满激情的精神世界的联系。
他们为自己的发现而欢欣鼓舞,这里所包含不仅仅是一种理解,而且是直
接崇敬。
因为那个世界充盈着创造性冲动和生命力,而这正式他们所缺少的,
或者说,是他们逐渐丧失的。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希伯来文的《圣经》被翻译
成了希腊文,并被确定为《圣经》的正典,也正是在《圣经》的翻译和解释过
程中,建立了圣经注释学。
此乃阐释学的另一个来源。
“很难成为阐释学,观其内容,则属于语法学,他研究的是词语的性质和
语言的逻辑,语句的逻辑结构,因此是一种理解语句的辅助工具。
”所以,被
称为阐释学的来源。
三、前阐释学(古典阐释学)
诠释学的形成,首先得益于在重新理解《圣经》中所获得的一个根本动力。
由于历史和宗教的变迁,基督教世界的各民族在各自历史发展的历程中,
获得了与他们的祖先和别的民族不同的历史体验。
然而圣经本身和对他的种种
解释却不可能参与长时间的历史疏远化的过程,“经典“作为普遍性的东西已
不再和指向“具体”的解释相吻合。
这对于宗教世界来说是不可思议的,如果
信仰是不可割舍的,人们根据自己的历史体验对经典做出新的、更为贴贴近自
己生命的解释便是唯一的出路。
在经典的文本不可动摇的权威性面前,协调经典与时代的冲突有两种可能
的方法:一是在现有的说明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幽发微,一完善这一说明体系,
解决新出现的问题:二是抛开现有的说明,直接返回到原处的文本,这些说明
与其说是揭示着文本,还不如说是是对文本的遮蔽,它遮盖了文本的真实意义。
在法律领域所发生的与宗教领域非常相似。
为了解决当代问题,人们不得
不返回到原处的经典文本,希望通过对文本的重新理解和解释,为当代人的行
为规范找到合法性的根据。
这样,人们返回到原初文本,,并从文本,而不是
从现有的说明出发来重新理解与解释时就,就有了双重任务:一是理解罗的法
律学家,二是“把罗马法的教义应用于近代文明世界”(《解释学》)。
通过返回到原初的经典来克服现存传统的种种歪曲和误解,以便正确理解
和重新说明经典的文本,是前诠释学形成的一个根本动因。
正是在对原文本的重新解释和理解的“技术”的运用过程中,人们坚定了
这样一种信念,即确定某种唯一正确、神圣绝对的东西是可能的。
它还表明,
解释对于文本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它是这样一种艺术,能从文本中找出隐藏在
文本后面的意义,正因为如此,它便能在文本的普遍性和单一场合的具体性、
已成为过去的历史性现存的现实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上架起一座桥梁。
它要求
把理解者置于被理解的文本语境之中,使理解主体进入历史,并一自己的体验
重新解释历史,历史与当代、文本与解释者,以这种方式,构成一个整体。
这
种理解与解释的方法便被我们称为“前阐释学“的基础。
四、前阐释学的两个特点:一是它从现在向着过去的一种单向的理解运动;二
是它所追寻的是文本的神圣绝对的精神,虽然这一过程可以通过不同的理解渠道来完成。
这两个使前阐释学超越前人的两个特点成了他的缺点。
五、前阐释学的缺点:第一,向着过去的单向理解运动,只是以现代进入过去
的方式将历史与现代联接为一个整体,却未注意到过去是如何进入现代,更谈
不上对历史与现代交互作用的双向循环运动的洞察了。
这一问题在伽达默尔的“效果历史”和“视界融合“的理论中得到解决。
第二,他看到不同历史体验
对理解主体的制约,却又否认由此产生的不同理解的合理性,最终将他们强行
纳入”神圣绝对精神“这一模式之中。
第二章施莱尔马赫的一般阐释学
到19世纪上半叶,德国浪漫主义宗教哲学大师施莱尔马赫(F.schleiermacher,1768—1834)将阐释学运用于哲学史的研究中:希冀通过批判的解释来揭示某个文本的作者原意,从而使古典阐释学成为一门有一定哲
学理论基础、有系统的理论法则,适用于阐释各人文学科的学问。
施莱尔马赫以其所建立的系统的古典阐释学理论,在阐释学的历史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他从语法学和心理学两方面为阐释学设立的解释法则,给重建所解释的文本作
者原初的创建过程这一阐释学的目的的实现提供了基础。
他作为古典阐释学向
现代阐释学过渡的人物,已经开始注意分析理解的过程这一重要环节。
他研究
的重心不再是被理解的文本,而是转到理解这一活动本身。
这使其阐释学理论
具有了认识论的倾向,并对现代阐释学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浪漫主义阐释学
毋庸置疑,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对于长期被禁锢与宗教神学的欧洲人的思想解放来说,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赫尔德开了浪漫主义阐释学的先河。
他一反前诠释学的终极的、唯一的意义的理解宗旨,提出文本意义本身的多元性和相对性。
赫尔德的基本立场是要尊重不同的解释和理解,尊重不同的历史传统因素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
在他看来每一时代,任何民族,都潜在的具有人的尊严,历史上存在的不是一种,而是诸种文明,他们中每一个都包含有自己作为人的丰富意义。
因此,面对多种多样的人性,阐释学应该发展为一种理解力,这种理解力也是各种各样的,不能归结为任何总和。
如此,人们在理解《圣经》时,不仅要通过语言的分析把握书面文字的意义,还必须把整个阐释的范围扩大到这些文本赖以产生的文化背景,弄清谁是作者,那一时代关怀着什么,在其中所隐含的神意识什么。
就此而言,恢复文本的意义乃意味着跟随作者一起返回到产生这些文本的历史背景之中。
只有在这些特殊的历史背景中理解到的意识才是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现实意识。
每一时代都有对经典文本自己的理解,这反映了神的启示的一个方面,没有一个时代能达到所谓“绝对”的理解,现实的意识都是与一定历史文化传统相关联的相对意识。
这样的一种理解原则被称为浪漫主义阐释学。
但从总体上看,浪漫主义阐释仍停留在一种狭隘的方法论反思中,这一层面上,阐释学被肢解了,被肢解的各个部分是难以相容的。
使浪漫主义阐释学最终摆脱这种困境的是施莱尔马赫创立的一般阐释学。
二、施莱尔马赫阐释学的特点:
施莱尔马赫阐释学是在浪漫主义的推动下形成的,他的特征就是:第一,摒弃前诠释学追求某种绝对的文本“绝对”理解的口号,而将意义相对化;第二,挣脱神学的枷锁,将阐释学上升为一般的方法论。
三、一般阐释学
在施莱尔马赫之前,神学家们已经从《圣经》的解释实践中古典的阐释学,他注意到了理解中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要求把单个的词语置于文本的语言系统来理解;他承认不同的历史体验会对《圣经》产生不同的理解,这些不同的理解终将在文本的“绝对神圣”的意义上趋于一致。
在最后一点上,古典阐释学是与现代阐释学的主流背道而驰的。
在理解中设定了一个“绝对神圣”的意义目标,表明古典阐释学已经背离的自由开放宽容的阐释精神,换言之,作为阐释学,古典阐释学并不是彻底的。
鉴于此,施莱尔马赫把阐释学从《圣经》注释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将其作为理解的法则或技术扩展到对一切文本的理解,赋予理解者更为广阔的皆是空间,故而被称为“一般阐释学”。
四、施莱尔马赫阐释学的规则:语义学与心理学相互渗透、互为补足
毫无疑问,语言是思想的传达,因此,语言乃是沟通解释者和作者的中介,解释者借助语言进入作者的思想。
(语言传达着思想,但语言本身不是思想)在一部作品中,语言所传达的是作者自己的生命体验,但是由于作者与对象的关
系之直接性,这种体验以“经验”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在读者那里,与对象的那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