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广圻古典目录学思想述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顾广圻 [ 1 ] ( 1766 - 1835 )字千里 ,号涧蘋 ,亦作 涧苹或鉴平 ,又号无闷子 、一云散人 、思适居士 ,江苏 元和 (今苏州 ) 人 。是清代嘉庆 、道光间的著名学 者 ,精于校勘之学 ,所校勘的典籍广为流传 ,被誉为 “清代校勘学第一人 ”。早年丧父 , 家不甚富且多 病 ,但未尝一日废书 。“稍长 ,从张白华游 ,馆于程 氏 。程富藏书 ,因得遍游 ,学遂博 ,人称万卷书生 ” (杨荫深《中国学术家列传 》) 。顾广圻性格宕落 ,平 生不事科举之业 ,年三十 ,才补为县诸生 。后师事江 声 ,遂尽通经学 、小学之义 。其后 ,学问益发淹博 ,更 深精于校雠之学 。孙星衍 、胡克家 、秦恩复 、黄丕烈 、 张敦仁等名家 ,莫不推崇 ,相争延其校书 。曾代孙校 宋本《说文 》、《古文苑 》、《唐律疏义 》; 代胡校《文 选 》、《通鉴 》;代秦校《杨子法言 》、《骆宾王集 》、《吕 衡册集 》;代黄校《国语 》、《国策 》; 代吴校《晏子 》、 《韩非子 》、代张校《礼记 》、《仪礼 》; 还应阮元等邀 请 ,入“校经局 ”、“全唐文局 ”,参与《十三经 》、《全 唐文 》的校勘 ; 同时也为其堂兄顾之逵校勘宋元善 本 。每校完一书 ,便综其所正定者 ,作改异或校勘记 于书后 。并刻《列女传 》以广其传 。顾千里在目录 学上的思想和成就 ,主要散见于他所校 、所刻之书 , 以及围绕校书刻书活动而形成的各种题跋 、序言 、书 信中 。他卒后十四年 ,即道光二十九年 ( 1849 ) ,其 孙顾瑞清辑录他的遗文二十卷 ,由杨文荪抄录 ,交付 上海徐渭仁刻入《春晖堂丛书 》,名为《思适斋集 》。 这是他学术成果第一次结集 。近百年后 , 1935 年 ,
王欣夫 (大隆 )又精心搜求散见于各种古书中的顾 氏题跋 ,辑录成《思适斋书跋 》一百八十余篇 。同年 蒋祖治亦辑成《思适斋集外书跋辑存 》一百零三篇 , 授邹百耐刊行 。
1 顾广圻校勘学
1. 1 “不校校之 ” “不校校之 ”的思想 ,是顾广圻校勘学思想的核
心与灵魂 。对于这一思想 ,他自己有过明确的表达 。 在其《思适斋图自记 》中说 :“以思适名斋者何 ? 顾 子有取于邢子才之语也 。史之称子才曰 :‘不甚校 雠 ’。顾子役役于校雠而取之者何 ? 谓顾子之于 书 ,犹必不校校之也 。子才诚仅曰不校乎哉 ? 则乌 由思其误 ? 又乌由有所适也 ? 故子才之不校 ,乃其 思 。不校之误使人思 ,误于校者 ,使人不能思 。去误 于校者而存不校之误 ,于是日思之 ,遂以与夫天下后 世乐思者共思之 , 此不校校之者所以有取于子才 也 。”[ 2 ]在《礼记考异跋 》中 ,他明确强调 :“书必以不 校校之 。毋改易其本来 ,不校之谓也 。能知其是非 得失之所以然 ,校之之谓也 。”[ 3 ]这一思想 ,是他对 古往今来校书工作经验教训的总结 ,反映了他对校 书工作的独到理解 。他曾一针见血地指出 :“书籍 之讹 ,实由于校 ,据其所知 ,改所不知 ,通人类然 ,流 俗无论矣 。”[ 4 ]对校书者所犯错误的主观原因及其 严重后果 ,他进行了精辟的分析 ,指出 :“校书之弊 有二 :一则性庸识闇 ,强预此事 ,本未窥述作大意 ,道
二对于搜集的众多版本 ,他注意整理 、分析各版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袁红军 :顾广圻古典目录学思想述论
本之间的源流系统 ,把握其递承关系 ,并且善于比较 各种版本的校勘价值 ,根据其优劣来确定校勘的底 本与参校本 ,以简御繁 ,提高校勘的质量和效率 。如 他校《广韵 》时指出 :“今世之为《广韵 》者凡三 ,一泽 存堂详本 ,一明内府略本 ,一局刻平上去详而入略 本 。三者迥异 ,各有所祖 :传是楼所藏宋椠者 ,泽存 堂刻之祖也 ;曹楝亭所藏宋椠第五卷配元椠者 ,局刻 之祖也 ; 此 元 椠 者 , 明 内 府 刻 及 家 亭 林 重 刻 之 祖 也 ”[ 17 ] 。把《广韵 》的版本源流及其递承关系梳理 得井井有条 。他校《易林 》时 ,指出“世所行诸刻《易 林 》,悉出自明内刻本 ”,“而讹外不可卒读 ,则尽同 ” 但“陆敕先校宋本 ,文句硕异 ,实视诸刻远胜 。”[ 18 ] 又如 ,他在校《王摩诘文集 》时 ,指出王氏集 ,有建昌 本与蜀本之不同 :“题《摩诘集 》者 ,蜀本也 ;题《右丞 集 》者 ,建昌本也 ”[ 19 ] 。在校《文选 》时 ,他指出“今 世间所存仅有袁本 ,茶陵本及此次重刻之淳熙辛丑 尤延之本 ”,而以宋尤延之贵池刻本为佳 [ 20 ] 。在校 《蔡中郎集 》时则认为《蔡集 》以宋人所编十卷本为 最佳 ”[ 21 ] ,而所见十卷本又以钞本为最佳 。再如 ,他 为张敦仁校刊宋本《仪礼注疏 》,以宋严州本《仪礼 注 》与景德六年单疏本为底本 ,仅数月而成 。有人 问之曰 :“汲古阁毛氏刻十三经 ,凡十数年而始成 , 而居士云 ,非善本也 。古馀先生合刻《仪礼注疏 》, 乃一大经而难读者 ,仅改岁而成 ,而居士云本莫善 矣 ,何谓也 ?”顾氏则答曰 :“夫毛氏仍万历监刻而 已 ,此其所以不能善也 。古馀先生以宋本易之而精 校焉 ,熟雠焉 ,此其所以善也 。”[ 22 ]诸如此类的例子 , 比比皆是 。顾广圻的版本学识 ,在校勘古书时得到 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其研究品评版本 ,如老吏断狱 , 驾轻就熟 ,精当无比 。
·113·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总第 114期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09年 8月
听而途说 ,下笔不休 ,徒增芜累 ;一则才高意广 ,易言 此事 ,凡遇其所未通 ,必更张以从我 ,时时有失 ,遂成 疮疻 。二者殊途 , 至于诬古 人 , 惑来 者 , 同 归而 已 矣 。”[ 5 ]“不校校之 ”的思想 ,体现了他对校勘工作一 种审慎 、虚己的客观态度 。他认为校书者要有“事 莫大于存古 ,学莫善于阙疑 ”的精神 ,校书时要“通 其所不通 ,而不强通其所不可通 ”; [ 6 ]要能“去凿空 腾说之损 , 收实事求是之益 。”[ 7 ] 他甚 至主 张吸 取 “宋学 ”主静主敬的思想 ,来从事客观的校勘考订工 作 。[ 8 ]这一校勘学思想 ,强调古旧版本的价值及其 在校勘中的重要作用 。顾氏认为“ (宋椠 )皆一字抵 千金 ”, [ 9 ]“书 以 弥 古 为 弥 善 , 可 不 待 智 者 而 后 知 矣 。”[ 10 ]同时他又指出 ,宋椠等古旧版本的可贵 ,并 不是在于其没有阙误 ,而是“宋椠之误 ,由于未尝校 改 ,故误之迹往往可寻也 。”而赵刻 (明赵用贤刻本 ) 之误 ,则由乎凡遇其不解者 ,必校改之 ,于是而并宋 椠之所不误者 ,方且因此而至于误 。其宋椠之所误 , 又仅苟且迁就 ,仍归于误 ,而徒使可寻之迹泯焉 ,岂 不惜哉 。”[ 11 ]
册府说苑
源自文库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09年第 4期
顾广圻古典目录学思想述论
袁红军
(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河南郑州 450044)
[摘 要 ] 顾广圻被誉为“清代校勘学第一人 ”,他的古典目录学思想主要体现在 “不校校之 ”原则 、校勘方法 、重考据与宋 本 、版本目录 、及“唯无自欺 ,亦无书欺 。存其真面 ,以传来兹 。”的态度 ,历来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关键词 ] 顾广圻 校勘学 古典目录学 [中图分类号 ] G257 [文献标识码 ] A [ Abstract] B ibliography including version and the collation of school in the country to have been established late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and as recognized by the scholars. Gu Guang - qi w idely known as " the collation of the Q ing Dynasty in the first person, " he thought the directory are mainly embodied in the " not school school" p rinci2 p les, methods and the collation of "Only a fool yourselves, or the bully. Keep its true face, came to Have. " atti2 tude, has always been the academ ic attention. [ Key words] Gu guang - qi Emendation B ibliography
·114·
真 ”工作 。校勘工作的艰巨性表现为既要思“不校 之误 ”,又要思“误于校者 ”。校勘时对待这两类讹 误是有区别的 ,首要的是“去误于校者 ”,而“存不校 之误 ”,然后才能去“思适 ”,求得古书的本来面目 。 版本传刻 、传钞的年代越久 ,校勘的历史越长 ,就越 有可能产生“误于校者 ”的负面效果 。校勘工作的 当务之急就是要“去误于校者 ”,而怎样才能“去误 于校者 ”呢 ? 单凭校者的冥思苦想是行不通的 ,必 须要拿出确凿证据 。版本越古 ,其讹误也就越少 ,即 使有误 ,也多属“不校之误 ”,所以要充分利用古本 、 宋本 、善本 ,通过版本的比勘研究 ,找到“误于校者 ” 的痕迹 。如此 ,校勘工作就能较顺利地进行了 。另 一方面 ,也不能过分迷信宋本等古旧版本 ,偏信一 隅 ,而应该广搜博征文献 ,寻求证据 ,来校勘古书 。
顾广圻一生从事校勘 ,他总结自己的校勘方法 , 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尽力搜集古本 、旧本 、宋本和善 本 ,强调以可靠的接近原版的版本为校勘依据 。他 认为 ,古本 、旧本 、宋本 、善本虽然也不免有错误 ,但 比较后来刻本的错误毕竟少些 ,尤其因为它们未经 校改 ,所以有了错误也容易发现 ,并且可以考查其错 误的表现和原因 。汪喜孙《汪氏学行记 》所收顾广 圻手札谓 :“凡校书之法 , ……必将本书引用之书透 底明白 ,然后可以下笔 。”[ 14 ]对于各种本子的长短优 劣 ,要做到明辨洞察 、了然于心 ,始可校勘 。他尖锐 地批评有些人不讲版本 ,斥责其是 :“将自欺耶 ? 将 欺人耶 ?”[ 15 ]所以 ,顾氏特别强调宋本在校勘中的重 要作用 ,他说那些说宋本不足重的人是瞎子 ,言虽嫌 偏激 ,但求真之诚可以想见 。雕版印刷术自唐代发 明之后 ,到宋代始大为推广 ,宋版古籍由于刻印时间 较早 ,比较接近旧本 ,传世数量又不多 ,因此向来被 学者 们 所 看 重 。顾 广 圻 认 为 “书 以 弥 古 为 弥 善 ”[ 16 ] ,因此只要有宋本 ,他总是想方设法找来 ,作 为校勘的底本 。他曾用宋本《淮南子 》,订正了当时 著名学者王念孙校勘的《淮南子 》中的不少错误 。
顾广圻“不校校之 ”的思想观点 ,表达了他对校 勘工作这样一种理性认识 [ 12 ] :校勘是一项使古书恢 复原貌的艰巨工作 ,目的是求得古书之“真 ”。校勘 对于古书而言 ,可能会导致两种相反的后果 :一种是 通过校勘 ,去讹存真 ,使古书恢复其本来面目 ;而另 一种则是使古书越校越乱 ,旧错未去 ,又添新讹 。由 于主观原因 ,例如强预和易言 ,校勘古书时校者可能 把古书中某些对的因校而改错 ,把某些错的不但没 能纠正 ,反而错上加错 。后一种就是所谓“误于校 者 ”的情况 。校勘的“两难 ”局面昭示了校勘工作的 矛盾本质 。为了合理地解决这一矛盾 ,因此要奉行 “不校校之 ”的原则 。“不校 ”是针对校勘可能造成 的负面效果而提出来的 ,目的是为了克服“误于校 者 ”的弊端 。但它并不是消极的“不校 ”,而是在校 勘时要谨慎下笔 ,不妄改臆改 。强调的是善思 ,而非 擅改 。“不校 ”是为了存旧 ,保留各种版本的异文 , 以与天下后世读书者共同思考古书之“真 ”。“校 之 ”则是校勘的直接目的 ,是为了求得古书之“真 ”, 把自己的思考成果用恰当的形式表现出来 ,以益于 古书 。“不校校之 ”的思想 ,体现在刻书上则是“影 刻 +考证 ”的刻书方式 ,不改动原文 ,而在考证中讨 论文字的正误 ,启发读者思考 。古书讹误有“不校 之误 ”和“误于校者 ”两种情况 。“不校之误 ”多属传 写讹误等无意之误 , 容易找到致误之由 ;“误于校 者 ”则是有意之误 ,因其校改而妨碍了校勘的“求
校书需要广博的知识 ,而一个人的学识往往是 有限的 ,校勘者应持一种存古存疑的审慎态度 ,不得 强立己说 ,更不得逞臆妄改 。
顾广圻的校勘学思想 ,是以版本为核心而展开 的 :在校勘前强调要尽力搜集古本 、善本 ,加强版本 研究 ;在校勘时 ,强调要以版本对校为主 ;在改正时 , 强调要有版本依据 ,不逸改原文 ,注意保留不同版本 的异文 [ 13 ] 。 1. 2 校勘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