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收益证券-我国国债发债历史
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

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 中国的债券交易市场是如何形成的?中国的债券交易市场经历了哪些过程?中国债券是长有什么特点?下⾯店铺总结了这些年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史和⼤家⼀起学习⼀下啊。
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债券交易市场从1981年国家恢复发⾏国债开始起步,历经20年的发展,经历了实物券柜台市场为代表的不成熟的场外债券市场主导、上海证券交易所为代表的场内债券市场主导到银⾏间债券市场为代表的成熟场外债券市场主导的三个阶段的发展过程。
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过程(⼀)实物券柜台市场主导时期(1988年-1993年) 中国1981年恢复发⾏国债之后,经历了长达7年的有债⽆市的历史过程。
⽽债券市场的起步,还要从1988年,财政部在全国61个城市进⾏国债流通转让的试点开始算起。
这是银⾏柜台现券的场外交易,是中国国债⼆级市场的正式开端。
1990年12⽉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开始接受实物债券的托管,并在交易所开户后进⾏记账式债券交易,形成了场内和场外交易并存的市场格局。
但1994年前交易所的交易量⼀直很⼩。
当时债券市场的主要特点是不记名的实物券没有统⼀的托管机构,⽽是发⾏后再分散托管在代保管机构,交易只能在代保管机构所在地进⾏,不能跨地区交易。
1994年以后,机构以代保管单的形式超发和卖空国库券的现象相当普遍,市场风险巨⼤。
以各级财政部门的国债服务部、信托和证券公司为主的⽆记名实物券国债柜台转让市场,因滥发假国债代保管单⽽被关闭。
以武汉证券交易中⼼等为代表的区域性国债回购市场,由于虚假的国债抵押,⽽市场回购资⾦⼜有相当部分投向房地产或股市,导致它们在1995年的最终关闭。
作为场外债券市场的实物券交易柜台失败了,尽管其原因很多,但关键在于没有记账式债券作为市场的基础。
由于实物券难以搬运,必然导致托管的分散,其结果是托管的真实性很难监管。
事实证明,不论债券交易采取何种形式,前提都需要记账式债券和统⼀的托管。
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过程(⼆)交易所债券市场主导时期(1994年-1996年) 1994年财政部发⾏国债1028亿元,⽐上年增加近两倍,从⽽也促进了交易所债券交易的活跃。
简述我国国债发行的历史

简述我国国债发行的历史自行宣告成立以来,中国一直在积极发行国债来筹措资金用于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
我国国债发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49年,当时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巨大的重建任务和经济发展需求。
国债发行成为了解决资金短缺的重要方式之一。
1949年,中国政府首次发行了新中国的国债,这是我国国债发行的开端。
当时的国债发行主要是面向国内投资者的,用于支持国家重建和经济发展。
经过多年的发展,国债发行逐渐成为我国国内资金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国债发行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81年,中国政府首次发行了国内外通用的外债,吸引了国际投资者的关注。
这一举措标志着我国国债发行的国际化进程的开始。
1997年,中国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金融改革,其中包括改革国债市场。
在这一年,中国政府发行了第一批金融债券,开创了我国国债市场的新篇章。
此后,我国国债市场逐渐发展壮大,不断创新,推出了多种类型的债券产品,包括国债、地方政府债券、企业债券等。
2007年,中国政府启动了国债期货市场的试点工作。
这一举措进一步促进了我国国债市场的发展,提高了国债市场的流动性和参与度。
近年来,我国国债发行规模不断扩大,发行方式也日益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公开发行方式外,我国还推出了招标发行、绿色债券、地方政府存续债等新的发行方式和产品。
这些创新举措为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求提供了更多选择。
我国国债市场的投资者结构也日趋多元化。
除了金融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外,个人投资者也成为了国债市场的重要参与者。
政府还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社会保险基金、养老金等机构投资国债,提高了国债市场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总的来说,我国国债发行的历史经历了不断发展和创新的过程。
从最初的国内发行到后来的国际化发展,再到近年来的市场多元化,我国国债市场已经成为我国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未来,随着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和改革,我国国债市场将会继续发展壮大,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我国公债的历史

我国公债的历史(1949-现在)新中国成立后至今,我国国债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主要阶段:第一个阶段(1950-1958年):新中国成立后于1950年发行了"人民胜利折实公债",成为新中国历史上第一种国债。
在此后的"一五"计划期间,又于1954-1958年间每年发行了一期"国家经济建设公债",发行总额为35.44亿元,相当于同期国家预算经济建设支出总额862.24亿元的4.11%。
1958年后,由于历史原因,国债的发行被终止。
第二个阶段(1981年至今):我国于1981年恢复了国债发行,时至今日国债市场的发展又可细分为几个具体的阶段。
1981-1987年间,国债年均发行规模仅为59.5亿元,且发行日也集中在每年的1月1日。
这一期间尚不存在国债的一、二级市场,国债发行采取行政摊派形式,面向国营单位和个人,且存在利率差别,个人认购的国债年利率比单位认购的国债年利率高四个百分点。
券种比较单一,除1987年发行了54亿元3年期重点建设债券外,均为5~9年的中长期国债。
1988-1993年间国债年发行规模扩大到284亿元,增设了国家建设债券、财政债券、特种国债、保值公债等新品种。
1988年国家分两批在61个城市进行国债流通转让试点,初步形成了国债的场外交易市场。
1990年后国债开始在交易所交易,形成国债的场内交易市场,当年国债交易额占证券交易总额120亿元的80%以上。
1991年我国开始试行国债发行的承购包销;1993年10月和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推出了国债期货和回购两个创新品种。
1994年财政部首次发行了半年和一年的短期国债;1995年国债二级市场交易活跃,特别是期货交易量屡创纪录,但包括"3.27"事件和回购债务链问题等违规事件频频出现,致使国债期货交易于5月被迫暂停。
1996年国债市场出现了一些新变化:首先是财政部改革以往国债集中发行为按月滚动发行,增加了国债发行的频度;其次是国债品种多样化,对短期国债首次实行了贴现发行,并新增了最短期限为3个月的国债,还首次发行了按年付息的十年期和七年期附息国债;第三是在承购包销的基础上,对可上市的8期国债采取了以价格(收益率)或划款期为标的的招标发行方式;第四是当年发行的国债以记帐式国库券为主,逐步使国债走向无纸化。
中国债券市场 历史沿革

中国债券市场历史沿革中国债券市场历史沿革债券作为一种重要的借贷工具和融资方式,早在中国古代就已经有了,但现代化的中国债券市场则是在改革开放以后逐渐形成的。
下面对其历史沿革进行简要概述。
一、1980年代1980年代初期,中国尚未拥有完整的债券市场体系,只有国家发行的储蓄券和以工业企业为主体发行的企业债券。
直到1986年,国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试行国库券发行并上市,这标志着中国债券市场的起步。
二、1990年代1990年代初期,中国债券市场逐渐成形,除国债、地方政府债券和企业债券外,还引入境外机构投资者,发行了第一批境外机构投资者可投资人民币债券。
此外,还出现了基金公司和信托公司等专业化机构,提高了市场的专业化程度。
三、2000年代2000年代的中国债券市场进一步发展,政府积极推进国债市场化进程,各种债券品种逐渐推出。
2002年,国务院批准推进企业债券市场化试点,从此企业债券成为中国债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央行推出的金融债券和债券回购等政策措施也在不断完善债券发行和交易机制。
四、2010年代到了2010年代,中国债券市场开始呈现崛起之势。
2010年至2015年期间,中国债券市场规模达到35.4万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5.4%,远高于其他新兴市场。
此时,中国债券市场已经形成了国债、地方政府债券、企业债券、金融债券、短期融资券等多种债券品种,已经初具规模和完备性。
总的来说,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和壮大见证了中国资本市场的成长历程,也是国际资本市场对中国资产的认可。
未来,随着中国金融业的进一步开放和债券市场的持续改革创新,中国的债券市场必将呈现更加火爆和多元化的增长态势。
我国的国债市场

2013-2014 学年第 1 学期课程名称:固定收益证券专业:年级:姓名:学号:任课教师: 成绩:数学与统计学院浅谈我国的国债市场院系名称专业名称姓名(学号)指导老师:摘要: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经验表明,经由国债市场的来推进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比较有效的改革路径之一,从市场发展要求看,真正能够成为基准利率的是国债市场的利率。
文章提出完善我国国债市场的建议与措施。
关键词:国债市场;货币政策、尸■、亠前言我国自1981 年恢复发行国债之初,主要采取行政摊派方式,由财政部门直接向认购人(主要是企业和居民个人)出售国债,带有半摊派的性质。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国债发行市场始于1991 年。
该年 4 月,财政部第一次组织了,有70 多家国债中介机构参加了国债承销。
1993 年建立了一级自营商制度,当时有19 家金融机构参加,承销了1993 年第三期。
一、我国国债市场的分类及概念(一)我国国债发行市场我国国债发行市场经过几年的发展已基本形成。
其基本结构是:以差额招标方式向国债一级承销商出售可;以承销方式向,如和财政部门所属国债经营机构,不上市的储蓄国债();以定向招募方式向机构和出售。
这种发行市场结构,是一种多种发行方式配搭使用,适应我国当前实际的一种发行市场结构。
(二)我国国债流通市场我国从1988 年开始,首先允许7 个随后又批准了54 个城市进行流通转让的试点工作。
允许1985 年和1986 年的国库券上市,试点地区的财政部门和银行部门设立了证券公司参与流通转让工作。
中国国债流通市场始于场外交易,但场外交易的先天弱点:管理不规范,信誉差,拖欠现象严重,容易出现与交割危机;场外市场统一性差,地区牌价差价大,大;不少场外市场有行无市,流动性差,等等。
这些因素导致场外市场交易不断萎缩。
与此同时,虽然起步较晚,但由于自身优势却获得稳步发展。
目前场内交易主要集中在四家场所:、、(1992 建立,专营国债转让)、。
二、我国国债流通市场的发展我国自1991 年兴起。
中国国债市场发展历程 与经验介绍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China

1998年开始实施积极财政政策 Experience from 1997 to 2005(p.3)
1998年起取消实物国债。 Physical bonds were canceled in 1998. 积极财政政策给国债市场带 The proactive fiscal policy 来两个重大变化: brings two great changes to 国债发行以中长期国债为主, government bonds market: 扭转了国债中短期化的趋势, Government bonds issue take 以适应基础设施项目周期较 medium and long-term national 长的需要。 debt as the main type, in order 商业银行重新被允许购买和 to meet longer requirement in project cycle of the 持有国债,这有助于其成为 infrastructure. 国债市场上的重要参与者和 Commercial banks were 投资者。 allowed to buy and hold the
中国国债市场发展历程与经验介绍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China’s Domestic Government Bond Market
一、中国国债市场发展历程 (Development Experience in Government Bond Market ) 第一阶段(the first period):1981-1987年 第二阶段(the second period) :1988-1996年 第三阶段(the third period) :1997-2005年 二、中国国债市场发展经验与展望 (Prospect of China’s Government Bond Market)
中国历年国债利率一览表

中国历年国债利率一览表中国历年国债利率一览表国债作为国家借贷的主要方式之一,利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家债务状况和投资者的收益。
下面是中国历年的国债利率一览表。
一、新中国成立后的国债利率1. 1949年:第一张国债发行,利率为3%2. 1950年:国债利率调整为4%3. 1952年:国债利率再次调整为5%4. 1955年:国债利率上调至6%5. 1957年:国债利率上调至7%6. 1962年:国债利率上调至8%7. 1963年:国债利率上调至9%8. 1968年:国债利率上调至10%二、改革开放后的国债利率1. 1978年:国债利率上调至11%2. 1980年:国债利率上调至12%3. 1984年:国债利率上调至13%4. 1985年:国债利率上调至14%5. 1986年:国债利率上调至15%6. 1987年:国债利率上调至16%7. 1988年:国债利率上调至17%8. 1990年:国债利率上调至18%三、进入21世纪的国债利率1. 2000年:国债利率上调至19%2. 2003年:国债利率下调至12%3. 2006年:国债利率下调至2.31%4. 2008年:国债利率下调至1.98%5. 2009年:国债利率下调至1.62%6. 2010年:国债利率下调至1.4%7. 2015年:国债利率下调至2.06%8. 2016年:国债利率下调至2.15%四、近年来的国债利率1. 2017年:国债利率下调至2.35%2. 2018年:国债利率下调至2.72%3. 2019年:国债利率下调至2.66%4. 2020年:国债利率下调至2.44%5. 2021年:国债利率下调至2.29%(截至2021年9月底)从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出,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中国国债利率经历了多次调整。
从历史来看,新中国成立后的国债利率一直处于上升的趋势,而改革开放后,国债利率的上涨幅度逐渐降低。
近年来,由于国家债务规模的快速增长,国债利率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国内债券市场详细介绍

萌芽阶段:1981年-1986年 1、中国债券市场以国债发行为主,发展较为缓慢。
2、这一阶段的企业集资行为既没有政府审批,也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
到1986年底,约发行100亿元人民币企业债。
3、没有成型的债券交易机制或交易场所,债券不能进行转让和交易。
1981年,财政部正式发行国库券,我国债券市场由此产生。
1984年开始,少量企业因资金缺乏开始自发地开展向社会或企业内部集资等类似企业债券的融资活动。
1985年,为筹集国家基础建设资金,央行同意工行和农行发行金融债券。
起步阶段: 1987年-1997年 1、以国债为主体的债券二级市场开始形成,交易所市场处于主导地位。
2、由于出现了部分企业债券到期无法兑付的问题,同时为制止乱集资现象,企业债券经历了从人民银行到国家计委归口管理的转变。
1987年3月,《企业债券管理暂行条例》由国务院颁布实施。
1988年,国家分两批在61个城市进行国债流通转让试点,初步形成国债的场外交易市场。
1990年12月,上海与深圳两家证券交易所成立。
上交所成为我国主要的债券交易场所。
1993年,国务院颁布了《企业债券管理条例》,企业债券由国家计委归口管理。
1995年,国债在上交所招标发行试点成功。
为防止银行资金流入股市,1997年6月,商业银行退出交易所市场,同年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成立,由外汇交易中心系统作为前台报价系统,由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作为后台托管结算系统。
规范整顿阶段: 1998年-2004年 1、该阶段的管理体制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债券审批程序长,企业债发行规模不大。
企业债券以大型央企和银行担保为信用基础,类似准政府债。
2、银行间债券市场框架基本形成。
2003年,央行票据的诞生标志着银行间债券市场的真正崛起。
1998年11月,人民银行颁布了《政策性银行金融债券市场发行管理暂行规定》。
1999年,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获准进入银行间市场。
2003年4月,中央银行票据正式成为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常规工具,银行间债券市场产生质的飞跃。
固收发展历史

固收发展历史固定收益投资(Fixed Income Investment)是指投资者通过购买债券等固定收益证券来获取固定利息或者到期时的本金回报的一种投资方式。
固收投资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债券发行,如中国古代的“飞钱”和欧洲中世纪的国债发行。
然而,现代固收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和欧洲。
19世纪末,随着美国工业的迅速发展和铁路建设的推进,许多公司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支持其扩张计划。
为了筹集资金,这些公司开始发行债券,并向投资者承诺支付固定的利息。
这种债券发行的方式为现代固收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0世纪初,美国的铁路公司债券迅速发展,成为当时固收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
然而,由于铁路公司债券的违约风险较高,投资者对其信誉开始产生疑虑。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美国政府成立了美国铁路公司债券信托基金,通过对债券进行抵押,提高了债券的信用等级,吸引了更多的投资者参与固收市场。
随着时间的推移,固收市场逐渐发展壮大。
在20世纪中叶,随着金融市场的全球化,固收市场开始拓展到其他国家和地区。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和企业纷纷发行债券,吸引了更多的投资者参与。
同时,固收市场的产品也逐渐多样化,包括政府债券、公司债券、地方政府债券、抵押债券等。
20世纪后半叶,固收市场面临了一系列的挑战和变革。
1970年代,随着通货膨胀的上升,利率飙升,许多固收投资者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这一事件被称为“固收市场历史上的一次巨大危机”,并对固收市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金融技术的进步和金融市场的改革,固收市场逐渐趋于规范化和标准化。
债券评级机构的成立和发展,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关于债券信用等级的信息,降低了投资风险。
同时,衍生品市场的发展也为固收投资提供了更多的交易工具和对冲策略。
近年来,固收市场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和利率的持续下降,固收投资的回报率逐渐下降。
为了追求更高的回报率,投资者开始寻找其他固收市场之外的投资机会,如新兴市场债券、高收益债券等。
《固定收益证券》PPT课件

C2
1 r 2
Cn
1 r n
2.1.4 年金
1.普通年金的终值
2.年金的现值
3.永续年金
精选PPT
8
2.2债券及其期限结构
2.2.1债券的定义和要素 2.2.2债券的风险 2.2.3 债券的收益率及其计算 2.2.4 债券的收益率曲线
精选PPT
9
2.2.1债券的定义和要素
债券(Bonds)是政府、金融机构、工商企业等机构 直接向社会借债筹措资金时,向投资者发行,承诺按 一定利率支付利息并按约定条件偿还本金的债权债务 凭证。
精选PPT
占GDP百分比[16]
52.4 94.1 56.1 33.3 55.9 58 64.6 65.5 69.6 84.4 93.4
2
精选PPT
3
精选PPT
4
第2章 固定收益证券
主要研究金融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货币的 时间价值。这也是各种投资决策的基础,同时 也是债券定价的理论依据。在这章的最后研究 了债券价格波动分析与测度。
每年存入银行的钱数分别为 Y1,Y2 ,,Yn , 存款的年利率为 r。按复利计算,n
年后你将有现金
Fn Y11 rn Y2 1 rn1 Yn 1 r
2.现金流的现值
某投资者连续 n 年年末可得到的投资收入为 C1,C2 ,, Cn , 年利率为 r,按复
利折现,投资者投资收入的现值
PV
C1 1 r
精选PPT
14
债券与股票的区别:
(一)筹资的性质不同 (二)存续时限不同 (三)收益来源不同 (四)价值的回归性(recursive)
精选PPT
15
三、债券的相关要素
1、债券面值 债券面值,是指债券发行时所设定的票面金额,它代
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归纳

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归纳1.初期:国家规划委员会时期(1949年-1952年)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规划委员会成立了债券发行工作小组,开始筹集国家资金。
此阶段发行了一系列政府债券,主要用于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和国家经济发展。
2.发展期:人民银行中央债券发行处(1952年-1978年)在这一时期,中国建立了国家统一的中央债券发行机构,即人民银行中央债券发行处。
发行处负责政府债券的发行和管理,并且推进了标准化和规模化发展。
主要债券种类包括国家建设债、国家教育债等。
这些债券主要由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业购买。
3.期:国债市场建立(1981年-1993年)在开放的背景下,中国债券市场发生了重大变革。
1981年,中国第一次正式发行国债,标志着国债市场的建立。
此后,国债市场得到进一步发展,债券种类也开始多样化。
国有企业债券、地方政府债券等陆续出现。
此阶段标志性事件是1993年建立的上海证券交易所债券市场。
4.增长期:市场化发展(1994年-2005年)1994年,债券市场经过进一步推动市场化发展,债券市场逐渐走向全面开放。
这一时期,国债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成为经济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类债券产品逐渐增多,包括公司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
此外,债券市场的基础设施也得到了加强和完善。
5.现代化发展期(2024年至今)在进入21世纪后,中国债券市场迎来了现代化的发展阶段。
债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和机制得到了引入和创新。
此外,政府还推动了债券市场的多层次发展,例如设立了中小企业私募债券、地方政府债券等品种,以满足各类投资者的需求。
同时,债券市场监管和市场参与者的意识也得到了提高。
总结起来,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经历了从初期的政府债券发行,到发展期的中央债券发行处,再到期的国债市场建立,而后是增长期的市场化发展,最终进入现代化发展期。
随着经济和金融体系的不断发展,中国债券市场已经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债券市场之一,为资本市场的稳定和企业融资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发展空间。
新中国债券市场发展简史

新中国债券市场发展简史
新中国债券市场发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49年,当时中国人
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政府就通过发行债券,通过债券发行和国有企业发行债券(比如石油、煤炭、矿物、电力等国有大企业),来引导、调节和融资经济发展。
1954 年,新中国债券市场正式建立,债券交易由地方财政部
门控制,负责债券发售、登记交收和清偿。
1959年,中国财
政部正式颁布《国家债券管理条例》,交易中心由全国金融分副会转移至北京财政部,形成新的债券发行机制和交易机制。
随后,中国的债券市场迎来了一个发展的阶段,1979年,中
国财政部正式颁布《证券市场管理条例》,允许进行证券交易,从而实现国家层面对证券市场进行监管和管理。
1983 年,中国证券市场正式开放,许多国有企业发行股票,
有限责任公司也开始发行股票,19 个证券公司被认定为证券
经营商,即将发行的公司股票可以在上述证券公司进行交易。
1991年,中国政府又采取了一项重大举措,即开放A股市场,A股市场是国内投资者买卖证券的主要市场,是实现交易者对股票的买卖和融资的重要渠道。
2004年,证监会正式开放B股市场,主要由外资机构参与,
成为外资投资者融资、投资和交易的有力渠道。
2008年,中
国政府又开放了H股市场,以国际化、多元化、市场化的方
式进行证券交易,进一步扩大了对外资投资者的开放度。
到今天,新中国债券市场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证券市场的发行规模、种类和机构也在不断扩大,除交易公司之外,各行政机关和企业也可以联合发行和交易债券。
新中国债券市场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及金融稳定的重要支柱。
历史发行国债时间表

历史发行国债时间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发行债券的历史,但是正式的国债制度的确立还是在近代以后的事情。
国债作为一种国家借贷的方式,是国家资金筹措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下面是中国历史上主要的国债发行时间表:清朝1.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光绪银两券光绪银两券是清朝时期最早发行的国债,面值为一两或二两。
此次发行主要是用于清朝政府的军事开支和外债偿还。
中华民国1. 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国有船舶贷款该贷款用于建设和购置国有船舶,增强海军建设能力。
这也是中华民国建立后第一次正式发行国债。
2. 中华民国十年(1921年):胜利凭证债券胜利凭证债券是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胜利后发行的债券,用于偿还先前战争中欠款,并改善国内经济状况。
3. 中华民国十四年(1925年):收复贷款此次国债发行是为了筹集资金,实施北伐战争并收复中国领土上的外国租界和外籍势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年(1950年):人民公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次发行的国债是人民公债。
这是用于解决新中国建设初期面临的严重财政困难,推动国家经济恢复和发展。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二十八年(1979年):外汇储备金债券此次发行的债券旨在增加中国的外汇储备金,推动国际经济合作和贸易发展。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卅二年(1983年):国家建设债券为了加快国际先进技术引进和国家工业、交通、农业等领域的发展,中国发行了国家建设债券。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十四年(1995年):国家发展储蓄券该债券的发行是为了筹集国家经济建设资金,加快国民经济发展速度。
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国债发行历史还在继续,每一次发行都承载着国家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希望。
国债的发行不仅是国家资金筹措的重要手段,也是经济政策的重要工具和国家信用的体现。
国债的规模和种类也在不断拓展和发展,从最早的光绪银两券到现在的各类债券和国债品种,都为国家经济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随着时代的发展,相信国债的发展历程还将继续,为中国的经济繁荣和人民福祉做出更大贡献。
国债发行30周年

国债发行30周年:回顾与前瞻中国金融40人论坛成员贾康 [ 2011-11-10 ]国债是中央政府以信用形式有偿筹集财政资金的一种方式,是国家信用的重要体现。
理论上,国债作为政府信用工具,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机制,具有弥补财政赤字,筹集建设资金,调整宏观经济运行等多种功能。
国债发行方案与运作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中央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意向,能够引导社会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30年来,国债发行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
同时,伴随国债市场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国债发行和交易市场逐步成为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国债发行30年历程概述自1981年我国恢复国债发行以来,国债发行规模一直呈现上升态势。
1994年的预算、银行协调制度改革,理顺了国债发行的机制,使得国债发行额迅速增大;1998年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使国债发行额进一步快速上升;2005年由积极财政政策转为稳健财政政策后,国债年度发行增长速度有所减慢,但是国债余额仍不断增加;2008年金融危机后,政府采取的积极财政政策使得国债发行规模进一步加大。
1.80年代初重启国债发行——以弥补财政赤字为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国家对于经济建设的投入大幅度增加,财政支出不断扩大,与此同时,国家实行减税让利政策,财政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迅速下降, 1979年、1980年连续出现巨额财政赤字;另一方面,居民个人收入迅速增加,储蓄存款持续高速增长。
为了解决财政赤字问题,1981年1月,国务院决定正式恢复国债发行,向老百姓“借钱搞建设”,当年发行总额为40亿元。
通过发行国债,我国的财政状况得到好转,1981年,财政赤字规模明显收缩,市场物价基本稳定,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继续改善,生产建设进一步发展,国债发行对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建设的贡献功不可没。
1981年重启国债发行的重要意义在于对国家信用的重新确立和利用。
国内债券市场详细介绍

一、我国债券市场发展历程见上图二、市场现状及框架简图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债券一级市场随着发行规模的日益扩大,经历了一个由计划管理模式向市场调控模式转变的过程,其作为资源配置、政府宏观经济调控手段的作用日益加强。
从发行规模来看,作为准国债性质的央行票据居于主导地位,其次是政府债券,再次是金融债券。
中国债券二级市场形成了“两个类型、四个场所”的结构体系。
两个类型是指债券交易市场分为名义上的场内市场和场外市场。
场内市场包括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市场参与者既有机构也有个人,属于批发和零售混合型的场内市场。
场外市场包括银行间债券市场和商业银行国债柜台市场,前者的参与者限定为机构,属于场外债券批发市场;后者的参与者限定为个人,属于场外债券零售市场,是场内批发市场的延伸。
上海证券交易所后台的登记托管结算由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简称中国结算)上海分公司负责、深圳证券交易所是由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深圳分公司负责,银行间市场的登记托管结算是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简称中央国债),国债柜台市场实行二级托管制度,一级托管在中央结算公司,二级托管在商业银行。
跨市场发行的国债和企业债可以在交易所市场和银行间市场相互转托管。
目前,跨市场转托管的速度为T+1。
图1我国债券市场框架简图三、债券发行主体、债券产品我国债券发行主体包括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地方政府、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财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证券公司和非金融企业或公司等。
国债:又称国家公债,是国家以其信用为基础,按照债的一般原则,通过向社会筹集资金所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
国债是由国家发行的债券,是中央政府为筹集财政资金而发行的一种政府债券,是中央政府向投资者出具的、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偿还本金的债权债务凭证,由于国债的发行主体是国家,所以它具有最高的信用度,被公认为是最安全的投资工具。
从债券形式来看,我国发行的国债可分为凭证式国债、无记名(实物)国债、储蓄国债和记账式国债四种。
中国债券市场发展历程

中国债券市场发展历程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
在那个时候,中国的资本市场正处于起步阶段,债券市场的发展也未能得到充分重视。
1981年,中国第一次发行了国家外债券,标志着中国债券市场的起步。
在之后的几年里,中国政府开始鼓励企事业单位发行债券来筹集资金。
然而,债券市场的发展依然较为缓慢,面临诸多问题,如票面利率高、期限短、流动性差等。
1994年,中国债券市场迎来了一个里程碑式的发展。
当年,中国国债中央交易所正式成立,这标志着中国债券市场进入了现代化发展轨道。
随着中央交易所的成立,中国债券市场的交易结构和定价方式开始优化,并且债券市场的监管制度也逐渐完善。
自此以后的几年里,中国政府开始大力推动债券市场的发展。
1996年,中国开始试点发行企业债券,进一步丰富了债券市场的品种,以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求。
在随后的几年里,中国债券市场逐渐成熟发展。
2005年,中国债券市场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债券市场交易规模首次突破了1万亿元人民币,成为了中国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7年,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正式发布《境内非金融企业债券发行和交易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了债券市场的发行和交易机制。
2012年,中国发展债券市场再次迈出重要一步,推出了国债期货,这是中国债券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借助国债期货的推出,投资者可以进行杠杆交易,更好地对冲债券价格的变动,提高市场流动性和交易活跃度。
2016年,中国债市进一步开放,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性进展。
中国正式获得入选全球债券指数(GBI-EM指数)成分国,这使中国债券市场的国际影响力大大提升,吸引了更多国际投资者进入中国债券市场。
到2020年,中国债券市场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债券市场,规模超过100万亿元人民币。
同时,中国债券市场继续进行改革开放,创新发展。
中国政府推出了债券通,允许境外投资者通过对接境内交易机构进行债券投资,进一步促进了国际资本流入。
总之,中国债券市场经历了从起步到发展的历程。
证券基础知识大全:我国的企业债券发展史

企业债券是指企业依照法定程序发行,约定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
我国《企业债券管理条例》规定,金融债券和外币债券不属于《企业债券管理条例》的管理范围。
据统计,截至2003年12月底,我国企业债券累计发行2 600多亿元;2004年,共有l5家企业发行19期企业债券,发行量为326.2亿元。
我国企业债券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萌芽期1984-1986年是我国企业债券发行的萌芽期。
我国企业债券出现于1984年,当时企业债券的发行并无全国统一的法规,主要是一些企业自发地向社会和企业内部集资,至l986年年底累计发行企业债券约l00亿元。
(二)发展期1987~1992年是我国企业债券发行的第一个高潮期。
l987年3月,国务院颁布了《企业债券管理暂行条例》,并开始编制企业债券发行计划。
这一阶段企业债券的发展表现为:一是规模迅速扩张,仅l992年1年企业债券的发行规模就达350亿元;二是品种多样,在此间发行的企业债券有国家投资债券、国家投资公司债券、中央企业债券、地方企业债券、地方投资公司债券、住宅建设债券和内部债券等7个品种。
(三)整顿期1993~1995年是我国企业债券发行的整顿期。
为规范企业债券的发行,1993年8月,国务院颁布了《企业债券管理条例》,规定企业进行有偿筹集资金活动必须通过公开发行企业债券的形式进行,企业发行债券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而且要按规定进行审批,未经审批不得擅自发行和变相发行。
从使用方向上看,企业发行企业债券所筹资金应按审批机关批准的用途用于本企业的生产经营。
企业发行债券都由证券经营机构承销。
通过整顿,企业债券的发行出现了两点变化:一是规模急剧萎缩,如l993年和l994年企业债券的实际发行量分别仅为20亿元和45亿元;二是品种大大减少,从1994年起,我国企业债券归纳为中央企业债券和地方企业债券两个品种。
(四)再度发展期从1996年起,我国企业债券的发行进入了再度发展期。
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历程

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历程
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建立阶段(1981年-1995年):1981年,中国政府发行了第一只政府债券,标志着我国债券市场的建立。
在这个阶段,债券市场的规模和发行机制较为简单,主要以政府债券和企业债券为主。
2. 初步发展阶段(1996年-2005年):1996年,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开始对债券市场进行监管。
在这个阶段,我国债券市场规模和品种逐步增加,公司债券、金融债券、地方政府债券等债券品种相继发行。
3. 加快发展阶段(2006年-2011年):2007年,我国开展了国债期货和债券回购等创新业务。
此后,国债期货和债券回购市场相继发展起来,并且我国债券市场逐渐实现了多层次、多品种的发展。
4. 建立健全阶段(2012年-至今):2012年,我国债券市场进一步放开,允许机构投资者投资银行间市场的债券。
此后,债券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债券品种不断增加,债券市场逐渐成为投资者配置资产、实现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工具之一。
另外,我国债券市场还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2016年成立了债券市场交易商协会,2017年启动了债券通业务等,进一步推进了债券市场的发展。
未来,随着我国金融市场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债券市场有望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固定收益证券》课程建设探讨

《固定收益证券》课程建设探讨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债券市场得以快速发展,《固定收益证券》作为金融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在专业教学体系中的作用日趋重要,但因其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限制了该课程的发展。
本文通过对《固定收益证券》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教材和参考资料配套使用,丰富教学方式、注重实践教学,提高教师实践能力等策略,旨在全面提升固定收益证券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更好地满足高素质复合型金融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固定收益证券;课程建设;实践策略自1981年我国财政部恢复国债发行开始,经过40多年的发展我国固定收益证券市场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债券市场规模和债券品种不断增加。
到2022年底,我国债券市场规模超过141.34万亿元,债券市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趋重要。
在此情形下,很多高校为了培养熟悉固定收益证券市场的专业人才,纷纷在金融学相关专业开设了《固定收益证券》课程。
因此,如何改革和创新《固定收益证券》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提高固定收益证券的教学质量和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固定收益证券》课程建设的现状1、教材难以满足高校教学需要目前,国内现有的《固定收益证券》课程教材主要可以分为两类:直接翻译国外学者的教材和国内学者编写的教材。
国内的教材要么偏重数理推导忽略经济学过程的讲解,要么偏重经济学过程的讲解忽略数理推导。
国外教材内容广泛案例较多,但涉及国内案例较少,不适合我国的国情。
同时,由于我国高校众多,各个高校之间学生素质和教学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这两类教材都很难完全满足高校教学需要。
自2015年以来,我国相关部门对信用债的发行做了新的规定,创新了不少新品种。
由于国内学者的教学研究跟不上债券市场的发展,已出版的教材很少涉及债券市场上的新品种和新变化。
2、教学方法单一,缺少实践教学目前,本科阶段的固定收益证券教学主要讲解理论,注重相关模型的推导,而很少涉及相关理论的实践,这就导致学生在理论学习时压力大,枯燥乏味,丧失学习兴趣,甚至产生厌学的情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国债发债历史一、概况简介二、多角度详述(一)定价制度(二)发行方式(三)国债品种(四)国债期限结构(五)国债持有人(六)国债流通市场三、大事记时间表一、概况简介中国最早于清代末期开始发行国债,主要是为了筹措对日赔款。
到了北洋军阀政府和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国债滥发滥用,主要用于军费开支。
1932年以后,革命根据地先后发行多种国债以弥补财政收入的不足,革命根据地的国债对于支援革命战争,发展根据地的经济建设事业均起到了重大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国债的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时期,从总体上看,可以分为50年代时期以及80年代至今。
50年代我国财政收支缺口大,国家建设资金不足,因而发行了人民胜利折实公债和国家经济建设公债。
而在1958年至1980年期间,在错误思想的指引下,国债遭到全盘否定,我国在此22年之间没有发行过任何国债。
直到1981年,为了弥补财政赤字,国务院才决定重新启用国债。
从1981年至今,国债的发行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1年至1993年。
此阶段我国财政收入减少,财政支出却在增加,为了弥补财政赤字,我国开始发行国债。
最初几年国债发行量不大,在1987年为了控制通货膨胀,政府加大了国债的发行量。
第二阶段是1994年至1997年。
为了遏制通货膨胀,从1994年开始,我国禁止财政向中央银行透支或者借款,全部财政赤字必须以发行国债的方式弥补。
因而从1994年开始,我国国债发行规模出现了跳跃性的增长。
第三阶段是1998年至今。
从1997年开始,我国出现通货紧缩的问题。
为了治理通货紧缩,1998年以后我国实施了以增发国债为主要内容的积极的财政政策,政府开始主动增发国债来增加投资支出,刺激经济发展。
二、多角度详述(一)定价制度我国国债发行价格的确定大体经历了从完全由国家定价,到谈判协商定价,再到引入市场机制这三个阶段。
1981年至1991年,国债的发行价格基本由国家制定并按面值发行。
1991年4月,我国开始试行由证券中介机构承购包销的发行方式,国债发行开始引入市场机制。
由于承购包销只是在一定范围内实行,利率水平也仍然由国家制定,因此,国债发行价格确定市场化的成分仍然很淡。
1993年6月,我国开始建立国债一级自营商制度。
有19家信誉好、资金雄厚的金融机构获准成为首批国债一级自营商。
与此同时,宏观政策导向上提出了“利率市场化、期限品种多样化、品种无纸化、交易电脑化”的国债市场化方向,为国债发行价格形成的市场化创造了条件。
1995年8月,财政部开始通过公开招标发行国债,以市场方式决定国债的收益率。
1996年国债发行走向全面市场化,这年财政部共发行国债2206亿元人民币,其中80%的上市国债通过招标发行确定利率,在国债发行价格形成市场化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1997年下半年及1998年,国债发行市场化有所退化。
其中,1997年我国国债发行方式又回到了承购包销方式,发行利率参照银行储蓄存款利率由行政部门统一制定,招标发行中断。
2000年以后,采取招标发行的比例逐年提高。
2000年通过竞标发行的国债数额为约2000亿元,占当年国债发行总规模的近41.2%,2001年达到63.14%, 2002达到63.27%,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深化,使发行价格或者利率的形成更充分体现了市场竞争信息。
(二)发行方式自80年代我国开始发行国债以来,国债发行方式的演变主要经历了以下三种不同的发行方式。
1、行政摊派方式。
从1981至1990年我国国债的发行几乎主要依靠行政摊派的方式进行。
财政部将每年的国债发行任务按一定的标准分配给各级财政部门,各级财政部门再将本地区的国债发行额度层层分配给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或者由财政部委托中国人民银行将一部分国债分配给各专业银行。
这种发行方式与国债本身的属性和市场经济规律相违背,扭曲了国债作为金融商品的属性,违背了市场规律。
为与银行存款争夺居民储蓄资金,政府不得不在第二年即1982年提高对个人发行国债的利率,并一直维持很长时间。
2、承购包销方式.从1991至1994年,我国国债发行主要采用的是一种承购包销发行方式,它属于市场化发行方式的一种尝试。
1991年4月,财政部干事首次和当时的国债承购包销团主干事中国工商银行信托投资公司举行了国债承购包销签字仪式,承销当年国债25亿元,占计划发行额的25%。
在此基础上,1992年、1993年又进一步扩大了承购包销方式发行的国债数量,并于1993年推出了国债的一级自营商制度,首批确定19家信誉良好、资金实力较强的金融机构获准成为国债一级自营商。
国债一级自营商制度的建立、巩固、发展完善了承购包销的发行方式。
但是我国的承购包销发行方式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承购包销,其国债发行条件并不是由发行主体和承销团之间通过谈判来确定的,而是通过行政方式单方面由政府决定的,因此又可称为行政承销制。
3、招标方式。
中国国债的招标始于1995年8月,当时进行了以划款期为竞争标的的招标,其特点是发行价格和发行利率己经确定,投标商以划款时间为竞争标的,财政部按照各投标商的划款时间顺序来确定中标者。
这种招标方式适应了当时的市场机制和招标机制都不健全的情况,因而取得了成功。
1996年,中国国债的招标发行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所有的可流通国债的发行都采用了招标方式。
1997年开始,我国国债采取了混合发行方式。
具体而言,凭证式国债仍是通过柜台销售方式发行;记帐式国债在97年至99年主要采取承购包销方式。
2000年以来采取招标发行的比例逐渐增加。
中国国债招标制度形成一定的特色:对短期贴现债券,通常以价格为标的,采取单一价格的荷式招标:对中长期零息债券和附息债券,主要以收益率为标的,采取多种价格的英式招标。
同时,根据市场情况,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方式。
当市场上国债需求不足时,采用“基数承购,区间投标,差额招标,余额分销”的方式;当市场上国债需求较高时,采用“自由投标,变动价位,二次加权,全额招标”的方式。
(三)国债品种我国的国债种类在1987年以前只有国库券一种,而且基本上是不可流通和转让的。
随后,又发行了重点建设债券。
1988年我国增加发行了财政债券和国家建设债券两个品种,此后,陆续发行过特种国债、保值公债,等等。
从1995年开始,我国国债的名称定为记帐式国债、无记名国债、凭证式国债和特种定向债券四种。
从整体情况判断。
80年代以来我国国债种类有两个特征,一是种类较少;二是日渐丰富。
80年代初期每年一个品种;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期,每年增至三个品种左右;1995年以后每年发行四个品种,而且一年中发行的期数也增加了,如2002年发行了15期。
到目前为止,在我国发行的国债种类中,可转让国债品种有记账式国债、无记名国债、保值公债和国家建设债券等;不可转让国债品种有凭证式国债和特种定向债券等。
不同的国债各具特点。
(四)国债期限结构自20世纪80年代初恢复国债发行以来,我国先后共发行了国库券、国家重点建设债券、财政债券、国家建设债券、特种国债、保值公债和特种定向债券等7种国债。
但是,从发行期限结构看,仍然较为单一,基本上是2-8年的中期国债一统天下。
从1981年恢复国债发行至今,只有94至96年三年发行过短期国债,即期限在一年以内的国债。
97年以后,短期国债便销声匿迹了。
1998年以后又发行了10年期,15年期,20年期限和30年期的长期国债。
虽然国债期限结构已逐渐呈多样化发展,但我国的1年期以内与10年期以上的国债所占比重仍然不高。
目前,我国国债余额中基本上以2-8年的中期国债为主。
与西方发达国家比,我国国债市场呈现出“中间多,两边少”的格局。
由于国债期限结构缺乏均衡合理的分布,不仅使国债缺乏选择性,难以满足持有者对金融资产期限的多样化需求,而且容易造成财政还本付息的压力过于集中,客观上为进一步扩大国债发行规模设置了障碍。
(五)国债持有人我国50年代和80年代发行的国债都主要是对个人发行的。
这有几个原因: 一是发行国债主要用于国家的经济建设,当时把个人购买国债看作是支援国家经济建设的爱国行动,因此,在政策上把个人作为购买国债的主要对象。
二是个人是储蓄的主体,是筹集资金的主要来源。
三是市场中介和机构投资人还未发展起来,国债发行只能对个人。
90年代国债发行经历了一系列市场化改革,机构投资者开始活跃。
1991年国债发行实行承购包销方式,结果使金融机构持有的国债有较大增加,达到65%;养老保险基金也开始持有国债,大约为3%;而企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持有的国债急剧减少,降到3%。
1992年证券中介机构抢购国债,并且很大部分并没有向社会转售,因此使得当时证券机构持有的国债增加。
1993年很多地方恢复了分配认购的方式,个人和企事业单位及国家机关持有的国债有所增加。
1994年银行承销了短期国债,持有的国债达到13%左右。
1995年、1996年实行了招标发行,机构的持有比重进一步上升,但1997年以发行储蓄债券为主,个人投资者重新占了绝对多数,1999年第一期国债又推出500亿储蓄债券,个人投资者在1999年仍唱主角。
目前,我国国债持有者结构的特点是个人、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持有份额大,基金持有份额小,外国机构基本上不持有我国的国内政府债券。
从机构投资者的构成来看,我国国债机构投资者主要是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这与国际成熟金融市场尚有一定的差距。
(六)国债流通市场历史我国1950年发行的人民胜利折实公债和1954年到1958年发行的经济建设公债是不上市的,因此,那时国债没有二级市场。
从1981年恢复发行国债到1988年的7年间,国债也没有二级市场。
居民和单位购买国债,不能随时变现,使持券人感到很不方便。
这成为国债发行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为解决群众变现难的问题,1985年中国人民银行曾经制定过一个国债贴现办法。
但它并没有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为了满足国债投资人的需要,建立一个国债流通转让的市场已经势在必行。
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债券市场是从1988年开始起步的,大体经历了实物券柜台市场为代表的不成熟的场外债券市场主导、上海证券交易所为代表的场内债券市场主导到银行间债券市场为代表的成熟场外债券市场主导的三个阶段的发展过程。
1)第一阶段是1988-1993年,这一阶段是以实物券柜台市场为主导的时期。
1988年初,国家首先在7个城市进行国债流通转让的试点,允许1985年和1986年的国库券上市。
试点地区的财政部门和银行部门成立了证券公司或国债服务部办理持券人买卖国债的业务。
同年6月,又批准了54个大中城市进行国库券流通转让的试点工作。
这是银行柜台现券的场外交易,是中国国债二级市场的正式开端。
国债流通市场初步形成后,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多卖少买,国债需求明显不足。
如在流通市场开放的前两个月时间内,中介机构办理的柜台交易额中有70%一80%都是转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