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T案例

BRT案例
BRT案例

中国几个典型城市的BRT应用情况分析

自2004年及2006年我国第一条和第二条BRT线路相继在北京和杭州开通以来,到目前我国已有十一个城市相继开通BRT线路,大部分为省会城市,其主要发展高峰在奥运前后,延续至今,最近开通的也最坎坷的是广州中山大道BRT。

除去北京第一条BRT南中轴线争议较少外,几乎每个城市的BRT建设都伴随着争议和不理解,甚至在开通运营之后一段时间后依然还有城市居民认为BRT是失败的面子工程。不难理解,BRT没有创造更多的道路资源,而是路权的重新分配,必然会引起有车一族对于BRT的反对;但是一些因BRT的开通而被取消了普通公交线路的区域居民也会对BRT产生反感,有些人需要转车或走更远的距离,这是因为出行习惯被改变的缘故,有些城市会因BRT的完善而逐渐消减,而一些城市至始至终没有消除;另外还有一种比较少见的情况是,有些城市的BRT网络发展成熟,运营情况稳定,导致一些BRT没有覆盖到的城市区域居民对此BRT产生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心理,以厦门为典型。

在资料收集过程中,大部分媒体报道BRT建设和运营都会引用巴西库里蒂巴和北京的例子,且少有负面声音,就算有也只是细微末节上的,只有广州建设BRT,从规划到建设再到运营,广州本地的媒体一直是质疑不断,每次人大会议,BRT 的规划也好,方案也好,费用预算也好总要被拿出来仔细查看一番,而最近的质疑方向是广州BRT的真实建设费用。

其实BRT最大的费用来自于土建和专用车道建设和路口改建;其次是车辆,一辆18米左右的铰接车一般都在180万以上,12米车也在60万以上;而我们最关注

的ITS系统以及监控系统其实在整个项目费用中所占比例并不算大。

早在广州BRT项目还在讨论之中的时候,本刊曾经做过一期不成熟的BRT专题报道,当然主要原因在于国内当时已建有BRT的城市仅北京和杭州,其余城市大多只在规划立项或者刚进入建设阶段,部分原因在于编者对于BRT这一新生事物的了解也十分欠缺,所以报道的内容和深度都差强人意。

此次重拾BRT这一话题,我们的主要落脚点在于对各个城市BRT的项目特点、运营现状等方面来进行比较,更清晰的了解BRT在我国的发展情况以及在发展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从而更进一步了解BRT带来的公交优先。

我们将从城市BRT线路概况、工程造价、专用车道、BRT票价、交通信号优先等方面进行比较,主要城市包括杭州、济南、常州、厦门、郑州、广州以及大连。

一、各城市BRT线路概况

杭州

2006年4月26日,全国第二条快速公交线路在杭州开通运营,杭州快速公交1号线西起黄龙公交中心站,东至下沙高教东区,全长23公里,建成15对专用停靠站和3个首末站,共计33个站点。2008年10月1日,杭州BRT2号线开通运营,B2线总长22.5公里,

不论是一号线还是二号线,杭州BRT在最开始都曾经受到很大的指责,2号线在开通后一个月其日客流量仅为1.5万,中央电视台某栏目还曾抨击杭州BRT项目为"领导拍脑袋"工程。目前杭州BRT还是说不上成功,但通过不断的改进,杭州的BRT日渐被接受。目前,B1线日均人流量6.5万人次,B2线日均人流量4万人次,加上8条支线,整个快速公交网络日均人流量达到26万人次。杭州整个公交系统日均人流量为280万人次,快速公交在其中占了接近10%的比例。

常州

常州地区总面积4374平方公里,2003年统计人口为345万。2008年1月1日,常州BRT1号线开通。一号线呈南北走向,路线总长21.7公里,北起沪宁高速公路南侧(长江贸易中心北侧),南至武进长途汽车站北边,共设26个站点,车道的布置方式为路中右开门。2009年5月1日,快速公交二号线开通,西起西林公交中心站,东至戚墅堰公交中心站,全长21.5公里,设有24对BRT中间站,与快速公交一号线形成一个"十字型"的高品质、大容量公共交通骨干网络。

常州实行主支区间线之间"同台同向"免费换乘,由于两条主线之间无法直接同台同向换乘,采用支线之间相互沟通,从而使快速公交一、二号线有效衔接,整个快速公交系统共48对中间站,可换乘站点26对,达54.17%

目前常州市BRT组合线路日均客运量稳定在13万人次,占公交日均客运量的13%

以上。

大连

大连市区总人口约600万,市区人口174万,大连的首条BRT线路于2008年1月15日开通,是东北地区的首条BRT线路,快速公交线路沿兴工街至张前路,共设14个站点,单程票价一元。工程总投资为3.4亿元,全部采用黄海牌BRT 客车,64辆黄海客车,18米和12米车各一半。

此后,大连未有建设BRT的征兆,反而是轻轨和地铁建设如火如荼,目前大连已有轻轨88公里,地铁一号线、二号线正在建设当中,全长60多公里,BRT对于大连城市交通的作用,仅仅只是多种交通形式中的一个。

济南

2008年4月22日,济南BRT1号线开通;济南快速公交一号线西起黄岗,东至全福立交桥,沿途11.5公里,共设有19个站点,平均600米设置一个站台,与普通公交的站点设置几乎不存在差别。

至2009年10月,济南相继开通6条BRT线路,建成了"两横三纵"快速公交网络,主要的建设运营动力来自于应对全运会。目前,6条线路配车145辆,线路长度达75.3公里,日均客运量20万人次,千公里运量达8000人次,济南市BRT车辆只占总公交车辆的2.5%,却承担了近22万人次的日客运量,占公交总体日客运量的10%。远期规划为,到2020年前,济南计划形成"五横七纵"的BRT网络,线路长达200公里,日客运量将达到100万人次.

厦门

2008年12月1日,厦门BRT正式开通,厦门BRT一期工程共建5条线路,即1号线、2号线、环岛干道线、成功大道线和联络线,总长115公里,1号线线路为第一码头至厦门新站,全长33.4公里;2号线线路为机场至同安西柯,全长15.3公里;环岛干道(快5线)线路为和平码头至第一码头;成功大道(快4线)线路为厦港至机械工业区,全长30.6公里;联络线线路为东芳山庄至会展中心,全长10.1公里。共建5座枢纽站,其中计划在岛内建第一码头、东芳山庄和前埔枢纽站3座,岛外在兴建嘉庚体育馆和西柯枢纽站2座。

目前日客流量保持在10万以上,今年五一期间日最高客流量达到了28万人次,这对于一个人口在300万的城市来说,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指标,在国内仅次于千万人口的广州,《人民日报》头版曾报道过厦门BRT,文中盛赞厦门BRT在凸显城市公交优先方面所起到的作用。

厦门BRT与其他城市BRT最大的不同在于其实施了高架BRT,在部分城市道路资源缺乏且客流量大的区域建设高架桥为BRT专用,且可随时改造成为轻轨线路,厦门BRT是所有城市中速度最快的BRT,但这样的BRT随时有被轻轨取代的可能,

只是一种暂时的替代而已。

郑州

郑州市目前有136万辆机动车,2008年一年就增加了12万辆,2009年增加了近18万辆。郑州BRT于2009年5月28号开通,郑州BRT共有1条主线,8条支线。主线为二环环线,途经农业路,桐柏路,航海路,未来路,中州大道,全长30公里,设有中央专用道以及中央侧式站台,支线全长110.5公里,覆盖郑州大部分城区。

郑州快速公交的一条主线(B1线)配备了65台BRT专线车,开通半年,仅B1一条线65台车的客流量就达到12万人次,最高峰时,仅B1一条线65台车,一天就运送市民17.8万人次。目前,每天BRT运营的人数是21万人次,普通公交一条新线路至少有一年的客流培育期,有的培育期需要3年才能达到理想要求,但郑州快速公交则打破了这个规律,其开通后,在短短不到1年的时间内,不但把传统公交客流拉到了快速公交上,还把大量的电动车、自行车、私家车等摇摆客流也吸引到快速公交。

根据郑州市的规划,郑州将对快速公交一期线网增加支线和主线公交车的数量,同时建设二期线网,二期线网主要有两条线路,一条是从马寨开发区到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最终将会一直延伸到中牟,另一条是从郑州西大学城到郑东新区。

广州

中山大道作为广州市中心城区联系黄埔、萝岗地区的主干道之一,随着广州"东进"步伐加紧,近年来沿线人口高度密集,巨大的车流量、客流量几乎使其难以负荷。而中山大道到体育中心沿线,又是广州市交通最繁忙的区域之一。在这一线路修建BRT,被认为是做"心脏手术"。从2005年开始论证,到2008年开始建设,到2010年2月10日试运营,2月20日正式运营,广州BRT无疑是全国争议最大,论证时间最长,项目过程最坎坷的项目。

中山大道BRT总投资7.2亿元,全线西起天河路,东至黄埔区夏园,设计全长22.9公里,全线规划路宽60米。路中央设双向两条BRT公交专用道(车站处是4条),外侧设双向6~10条社会车道(和中山大道现有的社会车道数目一样)。全线共设置26对车站,它们主要布设于沿线人口密集处,包括体育中心、岗顶、华景新城、工业园等,其中错位式车站11座,对开式车站15座。线路间隔按现有公交站点设置,平均站距定为800米以方便市民乘车。

客流量方面,试运营首日就达到了65万,日平均客流在80万左右,5月1日,其最高客流量达到了96万之巨,相比于普通公交,提速84%。但目前,仍存在非议,一个是黄埔区的出行者认为BRT主要是为方便天河区居民出行而建,对东部居民出行照顾太少;一个是建设费用方面,有媒体爆出广州BRT的建设费用实际上有20个亿。

总结:

以上7个城市中,有4个省会城市,3个非省会城市,已有地铁轻轨等其他交通工具再建设BRT的仅只有大连和广州,而且大连仅建设有一条BRT线路,在地铁项目获批开工之后,在最近几年BRT将不会再有续建的可能;在省会城市中,广州是唯一在地铁线路已比较完善,且前期规划争议很大,但依然坚持发展了BRT的城市,目前看来仍有争议,但从客流方面来说,已算非常成功。从公开的资料统计来看,广州的日客流量是全国BRT中最大的,厦门次之,郑州、常州紧随其后。

3个非省会城市中,都已获批建设地铁,但目前就只有大连开工建设,且地铁建设工期较长,前期规划也较长,厦门建设地铁的意愿也不强烈,但厦门的BRT 高架线路早已预留了可升级为城市轻轨的空间,也就是说7个城市中,除济南因地质条件地铁项目仍在论证中,剩下的6个城市都已开通或有建设地铁的计划,所以济南的BRT网络是全国最完善的,基本上覆盖到了市内主要交通主干道。

从学习模式上来说,从杭州之后的各个城市建设BRT之前,都会去国内其他城市考察,用以论证BRT模式在各自城市的可行性,而杭州的BRT建设主要以库里蒂巴为借鉴,但是杭州模式的初期是失败的,又因为初期失败,导致后来的管理者对于BRT更没有了信心,原有的BRT专用车道从仅允许BRT车辆通行,到普通公交可通行,到出租车可通行,到最后社会车辆也可进入通行,越往后越倒退。所以,杭州模式没有城市模仿,郑州的BRT建设则直言是以常州为学习典范。厦门的BRT模式是最独特的,因为其高架线路原本就是为了建设轻轨而准备的,现在只是暂时"便宜"了BRT而已,没有了红绿灯,没有了信号优先,成本更高,也就没有了学习价值,因为这种模式的可借鉴度太低。

此外,济南和广州的BRT建设都伴随着面对大型活动的交通组织压力,济南为全运会,广州为亚运会,济南的BRT已经胜利通过全运会的考验,而广州的亚运会将在今年下半年举行。

二、工程造价

BRT建设运营成本仅为轨道交通的1/10,目前我国地铁建设成本多在每公里2至7亿,而BRT每公里费用没有超过5000万的城市,最低的杭州和济南仅为每公里800多万,更为方便的是BRT建设工期多为地铁的三分之一或者四分之一,从而不会因道路施工加剧城市交通拥挤。

厦门BRT总投资约30亿元,平均约4500万元/公里,据传为全国最高,但是其高架线路一项就让其他城市望尘莫及。用车方面,一期210辆BRT用车均为厦门金龙汽车工业有限公司生产的金龙客车,长度12米的有120辆、8.9米和8米的各45辆,总价超过1.2亿元;

济南市已建成BRT走廊33.7公里,总投资2.97亿元,单位投资为每公里880万元,

不到具有相同运量轨道交通建设成本的5%。用车方面,除青年汽车在2009年中标40台18米(150万)、20台12米车(80万)之外,全部为山东本地客车厂中通生产的18.5米的BRT车辆,据中国BRT网的统计,济南在BRT车辆采购方面的累积费用为5450万。

广州中山大道BRT线路工程投资7.23亿元,平均每公里造价约3157万元。其中,工程建安费用占了大头,达5.38亿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1.31亿元;预备费为0.54亿元。具体分析其开销,交通工程1.26亿元的投资中,由沿线交通设施(6459.5万元)、施工期间疏解(2233.3万元)和交通监控、电子警察、SCATS 设备(3885.6万元)等组成。而车站及各项设施、运营设备费用中,仅自动售检票系统就需2728万元,智能交通系统则需耗资2406万元。与国内其他城市近期建BRT的费用相比,广州BRT的造价只能说不贵。

大连BRT线路总长不过13.8公里,工程投资3.3685亿元,每公里造价约2240万;车辆采用辽宁本地客车厂黄海黄海组装的BRT车,32辆18米(180万),32辆12米(115万)。

其余城市,常州BRT项目总花费约为5个亿,每公里造价达到了4110万,但是后来因补建BRT站台天桥,这部分的费用并没加入进去,反而一个天桥700万的天价,让当时的国内媒体曝光批评为最豪华的天桥,常州的BRT车一部分为本地常隆客车和江阴客车厂的车辆,一部分为友好城市丹东黄海客车厂的车辆(18米车每辆200万);郑州BRT项目未能查找到任何资料,只了解到郑州BRT的车辆采用的是当地客车厂宇通的客车,18米车每台200万,12米车每台80万;杭州资料更少,其一号线预算规划为2.27亿元,每公里造价800多万,车辆多采用浙江金华的青年客车。

从以上可见,整个项目中,BRT车辆的选择多为就近选择,尤其是一期工程,基本都是采用本地客车厂的车辆,只有广州多采用厦门金龙的客车,这从一个方面说明,地方保护主义在很多行业都是明显存在的。除去BRT车辆外,道路监控、ITS系统平台、车载调度系统也多采用就近原则,目前已知的是广州BRT就是广州新粤负责道路监控,厦门BRT的车载调度就是由厦门蓝斯承建。

三、专用车道

是否有专用车道以及专用车道是不是专用,往往是衡量BRT是否真正快速甚至是不是BRT的一个重要标志。从目前来看,很多城市中的BRT都有专用车道,但长短相差太远,有些线路基本上全部都是专用车道(以厦门、常州为代表),而有些线路则只有小部分为专用车道(以北京、杭州为代表)。

各城市的专用道多用隔离墩或护栏隔开,北京、杭州、昆明、济南都或多或少的采用了隔离墩,但无一例外的都被撞的很惨。杭州因为道路宽度不够,一号线开始全部采用8厘米的隔离墩进行隔离。这样的隔离并不能明显,尤其是在夜晚及可视度不够的情况下,容易产生交通事故,因出行者交通素质欠缺以及对隔离墩

缺乏了解造成多起交通死伤事故,导致杭州后来不得不拆除专用道与辅道交叉口的分道器、路口影响车辆转弯半径的分道器、严重破损的分道器;在二号线方面全部采用仅2厘米的金属道钉,某些路口甚至采用双黄线,起到引导作用,但这样的隔离基本上没有作用。济南采用水泥墩固定加护栏的隔离方法,但这样设计的弊端既破坏了城市道路景观,又因固定导致紧急情况下,道路的微调变得困难;北京多采用护栏的形式,但北京的专用车道占整个线路的长度偏少,专用作用不明显,常州、郑州多采用概念隔离,也就是双黄线隔离,广州则是概念隔离和物理隔离两种形式并存。

车道专用方面,北京的BRT车道建设是与车道拓宽同时进行的,其BRT专用道的划定并没有占用原有的道路资源,专用道多为单向两条,其中一条可通行社会车辆;其他城市则没有如此幸运,杭州则在上文提到,不仅普通公交车能进入,出租车一类的社会车辆也能使用;其余城市多为专用车道,仅允许BRT及少数普通公交车进入;专用车道位置方面,除杭州的专用车道和BRT公交站台设置在道路两旁外,其他城市都设置在道路中间,因此,很多城市进入BRT站台多要经过斑马线,设置有人行天桥的仅只有广州等极少数几个城市,广州的BRT天桥还设有上行的露天电梯,这在国内来说是绝无仅有的。厦门的BRT站台多在高架桥上,但也没有电梯。

四、票价与满意度

BRT本质上是为大部分弱势出行者服务的,也是体现公交优先的一个重要形式,所以大部分实行BRT了的城市在公交票价制定方面,尽量往普通出行者身上倾斜,一方面提高了公交吸引力,一方面更好的保障了客流量,最重要的是累积了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和善意,从而为以后的政府行为奠定民意基础。但与此同时,因为BRT的低价,运营费用需要地方政府的财政补贴,且日客运量越多,地方财政的补贴支出也就越多,这对于一些地方经济不发达的城市是一笔不小的持续开支,所以,就目前所见,我们看到的BRT项目多为省会城市以及发达地区的二三线城市。

决定BRT客流量的因素有两个,一方面来自线路经过地区的客流总量及BRT网络覆盖是否完善,一方面来自票价是否具有吸引力,如果这两方面都能做到,就算速度方面并没有优势,客流量也能在一定程度保证,像厦门这样,网络、票价、速度三者都能满足需求的BRT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在所有的BRT票价中,数杭州最贵,1号线最初是上车4元,刷卡2块,其余城市多为1元,刷卡另有小折扣,常州刷卡为6毛,其余城市多为9毛;广州BRT 票价为2元,相对于同等长度的广州地铁,已经是非常便宜了,当然谁也不能和北京相比,投币4毛,学生2毛。此外,多数城市采用了同站台免费换乘的优惠政策。

杭州B1开通后实行全程一票制,票价定的是4元,这在2006年的中国公交费用中,算是很高的票价了,所以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弹,没一处讨好;目前杭州居民乘坐快速公交时,各类公交卡可用,成人优惠A卡按票价的50%收费,学生优

惠B卡按票价的25%收费。和普通公交一样,快速公交也实行空调车季节性降价,每年的3月、4月、10月、11月四个月中票价下调1元,总算合了民意。

济南BRT执行同站台免费换乘的低票价优惠政策。据测算,BRT人次单价为0.65元,比普通公交低22.2%,为市民节省了出行成本。据统计,济南BRT投运以来,济南市民对公交系统的满意度由原来的83%提高到93%,25.5%的乘客由原来不乘坐公交车出行改为乘坐BRT出行,该市公交出行分担率由原来的21%提高到25%。

厦门的具体票价方案为:刷e通卡票价为以3公里为基本里程,起价0.3元,尔后每递增1公里按0.1元计价,不足1公里按1公里计价;开启空调期间,起价0.6元,10公里以内每公里按0.2元计价,超过10公里的后续乘段每公里按0.1元计价,不足1公里按1公里计价;快速公交现金票价以e通卡票价为基数进行取整,即尾数为0.1、0.2元免收尾数款,尾数为0.3、0.4、0.5、0.6、0.7元则尾数款收0.5元,尾数为0.8、0.9元则收1元。链接线实行一次性计费,现金票价0.5元,e通卡票价0.3元。

常州的公交票价为江苏省内其他城市艳羡,不管是普通公交还是BRT票价都非常低价,即投币一元,刷卡六折,学生卡三折,老年卡二折,其它免费群体一样享受优惠。

郑州BRT票价刷卡1元,投币2元。

五、信号优先

BRT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并不是说有大容量的BRT公交车辆以及专用车道就能保证其功能的实现,硬件上的保障只能是一个基础,如果要真正保障BRT的准点、快速、大量运输等功能实现,就必须综合各种技术手段以及管理手段,通过各细节方面的小"手术",从而保证BRT不至于成为城市交通的累赘。

前文也说了,厦门BRT速度最快,但是这是建立在其实施了高架线的缘故,是在新增的道路资源上实施的BRT,而且保证道路专用,高架上没有红绿灯,也就不存在信号优先的问题。其他城市则没有这个条件,大多数是在已有道路资源上设置BRT专用道,是道路资源的重新分配。有专用车道作为前提,要保障BRT准点快速,依然是不靠谱,这就需要ITS系统指挥系统以及公交信号优先来实现。

我们知道,BRT专用车道只能保证车辆在道路行驶的速度,若没有信号优先,路口不快,整个运行速度就会受到影响,而BRT线路一般都设置在交通流量比较大的交通干道,基本上每个路口的红绿灯间隔时间都较其他路口要长,加上一些路口甚至要两个周期通行过去,若通行每个路口的时间都在1分钟以上,快速公交也就没有快速一说了。

当然,信号控制也是迫不得已的方法,福建交警总队的林福文就表示:"信号控制是交通组织最后不得已的手段",因为给公交车的通行更多,就不可避免的减少社会车辆的通行时间,要实现公交信号优先,就必须考虑这两者之间的平衡。

从目前来看,没有任何一个城市完全实现了公交信号优先,公交信号优先首先就需要一个交通控制中心,在这个中心可以视道路交通情况实施信号优先;同时还需要车辆与信号控制器能够相互感应,以实现车辆到达,公交信号才能保证绿灯。目前,国内有实施BRT公交信号优先的城市包括广州、常州、大连、厦门(在地面的一部分),济南、郑州都有信号优先的计划,但是目前看来还只是计划;杭州BRT连专用车道都不专用,更不用提信号优先了。

值得说明的一点是,公交信号优先并不是一步到位的事情,就像BRT在一个城市的发展进程一样,是在争议和一步步进步中完善的。就以广州BRT为例,共涉及20多个灯控路口,在SCATS系统通过对相位和时间的设置来实现BRT信号优先。该项目在最开始就明确实施信号优先,但是运行初期系统的运行情况不容乐观,有些站台形成了小火车的状况,引起出行者的不满。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调试之后,小火车明显缩短。

我们将在文后介绍常州市BRT信号优先的实施方案,来自于常州市交警支队指挥中心主任荆俊在中国城市公共交通高峰论坛上的演讲资料,以供参考。

六、其他

目前BRT已经在中国播下火种,或者叫已经树立了典范,像郑州的BRT项目就引来河南省内一些城市参考学习,并在各自城市兴建,此外,盐城、绍兴等中小城市的BRT项目已经开始运营或正在建设中。

但BRT并不适合所有城市,BRT在交通系统当中的定位应该被明确:中小城市的大运量客流走廊;大城市仅次于轨道交通的快速客运通道。各城市在选择建设BRT时,应充分考虑到自身城市条件,做好做足前期规划,广泛征求市民意见,同时要有面对争议和反对声音的高姿态,在项目运营初期要根据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及时增加应对措施。

BRT会被反对,这几乎是所有建设BRT,尤其是对道路资源进行重新分配的城市都会面对的情况,但是我们也看到了,绝大多数城市的BRT系统在经过前期运营和调试之后,已经受到了出行者的肯定,客流量就是最好的证明。所以,BRT不怕有争议和反对,但就怕对于争议和反对视而不见。

虽然BRT在中国的部分城市取得了阶段性成功,但是城市管理者对于地铁的追逐依然不减,在很多管理者看来,地铁是一个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最好证明,建设地铁也是拉动城市GDP的一个有效方式,同时也是最好的政绩工程。可预测的是,厦门的BRT迟早会要为地铁让路,而广州中山大道地铁建设将会在亚运之后很快上马,因为该线路人流量太大的缘故,地铁是非建不可的,当然,地铁建成之后BRT不一定会被取消,但会被调整肯定是一个事实。其他城市,除济南外,BRT都将是城市交通的多种形式中的一种。

目前建设BRT还存在一些细节上的问题,比如站台设置在道路中央,大多数进入

站台的出行者都需要经过斑马线,这不仅会影响道路通行能力,更对行人的人身安全造成了危险,但是建设人行天桥的费用大多不菲,所以很多城市目前都没有改善;此外,BRT的干线与支线的链接问题、BRT站台的线路查询系统设置、前门上,后门下的秩序问题、专用车道的监控问题等等都需要进一步完善。

本文在编写过程中,广州市交警支队科技设施处张爱华帮忙提供了广州市BRT 的部分资料,参考了《南方周末》、《中国交通报》关于对BRT的报道,参考了ITDP 的中国快速公交网,特此鸣谢

地铁商业案例分析上海南站94094469

地铁商业案例调研 克而瑞(中国)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上海机构 2008年01月 交通枢纽站点:

上海南站地铁商业调研 一、选择标准 站点类型——交通枢纽站点:多种交通方式汇集,人流量大,针对流动换乘客户 该站点为轨道交通、火车站、长途汽车站、公交线等主要陆路交通的汇聚点,拥有便捷的短中长客运运输功能,客流量为上海最多的一个站点之一,交通枢纽功能是其最大的优势。 二、区位环境分析——陆路交通枢纽 1、区位概况 上海南站位于上海市徐汇区,是上海客流量最大的火车站之一,也是轨道交通1、3号线的汇聚点,区位优势明显。上海南站所在区域商业氛围过去一直处于低迷状态,该区域由于有强大的人流保障,商业潜力巨大。

2、交通环境 区域内交通十分便利,南站规划北起沪闵路、龙华港,南至石龙路、罗城路、老沪闵路,东西分别以龙吴路和桂林南路为界,铁路、轨道交通、高架、长途客运、公交五线聚合,构成高密度、枢纽型、网络化陆上客运换乘体系。 公交南、北广场共计40多条公交线终点站,集中分布在南北出口 轨道交通地铁1号线,轻轨3号线 道路交通沪闵路,沪闵路高架 长途客运日均发送班次700班以上 高架靠近沪闵路高架,到中环线5分钟,到外环线约6分钟 3、区域商业——商业缺乏,新兴商业即将形成。 上海南站火车站的大量客流为地区带来了很大的商业发展契机,商业发展迅速,规模巨大,同时不同于上海火车站的是该区域的商业起点高,初期定位中高端,摆脱了传统火车站商业档次低,环境脏乱差的特点。南站商业区域规划不但针对过往换乘人群,还会将周边居住人群导入该处消费。 除专业市场外,整个商圈现有的商业业态以服饰零售和餐饮为主,其余经营业态各自所占的比例基本在5%以内不规则分布。(以经营面积计算) 区域商业业态分布

地铁突发事件典型案例分析相关范文_1

地铁突发事件典型案例分析相关范文 篇一:突发事件案例汇编 案例精选 案例1:和邦公司废气泄漏事件的案例分析 一、案例描述 20XX年3月13日起,和邦公司由于生产装臵尚处调试状况,出现废气间断性无组织泄漏,产生异味气体。20XX年3月中旬至6月初,北海社区村民和小沙镇毛峙村的村民以和邦化学有限公司试产生期间污染村庄环境、气味过浓、噪音过重,影响村民身体健康等为由,多次聚集在公司必经路口设堵,阻拦公司车辆通行;聚集到马岙镇政府,影响正常办公秩序。经多方协调处理,事件渐趋平息,但公司周边村民不稳定的零星反映及情绪波动仍时有发生。上述原因的存在,本市范围内对和邦问题议论纷纷,使当地群众对立情绪加重,而且相当程度上在全市造成负面影响。20XX年,附近村民仍多次到公司门口前道路阻拦公司车辆通行和工人上班,部分群众到市政府门口聚集,进行群体性上访。 二、事件中群众的主要诉求 1、群众认为公司如长期生产下去将严重污染环境,附近区域将不宜居住,要求关闭企业。 2、如果企业不关闭,要求搬迁附近区域全体村民的房子。

3、群众认为公司产生的异味气体直接影响村民的身体健康,要求出具科学的医学鉴定结果,并给予一定的经济赔偿。 4、群众认为和邦项目立项、环保审批等相关内容应对外公开。 问题:1、针对因废气泄漏而引起的群众上访,我们该采取哪些措施? 2、本案例给我们什么启示? 案例2:船舶工程公司火灾事故的案例分析 一、案例基本情况 1、事故发生经过 20XX年5月15日9时30分左右,某船舶工程有限公司在建7000DwT 二类化学品船中部压载舱内发生火灾,造成正在舱内进行作业的王某某父子死亡。在建的7000DwT二类化学品船由某船舶工程有限公司于20XX年4月21日开始建造,该船长103.9米,宽16米,型深8.8米,设计吨位7000吨。20XX年5月15日上午7时左右,在该船施工的某船舶工程服务队装配班组长沈某某,安排王某某父子去该船压载舱,对该舱壁进行气割作业。7时多,该船安全主管田某某来到该舱室进行安全检查时,发现父子俩正在说话,并在做气割作业前的准备,就提醒他俩注意安全,然后就离开了。8时左右,沈某某下到该舱室检查时发现王某某正在进行气割,其儿子在旁边看着。此时现场只有两根气管。9时30分左右,沈某某从别处检查返回,看见进入该舱的直梯口冒着浓烟。 2、事故救援情况 事故发生后,某船舶工程服务队负责人严某某和某船舶工程有限公司

关于北京地铁的公共产品案例分析

关于京港地铁的公共产品案例分析 一.案例概述 1.准公共产品 地铁运输服务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有一定的排他性的基本特征,因此又不同于纯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属于准公共产品。 2.外部性分析 (1)三类外部性: 一是生产者对生产者的外部性:如地铁对沿线土地开发商 二是生产者对消费者:如地铁能带动沿线商业发展,为居民生活提供便利 三是消费者对消费者:如人们消费地铁会减少汽车污染 (2)正负外部性效应: 地铁的外部效应主要是正外部效应,如果政府不给予足够的“补贴”,将会直接影响其他投资者的进入,直接导致供给不足。政府的“补贴”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对地铁直接提供财政补贴,即所谓的“直接转移支付”;二是政府给予地铁企业对沿线土地开发、商贸和广告等特许经营权,实现外部效应内部化,即所谓的“间接转移支付”。 3.地铁的经济特征 第一,由于地铁项目正外部性的存在,其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项目盈利差。轨道交通行业作为大型基础设施产业,属于公共事业,运输服务为准公共产品,具有公益性、低盈利性。 第二,轨道交通项目的经营具有时空局限性,盈利空间有限。 第三,轨道交通权益具有放大型,资产的保值增值能力强。随着社会发展,人口流动增大,路网增加,以及服务水平的提高,轨道交通将吸引更多的客流,票款收入从长期看具有一定的增长 趋势。而且地铁的胴体使用年限长达百年,随着时间点推移,地铁资产的升值潜力巨大。因 此从长期看,地铁资产的权益可以不断放大,资产具有很强的保值增值能力。

4.北京地铁概况 2009年9月28日,随着地铁4号线的开通,北京地铁开通运营的线路包括1号线,2号线,4号线,5号线,8号线,10号线,13号线,机场快轨,八通线,运营总里程达到228公里,预计2015年将达到561公里。 5.京港地铁——北京四号线 北京地铁四号线是北京市道路交通网络中一条贯穿市区南北的轨道交通主干线,由北京京港地铁有限公司建设、运营和管理。京港地铁有限公司是在北京市加大基础设施投资体制改革力度的历史条件下,由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北京首都创业集团有限公司和香港地铁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组建。是国内城市轨道交通领域首个引入外资的中外合作经营企业。 四号线项目总投资约153亿人民币,其中70%由北京市政府出资,40%由特许经营公司出资。四号线特许经营公司总投资46亿元,注册资金13.8亿元,北京首都创业集团有限公司和香港地铁公司各占49%,北京市基础投资有限公司占2%,工商注册名称为北京京港地铁有限公司。 6.北京地铁2元统一票价回归公共产品属性 实施公交车大幅降价之后,今年10月7日,随着地铁5号线的开通,北京地铁开始实施2元单一票价。“首都北京地铁实行2元任意坐,给人的感觉爽!”广州某媒体的评论这样感慨。实施2元票价意味着北京市财政一年将多支出10亿元,北京市地方财税收入足以承担这笔开支,2元的票价在全国也许不具有普遍意义,正如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北京大学教授夏业良所言,地铁运输作为政府提供的公共品,此次降价具有普遍的象征意义。 实行2元单一地铁票价后,北京市80.2%的乘客将因此减少出行费用,地铁的乘坐者多为中低收入者,因此此次降价等于是政府间接地为广大中低收入者提供了长期的交通补贴。当然,地铁降价的直接影响也很明显,吸引了更多的乘客转入地下交通,有效地缓解了地面交通压力。 国庆前夕,由香港地铁公司参与投资建设并负责运营的北京地铁4号线开通,港铁方面获得未来30年经营权。通车之后,4号线维持与北京现有地铁线一样的2元票价,但港铁方面表示,在政府补贴、周边开发双重保障下,预计3年后就有收益,10年后便可回本。这意味着,在以准公共产品为定位的前提下,4号线仍然不失成为一个具有稳定盈利预期的项目。换句话说,只要政府政策和资金安排得当,既保障民生又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地铁模式未必不可能存在。 二.提供模式 1.公共产品的四类供给模式 1)公共部门:指家机关、政府部门和由选举产生的以及受选举产生的人的委托而运行公共机构的私人或组织提供公共产品。 2)私人部门:指由私人部门提供具备准公共性、完善的排斥性技术、政府提供交易制度保障的公共产品。3)第三部门:指国际范围内从事非营利性活动的政府以外的所有组织提供公共产品。 4)公私伙伴关系: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合作伙伴关系(PPP),提供公共产品。 2.京港地铁的供给模式 根据公司与北京市人民政府签订的《北京地铁四号线项目特许协议》,以PPP模式建设和运营北京地铁四号线,发展与铁路相关的商业及开展法律、法规允许的其他经营活动,特许经营期限为30年。 PPP-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意为公共部门通过与私人部门建立伙伴关系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的一种方式。PPP模式大致分为三种类型:外包、特许经营、私有化。北京地铁四号线采用的是特许经营类型的PPP模式。在此模式下,政府负责四号线土建部分(A部分)的投资和建设,京港地铁负责四号线B部分(车辆、信号等)的投资、建设。

地铁商业开发类型及经营策略分析

地铁商业开发类型及经营策略分析 摘要:随着全国地铁建设高峰的到来,地铁作为市民出行交通方式越来越来占 主导地位。地铁建设投资大,运营成本高,如何充分利用地铁客流进行地铁商业 开发,从而弥补地铁运营亏损显得越来越紧迫。本文对地铁商业开发类型进行了 分类,重点针对地下空间商业进行了论述,选取典型案例进行了分析,总结分析 地下空间商业项目经营策略,对同类项目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地铁商业;零星商业;地下空间商业;经营策略 截止2016年末,我国累计30个城市建成投运城市轨道交通线路134条,运 营线路长度4153公里,其中地铁占比达80%,2020年地铁规划里程8000多公里,远期设想总规模1.5万公里左右。如此大规模的运营线路将带来巨大的地铁运营 客流,如何将地铁客流转化为商业流量,从而产生地铁商业经营收益以弥补地铁 运营亏损变得非常紧迫,是摆在每个地铁城市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地铁商业开发类型 地铁商业可分为站厅零星商业(含车站商铺、自助银行、自助服务设施)和 地下空间商业。 (一)站厅零星商业 站厅零星商业包括车站商铺、自助银行、自助设备等类型,主要定位为提高 地铁配套服务,方便地铁乘客。 (二)地下空间商业 地铁的地下空间商业又可分为三种类型: A:目的型,即商业设施以枢纽站为核心形成较大商业区,能有效吸引人流前来消费。 B:连通型,枢纽站和其他商业设施通过地铁商业在地下连通。利用地铁价值,在联通通道上做商业。 C:配套型,即枢纽站附属的商业空间,以站厅夹层商业空间、换乘大厅内商业空间为代表。针对换乘人群,做少量配套商业。 地下空间商业项目案例(以长沙叮叮MALL项目为例) (一)项目区位 长沙叮叮MALL项目位于长沙贺龙体育馆南侧,坐拥长沙最大的文化体育休闲中心,与 劳动西路、芙蓉中路交汇处的地铁1号线、3号线换乘站——侯家塘站无缝对接。周边配套 完善,大型体育场馆贺龙体育馆以及君逸康年大酒店、金瑞宾馆、天玺大酒店、金源大酒店 等星级酒店环绕。摩天一号、嘉盛国际、新世纪大厦、华侨国际等写字楼坐落于此,学校、 企事业机关单位、银行等金融机构坐落周边,田汉大剧院、琴岛演艺等文体中心环绕周边。 (二)项目规模 该项目总占地30亩,总规划建筑面积约4万平方米,共有地下三层,其中负一、二层共2.4万平方米商业,负三层为1.6万平方米的停车场,配备约400个停车位。 (三)项目业态 70%的餐饮娱乐与30%的生活时尚,主力铺面面积15-25平方米,由开发单位统一规划、 统一招商、统一运营,拥有独立产权。 三、经营策略分析 (一)注重超前规划,规划决定了项目的价值 1、超前规划 地铁沿线的地下空间商业项目的建设及开发具有不可逆转性,地下空间商业项目的前期 规划设计处于商业开发价值链的最前端,直接决定商业空间的先天资质和后天价值,为后期

管理信息系统商业价值案例分析

管理信息系统案例分析 案例简介 北京燕京啤酒集团公司是1993年以原北京市燕京啤酒厂为核心发展组建的国家二级企业,燕京啤酒集团现已成为中国啤酒行业吨位最大的“航空母舰”。 北京燕京啤酒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简称为燕京啤酒)是燕京啤酒集团的上市公司,2000年燕京完成啤酒销售量141万吨;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实现利税总额9.2亿元。 燕京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在1991年已经实现财会电算化,而业务处理一直处于手工状态。随着企业规模的日益增长,业务量也逐渐增加,手工处理方式带来的各种弊端开始暴露出来,侵蚀着企业的收益,阻碍了先进管理方法的运用。1998年燕京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开始制定新的战略目标:将企业管理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处理技术相结合,将当代高新技术应用于业务流程管理与控制中,建立包括采购、库存、销售、财务管理和控制为一体的管理信息系统。 首先,公司厂区内建立一个内部网,这种解决方案为实现企业内部信息共享、传递提供了硬件设施,为燕京啤酒管理系统的运转提供了硬件平台。 燕京啤酒管理信息系统主要由财务系统、销售管理系统、采购管理系统和存货管理系统等构成,通过建立健全信息系统,各模块之间实时传递信息,完全实现了销售、财务信息共享。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效果评析 燕京啤酒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在实现企业信息共享、加强业务控制和利用信息加强企业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满足财务和业务协同,实现企业信息共享 财务系统、存货管理系统和销售管理系统之间实现了数据的自动传递功能和信息共享。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以来一直困扰财务的账务串户、错账问题,解决了部门与财务、仓库与财务等账账不符、账证不符的问题;实现了数据共享和信息的有机集成,全公司各部门可以根据管理需要和相应的权限及时、准确地获取财务、业务以及管理信息;销售部门和仓库部门数据的共享,为杜绝假票现象创造了条件。 2、降低原始数据错误率,减低企业经济损失,保证统计信息真实性 健全信息系统后,对信息系统合理管理里,减少了管理成本、库存成本,减少了错账假账,实行各业务部门一体化,给燕京啤酒带来了巨额的利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