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脑梗死合并房颤56例
房颤合并急性脑梗死抗栓治疗的病例分析
房颤合并急性脑梗死抗栓治疗的病例分析房颤合并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常见但临床治疗挑战较大的疾病。
房颤是心房颤动的一种类型,使心房无法充分地收缩,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风险。
而当血栓脱落并堵塞脑血管时,就会引发急性脑梗死。
这种疾病不仅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而且也会威胁其生命。
本文将通过一例病例的分析,介绍房颤合并急性脑梗死抗栓治疗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案。
病例患者是一名62岁的男性,因突发言语不清和右侧肢体无力入院。
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病史,长期未进行规范治疗。
体格检查时,患者神志清楚,言语不清,右侧肢体无力,右侧面部麻木,生理反射存在不对称。
头颅CT检查显示左侧大脑中动脉分支区缺血梗死。
心电图检查显示患者存在明显的房颤。
经过详细的临床检查和相关检验后,确诊患者为房颤合并急性脑梗死。
房颤是导致血栓形成的常见原因之一,而合并急性脑梗死使得患者的病情更加复杂。
治疗房颤合并急性脑梗死的关键在于同时进行抗凝治疗和溶栓治疗。
针对房颤,需对患者进行抗凝治疗,以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对于年龄较大、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口服抗凝药物的使用可能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需谨慎选择抗凝药物和控制剂量。
对于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
溶栓药物能够溶解血栓,恢复脑血流,但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出血情况,并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针对本例患者的情况,医生制定了综合治疗方案。
患者开始口服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同时密切监测凝血功能指标,以保证抗凝效果。
患者同时接受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治疗,使血栓得以溶解,恢复脑血流。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也时刻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出血情况,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
在治疗的患者也接受了相关康复护理和药物治疗,以帮助其恢复脑功能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康复,患者的症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肢体无力减轻,语言功能有所恢复,生活自理能力增强。
通过这个病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房颤合并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全面的评估患者的病情和风险,并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房颤合并急性脑梗死抗栓治疗的病例分析
房颤合并急性脑梗死抗栓治疗的病例分析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房颤和脑梗死的患病率也越来越高。
房颤合并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情况,该病例分析旨在讨论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病例介绍:患者为一名60岁的男性,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病史。
患者突然出现左侧肢体无力、言语不清等症状,家属立即送至附近的医院。
头颅CT检查显示左侧大脑中动脉分支梗死的征象。
经神经内科会诊后,患者被转到心内科进一步处理。
诊断:根据患者的病史和临床表现,可以考虑其为房颤合并急性脑梗死。
为了进一步明确诊断,需要进行以下检查:1. 心电图(ECG):房颤患者的ECG可以显示心脏的不规则节律,有助于确认房颤的存在。
2. 脑部影像学检查:脑部CT或MRI可以确定脑梗死的部位和范围。
3. 听诊:听诊心脏可以检测到心脏杂音或不规则的心律。
治疗:治疗房颤合并急性脑梗死的目标是恢复脑功能和预防再发。
治疗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抗凝治疗:患者需要接受抗凝治疗,以预防血栓形成和防止再次出现脑梗死。
常用的抗凝药物包括华法林和阿司匹林。
2. 溶栓治疗: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如果症状发作时间在4.5小时内,可以考虑进行静脉溶栓治疗,以尽快恢复脑功能。
3. 心脏节律管理:对于房颤患者,需要控制心律,以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或心脏射频消融术来管理心律。
4. 血压管理:高血压是房颤和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因此需要对血压进行控制。
常用的降压药物包括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和钙通道阻滞剂等。
预后和随访:房颤合并急性脑梗死病例的预后与多个因素有关,包括脑梗死的大小和位置、治疗措施的及时性以及患者的患病基础等。
患者需要定期复查脑部影像学和心电图,以评估治疗效果和预防再发。
结论:房颤合并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情况,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抗栓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同时需要积极管理心律和血压。
合理的治疗和定期的随访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房颤合并急性脑梗死抗栓治疗的病例分析
房颤合并急性脑梗死抗栓治疗的病例分析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它会使心脏泵血功能不正常,导致血液在心房内淤积,形成血栓。
这些血栓有时候会脱落,随着血液流向脑部,导致急性脑梗死。
在急性脑梗死合并房颤的病例中,抗栓治疗非常重要,它可以帮助预防或减少血栓的形成,以减轻脑部损伤。
下面是一位65岁男性患者的病例分析。
该患者突然出现右侧肢体无力、言语不清,被送往急诊治疗。
经过临床检查和MRI头部扫描,确诊为右侧大脑中动脉内支干栓塞引起的急性脑梗死。
他的心电图显示出持续性房颤。
对于这样的病例,首先要进行脑血管超声检查(Doppler超声)以评估血流情况和动脉阻塞程度。
血栓溶解治疗(rt-PA)可能是一个治疗急性脑梗死的选择。
在房颤患者中,这种治疗可能会增加出血风险,因为使用rt-PA溶解血栓的同时也可能溶解出房颤引起的血栓。
在这种情况下,抗栓治疗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抗栓治疗可以帮助预防或减少形成新的血栓,并减轻既有血栓的病理效应。
目前常用的抗栓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抗凝药物(如华法林)。
在该病例中,患者被用阿司匹林(100mg/天)和华法林(INR目标范围2-3)进行抗栓治疗。
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通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减少血栓的形成。
抗凝药物华法林通过抑制凝血因子的合成,防止血栓的形成和扩展。
在开始使用华法林之前,需要进行血液凝血酶原时间(INR)的监测。
INR是用来评估抗凝治疗的国际标准化比率。
INR目标范围为2-3,表示患者的凝血功能正常。
定期监测INR可以确保华法林的剂量在适当的范围内,以预防血栓的形成。
在规范的抗凝治疗下,病人的症状逐渐减轻,并且在几个月后,MRI头部扫描显示脑梗死区域的梗死程度得到明显改善。
病人没有出现明显的出血并发症。
总结而言,房颤合并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情况,抗栓治疗在这种情况下起着重要的作用。
对于合并房颤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抗凝治疗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它可以帮助预防或减少血栓的形成,并减轻脑部损伤。
房颤合并急性脑梗死抗栓治疗的病例分析
房颤合并急性脑梗死抗栓治疗的病例分析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患者的心脏会出现不规律的快速心跳情况,这容易导致血液在心脏内部滞留,形成血栓。
而这些血栓一旦脱落并流向脑部,则可能导致急性脑梗死,给患者的生命和健康带来巨大威胁。
房颤合并急性脑梗死的患者,需要进行抗栓治疗,以尽早溶解血栓,减少脑部的损伤。
下面我们就来谈谈一位患有房颤合并急性脑梗死的患者的病例分析。
这位患者是一名60岁的男性,因头痛、视力模糊、言语不清等症状被送到急诊。
经过临床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包括CT和MRI等),确诊为急性脑梗死,并发合并房颤。
这意味着患者需要立即接受抗栓治疗,以减少脑部损伤,并预防未来的血栓再次发生。
针对这位患者的病情,我们给予了以下的抗栓治疗方案:1. 溶栓治疗:患者首先接受了静脉溶栓治疗,以尽快溶解脑部血栓。
溶栓药物可以迅速起效,帮助患者恢复脑部供血,减轻脑组织的损伤。
在治疗的过程中,我们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以及溶栓治疗的效果和副作用情况。
2. 抗凝治疗:溶栓治疗后,患者需要接受长期的抗凝治疗,以预防新的血栓形成。
对于合并房颤的患者来说,抗凝治疗尤为重要,可以有效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减少脑卒中的再发。
3. 脑血管扩张药物:为了帮助脑部血液循环的恢复,患者还接受了脑血管扩张药物的治疗。
这些药物可以扩张脑血管,增加血流量,改善脑血液供应,有助于减轻脑组织的缺血和缺氧情况。
随着治疗的进行,患者的症状逐渐得到了缓解,头痛、视力模糊等症状明显减轻。
我们也注意到患者的心律得到了控制,房颤的发作次数和频率明显减少。
这表明抗栓治疗方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患者的病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除了药物治疗,我们还建议患者积极配合康复训练和生活方式的调整。
康复训练可以帮助患者尽快恢复肢体和语言功能,减少残疾的发生。
患者需要加强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过度疲劳,注意饮。
房颤合并急性脑梗死抗栓治疗的病例分析
房颤合并急性脑梗死抗栓治疗的病例分析房颤合并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情况,通常需要进行抗栓治疗来预防血栓形成和进一步的梗死。
下面是一个病例的分析。
病例概述:患者为一名65岁的男性,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和冠心病的病史。
该患者近期出现了乏力、头晕、恶心等症状,前往就诊时发现其心电图显示房颤。
并在进行脑部CT检查后确认为急性脑梗死。
根据病情,医生决定采取药物进行抗栓治疗。
治疗方案:1. 抗凝治疗:患者被立即给予了肝素静脉滴注,以防止血栓进一步形成。
根据患者的心功能情况和肾功能,通过监测凝血酶原时间(PT)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TT),调整肝素剂量。
2. 抗血小板治疗:患者同时开始服用阿司匹林,每日75毫克,以增加血液的流动性,并预防血栓形成。
同时监测血小板计数,以确保合适的抗血小板治疗。
3. 核磁共振(MRI)检查:为了进一步评估脑梗死的范围和程度,患者接受了MRI检查,以确定治疗的进一步方案。
MRI结果显示患者脑梗死局部较为严重,需要密切监测和进一步治疗。
4. 控制危险因素:患者的高血压、糖尿病和冠心病病史,可以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医生建议患者控制这些危险因素,包括定期服用降压药物、控制血糖、遵循健康饮食和生活方式,以降低患者未来再次发生血栓的风险。
5. 心肌保护治疗:由于患者存在房颤和冠心病,医生推荐给予硝酸酯类药物(如硝酸甘油)和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以保护心肌功能,减少心肌梗死的风险。
6. 康复治疗:脑梗死后,患者需要进行康复治疗,包括语言和运动功能的康复训练。
医生建议患者进行物理疗法和语言治疗,以帮助恢复功能。
总结:房颤合并急性脑梗死是一种需要及时治疗的疾病。
抗栓治疗是治疗该病的重要手段,可以通过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来预防血栓形成。
控制危险因素、心肌保护和康复治疗也是重要的治疗措施。
对于每个患者,医生需要根据其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最大程度地减少血栓形成和进一步梗死的风险。
56例房颤心电图结果分析
脏 病 , 伴有 s — 改 变 及 室早 、 多 TT 快速 心 室 反 应 等 , 不 同 有
程 度 的 心 肌 损 害 , 功 能 较 差 。 续 性 房 颤 多 由 阵 发 性 房 心 持 颤发 展 而来 , 大部 分病 史 较长 。 发 性房 颤 1例 , 3 且 阵 1 除 例 为特 发 性 房 颤 外 , 8 虽 为器 质 性 心 脏 病 , 心 肌 损 害 余 例 但 较轻 , 不伴 有s — 改 变及 早 搏等 情 况 。 多 TT 35 预 后 特 发 性 房 颤 往 往 无 明 确 器 质 性 心 脏 病 , 分 . 部 有 家 族 史 ( 献 记 载 约 5 ~6 , 由 诱 发 因 素 引 起 , 文 % %) 多 如 过 量 饮 酒 、 烟 、 乏 、 绪 激 动 、 度 劳 累 等 , 可见 于 吸 疲 情 过 也 部 分健 康 人 ,因此 预后 较 好 。持 续性 房 颤 预后 与 基 本病 因 、 颤 时 间 长 短 、 无 严 重 心 肌 损 害 、 治 疗 的 反 应 良 房 有 对 好 与否 等 因素 密切 相 关 。有器 质 性 心脏 病 , 续性 房 颤 , 持 若 伴 有 并 发 症 者 则 预 后 较 差 , 因 房 颤 患 者 的 心 房 失 去 正 常 的排 血 功 能 , 排 量 下 降 , 心 使心 功 能 下 降 , 重 心 功 能 加
( 稿 日期 : 0 0 0 — 9 收 2 1— 4 2 )
国疗养 医 学 21 0 0年 1 月 第 1 卷 第 1 2 9 2
・
1 27 1 ・
文 章 编 号 : 0 5 69 2 1 1 2 1 2 一 1 10 — 1 Xf0 0 — 1 7 O 1
5 例 房 颤 心 电 图结 果 分 析 6
房颤合并急性脑梗死抗栓治疗的病例分析
房颤合并急性脑梗死抗栓治疗的病例分析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其特点是心脏房室结电活动紊乱,导致心房不规则收缩,心室率快而不规则。
房颤患者易发生栓子形成,特别是位于心脏左右耳窦附近的左心房乳头状肌肉,这些栓子可以脱落并到达大脑造成脑梗死。
房颤合并急性脑梗死的抗栓治疗非常重要。
本文将通过病例分析来探讨房颤合并急性脑梗死的抗栓治疗。
病例背景:本次病例是一名65岁男性患者,有高血压和高血脂病史。
近期出现头晕、眩晕、言语不清等症状,被送入急诊科。
经核磁共振检查,诊断为右侧中大动脉狭窄性脑梗死。
患者心电图显示存在房颤,为房颤合并急性脑梗死的病例。
治疗过程:1. 抗栓治疗:由于患者存在房颤,存在栓子形成的风险。
抗栓治疗是首要的治疗措施。
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和风险评估等因素,可以选择抗凝治疗或者抗血小板治疗。
对于房颤患者合并急性脑梗死,通常采用抗凝治疗。
在本病例中,患者接受了肝素静脉滴注治疗,后续随访中转为口服华法林。
2. 血压控制:高血压是房颤的常见合并症,也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对患者的血压进行有效控制。
通常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抗高血压药物进行治疗。
在本病例中,患者被给予了血压适当的控制药物,并进行了血压监测。
4. 并发症处理: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及时处理合并症。
对于急性脑梗死,需要进行急性脑血管再通治疗,如静脉溶栓或机械血栓切除术。
并且,需要进行神经功能康复治疗,帮助患者尽快恢复神经功能。
随访与预后:患者在住院期间进行了定期随访和检查。
饮食、运动、药物和生活方式等因素也进行了管理。
随访结果显示,患者的症状逐渐减轻,脑功能得到恢复。
患者出院后继续口服华法林治疗,并定期进行复诊。
总结:房颤合并急性脑梗死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进行综合治疗。
抗栓治疗作为主要治疗措施,可以有效预防栓子形成和脑梗死的发生。
但治疗过程中也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如血压控制和血脂管理。
通过合理的治疗方案和规范的随访管理,患者的预后可以得到改善。
房颤合并急性脑梗死抗栓治疗的病例分析
房颤合并急性脑梗死抗栓治疗的病例分析房颤是一种心脏节律失常,其特点是心脏的上、下房无法正常协同收缩,导致心房内血液滞留,易形成血栓。
当血栓脱落后,可经血液循环进入脑部引发急性脑梗死,因此房颤患者合并急性脑梗死需要进行抗栓治疗。
患者,女性,65岁,有高血压史,于入院前1小时突然出现右侧肢体无力、言语不清。
入院时患者神志清楚,T:36.8℃,P:80次/分,R:18次/分,BP:145/90 mmHg。
神经系统检查显示患者右侧上肢肌力3级,下肢4级,深感觉异常,浅感觉正常。
脑部MRI检查显示左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缺血灶。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房颤合并急性脑梗死。
在启动抗栓治疗前,需要评估患者的出血风险。
患者的出血风险评分为CHA2DS2 VASc 3分,HAS-BLED评分2分,说明患者有一定的出血风险,但根据患者合并急性脑梗死的情况,抗栓治疗的获益大于潜在的出血风险。
抗栓治疗的目的是预防再发血栓,防止脑梗死的进展。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出血风险评分,决定给予抗栓治疗。
常用的抗栓药物有抗凝药物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由于患者的房颤持续时间不明确且既往未服用口服抗凝药物,考虑给予静脉抗凝治疗。
根据患者的体重和肾功能,选择低分子肝素(LMWH)作为静脉抗凝药物。
给予的剂量为每日1次,亚低分子肝素,使用剂量根据抗Xa活性来调整。
进行密切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如凝血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
在抗凝治疗的还需要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以进一步预防血栓形成。
根据患者的出血风险评分和临床经验,选择给予阿司匹林作为抗血小板治疗药物。
剂量为每天一次口服,剂量为100mg。
患者在住院期间,出血风险评估和临床病情观察是非常重要的。
出血风险评估的指标包括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指标、大出血的危险因素等。
临床病情观察主要包括患者的神经系统症状变化、血压的控制、出血情况等。
治疗的目标是尽早恢复患者的神经功能,并预防再发脑梗死的发生。
房颤合并急性脑梗死抗栓治疗的病例分析
房颤合并急性脑梗死抗栓治疗的病例分析房颤是心房的慢性不规律搏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容易引起血栓形成并导致脑梗死。
而房颤合并急性脑梗死抗栓治疗是一项重要的临床问题,对于这类患者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以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针对一例房颤合并急性脑梗死的病例进行分析,并探讨其抗栓治疗的策略。
患者基本情况:患者,男性,58岁。
平时体健,无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史。
曾有轻微的头晕和头痛症状,但没有引起重视。
在一次健康体检中,发现有房颤的心电图改变,但患者没有明显的不适感。
近期突然出现了右侧肢体无力、言语不清、行走不稳等表现,被送至我院急诊科就诊。
体格检查与辅助检查:在入院时,患者神志清楚,对称性轻度上肢肌肉力量减弱,右侧肌张力增高。
脑部MRI检查显示左侧大脑中动脉分支区梗死性病灶。
心率不齐,心房颤动。
急诊抗栓治疗后,患者症状有所缓解,但仍存在一定程度的肢体无力和言语不清。
治疗方案:对于房颤合并急性脑梗死的患者,抗栓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针对该患者的情况,我们制定了以下治疗方案:1.抗凝治疗:由于患者合并房颤,存在血栓形成的风险,因此需要进行抗凝治疗。
选择华法林口服,根据患者的凝血指标进行调整剂量,保持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在2-3之间。
2.抗血小板治疗:考虑到患者已发生脑梗死,需加强抗血小板治疗,我们选择使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合治疗,以预防再次发生脑血管事件。
3.康复治疗:除了药物治疗外,患者还需要进行康复训练,包括言语康复、肢体功能康复等,以帮助患者恢复功能。
随访和效果:经过治疗后,患者的症状逐渐缓解,肢体功能和言语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在连续监测下,患者的心房颤动得到了控制,凝血功能稳定在理想范围内。
患者逐渐康复出院,继续进行康复治疗和长期的抗栓治疗。
总结:对于房颤合并急性脑梗死的患者,抗栓治疗是一项需要高度重视的临床工作。
在制定治疗方案时,需要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和康复方案。
房颤合并急性脑梗死抗栓治疗的病例分析
房颤合并急性脑梗死抗栓治疗的病例分析房颤合并急性脑梗死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疾病,病情复杂,治疗难度较大。
本文将通过对一例房颤合并急性脑梗死病例的分析,来探讨抗栓治疗在此疾病中的应用。
本例病人为一名55岁男性,患有长期持续性房颤。
其突然出现右侧肢体无力、语言不清的症状,经颅CT检查确认为左侧颈内动脉栓塞所致的急性脑梗死。
病情紧急,需要以最快的速度进行治疗。
由于病人有房颤史,再加上急性脑梗死的高危因素,我们决定采用抗栓治疗。
病人首先进行了头颅CTA检查,以明确血管情况。
CTA显示左侧颈内动脉近段有栓塞,其他脑动脉通畅。
基于这一结果,我们在48小时内使用了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tPA)进行溶栓治疗,同时给予抗凝治疗。
溶栓治疗后,病人的症状有所缓解,但仍有一定程度的肢体无力和语言不清。
在溶栓治疗后的48小时内,病人进行了心电生理检查,确认房颤的类型和持续时间。
基于这一结果,我们决定给病人进行电复律治疗,以重新恢复正常的心律。
电复律治疗后,病人的房颤得到控制,心律恢复正常。
病人的肢体无力和语言障碍也有所改善。
在病人恢复良好的情况下,我们决定给予抗凝治疗,以预防再次栓塞的发生。
在抗凝治疗中,我们选择了华法林作为口服抗凝药物,并进行了定期的血液检查和调整药物剂量,以维持合适的抗凝水平。
此病例中,针对房颤合并急性脑梗死的抗栓治疗包括溶栓治疗、电复律治疗和口服抗凝治疗。
溶栓治疗可以尽快恢复脑血流,减少梗死范围;电复律治疗可以恢复正常的心律,控制房颤的发生;抗凝治疗可以预防再次栓塞的发生。
通过综合运用这些治疗措施,病人的症状得到了有效的缓解,生活质量有所提高。
房颤合并急性脑梗死的抗栓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对于此类病例,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抗栓药物和治疗方式,并进行定期的复查和评估,以确保治疗效果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动态心电图检出阵发性房颤56例临床分析
[] i a Cdm rrF R am kr R e a.N n vs ea— 5 Ne nK, ae at , ai ae , t m i i j s 1 oi ai n n v
go rphc e au to fc r n r tnswi h -sie s ia o ut i ga i v ain o o ayse t t mu i l o h l pr e mp — c l
3 , 血 管 内腔 通 畅 。 支 桥
内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古 中 医药
病 例 2 男 ,7 , 前 降 支 支 架 置 人 术 后 半 年 , 架 通 畅 。 , 5岁 左 支
参 考 文献 [] 征 宇, 竹花 , 松 柏 , . 六层螺 旋 C 1金 张 林 等 十 T冠 状 动 脉 造 影
总 之 ,作 为 一 项 无 创 检 查 技 术 , 5 层 螺 旋 C 26 T在 评 价 冠 状 动 脉 起 源 、 行 异 常 、 块 形 成 情 况 、 腔 狭 窄 程 度 、 架 开 放 走 斑 管 支 和 桥 血 管 通 畅 性 等 方 面都 有 良好 的 临 床 应 用 价 值 , 常适 合 冠 非 脉 的体 检 和 冠 心 病 的 筛 查 及 随访 。 病 例 1男 ,9 , 闷 1 。左 前 降 支 中段 非 钙 化 斑块 , , 4岁 胸 年 管 腔中度狭窄。
的初 步探 讨 [] 中华 医学 杂 志 ,038 (0 :10—15 . . J. 20 ,3 1) 15 15 [] 定飚 , 毂 , 2毛 朱 陆孝 禹 , . 状 动 脉 粥 样 斑 块 的 多层 螺 旋 C 等 冠 T 与 病 理 的 对 照研 究 [] 放 射 学 实践 ,05 2 ()22—24. J. 20 ,03 :0 0 [] 3 肖喜 刚 , 雪 . 层 螺 旋 C 韩 多 T冠 状 动 脉 成 像 在 冠 心 病 中 的 临 床 应 用[] 中 华放 射 学杂 志 ,04 3 9 : 7— 9 1 J. 20 ,8()9 5 6. [ ] n n ei 4 A t i e D,V l t R atoG ou a n ,Sn r M,e a. R s ns fr ei o t 1I et oi a e e s t crnr sn n u et li l r te [ ]A erJ 9 8 o a t f gi cr n cn a pa i l J . m H at ,19 , o y ei n r ic ce
伴房颤的大面积脑梗死51例临床分析
【 e od 】 Ar l b l tn L re racr rlnaco Cii l nls K yw rs ta f rl i ag e e ba i r i i i ao i a e f tn l c a i n aa y s
・
6 ・ 4
中 国现 代 医 药 杂志 2 1 0 0年 3月 第 1 第 3期 MMJ ,Ma 00 V l1 , o3 2卷 C r2 1 , o 2 N .
伴房 颤 的大 面积脑梗 死5 例 临床 分 析 1
蔡 力进 郭春 生 郑 华
探 讨伴 有 房 颤 的大 面 积脑 梗 死 的 临床 特 征 、 治疗 及 预 后 。方 法 对 20 0 6年 1 - 0 8 1 期 间 月 2 0 年 2月
b a i fr t n w t n a e ai ns c u e y c r n r e d ds a e e i t ,n o s in n s , r e p to o i a sz n rl na ci i i g d p t t a s d b o o a y h a ie s .S nl yH e n eo s e s a g a h lg c l ie a d o h e i l
非 风 湿性 心 脏 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颤 引 起 的大 面 积 脑
【 要 】 目的 摘
我科 收 治 的 5 例 伴 有 房 颤 的大 面 积脑 梗死 患 者 资 料进 行 临 床分 析 。 果 老 年伴 有 房 颤 的大 面 积脑 梗 死 患 者房 颤 主要 1 结 由冠心 病 引起 。高龄 、 识 障 碍 、 意 病变 面 积 大 、 并发 症 多 是死 亡 的 主要 因素 。结 论
房颤合并急性脑梗死抗栓治疗的病例分析
房颤合并急性脑梗死抗栓治疗的病例分析房颤合并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情况,其治疗关键是抗栓治疗。
本文将结合一个病例分析,探讨房颤合并急性脑梗死抗栓治疗的方法和策略。
病例患者为65岁的男性,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多年来一直有房颤的病史。
此次患者出现突发性右侧肢体无力、言语不清等症状,并被紧急送入急诊科。
通过头颅CT检查,确诊为急性左侧大脑中动脉分支梗死。
对于这种情况,抗栓治疗是必不可少的。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征,我们可以选择口服抗凝药物或使用肝素皮下注射。
一般而言,对于房颤患者,我们优先选择口服抗凝药物,如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物。
由于患者出现急性脑梗死,需要迅速将体内的凝血物质溶解,以恢复脑血流。
我们首选肝素皮下注射。
在本例中,我们选择了低分子肝素(LMWH)进行抗栓治疗。
患者予以亲友签署知情同意后,按照低分子肝素的标准剂量(每日1毫克/千克体重)进行皮下注射。
在治疗初期,我们每4小时测量一次患者的全血凝血时间(aPTT),以调整剂量。
目标是将aPTT控制在正常范围的1.5倍以上,一般为40-60秒。
治疗期间,我们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常规、出凝血酶时间等指标,以及病情的变化。
我们还需要评估患者的出血风险和溶栓治疗的适用性。
根据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以及梗死部位大小等因素,我们可以进行影像学评估,如头颅CT、CT血管造影等。
如果患者的梗死部位较小,且没有明显的出血风险,我们可以考虑溶栓治疗。
溶栓药物有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尿激酶等,通过溶解血栓来恢复脑血流。
溶栓治疗也有一定的风险,可能引起出血并加重脑出血的风险。
医生需要权衡利弊,谨慎决定是否进行溶栓治疗。
房颤合并急性脑梗死的抗栓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选择。
对于大多数患者,口服抗凝药物是首选,并根据患者的体重和出血风险调整剂量。
对于部分患者,溶栓治疗可能是一个可行的选择,但需要评估风险和益处,权衡利弊。
医生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获得最佳的疗效。
老年脑梗死并发心房颤动的抗凝治疗临床分析
老年脑梗死并发心房颤动的抗凝治疗临床分析目的探讨老年脑梗死并发心房颤动的抗凝治疗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0月收治的12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了解其病例资料,根据是否存在既往房颤史进行分组,回顾性分析两组临床资料以及抗凝治疗效果。
结果两组性别、年龄、吸烟史、合并高血压、高血脂以及糖尿病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既往房颤组冠心病、甲状腺功能异常、既往脑梗死史患者比例明显高于既往无房颤组(P<0.05);两组单独使用阿司匹林、华法林、氯吡格雷治疗患者比例以及INR值达标率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另外既往房颤组双抗治疗患者比例明显高于既往无房颤组(P<0.05)。
结论老年脑梗死并发心房颤动的抗凝治疗水平以及INR值达标率尚未达到理想水平,临床实践中应最大程度改善抗凝药物应用过程中出现的不便,以增强临床治疗效果。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anticoagulant therapy in elderly cerebral infarction patients combined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Methods 120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5 to October 2016 were enrolled. The clinical data were investigate. The patients were grouped according to whether the presence of previous history of atrial fibrillation. The clinical data as well as anticoagulant treatment effect between two group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gender,age,smoking history,hypertension,hyperlipidemia and diabetes mellitus clinical data between two groups(P>0.05). However,the proportion of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thyroid dysfunction and previous history of cerebral infarction in the previously atrial fibrill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previously non-atrial fibrillation group(P<0.05).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use of aspirin,warfarin and clopidogrel and INR values standard-reaching rate between the two groups(P>0.05). In addition,The patients with double antibiotic treatment in the previously atrial fibrill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more than those in previously non-atrial fibrillation group(P<0.05). Conclusion The level of anticoagulation in elderly cerebral infarction complicated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and INR standard-reaching rate have not reached the ideal level. In clinical practice,the inconvenience of anticoagulant therapy should be improved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Key words] Elderly;Atrial fibrillation;Cerebral infarction;Anticoagulation;INR value心房顫动是临床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主要是指心房主导折返环引发的许多小折返环所致的房律紊乱。
老年脑梗死并发心房颤动的抗凝治疗临床效果分析
老年脑梗死并发心房颤动的抗凝治疗临床效果分析刘爱举【摘要】目的探讨对老年脑梗死伴有心房颤动患者施以抗凝治疗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方便选择该院2014年5月-2017年11月收治的11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作为实验对象;依据患者以往是否具有房颤史完成临床分组;分别设为A1组(房颤组55例)以及A2组(非房颤组55例).临床对两组老年脑梗死患者展开抗凝治疗,最终对治疗结果展开对比分析.结果同A2组老年脑梗死患者甲状腺功能异常发生率(5.45%)、冠心病发生率(0.00%)以及以往脑梗死发生率(7.27%)进行比较,A1组表现出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A1组老年脑梗死患者应用华法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药物治疗率与INR值达标率(分别为21.82%、23.64%、18.18%)进行比较,A2组无明显差异(P>0.05);同A2组老年脑梗死患者双抗治疗率(27.27%)比较,A1组双抗治疗率为47.27%,表现出明显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048,P=0.0300).结论对于老年脑梗死伴有心房颤动患者而言,在临床抗凝治疗效果方面欠缺理想,并且未获得显著INR值达标率,对此需要采取有效方法提高抗凝药物治疗效果,以降低房颤患者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期刊名称】《中外医疗》【年(卷),期】2018(037)032【总页数】3页(P76-78)【关键词】老年脑梗死;心房颤动;抗凝治疗;临床效果【作者】刘爱举【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江苏宿迁2236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75作为快速性心律失常疾病一种,心房颤动疾病于临床表现出显著病发率,并且此类患者伴有脑梗死疾病的概率较为显著,从而使得疾病危险性呈现出较为显著增加[1]。
对此临床需要研究有效方法防止房颤患者表现出脑梗死的情况,从而对其生命质量的提高以及临床疗效提高做出双重保证。
该次研究方便选取2014年5月—2017年11月收治的11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作为实验对象,进一步对老年脑梗死伴有心房颤动患者施以抗凝治疗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以确保房颤患者脑血管事件发生率获得显著下降,现报道如下。
老年脑梗死并发心房颤动的抗凝治疗临床效果分析
老年脑梗死并发心房颤动的抗凝治疗临床效果分析作者:刘爱举来源:《中外医疗》2018年第32期[摘要] 目的探討对老年脑梗死伴有心房颤动患者施以抗凝治疗后获得的临床效果。
方法方便选择该院2014年5月—2017年11月收治的11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作为实验对象;依据患者以往是否具有房颤史完成临床分组;分别设为A1组(房颤组 55例)以及A2组(非房颤组55例)。
临床对两组老年脑梗死患者展开抗凝治疗,最终对治疗结果展开对比分析。
结果同A2组老年脑梗死患者甲状腺功能异常发生率(5.45%)、冠心病发生率(0.00%)以及以往脑梗死发生率(7.27%)进行比较,A1组表现出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A2组老年脑梗死患者双抗治疗率(27.27%)比较,A1组双抗治疗率为47.27%,表现出明显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048,P=0.0300)。
结论对于老年脑梗死伴有心房颤动患者而言,在临床抗凝治疗效果方面欠缺理想,并且未获得显著INR值达标率,对此需要采取有效方法提高抗凝药物治疗效果,以降低房颤患者脑血管事件发生率。
[关键词] 老年脑梗死;心房颤动;抗凝治疗;临床效果[中图分类号] R541.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8)11(b)-0076-03Analysis of Clinical Effect of Anticoagulant Therapy of Senile Cerebral Infraction Combined with Auricular FibrillationLIU Ai-juDepartment of Neurology, Suqian Shuyang Central Hospital, Suqian, Jiangsu Province,223600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effect of anticoagulant therapy of senile cerebral infraction combined with auricular fibrillation. Methods 110 cases of senile cerebral infraction admitted and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May 2014 to November 2017 were convenient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55 cases in each, including the A1 group and A2 group, namely the atrial fibrillation group and the non-atrial fibrillation group, and the patients in the two groups were for anticoagulant therapy, and the clinical treatment effect was compared and analyzed finally. Results The incidence rate of abnormal thyroid function in the A2 group, incidence rate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incidence rate of past cerebral infraction in the A2 group were respectively 5.45%,0.00% and 7.27%, and the indicators obviously increased in the A1 group the different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and the penicillin-streptomycin treatment rate in the A2 group obviously increased compared with that in the A1 group,(27.27% vs 47.27%),(χ2=4.7048,P=0.0300) . Conclusion The clinical anticoagulant therapy of senile cerebral infraction combined with auricular fibrillation is not ideal, without obtaining an obvious INR standards-reaching rate,therefore, we should use the effective method to improve the treatment effect and reduce the incidence rate of cerebrovascular accidents of atrial fibrillation patients.[Key words] Senile cerebral infraction; Auricular fibrillation; Anticoagulant therapy;Clinical effect作为快速性心律失常疾病一种,心房颤动疾病于临床表现出显著病发率,并且此类患者伴有脑梗死疾病的概率较为显著,从而使得疾病危险性呈现出较为显著增加[1]。
60例心房颤动合并交界区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分析
60例心房颤动合并交界区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分析交界区也叫分水岭区、边缘带区或远端区,是脑血流相对薄弱或对低灌注最敏感的区域。
交界区脑梗死国内报道发生率12.1心房颤动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60岁以上老年人心房颤动的发生率为2%-4%, 75岁以上可超过10%J21o本文对60例心房颤动合并交界区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头颅MRI特征进行分析,旨在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性,以期为交界区脑梗死的防治提供依据。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自2009年1月至2011年9月我院收治的心房颤动合并脑梗死的患者189例,脑梗死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经头颅MRI,常规12导联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
其中交界区脑梗死60例(31.7%),男性31例,女性29例,年龄6189(72.65士8.47)岁。
1.2临床特点:60例患者中合并高血压12例,高脂血症16例,高血压并高脂血症12例,高血压并心力衰竭7例,高血压并高脂血症、心力衰竭5例,高血压并高脂血症、糖尿病、心力衰竭3例,高血压并糖尿病、陈旧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1例,高血压并糖尿病1例,高脂血症并心力衰竭3例。
39例患者起病前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片75-100mg,每天一次;21例患者从未服用过抗血小板药物及抗凝药物。
临床表现为偏瘫46例,其中7例有不同程度的智能障碍,精神异常3例,运动性失语5例,感觉性失语1例,混合性失语2例,偏盲2例,癫痈1例。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头颅MRA和颈动脉彩超检查,未发现颅内大动脉狭窄和闭塞,但有颈动脉狭窄1例(右颈内动脉狭窄70%),颈动脉斑块13例(其中单侧10例,双侧3例),颈动脉内膜增厚3例(其中单侧2例,双侧1例)。
‘-1.3头颅MRI特征:60例患者中6例(10%)为双侧病灶,54例(90%)为单侧病灶,均为幕上交界区脑梗死。
皮层前型7例(11.7%),即梗死发生于大脑前动脉与大脑中动脉皮层支的边缘带,多在额顶交界区,表现为偏瘫、偏身感觉减退,经皮层运动性失语及智能障碍;皮层后型32例(53.3%),即梗死发生在大脑中动脉与大脑后动脉皮层支的边缘带,病灶分布在顶枕颖交界区,临床表现为偏盲或象限盲,皮层型感觉障碍,轻偏瘫,经皮层感觉性失语等;皮层下型21例(35.0%),病灶多在侧脑室额角后外方、外囊及基底节区,呈条状、三角形或椭圆形,常多病灶相连,临床表现以偏瘫、失语、情感障碍为主。
高龄房颤伴急性脑梗死56例临床分析
高龄房颤伴急性脑梗死56例临床分析何扬利;曾敏;吴智勇;郑茵;蒙绪卿;符秀虹;陈积雄;王萍;刘肖君【摘要】目的了解高龄房颤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入住我院的56例高龄房颤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结果 56例患者中,大面积脑梗死13例(23.2%),小面积脑梗死37例(66.1%),腔隙性脑梗死仅6例(10.7%).38例(67.9%)合并有高血压病,28例(50.0%)合并有冠心病,20例(35.7%)合并有糖尿病,10例(17.9%)合并老年退行性瓣膜病变;1例(1.8%)以头晕起病;46例(82.1%)以肢体偏瘫起病,其中伴有言语障碍或吞咽呛咳40例,9例(16.1%)以突发意识障碍起病.有26例(46.4%)合并了肺部感染;预后方面,仅1例(1.8%)患者完全恢复,8例(14.3%)出现梗塞后出血转化,7例(12.5%)因病情危重自动放弃出院.40例(71.4%)患者的肢体及言语障碍无明显恢复.结论高龄房颤伴急性脑梗死患者合并症多,肺炎并发症比率高,预后极差.%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and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56 elderly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and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3 to June 2015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Results Among the 56 patients, there were 13 patients of large area cerebral infarction (23.2%), 37 patients of small area cerebral infarction (66.1%), 6 patients of lacunar cerebral infarction (10.7%). 38 patients of hypertension (67.9%), 28 patients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50.0%), 20 patients of diabetes (35.7%), and 10 patients complicating senile degenerative valvular disease (17.9%). In ways of onset, one patient (1.8%) had dizziness, and 46 patients (82.1%) had limb paralysis, in which therewere 40 cases accompanied by speech disorder or swallowing cough and 9 patients (16.1%) with sudden onset of disturbance of consciousness. There were 26 patients (46.4%) complicating pulmonary infection. As for prognosis, only 1 patient (1.8%) recovered completely;Eight patients (14.3%) appeared 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 and 7 patients (12.5%) dis-charged actively due to the poor disease condition;Forty patients (71.4%) had no obvious recovery of limb paralysis and speech disorders. Conclusion Elderly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and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often have multiple complications, with high incidence of pneumonia and poor prognosis.【期刊名称】《海南医学》【年(卷),期】2016(027)003【总页数】2页(P453-454)【关键词】高龄;房颤;脑梗死;临床特点【作者】何扬利;曾敏;吴智勇;郑茵;蒙绪卿;符秀虹;陈积雄;王萍;刘肖君【作者单位】海南省人民医院医疗保健三区,海南海口 570311;海南省人民医院医疗保健三区,海南海口 570311;海南省人民医院医疗保健三区,海南海口 570311;海南省人民医院医疗保健三区,海南海口 570311;海南省人民医院医疗保健三区,海南海口 570311;海南省人民医院医疗保健三区,海南海口 570311;海南省人民医院医疗保健三区,海南海口 570311;海南省人民医院医疗保健三区,海南海口 570311;海南省人民医院医疗保健三区,海南海口 5703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7+5心房颤动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可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其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脑卒中。
老年人脑梗死与心房哆嗦的关系
老年人脑梗死与心房哆嗦的关系【摘要】目的探讨老年人心房哆嗦与脑梗死的关系。
方式对连云港海边疗养院670例老年脑梗死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忆性分析,依照其有否伴发心房哆嗦分为两组,比较两组临床表现、医治和转归。
结果心房哆嗦组与非心房哆嗦组比较,在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并发反映性高血糖及病死率上均有显著性不同,心房哆嗦组发病急骤,病情重,意识障碍程度深。
结论心房哆嗦是老年人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其临床表现独具特点,且阻碍预后,应在临床上加以重视。
【关键词】脑梗死;心房哆嗦;脑血管疾病1 引言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急性脑卒中的发病率亦在增加,在老年脑梗死病人中,部份伴发心房哆嗦。
为探讨两病之间的关系,本文回忆分析我院670例老年脑梗死病人的临床资料,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2 临床资料2.1 资料及方式我院1997~2007年收治的670例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全数病例符合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磁共振检查证明,依照其有否伴发心房哆嗦分为两组,同时用卡方查验作两组率的比较。
伴发心房哆嗦组110例,占同期住院脑梗死病人总数的16.4%(110/670);男63例,女47例;年龄60~89岁,中位年龄71岁;持续性心房哆嗦史2~15年;其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58例,高血压性心脏病40例,心肌病3例,肺源性心脏病5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2例,细菌性心内膜炎2例;伴心力衰竭60例;动态发病35例(31.8%),静态发病75例(68.2%)。
非心房哆嗦组560例,占同期住院脑梗死病人总数的83.6%(560/670);男391例,女169例;年龄51~92岁,中位年龄63岁;其中原发冠心病292例,高血压201例,糖尿病98例(同一病例可患两种以上原发病);伴心力衰竭91例,肾功能不全5例;动态发病139例(24.8%),静态发病421例(75.2%)。
两组比较,心房哆嗦组年龄较大(t=2.5,P <0.0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年脑梗死合并房颤56例
孟祥武
唐荣华
1
(湖北民族学院附属民大医院神经内科,湖北恩施445000)
〔关键词〕老年;脑梗死;房颤〔中图分类号〕R7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202(2013)03-0648-02;doi :10.3969/j.issn.1005-9202.2013.03.067
1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内科
第一作者:孟祥武(1975-),男,硕士,主治医师,主要从事脑血管病的
诊治。
心房纤颤简称“房颤”,最主要的并发症是脑栓塞〔1〕。
与动脉硬化性脑卒中相比,房颤导致的脑卒中死亡率更高
〔2〕
,住
院时间越长,遗留的神经损害和功能障碍越重。
为了进一步了解老年患者房颤与脑梗死之间的相关性,更好地指导其治疗,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接诊的脑梗死合并房颤的老年患者及单纯脑梗死老年患者的临床特点。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08年9月至2011年9月我院
接诊的56例脑梗死合并房颤的老年患者(观察组)及32例单纯脑梗死老年患者(对照组)。
观察组男31例,女25例;年龄55 80〔平均(66.4ʃ11.8)〕岁;左侧梗死25例,右侧梗死16例,双侧梗死13例,脑干梗死2例;病程9 68h ,平均(35.74ʃ11.09)h 。
对照组男18例,女14例;年龄57 79〔平均(65.2ʃ10.9)〕岁;左侧梗死14例,右侧梗死9例,双侧梗死7例,脑干梗死2例;病程10 69h ,平均(37.12ʃ12.23)h 。
两组患者男女比例、年龄、梗死部位、病程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 >0.05)。
1.2
方法
两组均给予肠溶阿司匹林100mg ,辅以降颅压、减
轻脑水肿、利尿、清除自由基治疗,1次/d ,2w 为1个疗程。
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1.3
疗效标准
治愈:0级病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
以上;显效:1 3级病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 89%;好转:生活能自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 45%;无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恶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以上。
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好转率。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组间计量资
料比较采用配对资料的t 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
检验。
2结
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05)。
见表1。
2.2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较
治疗前,观察组神经功能
缺损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两组均有所下降(P <0.05),观察组下降程度小于对照组(P <0.05)。
见表2。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n (%)〕组别
n
治愈
显效
好转
无效
恶化总有效率(%)
观察组563(5.4)10(17.8)15(26.8)21(37.5)7(12.5)
50.01)
对照组326(18.7)10(31.3)6(18.7)7(21.9)3(9.4)68.7
与对照组相比:1)P <0.05;下表同
表2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较
〔分,x ʃs 〕组别n 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5619.84ʃ11.021)
14.75ʃ5.311)对照组
32
14.76ʃ12.26
5.09ʃ1.98
与对照组相比:1)P <0.05
3讨论
房颤多发于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3〕。
据有关统计,
在美国约有230万房颤患者,在中国房颤患者约1000万以上,60岁以下人口中房颤的发病率为1%,60岁以上是高发人群
〔4〕
,70岁以上发病率约在5%以上,80岁以上人口发病率为
10%。
众多资料提示,房颤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明显升高
〔5〕
,尤其并发症被认为是房颤患者致死的最重要的原因〔6〕。
从房颤的发生原因来看,许多心脏病都可以引起房颤〔7〕
,
如冠心病、风心病、心肌病以及心衰等,而当发生房颤后,病人
心房活动快而不规则,心率与脉率不一致〔8〕
,病人主要表现为
心慌、头晕、气短等
〔6〕。
根据统计,无器质性疾病的房颤病人年
死亡率比正常人多出一倍;如果伴随高血压,死亡率则是正常人的2 3倍。
可见,房颤不仅可以加重原有的心脏病,更大的危害是容易在心房内形成血栓〔9〕
,血栓脱落随血液运行可引起
脑梗死。
据统计,房颤患者患脑梗死的风险大约是心律正常人
的4 7倍。
回顾性分析发现,脑梗死合并房颤者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高于单纯脑梗死者,说明脑梗死合并房颤患者病情较单纯脑梗死者危重,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有所降低,但脑梗死合并房颤者降低程度小于单纯脑梗死者;而且脑梗死合并房颤者总有效率显著低于单纯脑梗死者,此结果提示脑梗死合并房颤者预后较单纯脑梗死者差。
因此,本文认为脑梗死合并房颤者要想提高其疗效,必须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积极控制房颤。
房颤发生时,心房有作用的收缩功能丧失,血流缓慢,容易在心房内产生血栓,血栓一旦脱落阻塞脑血管或外周动脉,就会导致脑卒中或外周动脉栓塞。
而如果采用药物抗凝治疗可有效预防心房内血栓产生。
综合所述,一旦老年病人出现房颤,要尽早实施抗凝治疗,以达到预防脑梗死的目的。
·846·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年2月第33卷
但值得注意的是,房颤的诊疗指南也规定,房颤病人如无禁忌证,均需服用华法林或阿司匹林,但华法林在服用后有出血的风险,所以主要应用于发生脑卒中可能性较高的病人,而且必须在医生指导下施用。
4参考文献
1饶立新,李牧蔚.华法林治疗房颤合并脑栓塞者疗效及D-二聚体的变化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20):5-7.
2杨风彩,盛子静.房颤并发脑栓塞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1;6(24):154-5.
3周华鸣,李冰妍.低强度华法林预防心房颤动并发脑栓塞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1):91-3.
4赵曦虹,王敏.老年人脑梗塞与心房颤动的关系〔J〕.中国现代药
物应用,2009;3(10):47-8.
5范廷俊.老年性脑梗死与心房纤颤的探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13):3106-7.
6陆备军,徐建然,周建庆,等.华法林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脑梗死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综合版,2010;33(31):11-3.
7吴美华,朱文慧.浅谈心房颤动并发脑梗塞病人的护理体会〔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8):118.
8张乃奇.华法令预防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并发脑梗塞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7):32-3.
9熊建忠,邱光,王心宇,等.华法林在房颤患者中的使用现状及合理应用〔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7(10):1233-4.
〔2012-03-22收稿2012-04-27修回〕
(编辑袁左鸣)
·
946
·
史秋香等康复新液联合雷贝拉唑治疗老年反流性食管炎40例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