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合并脑梗死188例临床分析

合集下载

CHA2DS2-VASc评分的临床应用

CHA2DS2-VASc评分的临床应用

CHA2DS2-VASc评分的临床应用魏博【摘要】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是缺血性卒中最常见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口服抗凝治疗在有效地降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缺血性脑卒中风险同时,也明显增加出血风险.目前多数欧美心房颤动指南推荐使用CHA2DS2-VASc评分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进行脑卒中风险分层管理.CHA2DS2-VASc评分在CHADS2评分基础上增加了女性、高龄、血管病变3项心房颤动脑卒中高危因素.CHA2DS2-VASc评分较CHADS2评分能更好的识别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脑卒中风险,尤其是识别真正低危患者.虽然CHA2DS2-VASc评分在CHADS2评分基础上增加了3项心房颤动脑卒中高危因素,但仍未能完全纳入重要的心房颤动脑卒中高危因素,且CHA2DS2-VASc对亚洲人群的适用性仍需进一步评估.现对国内外CHA2DS2-VASc评分临床应用研究进行简要综述,以了解国内外关于CHA2DS2-VASc评分的研究现状及这些研究给临床带来的启示.【期刊名称】《心血管病学进展》【年(卷),期】2015(036)001【总页数】5页(P62-66)【关键词】CHA2DS2-VASc评分;心房颤动;风险评估【作者】魏博【作者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重庆4000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7+5心房颤动(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

我国首次房颤大规模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中国房颤患病率为0.77%;患病率随年龄显著增加,>80岁人群达7.5%[1]。

房颤是脑卒中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

中华医学会组织的国内40家医院房颤回顾性研究[2]表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脑卒中的平均患病率为24.15%,>80岁高达32.86%。

Framingham研究发现,瓣膜性房颤患者的脑卒中发病率是非房颤人群的18倍,而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脑卒中发病率则为非房颤人群的6倍[3]。

与安慰剂或不治疗相比,华法林能使脑卒中风险降低约2/3,但会大幅度增加严重出血风险。

伴心房颤动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的疗效

伴心房颤动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的疗效

伴心房颤动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的疗效王姝瑶【摘要】目的:探讨对脑梗死伴有心房颤动患者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

方法将我院168例患者纳入此次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例数均为84例,对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和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实验组预后效果(95.24%)优于对照组(76.19%),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NIHSS评分(2.54±0.63)分优于对照组(6.35±2.17)分,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伴有心房颤动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行静脉溶栓治疗,效果显著。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intravenous thrombolytic therapy o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associated with atrial ifbrillation.Methods 168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were randomly divided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84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prognosis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and clinical effcacy were compared. Results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better prognosis (95.24%) than the control group (76.19%),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igniifcant (P<0.05). The NIHSS score (2.54 ± 0.63)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better than (6.35 ± 2.17)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ifcant (P<0.05). ConclusionIn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associated with atrial ifbrillation, intravenous thrombolytic therapy, the effect is signiifcant.【期刊名称】《中国继续医学教育》【年(卷),期】2016(008)032【总页数】3页(P136-138)【关键词】心房颤动;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作者】王姝瑶【作者单位】内蒙古通辽市医院神经内2科,内蒙古通辽 028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42脑梗死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在脑卒中的发病患者中占据60%~80%,具有发病急促、病情复杂以及并发症多等特点[1]。

非瓣膜性房颤病人血清CRP、RDW_和NLR_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非瓣膜性房颤病人血清CRP、RDW_和NLR_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收稿日期]2019-10-31 [修回日期]2020-03-16[作者单位]蚌埠医学院附属蚌埠第三人民医院内科,233000[作者简介]李冬菊(1992-),女,硕士,住院医师.[通信作者]竟雪莹,硕士研究生导师,主任医师,教授.E⁃mail:bbsysjb 2012@[文章编号]1000⁃2200(2023)05⁃0606⁃04㊃临床医学㊃非瓣膜性房颤病人血清CRP㊁RDW 和NLR 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李冬菊,竟雪莹,汤凤英,祖 磊,胡 茜,何佰生,薛鹏程,夏 丽[摘要]目的:探讨非瓣膜性房颤病人的血清C 反应蛋白(CRP)㊁红细胞分布宽度水平(RDW)及中性粒/淋巴细胞百分比(NLR)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㊂方法:选择非瓣膜性房颤病人150例,并随机抽取同期于住院的非心房颤动病人100例作为对照组,记录2组病人姓名㊁年龄㊁合并疾病㊁实验室指标等,并比较2组各项指标的差异,同时将房颤组按房颤的分类标准分为阵发性房颤组50例和非阵发性房颤组(包括持续性房颤㊁长程持续性房颤㊁永久性房颤)100例㊂比较房颤亚组间各指标差异㊂结果:房颤组与对照组NLR 及RDW㊁CRP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㊂而房颤亚组间RDW㊁CRP 及NLR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P <0.01)㊂应用多变量回归分析显示,RDW㊁NLR 可能是心房颤动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P <0.01)㊂结论:CRP㊁RDW 及NLR 与非瓣膜性房颤发生密切相关,RDW㊁NLR 可能是心房颤动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㊂CRP㊁RDW 及NLR 与非瓣膜性房颤的持续时间密切相关,非阵发性房颤组CRP㊁RDW 及NLR 高于阵发性房颤组㊂[关键词]非瓣膜性房颤;C 反应蛋白;中性粒/淋巴细胞百分比;红细胞分布宽度水平[中图法分类号]R 541.7 [文献标志码]A DOI :10.13898/ki.issn.1000⁃2200.2023.05.012Changes of serum level of C⁃reactive protein ,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 and 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 in patients with 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and their clinical significanceLI Dong⁃ju,JING Xue⁃ying,TANG Feng⁃ying,ZU Lei,HU Qian,HE Bai⁃sheng,XUE Peng⁃cheng,XIA Li(Department of Medicine ,The Third People′s Hospital of Bengbu Medical College ,Bengbu Anhui 233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s of serum level of C⁃reactive protein(CRP),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and 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in patients with 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 and its clinical significance.Methods :One hundred and fifty patients with 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 and 100patients with non⁃atrial fibrillation at the same period were dividedinto the atrial fibrillation and control group,respectively.The names,ages,combined diseases,laboratory indicators in two groups were recorded,and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The atrial fibrillation group wsd subdivided into the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group(50cases)and non⁃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group (100cases,including persistent atrial fibrillation,long⁃term persistent atrial fibrillation and permanent atrial fibrillation)according to the classification criteria of atrial fibrillation,and the index among the subgroups of atrial fibrillation were compared.Results :The differences of the NLR,RDW and CRP in atrial fibrill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0.01),and the differences of the ROW,CRP and NLR in subgroups of atrial fibrillation were als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0.05to P <0.01).The results of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RDW and NLR might be an independent predictor of atrial fibrillation(P <0.01).Conclusions :The CRP,RDW and NLR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occurrence of 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and the RDW and NLR may be the independent predictors of the occurrence of atrial fibrillation.The CRP,RDW and NLR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uration of 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and the CRP,RDW and NLRin non⁃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group are higher than those in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group.[Key words ]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C⁃reactive protein;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指心房规则有序的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㊂据统计,世界范围内房颤病人截至2010年已达到3350万,到2019年,房颤病人人数将更多㊂年龄校正后的发病率男性为0.60%,女性为0.37%㊂40岁以上人群患房颤的终生风险男性26%,女性为23%[1-2]㊂不同地区的患病率不同,北美和欧洲房颤的患病率和发病率均高于亚洲[3],但结果可能存在偏差,亚洲房颤患病率可能被低估㊂在中国,胡大一等[4]在全国13个省㊁市对29079名30~85岁范围内人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年龄校正后的房颤患病率为0.65%,大于80岁的房颤患病率为7.50%,表明年龄与房颤具有一定关联,且呈正相关关系㊂张澍等[5]在不同地区对19368位35岁以上人群调查统计表明,年龄校正后的房颤患病率为0.74%,小于60岁的男性及女性患病率分别为0.43%㊁0.44%,60岁以上分别为1.83%和1.92%㊂由此也表明房颤与年龄呈正相关关系㊂房颤的并发症主要为脑血管意外㊁心功能衰竭等,尤其当合并高血压㊁冠心病㊁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时,致死率及致残率更高㊂房颤致残疾率男性高于女性,男性为64.5/10万,女性为45.9/10万,死亡率男性增加1.5倍,女性增加2.0倍[5]㊂据统计,美国每人每年约花费10100~14200美元,欧洲每人每年约450~3000欧元用于治疗心肌梗死㊁心力衰竭㊁房颤并发症[6]㊂由此可见,房颤及其并发症的预防及治疗的费用较高㊂在我国,房颤病人住院花费较高,对于病人家庭及政府来说,降低或能预测房颤发生,可以有效减少医疗支出,节省医疗资源㊂研究发现中性粒/淋巴细胞百分比(NLR)和红细胞分布宽度(RDW)水平可独立预测房颤发生, NLR与C反应蛋白(CRP)显著相关㊂本研究选择非瓣膜性房颤病人150例,旨在探讨非瓣膜性房颤病人的血清CRP㊁RDW及NLR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㊂现作报道㊂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5月我院住院的非瓣膜性房颤病人150例(房颤组),并随机抽取同期非房颤病人100例作为对照组,并按房颤的分类标准将房颤组150例分为阵发性房颤组50例(阵发组)和非阵发性房颤组100例(非阵发组)(包括持续性房颤㊁长程持续性房颤㊁永久性房颤)㊂对照组病人均经动态心电图或心电图检查证实无房颤㊂排除标准:肺栓塞㊁肺动脉高压;心脏瓣膜病;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分级Ⅲ级及以上者;先天性心脏病;严重感染;3个月内发生脑血管意外;严重水㊁电解质代谢紊乱;严重肝脏和肾脏功能不良;肿瘤;甲状腺疾病;血液性疾病;结缔组织疾病;近期输注过红细胞;近1个月内服用过抗凝药物㊂1.2 研究方法 记录病人的年龄㊁性别㊁合并疾病等一般临床资料㊂于住院次日清晨空腹采集肘静脉血,分别送检查血常规㊁血生化㊁CRP㊂采用日本SYSMEX(希森美康)⁃9000检查血常规,采用迈克80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血生化分析,记录各实验数据㊂计算RDW标准差(RDW⁃SD)和RDW 变异系数(RDW⁃CV)㊂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t检验㊁χ2检验和logistic 回归分析㊂2 结果2.1 房颤组与对照组一般资料比较 2组性别㊁年龄㊁合并疾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㊂表1 房颤组与对照组病人的基本资料比较[n;百分率(%)]分组n男年龄/岁高血压脑梗死冠心病糖尿病房颤组15079(52.67)68.44±8.7399(66.00)46(30.67)98(65.33)41(27.33)对照组10060(60.00)67.69±9.1860(60.00)35(35.00)61(61.00)26(26.00)χ2 1.310.65*0.930.510.490.05P >0.05>0.05>0.05>0.05>0.05>0.05 *示t值2.2 房颤组与对照组实验室指标比较 房颤组与对照组CRP㊁RDW㊁NL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间血小板分布宽度(PDW)㊁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㊁肌酐(Cre)㊁血小板(PLT)㊁三酰甘油(TC)㊁胆固醇(TC)㊁低密度脂蛋白(LD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㊂表2 房颤组与对照组实验室指标比较(x±s)分组nWBC/(×109/L)NLR/%PLT/(×109/L)RBC/(×1012/L)RDW⁃SD/fL RDW⁃CV/%TG/(mmol/L)TC/(mmol/L)房颤组150 6.65±1.79 3.53±3.28208.18±98.64 4.49±0.6244.72±3.9413.71±1.33 2.24±2.57 4.03±1.09对照组100 6.67±1.85 1.53±0.62236.62±51.90 4.71±0.4541.23±3.9912.67±1.17 2.39±2.60 4.27±1.19 t 0.100.60 1.45 2.88 6.22 5.830.39 1.48P >0.05<0.01>0.05<0.01<0.01<0.01>0.05>0.05分组n PDW/fL ALT/(U/L)AST/(U/L)Cre/(μmol/L)LDL/(mmol/L)CRP/ (μg/L)房颤组15013.27±2.8932.43±30.9630.89±19.9468.08±18.61 2.25±1.0112.19±3.63对照组10013.32±1.7529.44±18.2729.86±12.6866.92±16.51 2.16±0.93 4.82±2.92 t 0.140.830.440.4670.64 2.83P >0.05>0.05>0.05>0.05>0.05<0.012.3 阵发组与非阵发组实验室指标比较 非阵发组病人的NLR㊁RDW⁃SD㊁CRP均高于阵发性房颤组(P<0.05~P<0.01),其余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㊂2.4 阵发性房颤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 以RDW㊁CRP㊁NLR作为自变量,阵发性房颤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RDW㊁NLR是其独立预测因素(P<0.01)(见表4)㊂3 讨论 对于房颤发生机制的猜测,大多数学者比较赞同的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RASS系统的作用,心房颤动时,RASS系统在心房组织中高表达,诱导一系列联级反应导致细胞内高钙,细胞肥大㊁凋亡㊁最终促进心房重构,并且有研究证实RASS抑制剂如ACEI或ARB可以降低部分病人房颤发生风险㊂(2)心房重构:包括早期心电重构和晚期的结构重构㊂早期的电重构主要是通过钙㊁钠离子通道改变来缩短有效不应期和动作电位,晚期的结构重构主要是通过心房心肌纤维化改变来形成的㊂(3)自主神经系统作用,迷走神经突触前膜释放递质乙酰胆碱,激活离子通道,延长心房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和不应期㊂交感神经主要通过提高胞内离子浓度(主要是钙离子)使心肌的传导性㊁自律性㊁兴奋性增加㊂(4)炎症和氧化应激,房颤时,心房肌中可见浸润的炎性细胞,证实炎性反应与房颤有一定相关性㊂房颤病人血液中的炎症因子显著增加,是由于与活性氧激活相关的基因表达上调㊂表3 阵发组与非阵发组实验室指标比较(x±s)分组n WBC/(×109/L)NLR/%PLT/(×109/L)RBC/(×1012/L)RDW⁃SD/fL CRP/(μg/L)阵发组50 6.85±2.38 1.48±0.44198.28±54.75 4.39±0.5441.79±2.48 4.16±1.57非阵发组100 6.65±1.79 3.53±3.28208.18±98.64 4.49±0.6244.72±3.9412.19±3.63 t -0.56 4.380.360.99 4.80 2.19 P >0.05<0.01>0.05>0.05<0.01<0.05表4 阵发性房颤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指标B Waldχ2P OR95%CI NLR 1.50426.712<0.01 4.499 2.544~7.958RDW0.35723.576<0.01 1.430 1.238~1.652 CRP0.057 1.279>0.05 1.0590.959~1.168 CRP是一种蛋白质,在机体被感染或组织受损伤时的急性炎症期出现在血液中并快速升高㊂其由肝脏合成,是炎性反应的标志物之一㊂CRP的作用是激活补体及增强吞噬细胞功能,使机体内已经损伤㊁坏死㊁凋亡的组织细胞和病原微生物得到清除,从而发挥机体的天然免疫保护作用㊂本研究显示,房颤病人CRP水平比对照组更高,但不存在强相关性,考虑不排除是样本量偏少,存在误差可能㊂而在阵发组和非阵发组对比中,阵发组CRP水平更低,此结果与钱志宏等[7]研究表明血清CRP与发生房颤可能性呈正相关相一致,CRP水平与房颤持续时间长短和心房重构也有关,但样本量偏少仍需进一步证实㊂WBC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作用:(1)调节免疫应答;(2)产生抗体,参与体液免疫;(3)可以对某些被病毒感染细胞和肿瘤细胞进行非特异性杀伤㊂中性粒细胞不仅有吞噬㊁趋化功能,还有杀灭细菌等功能㊂在趋化因子的刺激下能通过变形运动穿出微血管,发挥聚集吞噬功能㊂房颤病人NLR升高可能是各种细胞因子通过基因表达水平的改变来影响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数量,导致比例失衡㊂身体在受到各种刺激时,炎症因子促进淋巴细胞凋亡,抑制中性粒细胞凋亡㊂NLR作为参与房颤发病机制的炎症标志物,已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㊂ACET等[8]发现房颤组病人的NLR比非房颤组高,NLR>2.1更能预测房颤的发生㊂本研究显示,对照组NLR水平低于房颤组,阵发组NLR水平低于非阵发组,房颤的持续时间是否与之相关尚需进一步研究㊂RDW是房颤的预测因子,曹文斋等[9]研究表明,房颤持续时间与RDW水平具有一定正相关性㊂对于RDW与房颤之间的相关机制目前有以下推测:(1)神经内分泌激活,房颤时交感神经和RAAS 系统被激活,去甲肾上腺素和血管紧张素使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生成增加,导致RBC增多;(2)RBC 无效生成和炎症,炎症及氧化应激反应参与房颤的形成,炎性因子使造血干细胞对EPO刺激不敏感,阻止其促进RBC成熟,并且具有抗细胞凋亡的作用,导致不成熟的RBC进入血液循环,使得RBC的大小不一,进而RDW增高[10-13]㊂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示RDW㊁NLR可独立预测房颤㊂近年研究表明RDW㊁NLR是机体炎症和氧化应激激活的因子,并与诸如心力衰竭㊁冠心病㊁缺血性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紧密相关㊂RDW是心力衰竭㊁脑卒中㊁肺动脉高压等多种心血管疾病普通人群预后的一个新型预测因素[14-16],且近期有报道称RDW可作为心肌梗死和稳定型心绞痛的强烈预测因子[17]㊂目前预测房颤发生发展的指标主包括:心脏超声指标左心房直径㊁左心室射血分数,血浆指标脑钠肽BNP㊁CRP等㊂但是上述各指标在临床应用仍然具有一定局限性,例如CRP需要在避免炎症㊁创伤㊁感染的条件下测定,才可作为预测房颤的非特异性因素,CRP在房颤的真正预测价值下降,因此它的临床应用受到限制㊂近年NLR㊁RDW成为房颤相关的研究热门,其价格低廉,易获得,简单可行,通过血常规便能得到,因此,若将三者结合在一起,将提高房颤发生的预测价值,从而更好地应用于临床㊂当然,本研究样本量偏少,可能出现研究样本量不足,对实验结果产生偏倚;部分老年病人既往服用药物及病史不能准确提供,可能对实验产生一定的误差㊂[参考文献][1] CHUGH SS,HAVMOELLER R,NARAYANAN K,et al.Worldwide epidemiology of atrial fibrillation:A global burden ofdisease2010study[J].Circulation,2014,129(8):837. [2] SCHNABEL RB,YIN X,GONA P,et al.50year trends in atrialfibrillation prevalence,incidence,risk factors,and mortality in theFramingham Heart Study:a cohort study[J].Lancet,2015,386(9989):154.[3] DEWLAND TA,OLGIN JE,VITTINGHOFF E,et al.Incidentatrial fibrillation among Asians,hispanics,blacks,and whites[J].Circulation,2013,128(23):2470.[4] 胡大一,周自强.中国心房颤动现状流行病学研究[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4,18(21):3.[5] 张澎,黄从新.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的建议 2018[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18,32(4):315. [6] WOLOWACZ SE,SAMUEL M,BRENNAN VK,et al.The cost ofillness of atrial fibrillation: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recentliterature[J].Europace,2011,13(10):1375.[7] 钱志宏,倪悦,葛丹亘.孤立性心房颤动的C反应蛋白1441C/T多态性及其血清水平[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18,22(2):134.[8] ACET H,ERTA F,AKL MA,et al.New inflammatory predictorsfor 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echocardiographic epicardial fatthickness and 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J].Int J CardiovascImag,2014,30(1):81.[9] 曹文斋,张婷,钟德超.不同程度房颤病人红细胞分布宽度㊁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㊁左心房直径变化[J].山东医药,2015,15(55):8.[10] SMIRNE C,GROSSI G,PINATO DJ,et al.Evaluation of the redcell distribution width as a biomarker of early mortality in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Dig Liver Dis,2015,47(6):488.[11] 程小兵,罗娟娟,陈燕,等.红细胞分布宽度㊁血小板分布宽度㊁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房颤的关系[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8,10(1):43.[12] JIA H,LI H,ZHANG Y,et al.Association between red blood celldistribution width(RDW)and carotid artery atherosclerosis(CAS)in patients with primary ischemic stroke[J].ArchGerontol Geriatr,2015,61(1):72.[13] TONELLI M,SACKS F,ARNOLD M,et al.Relation between red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 and cardiovascular event rate inpeople with coronary disease[J].Circulation,2008,117(2):163.[14] GEREDE DM,KAYA CT,VURGUN VK,et al.Red celldistribution width as a predictor of left atrial spontaneous echocontrast in echocardiography[J].Medicine,2015,94(14):e712.[15] 郭玉君,杨峰,赵利,等.房颤的危险因素及其对心肌重构的影响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6,13(5):55. [16] 刘洪梅,邵清淼,刘恩照,等.心房颤动病人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天津医药,2014,42(8):818. [17] GÜNGÖR B,ÜZCAN KS,ERDINLERÍ,et al.Elevated levels ofRDW is associated with 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J].JThromb Thrombolysis,2014,37(4):404.(本文编辑 刘畅)。

老年非瓣膜病房颤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预防脑梗死的作用分析

老年非瓣膜病房颤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预防脑梗死的作用分析

老年非瓣膜病房颤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预防脑梗死的作用分析石向江;欧阳泽伟;刘鹏;贺琳;罗参香
【期刊名称】《中国社区医师》
【年(卷),期】2016(032)016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非瓣膜病房颤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预防脑梗死的作用。

方法:收治老年非瓣膜病房颤患者100例,分两组。

a组行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b组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

评价脑梗死率、不良出血事件发生率、病死率。

结果:a组脑梗死发生率10.00%,高于b组的2.00%(P<0.05)。

结论:老年非瓣膜病房颤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预防脑梗死的作用确切,可有效降低脑梗死发病率。

【总页数】2页(P23-23,25)
【作者】石向江;欧阳泽伟;刘鹏;贺琳;罗参香
【作者单位】422000湖南省邵阳市中心医院;422000湖南省邵阳市中心医
院;422000湖南省邵阳市中心医院;422000湖南省邵阳市中心医院;422000湖南省邵阳市中心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老年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临床应用 [J], 俞蔚;吴巧元;黄抒伟;凌锋;陈建明;王志军;陈旭娇;钟诚;沈法荣
2.用华法林对老年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进行低强度抗凝治疗的效果探讨 [J], 张大海; 韩艳敏
3.老年非瓣膜病性房颤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J], 徐娟
4.华法林对老年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J], 张晓凤
5.华法林对老年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J], 张晓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169例抗凝治疗用药分析

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169例抗凝治疗用药分析
i ,而 阿司 匹林 效果 不如 抗凝 药[。2 ic i“ 2 0 欧洲 心脏学 】 l 0年
药的依从性 ,有些患者 因此拒绝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再者 ,
华法林 的主要不 良反应是 出血 ,大 出血是最危险 的并 发症 ,

旦出现出血 ,尤其是颅 内出血 ,病死率很高 。因此 ,医患
中纤维 蛋 白原 、D一二聚体含量升高 ,易形成血栓 , 华法 而
林可使 其降低 ,进一步达到抗血栓 形成作用 。到 目前为止 ,
林使用率如 此之 低 , 尤其是 随着危 险级别 的增加 , 华法林 的 使用率反而下降的原 因,可能与临床 医生对房颤所致血栓栓 塞 的并 发症 以及抗栓治疗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有关。近年来 随 着循证 医学 的发展 , 许多疾病 的治疗理念不 断发生变化 。如
的逐渐减少 , 非瓣膜病房颤成为 目 的主要 问题。非瓣膜病 前
房 颤 的 发生 率 随年 龄增 长 而急 剧增 加 ,房 颤 的 主要 并 发 症 一一 卒 中的发生率 也随年 龄增加 而升高 。此 外 ,老年 人
证 :出血素质 、血 小板减 少( 5 × 1 L) < 0 0 / 、未治疗 或难 以控 制的高血压( 1 09 mmHg 。使 用华法林相对 禁忌 > /0 6 ) 证 :大量酗酒 ( 6 ml ) > 0 / 、常规使用非类 固醇类抗炎药( d 无 细胞保 护作用 ) 加容易造 成外 伤的活动 。 、参 2 结果 CHADS 2得 分与用药情 况见 表 1 。使用华法林 禁忌证 的有 2例 ,评分分别为 3分 和 6分 ,原因分别为大量酗酒 , 未 治疗或 难 以控 制的高血 压 。
( 上接 2 5页 )拉 西地 平 后患 者 的谷 压 / 压 比达 到 5 % 峰 0 以上 。患者 每 天 口服 2 rg拉 西地 平 可 以有 效 降低 其 ~8 a 白天与 夜 间 、2 h动 态 的血 压 平 均 值 , 4 血压 的偶 测 结 果

心房颤动急性发作的处理

心房颤动急性发作的处理

㊃专题㊃通信作者:刘红彬,E m a i l :133********@126.c o m心房颤动急性发作的处理刘红彬1,王晓燕1,张志刚2,籍振国1(1.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石家庄市第三医院心内科,河北石家庄050011;2.石家庄市建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河北石家庄050011) 摘 要:心房颤动(房颤)的急性发作是指房颤发作时间ɤ48小时㊁患者症状明显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以快速的心室率为特点,易导致心力衰竭㊁卒中㊁猝死等危险,因此需要紧急处理㊂房颤急性期的处理要根据伴随的原发疾病及诱因㊁血流动力学是否稳定以及房颤的持续时间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㊂关键词:心房颤动;血流动力学;治疗方案中图分类号:R 541.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83X (2016)01-0022-05d o i :10.3969/j.i s s n .1004-583X.2016.01.006T r e a t m e n t o f a c u t e a t r i a l f i b r i l l a t i o nL i uH o n g b i n 1,W a n g X i a o y a n 1,Z h a n g Z h i g a n g 2,J i Z h e n gu o 11.D e p a r t m e n t o f C a r d i o l o g y ,t h eT h i r d H o s p i t a l o f S h i j i a z h u a n g ,S h i j i a z h u a n g 050011,C h i n a ;2.J i a n b e iC o mm u n i t y H e a l t hC e n t e r o f S h i j i a z h u a n g ,S h i j i a z h u a n g 050011,C h i n a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a u t h o r :L i u H o n gb i n ,E m a i l :133********@126.c o m A B S T R A C T :A c u t e a t r i a l f i b r i l l a t i o ndef i n e s t h e p a t i e n t sw i t h a t r i a l f i b r i l l a t i o nw h i c h c o n t i n u e l e s s t h a n 48h o u r s,a n d t h e p a t i e n t s p r e s e n t o b v i o u s s y m p t o mo rh e m o d y n a m i c i n s t a b i l i t y .T h e f e a t u r eo f a c u t ea t r i a l f i b r i l l a t i o n i s r a p i d v e n t r i c u l a r r a t e ,w h i c hm a y r e s u l t i nd a n g e r o u s c o m pl i c a t i o n s s u c ha sh e a r t f a i l u r e ,s t r o k e ,s u d d e nd e a t ha n ds oo n .T h e r e f o r e ,w e s h o u l d g i v eu r ge n t t r e a t m e n tf o r t h e p a t i e n t s .T h e t r e a t m e n t o f a c u t ea t r i a l f i b r i l l a t i o ns h o u l db a s eo n f a c t o r s o fo r ig i n a ld i s e a s e s ,i n d u c e m e n t ,h e m o d y n a mi cs t a b i l i t y o rn o ta n dt h ed u r a t i o no ff i b r i l l a t i o n ,w h i c ha r e h e l pf u l f o r i n d i v i d u a l i z e d t r e a t m e n t p l a n .K E Y W O R D S :a c u t e a t r i a l f i b r i l l a t i o n ;h e m o d yn a m i c ;t r e a t m e n t p l an 刘红彬,主任医师,医学硕士,河北省医学会起搏及电生理分会委员㊂长期从事临床心律失常的诊治,擅长射频消融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起搏器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等心律失常介入治疗㊂心房颤动(房颤)是急诊最常处理的心律失常,约占急诊就诊患者的3.3%~10%㊂急性房颤是指发作时间ɤ48小时㊁患者症状明显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房颤㊂包括初发房颤和阵发性房颤的发作期或持续性房颤的加重期两种情况㊂房颤的急性发作期因其快速心室率,不仅可以导致患者明显心悸不适症状,还可引起心力衰竭㊁卒中,甚至猝死,因此,应重视房颤急性期的处理㊂1 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1.1 针对病因 分析病因或诱因,治疗房颤双管齐下㊂急性房颤可以是器质性心脏病所引起,常见的如急性心肌梗死㊁肥厚型心肌病㊁风湿性心脏病㊁高血压性心脏病㊁心力衰竭及各种心脏病的终末期等㊂急性房颤还也可见于非心脏性病因,如肺炎㊁败血症㊁肺栓塞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 O P D )急性加重期㊁电解质紊乱㊁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急症㊂急性房颤与上述疾病的加重可以互为因果,所以除治疗急性房颤本身外,还要注意治疗原发疾病和纠正房颤的诱因㊂如急性左心衰竭时,快速的心室率加重心力衰竭,而心力衰竭又导致心室率的进一步的加速㊂所以,需抗心力衰竭及降低房颤心室率同步治疗,方能有效控制病情发展㊂再比如,缺氧时会引起房颤心室率的加速,应积极纠正缺氧,方能有效减慢心室率㊂对合并其他器质性心脏病(如高血压㊁心脏瓣膜病)的房颤患者因心室率过快而出现左心功能障碍,控制心室率的治疗并不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对于这类患者更应强调对房颤复律的治疗㊂1.2 血流动力学分析 观察血流动力学是否稳定,必要时紧急复律㊂房颤时心房收缩功能丧失,而快的心室率可以进一步减少左心室的充盈,导致血压下降,此时首先考虑电复律;如果血流动力学稳定,㊃22㊃‘临床荟萃“ 2016年1月5日第31卷第1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 ,J a n u a r y 5,2016,V o l 31,N o .1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可以选择药物复律或减慢心室率治疗㊂1.3房颤时间根据房颤持续时间,选择合理抗凝策略㊂众所周知,房颤(无论阵发性还是持续性)最严重的危害是血栓栓塞,尤其是卒中的发生,有很高的致死及致残率㊂霍本良等[1]对58例非瓣膜病房颤致脑梗死患者进行了临床及C T/M R I分析,结果表明非瓣膜病心房颤动致脑梗死多在活动状态起病,多为大面积脑梗死,易出现出血转化㊂当房颤持续时间超过48小时,则有可能形成心腔内血栓㊂研究表明98%的血栓栓塞发生在房颤转律后的10天[2],复律前经抗凝治疗可明显降低栓塞发生率,故应当高度重视急性房颤转复时血栓栓塞的风险,并给予必要的抗凝治疗㊂综上,急性房颤的处理应考虑到上述各因素,根据不同的病因和诱因㊁房颤的持续时间㊁血流动力学是否稳定等为患者选择合理的㊁个体化的治疗方案㊂2急性房颤的抗凝治疗2014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律学会(AH A/A C C/H R S)房颤指南[3]推荐采用C HA2D S2-V A S c评分法评估卒中风险(I类推荐,证据级别B,以下简写为I B),指出凡是有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卒中的患者,或C H A2D S2-V A S cȡ2的患者,均应服用华法林(I A)或新型口服抗凝药物达比加群㊁利伐沙班㊁阿哌沙班(I B)㊂房颤持续时间<24小时的患者,因血栓栓塞风险较低,复律前可不予抗凝治疗;伴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急性房颤,如果房颤持续时间超过48小时或发作时间不详或持续时间虽<48小时,但有卒中㊁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 I A)病史或C H A2D S2-V A S cȡ2的患者,给予急诊转复治疗时均首先要进行抗凝治疗,指南推荐在复律前后应立即静脉用肝素(使部分活化的凝血酶原时间高出1.5~2倍),也可选择低分子肝素或直接凝血酶抑制剂,然后给予必要的长期抗凝治疗(I C)[3]㊂如果急性房颤或房扑ȡ48小时或持续时间不确定,而血流动力学稳定,复律前应给予抗凝治疗3周(通常指I N R达标3周),并于复律后继续抗凝4周(I B)㊂除抗凝治疗外,最好于复律前行心脏超声检查,经胸心脏超声检查可以发现左心房和左心室的附壁血栓,但对于左心耳血栓不能辨别[4]㊂所以,尽可能地应用经食管超声来评价左心耳有无血栓,以求最大限度地规避血栓栓塞的风险㊂房颤复律后,仍要依据栓塞风险而决定是否需要长期的抗凝治疗(I C)㊂3急性房颤复律治疗研究证实新发房颤持续8小时后,50%可自行转律,持续8小时后未自行转律的房颤,选择复律治疗优于控制心室率的治疗,尤其对合并二尖瓣狭窄㊁严重心脏舒张功能障碍的新发房颤获益更大㊂转复窦性心律的方法有药物复律㊁电击复律以及药物和电击复律相结合㊂但复律前应重视血栓栓塞的预防㊂3.1药物复律药物复律成功率约在50%~80%㊂药物复律安全有效㊂所以,通常是转复急性房颤首选的治疗方法,并且在复律后,口服药物还可以预防房颤的复发,但药物复律需要的时间较长,并且有一定的药物不良反应,有些药物有较高的致心律失常风险(3%~5%)㊂所以,药物复律过程中需严密心电监护,及时发现严重的快速性或缓慢性心律失常㊂常用复律的药物㊁剂量以及不良反应见表1㊂表1急性房颤时常用的复律药物、剂量和不良反应药物用法不良反应胺碘酮5m g/k g静脉注射,50m g/h维持,同时口服0.23g/d肝酶异常升高,静脉炎,低血压,心室率减慢氟卡尼2m g/k g静脉注射>10m i n或200~300m g口服禁用于伴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房颤患者延长动作电位时间及Q T间期依布利特1m g静脉注射>10m i n,间隔10m i n,再次1m g静脉注射延长Q T间期导致尖端扭转性室速(T d P),可引起心室率的减慢普罗帕酮2m g/k g静脉注射>10m i n或600m g顿服禁用于伴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有致心律失常风险决奈达隆3m g/k g静脉注射>10m i n,第2次2m g/k g不适用于器质性心脏病伴心力衰竭Ⅲ~Ⅳ级的患者I c类药物禁用于房颤合并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4],房颤合并心脏收缩功能障碍时应用伊布利特增加致尖端扭转性室性期前收缩的风险[5],指南推荐对合并心力衰竭(心衰)的房颤患者,可选择胺碘酮或决奈达隆㊂循证医学证实,胺碘酮可适用于冠心病伴心律失常的患者,并可明显降低心肌梗死后的病死率[6],胺碘酮对急性房颤的复律治疗效果优于决奈达隆,但决奈达隆的不良反应相对更少[7]㊂由于决奈达隆增加合并心力衰竭的房颤患者的住院率[8],欧洲心脏病组织指出决奈达隆禁用于心功能Ⅲ或Ⅵ级的心㊃32㊃‘临床荟萃“2016年1月5日第31卷第1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J a n u a r y5,2016,V o l31,N o.1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力衰竭患者㊂需要说明的是静脉注射β-受体阻滞剂的转复成功率是很低的,地高辛不具有终止房颤的作用㊂3.2 电复律治疗3.2.1 电复律适应证及复律前注意事项 对于伴有血流动力学障碍的急性房颤,同步直流电复律是首选的急诊处理方法;有些阵发性房颤,虽不伴有血流动力学障碍,但同时合并相关的临床症状或心室率不能很好地控制时,也可选择同步直流电复律治疗㊂同样的,电复律前也要考虑必要的抗凝治疗㊂3.2.2 电复律方法 电复律即刻成功率明显高于药物转复,为减轻患者痛苦,常在复律前首先给予静脉注射安定或咪哒唑仑(后者对呼吸的抑制作用较小),待患者处于睡眠状态时再行同步直流电复律㊂电极板前后位放置比前外侧放置常常更为有效㊂更多的证据表明双相波复律较单相波复律更有效,所需能量也较低㊂一般情况下双相波复律起始能量多为100J ,如果首次电转律不成功,可增加能量再次转律㊂也可以首次使用较高的能量以增加首次复律的成功率,并减少放电的次数,避免多次电复律的风险及减少患者的痛苦㊂单相波复律起始能量选择为200J ,其他同双相波电复律㊂复律前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等),可以增加电复律的成功率㊂因为电复律可以引起起搏器的阈值升高,所以植入性起搏器或除颤器的患者需要电复律时,除颤电极板最好前后位放置,并且电极板至少与脉冲发生器之间有8c m 的距离;复律后最好对植入设备重新检测,以免发生意外㊂3.2.3 电复律联合药物治疗 研究表明对急性房颤患者,24小时内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只有51%的患者能够复律成功,而同步直流电复律有高达93%的成功率㊂同步直流电复律联合抗心律失常药物如氟卡尼㊁伊布利特㊁胺碘酮㊁索他洛尔及普罗帕酮等治疗,不仅能提高房颤转复的成功率㊁减少即刻复律后的复发,还可以提高患者的预后[4,9-13]㊂电复律治疗前,还可选用β-受体阻滞剂㊁地尔硫艹卓或维拉帕米等药物控制房颤的心室率[4]㊂急性房颤处理流程见图1㊂图1 急性房颤处理流程3.2.4 并发症 电复律前给予镇静药物,可能出现呼吸暂停或指脉氧下降以及血二氧化碳潴留,尤其见于老年人以及有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㊂电复律过程中可能出现血栓栓塞事件以及复律即刻时的心脏骤停㊂因耦合剂应用不足而出现皮肤灼伤也是并发症之一㊂高龄㊁窦房结功能不全㊁伴有器质性心脏病是出现窦性停搏的高危因素㊂洋地黄中毒㊁低血钾或未使用同步直流电复律可能导致恶性心律失常(如室性期前收缩㊁心室颤动)㊂所以,电复律前后应进行严密的氧饱和度㊁呼吸以及心电监测㊂㊃42㊃‘临床荟萃“ 2016年1月5日第31卷第1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 ,J a n u a r y 5,2016,V o l 31,N o .1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4控制心室率快速心室率易导致房颤患者出现严重的血流动力学紊乱和临床症状㊂冯晓云[14]分析了41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不同心室率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论表明房颤时心室率与不良预后呈明显正相关㊂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急性房颤首选控制心室率治疗㊂持续时间大于48小时的急性房颤优先选择控制心室率治疗[15]㊂急性房颤发作目标心室率应控制在80 ~100次/m i n,但R A C E前瞻性Ⅱ期临床试验证实相对宽松的心室率控制目标(静息心率<110次/ m i n)与严格心室率控制目标(静息心率80~100次/ m i n)之间临床结果无明显差异,并且宽松的室率控制不良反应更小[16-17]㊂所以,新指南推荐,对于心功能正常的房颤患者,平静时心室率可以控制在<110次/m i n(Ⅱb B);运动时的心室率控制在生理水平即可(I C),不再推荐严格的心室率的控制㊂可应用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或β阻滞剂以减慢急性房颤患者心室率(I B)㊂4.1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控制房颤心室率的一线药物,可首选地尔硫艹卓快速静脉注射0.25m g/k g, 15分钟后可以重复1次,然后以5~20m g/h的速度静脉滴注维持;达到目标心率后可改为口服㊂也可选择维拉帕米静脉注射,首次缓慢静脉注射5~10 m g,15分钟后可再给予5m g,继之以5m g/h的速度静脉滴注,总量不超过100m g/d㊂地尔硫艹卓或维拉帕米不仅降低房颤静息和运动时的心室率,还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运动耐量,但不适于心力衰竭合并房颤的患者㊂4.2β-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也是控制房颤心室率的一线药物,对于快速房颤可选用艾司洛尔以0.5m g/k g的负荷量静脉注射,然后以0.05~0.2 m g/k g静脉滴注维持治疗㊂达到目标心室率后可改为口服如:比索洛尔㊁美托洛尔等㊂β-受体阻滞剂对静息和运动时的房颤心室率的控制优于地尔硫艹卓㊂一项M e t a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高选择性作用于心脏的β-受体阻滞剂对轻至中度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 O P D)的患者是可以应用的[18]㊂但β-受体阻滞剂仍应禁用于房颤合并急性左心衰竭㊁严重C O P D或哮喘持续状态的患者,以免导致病情加重[19]㊂4.3洋地黄控制房颤心室率的二线药物,主要用来控制静息时的房颤心室率,而对运动时的房颤心室率控制是相对无效的[20]㊂对于急性左心衰竭伴快心室率反应,优先选择地高辛控制心室率治疗[12]㊂4.4联合用药单一用药心室率不易控制时可选择β-受体阻滞剂或钙离子拮抗剂联合地高辛治疗,但两药联合应用时应非常谨慎,因为有导致心动过缓及低血压的潜在风险㊂5急性房颤复律后的治疗急性房颤患者转复为窦性心律后更应该根据不同的临床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㊂但首要的处理是根据C H A2D S2-V A S c评分来判定是否长期抗凝治疗㊂对阵发性房颤可首选经导管消融(I A),尤其是抗心律失常药物无效或不耐受的有症状阵发性房颤,并应对手术风险和临床转归进行必要的评估(I C)㊂对于反复发作的阵发性房颤患者,如果选择药物维持窦性心律,指南推荐选用胺碘酮㊁多菲莱德㊁决奈达龙㊁氟卡尼㊁普罗帕酮㊁索他洛尔等抗心律失常药物(I A),但要注意药物的各种不良反应㊂对于首次发生的房颤,转复为窦性心律后,可暂不予抗心律失常药物预防其复发,但要密切随访㊂长程持续性房颤药物不能转复者仍可选择导管消融治疗以达到复律目的㊂参考文献:[1]霍本良,潘庆丽,李月娟.58例非瓣膜病心房颤动致脑梗死的临床㊁C T/M R I分析[J].临床荟萃,2015(10):70-73.[2] B e r g e r M,S c h w e i t z e rP.T i m i n g o ft h r o m b o e m b o l i ce v e n t sa f t e re l e c t r i c a l c a r d i o v e r s i o no fa t r i a l f ib r i l l a t i o no r f l u t t e r:ar e t r o s p e c t i v e a n a l y s i s[J].A mJC a r d i o l,1998,82(12):1545-1547.[3]J a n u a r y C T,W a n nL S,A l p e r tJ S,e ta l.2014A H A/A C C/H R S G u i d e l i n ef o rt h e m a n a g e m e n to f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a t r i a lf i b r i l l a t i o n[J].J A C C,2014,3(22):1010-1016.[4] C a mm A J,K i r c h h o fP,L i p G Y,e ta l.G u i d e l i n e sf o rt h em a n a g e m e n t o f a t r i a lf i b r i l l a t i o n:t h e t a s k f o r c e f o r t h em a n a g e m e n to fa t r i a l f i b r i l l a t i o no ft h e E u r o p e a n S o c i e t y o fC a r d i o l o g y(E S C)[J].E u r o p a c e,2010,12(10):1360-1420.[5] K o w e y P R,V a n d e r L u g tJ T,L u d e r e rJ R.S a f e t y a n dr i s k/b e n e f i ta n a l y s i s o fi b u t i l i d e f o r ac u t e c o n v e r s i o n o f a t r i a lf i b r i l l a t i o n/f l u t t e r[J].A mJC a r d i o l,1996,78(8):46-52.[6] K u m a r A.I n t r a v e n o u s a m i o d a r o n e t h e r a p y f o r a t r i a lf i b r i l l a t i o na n df l u t t e ri nc r i t i c a l l y i l l p a t i e n t s w i t hs e v e r e l yd e p r e s s e d l e f tv e n t r i c u l a rf u n c t i o n[J].S o u t h M e dJ,1996,89:779-785.[7] L eH e u z e y J Y,D eF e r r a r iGM,R a d z i k D,e ta l.A s h o r t-t e r m,r a n d o m i z e d,d o u b l e-b l i n d,p a r a l l e l-g r o u p s t u d y t oe v a l u a t e t h e ef f i c a c y a n d s a f e t y o f d r o n e d a r o n e v e r s u sa m i o d a r o n e i n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p e r s i s t e n ta t r i a l f ib r i l l a t i o n:t h eD I O N Y S O S s t u d y[J].JC a r d i o v a s cE l e c t r o p h y s i o l,2010,21(6):597-605.[8] K o b e rL,T o r p-P e d e r s e n C,M c M u r r a y J J,e ta l.I n c r e a s e d㊃52㊃‘临床荟萃“2016年1月5日第31卷第1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J a n u a r y5,2016,V o l31,N o.1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m o r t a l i t y a f t e rd r o n e d a r o n et h e r a p y f o rs e v e r eh e a r tf a i l u r e[J].NE n g l JM e d,2008,358(6):2678-2687.[9] C a p u c c iA,V i l l a n iG Q,A s c h i e r iD,e ta l.O r a la m i o d a r o n ei n c r e a s e s t h e e f f i c a c y o f d i r e c t-c u r r e n t c a r d i o v e r s i o n i nr e s t o r a t i o n o fs i n u sr h y t h m i n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c h r o n i ca t r i a lf i b r i l l a t i o n[J].E u rH e a r t J,2000,21(1):66-73.[10] M a f fèS,P a f f o n i P,P e r u c c aA,e t a l.E f f e c t s o f p r e t r e a t m e n tw i t ha m i o d a r o n ei n f u s i o ni n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p e r s i s t e n ta t r i a lf i b r i l l a t i o ns u b m i t t e dt o e x t e r n a le l e c t r i c a lc a r d i o v e r s i o n:as i n g l e c e n t e r e x p e r i e n c e[J].G i I t a lC a r d(R o m e),2008,9(7):504-508.[11]游斌权,邢杨波,郭航远,等.老年人慢性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2,33(5):604-606.[12]于海波,王冬梅,梁迎春,等.除颤电极导线故障判断与植入起搏感知电极的处理效果[J].临床误诊误治,2015,28(10):86-89.[13]杨艳敏,颜红兵,朱俊,等.解读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心脏病学学会/心律学会最新心房颤动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4,42(11):971-973.[14]冯晓云.急性心肌梗死合并不同心室率心房颤动的预后分析[J].临床荟萃,2013,28(9):76-77.[15] H o b b s W J,F y n n S,T o d d D M,e ta l.R e v e r s a lo fa t r i a le l e c t r i c a lr e m o d e l i n g af t e rc a r d i o v e r s i o n o f p e r s i s t e n ta t r i a lf i b r i l l a t i o n i nh u m a n s[J].C i r c u l a t i o n,2000,101(10):1145-1151.[16] V a n G e l d e rI C,G r o e n v e l d H F,C r i j n s H J,e ta l.L e n i e n tv e r s u s s t r i c t r a t e c o n t r o l i n p a t i e n t sw i t ha t r i a l f i b r i l l a t i o n[J].NE n g l JM e d,2010,362(4):1363-1373.[17] G r o e n v e l dH F,C r i j n sH J,V a n d e nB e r g M P,e t a l.T h e e f f e c to f r a t ec o n t r o lo n q u a l i t y o f l i f ei n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p e r m a n e n ta t r i a lf ib r i l l a t i o n:d a t af r o m t h e R A C EⅡ(R a t e C o n t r o lE f f i c a c y i nP e r m a n e n tA t r i a lF i b r i l l a t i o nI I)s t u d y[J].JA mC o l l e g eC a r d i o l,2011,58(7):1795-1803.[18]S a l p e t e r S R,O r m i s t o n TM,S a l p e t e r E E.C a r d i o s e l e c t i v eb e t a-b l oc k e r s i n p a t i e n t sw i t h r e a c t i v e a i r w a yd i se a s e:am e t a-a n a l y s i s[J].A n n I n t e r n a lM e d,2002,137(9):715-725.[19] F e r n a n d oH C,J a k l i t s c hM T,W a l s hG L,e t a l.T h e S o c i e t y o fT h o r a c i cS u r g e o n s p r a c t i c e g u i d e l i n eo nt h e p r o p h y l a x i sa n dm a n a g e m e n t o f a t r i a l f i b r i l l a t i o n a s s o c i a t e d w i t h g e n e r a l t h o r a c i c s u r g e r y:e x e c u t i v es u mm a r y[J].A n n T h o r a cS u r g, 2011,92(3):1144-1152.[20]J a s o n G,A n d r a d e M D,K e n n e t h G i n,M D.e ta l.H o wt oo p t i m i z e r a t ec o n t r o l i nc l i n i c a l a t r i a l f i b r i l l a t i o n m a n a g e m e n t[J].C J C,2013,29(10):1299-1301.收稿日期:2015-10-10编辑:﹏﹏﹏﹏﹏﹏﹏﹏﹏﹏﹏﹏﹏﹏﹏﹏﹏﹏﹏﹏﹏﹏﹏﹏﹏﹏﹏﹏﹏﹏﹏﹏﹏﹏﹏﹏﹏﹏﹏﹏﹏﹏﹏﹏﹏﹏﹏﹏﹏﹏武峪峰(上接第21页)[4] D o n g J Z,S a n g C H,Y u R H,e ta l.P r o s p e c t i v er a n d o m i z e dc o m p a r i s o nb e t w e e n af i x e d'2C3L'a p p r o a c h v s.s t e p w i s ea p p r o a c hf o rc a t h e t e rab l a t i o no f p e r s i s t e n ta t r i a l f i b r i l l a t i o n[J].E u r o p a c e,2015,M a y8.[E p u ba h e a do f p r i n t]. [5] C a p p a t oR,C a l k i n sH,C h e nS A,e t a l.W o r l d w i d e s u r v e y o nt h e m e t h o d s,e f f i c a c y,a n d s a f e t y o fc a t h e t e ra b l a t i o nf o rh u m a na t r i a l f i b r i l l a t i o n[J].C i r c u l a t i o n,2005,111(9):1100-1105.[6] R e n J F,M a r c h l i n s k i F E,C a l l a n s D J,e t a l.I n c r e a s e di n t e n s i t y o f a n t i c o a g u l a t i o n m a y r e d u c e r i s k o f t h r o m b u sd u r i n g a t r i a l f i b r i l l a t i o na b l a t i o n p r o ce d u r e si n p a t i e n t s w i t hs p o n t a n e o u s e c h oc o n t r a s t[J].J C a r d i o v a s c E l e c t r o p h y s i o l, 2005,16(5):474-477.[7] P a p p o n e C,R o s a n i o S,A u g e l l o G,e t a l.M o r t a l i t y,m o r b i d i t y,a n d q u a l i t y o f l i f ea f t e r c i r c u m f e r e n t i a l p u l m o n a r yv e i na b l a t i o n f o r a t r i a l f i b r i l l a t i o n:o u t c o m e s f r o ma c o n t r o l l e d n o n r a n d o m i z e d l o n g-t e r ms t u d y[J].JA m C o l lC a r d i o l,2003, 42(2):185-197.[8] M o r i l l oC A,V e r m a A,C o n n o l l y S J,e ta l.R a d i o f r e q u e n c ya b l a t i o n v s a n t i a r r h y t h m i c d r u g s a sf i r s t-l i n et r e a t m e n t o fp a r o x y s m a l a t r i a l f i b r i l l a t i o n(R A A F T-2):ar a n d o m i z e dt r i a l[J].J AMA,2014,311(7):692-700.[9] R a a t i k a i n e n M J,H a k a l a h t i A,U u s i m a a P,e t a l.R a d i o f r e q u e n c y c a t h e t e ra b l a t i o n m a i n t a i n s i t se f f i c a c y b e t t e r t h a na n t i a r r h y t h m i c m e d i c a t i o ni n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p a r o x y s m a la t r i a lf ib r i l l a t i o n:O n-t r e a t m e n ta n a l y s i s o ft h er a n d o m i z e dc o n t r o l l ed MA N T R A-P A Ft r i a l[J].I n t JC a r d i o l,2015,198:108-114.[10] O r a l H,P a p p o n e C,C h u g h A,e t a l.C i r c u m f e r e n t i a lp u l m o n a r y-v e i na b l a t i o nf o rc h r o n i ca t r i a l f i b r i l l a t i o n[J].NE n g l JM e d,2006,354(9):934-941.[11]苏春芳,靳维华.心房颤动最新抗凝治疗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2,33(3):142-146.[12]郝振.老年阵发性房颤的治疗进展[J].吉林医学,2011,32(22):121-123.[13] L i m K T,M a t s u oS,O'N e i l lM D,e t a l.C a t h e t e ra b l a t i o no fp e r s i s t e n t a n d p e r m a n e n t a t r i a l f i b r i l l a t i o n:B o r d e a u xe x p e r i e n c e[J].E x p e r tR e vC a r d i o v a s cT h e r,2007,5(4):655-662.收稿日期:2015-10-10编辑:王秋红㊃62㊃‘临床荟萃“2016年1月5日第31卷第1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J a n u a r y5,2016,V o l31,N o.1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房颤致脑栓塞52例临床分析参考模板

房颤致脑栓塞52例临床分析参考模板

房颤致脑栓塞52例临床分析作者:贾百全范波胜孙巧丽【关键词】房颤;脑栓塞现将我院200401~200812的房颤致脑栓塞 52例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52例,男35例,女17 例,年龄42~85岁,平均62岁,所有病例均有心脏病伴持续性心房纤颤史。

动态下发病44例,静态下发病 8例。

1.2 临床表现意识障碍40例,抽搐19例,偏瘫46例,偏盲15例,延髓性麻痹4例,失语29例。

1.3 诊断标准本组病例均符合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关于脑栓塞的诊断标准:(1)突然起病,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迅速达高峰。

(2)有心源性栓子来源,经心脏体检、心电图证实为房颤。

(3)脑栓塞经 CT证实。

(4)身体其他脏器有栓塞证据。

1.4 治疗与转归原则上与一般脑梗死相同,特别注意原发病的诊断和治疗。

除脑梗死后出血行中性治疗外,其余病人均行抗凝、扩血管、改善循环、脑保护、抗自由基等治疗,对于高颅压患者行脱水降颅压,并发癫者给予抗癫治疗,合并各种并发症者行对症处理。

结果:本组痊愈19例,好转25例,死亡8例,其中死于大面积脑栓塞合并脑疝形成者4例,合并心脏衰竭及肺部感染2例,基底动脉主干栓塞2例。

2 讨论心源性脑栓塞临床很常见,房颤是心源性脑栓塞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心房颤动时,心房特别是心耳处的肌肉几乎无收缩,心房内血流淤滞,容易形成附壁血栓,这种血栓脱落后形成栓子,进入脑血管则发生脑栓塞[1]。

房颤引起脑栓塞特点:(1)栓塞最常见于颈内动脉系统,特别是大脑中动脉,以左侧多见,因此患者失语多见。

(2)房颤致脑栓塞时,栓塞面积大,脑功能缺损严重,后遗症重。

(3)并发症严重,以上消化道出血、脑疝形成、心衰、肺部感染最常见,有时是患者致死的重要原因。

(4)并发梗死后出血者多,出血的原因是由于闭塞血管再灌注[2]。

本病的治疗与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的治疗基本相同,采取综合治疗和个体化治疗,脱水降颅压减轻脑水肿、抗自由基、抗血小板聚集、神经细胞活化剂应用、改善脑循环、挽救缺血半暗带、预防和治疗并发症;此外还应注意原发心脏病的处理,改善心功能和(或)纠正心律失常,同时还应注意老年人的用药特点和生理特点[3]。

一例房颤患者的病例分析

一例房颤患者的病例分析

一例房颤患者的病例分析患者基本资料:姓名:张性别:男年龄:65岁现居地:北京市通州区主诉:心悸、气短、乏力既往病史:高血压、冠心病家族史:无病史回顾:患者张,男性,65岁,因心悸、气短、乏力等症状到我院就诊。

患者平素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基础疾病史,未曾患有其他重大疾病,家族史无心血管病相关疾病。

患者此次症状开始于两个月前,上述症状逐渐加重。

体格检查:患者一般情况较好,面色微黄,体重70kg,身高170cm。

血压140/92mmHg,脉搏130次/分钟,不规则,肢体暖和,皮肤湿润。

心率听诊显示心律不齐,而且其中很大部分是无规则波群,心音低弱。

心肺听诊未发现异常。

辅助检查发现血红蛋白11.5 g/dL,白细胞计数7,600 /mm³,PT-INR为1.2(正常范围0.8-1.2),高敏肌钙蛋白T (hs-cTnT) < 10ng/L,超声心动图显示左心房扩大。

诊断:根据上述病史和体格检查,经过进一步检查与评估,患者被诊断为非瓣膜性房颤。

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诊断情况,治疗方案如下:1.药物治疗:患者处于房颤,需要恢复窦性心律。

对于较新诊断的房颤患者,常用的口服抗凝药物是华法林,可预防血栓栓塞并减少脑卒中的风险。

此外,还进行了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如普罗帕酮、胺碘酮等。

此外,还配合使用洋地黄类药物,用以加强心肌收缩力。

2.非药物治疗:对于无法通过药物控制的房颤患者,可以考虑进行电复律治疗,即心脏电击复律术。

电复律是通过电击心脏使其恢复窦性心律的方法,选择适当的电能给予患者电击,进行电复律术。

3.防治并发症:房颤患者容易发生血栓栓塞并导致脑卒中等并发症。

因此,需要采取抗凝治疗措施,以预防血栓形成。

此外,患者应保持规律的体育运动和良好的饮食,以控制血压和心脏病。

随访及效果评估:患者定期进行随访,进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评估房颤情况。

经过治疗和调整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心率稳定在70-80次/分钟,心律更加有规律。

30例房颤合并脑栓塞的临床分析

30例房颤合并脑栓塞的临床分析

30例房颤合并脑栓塞的临床分析作者:郭冰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4年第04期【摘要】目的提高临床上房颤与脑栓塞关系的认识。

方法回顾分析2010~2013年本院30例房颤合并脑栓塞病例(所有病例均不合并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用食道超声探查左心房血栓及左房大小,用CT对脑梗死部位定位。

结果所有病例多为老年人,房颤发生时间均在半年以上,左心房均可见云雾状血栓,梗死部位多为颞额顶部,面积较大。

结论老年人房颤无高血压、高血糖等中风高危因素,却易发生脑栓塞,临床上加以重视,房颤患者早期食道超声检测左心房有无血栓、早期抗凝为预防中风关键。

【关键词】房颤;脑栓塞;心房结构重构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30例房颤合并脑栓塞均无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中风高危因素,男18例,女12例,年龄在55~75岁,平均年龄(65±5)岁,其中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5例,扩张性心肌病3例,冠心病2例,无甲亢及器质性心脏病20例。

房颤发生时间6个月~1年6例,持续一年以上24例。

1. 2 方法所有30例病例均用食道超声检查左心房有无血栓及左房大小,用CT对脑梗死部位定位。

2 结果所有病例年龄均较大,平均年龄(65±5)岁,房颤发生时间均在半年以上, 10例左心房前后径3.6~4.0 cm, 20例左心房前后径>4.0 cm, 30例均有左心房血栓,其中5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合并房颤为左心房云雾状血栓, 25例无瓣膜病为左心耳血栓;额颞部梗死7例,额顶部梗死10例,顶叶并颞叶梗死10例,小脑及脑干梗死3例,其中小脑及脑干梗死占10%,额颞叶梗死占23.3%,额顶叶并颞叶梗死占66.7%。

3 讨论随着年龄增长,房颤发生呈上升趋势,多数老年人房颤无器质性心脏病,可能为心房肌退行性变,心肌纤维化,或三尖瓣峡部折返,肺静脉入口异位节律点有关。

老年人房颤无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中风高危因素,却易发生脑栓塞,房颤成为影响脑卒中发生率的唯一独立危险因素[1],慢性房颤引起左心房电重构与结构重构,心房部位不规则收缩,左心房扩大,血液淤积在左心房形成血栓,房颤形成血栓与房颤发生时间、左房大小、心功能成正相关,房颤时间大于半年,左房内径大于4.0 cm,易形成血栓。

持续性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对反复脑梗死的临床影响分析

持续性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对反复脑梗死的临床影响分析

影 响脑 梗 死 临床治 疗 效 果的 囚素较 为 复 杂 , 现 对 该 院收 治 的反
表 2 两 组 患 者 NDS
复性 脑 梗 死 患者 的临床 资料 进 行 统计 和 分析 , 现 将结 果 报 道如下。
1资 料 与 方法
1 . 1一 般 资料
选取2 0 1 0 年l 1 月一 2 O 1 1 年l 1 月该 院 收 治 的 反 复 脑 梗 死 患 者
预 防性 抗 凝 治疗 。
【 关 键 词 】持 续性非 瓣膜 性心房颤 动; 脑梗 死 ; 合 并症 【 中 图分 类 号 】R 5 4 1 . 7 【 文 献 标 识 码】A [ 文 章 编 号 】1 6 7 2 — 5 6 5 4( 2 0 1 3 ) O 2( c ) 一 0 0 9 5 — 0 1
h 4 E O I O AL L A ̄ O O A T 口口 Y S CI E N C E S 医学检验
H 工NA H E A Lm H 工 N 口 U B m 日 Y
持 续 性 非 瓣膜性 心房颤 动对反 复脑 梗 死 的临床 影 响分析
徐 宝林 高 宏 艳
1 . 吉林大学第 四医院神经内科 , 吉林长春 I 3 0 0 1 1 ; 2 . 长春市中心 医院神经内科, 吉林长春 1 3 0 0 0 0
者 应 常 规性 对 症 治疗 。
1 . 3临床 观 察标 准
存 在 房 颤 患 者 的凝 血 因 子 水平上 升 , 提 高 了脑 梗 死 的 死 亡 和 致 残
比例 。 同 时, 房 颤 合 并 脑 梗 死情 况 更 加 严 重 。 本文中1 2 4 例 患 者 临 床 资料 和 治 疗 情 况 对 比分析 结 果 显 示 , 房

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应用达比加群抗凝治疗预防卒中的临床研究

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应用达比加群抗凝治疗预防卒中的临床研究
C H { 辩 毫 s 乏 c 0 醚 凇 U I T Y D 0 C T O R S
呛蔷 悔廒 沦坛
非瓣膜 性房颤患者 应用达 比加群 抗凝治疗预 防卒 中的临床研究
孟 祥 亚
E S C的 C H A D S 2 V A s C评 分法 , 患 者评 分 ≥1分 。临床 中采用 心 电 图 已经 明确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7 —6 1 4 x . 2 0 1 3 .
0 2.1 4 6
列 优点 : 首先 其克 服 了华 法林 治疗 窗窄 ,
需 要 频 繁 监测 I N R 和 需 要 调 整 用 量 的 弊
生栓塞 的患者 。按 照双肓 的原 则分 成华 法林抗凝 组 ( 对照组) , 达 比加 群抗 凝组 ( 观察组 ) , 每组 1 6 0例。对照组男 7 8例 , 女8 2例 , 年龄 5 4~7 3岁 , 平均6 3 . 8± 9 . 2
以明显 的降低卒 中的发生率 , 临床效果显
著, 而且具有较 高 的临床安 全性 , 可 以替 代华法林成 为临床 预 防非瓣膜 性房 颤患 者发生卒 中的理想药物 。
关键词
房颤
达比加群
卒中
非瓣膜性心 房颤 动是 临 床 中常见 且 较为严重 的一种 心律 失 常。常常 伴发 卒 中而 导 致 患 者 死 亡 或 致 残u 。文 献 报 道, 正 常人 群 卒 中 的发 生 率 1 % 左右 , 而 房颤 患者卒 中的发 生率 5 % ~7 % 。华 法林 是 目前公认 的预 防卒 中的首 选抗 凝
的 结 论 与 周 庆 涛 等 开 展 的 研 究 得 到 的
观察 指标 : 观察患 者卒 中的发生率和 皮肤 、 黏膜 、 消化道 、 颅 内出血等出血事件

心房颤动并脑梗死36例临床分析

心房颤动并脑梗死36例临床分析
症 、 湿性 心脏 病 以 及 甲 亢 、 源 性 心 脏 病 等 给 予 相 应 治 疗 。 风 肺
C T检查 发现有 出血性梗死者 即停用 抗凝 治疗 。恢 复期根据
病 情 给 予 华 法 林 或 阿 司匹 林 。
2 结 果
使用 口服抗凝药 , 常用 的是华法林 和阿 司匹林 。对 于有危 险 因素存 在的瓣 膜性心房颤动患者 如无禁忌 证 , 一般建 议使用
华 法 林 ; 于 有 或 无 心 脏 病 但 无 危 险 因 素 的患 者 以 及 有 出血 对
3 6例 患 者 经 内 科 综 合 治 疗 痊 愈 1 2例 , 转 2 好 l例 , 死
危 险而不 能使 用华 法林 的患者 , 议使 用 阿司 匹林 。 目前 , 建 其 5例 , 1 , 女 1例 年
龄3 8 8— 2岁 , 均 6 . 平 2 8岁 , 为 心 房 颤 动 引 发心 源性 栓 子 栓 均
塞所致 的首 次脑梗 死患 者 , 断符合 19 诊 9 6年 全 国第 四次 脑
血 管 疾 病 学 术 会 议 制 定 的 诊 断 标 准 。 本 组 中单 纯 心 房 颤 动 1 3例 , 并 风 湿 性 心 脏 病 8例 , 心 病 7例 , 血 压 病 4 合 冠 高 例 , 源性 心脏 病 2例 , 肌 病 1例 , 亢 1 。3 肺 心 甲 例 6例 患 者 均
障 碍 , 或 不 伴 使 用 利 尿 剂 , 有 效 循 环 血 容 量 不 足 , 液 高 伴 使 血 黏 状 态 , 流 瘀 滞 , 致 缺 血 性 脑 卒 中 。本 组 结 果 提 示 持 续 血 导
月 ~ 0 8年 8月 共 收 治 心 房 颤 动 合 并 急 性 缺 血 性 脑 梗 死 患 20 者3 6例 , 分 析 报 道 如下 。 现

非瓣膜性房颤的常见临床危险因素分析

非瓣膜性房颤的常见临床危险因素分析

投稿邮箱:zuixinyixue@·经验交流·非瓣膜性房颤的常见临床危险因素分析肖小林,严金龙(通讯作者)(新疆医科大学 第二附属医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0 引言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指因非瓣膜性心脏疾病所引起的心房颤动。

房颤具有很高的发病率,2004年,我国整群抽样发现房颤总患病率为0.77%,80岁以上房颤患病率高达7.5%[1]。

国外研究[2]更是估计2010年全球房颤数量达3350万。

流行病学显示房颤主要发生在器质性心脏病的老年人,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房颤的流行越来越广,人群关注度也在增加。

房颤有高致死率和致残率,且其治疗效果不理想,因此积极寻找危险因素预防房颤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心内科住院的所有房颤患者,同时以住院号排序,随机抽取同时期窦性心律者350例,所有患者均依据入院心电图证实为心房颤动或窦性心律。

排除瓣膜性心脏病、急慢性肝炎、肝硬化、急慢性肾脏病、近3月发生过急性卒中或重大创伤手术史、恶性肿瘤、免疫或血液疾病、妊娠、资料不全的。

最终选择患者527例,其中房颤患者236例,窦性心律患者291例。

1.1 一般资料。

包括性别,年龄,是否高血压、卒中、糖尿病,心脏彩超结果(LAD、LVEF、LVFS、LvEDD ),血液生化结果(SUA、HCY、TG、LDL、CER)。

1.2 统计学方法。

应用excel 2007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 19.0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检验。

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s )表示,用t 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M(Q25,Q75)表示,用秩和检验。

应用Logistic 回归逐步法筛查其预测因素。

设定全文资料α=0.05。

2 结果2.1 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卒中、高血压、糖尿病、LAD、LVEF、FS、LvEDD 、HCY、TG、LDL、CER 是房颤的危险因素。

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合并脑血管血栓栓塞(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与防治

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合并脑血管血栓栓塞(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与防治

6 ~ 0 t40 ~ 4 I f 3 ~ 3 I 8 46 ) 0 7 l ( 6 61)3 l 7 38 O33 ~ 2 5 2 04
7 一 0 。 ( 9 9914州31~ 8 ( 6 74 t 8 8876 ~ 1 2 48)6 759 — 4 J ) 0 776 1~ 【) 964 ~ 6 l f 5 88) 8 .( 9 9 2 : 4 931 7867 ~ 5
±1 . (0— 12岁 ) 随 访 率 1 % , 访 6 7 年 2 2岁 4 0 , 0 0 随 5
± .3年 。5 0例 患者 中 曾 住 院 病 人 3 8例 , 40 _ 9 1 门诊
房颤 随 年 龄 的 增 长. 发 生 率 也 相 应 增 高。 其
病人 22例 。人 选 标 准 : 续 性或 阵发 性 房 颤 经 0 _ 持
台计 6962 — 5 f 5 — 8 I 1 9 f 5 75) 03 2 44j 5349 —56) 4 c
会硎主任委员 都医 科^学附属同f医 院心内 科
1 非瓣膜 病性 房颤脑 栓塞 的高危 因素 .
维普资讯
视。
窄台 并 A F多 见 , 其 死 亡 率 较 无 房 颤 者 高 2倍 。 但
随着 年龄 的增 长 , 瓣 膜病 性 房 颤 的发 生率 及脑 卒 非 中的发生率 相应 增高 。 中 日友 好医 院心内科采 用 回顾 性 前瞻试 验方法 登记 注 册 单 一 中 心 非 瓣 膜 病 房 颤 病 人 , 机 调 查 随 6 1 患者 , 9 l例 除 l例地 址 有误 或 迁 址 外 , 功 随访 成 5 0 患 者 、 3 6例 , l4例 , 2例 男 4 女 7 入选 年 龄 7 l2岁
统计 学处理 得 出房颤 一脑 卒 中 的年 阶 段 发 生率 , 多

利伐沙班在高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中的安全性评价

利伐沙班在高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中的安全性评价

利伐沙班在高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中的安全性评价张雁,沈竹夏,袁媛,郭瑛,王骏,孙育民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静安分院心血管内科,上海200040[摘要]目的探讨高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口服利伐沙班的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3月,复旦大学附属静安区中心医院心内科门诊或病房≥60岁口服利伐沙班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相关资料,根据患者的年龄分为≥80岁高龄组(=104)和<80岁低龄组(=56)。

随访患者出血等并发症临床情况。

结果160例患者年龄61~95岁,平均年龄(80.2±7.0)岁,CHA 2DS 2-VASc 评分中位数为4,HAS-BLED 评分中位数为1。

所有患者服用利伐沙班的中位剂量为10mg/d ,其中36例(22.50%)剂量为15mg/d ,118例(73.75%)剂量为10mg/d 。

高龄组应用利伐沙班10mg/d 多于低龄组(78.85%64.29%,=0.046)。

中位随访时间7个月,2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298)。

结论80岁以上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利伐沙班服用剂量多为10mg/d ,出血并发症和低龄老人组相似。

[关键词]心房颤动;利伐沙班;抗凝;老年人Safety evaluation of rivaroxaban in senile patients with 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Zhang Yan,Shen Zhuxia,Yuan Yuan,Guo Ying,Wang Jun,Sun Yumin *Department of Cardiovasology,Central Hospital of Jing'An District;Jing'An Branch of Huashan Hospital Affiliated to Fudan University,Shanghai,200040,P.R.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Sun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safety of rivaroxaban in senile patients with 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 (AF).Methods The data of patients with nonvalvular AF who were over 60years old and took rivaroxaban orally in Outpatient Department or Ward of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Central Hospital of Jing'An District from January 2018to March 2019was reviewed.According to the age of patients,they were divided into ≥80years old group (=104)and <80years old group (=56).They were followed up for bleeding and other complications.Results 160patients were 61to 95years old,with an average age of 80.2±7.0years,the median of CHA 2DS 2-VASc score was 4,and the median of HAS-BLED score was 1.The median dose of rivaroxaban was 10mg/d in all patients,including 36cases (22.50%)with 15mg/d and 118cases (73.75%)with 10mg/d.Rivaroxaban 10mg/d was more used in the ≥80years old group than in the <80years old group(78.85%64.29%,=0.046).The median follow-up time was 7months.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incidence of bleeding complica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0.298).Conclusion The dose of rivaroxaban in senile patients (over 80years old)with nonvalvular AF is mostly 10mg/d,and the incidence of bleeding complications is similar to that of the younger elderly patients.[KEYWORDS]atrial fibrillation;rivaroxaban;anticoagulation;elderly心房颤动(房颤)显著增加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风险,国内外指南一致推荐所有房颤患者进行血栓栓塞风险评估,筛选抗凝适应证者进行抗凝治疗[1-2]。

利伐沙班治疗非瓣膜病心房颤动的应用及可行性分析

利伐沙班治疗非瓣膜病心房颤动的应用及可行性分析

利伐沙班治疗非瓣膜病心房颤动的应用及可行性分析张婕【摘要】目的分析利伐沙班治疗非瓣膜病心房颤动的应用价值及可行性.方法 78例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采用双盲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华法林治疗,治疗组给予利伐沙班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不良事件.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伐沙班治疗非瓣膜病心房颤动,不仅疗效显著,而且可减少不良事件,安全可靠,值得推广.【期刊名称】《中国现代药物应用》【年(卷),期】2018(012)016【总页数】3页(P113-115)【关键词】利伐沙班;非瓣膜病心房颤动;可行性【作者】张婕【作者单位】116200 大连市普兰店区中心医院心内一科【正文语种】中文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为快速心律失常, 随着年龄增长, 发病率呈升高趋势, 容易恶化, 严重时可引起高危病症, 如体循环栓塞、缺血性卒中等, 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其中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类型, 具有死亡率高、发病率高的特点[1]。

本文探讨分析利伐沙班治疗非瓣膜病心房颤动的应用价值, 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6年8月~2017年12月收治的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78例, 纳入标准:①符合非瓣膜病心房颤动诊断标准;②年龄40~80岁, 性别不限;③对本次选用药物无禁忌证;④患者及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 签署有知情同意书;⑤本次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排除标准:①不愿参与研究患者;②年龄>80岁, 或者年龄<40岁患者;③严重高血压、肝肺肾功能障碍患者;④药物过敏、禁忌证患者;⑤免疫系统缺陷患者;⑥血液病患者;⑦出血性疾病患者;⑧血小板严重减少患者。

采用双盲法将其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各39例。

老年非瓣膜性阵发性心房颤动51例临床析

老年非瓣膜性阵发性心房颤动51例临床析

1 1 一般 资 料 .
本 组 5 例 均 经 心 电 图 证 实 为 阵 发 性 心 房 1
1 8例 ( 3 . % ) 室 间 隔 及 左 心 室 后 壁 增 厚 7例 ( 1 . 占 53 , 占 3
颤 动 , 别 选 自我 院 2 0 分 0 0年 1 ~ 02年 5月 的 门 诊 及 住 月 20
例始终保 持阵发性心房颤 动的发 作 , 中 5例 发生血栓栓 塞 ( 其 3例发 生脑梗 塞 , 1例右 下肢动 脉栓塞 , 1例 死于肠 系膜 上动脉 栓 塞 ) 仅 8例 经 治 疗 转 为 窦 性 心 律 后 未 再 复 发 ( 中 4例 反 复 出 现 房 性 早 搏 ) , 其 。结 论 : 发 性 房 颤 不 是 一 种 “ 阵 良性 ” 律失 常 , 该 心 应 引起足够 的重视 , 需要临床积极处 理。
7 ) 主动脉硬化 2 % , 0例( 3 .% ) 部分伴有 左心室顺 应 占 92 ,
性下 降。 14 血 栓 栓 塞并 发 症 . 5例 ( 9 8 ) 生 体 循 环 栓 塞 , 占 .% 发
院 病 人 。 对 急 性 心 肌 梗 塞 、 心 病 ( 过 心 动 超 声 图 、 片 风 通 胸 进 行 确 诊 ) 肺 心 病 、甲 亢 、 肌 病 、 心 病 的 房 颤 均 除 外 。 、 心 先 男2 9例 , 2 女 2例 。 年 龄 6 8 0~ 8岁 , 中 6 6 其 0~ 9岁 2 6例 , 7 0~7 9岁 2 0例 ,0岁 以 上 者 5例 , 均 年 龄 7 8 平 0岁 。 病 程 从 3个 月 ~1 7年 不 等 。 首 发 年 龄 5 0~5 9岁 2 0例 ,0~6 6 9 岁 1 8例 ,0~7 7 9岁 1 0例 ,0岁 以上 3例 , 中 5 8 其 0~6 9岁 占

华法令预防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华法令预防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华法令预防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脑梗死的临床观察崔浩;贾惠琳;姚黄【期刊名称】《中国实用医刊》【年(卷),期】2006(033)019【摘要】目的探讨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中应用华法令抗凝预防脑梗死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符合本研究标准的200例NVAF患者随机分为华法令治疗组和阿司匹林对照组,治疗组100例,给予华法令3mg/d开始,监测凝血酶原时间(PT)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连续观察4周使INR在1.8~2.5范围内,以后每月查1次INR.若患者需增加或减少药物或有出血倾向时随时再测INR;对照组100例,给予阿司匹林100mg/d,分2次服用.随访12~32个月.结果治疗PT监测,第1、2、4、8周,与用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治疗组脑卒中的发生率为3.0%,对照组为1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的出血等不良反应.结论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患者选择华法令3~4mg/d抗凝治疗是安全的,对减少脑梗死的发生有显著效果.【总页数】2页(P43-44)【作者】崔浩;贾惠琳;姚黄【作者单位】河南省郑州市市直机关医院内科,郑州,450007;河南省郑州市市直机关医院内科,郑州,450007;郑州市中医院中风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相关文献】1.不同抗凝强度华法令预防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附212例临床观察) [J], 张丹;黎启华;刘立志;邬斌;王菊飞;董行东;刘晓芳;姜成2.华法令预防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血栓栓塞的临床研究 [J], 王立旗;霍本良;吕长泳;姜威锋;潘庆丽;李伟华;高艳霞;李学辉;徐用祜3.华法令在非瓣膜病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临床观察 [J], 陈永东;施德毅;周鱼4.华法令在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中的应用观察 [J], 梁芳5.华法令对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预防脑梗塞临床观察 [J], 裴瑞泽;周强;李皓亮;李文;高艳霞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预防脑卒中的药物治疗新进展.

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预防脑卒中的药物治疗新进展.

・综述・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预防脑卒中的药物治疗新进展王方芳韩江莉DOI :10畅3877/cma .j .issn .1674唱0785.2013.02.113作者单位:100191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卫生部心血管分子生物学与调节肽重点实验室通讯作者:韩江莉,Email :sister .han @medmail .com .cn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 ,Af )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也是老年脑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1]。

一项涉及190万人的横向研究显示,Af 的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高,在小于55岁的人群其发病率为0畅1%,而在≥85岁的人群则高达9%以上。

并且男性的发病率均高于女性[2]。

Framingham 研究随访10年发现,在5209名接受随访者中,有Af 者无论男性和女性死亡率均高于无Af 者[3]。

Af 最严重的常见并发症是动脉血栓栓塞,其中在临床上最明显的栓塞事件是脑梗死[4]。

脑梗死既可以发生在患者Af 初发时,也可以发生在Af 患者抗血栓预防治疗过程中。

研究表明Af 患者发生栓塞和脑卒中的风险升高5倍,绝对风险从每年少于1%至每年20%不等,取决于患者的年龄和是否存在充血性心力衰竭、高血压、糖尿病或既往心源性栓子事件史等临床危险因子[5]。

CHADS 2危险积分[6]是目前临床应用最普遍、最容易执行的评估非瓣膜病性Af 患者脑卒中风险的方法。

近年有研究组将CHADS 2积分进行改良后提出CHADS 2危险积分(CHA 2DS 2唱VASc )评分(表1)[7]。

表1改良的CHA 2DS 2唱VASc 评分临床参数分数充血性心力衰竭或左心室射血分数≤40%1高血压病史1年龄≥75岁2糖尿病史1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血栓栓塞史2血管性疾病(心肌梗死、周围动脉疾病或主动脉斑块)1年龄65~74岁1性别(女性)1在ACC /AHA /ESC 指南中一致推荐对Af 患者进行脑卒中危险分层,根据分层选择脑卒中预防策略[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合并脑梗死188例临床分析
目的比较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中持续性心房颤动与阵发性心房颤动并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的差异。

方法回顾性分析资料完整的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合并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持续性心房颤动组和阵发性心房颤动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高血压史、糖尿病史、颈动脉硬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_C)、D_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根据头颅影像学病灶分布的特点,分析两组间发病机制及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发生率的差异。

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高血压史、糖尿病史、LDL_C、D_二聚体、FI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栓塞型、分水岭型、栓塞+分水岭型3种发病机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穿支动脉型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阵发性心房颤动中非心源性因素导致的脑梗死可能比持续性心房颤动更多见,两者有导致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同样的风险。

标签:脑梗死;心房颤动;阵发性;持续性
12心房颤动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是缺血性脑卒中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其导致脑卒中风险是窦性心律患者的5倍[1]。

随着临床对心房颤动关注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阵发性心房颤动被检出。

本文就持续性心房颤动与阵发性心房颤动并发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发病机制进行比较,探讨两者与脑梗死的关系。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1月1日至2013年9月30日在本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资料完整的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合并脑梗死的患者共188例,根据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及相关病史记录证实有心房颤动的存在,并根据心房颤动持续时间将患者分为持续性心房颤动组和阵发性心房颤动组。

持续性心房颤动组共138例,男60例,女78例,年龄53~92(76.65±7.61)岁;阵发性心房颤动组共50例,男36例,女14例,年龄45~92(77.78±9.67)岁。

诊断标准:持续性心房颤动:持续时间超过7天,不能自行终止者[2]。

阵发性心房颤动:在去除可逆病因的条件下,心房颤动持续时间不超过7天,可反复发作,能自行终止者[2]。

脑梗死诊断标准:均符合2005年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中的脑梗死诊断标准,且均经头颅MRI检查确诊为脑梗死。

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的临床诊断标准:临床诊断依据MRI检查至少大于1/2大脑中动脉区脑梗死、或包括部分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供血区;临床表现为严重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意识水平下降至嗜睡-昏迷[3]。

1.2方法:回顾性分析患者病历资料,比较两组患者在年龄、高血压史、糖尿病史、颈动脉硬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_C)、D_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及脑梗死影像学发病机制分型方面的差异。

颈动脉硬化诊断标准:按照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结果,以动脉内膜光滑、颈动脉内膜0.05)
[例(%)]持续性心房颤动(n=138)76.65±7.6196(69.57)24(17.39)2.58±1.041709.98±1647.144.82±6.0899(71.74)阵发性心房颤动(n=50)77.78±9.6732(64.00)6(12.00)2.32±0.841800.80±2722.203.54±0.6035(70.00)2.2两组患者脑梗死影像学发病机制分型比较:两组患者在栓塞型、分水岭型、栓塞+分水岭型3种发病机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穿支动脉型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两组患者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发生率比较:持续性心房颤动组有25例并发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占18.12%(25/138),阵发性心房颤动组有5例并发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占10.00%(5/50)。

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心房颤动是缺血性脑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一般人群心房颤动发生率为0.40%~1.00%,对中国35~85岁的自然人群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人心房颤动患病率约为0.61%,其中心房颤动者脑卒中的发生率为12.00%,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占心房颤动患者的比例为65.20%[4]。

心房颤动时由于心房失去有效收缩能力,导致心排出量明显降低,左心房内血流速度减慢甚至淤积,血粘度、血凝固性改变,可促使附壁血栓的形成和脱落,血栓脱落后常引起患者体循环动脉栓塞,而其中85%为缺血性脑卒中。

相关研究认为阵发性心房颤动和持续性心房颤动有并发脑梗死相似的风险[5]。

本研究两组患者在常见的脑梗死高危因素如年龄、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颈动脉硬化等方面并无差异,在常见血栓风险指标D_二聚体、FIB方面也无差异。

在两组的发病机制的分型比较中发现,栓塞是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引起脑卒中最重要的发病机制,两组中共有123例患者(占总人数65.43%)存在栓塞型(包括单纯栓塞型和栓塞+分水岭型)的表现。

而由于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多见于老年人,多存在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颈动脉斑块等基础病,在此基础上易并发脑血管狭窄,心房颤动时由于心脏排血量减少,导致脑灌注量减少而发生分水岭脑梗死,因而分水岭梗死也是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并发脑梗死的重要机制。

在本研究中存在分水岭型(包括单纯分水岭型和栓塞+分水岭型)发病机制的患者共有71例(占总人数的37.76%),提示分水岭型梗死在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并发脑梗死的患者中是常见的。

本研究发现持续性心房颤动与阵发性心房颤动所致的脑梗死在这两种发病机制上并无差异。

但在穿支动脉型上阵发性心房颤动比持续性心房颤动更多见,这与国外Staszewski等[5]的报道相一致。

提示在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中非心源性因素如穿支动脉病或穿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梗死可能要比持续性心房颤动多见。

在恶性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的发生率上两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提示阵发性心房颤动和持续性心房颤动有着同样的风险可导致危重型卒中。

由于随访困难,本研究未对两组患者进行预后的随访观察。

目前对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筛查已越来越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

国内外学者已提出了通过评分确定一些可能合并心房颤动的高危患者如STAF评分[6],对于STAF评分高者(至少≥5分者),应进一步筛查阵发性心房颤动[7],包括24小时动态心
电图、短期内多次12导心电图检查甚至延长至30天的动态心电图检查,以提高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检出率,更好地对这部分患者进行抗血栓预防,减少卒中事件的再发。

参考文献
[1]Stewart S,Hart CL,Hole DJ,et al. Population prevalence,incidence,and predictors of areal fibrillation in the Renfrew/Paisley study[J]. Heart,2001,86(5):516-521.
[2]Fuster V,Ryden LE,Asinger RW,et al. ACC/AHA/ESC Guideline for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erecutive summary[J]. J Am Coll Cardiol,2001,38(4):1231-1266.
[3]Huttner HB,Schwab S. Malignan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infarction:clinical characteristics,treatment strategies,and future perspectives[J]. Lancet Neural,2009,8(10):949-958.
[4]周自强,胡大一,陈捷,等.中国心房颤动现状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内科杂志,2004,43(7):491-494.
[5]Staszewski J,Brodacki B,Tomczykiewicz K,et al. Strokes in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have more favorable outcome than in permanent atrial fibrillation[J]. Acta Neurol Scand,2009,119(5):325-331.
[6]Suissa L,Bertora D,Lachaud S,et al. Score for the targeting of atrial fibrillation (STAF):A new approach to the detection of atrial fibrillation in the secondary prevention of ischemic Stroke[J]. Stroke,2009,40(8):2866-2868.
[7]刘小艳,黎泳欣,徐安定,等.STAF评分在缺血性卒中患者心房颤动筛查的作用[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3,39(9):534-53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