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纤颤与脑梗死的关系

合集下载

脑梗塞的预防

脑梗塞的预防

脑梗塞的预防在临床中,脑血管病的致死率仅低于癌症和心脏病,随我国老龄化进展的加快以及生活饮食方式的改变,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增加,所以人们一直在致力于预防脑梗塞。

笔者就脑梗塞的高危因素分析如何预防脑梗塞。

糖尿病对于脑梗塞来说,糖尿病属于独立的一种危险因素,尤其是当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脂症、高血压以及肥胖等时,脑梗塞发生的风险比较大。

由于糖尿病会导致颈动脉血管发生粥样硬化,再加上脑小血管出现小梗塞同糖尿病也存在一定关系,所以,要强化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和管理,有效控制其血糖和糖尿病相关并发症,从而降低糖尿病患者发生脑梗塞的风险。

高血压对于高血压来说,除了是脑出血高危因素之外,还是脑梗塞的一种高危因素,特别是对于贯通枝领域形成脑血栓的形成来说存在很大的影响。

有研究报道指出:早期高血压和高血压患者发生脑梗塞的概率比非高血压人群高两到四倍。

因此,要强化高血压患者的治疗和管理,根据患者的脏器损伤程度、年龄等确定血压维持标准,从而降低高血压患者发生脑梗塞的风险。

心脏病对于栓子来说,其来源主要是心脏病,脑梗塞是心脏病患者常见的一种合并症。

有研究报道指出:无合并症的心脏病患者发生脑梗塞的风险仅仅是10.02%,心房纤颤患者合并脑梗塞的概率是25.4%,心瓣膜疾病患者合并脑梗塞的概率是20.5%,心房纤颤合并心瓣膜疾病患者发生脑梗塞的概率是39.6%。

而且,心房纤颤伴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发生脑梗塞的概率是心瓣膜疾病患者发生脑梗塞概率的17倍、是心房纤颤患者发生脑梗塞概率的16倍。

因为临床风湿病心脏病的病例有所减少,心房纤颤不伴心瓣膜疾病患者成为栓子的主要来源。

对于这部分患者来说,要确保规律化的活动,避免劳累,还要给予必要的药物进行防治。

脂代谢异常高血脂症同脑梗死之间的关系不像缺血性心脏病那样的明显,但是存在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非老年患者比较多,易出现脑梗塞的同时,还易发生缺血性心脏病。

有学者对脑梗塞同高密度脂蛋白血症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时,发现:并发心肌梗塞的患者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大都比较低,同时存在颈动脉病变的患者更易发生缺血性心肌梗塞。

老年非瓣膜病心房纤颤伴脑梗死的诊治对策

老年非瓣膜病心房纤颤伴脑梗死的诊治对策

1. 3 4年 , 续 性 心 房 纤 颤 4 持 2例 , 发 性 心 房 纤 颤 2 阵 O例 。 心 房
纤 颤 病 因 分类 , 心 病 2 冠 8例 , 性 心 肌 梗 死 2 , 旧性 心 肌 梗 急 例 陈 死 6例 , 血 压 性 心 脏 病 1 高 2例 , 肌 病 6例 , 心 甲亢 性 心 脏 病 4 例 , 纯特发 性心房纤 颤 1 单 2例 。男 3 例 , 2 9 女 3例 . 龄 6 ~ 年 O
心 房纤 颤患 者 的 心 房 内容 易 形 成 附 壁 血 栓 , 发 生 心 源 性 其 脑 栓塞 的危 险性 较 高 。随 着社 会 的 老 年 化 发 展 趋 势 , 性 缺 血 急 性 脑梗 死 的 发病 率 逐 年 上 升 , 瓣 膜 病 心 房 纤 颤 ( AF 的 老 非 NV ) 年 患者 亦 逐 年 增 多 。NV AF的 老 年 患 者 一 旦 伴 发 脑 梗 死 , 否 是 均 可诊 断 为 心 源 性 脑 栓 塞 , 临 床 治 疗 对 策 如 何 , 是 值 得 探 其 这 讨 的 问题 , 此我 们 作 了 回顾 性 分 析 。 对 1 资 料 与 方 法 1 1 临床 资料 , 从 2 0- 1 2 0 -8 我 院 共 收 治 6 0 30 ~ 0 70 , O岁 以 上
9 2岁 , 均 ( 3 2 5 8 岁 。6 平 7. 士 . ) 2例 均 急 性 起 病 , 动 中 发 病 3 活 2
者 往 往 并 不 伴 有 心 脏 瓣 膜 病 , 又 称 之 为 非 瓣 膜 病 心 房 纤 颤 故
( NVAF , 因 以冠 心 病 、 血 压 病 、 肌 病 、 )病 高 心 甲亢 性 心 脏 病 、 特 发 性 心 房 纤 颤 等 居 多 。据 文 献 报 道 , 类 患 者 发 生 脑 卒 中的 危 此 险 性 为 窦 性 心 律 的 5 [ , 种危 险 性 的增 高 与 左 房 血 栓 的 形 倍 1这 ] 成 密 切 相 关 , 即常 伴 发 心 源 性 脑 栓 塞 。 目前 临 床 上 诊 断 心 源 亦 性 脑 栓 塞 , 要 依 据 为 : 新 近 发 生 的 神 经 功 能 障 碍 , 在 某 种 主 ① 存 心 源性 栓 塞 源 , 心 房 纤 颤 、 瓣 膜 病 等 ; 起 病 急 , 经 功 能 如 心 ② 神 障 碍症 状 病 初 即 达 到 高 峰 ; 体 内其 他 部 位 有 栓 塞 证 据 ; 有 ③ ④ 颈 内 动 脉 系 统 和 ( ) 基 底 动 脉 系 统 的 症 状 、 征 及 相 应 的 影 或 椎 体

心房纤颤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探讨(附37例临床分析)

心房纤颤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探讨(附37例临床分析)
第 2 4卷 第 5期
此 对 超 重 及 肥 胖 高 血 压 患 者 血 压 类 型进 行 分 析 。 视 监 测 收 缩 重 压 的 增 高 . 应 用 有 效 药 物 使 之 平 稳 下 降 , 有 助 于 治 疗 和 预 并 将 防超 重 及 肥 胖 高 血 压 及 其 合 并 症 。
缺 血 性 脑 卒 中 又 称 脑 梗 死 ,其 临 床 常 见 类 型 有 脑 血 栓 形
及 额 、颞 、顶 叶 大 面 积 梗 塞 者 1 2例 (2 4 ) 3 . ,梗 塞 后 出 血 者 7例 (8 9 ) 1 . ,腔 隙 性 梗 塞 者 1例 (7 ) 2 % 。颈 内 动 脉 系统 梗 塞3 4例 , 占 9 . % .椎 基 底 动 脉 系统 梗 塞 3 . 占 8 1 。 18 例 .
2 治 疗 与 转 归
成 、腔隙性 脑梗塞 、脑栓 塞等L 。 房纤颤 ( )一 直被认 为 j 心 AF
是 急 性 缺 血 性 脑 卒 中 发 生 的 重 要 危 险 因素 。 。本 文 回顾 了我 ]
院 19 9 4年 1 0月~2 0 0 1年 1 0月 收住人 院的 3 7例 AF合并 急
性 缺 血 性 脑 卒 中 患 者 ,现 将 其 临 床 特 征 、C MR 检 查 结 果 、 T/ I 治疗及转 归结合 文献作一初 步分析 。 1 临 床 资 料 1 1 一 般 资 料 :本 文 3 . 7例 AF合 并 急 性 缺 血 性 脑 卒 中 患 者
中, 2 男 O例 ,女 1 7例 t 龄 3 ~8 年 5 6岁 , 均 6 . ±1 . 平 2 5 6 4岁 。
所有 患者均按 缺血性脑卒 中常规治疗 , 酌情 给予东菱 克栓 酶或速避 凝 .以及 2 %甘露醇 、速尿 、 二磷胆碱 、肠溶 阿司 O 胞

神经内科常见病症——脑梗死

神经内科常见病症——脑梗死

脑梗死脑梗死又称缺血性卒中,中医称之为卒中或中风。

本病系由各种原因所致的局部脑组织区域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病变坏死,进而产生临床上对应的神经功能缺失表现。

脑梗死依据发病机制的不同分为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和腔隙性脑梗死等主要类型。

其中脑血栓形成是脑梗死最常见的类型,约占全部脑梗死的60%,因而通常所说的‘脑梗死’实际上指的是脑血栓形成。

病因和发病机制由于脑血栓形成的病因基础主要为动脉粥样硬化,因而产生动脉粥样硬化的因素是发生脑梗死最常见的病因。

近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INTERSTROKE研究结果显示:脑梗死风险中的90%可归咎于10个简单的危险因素,它们依次是高血压病、吸烟、腰臀比过大、饮食不当、缺乏体育锻炼、糖尿病、过量饮酒、过度的精神压力及抑郁、有基础心脏疾病和高脂血症。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大多数危险因素都是可控的。

本病具体的病因及其作用机制如下所述。

血管壁本身的病变最常见的是动脉粥样硬化,且常常伴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

其可导致各处脑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病变,但以大中型管径(≥500μm)的动脉受累为主,国人的颅内动脉病变较颅外动脉病变更多见。

其次为脑动脉壁炎症,如结核、梅毒、结缔组织病等。

此外,先天性血管畸形、血管壁发育不良等也可引起脑梗死。

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好发于大血管的分叉处和弯曲处,故脑血栓形成的好发部位为颈动脉的起始部和虹吸部、大脑中动脉起始部、椎动脉及基底动脉中下段等。

当这些部位的血管内膜上的斑块破裂后,血小板和纤维素等血液中有形成分随后黏附、聚集、沉积形成血栓,而血栓脱落形成栓子可阻塞远端动脉导致脑梗死。

脑动脉斑块也可造成管腔本身的明显狭窄或闭塞,引起灌注区域内的血液压力下降、血流速度减慢和血液黏度增加,进而产生局部脑区域供血减少或促进局部血栓形成出现脑梗死症状。

血液成分改变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高黏血症、高纤维蛋白原血症、血小板增多症、口服避孕药等均可致血栓形成。

房颤引起的脑梗应该怎么治,四种治疗方法

房颤引起的脑梗应该怎么治,四种治疗方法

房颤引起的脑梗应该怎么治,四种治疗方法
房颤不仅会让心脏比正常人的心脏跳的更快,还会跳的频率不一样,忽快忽慢的。

房颤还会引发身体的一些疾病,尤其是会引起脑梗,这让患有房颤的朋友都很担心。

那么房颤是怎么引起的脑梗,要怎么治疗呢?
房颤很容易在左心房内形成血栓,高危人群我们都要要求服用华法令的,甚至要和阿司匹林连用。

已经形成脑梗塞之后就要针对脑梗塞治疗,使用药物包括低分子肝素、华法令、奥扎格雷、神经节苷脂、胞二磷胆碱等。

脑梗塞后容易并发肺炎,要使用足量的抗生素。

脑梗塞后一般都有高血压,不是很高的话不用刻意降压。

1.TIA是脑梗塞的前兆,当发生TIA时应积极治疗,降低发生脑梗的可能。

2.房颤是发生脑栓塞的主要原因;即房颤患者容易产生血栓,血栓经过血液循环到达脑血管从而发生栓塞。

而本患CT提示脑
梗塞,且有颈动脉粥样硬化,为长期血管狭窄引起缺血,二者是不同的。

3.房颤治疗若不采取射频消融治疗,目前主要的要求是控制心室率抗凝。

华法林使用应监测INR。

建议行Holter(动态心
电图)、心超检查,了解心功能及心率情况,若患者心功能正常,且心率不低(日间心率大于55次/分且无恶性心律失常),建议
不使用地高辛,通过倍他乐克控制心率。

4.建议中西医结合治疗。

脑梗死健康宣教

脑梗死健康宣教

脑梗死健康宣教主讲人陈扬据统计,脑卒中发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随年龄增加45岁后均呈明显增加,65岁以上人群增加最明显,75岁以上者发病率是45~54岁组的5~8倍存活者中50%~70%病人遗留瘫痪失语等严重残疾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我国每年新发生脑卒中病人近150万人年死亡数近100万人。

脑梗死病人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0%。

一、什么是脑梗死?又称缺血性卒中,中医称之为卒中或中风。

本病系由各种原因所致的局部脑组织区域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病变坏死。

二、脑梗死的病因:1动脉粥样硬化(最常见)常伴高血压,且互为因果。

糖尿病和高脂血症可加速脑动脉粥样硬化过程。

故脑血栓形成的好发部位为颈动脉的起始部和虹吸部、大脑中动脉起始部、椎动脉及基底动脉中下段等。

当这些部位的血管内膜上的斑块破裂后,血小板和纤维素等血液中有形成分随后黏附、聚集、沉积形成血栓,而血栓脱落形成栓子可阻塞远端动脉导致脑梗死。

2脑动脉炎结缔组织疾病、细菌和钩端螺旋体等感染均可致脑动脉炎症,使管腔狭窄或闭塞。

3其他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高黏血症、高纤维蛋白原血症、血小板增多症、口服避孕药等均可致血栓形成。

药源性、外伤所致脑动脉夹层及极少数不明原因者。

三、脑梗死的危险因素1血压:高血压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长期高血压可使脑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和脑小动脉发生玻璃样变,出现动脉狭窄或闭塞,从而导致该动脉供血区的脑组织发生缺血或梗死。

2血脂:高胆固醇血症能致动脉粥样硬化3糖尿病:糖代谢异常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血糖升高可引起脂代谢紊乱,同时引发组织蛋白非酶糖化,致血管壁弹性减低,阻力增加,管腔狭窄,加速和加重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还可引起血管内皮细胞损害,致凝血系统改变,易发生脑梗死。

4肥胖:过量摄入脂肪可直接导致肥胖,并成为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和心脏病独立或有影响力的危险因素,与腰围和臀围的比例有关,与腹型肥胖有关。

5心血管疾病:风湿性心脏病、冠心脏病、高血压型心脏病、先天型心脏病及可能损害心肌的各种并发症均可增加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几乎所有的研究都证实冠心病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冠心病患者发生脑梗死的机会比无冠心病者高7倍,冠心病可促使脑梗死的发生和增加脑梗死的危险性,由此可见冠心病和脑梗死关系密切。

心源性脑栓塞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心源性脑栓塞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心源性脑栓塞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天欣泰血栓心脉宁更新时间:2007-10-29一、心房纤颤心房纤颤(atrial fibrillation,AF)是引起心源性脑栓塞的最常见原因。

约20%的AF有风湿性瓣膜病,70%为非瓣膜性心房纤颤,其余10%为无明显心脏病的AF。

Framingham 研究资料表明AF造成脑栓塞的危险因素为正常人群的17倍。

据一组尸检资料表明各种原因造成的AF中,15.8%的患者存在左心房血栓,对照组仅1.7%。

左心室血栓仅占1%。

AF患者中32.2%发生脑栓塞,而对照组为11%。

随着AF病程的延长,脑梗死的频率也随之增高。

非瓣膜性心房纤颤(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NVAF)在60岁以上人群中约占2%~5%,其发生频率随年龄增加而增高。

NVAF是心源性脑栓塞的主要原因,据Framingham研究资料提示NVAF引起脑栓塞的频率是正常人群的5倍。

NVAF患者中如年龄较大、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或高血压、过去有过卒中历史则其危险因素增高。

其他危险因素尚包括最近有慢性心律失常历史,左室壁异常,左心房扩大等。

甲亢患者约10%~30%发生AF,但仅占NVAF的2%~5%,如包括隐匿性甲亢患者则其比例可高达30%。

病窦综合征(sick sinus syndrome,SSS)也是引起心律失常的常见原因,多见于老年人,由于冠脉缺血引起。

也有的是心肌病引起,或由于窦房结变性所致。

因心动过缓伴发阵发性心动过速和心房扑动或纤颤,也可造成脑栓塞。

二、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后2~4周内发生脑栓塞的比例约为2.5%,栓子多来源于左心室血栓。

运用二维超声心动电流图可测出30%~35%的良性心肌梗死后2~11天内左心室内存在血栓。

造成左室血栓的危险因素包括部分心室壁活动障碍或不活动,心内膜表面受损或左心室血流持续不正常。

年龄增长及血栓的突出程度和带蒂的血栓均为发生脑栓塞的危险因素。

脑梗死

脑梗死


对于脑栓塞的预防非常重要,主要是进 行抗凝和抗血小板聚集,能防止被栓塞的血 管发生逆行性血栓形成和预防复发。同时治 疗原发病。
【预后】
脑栓塞急性期病死率为5%~15%,多 死于脑疝、肺部感染和心力衰竭。 10%~20%脑栓塞病人可能在病后10天 内发生第二次栓塞,复发者病死率极高。

老年脑梗死护理


非心源性:
动脉来源包括主动脉弓和颅外动脉(颈动脉、 椎动脉)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斑块破裂及粥样 物从裂口逸入血流,形成栓子导致栓塞;同时损伤 的动脉壁易形成附壁血栓,当血栓脱落时可致脑栓 塞。 其他少见栓子有脂肪滴、空气、肿瘤细胞、 寄生虫及虫卵、异物等; 来源不明:少数病例查不到栓子的来源。
概述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 CI)
是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的总称 脑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 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
包括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等 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0% 发病率为110/10万。

脑血栓形成病因
最常见原因
1. 动脉粥样硬化 2. 动 脉 炎 3. 血液成分\凝血功能 4. 血流动力学
形。因血管壁 发育异常,常 易出血。
如:脑动脉炎 、血液病、抗 凝及溶栓治疗 等。


37
【病因及病理生理】 ㈠高血压性脑出血 高血压是引起脑出血的主要原因(约80%);持 续性的血压升高并不是引起血管破裂的主要原因, 但在原有高血压病和脑血管病变基础上,血压骤升 ,则可因血管内压力波动引发脑内血管破裂,导致 脑出血的发生。 部分急性高血压和非高血压病人也可因过度紧张 等引起血 1、目前尚无统一规范的治疗方案,提倡超早

脑梗死危险因素对预后的影响

脑梗死危险因素对预后的影响

脑梗死危险因素对预后的影响作者:樊瑞芳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4年第22期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4.22.10摘要目的:分析脑梗死的主要相关危险因素及其对预后影响。

方法:2011年3月-2013年3月收治脑梗死患者35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明确脑梗死发生的相关因素。

结果:脑梗死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年龄、糖尿病、吸烟、高血脂症、高血压、心房纤颤。

其中年龄>60岁的患者比例最大(74.3%),家族遗传所占比例最小(14.3%),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脑梗死;预后;危险因素Effect of risk factors on prognosis of cerebral infarctionFan RuifangThe Health Center of Shiliu Street,Donghai County,Lianyungang City,Jiangsu 222314AbstractObjective:To analyze main associated risk factors and their effect on prognosis of cerebral infarction.Methods:35 case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were selected from March 2011 to March 2013.The clinical data of patient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to specify the related factors of cerebral infarction.Results:The risk factors of cerebral infarction included age,diabetes,smoking, hyperlipidemia,hypertension,atrial fibrillation.Patients with more than 60 years had the largest proportion(74.3%).The familial inheritance had the least proportion(14.3%).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Key wordsCerebral infarction;Prognosis;Risk factors脑梗死疾病现阶段比较常见,近几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老年脑梗死合并房颤56例

老年脑梗死合并房颤56例

老年脑梗死合并房颤56例孟祥武唐荣华1(湖北民族学院附属民大医院神经内科,湖北恩施445000)〔关键词〕老年;脑梗死;房颤〔中图分类号〕R7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9202(2013)03-0648-02;doi :10.3969/j.issn.1005-9202.2013.03.0671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内科第一作者:孟祥武(1975-),男,硕士,主治医师,主要从事脑血管病的诊治。

心房纤颤简称“房颤”,最主要的并发症是脑栓塞〔1〕。

与动脉硬化性脑卒中相比,房颤导致的脑卒中死亡率更高〔2〕,住院时间越长,遗留的神经损害和功能障碍越重。

为了进一步了解老年患者房颤与脑梗死之间的相关性,更好地指导其治疗,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接诊的脑梗死合并房颤的老年患者及单纯脑梗死老年患者的临床特点。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2008年9月至2011年9月我院接诊的56例脑梗死合并房颤的老年患者(观察组)及32例单纯脑梗死老年患者(对照组)。

观察组男31例,女25例;年龄55 80〔平均(66.4ʃ11.8)〕岁;左侧梗死25例,右侧梗死16例,双侧梗死13例,脑干梗死2例;病程9 68h ,平均(35.74ʃ11.09)h 。

对照组男18例,女14例;年龄57 79〔平均(65.2ʃ10.9)〕岁;左侧梗死14例,右侧梗死9例,双侧梗死7例,脑干梗死2例;病程10 69h ,平均(37.12ʃ12.23)h 。

两组患者男女比例、年龄、梗死部位、病程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 >0.05)。

1.2方法两组均给予肠溶阿司匹林100mg ,辅以降颅压、减轻脑水肿、利尿、清除自由基治疗,1次/d ,2w 为1个疗程。

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1.3疗效标准治愈:0级病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以上;显效:1 3级病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 89%;好转:生活能自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 45%;无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恶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以上。

房颤的症状 房颤的危害

房颤的症状 房颤的危害

房颤的症状房颤的危害
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近些年房颤呈现了低龄
化的趋势,很多年轻人因为不良的生活习惯导致出现了房颤。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房颤的症状。

房颤的症状
1.房颤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心慌、胸闷、乏力、运动耐量下降,房颤的心房、心室率异常是产生症状的主要原因。

房颤引起心房、心室功能下降,心排出量可下降15-30%。

2.房颤引起心室停搏可导致脑供血不足而发生黑矇、晕厥。

房颤并发左心房、左心耳附壁血栓易引起动脉栓塞,其中脑
栓塞、中风最常见,是致残和致死的重要原因。

房颤症状的严重程度可通过EHRA房颤症状评分标准来评估。

房颤的危害
1.房颤最严重的危害就是导致脑梗塞,也叫中风,房颤引起的卒中称为心源性卒中,一般病灶大,部位多,病情重,预后差。

2.少数人也可能由于得了房颤引起心衰,喘不上气、躺不平、脚肿,等等,主要是房颤时心室率太快没有得到有效控制。

3.房颤时心房的正常收缩消失,血液在心房里流动缓慢,像河水流入一个平缓的水沟里容易有泥沙沉积一样,血液也会淤积在心房里而形成血栓。

若血栓脱落,就会随着血液到
全身的血管。

由于解剖结构的原因,血栓易通过大动脉到达脑内的动脉形成栓塞,从而引起脑梗死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也有的血栓会脱落致肺动脉造成肺梗死,致死率极高。

4.由于心房的正常收缩丧失及长期的心跳过快可引起心动过速性心肌病,最终会导致心功能下降甚至心力衰竭。

温馨提示:随着年龄的增加,房颤的发生率也会增加,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所以房颤要早发现,早就医,早治疗,避免房颤并发症的发生。

静脉溶栓治疗伴有心房颤动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探讨

静脉溶栓治疗伴有心房颤动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探讨

静脉溶栓治疗伴有心房颤动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探讨【摘要】静脉溶栓治疗是一种常用的急性脑梗死治疗方法,但对于伴有心房颤动的患者的临床疗效仍存在争议。

本研究旨在探讨静脉溶栓治疗在这类患者中的疗效以及安全性评估,并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

静脉溶栓治疗的原理、心房颤动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影响以及其临床疗效研究均得到详细阐述。

未来研究方向包括进一步探讨该疗法在不同患者群体中的应用前景,并结合实际临床情况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静脉溶栓治疗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前景广阔,但仍需更多的研究来完善其在伴有心房颤动患者中的治疗效果,这对临床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静脉溶栓治疗、心房颤动、急性脑梗死、疗效、安全性、影响因素、临床研究、治疗应用前景、未来研究方向、临床意义。

1. 引言1.1 疾病背景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通常是由于脑部血管的急性血流阻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引起的。

脑梗死在临床上表现为突发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如偏瘫、言语障碍、感觉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期。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急性脑梗死是导致成年人致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静脉溶栓治疗伴有心房颤动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并评估其临床效果和安全性。

目前,静脉溶栓治疗已被广泛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但在心房颤动患者中的疗效仍存在一定争议。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静脉溶栓治疗伴有心房颤动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临床研究,探讨其治疗效果及安全性,为临床实践提供更有力的依据。

通过本研究可以为医务人员在临床实践中更合理地选择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为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供指导。

1.3 研究意义静脉溶栓治疗伴有心房颤动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其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心房颤动是急性脑梗死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存在会极大地增加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静脉溶栓治疗伴有心房颤动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降低脑血流受损程度,从而减轻脑组织的缺血缺氧损伤。

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伴心房颤动患者的时间窗选择及出血事件分析

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伴心房颤动患者的时间窗选择及出血事件分析

现代实用医学2020年4月第32卷第4期•523•3讨论黄芳芳等E指出,高龄房颤伴血栓形成患者釆用利伐沙班抗凝与低强度华法林(INR1.5〜2.0)治疗左心房血栓的疗效确切,出血风险无增加,安全性较好。

王汝朋等"研究发现,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利伐沙班和达比加群酯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缺血性脑卒中预防效果优于或等同于华法林,安全性较好。

哈斯高娃等®研究也认为,高龄非瓣膜性房颤应用利伐沙班抗栓治疗与华法林相比,患者耐受性与预防血栓栓塞方面优势相当,但利伐沙班更能有效降低出血风险。

APTT、PT、D-二聚体和FIB是综合评估机体凝血与纤溶系统活性的主要指标,在血栓形成和出血性疾病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研究发现,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抗凝1、3和6个月的APTT和PT延长, D-二聚体和FIB水平降低(均P<0.05)。

随访截止时观察组心脏内血栓形成率比对照组低,总出血事件发生率比对照组少,心源性卒中和心因性死亡的发生率差异不明显。

提示在高龄非瓣膜性心脏病伴房颤患者中应用利伐沙班与华法林比较,凝血功能改善,心脏内血栓形成率和出血事件发生率降低,有较好地预防血栓形成和出血事件发生的临床疗表2两组凝血指标的比较组别例数时间APTT(s)PT(s)D-二聚体(mg/L)FTB(g/L)对照组77抗凝前26.5±4.67.8±0.9 1.7±0.37.1±0.9抗凝1个月36.7±5.111.3±1.2 1.5±0.3 6.7±0.8抗凝3个月46.8±6.216.2±1.3 1.1±0.2 6.H0.5抗凝6个月48.2±5.616.6±1.50.9±0.2 4.9±0.5观察组77抗凝前26.2±4.37.6±0.7 1.8±0.47.2±0.9抗凝1个月45.7±5.714.5±1.3 1.2±0.3 5.9±0.7抗凝3个月50.2±5.917.1±1.50.8±0」 5.3±0.6抗凝6个月53.3±5.817.9±1.60.7±0.1 4.2±0.4表3两组心脏血栓形成、心源性卒中、出血事件和心因性死亡发生率的比较例(%)组别例数血栓形成心源性卒中总出血严重出血心因性死亡对照组777(9.1)3(3.9)10(13.0)3(3.9)3(3.9)观察组771(1.3)1(1.3)3(3.9)1(1.3)1(1.3)於值一一 4.117一一P值0.032s0.310*<0.050.310s0.310*注:*为Fisher确切概率法效,有较好的安全性。

心房纤颤致脑栓塞32例临床分析

心房纤颤致脑栓塞32例临床分析
维普资讯
张 莉 , . 阻 抗 图 测 定 对 急 性心 肌 梗 塞 恢 复 期 患 者 的 分 析 等 心

定的可靠性 和可 重 复性 ,且 与刨 伤性左 心功 能测定 有 良
明显降低 ,说 明二者有 良好的相关性。Q—Z为左心功 能指 数 ,反映心室肌的收缩力 。Q—z间期短说 明心缩 力强 ,反 之说明心缩 力减 弱。本 组 3 %病人 延长 ,其 中广 泛前壁 与 2 前间壁 心 梗病 人 Q—z间均 值 较 大。S I与 P P延 长, T E , L Ⅵ 缩 短 ,P P P E 比值 增 大,P P主要 反 映左 室 除 E/V T F 极速度 与心肌收 缩力 ,P P I, T比值增 大标志 着心梗病 E /、 E 人左心 功能 降低 ,心肌 缺血 左 室功 能 明显 受 损。近 年来 ,
为 冠 心病 、 陈 旧性 心 梗 在 心 输 出量 减 少 的同 时 HI 数 也 有 指
心 房 纤 颤 致 脑 栓 塞 3 例 临 床 分 析பைடு நூலகம் 2
刘 强
( 州 铁 路 中 心 医 院 神经 科 j 锦 I宁 锦州 l 10 ) 20 0
【 中圈分类号】 779 【 R 4. 文献标识码】B 【 文章编号】1 0 L1c02 2 03 — 2 0 —56 20 )0 — 03 0 0
分 别 为 18 , 16 均 死 亡 。 H 指 数 是 心 肌 收 缩 功 能 指 数 。 0 .4 I
不少学者认为 P P L E F / v T>5 %,可以作为预后不 良指标 , 0 本组 3 %病人 P P L E 2 E / v r增大 ,2仞死 亡 ,其 中 3例 因反
12 临床特点 .
起 病时状态 :安 静状 态下 起病 l 2例 ,活

临床治疗脑梗死58例疗效观察

临床治疗脑梗死58例疗效观察

例。因病情 吴江 , 主编 .神经病学 .供 8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用( .北京 : M3 人
民卫 生 出版 社 ,0 5 151 8 2 0. 6—6 .
心 源性脑栓塞是脑栓塞 中最常见的 , 7 的心源性栓 约 5 子栓塞于脑部 。引起脑栓塞的常见 的心脏疾病 有心房颤动 、 心瓣膜病 、 感染性心 内膜炎 、 心肌梗 死 、 肌病 、 心 心脏手术 、 先 陛心脏病等 。而心房纤 颤是 引起心 源性脑 栓塞 的最常 见 原因 。瓣膜 病心房颤动 占 2 , O 非瓣膜 心房颤动 占 7 , O 其
中 图分 类号 : 7 3 3 文 献标 识码 : 文章 编 号 :0 17 8 (0 8 0 —4 80 R 4 .3 B 10 —5 5 2 0 ) 40 1—1
心源性脑栓 塞是指 心脏 内 的附 壁血栓 随血 流进 人脑 动
立危险 因素【 。左心房 的附壁结构具有 一定 的收缩 性 , 生 1 ] 发
参 考 文 献
1 4 影像 学特点 .
1 8例均行 头 C T扫描 , 头颅 C T异 常 1 7
例 , 中一侧 基 底节 区低 密 度灶 5例。额顶 叶低 密度 灶 2 其
例, 额颞顶叶低密度灶 1例 , 颞叶低 密度灶 2例 , 颞顶 叶低密 度灶 1 , 干内低 密度灶 1 , 例 脑 例 侧脑 室旁 低密度灶 3例 , 未
维普资讯
48 1
医学理论与实践 2 0 年第 2 卷第 4期 08 1
JMe er& P a 12 , 4 A p 0 8 dTho rc . 1 No , r2 0 Vo

心 源 性脑 栓 塞 1 例 临 床 分 析 8
苏兴涛 关键词 心源性 脑栓 塞 临床分析 安君朋 辽宁省开原市 中心 医院内科 12 0 1 30

房颤(教学及宣教)

房颤(教学及宣教)

心房纤颤疾病概述心房纤颤(AF)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是心房呈无序激动和无效收缩的房性节律,是由心房-主导折返环引起许多小折返环导致的房律紊乱,在老年人中十分常见。

可见于所有的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在非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也可发生房颤,发病率高持续时间长,还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心力衰竭和动脉栓塞。

导致病人残疾或病死率增加。

心房纤颤发病机制(1)折返机制学说:房颤的发生机制较为复杂至今仍在深入研究较早提出的学说认为心房内有单个异位自律灶以极快频率发出冲动使各处心肌不能保持同步活动而致颤动但到目前为止不论是动物实验还是临床电生理结果均支持折返机制学说。

支持折返机制的证据有:①房颤与房扑关系密切许多有力的证据支持房扑的机制为折返临床上常见房扑和房颤交替出现两者的本质区别是:房扑时心房各部仍保持1∶1的协同收缩;而房颤时心房各部不能维持1∶1的协同收缩。

②房颤常见于心肌兴奋性异常降低的各种临床和实验情况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心房纤维化或脂肪浸润。

动物实验经常使用刺激迷走神经的方法诱发房颤。

③程序刺激可诱发临床或实验性房颤④在许多折返模型中消融可终止房颤。

⑤房颤的计算机模型提示了多种折返活动。

⑥计算机化标测技术更常发现房颤时的折返激动模式。

(2)主导环学说:1962年Moe提出多个折返小波的假说1979年Allessie不仅证实了这个假说还根据动物实验结果,提出了主导环的概念(Leading Circle)及小波波长的概念。

即冲动围绕一个功能性的障碍区域运行(由处于不应期的心肌所构成),从主导环的各个部分发出的冲动(子波)向其中心传导,并在那里互相碰撞,通过这种方式形成了一个功能性的阻滞区域(不应区域)以阻止环形冲动的短路“主导环”的折返波可以碎裂成许多不应期依赖性的小子波从而形成房颤。

(3)自旋波折返学说:自旋波是自主旋转的波为一种非线性波。

新近发现的心脏自旋波折返为房颤的发生提供了新的解释。

心房纤颤患者急性脑梗死的弥散加权成像特点的初步分析

心房纤颤患者急性脑梗死的弥散加权成像特点的初步分析
当这些患者 因脑梗死 就诊时才首 次诊断 。脑梗死 评估 时, 最易被
初次诊断 。栓 塞的危 险程度与 A F发作持续 时间无相关性 , 无症状
A F并不 意味着栓塞 事件危 险性 较低 [ 1 6 ] 0综上 所述 , 及时诊 断 A F
忽视 的情况之一是 间歇性心律失常 , 如 阵发性 A F 。 弥 散加权 成像 ( D i f f u s i o n w e i g h t e d i ma g i n g , D WI ) 是评 价急性
重的并发症 是脑梗死 。本文对 A F患者急性脑梗 死的弥散加权成 像( D i f f u s i o n w e i g h t e d i m a g i n g , D WI ) 特点进行一分析 , 通 过影像学
成, 左房直径 增加使心 内膜心肌功能 障碍 , 血流动力性异 常 , 心脏
成像 ( DWI ) 是评价 急性脑梗死最敏感 的诊 断方法。AF所致急性脑梗死机 制主要 与左 心房 内栓 子形成有 关, 其D WI 特点: 梗
死病灶最 易出现 于皮层或皮层 . 皮层下 区域 ; 皮层的梗死 灶与 多发 性脑深部 小梗 死灶 , 且皮层病 灶 多表现 为 “ 楔形”病灶及散
A F分为 初诊 A F 、 阵发性 A F、 持续性 A F 、 永久性 A F和长 期持续 性 A F五类 。A F所 致脑梗死 约 占心源性脑梗死 的 5 0 %, 以及全部 脑 梗死 的 1 0 %。约 2 5 %的 8 0岁 以上脑梗 死患者存 在 A F 。7 5 岁 以上老年女性 脑梗死患 者中 , A F是 最常见病 因。A F患者脑梗死
至 1 0 %。A F是心源性 脑梗死 的最常见病 因 口 ] 。2 0 1 0年欧洲心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房纤颤与脑梗死的关系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人房颤与脑梗死的关系与特点。

方法将脑梗死患者分为房颤组(非瓣膜性)与非房颤组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房颤组脑梗死患者平均年龄偏大、神经系统损害严重、并发症比例大、脑梗死再发及死亡率高。

结论房颤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也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心房纤颤;脑梗死
心房纤颤(房颤AF)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在老年人群中发生率较高,是公认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高危疾病,多引起脑部大血管较重的大面积脑梗死[1]。

本资料随机收集我院2006~2008年收治的非瓣膜性房颤(NV AF)急性脑梗死患者50例及非房颤(NAF)脑梗死患者100例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探讨房颤合并脑梗死的特点。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急性脑梗死病例全部符合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核磁共振(MRI)检查证实;AF病例有持续性AF病史及心电图证实。

用χ2检验作两组率的比较。

根据是否伴发房颤分为两组,AF组(不合并瓣膜病)50例,其中男34例、女16例,年龄59~85岁,平均(68±7.2)岁,其中冠心病23例、糖尿病17例、高血压病25例;NAF组100例,其中男55例、女45例,年龄42~80平均(62±9.8)岁,其中冠心病32例、糖尿病42例、高血压病59例、高脂血症38例(同一病例可患两种以上原发病)。

1.2 观察方法神经系统损害①肢体运动障碍:轻度-肌力>3级;重度-肌力<2级;②其他:偏盲、失语等。

并发症:消化道出血、应激性高血糖。

3个月内脑梗死复发及死亡率。

2 结果
两组比较:①AF组平均年龄偏大(μ=4.08 P<0.01差异有显著性);②神经系统损害:重度肢体运动障碍AF组23例(46%),NAF组25例(25%)(χ2=7.03 P<0.01差异有显著性);③上消化道出血率:AF组4例(8%),NAF组1例(1%)(χ2=5.06 P<0.05差异有显著性);④3个月内脑梗死复发率:AF组9例(18%),NAF组5例(5%)(χ2=6.65 P<0.01差异有显著性)死亡率:AF组10例(20%),NAF组7例(7%)(χ2=5.60 P<0.05差异有显著性)。

两组在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AF时心房失去收缩力、血液淤滞,易导致血栓形成,大多在左心房心耳部。

AF并发体循环栓塞的危险性甚大,非瓣膜性心脏病合并房颤,发生脑卒中的机会
较无AF者高出5~7倍[2]。

AF引起的急性脑梗死的梗死灶大多位于颈内动脉系统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发病急骤,梗死面积大,侧枝循环建立差,神经系统损害重[3,4]。

本资料显示急性脑梗死AF组平均年龄偏大,随年龄增加所占比例增大;神经系统损害严重,表现为瘫痪重,重度肢体运动障碍AF组(46%),比NAF组(25%)明显增高,意识障碍程度深。

由于病变波及丘脑、丘脑下部,易导致消化道出血,应激性高血糖,加重脑梗死,预后不良[5]。

本文AF组消化道出血率高,预后差,也是病情加重的原因。

AF还与脑梗死的再发有密切的联系,再发病死率高[3],本文AF 组死亡率(20%)高于NAF组(7%),可能与栓子来源不能消除,栓子不断脱落有关。

总之,房颤是老年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其发病急、预后差、再发死亡率高应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

积极的预防、治疗,降低脑卒中的发生,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邬英全,邬巍,张力.脑梗死的临床诊治与预防.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9,29(11):981.
[2]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人民出版社,2003:190.
[3] 王维治.神经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45.
[4] 高山,黄家星.经颅多普勒超声的诊断技术与临床应用.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299-301.
[5] 夏斌,赵忠新.急性脑梗死并发症及应对措施.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9,29(11):99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