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喻双音词“桑梓”的语义及共认知阐释
转喻及其认知阐释
转 喻 及 其 认 知 阐释
5 冰 -
( 州 大 学 外 国语 学 院 江 苏 苏 州 苏
25 0 ) 106
摘 要 :转喻基 于临近联 想,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 ,更是人类感知 、认识客 观世界 以及指称 、描述 事物的一种 重要手段 。转喻 的运 作是在 同一理想化认 知模 型 中一概 念实体对 另一概念 实体激活 的结果 ,它是我们认知世界的重要 手段 ,同时也是一种经济有效的交际策略。 本 文将 论 述 转喻 的 分 类 , 并举 例 阐释 转 喻 的认 知 模 型 。 关 键 词 :转 喻 ;认 知 阐释 中图 分 类 号 :H1 5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0 0 6—0 6 (0 2 0 0 0 0 2 X 29 假 设 转 喻 的认 知 模 型 如 下 : 19 ) 1 )在 某 个 语境 里 ,为 了某 种 目 的 ,需 要 指称 一 个 “ 目标 ” 概 念 B, 2 )概念 A指代概念 B,A和 B需 同在一个 “ 认知框架 ”内 , 3 )在同一 “ 认知框架 ” 内 ,A和 B密切相关 ,由于 A 的激 活,B ( 一般只有 B)会被附带激 活, 4 )A附带激活 B,A在认知上的 “ 著度 ”必定高于 B, 显 5 )转 喻 的认 知 模 型 是 A 和 B 在 同 一 “ 知 框 架 ” 内 相 关 联 的 模 认 型 ,这种关联可叫做从 A到 B的函数关系 。( 沈家煊 ,19 99) 在 A和 B 的转 喻 过 程 中 ,除 了必 须 在 同一 “ 知 框 架 ” 内 。此 外 , 认 还有 “ 显著度” 的问题 。一般情况下 ,都是用显著地事物来转喻不 显著 的事物 ,因为显著度高的东西才能附带激活显著度相 对低的东西。显著 度 (ai c )是知觉心理学 的一个基本 概念 ,显 著的事物 是容易 引人 sln e e 注意的事物 ,是容易识别 ,处理 和记 忆 的事 物 ( 沈家煊 ,19 。沈家 9 9) 煊 (99 19 )在对显著度 的分析 中还指 出:一般情形 下 ,整体 比部分显著 ( 为 大 比小 显 著 ) 因 ,容 器 比 内 容 显 著 ( 为 可 见 的 比不 可 见 的显 著 ) 因 , 有生命的比无生命 的显著 ( 因为能动的 比不 能动的显著 ) ,近 的比远的 显著 ,具体 的比抽象的显著 ,另外 ,事物的显著度还跟人 的主观因素有 关 ,与人 的 注 意力 所 关 注 的点 有 关 。 本文将举古诗 中的例子来探讨转喻的认知过程 。中国是一个诗 的国 度 ,诗不仅 历史 悠久 ,作 者众 多,而且作 品丰 富,题 材广 泛 ,技巧 高 超 ,在世界文学史上堪称 一绝 。古诗 以意 境清 新 ,含 义深刻 ,语 言 生 动 ,韵律优美而著称 ,是 中华文化产统计 哦啊与 的一座宝库 。因为故事 中注重遣词造句 ,所 以本文作者认为故 事中转喻 的例子应该 比较丰富。 例 一 .孤 帆 远 影 碧 空尽 ,唯 见 长 江 天 际 流 。 李白 《 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 此 旬 诗 的意 境 是 李 白在 黄 鹤 楼 为其 好 友 孟 浩 然 送 行 ,本 句 写 出 了 友 人 盂 浩 然 乘 船 孑 然 远 逝 ,诗 人 凭栏 目送 的情 景 。 诗 句 中概 念 A “ 帆 ” 孤 和 概 念 B故 人 所 乘 之 “ ” 在 同一 “ 知 框 架 ” 内 ,且 A 和 B密 切 相 船 认 关 ( A属于 B的一部分) ,所 以 A “ 帆” 这一概念很容易引起 读者联想 到概念 “ ”船 。而概念 A “ B 帆” 和概 念 B “ ” 的显 著度 差异 很 明 船 显 ,即 A的显著度 明显高于 B,因为故人所乘之船逐渐远去 ,我们能看 到 的不是 “ ,而是 高高竖起 的 “ 。综上所 述,此处转 喻的认 知 船” 帆” 过程应该是这样的 :概念 A “ 帆”在认知上的显著度 高于概念 B “ ” 船 , 且 A和 B密切相关 ,同属 于一个认知框架 ,概念 A附带激活概念 B ,所 以此 处 “ 帆 ” 转 喻 “ ” 孤 船 。 例 二 . 铁 衣 远 戍 辛 勤 久 ,玉 箸 应 啼 别 离 后 。 高适 《 歌行 并序》 燕 本句诗的意思是将士们披 甲戴 胄,远戍边塞 ,长 期辛勤劳累 ,他们 的妻子在分别后 自然是经 常啼哭流泪。文中运用转 喻的是 “ 铁衣 ” 。用 铁衣 ( 概念 A)转喻将 士 ( 目标概念 B ,铁衣 和将 士同在 “ ) 服装和穿 服装的人” 这个 认知框 架 内,两者密 切相 关 ,属 于一个整 体。概念 A 铁衣的激活会附带激活概念 B传铁 衣的将士 。概 念 A铁 衣 比概 念 B将 士 显 著 ,因 为 在 战争 中 ,从 整 体 来 看 ,千 千 万万 个 将 士 会 被 弱 化 ,首 先 让 我 们 注 意 到 的 是 整 整齐 齐 的铁 衣 ,一 件 件 的 铁 衣成 为 一个 个 将 士 的 象
转喻双音词“桑梓”的语义及其认知阐释
转喻双音词“桑梓”的语义及其认知阐释
龙朝阳
【期刊名称】《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年(卷),期】2013(000)003
【摘要】“桑梓”的词义和语素义之间存在相关的关系,属于转喻方式产生的双音词,用具体的事物来转喻抽象的故乡,更容易唤起人对故乡的感念之情。
转喻双音词具有表义的间接性、附加义的多样性、民族性、地域性、时代性等特点。
本文分析了“桑梓”的语素义和词义,利用转喻认知模式解释语素结合的理据,最后通过概念整合理论探讨转喻的发生过程。
【总页数】3页(P145-147)
【作者】龙朝阳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 100875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论隐喻和转喻认知模式对一词多义的阐释力 [J], 戴敏
2.词的语义理据及其转喻阐释——"××门"引发的思考 [J], 孔亚楠
3.莎士比亚戏剧功能词and的语义探究\r——以隐、转喻认知为视角 [J], 唐小宁
4.日语身体部位词「手」的语义扩展的认知性研究——以隐喻、提喻和转喻表达为中心 [J], 李旖旎
5.逻辑转喻的认知语义阐释 [J], 高翠雨;杨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社会新词语的隐喻与转喻认知阐释
摘要:隐喻和转喻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知和思维方式,对于人类认识新事物、创造新概念、丰富语言内容起着重要作用。
同时,也是阐释新词语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隐喻转喻新词语
一、新词语的界定与特点
词汇变化的基础是社会.新社会、新科学技术、新价值观念以及人们对语言的经济性和时尚性的追求给新词语提供生长环境的同时也决定了新时期新词语的特征.具体而言,虽然汉语词汇以双音节为主,社会新词语表现为音节趋向于多音化,比如"打酱油"、"正能量"、"很黄很暴力"、"恨爹不成刚"、"经济适用男";虽以新造词语为主,简缩词语、术语、外来词、旧词新用大量涌现,比如提倡节约的"光盘行动"正在流行;类推仿造,以某一语素为"模标",以"~族"、"~控"等为词语模而形成的词语族越来越多.改革开放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善民生为目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政策决定了新词语大多分布在社会、生活、经济领域.二、新词语的隐喻与转喻认知阐释
虽然新词语,无论是新造词语、旧词新用、简缩词还是派生词,有语义表面化的倾向,意即新词语语义可以从构成该新词语的语素中体现,但随着新事物、新观念的出现,许多词语原有的概念范畴不断扩大.因此,人们需要认识、思考、表达一些抽象的概念与思想,这就需要隐喻和转喻把刚认识的抽象事物和概念用已经认知过的具体的概念和事物联系起来,找到新旧事物之间的关联点。
英语移就辞格的隐喻和转喻认知阐释
英语移就辞格的隐喻和转喻认知阐释隐喻和转喻是英语中常见的修辞手法,用于通过比喻和类比来传达更深层次的含义。
在认知语言学中,隐喻和转喻被视为人们对世界的感知和理解方式。
本文将从认知角度解释隐喻和转喻,并探讨它们在英语中的应用。
隐喻是指通过将一个词或短语与另一个具有类似特征或概念的词或短语进行比较,来传递某种含义或观点。
隐喻常用于修辞或文学作品中,以增强表达的效果或引起读者的共鸣。
例如,当我们说"他是我的阳光"时,我们并不是真的在说他是太阳,而是用阳光来比喻他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和温暖。
隐喻的认知阐释可以解释为人们通过将某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概念上来理解和表达事物。
这种映射是基于人们对世界的经验和认知模式。
例如,在上述例子中,我们将"阳光"这个概念映射到"他"这个人身上,从而表达出他给我们带来的积极影响。
转喻是隐喻的一种特殊形式,它通过将一个词或短语从原来的语境中移到另一个语境中,来传递某种意义。
转喻常用于日常交流中,用于比较不同领域或概念之间的相似之处。
例如,当我们说"时间是金钱"时,我们并不是真的在说时间就是金钱,而是用金钱来比喻时间的宝贵和珍贵。
认知角度上的转喻解释可以理解为人们通过将一个概念的特征应用到另一个概念上来理解和表达事物。
这种应用是基于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模式。
例如,在上述例子中,我们将"金钱"这个概念的特征(宝贵和珍贵)应用到"时间"这个概念上,从而表达出时间的重要性。
隐喻和转喻在英语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不仅存在于修辞和文学作品中,也贯穿于日常交流和各个领域的专业术语中。
在修辞和文学作品中,隐喻和转喻被用来创造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的描写和表达。
例如,在诗歌中,隐喻和转喻可以用来传递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使作品更具艺术性和深度。
在日常交流中,隐喻和转喻被用来解释抽象概念、描述复杂事物、引起共鸣和增强表达效果。
并列式双音节复合词的词义特点及其比喻义产生的认知基础
的资格 , 只有在特定的语境 中比喻用法才能被人们
理解 和接 受 , 而且 这些 词 的 比喻 用法 具 有 不稳 定 性
的特点 , 在使用过程 中, 它们既有可能发展为固定的 比喻义 , 也有可能退出人们的视野 , 比喻用法不复存 在。有鉴于此 , 笔者 以《 现汉》 释义中“ 比喻” 一词 的
21 年 1 0 1 2月
河南工程学 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D e2 1 e .0 1
第2 6卷第 4期
J U N LO E A N TT T FE G N E I G ( O ILS IN E E II N O R A FH N N IS IU E O N IE R N S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C A CE C D TO )
现, 它主要 采用 了两 种标 注方 式 : 种是在 词语 释义 一
列和类义并列三种类型 , 以之为对象的研究 主要集
中在从 词汇 化 的角 度 研 究其 产 生 的历 史 过 程 、 构 结
特点等 , 如董秀芳的《 词汇化 : 汉语双音词的衍生 和
发展》 』程湘清的《 ¨、 先秦两汉复音词研究》 、 J丁喜
并列式双音节复合词是现代汉语 中特色鲜明的
一
种双 音节 结构 。根据 复合 词 内部 语 素之 间 的语义
关系 , 并列 式双 音节 复合 词可 分 为 同义并列 、 义并 反
合词具 有 比喻义 , 笔者 以《 现代汉语词 典》 5版 第
( 以下简称《 现汉》 为语料来源, ) 对词典中标注有 比喻义的并列式双音节 复合词进行 了穷尽性 的统 计。笔者在考察 《 现汉》 比喻义 的标注情况 时发 对
V 12 o4 o.6N .
认知语境对言语幽默的语义阐释功能研究
认知语境对言语幽默的语义阐释功能研究
王晓丽;邹晓伟
【期刊名称】《语文建设》
【年(卷),期】2015(0)12X
【摘要】随着认知科学的兴起与发展,学者们对语境的研究层面上升到认知领域,由此提出认知语境相关理论并对其进行深入的探索。
通过研究发现,认识语境能为语言提供必要的语义阐释功能,但当前阶段对认知语境在言语幽默中语义阐述领域的研究还较为少见。
根据Collins和Loftus(1975)以及Turner(1996)的观点,运用定性分析方法,提出了认知语境在言语幽默中四种语义阐释功能即语义投射、语义限定、语义连接、语义转化。
由此可知认知语境在言语幽默中具有较强的语义阐释功能,但这一功能的有效发挥需要较高的语言水平和丰富的跨文化语言知识等因素作基础。
【总页数】2页(P35-36)
【关键词】认知语境;言语幽默;语义阐释功能;定性分析
【作者】王晓丽;邹晓伟
【作者单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人文学院英语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30
【相关文献】
1.多义现象中的认知语境语义阐释功能 [J], 张丽萍
2.认知语境观与英语幽默言语的认知范式--以宗教幽默为例 [J], 马玉梅
3.概念转喻对言语幽默的认知阐释--以萧伯纳的幽默话语为例 [J], 余怡
4.言语幽默的认知机制研究——论概念合成理论对言语幽默的阐释力 [J], 蒋冰清
5.认知语境的语义阐释功能——多义现象中认知语境的有声思维研究 [J], 许葵花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英语移就辞格的隐喻和转喻认知阐释
英语移就辞格的隐喻和转喻认知阐释
隐喻和转喻是修辞手法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在英语移就辞格中,这两种修辞手法经常被使用来增强表达的效果。
隐喻是指通过对比或比拟来传达一种隐藏含义的修辞手法。
通过将一个事物比作另一个事物,隐喻可以揭示出被表达事物的某种特征或性质。
例如,"He's a lion on the football field.",这
句话并不是字面上的意思,而是隐喻地表达了他在足球场上的勇敢性格。
转喻是指将一个词或短语从其本来的语境转移到另一个语境中,以传达一种新的含义的修辞手法。
通过转喻,我们可以用一个领域中的概念或经验来理解另一个领域中的事物。
例如,"Her words were music to my ears.",这句话转喻地表达了她的话语
给我带来了愉悦和享受,就像音乐一样。
在英语移就辞格中,隐喻和转喻常常被用来创造更生动和具体的形象,使读者或听众更容易理解和记住所表达的内容。
它们通过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形象或将一个领域的经验应用于另一个领域,使得表达更加生动有趣。
同时,隐喻和转喻也可以激发读者或听众的联想和想象力,使其更深入地理解和体验所表达的含义。
因此,掌握和运用隐喻和转喻在英语移就辞格中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使表达更有说服力和吸引力。
英语移就辞格的隐喻和转喻认知阐释
英语移就辞格的隐喻和转喻认知阐释摘要:I.引言- 介绍英语移就辞格的概念- 提出研究问题:如何从认知的角度解释英语移就辞格的隐喻和转喻?II.英语移就辞格的定义和分类- 移就辞格的定义- 移就辞格的分类:隐喻和转喻III.隐喻在移就辞格中的认知解释- 概念隐喻理论- 概念隐喻在移就辞格中的应用- 认知机制:激活域和映射域IV.转喻在移就辞格中的认知解释- 概念转喻理论- 概念转喻在移就辞格中的应用- 认知机制:空间域和语义域V.英语移就辞格的认知功能- 概念整合- 语义丰富- 情感表达VI.结论- 总结隐喻和转喻在移就辞格中的认知解释- 对英语教学的启示正文:英语移就辞格是英语中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词或短语从其通常的语境中移动到另一个语境中来产生含义。
移就辞格包括隐喻和转喻两种类型,它们都是基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来解释语言现象的。
本文将从认知的角度解释英语移就辞格的隐喻和转喻。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英语移就辞格的定义和分类。
移就辞格是指将一个词或短语从其惯用的语境中移除,并在新的语境中赋予其新的意义。
根据移就辞格中词义的变化方式,可以将其分为隐喻和转喻两种类型。
隐喻是一种通过相似性来表达意义的修辞手法,而转喻是一种通过空间或语义关系来表达意义的修辞手法。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隐喻在移就辞格中的认知解释。
隐喻的认知解释主要依赖于概念隐喻理论。
概念隐喻是一种认知机制,通过将一个概念域(源域)与另一个概念域(目标域)相联系,从而实现意义的表达。
在移就辞格中,概念隐喻通过激活源域和映射域之间的相似性来产生新的意义。
例如,“时间是金钱”这个隐喻,通过将时间与金钱相联系,表达出时间的宝贵和需要珍惜的含义。
然后,我们来探讨转喻在移就辞格中的认知解释。
转喻的认知解释主要依赖于概念转喻理论。
概念转喻是一种认知机制,通过将一个概念域(源域)与另一个概念域(目标域)相联系,从而实现意义的表达。
在移就辞格中,概念转喻通过空间域和语义域之间的映射来产生新的意义。
名词性同语的认知阐释机制:转喻视角
名匍性 同鼯的勰 知 明释楗 制 :蒋喻祝角
山柬财政学院外因话 学院 焉 忠 轭振强
摘 要:本文介绍 了同蔷研究的三往觏黠:激逛话 用擎派、激逛话 羲擎派和非激追擎派。我们同意第 三檀靓黠 ,即封 同话愿该采取折 中的您度,即封它们的理解既需要常规知谶,又需要依 靠话境 同言 的舍 吾 羲是可以推尊的,其推尊栈制可以用热知话 言擎的概念辩喻理蒲 求加 以阐释。同话的理解需要连 用辑喻推
髓的意箍.追种意羲不足靠背遍的 川 }推喾f 采的. t ! I J I I 、
23非激遘 睾派 的觏 黠 ( o — dc l p ra h) . n nr i po c a aa
不鲱看…,
的意羲究竟是盘何 生的造侧 I I
上 , 蓑擘派和 ̄I 派分歧 很大 ,I l iJ -
..
就是税 ,同 的意羲讯有川不同 青的不同表连力式的中虑 羲表微 ( e at peet i1 以表爪 ‘ I l sm n c er I t I ir s 1 o ) a 比耍 ,企法 、 ¨ 德及俄 中就没有 “ 男孩子就是男孩予”遣谍的表谴方式。摅此 ,他 焉,铒-H托都有 1 1 " 1 1
维普资讯
Au . 0 6 Vou , . S ra .5 g 2 0 , l me4 No8f e ilNo3 )
US C h n o eg n ua e S 5 — 0 0 — i a F r in La g g ,I SNI 39 8 8 ,US A
’ 忠 (I8一 ), ,I 求财政学院外 因 掣院硕 I 90 l I 研究生 ;研究力 向 :愿 ‘ 浦 【m …嫩 J 孥 院外嘲 单 院 ,鄄编 :2 0 1 { = i l { = [ 5 04、
箍振强 ( 90 ), J I I I8 一 .I 求【政孥院 外 I 寸 院砸 .研究尘 ; 究 ‘ :[ l 掣 , 川挚 , 1 : 向 hr T k l t I  ̄ I l } 分析 ;通 地址 : n I 竹消南I l { I “I 求 政翠院外闻 学院 ,鄄编 :2 0 I I 504
桑梓之情
桑梓——代指家乡、故乡、乡下。
详细词义古代常在家屋旁栽种桑树和梓树。
又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要对它表示敬意。
后人用“桑梓”比喻故乡。
维桑与梓,必恭敬止。
——《诗·小雅·小弁》桑梓之地,父母之邦。
念公命世人豪,且大有造於桑梓。
——清田兰芳《明河南参政石□袁公(袁可立子袁枢)墓志铭》世先生同在桑梓。
——《儒林外史》《诗·小雅·小牟》记载:“维桑与梓,必恭敬止。
靡瞻匪父,靡依匪母。
”意思是见了桑梓容易引起对父母的怀念,所以起恭敬之心,后世即以桑梓作为家乡的代称。
如唐代大诗人柳宗元的《闻黄骊诗》中就有“乡禽何事亦来此,今我生心忆桑梓”的感伤之句。
桑梓——家乡、故乡。
古代,人们喜欢在住宅周围栽植桑树和梓树,后来人们就用物代处所,用“桑梓”代称家乡。
赞扬某人为家乡造福,往往用“功在桑梓”。
古文记载《诗·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
”朱熹集传:“桑、梓二木。
古者五亩之宅,树之墻下,以遗子孙给蚕食、具器用者也……桑梓父母所植。
” 东汉以来一直以“桑梓”借指故乡或乡亲父老。
汉张衡《南都赋》:“永世克孝,怀桑梓焉;真人南巡,覩旧里焉。
” 晋袁宏《后汉纪·明帝纪上》:“中国者,先王之桑梓也。
” 唐柳宗元《闻黄鹂》诗:“乡禽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
” 元刘壎《隐居通议·文章四》:“某不材,见弃于时,桑梓羞之。
”明赵震元《为李公师祭袁石.宪副》:“公(袁可立子)盖深悲故里之凋残,不堪永伤。
而稔知桑梓之精悍,可当召募。
”沈从文《王谢子弟》:“ 七爷回信表示农会当然愿意服务,因为一面是为桑梓服务,一面且与素志相合。
”在汉语中,“桑梓”一词经常被人们用来代称“故乡、乡下”。
这一用法至迟在东汉时期就已形成,因为东汉张衡在其《南都赋》一文中即有句曰:“永世友孝,怀桑梓焉;真人南巡,睹归里焉。
”那么,在我国为数众多的树种中,人们为什么偏偏会选中桑、梓这两种树来指称故乡呢?原来,在我国古代桑、梓是与人们的生活关系极为密切的两种树。
汉字“巴”多义性认知转喻阐释
汉字“巴”多义性认知转喻阐释雷四维【摘要】The Chinese character“Ba”has experie nced great changes in its semantics for several thousand years since the period of oracle-bone inscriptions . Taking the cognitive metonymy theory as a method of studying Chinese characters“Ba”in the construction of polysemy , this paper outlines the“Ba”from the original meaning of“people who goodat climbing”to“crawl”and then to“close to , cling to”. Finally , as the meaning of“looking forward to”, it witnesses the path of changin g from concrete con-cepts to abstract ones . However , the metonymy is an important mechanism and strong motivation during this evolution process . During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Ba”, the metonymy plays an more important role than metaphor does . To that end , metaphors involved in this development process are all based on the metonymy .%汉字“巴”从甲骨文时期出现距今已有几千年的时间,其语义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_转喻_指称的认知语用阐释
转喻 指称的认知语用阐释*陈新仁(国家 985工程 汉语言文学与民族认同 哲学社会创新基地,南京大学,南京210093)提要:转喻历来被看作一种修辞格。
随着认知语义学的崛起,人们对转喻的 修辞说 提出质疑,认为该类语言使用涉及(话语意思)推理中的常规运算,与日常话语理解并无本质不同。
本文认为,认知语义学正确地揭示了 转喻 用法的认知机理和理解属性,但否认 转喻 的修辞动机及修辞属性未必中肯。
另一方面,传统修辞对 转喻 用法的修辞性解释过于简单化、单一化,说服力不够。
本文认为,有必要区分 转喻 与转指,将指称纳入指称的总体范围内,并在认知语用学的框架内进行系统的分析;同时,引入认知修辞观,对不同语境中的 转喻 现象进行动态分析,以揭示 转喻 指称的多重语用动因、理解原则。
本研究可以表明认知语义学与语用学存在互补性,也可以为其他传统修辞格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指称;转喻;关联;修辞中图分类号:H0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100(2008)02-0084-6A P rag m atic Cognitive Approach to M etony m ic R eferenceChen X i n ren(N an jing U niversity,N anji ng210093,Ch i na)M e tony m y has trad itiona lly been consi dered a rhe t o rical dev i ce.W it h the r i se of cogn iti ve se m anti cs,there has ar isen the challeng e to t he rhe t o rical v ie w of t he li ngu i stic phenom enon,argu i ng that it i nvolves the sa m e ki nd of i n f e rence as found in the comprehens i on o f dail y uses o f l anguag e.Th is paper,wh ile endorsing t he cogn iti ve se m an tic ana l y si s of t he i nferen tia l processes and m echan is m s under l y i ng m e t ony m y,den ies the tota l rejecti on of its rhetor i ca lm oti va ti on and effects and i ntends t o m od ify the trad iti onal concepti on of m etonymy as a fi gure of speech t hat see m s oversi m p lified and explanator ily i nadequate.To these ends, the paper argues tha tm etonym ic usage be exam ined w ith i n t he ove ra ll fra m ewo rk o f re ference and analyzed i n the ligh t o f cogniti v e pragm atics.A pragm atic cogn itive v i ew of rhe t o ric w ill be introduced to discuss the use o fm etonym y i n var i ous dyna m ic contex ts so as to reveal its var ied m otivati ons and pr i nciples of co m prehensi on.T his research w ill atte mpt to show tha t cognitive se m anti cs and pragm atics are basicall y comp l em entary t o each other and t hat o the r trad iti ona l rhe t o rical dev ices can a lso be thus stud i ed.K ey word s:re ference;me t ony m y;relevance;rhetor i c1引言在传统修辞学中,夸张(hyperbo le)、隐喻(m etaphor)、反语(irony)、转喻(m etony m y)、提喻(synecdoche)、间接肯定法(litotes)等辞格描述的语言非字面用法(non literal us es of language)具有修辞性。
汉语量词语义的认知阐释
法。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不是什么特殊的修辞手段,而是一般 位,例如:一串珍珠,一串钥匙,一串羊肉。在“ 事物— ——处所 / 时
的语言现象;转喻也不仅仅是语言现象,而是人们一般的思维 间 / 工具”这个认知框架中事物与处所、时间、工具之间存在着
和行为方式。
某种必然联系,这些事物需要由处所、时间、工具来表现其特
与 计 量 对 象 的 关 系 ,计 量 对 象 是 具 体 的 、有 形 的 、常 见 的 事 物 。
处在转喻认知框架中的名词或动词,或者是整个事物的最 借助隐喻的认知手段,人们可以把量词的语义特征成功地转移
显著部分,或者是整个事物的重要特征,或者与事物存在直接 到抽象的、无形的、罕见的事物上,从而更好地理解、把握或描
“ 数词 + 名词 1/ 动词 + 名词 2”结构框架内的“ 名词 1/ 动词”为
(2)好不容易一把屎一把尿地把孩子拉扯大了。(吕叔湘《 现代
什么没有发生转喻?因为汉语量词在充当计量单位的同时,还 汉语八百词》)
起着“ 划界限”和“ 分式样”的作用。“ 划界( 限)作用是划分所指
(3)我这把老骨头还想为人民干点事呢。(杨朔《 大旗》)
字是个动词,后来语义扩展:①用于计量张开的、铺展开的具有 的联系。
一定平面的物体,如“ 纸、画、床、皮子、铁板、桌子”等;②用于计
量词语义的泛化,隐喻起了重要的作用。量词产生之初,语
量使合拢的东西分开或使紧缩的东西放开的器官和物 品 ,如 义一般是单一的,量词与其组合的名词之间为单纯的计量单位
“ 嘴、弓”等。
念,显著的事物是容易吸引人注意的事物,是容易识别、处理和
- 120-
语言文字修辞
基础教育版
不同量词反映了大脑对事物不同方面的突显。
转喻的认知阐释
作者: 张久全
作者机构: 淮南师范学院外语系,安徽淮南232038
出版物刊名: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151-153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1期
主题词: 转喻 认知理论 概念 认知机制 认知模式
摘要:传统观认为转喻是在两个相联系的事物中,以一事物名称来指代另一事物名称。
从认知理论来看,转喻是一种认知过程,其本质是概念的,因此转喻是人类重要的思维方式之一,它基于经验基础并受一般的认知原则支配。
转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还是一种有力的认知机制,一种在理想化认知模式下高效的认知手段。
语言转喻的认知阐释
语言转喻的认知阐释传统研究一直把转喻视为词语之间的相互借代,它被当作一种文学和修辞的工具。
从它的释义可见一斑,“转喻又称为借代,它是指借用与本体有着现实的实际联系的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本体事物” 。
随着认知语言学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的发展,人们普遍认识到转喻与隐喻一样,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手段,更是一种认知和推理的过程。
当代认知语言学把隐喻和转喻看作是同为重要的认知机制,影响着我们的知识结构。
正如论文题目所示,该研究旨在从认知的角度阐释转喻。
转喻与思维密不可分,这已经是认知语言学界不争的事实。
从广义而言,转喻充斥着人类的语言交际,它直接影响着我们的知识和思维。
论文第三章主要探讨转喻和隐喻的关系以及转喻思维的基本特性。
在回顾学界具有代表性的转喻释义后,我们提出了更为精致的、操作性更强的定义。
“激活”,作为一个在转喻运作机制中不可替代的术语,在我们的释义中被赋予了重要的位置。
同时,我们还研究了在转喻运作过程中具有极强阐释力的典型理论,如Langacker 的参照点和活跃区转喻,视角突显以及范畴延伸理论。
毋庸讳言,转喻的运作机制还应该包括诸如社会、文化和修辞等方面。
我们在第二章回顾了以往结构主义和语用学对转喻所作出的阐释。
而转喻的语用功能以及转喻与语用推理的关系问题,我们在论文第六章探讨。
当前的认知语言学一致认为,转喻不是简单的修辞装饰,它是在同一理想化认知模型(ICM) 中运作的一种概念现象和认知过程,“邻近性”是大多数转喻定义的核心概念,传统研究把邻近关系看作是现实世界的具体的空间接近关系,而认知语言学则把它理解为概念层面上的接近关系。
Lakoff(1987) 更是把转喻邻近放到同一理想化认知模型的框架中来审视;Croft(1993) 从体现在同一认知域或域矩阵(domain matrix) 的百科知识出发来考察转喻的邻近性;Blank(1999) 和Panther & Thornburg(1999) 分别启用框架和脚本两概念来描述概念邻近网络。
隐喻与转喻的认知探析
隐喻与转喻的认知探析隐喻与转喻同为日常言语中普遍的语言现象,对话语的生成和理解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隐喻和转喻不再仅仅是语言手段,更是一种重要的认知和推理过程,渗透到了语言、文化、思维和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
本文從认知功能角度出发,分析了隐喻和转喻的认知理据及其在交际中的作用。
标签:隐喻转喻认知语言学一、形式与功能自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创立之后,形式主义语言学便成为语言学中占主流地位的流派。
形式主义的哲学基础是天赋论,把语言能力看成是人具有的一种生物属性,一旦接触了适当的语言事实就有一套语法演化出来。
而功能主义语言观认为语言系统是适应人类的需要而发生、发展的,因此,语言现象的解释必须到语言的功能中寻找。
系统功能语言学与形式主义语言学的根本区别可以归结为对有机体之间的语言现象的强调,即强调人的谈话总是在相互之间进行这一现象,而非仅仅强调人能说话这一机体内的能力。
因此,这一取向决定了两者研究中心的差异。
功能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包括社会、认知、语用、语篇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本文以认知语言学为代表进行分析。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认知语言学为语言的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全新的导向。
它主要包括认知语义学和认知语法,这构成了认知语言学的核心。
认知语法主要用“象征单位”和“识解”分析语言的各个单位,从语素到句子。
传统上隐喻和转喻被看作是应用最广的修辞手段,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学语言现象。
随着认知语言学在过去几十年中的发展,人们普遍认识到转喻和隐喻不仅仅是语言手段,更是一种认知和推理过程。
当代认知语言学把隐喻和转喻看作是同样重要的认知机制,影响着我们的知识结构。
二、隐喻的认知分析隐喻不仅是语言的修辞手段,更是一种概念体系和认知方式,它已经渗透到语言、文化、思维和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
隐喻表达在词的层面上包括名词性隐喻、动词性隐喻、形容词性隐喻、副词性隐喻、介词性隐喻等等。
隐喻思维在语言学功能上的重要作用一方面体现在对隐喻的意义理解(语义和语用)上,另一方面体现在对多义词的意义理解和新词的创造上。
转喻对词义演变的认知阐释
关义演变
中 图 分 类 号 : 39 H 1 文献 标 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 0 9— 9 1 2 1 )2— 0 6—0 10 7 6 (0 2 0 0 3 5
The Co nii e I t r r t to fM e o y y f r Se a tc Ev l to fW o ds g tv n e p e a i n o t n m o m n i o u in o r
2 转 喻 的认 知 运 作 机 制
转 喻 是 概 念 和 思 维 层 面 上 的 问题 , 因此 认 知
象 (eeec o tp eo e o ) 高度 凸显 的 实 体 语 言 学 家 将 转 喻 又 称 之 为 概 念 转 喻 ( o cpu l r rn epi hn m n n , f n cn eta
转 移 。因此转 喻成 为语义演 变 的最 主要 的原动力 。
收 稿 日期 : 0 2— 2— 1 2 1 0 2
作者 简介 : 刘玉君 (9 5一) 女 , 17 , 湖南常德人 , 讲师 , 硕士 , 主要从事认 知语 言学研究 。
第 2期
刘玉君 : 转喻对词义演变的认知 阐释
3 7
近年来 , 隐喻 、 喻 与 词 义发 展 的关 系逐 渐 受 转
到关 注 , 学 者 认 为 隐喻 和 转 喻是 词 义演 变 的基 有
1 转 喻 的本 质 和 概 念 界 定
传统 修辞 学研 究 把 转 喻看 成是 一 种 辞 格 。最
本方 式 ,陈瑜 、 华 俊 在《 赵 词义 扩 展 的 隐喻 和转 喻
L U Y jn I u— u
( aut o F ri ag ae - a i Istt o eh o g , u i ins 2 0 3 C i ) F c l f o g L n u gs Hu in ntue f c n l y H a ̄ J gu2 3 0 , hn y en y i T o m a a
“帽”类词语义扩展的认知语义阐释
“帽”类词语义扩展的认知语义阐释
李淑康
【期刊名称】《巢湖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2(24)1
【摘要】现代汉语服饰词汇中的“帽”类词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特征。
而认知语言学认为概念隐喻和转喻是语言的两种运作机制,是人类基本的思维模式。
基于现有语料库,从认知语言学理论的角度分析阐释“帽”类词形成的语义网络及
衍生路径机制,以揭示其文化内涵。
研究发现,“帽”类词的语义扩展是人们思维中
概念隐喻、概念转喻与概念整合机制运作的结果。
【总页数】7页(P134-139)
【作者】李淑康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翻译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3
【相关文献】
1.“正能量”一词的翻译和语义延伸的认知阐释
2.网络热词“颜值”的认知语义阐释
3.日语「手」合成词的语义范畴及语义扩展认知分析
4.转喻双音词“桑梓”的
语义及其认知阐释5.“儒教”的跨文化认知与传播:语义变异与幻象建构——《教
务杂志》(The Chinese Recorder)关键词之广义修辞学阐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汉语非结构双音词化的若干类型及句法认知动因
汉语非结构双音词化的若干类型及句法认知动因
李永
【期刊名称】《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8(31)6
【摘要】在汉语非结构双音序列的词汇化中,“动+介”式、“介+动”式、“名(代)+副”式等非结构类型的变化具有比较典型的认识价值.在其历史演变过程中,句法、认知等因素的强制或诱导使其固化为无内部形式的词汇或语法单位.“完形”心理通过韵律压制和显著度凸显,促进了非结构词汇化的发生;转喻不但可转指所在构式及其语义,而且扩大了搭配成分的范围,使得非结构的某一成分由于句法约束的减弱,相对强化了与另一非结构成分重新分析的可能性.
【总页数】7页(P51-57)
【作者】李永
【作者单位】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河北唐山063000;华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唐山06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42
【相关文献】
1.现代汉语的新型使动结构和意动结构——兼谈汉语综合性句法类型的复苏 [J], 沈阳;黄新骏蓉
2.汉语结构同义和结构多义的类型及语用分析——兼议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之间的
关系 [J], 吴友纯
3.汉语双音合成词结构的非句法特征 [J], 王宁
4.假被动结构--汉语类型特征对于L2英语句法发展的影响 [J], 李惠玉;杨吉风
5.汉语非结构双音序列的非同步演变:从词汇化到语法化 [J], 李永;李冠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 义 的 间接 性 是 所 有 转 喻 双 音 词 的共 同特 性 。 正 因 为 爱 和 感 恩 之 情 , 而 且 带 有 对 父 母 和 乡 亲 的感 念 之 情 ,这 种
转喻方 式借助 了事物 之间 的相 关关系 ,所 以实 际词义和语 感 情 的 流 露 比 “ 故 乡 ”二 字 更 为浓 厚 。
时代性等特点。本文分析 了 “ 桑梓 ”的语素 义和词义 ,利用转喻认知模式解释语 素结合 的理据 ,最后 通过概念整
合 理论 探 讨 转 喻 的发 生 过 程 。 关 键 词 :桑 梓 转喻 相关关系 转 喻模 式 理据 概 念 整 合
一
、
引言
的 附加 意 义 。 “ 桑 梓 ”具 有 多样 的附 加义 。 1 . 感 情 色 彩— — 尊 敬 父 母 与孝 道
的感情 。随着 时代 的发展和 社会观念 的变化 ,这种对 父母
梓 ” 的 常 见 搭 配 有 隋系 桑 梓 ”、 “ 报 效桑梓 ”、 “ 浓 浓 的桑 梓 情 ” 、 “ 造 福 桑 梓 ” 等 ,都 带 有 对 故 乡 的怀 念 、 热
转 喻 双 音 词 在 表 义 上 呈 现 出 不 同 于 一 般 双 音 词 的 特 的 尊 敬 之 情 保 留 了下 来 。 检 索 北 大 语 料 库 后 发 现 , “ 桑 点 ,下 面 具 体 说 明 “ 桑 梓 ”所 体 现 出来 的表 义特 点 。
素 义 之 间 是 相 关 的 , 而 不 是 直 接 等 值 的 。从 语 素 义 来 看 , “ 桑梓 ”指的是 “ 桑 树 ”和 “ 梓 树 ” , 这 是 两 种 树 木 , 而
2 . 语 体 色彩 — — 书 面 语色 彩 “桑 梓 ”源 自 《 诗 经 》 , 带 有 书 面 语 色 彩 , 多 用 于
一
个 特 点 , 即语 素 义 所 指 和 词 义 实 际 所 指 是相 关 的 关 系 ,
桑 和 梓 与 日常 生 活 有 着 紧 密 的 联 系 。桑 叶 可 饲 蚕 ,皮 可 制
正 如基 于 相 似 关 系 形 成 比喻 一 样 , 这 种 相 关 关 系 形 成 修 辞 纸 。 古代 男 耕 女织 , 养 蚕 是 家 庭 主 要 的 副 业 之 一 。妇 女主 学 中 的 借 代 ,也 就 是 认 知 语 言 学 所 说 的转 喻 。 我 们 打 算 以 要 的 生产 活 动 便 是 采 桑 养 蚕 织 丝 。 梓 树 木 质 轻 而 易 割 , 古
在语言 的发 展演变过程 中 ,语言 的求经济性和求精 确
性 总 是 互 相 作 用 的 ,在 一 定 时 期 内达 到 平 衡 。 由于 经 济 律 宅 前 常 种 的两 种 树 木 。种 桑 树 和 梓 树 可 以 看 出古 代 男 耕 女 的 存 在 ,完 全 的 等 义 词 是 没 有 存 在 价 值 的 。 若 两 个 词 的 理 织 的 社 会 特 征 。 中 国古 代 社 会 以农 业 为 主 , 土 地 是人 们 生
分 析 现 代 汉 语 中的 “ 桑 梓 ”、 “ 垂 青 ”、 “ 落脚 ”、 “ 裁缝 ”、 “ 唇舌 ”、 “ 巾 帼 ”等 这 些 词 的 语 素 义 和 词 义
《 诗经 ・小雅 ・ 小弁 》: “ 维桑与梓 ,必恭敬止 。 ”
可 以得 出 ,词 义 并 非 语 素 义 的 直 接 相 加 , 同 时 它 们 还 具 有 这 是 说 家 乡 的 桑 树 和 梓 树 是父 母 种 的 , , 那 么 在 附加 意 义 上 一 般 会 有 差 异 。 “ 桑 存 的根本 ,也 是人们精神 的寄托 ,由此 繁衍 出中华 民族 的
梓 ”和 “ 故 乡 ” 的 理 性 意 义 基 本 一 致 ,但 是 它 们 有 着 不 同 乡 土 本 色 。 中 国 人 历 来 有 着 安 土 重 迁 的传 统 ,这 是 长 期 的
语 前砑 语
“ l ; ■
转喻双音词 ‘ ‘ 桑梓 ’ ’ 的语 义及共 认知 阐释
0龙 朝 阳
摘 要 : “ 桑梓” 的词义和语素义之间存在相关的关系,属于转喻 方式产生的双音词 ,用具体的事物来转喻抽 象
的故 乡,更容易唤起人对故 乡的感念之情 。转喻双音词 具有表 义的间接性 、附加义的多样性 、民族性 、 地域性 、
“ 桑 梓 ” 却 并 不 表 示 树 木 ,而 表 示 故 乡 之 义 ,这 足 可 以看 较 为 正 式 的 场 合 , 日常 口语 中较 少 使 用 , 日 常 交 际 中 多用
出表 义 的 间接 性 。 ( 二 ) 附加 义 的 多样 性 ’
“ 家 乡 ”或 “ 故乡”。 3 . 文化 色 彩— — 农业 文 明 及 乡土 性 “ 桑 梓 ” 中的两 个 语 素 “ 桑 ”和 “ 梓 ”代 表 的 是 住
转喻 的视角 ,以 “ 桑梓 ”一词为例 ,分析转喻双音词[ 的表 代 常 用 作 琴 瑟 及 建 筑 木 料 。 由于 为 父 母 所 种 ,在 尊 崇 孝 道
义特点, “ 桑 梓 ”的语 素 义 、 词义 及 二 者 关系 ,转 喻 义 的产 的 古 代 社 会 , 桑 树 和 梓 树 就 不 再 只 是 单 纯 的两 种 树 木 ,而 生 条件 ,最后 运 用 概念 整 合 理 论 分析 这 类 转 喻发 生 的 过程 。 二 、转 喻 双 音 词 “ 桑 梓 ”的 表义 特 点 是 家 的象 征 , 故 乡 的标 志 , 提 到 “ 桑梓 ”时 便 会 怀 着 恭 敬
2 0 1 3 . 0 3
农业文 明沉 淀的结果 。农业 社会和家族 宗法制传统 ,土地
G e o r g e L a k o f f( 1 9 8 7 )在 《 女 人 、火 与 危 险事 物 》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