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角度看英汉五官词语的转喻
英汉人体器官名词动用中的转喻思维
英汉人体器官名词动用中的转喻思维摘要:本文结合大量语言实例,试图从认知角度对英汉人体器官名词动用这一语言现象中的转喻思维进行解读。
该解读主要涉及名词动用的三个方面,分别是工具代动作、施事者代动作、受事者代动作。
本文旨在从概念转喻视角对名词动用进行分析,为该现象提供新的研究视角,而不只是局限于概念隐喻的认知理据。
关键词:名词动用;概念转喻;突显一、引言所谓名词动用,从语法角度看是指名词临时在句中丧失名词的语法功能、获得动词的语法功能而充当动词的现象,具有临时性和低频性(胡安顺,2006)。
除了从语法角度对名词动用进行解释以外,国内外不少研究已经开始注意从原理层面进行探讨。
比如,McCawley 提出名动转用后的表达式有一个与之相对应的深层语义表达这样的动词是名词的派生(derivation)(引自徐盛桓,2001);Goatly (1997)指出了“N→V”过程中的隐喻特征,认为转换本身就为词义的隐喻转换铺平了道路,在此基础之上刘正光(2000)也探讨了名词动用过程中的隐喻思维;而Driven(1999)用事件转喻来解释名词动用(引自王薇,2007);王冬梅(2001)、高航(2007)等人认为名词动用的本质是概念转喻。
基于这些已有的研究,本文试图从概念转喻视角,具体对英汉人体器官名词动用现象进行解读,以期为该现象提供新的研究视角,而不只是局限于概念隐喻的认知理据。
二、基于ICM的转喻认知机制传统修辞学把转喻看成是一种用一事物名称代替另一事物名称的修辞手段。
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不仅是修辞手段,而且是人类一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
它们与隐喻一样根植于人们的基本经验之中,构成我们日常的思考和行动方式。
Lakoff & Jonhson(1980)将转喻看作是一种基于经验的,用一种实体替代另一种实体的替代关系。
而后Lakoff(1987)补充说明转喻发生在同一个理想化认知模型(人们在认识世界过程中对于某领域中经验和知识所形成的抽象的、统一的、理想化的组织和表征结构,简称“ICM”)内,不涉及跨域映射。
认知视角下英汉人体部位词的语义拓展对比
认知视角下英汉人体部位词的语义拓展对比人体部位词是语言中非常重要的词汇,它们是描述人体解剖构造、生理功能以及相关疾病的基本单位。
在中文和英文中,人体部位词的语义拓展存在差异,这与两种语言中的文化和认知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从认知视角出发,探讨英汉人体部位词语义拓展的异同之处。
一、基础语义在中文中,人体部位词通常指的是身体的各个分部,比如“头部”、“腹部”、“四肢”等等。
这些词汇在语言使用中具有明确的图像化、部位化特征,很容易让人们形成深刻的印象。
同样,在英文中,人体部位词也具有类似的特征。
常见的英文人体部位词包括“head”、“abdomen”、“limbs”等等。
总体来说,中英两种语言中的人体部位词在基础语义方面极为相似。
二、拓展语义尽管在基础语义方面中英两种语言的人体部位词高度一致,但在语义拓展方面,仍存在一些差异。
比如,在中文中,很多人体部位词还可以引申为描述情感状态、身体感受等意义。
例如,“头痛”、“心肝”、“热汗”等等都是常用的表达方式。
另外,中文中的一些人体部位词还可以引申为表示身体部位的符号或象征,例如“手”可以表示工匠、技能等等,“口”可以表示说话、饮食等等。
相比之下,英文中的人体部位词拓展意义相对较少。
虽然也存在一些可以引申为其他含义的词汇,比如“neck”可以表示街区,但总体来说,英文中的人体部位词拓展的语义相对有限。
三、文化影响中英两种语言中人体部位词的差异,与两种语言所处的不同文化背景、认知传统密切相关。
中文中人体部位词拓展含义丰富,这反映了中华文化中强调人体与情感、精神的紧密联系,强调人体和自然环境的互动关系。
英文中的人体部位词在语义上相对单一,这反映了英美文化中对人体与自然、人体与社会关系的不同看法。
总的来说,在人体部位词的语义拓展方面,中文注重理性和感性的统一,英文则着重于形式和实质的一致。
综上所述,中英两种语言中的人体部位词在基础语义方面相似,在语义拓展方面存在差异。
认知视角下英汉人体部位词的语义拓展对比
认知视角下英汉人体部位词的语义拓展对比在不同语言中,对于人体部位词的语义拓展有着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从认知视角出发,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的人体部位词进行语义对比和分析。
英汉两种语言在人体的组织结构上存在一些不同。
英语的人体部位词较为具体,一般以单个词汇表示,如head(头部)、arm(手臂)、leg(腿)等。
而汉语的人体部位词往往较为抽象,需要结合其他词汇或短语来表示,如“头部”、“手臂”、“腿部”等。
这也反映了英语的表达更加直接,而汉语则倾向于使用描述性词语进行表达。
在人体部位词的语义范畴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英语的人体部位词往往更加明确和精细,准确描述了人体不同部位的位置和功能。
英文的“head”不仅仅指头部,还包含头发、脑袋、面部等具体的部分;而汉语的“头部”则更加模糊,不能具体指代头发、脑袋等部分。
类似的例子还有,英文的“arm”可以指臂部及包括肩膀、胳膊、手等部分,而汉语的“手臂”只能指臂部。
英汉两种语言在人体部位词的引申意义上也存在一些差异。
在英语中,一些人体部位词可以引申为形容词或动词,进一步丰富了这些词的语义范畴。
英文的“leg”可以用于表示“走路的方式”(e.g. He prefers to walk lego),而汉语的“腿”则不具备这种引申的意义。
英文的“hand”还可以表示“帮助”、“交给”等意思,而汉语中则没有类似语义的拓展。
英汉两种语言在人体部位词的隐喻和比喻使用上也存在差异。
英语中的人体部位词常常用于隐喻和比喻的表达,赋予文字更生动、形象的意义。
英文中的“heart”可以隐喻为“内心”、“感情”的象征,而汉语中则没有这样的使用方式。
类似的例子还有,英文中的“head”可以指代“领导”、“负责人”,而汉语中则使用“头脑”、“首领”等不同的词汇。
在认知视角下,英汉两种语言中的人体部位词存在一定的语义差异。
英语的人体部位词更具体、明确,同时具备更丰富的引申意义和隐喻使用。
而汉语的人体部位词则更为抽象、描述性,具备更多的拓展方式。
认知视角下英汉人体部位词的语义拓展对比
认知视角下英汉人体部位词的语义拓展对比作者:伍凯晖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07期摘要:隐喻思维是词义衍生的认知基础和驱动力量。
运用隐喻理论与识解理论来考察和对比以“头”“面”和五官词为例的英汉人体部位词语在语义拓展和语言表达上的异同之处发现,聚焦、突显、视角和详略度等识解方式充分地解释了人体部位词语义拓展的理据性。
英汉人体部位词的隐喻构词体现出一定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关键词:人体部位词;语义拓展;隐喻;识解;英汉对比中图分类号:H136;H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9)07-0114-03一、研究背景隐喻在认知语言学理论中被认为是人类的思维方式,从隐喻机制本身出发,能进一步挖掘隐喻方式在词的构成与词义的形成和拓展中的作用。
目前一些學者从理据性着手分析隐喻形成的动因以及对比英汉词义理据性背后的认知异同。
前人的研究从宏观的角度展开研究,但没有针对某一类别的词汇进行深入探讨。
由于人的身体部位和器官为人类认知奠定了生理基础,在各种基本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参照作用,对人体部位的认知研究也恰恰反映了体认哲学基础。
当前关于人体部位词语的研究多数集中在范畴化研究,但少量涉及认知机制的研究对词义生成原因的解释不够深刻,也缺乏英汉跨语对比研究。
为延伸这一领域的研究,本文将聚焦于头部词,尝试运用认知语义学的隐喻理论与识解理论来考察和对比英汉人体部位词语的语义拓展方式以及含义表达的共性和个性之处。
二、理论框架(一)认知视角下的隐喻理论人们对转喻和隐喻本质的认识已经在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和影响下发生了改变,也开始关注两者的认知机制作用。
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更是认知现象,是人类基本的思维和认知方式[1]。
隐喻的本质是借助一种事物去理解和经历另一种事物[2]。
人类语言的部分语义网络扩展现象如一词多义现象和复合词等是通过以相似性关系为基础的隐喻思维作用实现的[3]。
认知视角下英汉人体部位词的语义拓展对比
认知视角下英汉人体部位词的语义拓展对比人体部位词是人们在日常交流中经常使用的词汇,它们用来指代人体的各个部分。
在不同的语言中,人体部位词之间的语义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可以通过语义拓展来进行对比。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人体部位词的语义拓展可以从两个认知视角进行对比。
第一个认知视角是感官视角,即人们通过感知身体部位的功能和位置来对其进行分类。
第二个认知视角是功能视角,即人们通过身体部位的功能来对其进行分类。
从感官视角来看,英汉两种语言对人体部位的分类存在差异。
在英语中,人体部位主要分为头部、上肢、下肢和躯干四大类。
而在汉语中,人体部位则主要分为头、颈、胸、腹、背、手、臂、肩、腿、足等多个部分。
这种差异可能与不同语言区域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有关。
英语国家通常强调身体的整体性和功能性,而汉语国家则更注重人体各部分的具体位置和形态。
从功能视角来看,英汉两种语言对人体部位的分类也存在差异。
在英语中,人体部位主要通过其功能来进行分类。
头部包括了头发、额头、眉毛、眼睛、鼻子、耳朵、嘴巴等不同部分。
而在汉语中,人体部位的分类更注重部位之间的关联和位置关系。
手臂由手腕、前臂和上臂三个部分组成,手腕连接着手掌和前臂,上臂连接着肩膀和前臂。
这种分类方式反映了人们对身体部位之间关系的关注。
英汉两种语言中的人体部位词的语义拓展也存在一些差异。
在英语中,一些人体部位词可以引申为非人体的意义。
脖子(neck)可以用来形容事物之间的连接,如"the neck of a bottle"(瓶口);手(hand)可以用来指代某人的工作或技能,如"she has a good hand for drawing"(她擅长绘画)。
而在汉语中,人体部位词的语义拓展更多地与人体的生理和心理状态相关。
脸(face)可以用来形容情绪,如"他笑得很开心,一脸笑容";背(back)可以用来形容背后的某个人或事物,如"背后有一个强大的支持团队"。
从认知角度看英汉人体词“眼”的隐喻特点及文化差异
从认知角度看英汉人体词“眼”的隐喻特点及文化差异□李红李晓华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摘要]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类思维具有隐喻性。
隐喻是人类认识世界、表达概念的核心手段.而人体则是人类尤其是原始人类最大的隐喻源。
中英文中存在着大量与人体部位相关的词汇,为学者研究人类的认知和思维方式提供了相关途径。
本文旨在通过对英汉人体词“眼”相关词汇的隐喻表达方式的研究,揭示两种语言在表达上的异同,进一步探究语言与文化、认知的关系。
【关键词]隐喻;英汉人体词;差异性;相似性[中图分类号]H0-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167(2019)03-0013-02隐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仅被视为一种修辞手段,而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认知语言学将隐喻归结为人们赖以生存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从而引领学术界对隐喻的研究推向高潮:“作为认知语言学的先锋,Lackoff和Johnson在其代表作Metaphors We Live By中强调隐喻思维方式的重要性和无处不在,后又在Philosophy in the—书中明确指出认知语言学的基础是体验看学,而人们正是用身体来体验、认识周围世界其中.体验哲学强调三点:心智的体验性、认知的无意识性、思维的隐喻性。
类似的哲学思想在我国古代亦有所体现。
孔子在《系辞F传》提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其含义是根据自己的身体及周围环境的变化来进行形势判断和结果预测而形势判断和结果预测的本质和精髓就是人们的认知"可见,身体是人们认知世界的一个重要来源。
基于此.人体隐喻研究能够揭示人们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已成为学术界共识现在学界对于隐喻的焦点问题在于探讨不同文化下,人类认知方式的差异性与相似性。
语言作为思想的重要载体和表达方式,其隐喻性也不言而喻因而探讨不同语言中身体词汇的隐喻性表达尤为必要。
眼睛作为人体器官,可以感知周围世界,表达自身情绪.交流信息。
鉴于此.本文拟通过分析英汉语中“眼”的相关词汇来探寻不同文化下人类认知方式的异同。
从认知角度阐释英汉名动转用的普遍性
!
张 梅
203 ) 3 0 9
—
—
从 认 知 角 度 阐 释 英 汉 名 动 转 用 的 普 遍 性
( 安徽 大学 外 语 学 院 . 徽 合 肥 安 摘 要 : 动 转 用 作 为 在 英 汉 语 言 中普 遍 存 在 的 语 言 现 名 象体 现 了人 类普 遍 的认 知 规律 。 本文 主 要 从认 知 角度 出发 , 介 绍 了英汉 名 动 转 用体 现 的 普 遍 认 知 特性 .简要 阐述 了名 动 转
关键 词 : 知 认
1 引 言 .
英 汉 名动 转 用 普遍 性
名动 转 用 现 象普 遍 存 在 于 汉 语 和英 语 巾 ,它 是 指 一 个 属 于名 词范 畴 的 词 不 经 过任 何 形 态 变 化 便 转 入动 词 范 畴 ,成 为 句 子 句法 形 式 上 的谓 语 动 词 。在 这 里 , 用 的 名 词 称 为 “ 生 转 原 名 词 ”转 用 后 称 之 为 “ . 名转 动 词 ” 在 名 转 动 词 中 , 。 有些 是 临 时 转 用 , 些 则 由 于广 泛 使用 其 动 词 语 义 被 固定 下 来 。 多语 言 有 许 学 家 已对 这 一 有 趣 的 语言 现 象 作 了不 同 角 度 的研 究 ,如 构 词 法 角 度 、 义 角度 等 。 笔 者 拟从 认 知 角度 , 论 英 汉 名 动 转 用 语 讨 的普 遍性 。
性 。动 词 化基 本 采 用 转 喻作 为认 知 操 作 , 多 动 词 化 用 法 巾 , 许 特别 是 为取 得 修 辞 效 果 而 临 时 使 用 的 “ 用 ”r. 常 常 涉 及 活 r 还 1
隐喻 。 汉 名 动转 用 现 象都 是 认 知 加 工 的产 物 , 合 认 知语 言 英 符 学 的规 律 , 实 现都 依 赖 于语 境 和 显著 度 。 其
认知视角下英汉人体部位词的语义拓展对比
认知视角下英汉人体部位词的语义拓展对比
英语和汉语之间存在着词汇的语义差异,尤其是在人体部位词上。
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下,英汉人体部位词的语义拓展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定位差异
英语和汉语在描述人体部位时,存在着一定的定位差异。
在英语中,头部的部位词有head, face, eyes, nose, mouth等,这些词语在英语中比较具体和精确。
而在汉语中,头部的部位词有头、面、眼、鼻、口等,这些词语比较模糊和宏观。
这种定位差异导致了英语和汉语在人体部位词的语义拓展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英汉人体部位词的语义拓展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定位差异、语义延伸和概括表达上。
这种差异不仅反映了英语和汉语在词汇语义上的差异,也反映了英语和汉语在认知结构上的差异。
在跨文化交际和翻译中,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和文化背景,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英汉人体部位词的语义拓展,避免语义误解和交流障碍。
英语换喻修辞格认知与翻译
英语换喻修辞格认知与翻译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英语作为一种全球性语言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普及。
而“换喻修辞格认知与翻译”这一话题也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本文将围绕此话题分步骤阐述其相关内容。
第一步:什么是换喻修辞格?换喻修辞格是指通过比喻的方式将不同的概念相互联系的修辞手段。
在英语中,常见的换喻修辞有拟人、对比、隐喻、比喻等。
这些修辞手段能够丰富语言表达形式,加强语言的感染力。
第二步:换喻修辞格在认知中的作用语言思维学认为,人类的思维活动都源于语言。
因此,语言中的换喻修辞格也可以影响人们的思维认知。
通过换喻修辞格,人们可以轻松地将一个陌生的概念与一个熟悉的概念联系起来,从而加深对其的理解和记忆。
第三步:换喻修辞格在翻译中的应用在翻译过程中,换喻修辞格也有其独特的应用。
翻译人员需要针对不同的文本类型和语言环境,采用不同的换喻修辞格。
例如,在翻译文学作品时,翻译人员需要将原作中的隐喻和比喻翻译出来,保持原作的艺术效果。
而在翻译科技文章时,翻译人员则需要适当运用化解难译、逻辑推理等修辞手段,提高翻译质量。
第四步:如何提高换喻修辞格的认知和运用能力提高换喻修辞格的认知和运用能力是翻译人员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
以下为几点具体建议:1.阅读经典的英语文学作品,关注其中的换喻修辞,学习其运用技巧。
2.认真分析不同类型文章中的语言表达,并思考其中的换喻修辞是如何起到修辞作用的。
3.熟练掌握英语中的常用换喻修辞格,如拟人、对比、隐喻、比喻等。
4.加强语言的综合能力,包括词汇丰富、语法功底扎实等。
总之,换喻修辞格的认知和运用能力是翻译人员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
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提高其运用的质量和效果。
认知参照点模型下英汉转喻思维突显性的共性——以人体部位词为例
种思维方式 , 是交际者运 用心理空 间映射来感悟 和认知外
部主客观 世界 , 根据相 似概念 的突显部分把一个心理空间概
念投射 到另一个心理空间 , 用一个心理空间突显的概念结构
去感 知另 一个 心理空间的概念结构。 汉语转喻思维中都遵 英 循这 一投射关系 , 通过认知参照点突显实体的选取及映射展
代 整 体 ” 的思 维 方 式 ,运 用 了转 喻 的突 显 性 。认 知 主 体人 类
通过对客观 世界 进行反复体 验抽象 出用身体 的突 显部位作 为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原 型 , 身体的突显部位作为认知 且 事物的参照点 , 从此 出发来感知外部世界 。 例如在英汉语句
中:
通 过 自身的体 验 ,用身体 的突 显部 位头 和 ha 、骨 肉和 ed l ha e等, f s dbn e n o 经过一定的心理通道 接触 并激活 目标实体 来实现 “ 首领”、后代 的指代 。身体 的体验性是 我们机体 的 重要组成部分 ,人体是认知 的心理基础和最基本 的参照点 ,
关键词 :认知参照点模型;转喻思维;突显性
中图分类号 :G 2 . 1 6 3 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7 — 2 9(0 1 o O 6" 3 63 2 1 2 1 )1— 18" 0
一
引 言
这与我们 的研究不谋而合 。因此,本文 以认知参照点模型作 为全新 的视角 , 结合英 汉语 中转喻实例中人体部位词 , 分析 探讨英 汉两种语言 中转 喻思维突显性所具有 的相 同认 知原
照点 )激活后 ,最初的突显实体就可能隐退为背景 ,目标实
体就可能成为新 的突显实体 , 进而成为认知其它 目标的参照 点 ,依次类推 ,以便更多的 目标被识解 。 在人类的感知和体
认知视角下英汉人体部位词的语义拓展对比
认知视角下英汉人体部位词的语义拓展对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之间的交流和交往越来越频繁。
在这种背景下,不同语言之间的交流也变得愈发频繁。
英汉两种语言是世界上最为广泛使用的两种语言之一,因此英汉之间的交流也是最为常见的。
英汉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其中之一就是词语的语义拓展。
在人体部位词方面,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词语在语义拓展上也存在一些差异。
本文将从认知视角出发,对英汉人体部位词的语义拓展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探讨英汉两种语言之间在人体部位词方面的语义差异。
一、人体部位词的认知视角人体部位词是指用来表示人体各个部位的词语,如头、脚、手、腿、肩膀等。
这些词语在人类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因此在不同语言中都有相应的表达。
在认知语言学中,人体部位词在语义方面具有一定的认知特征。
人体部位词是与人的身体有机联系的,它们的语义特征与人的身体相关联。
头部与思维、头脑相关联,手与动作、操作相关联,腿与行走、移动相关联。
人体部位词还常常与人的行为和功能紧密相连。
手在日常生活中常用于操作、抓取、拍打等动作,脚常用于行走、奔跑等动作。
人体部位词在语义上既与人体的结构密切相关,又与人的行为和功能联系紧密,因此在不同语言中的语义表达往往会受到这些认知特征的影响。
二、英汉人体部位词的语义拓展对比在英汉两种语言中,人体部位词在语义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英汉两种语言对于人体部位词的涵义和语义范围存在着一些差异。
举例来说,汉语中的“舌头”一词除了指人体内的器官外,还可以用来指代鞋子的鞋舌。
而英语中的“tongue”则仅指人体内的器官,不具有其他的引申义。
再汉语中的“手”一词还可以用来指代工具的柄部,而英语中的“hand”则仅指人的手部,不具有这种引申义。
这些差异反映了英汉两种语言对于人体部位词的语义诠释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三、差异背后的认知因素英汉两种语言在人体部位词的语义拓展上存在差异,其中的原因与其背后的认知因素密切相关。
不同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是造成人体部位词语义拓展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英汉语言中“眼”的隐喻与转喻意义的对比考察
英汉语言中“眼”的隐喻与转喻意义的对比考察隐喻和转喻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模式,对身体词的各种活用又是隐喻和转喻的突出体现。
本文从隐喻和转喻的概念入手,从隐喻和转喻的定义出发,通过比较两者的区别,分析英语和汉语这两种语料,以此来探索“眼”的隐喻和转喻意义标签:眼转喻隐喻英汉对比一、引言认知语言学认为,概念隐喻和转喻意义系统是基于感知体验,而感知体验又是基于人的身体构造。
由此可见,人的身体及其感觉在隐喻意义形成和概念化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眼”作为视觉器官,是人身体感觉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可以有各种不同的隐喻和转喻意义。
本文试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结合隐喻和转喻的定义及两者的比较,系统探讨英汉这两种语言中“眼”的隐喻和转喻意义。
具体考察其个性和个性及其背后的构词理据。
本文采用的语料主要有两种: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的现代汉语语料库;British National Corpus。
George Lakoff认为,隐喻的认知基础是“意象图式”,意象图式来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
与隐喻相同,转喻也是基于人们的基本经验,其实质是概念性的,是自发的、无意识的认知过程,是丰富语言的重要手段。
然而,人类的身体是认知的主体,身体与外部世界的互动过程中所获得的体验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基础。
维柯指出:“在一切语言里,大部分涉及无生命事物的表现形式,都是从人体以及人的感觉和情欲那里借来的隐喻。
”同样,通过对身体词的转喻,语言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例如,杯子可以有“口”,凳子可以有“脚”,茶壶可以有“嘴”,“国脚”代替著名足球运动员。
“眼睛”作为心灵的窗户,在人体部位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汉语和英语中发现有很多“眼”的隐喻和转喻表达式。
下面就从隐喻和转喻的定义出发,通过比较两者的区别,分析英语和汉语这两种语料,以此来探索“眼”的隐喻和转喻意义。
二、隐喻与转喻的比较隐喻是从始源域到目标域的概念化映射。
认知视角下的英汉人体词喻义对比研究
doi:10.3969/j.issn.1008-9640.2019.09.025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Kaife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认知视角下的英汉人体词喻义对比研究
2019 年 9 月 20 日 Sep.20 2019
以期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新的灵感,为词汇教学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英汉人体词;语义转移;喻义;对比;认知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15;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40(2019)09-0063-03
一、英汉人体词 早期人类在创造语言符号时“近取诸身,远取诸 物”,因而身体作为人类最熟悉的范畴之一,被广泛 纳入语言体系中。随着语言学和哲学的不断发展,学 者们逐渐发现,身体词除具有指示人体器官或构造的 功能外,还具有其他含义,也就是说,人体词的语义发 生转移。传统语义学认为,一个词语的多个义项间是没 有必然联系的,多义的产生是任意的;但认知语言学家 则认为,各义项之间的关系是系统的,语义的转移是人 类认知的结果,隐喻和转喻是语义转移或词汇多义性产 生的主要机制。中外许多学者都从认知语言学的不同角 度探讨了人体词的意义构建,也有学者从认知对比的视 角研究不同语言中人体词的意义差异性。 本文主要以英语和汉语这两种世界上使用最广 泛的语言为对象,以《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朗 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英汉大词典》以及《现代 汉语词典》等权威词典为语料,在搜集大量人体词 义项及喻义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归纳和分析,探讨 英汉语中大量存在的人体词的喻义异同点。 二、英汉人体词语义转移的共性 卢卫中认为,人类相同的身体构造和感知器官 决定着汉英两种语言在人体器官及其名称的认知功 能与规律方面具有大同小异的特点。在认知心理方 面,沈家煊认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的认 知心理不仅古今相通,而且中外相通。”我们也认为, 任何一个民族或者国家,人的身体构造和器官功能 基本一致,英汉两种语言在人体词语义转移上存在 诸多共性,且大多是通过转喻、隐喻和概念整合的
从认知角度浅谈英汉词类转换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引言世界上的所有语言,不管它们有多少种词类,名词和动词都必是最重要的词类。
汉语的特点是动词占优势,英语的特点是名词占优势,也可以说是名词和介词占优势。
一、词类转换中概念转喻理论的运用1.名词转换成动词中转喻的认知分析。
认知的转喻观认为转喻是一种认知过程,是人类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
名转动是一个源域向目标域的转喻,名词所描述的源域与动词所描述的目标域重合。
这里把名词转化成动词,按照行为成分与行为的不同关系,分成四种类型。
2.以行为主体代替行为的转喻。
以行为主体代替行为的转喻在英语语言中可以常见到。
例如:to partner a paperto butcher the cow在以上例子中,名词“partner, butcher,” 是行为的行为主体,但在这儿,它们转化成相同语义的动词,因为这些行为主体在行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以行为客体代替行为的转喻。
这种转喻在英语语言中较多,但是在汉语语言中却不常见。
所以有以下英文例子:to blanket the bedto weed the garden以上例子阐述了一种过程型名词转化成动词的方式,行为的客体为整个行为提供了思维方式。
在这个语境中,我们可以选择客体作为转喻的本体,因为在整个铺床的过程中,最先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客体“被子”。
4.以行为结果代替行为的转喻。
首先看看以下英语短语或句子:John, powder the pill on the table, please在句子“ John, powder the pile on the table , please”,“powder”原本是一个名词,而且通常是作为动作“breaking the pill into powder”的结果。
在整个“breaking the pill”的行为过程中,人们最关注的受行为的结果,或者我们可以说”powder“是我们实施这个行为想要实现的目的。
从认知隐喻看英汉人体词
No . 7 T I ME E D U C A T I O N Ju l y
从认知 隐喻看 英汉人体 词
杨蒙
摘要 : 作为人 类认 知手段 的转喻既是 一种修 辞手段 , 也是一种认知推理 过程 。英汉语 中都有很 多关于人 体词的使 用, 这些人体词
充满 隐喻 。且含 义深 刻, 形 象生动。本文考察 了隐喻在英 汉人体词 汇 中的具体运 用。 关键词 : 人 体词 认知 隐喻
喻》 指 出隐喻在我们 日常生活 中的普遍存在性 , 人类 长期生 活在 同样 的空间和 时间维度 , 面对相 同的世界 , 受到相 同 自然规律 的 约束 , 因而 对物质世 界的感受和认识 必然大致 相 同, 对经验 的概 念化 、 对抽 象概念的归纳及语言的表达也基本相 同。隐喻实质 上 是从一个 认知域跨越 到另一个认 知域 的过程 , 也就是说 , 隐喻是 人们用 清楚的 、 具体 的经 验建构复杂 的 、 抽 象的概念 的过程 。人 类 在总结 自己的经验时 , 往往 以比较熟悉的概念描述和理解 比较 陌生的事物 。 2 . 1 隐喻的分类 L a k o f &J o h n s o n 将其分为实体隐喻 、 结构 隐喻等。
2 . 1 . 1 实 体 隐喻
“ 心想事成 ” “ 心有灵犀 ” “ 心照不宣 ” “ 推心置腹” “ 心有 余悸 ” 等与
心 有 关 的词 语 。 3 结 论
即实体感 知与思维将 抽象模糊 的思想 、 感情、 心理状 态等无 形 的状况 化为有形的实体 。实体隐喻帮助我们将抽象 的事件 、 活 动、 情感等视为有形 的实体和物质 。例如 , T h e m i n d i s a n e n t i t v 这 隐喻就是将 mi n d ( 心智 ) 这一抽 象概念具体 化。有关人体词 的
英汉语境下“脸”的隐喻和转喻探析
中 也提 到 了 转喻 , 作 者指
出 概 念转 喻 来源 于 两个 具 体 事 物之 间 的 经验 联 系 , 或 来源 于一 种具 体事 物与某 隐喻 概念 化的 具体 事物 之 间的 关系 . 转 喻运 用中 所涉及 的双 方处 于同 一领 只是主体的一个特性, 而它却被用来代表这一类
一 � 隐喻和转喻概述
(一 ) 隐 喻 英 语中 的 " " ", 意 为 " " (隐 喻) 一词 源 自希 腊 语 " , 即 "由 此 即
域内. 例如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句 中 的" " 人 或 在特 定语 境下 , 代 表某 一个 对象 , 用 特性代
� � � 他 与基 本 义有 关 联的 义 项, 值 得研 究 . 本文 对 英
一种 人们 认识 世界 的基 本认 � 知工 具, 可以 使抽 象的 重 要性 去理 解班 长对 班级各 项事 务的 重要 性
� � � � � 最先 产生 的中 心义 项在 隐喻 或转 喻驱 动下孳 乳了 其 虽然 在1954 年就 提出了 转喻 这一 概念 ,
另外转喻最常见的就我喝汤他吃肉圆圆吃我其实是指孩子吃我的奶句中就是以整体转指部分除此之外还有以方式代替动作器代替容器内的物质整个事件转指其中的分事以作者代作品等表现形式总之转喻是同一认知领域内相关事物之间的一种互相转指的现象的隐喻和转喻根据范畴化理论的语义范畴应是以典型为中心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过程其义项成员具有中心的典型的义项与边缘的义项之分其中心义项及典型义项被认为是语义范畴最具有代表性的义项往往是人们首先认识的也是一语言中最早获得的义项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六版定义为头的前部处于额头和下巴之间的部位在次义项下共有七种引申意义特征方面资本主义不可接受的方面根据隐喻和转语的理论知识在这七个义项与所修饰词的相似性属于隐喻的隐喻和转喻还表现在很多习语中如属于隐喻的有从表面上在表面看来属于转喻的有当面嘲笑字典中对于动词面对面向正对面临必须对付
英汉语言中“眼”的隐喻与转喻意义的对比考察
英汉语言中“眼”的隐喻与转喻意义的对比考察作者:周文佳牛新生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1年第09期摘要:隐喻和转喻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模式,对身体词的各种活用又是隐喻和转喻的突出体现。
本文从隐喻和转喻的概念入手,从隐喻和转喻的定义出发,通过比较两者的区别,分析英语和汉语这两种语料,以此来探索“眼”的隐喻和转喻意义关键词:眼转喻隐喻英汉对比一、引言认知语言学认为,概念隐喻和转喻意义系统是基于感知体验,而感知体验又是基于人的身体构造。
由此可见,人的身体及其感觉在隐喻意义形成和概念化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眼”作为视觉器官,是人身体感觉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可以有各种不同的隐喻和转喻意义。
本文试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结合隐喻和转喻的定义及两者的比较,系统探讨英汉这两种语言中“眼”的隐喻和转喻意义。
具体考察其个性和个性及其背后的构词理据。
本文采用的语料主要有两种: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的现代汉语语料库;British National Corpus。
George Lakoff认为,隐喻的认知基础是“意象图式”,意象图式来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
与隐喻相同,转喻也是基于人们的基本经验,其实质是概念性的,是自发的、无意识的认知过程,是丰富语言的重要手段。
然而,人类的身体是认知的主体,身体与外部世界的互动过程中所获得的体验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基础。
维柯指出:“在一切语言里,大部分涉及无生命事物的表现形式,都是从人体以及人的感觉和情欲那里借来的隐喻。
”同样,通过对身体词的转喻,语言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例如,杯子可以有“口”,凳子可以有“脚”,茶壶可以有“嘴”,“国脚”代替著名足球运动员。
“眼睛”作为心灵的窗户,在人体部位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汉语和英语中发现有很多“眼”的隐喻和转喻表达式。
下面就从隐喻和转喻的定义出发,通过比较两者的区别,分析英语和汉语这两种语料,以此来探索“眼”的隐喻和转喻意义。
从认知角度看英汉五官词语的转喻
年龄 的标 量上 限 , 在这 里代 表 的却 是年 龄 的标 量概 念 ; 但 构 成 转喻 ( o stt n C ntui )物 体 和 其 构成 材 料 之 间 的 互代 ,如 i o
T e nee ew o s hyet dt od 。材料 “ o d”代 指 由树构 成 的物 r h w os
表 受控 者 “ 军 ” 美 。领 属转 喻 ( ossi )领属 者与 被 领属 Ps sn e o 者 问互代 , S e ar dm ny中被领 属者 “ ny 如 h re o e m i moe ”代 指
成 员转 喻 ( a g r-n— mbr C t oyadme e)范 畴与 范畴 成 员之 间 的 e
从 目前 国 内外对认 知转 喻 的研 宄来 看 , 在宏 观 的理论 探
索和 对 具体语 言现 象 的解释 这 两方 面都 有所 深 入 , 从跨 语 但
互代 ,如 用 “sin 转 喻止痛 片 ,就 属于 凸显 的范 畴成 员 apr i 代 指整 个 范 畴 ;范 畴一 特 征 转 喻 ( a gr-n —rpr ) C t o adpoe y e y t
2认 知转喻理 论 .
21 喻的 定义 .转 对转 喻 的认知 研 究始 于 L k f& Jhsn的著 作 ‘ 们 ao o no 我
代 “ 官” 法 。因 果转 喻 ( a st n C uao )事物 原 因与 结果 之 间的 i
互代 ,如 S es y r e 的结 果 “ r e h pi 中 im d p d ”代 表 了原 因 “ i 引
对比研究 ,旨在探 索和 验证转喻作 为人 类思维和认知方 式的普遍性及存在 程度 ,并探求 由此反映出的人类认 知的异 同。
认知视角下英汉人体部位词的语义拓展对比
认知视角下英汉人体部位词的语义拓展对比1. 引言人体部位词在语言中占据重要地位。
一方面是因为它们是解剖及生理学上的基本单位,另一方面是因为它们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翻译和语言交流中,中英文之间的人体部位词的语义拓展差异很容易导致交流的误解和不流畅。
因此,本文旨在从认知视角出发,对英汉人体部位词的语义拓展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从基本概念的认知和语义角度来全面研究这些词语的相关特征和差异。
2. 人体部位词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人体部位词,可以分为多个不同的语义类别,如头部、四肢、躯干等。
基于解剖学和功能角度,人体部位词不仅可以表达人体结构的空间位置和关系,也可以用于表达人体器官的形状、大小、功能等信息。
同时,人体部位词还可以用于表达相关的物理感觉、情感和心理状态,例如疼痛、不适、紧张等。
3. 对比分析3.1 词语本身的结构特点中文人体部位词往往是一个形容词或名词+形容词的组合。
其中,形容词通常用于描述部位的特征和状态,如“红肿”的“红”和“肿”;名词则表达部位的本质和构成,如“脑部”的“脑”和“部”。
英文人体部位词则更多采用名词短语的模式,例如“chest cavity”(胸腔),“upper extremity”(上肢)等,这些名词短语通常包括一个基本名词和一个修饰名词。
3.2 词语的语义特征对于同一个人体部位,中英文之间有时存在一些语义差异。
其中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头部”这个词汇。
中文中的“头部”,通常强调人体顶部的位置特征,包括头皮、头发以及头盖骨等;英文中的“head”,则包括了“头部”以及周围的面部特征,例如口腔、鼻子等。
这种差异也显示出了中英文之间的文化和语言传统上对于人体构造和空间位置所赋予的不同含义。
除此以外,还存在一些语义易混淆的词汇,例如汉语中的“脚”和英语中的“foot”。
虽然两者都指人体下肢的末端部分,但在英文中,“foot”通常包括了足部的部分神经元和血管等组成部分,而“脚”这个词汇则强调了人体下肢的功能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的人类认知的异同。
2.认知转喻理论
种。工具转喻:工具和其使用者之间的互代,如 He has been appointed to the bench 中“Bench”原指法官的长凳,这里指
2.1 转喻的定义
代“法官”。因果转喻(Causation)事物原因与结果之间的
对转喻的认知研究始于 Lakoff & Johnson 的著作《我们 互代,如 She is my pride 中的结果“pride”代表了原因“引
实上,无论在语言的词汇、句子,还是在语篇层面上都存在 Kovecse 对转喻的分类已十分细致,但远非穷尽,而且只是
大量的转喻。
基于英语一种语言,因此还需不断补充和完善。
2.2 转喻的分类
3.英汉五官词语的认知转喻对比
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内,Radden & Kovecses(1999)
人体五官是我们熟知的、有形的、具体的实体,常在隐
某种能力
某种能力 因果转喻
所看到的(内容等) ——
因果转喻
眼泪
——
容纳转喻
具有某种特征的人 ——
范畴特征
如表所示,英汉语中转体“眼”的转喻目标有下述几种。
眼部器官:“眼”转喻“眼部器官”,英语有 green eyes;汉 语有黑眼睛,“眼”在此指代“眼球眼珠”之类的眼部器官,
以“眼”代“眼球眼珠”显然是事物部分转喻;“眼圈眼眶”,
赖以生存的隐喻》(1980)。他们认为转喻是一种认知过程, 以为豪的人”。生产转喻(Production)产品和产品的生产者、
即利用事件间的关系通过一个事件对另一个事件进行概念 产地等因素之间的互代,如 She loves Dickens 中“Dickens”
化的过程。Radden & Kovecses(1999)在总结以往转喻研 转指其所创作的作品。控制转喻(Control)控制者与受控者
英语有 get a black eye;汉语有眼中含泪,以“眼”代指“眼 圈眼眶”也属于事物部分转喻;“视力眼力”,在英汉语言中,
“眼”都可指代“视力眼力”,英语如 sharp eyes;汉语如耳 聪目明,“视力眼力”是“眼”作用的结果,应当归于因果
转喻;“目光眼神”,这种转喻现象也为英汉两种语言所共有,
用列表的方式可直观描绘出英汉语中转体“眼”的转喻 one’s mouth water;汉语有可口,苦口;“生活生计”,英语
目标及其所属转喻类别。
有 from hand to mouth;汉语有养家糊口;“人口单位”,英
Eye(英)
眼/目(汉) 转喻类别
语有 a lot of mouths to feed;汉语有三口之家;“情感表情”,
2011 年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Jul.2011 第 30 卷第四期
总第 72 期
从认知角度看英汉五官词语的转喻
李芸
(信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河南信阳 464000)
[摘 要]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认知和推理的过程。本文以英汉五官词语的转喻为研究对象,进行跨语言
对比研究,旨在探索和验证转喻作为人类思维和认知方式的普遍性及存在程度,并探求由此反映出的人类认知的异同。
[3]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Fourth Edition)[Z].The Commercial Press,Oxford University Press.
[4]陈洁.汉英日语中的“口齿唇舌—言语”转喻[J].沈阳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Lakoff,G.&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Univer -sity Press,1980.
[2]Li Yongzhong.A Cognitive Approach to Metonymy in Language [M].Donghua University Press,2004.
能直觉”,如 follow one’s nose,属于因果转喻;“人数单位”, 如 count noses;属于事物部分转喻;“具有某种特征的人”, 如 a nose of wax(没有主见的人),属于范畴特征转喻。而 汉语基本没有别的喻指。
3.3“口”转喻系统的英汉对比
Mouth(英)
口/嘴(汉)
者间互代,如 She married money 中被领属者“money”代指
认知语言学把转喻看作是一种认知方式而非特殊的修 领属者“有钱的人”。容纳转喻(Containment)容器与容纳
辞手段,认为语言在本质上是转喻的。交际者由于受到语言 内容间互代,如 The milk tipped over 中“Milk”指牛奶瓶。
学报,2006. [5]董成如.转喻的的认知解释[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
(2).
[6]李勇忠.转喻的概念本质及其语用学意义[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5(8).
[7]现代汉语词典(修订版)[Z].商务印书馆,1996.
[8]张建理.汉语“心”的多义网络:转喻与隐喻[J].修辞学习,2005(1).
代,是一种语言形式上的修辞,人们使用之目的是为了增强 成转喻(Constitution)物体和其构成材料之间的互代,如
语言的雄辩力或是达到一种艺术修辞的效果。自 20 世纪 80 They entered the woods。材料“woods”代指由树构成的物
年代以来,认知语言学的兴起和发展在语言研究领域产生了 体“森林”事件转喻(Event)一段时间内发生的事件通常
英语有 catch one’s eye;汉语有眉来眼去,也属因果转喻; “某种能力”,这里的能力多指一种鉴赏力、识别力,英语
如 have an eye for sth;汉语有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种能 力也是“眼”作用的结果,因此也属于因果转喻;“所看到
的(内容等)”,主要见于英语,如 believe one’s eyes;“眼泪”, 这种转喻是英语所特有,如 dry one’s eyes,属于容纳转喻; “具有某种特征的人”,这一转喻现象也是英语所独有,如
a dry eye(不哭的人),a private eye(私人侦探),用“眼” 代指“人”看似属于事物部分转喻,但更确切说,这是以一
个人“眼的特征”代范畴(具有此特征的人),因此归入范
畴特征转喻似乎更为合理。
3.2“鼻”转喻系统的英汉对比 “鼻”在英汉语中都有喻指,但英语多,汉语少。英汉
语都用“鼻”转喻“嗅觉”,英语有 have a bad nose;汉语 有鼻子灵,都属于因果转喻。此外英语中“鼻”还可转喻“本
们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手段。
成员转喻 (Category-and-member)范畴与范畴成员之间的
从目前国内外对认知转喻的研究来看,在宏观的理论探 互代,如用“aspirin”转喻止痛片,就属于凸显的范畴成员
索和对具体语言现象的解释这两方面都有所深入,但从跨语 代指整个范畴;范畴—特征转喻(Category-and-property)
眼部器官
眼部器官 事物部分
英语有 down in the mouth;汉语有龇牙咧嘴;“具有某种特
眼圈眼眶
眼圈眼眶 事物部分
征的人”,英语如 a bad mouth(说人坏话的人);汉语如国
视力眼力
视力眼力 因果转喻
嘴,央视名嘴;“牙齿咀嚼力”,汉语将“牙”与“口”连用,
目光眼神
目光眼神 因果转喻
用“牙口”指代牙齿咀嚼力,英语中则无此喻指;“面目脸
3.5“眉”转喻系统的英汉对比 “眉”在英语中基本上没有喻指,在汉语里的喻指亦很 少。多用来指“人”,如娥眉,属于事物部分转喻;或指“容 貌神情”,如眉清目秀。
4.结语
通过以上对“眼鼻口耳眉”五个转体各自构成的转喻系 统进行的跨语言对比研究发现,英汉五官词语大都具有转喻 现象,且转喻目标大多相近或相同,从所用的转喻方式上看, 基本是事物部分转喻、因果转喻和范畴特征转喻。这并非偶 然,而是受到器官功能和它们凸显完形特征的影响,是人类 思维和认知共性的结果。因此,可以得出结论,转喻作为人 类思维和认知方式是普遍存在的,并且一个具体转喻的转体 选择、转喻目标及其所属类别在不同语言中都可能会有一致 的表现,这与人类思维和认知的共性其实是相互印证的。当 然,此项研究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上述结论今后还需在 转体、语种及语料范围扩大的基础上做进一步验证。
言、跨文化的角度对转喻进行系统的对比研究还略显不足。 范畴与其主要特征之间的互代,如 Boys are boys。第二个
因此,本文从英汉五官词语的转喻现象入手,试图验证出转 “boys”代表了男孩子调皮、不易管教的特征。
喻作为人类思维和认知方式存在的普遍性,并探索由此反映
另一类则是整体的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转喻,包括以下七
交际中信息最大化和经济最大化原则的制约,会选择具有突 地点转喻(Location)地点与该地的人物、机构、在该地发
显、重要的部分代替整体或整体的其他部分,或用具有完形 生的事件等因素间的互代,如 The White House told me 中
感知的整体代替部分,实质上就是在运用转喻进行交际。事 “The White House”指白宫的某个人。虽然 Radden &
这一转喻涉及事物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互代,如 Brain 从认知转喻的角度来分析英汉民族认知方式的异同。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