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作品中的隐喻、转喻认知识解
认知隐喻的视角赏析莎士比亚第73首十四行诗
认知隐喻的视角赏析莎士比亚第73首十四行诗摘要:一、引言1.认知隐喻理论简介2.莎士比亚第73首十四行诗概述二、认知隐喻在莎士比亚第73首十四行诗中的运用1.自然景象的隐喻2.人生哲理的隐喻3.爱情观念的隐喻三、具体解析1.诗中时间的隐喻2.诗中光的隐喻3.诗中云的隐喻四、认知隐喻在诗歌创作与欣赏中的重要性1.丰富诗歌内涵2.增强诗歌表现力3.引导读者深入思考五、结论1.莎士比亚第73首十四行诗的认知隐喻价值2.对后世诗歌创作与欣赏的启示正文:一、引言认知隐喻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修辞手法,更是人类思维和世界认知的一种方式。
莎士比亚的第73首十四行诗(Sonnet 73)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哲学内涵,成为了众多研究者探讨的焦点。
本文将从认知隐喻的视角,对这首诗歌进行深入赏析,以期为莎翁诗歌的解读提供新的视角。
二、认知隐喻在莎士比亚第73首十四行诗中的运用1.自然景象的隐喻在诗中,莎士比亚运用了丰富的自然景象进行隐喻。
例如,“In the middle of the night,/ When stars throw down their bright rays”,这里的“星星”隐喻为具有生命力的存在,寓意着诗人对生命和光明的追求。
2.人生哲理的隐喻莎士比亚在第73首十四行诗中,通过对时间、生命和死亡等主题的探讨,表达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例如,“Time,thou growest old,/ And I grow old with thee”,这里的“时间”隐喻为一位有生命的存在,体现了诗人对时间的感慨和对生命的无奈。
3.爱情观念的隐喻在这首诗中,莎士比亚还表达了他独特的爱情观念。
例如,“As a cloud departeth from the summer sky”,这里的“云”隐喻为爱情的短暂和易逝,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哀婉和对永恒的向往。
三、具体解析1.诗中时间的隐喻在莎士比亚的第73首十四行诗中,时间是一个重要的隐喻主题。
认知隐喻的视角赏析莎士比亚第73首十四行诗
认知隐喻的视角赏析莎士比亚第73首十四行诗1. 引言在文学作品中,隐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它通过比喻、象征等手段来表达抽象、深刻的意义。
而在认知科学中,认知隐喻则是指人们用来理解抽象概念的心理模型。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诗人,他的十四行诗也被广泛地研究和赏析。
在本文中,我们将以认知隐喻的视角,来赏析莎士比亚的第73首十四行诗,探讨其中所蕴含的深刻内涵。
2. 莎士比亚第73首十四行诗赏析这首诗以老年和生命的衰败为主题,通过秋天树叶的凋零、日蚀的渐变,表达了人的生命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走向衰老和末日。
在这些描述中,莎士比亚以自然界的景象,来比喻人生的现实,这就是典型的认知隐喻。
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绘和比拟,莎士比亚让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引发对生命和时光流逝的深刻思考。
3. 认知隐喻在诗中的运用在这首诗中,莎士比亚运用了大量的认知隐喻,通过对季节更替、自然现象的描绘,来表达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黄昏之阳”传达了衰老的概念,“寒冬”则暗示着生命的枯萎,“残阳”象征着生命的残缺,这些都是认知隐喻的运用。
通过将抽象的概念与具体的景象相联系,莎士比亚巧妙地引导读者思考,让他们通过对自然景象的观察,来深刻理解生命的意义。
4. 总结与展望通过对莎士比亚第73首十四行诗的赏析,我们不仅对诗歌本身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加深了对认知隐喻的认识。
认知隐喻让人们通过对具体事物的观察,来理解抽象概念,这种心理模型的运用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在未来的学习和实践中,我们可以更多地关注认知隐喻的运用,来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和修辞功力。
5. 个人观点个人而言,在赏析莎士比亚的诗歌时,我更加注重其中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和情感共鸣。
认知隐喻的视角让我更深入地理解诗意,也更易于将诗歌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我将更多地运用认知隐喻的方法,来提升自己的文章质量,并通过深度和广度的挖掘,让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
基于语料库的莎士比亚戏剧中情态隐喻汉译分析
基于语料库的莎士比亚戏剧中情态隐喻汉译分析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1.引言情态(modality)是一个跨文化的语法范畴(Palmer2001:1)。
关于情态的研究一直为国内外学者所关注,系统功能语言学派创始人Halliday(1985/1994)认为情态是人际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示语言使用者对事物认识的不确定性。
另外,情态还表示了说话者的视角及其对断言有效性和对建议合理与否的态度(Halliday& Mattiessen2004:147)。
功能语言学认为,一种形式可以表示一种以上的意义,反之一种意义也可以有两种或更多的形式体现(黄国文1999)。
这种语言形式与意义之间的非一一对应关系反映在人际功能语法上就可能出现人际语法隐喻现象。
根据Halliday(1985/1994:342),隐喻是意义表达的“变异”,隐喻选择增加了语义特征,不仅发生在词汇层面,更常常出现在语法层面,这样的隐喻体现便构成了“语法隐喻”,包括语气隐喻和情态隐喻。
当说话人的态度或看法不是用小句中的情态成分,而是通过独立主句来表达时,这个主句即构成情态隐喻,如“I think Mary will come.”。
情态隐喻有多种体现形式,情态功能不仅限于情态助动词,还可以由形容词性谓语、名物化、小句等来体现。
英语语言的情态系统多样性决定了其情态表达式的多样性,汉语语言的情态系统亦是如此。
朱永生和严世清(2001)及魏在江(2003)认为,汉语中也存在大量包含情态隐喻的语法隐喻。
汉语情态隐喻的实现形式也丰富多样,可通过能愿动词、句子结构等实现,如“玛丽明天来这儿是很有可能的”。
基于英汉语情态系统的多样性,本文采用语料库方法,在系统功能语法框架下研究莎士比亚戏剧中英语情态隐喻在梁实秋译本、朱生豪译本和方平译本中的汉译情况,比较分析三位译者对英语情态隐喻的汉译策略之异同,并尝试对这些策略的异同做出解释。
解读莎士比亚《暴风雨》中隐喻运用
解读莎士比亚《暴风雨》中的隐喻运用摘要《暴风雨》是莎士比亚晚年时以隐喻叙事创作的一部内涵复杂多变的杰作。
在这部作品中,莎士比亚熟练地运用语言技巧,将自己的思维通过隐喻表达出来,达到了意象与隐喻的完美融合。
本文试从言语、意象方面来解读《暴风雨》中的隐喻,分析其所表达的思维内涵,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这部经久不衰的伟大作品。
关键词:莎士比亚隐喻《暴风雨》叙事中图分类号:i106.3 文献标识码:a威廉·莎士比亚是世界文学史中极具影响力的伟大作家之一,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戏剧大师。
《暴风雨》是他的封笔之作,这部戏剧作品所绽放的艺术魅力在于它的开放性与多角度的阐释。
本文试从隐喻角度解读《暴风雨》,体味其文字背后的意义,并通过贯穿全文的叙事方式来探讨其隐喻特色。
一何谓隐喻莎士比亚在其剧作《暴风雨》中精妙地运用了隐喻,从而使其成为不朽的篇章。
下面本文将首先了解什么是隐喻,以便进一步理解隐喻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
隐喻是以词为基础的辞格,即一种修饰性的语言使用现象,“实际上就是用一个词去替代另一个词的修辞现象”。
通过隐喻的方式使一些物体成为具有生命实质的真实。
我们可以将隐喻看成是构成各种人类语言的总体,即隐喻与人类语言形成了一种相互交融的关系,它是以言示意的表达方式。
其实从深层次看,隐喻折射出人类诗性智慧的光辉,揭示出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智慧,成为广泛和重要的文化现象,也是人类认知自身的途径。
隐喻具有其内在的思维逻辑,涉及到了所有语言学、美学、文化学、诗学等知识,规范着人类对世界的言说,因此还与哲学文化有关。
单在修辞方面而言,隐喻的重要性是可想而知的。
所以,作为一种修辞手段,隐喻是将感知体悟到的精神内涵投射到具体的事物或者语词之上的过程。
它的意义不只是在语言表面,更是一种思维和认知方式,强调的是一个过程,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加深了对人类本身的理解。
运用隐喻化是文学文本最重要的手段。
其意义复杂性在于它既拥有表层意义,又具有深层意义,它往往隐藏在文本表面意义之下,并通过文学隐喻来实现。
《暴风雨》中的隐喻-最新文档
《暴风雨》中的隐喻不得不说,莎士比亚仍然在我们之中,因为他的戏剧仍然具有巨大的艺术生命力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在他众多的戏剧中,《暴风雨》是一部被许多学者认为是莎翁独奏的戏剧。
这是一个悲喜剧,既反映了当时动荡时代的现实和人文主义的转变,有反映了莎士比亚对现实社会的失望。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一种认知思维模式。
使用隐喻是文学创作中最重要的手段。
它往往隐藏在文本的表象意义下,并以文学隐喻的形式实现。
文学隐喻可以使人们在更长的时间内保持对男高音和车辆的记忆。
莎士比亚在他的作品中使用了大量的隐喻,使作品的内涵意义变得更厚。
他为人们打开了一个了解生活的窗口,改变了人们表达情感和想法的方式。
他的思维方式和语言的使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隐喻被认为是一种文化行为。
它有助于形成作者独特的观点,从理解事物的暗示到掌握另一事物,使人的思想更加丰富。
有时文本不能完全反映作者的意思,然后他(或她)用隐喻来帮助自己解释他真正想说的。
一、独立隐喻在《暴风雨》中,言语文本具有深远的意义,因为隐喻总是驱使读者去思考作者的真实意图。
例如,在《第一场景》中,当费迪南德第一次遇见美丽的米兰达时,他们表现出一种亲缘关系。
米兰达甚至说:―Lord, how it looks about! Believe me, sir,―It carries a brave form. But ‘tis a spirit.”费迪南德惊呼道,“Most sure, the goddess, On whom these airs attend!Vouchsafe my prayer. May know if you remain upon this island.”从外表上看,他们互相欣赏。
作者暗示了两种精神的和谐。
莎士比亚想要告诉读者,不仅有好的外表,最重要的是,他们有一颗善良的心。
作为那不勒斯的王子,费迪南德享有权力。
作为一个普通人,他几乎拥有所有的美德,高尚的,聪明的,诚实的,温柔的,忠诚的。
莎士比亚诗鉴赏
对灵魂的拷问掷地有声!
二、主题和内容
内容简明,但主题却很简单。看似平淡的字句
中饱含了作者看待灵魂与肉欲的态度。 ——肉体是暂时的、脆弱的,一旦消亡, 不再复生。但灵魂却是永远的、不灭的,它离 开肉体以后,不是在天国,就是在地狱。灵魂 的价值很高,上帝差遣他的独生子来到世上流 下宝血,正是为了拯救灵魂。
莎 士 比 亚 十 四 行 诗
十四行诗第146首
可怜的灵魂,我这有罪身躯的中心, 你被浓妆艳服、这些你所嫌恶的力量所包裹; 你为何暗中憔悴,忍受着饥馑, 却把外壁妆得如此耀眼堂皇? 这住所租期极短,又临近颓败倾坍, 难道还值得你这样铺张阔绰? 是否要让蛆虫来享受这丰美的筵席, 把它吃个精光?这才算是肉体应有的归宿? 靠你的奴仆的损耗来度日吧,灵魂, 让他消瘦,以便增加你的贮藏; 拿无聊的时日去兑换神圣的永恒; 让内心得滋养,别管外表堂皇: 这样,你就能吃掉吃人的死神,
莎士比亚诗
十四行诗第146首 评析—肉体和灵魂的交响乐
对外汉语一班 段梦玲20100511656
一语最新主比几其 联出擅颖要亚乎诗 警惊长、表在每作 语人的结现运首的 格,是构为用诗结 言既最巧语这都构 。是后妙汇个有技 全两、丰诗独巧 诗行音富体立和 点诗调、时的语 睛,铿用,审言 之往锵词极美技 作往悦洗为价巧 ,构耳练得值都 又思。、心。很 自奇而比应莎高 成诡其喻手士, , ,
诗作一开始就表明灵魂是肉体的中
心。但是却被肉体所束缚,得不到 应有的解放和升华。作者认为肉体 应有的归宿便是自我消融以完成对 灵魂的滋养,拿肉体的空虚去兑换 灵魂的永恒。
死神是对肉体的终结,而死亡则是
灵魂的消亡,只有毁灭肉体,灵魂 才能得以丰富和永生不灭。
一、结构与形式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书籍隐喻
专栏问津有记包慧怡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书籍隐喻一、“鹊起之鸦”与往昔之书1592年夏,伦敦。
剧作家罗伯特·格林死了,留下一本怨毒地攻击同时代作家的小册子,这本专门怼同行的书(今天我们称之为文学批评)全名叫作《带着百万悔恨买下来的,格林的价值四便士的智慧》,书中用几乎称不上暗示的语言,讥讽没上过大学的威廉·莎士比亚是“一只用我们(‘大学才子’)的羽毛装扮起来的‘鹊起之鸦’,演员的皮肤包裹一颗虎狼之心……想象他自己是全国唯一能‘震撼舞台’的人”。
得到一线评论家的差评往往是伊丽莎白时代英国剧作家的成人礼,意味着“威廉”不再是那个来自斯特拉福乡下的“小威子”,即将以“莎世上的万物于我们都如书本、图画或镜子;我们的生,我们的死我们的处境,我们的出路都被忠实记载。
——里尔的阿兰(1120—1202)1609年初版《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封面与题献页Y O U T H士比亚大师”的身份登上戏剧史的舞台。
然而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伦敦爆发了瘟疫。
这是一场多年不遇的地方性腺鼠疫,虽然比不上14世纪那场带走欧洲三分之二人口的黑死病,致死率却仍高达百分之六七十,并和中世纪时一样,被看作上帝烈怒的榨酒池、末日审判的预演。
和中世纪不一样的是,鼠疫是伦敦剧院的死刑。
当时枢密院颁发的核心抗疫法令就是取消除教堂弥撒外的一切聚集活动,并在伦敦每天死亡超过30人时关闭剧场。
日均死亡人数很快超过了这个数字,于是接下来的两年多内,包括莎士比亚在内的大批剧作家、演员、剧院经理彻底失去了营生。
作为远在斯特拉福镇的妻子和三个孩子的经济支柱,莎士比亚急需新的谋生手段。
而他也很快找到了,并证明自己在诗歌领域的才华比起在剧作领域毫不逊色。
先后出版于1593年和1594年的长篇叙事诗《维纳斯与阿多尼斯》《鲁克丽丝遇劫记》为莎士比亚赢得了诗名,看起来五步抑扬格就是我们威廉的亲姊妹,在鹅毛笔的召唤下将词语的飞花斜织成哀歌、宣叙调和狂想曲的密雨,诗人和他的赞助人南安普顿伯爵(这两首叙事长诗的题献对象正是这位比诗人小九岁的青年)同样从中获益。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隐喻的认知解读
类, 发现诗 中的隐喻 多与爱、 生命 和时间主题有 关。 同爱这一 目的域对应的有 战争、 财富、 胃 口、 负担 、 旅行、 奴 隶等 源域 ; 同生命 这 一 目的域 对 应 的 有 四 季 、 旅程、 盛 宴 等 源域 ; 同时 间这 一
目的域 对应 的有 镰 刀 、 邪恶之 徒 、 窃贼 等 。
ZHANG Ho n g一1 i
( S c h o o l o f F o r e i g n L a n g u a g e s , T a i y u a n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 T a i y u a n 0 3 0 0 2 4 , C h i n a )
第 l 6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 1 期 2 0 1 4年 1月
安徽 理工 大学 学 报 ( 社 会科 学版 )
J o u r n a l o f A n h u i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 S o c i l a S c i e n c e )
Ab s t r ac t: Th i s p a pe r a n a l y z e s me t a p h o r s i n S h a k e s p e a r e’S s o n n e t s wi t h La ko f ’S t h e o ie r s o f me t a p h o r s . Th e me t a p h o r s i n t h e s o nn e t s ma i n l y f a l l i n t o t h r e e c a t e g o ie r s o f l o v e,l i f e a n d t i me .Co r r e s p o nd i n g wi t h t h e t a r g e t d o —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隐喻的认知解读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隐喻的认知解读作者:张红丽来源:《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01期摘要:运用著名隐喻研究者来考夫的隐喻理论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隐喻进行识别和归类,发现诗中的隐喻多与爱、生命和时间主题有关。
同爱这一目的域对应的有战争、财富、胃口、负担、旅行、奴隶等源域;同生命这一目的域对应的有四季、旅程、盛宴等源域;同时间这一目的域对应的有镰刀、邪恶之徒、窃贼等。
关键词:隐喻;爱,;生命;时间中图分类号:I1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4)01006304收稿日期:2013-05-31基金项目:山西省回国留学人员科研资助项目(2011-082)资助作者简介:张红丽(1972-),女,山西蒲县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语言学和英语教学。
Cognitive interpretation of metaphors in Shakespeare’s sonnetsZHANG Hong-li(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Taiy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iyuan 030024, China)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metaphors in Shakespeare’s sonnets with Lakoff’s theories of metaphors. The metaphors in the sonnets mainly fall into three categories of love, life and time. Corresponding with the target domain “love” are such source domains as war, wealth, appetite,burden, travel and slaves,etc. For the target domain of “life” are source domains like four seasons, journey, feast and so on. Sickles, evil guys and thieves are regarded to be consistent with the target domain “time”.Key words:metaphors; love; life; time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莎士比亚在1590-1598年间创作了154首十四行诗[1-2]。
文学作品中的隐喻与象征
文学作品中的隐喻与象征在文学作品中,隐喻和象征是两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它们能够通过意象的方式丰富作品的内涵,增加读者的阅读体验。
隐喻是把一个事物比喻为另一个事物,通过暗示使读者去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含义;而象征是通过具体的符号代表抽象的意义,使得读者在感知作品的同时理解更深层次的意义。
隐喻的使用在文学作品中十分常见。
一个经典的例子是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对他推心置腹的朋友霍瑞翰说:“世界是一个舞台。
”这个隐喻将整个世界比作一个舞台,暗示着人生如戏,每个人都在不同的角色中扮演着,而且人生中充满了戏剧性和不可预测性。
通过这个隐喻,作者呈现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并让读者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自己的人生。
另外一个著名的隐喻来自于乔治·奥威尔的《1984》中。
在这部小说中,奥威尔把政府控制下的社会比作一个巨大的“大兄弟”(Big Brother)。
这个隐喻揭示了政府对人民的极权主义控制,通过大兄弟这个形象,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所传达的主题,即权力与自由之间的冲突。
除了隐喻,象征也在文学作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例如,奥斯卡·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画像本身就是象征。
画像承载了主人公的邪恶和罪恶,它能够记录下主人公的堕落和腐化,从而呈现出人性的黑暗面。
通过这个象征,王尔德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人们内心深处的欲望和罪恶。
另一个例子是纳撒尼尔·霍桑的《红字》。
这个小说中的红字“A”(Adultery)象征了主人公海丽莎的罪恶感和社会的道德观念。
“A”字形象化地呈现了主人公内心的痛苦和社会对海丽莎的冷嘲热讽。
通过这个象征,霍桑展示了社会的束缚和道德观念对个人的影响。
隐喻和象征不仅仅只存在于文学作品中,它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我们会用“一片云”来形容一个人思绪万千;我们会用“火焰”来形容热情。
这些隐喻和象征在我们的交流中起着扮演很重要的作用,它们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和理解。
认知视角下莎士比亚戏剧中up的方位隐喻研究
认知视角下莎士比亚戏剧中up的方位隐喻研究谢世坚;陈攀宇【摘要】莎士比亚戏剧中大量存在的up不仅有常规用法,还有隐喻用法,尤其是方位隐喻.从句法结构层面来说,与动词结合的V +up动词短语通常为隐喻用法,这些动词的种类包括名词转化的动词、及物动词以及特殊用法.基于up的隐喻用法,探讨其背后隐含的认知机制,发现动词会影响up的映射方向,使其突显出不同的隐喻意义,并且动词短语之间会产生能量传递.研究V+up方位隐喻认知机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莎士比亚戏剧中人物角色的情感、思想等.【期刊名称】《新余学院学报》【年(卷),期】2019(024)002【总页数】6页(P85-90)【关键词】up;方位隐喻;莎士比亚戏剧;语言表达【作者】谢世坚;陈攀宇【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桂林541004;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桂林541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3对于up的方位隐喻研究,Yu(1998:41)以质化研究的方式探究了up的方位隐喻用法,自Yu之后的学者均以量化研究的方式;蓝纯(1994:7)在汉语的“上”“下”和英语的up、down方位隐喻对比研究中指出,“时间”“社会地位”“数量”“状态”是四个被用来构建四个目标域的隐喻概念;肖家燕(2008:105)利用《红楼梦》作为语料,同样发现了被构建的四个方面;陶文好(2004)从意象图式的角度探究up的方位隐喻,提出up的方位意义已经从有限空间上升到无限空间,并且上升的关系可以是静态的,也可以是动态的。
综上,前人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即up的方位概念隐喻研究以及英汉up方位隐喻的对比研究,主要涉及意象图式和方位中的动态、方向改变角度等。
文献检索表明,学者们主要关注up的方位隐喻用法分类,忽略了对V+up动词短语的探究。
前人研究中,苗兴伟(2015:20)对V+up动词短语进行了认知语义的研究,他以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发现up既包括方位意义也包括隐喻意义,并总结出“位置”“数量”“状态”这三个构件目标域的隐喻概念。
转喻与隐喻的概念及其两者的关系-心理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
转喻与隐喻的概念及其两者的关系-心理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隐喻和转喻的概念从人类社会的语言实践来看,在日常的交际语言及诗词歌赋中都会运用隐喻或转喻来表达感情。
从认知语言学来看,它不仅是人类表达语言的主要表现,也是最为基本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更是扩展词义的实现要素。
通常来讲,隐喻以及转喻都被视为修辞学中的两种手段,之前的主流语言学家将隐喻与转喻划入到语言异体形式。
但是,从认知语言学来看,隐喻以及转喻表达属于人类语言表达现象,也应将其纳入在语言研究中。
它们不仅是语言现象,还是两种最基本的语言认知方式。
语言学在解释语言时运用了与众不同的理论,认为隐喻和转喻是对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有效途径,并且在日常生活的语言沟通以及交流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隐喻将相似性当成了自身的认知基础,从而为人类认识宇宙万物以及自身之间搭建关联域。
而且出现了两个有密切关联的概念域,其中之一为始源域,也可以被称作始发模型,其二为目标域,也可以被叫做目的模型.目标域或始源域在形成关联是相互而存在的,而且分别形成了各种的概念网络体系,包括了人类在认知该事物之前的经验以及概念。
从隐喻来看,目标域以及始源域在相似性的基础上形成了关联,它的决定性因素是人脑中的认知语境。
人类系统化的认知结构形成了认知语境,它涵盖了语言上下文、直接场合、社会心理表征以及知识等。
与目标域(本体)相对比而言,说话者或听话者要要更为熟悉隐喻的始源域(喻体)。
但是,在二者形成关联以及发生互动反应的过程中,就很容易激活与日常观念相关的联想系统。
在此基础上,可以将人们通常比较熟悉的事物映射到人们不太熟悉的事物上(在结构与内容方面)。
这样一来,隐喻就可以为人们深入把握目标域的特点以及结构提供较大帮助,人类的认知功能也因此而形成。
隐喻在此过程中具有创造性、能动性特征的过程,它表现为人们利用所熟悉的事物,从而不断认识、把握未知事物,深入理解已知事物的活动。
认知隐喻视角下莎士比亚第7首十四行诗的解读
认知隐喻视角下莎士比亚第7首十四行诗的解读摘要:本文以认知语言学中的认知隐喻为理论指导,对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第7首sonnet7进行赏析和解读,旨在为研究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提供新的研究视角,有利于读者们更好地理解莎翁十四行诗背后的内涵。
研究发现:在sonnet7中诗人使用了大量的隐喻,其中包括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容器隐喻等,并巧妙地构成了整体隐喻框架。
诗人将人的一生隐喻为太阳,用太阳每日的东升西落比喻人的一生;诗人呼吁友人要珍惜大好年华,趁正值壮年,应该抓住时机繁衍后代,及时行乐。
关键词:莎士比亚;第7首十四行诗;认知隐喻;诗歌欣赏一、引言莎士比亚是世界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他的一生共创作了37部戏剧,两首长叙事诗,以及154首十四行诗。
他的十四行诗意象丰富,具有多维度之美。
20世纪末出现的文化研究批评继续风行,其中性别研究视角成为新世纪热点。
2000-2014年,从传统历史视角和新批评视角来研究莎翁十四行诗的学者各占一席之地,近些年来也出现了哲学、跨学科研究的新趋势。
此外,也有较少学者用语言学的理论来研究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
2012年段钨金用认知语言学的隐喻来研究了莎翁的sonnet73,细致的解读了第73首十四行诗的主题内涵。
本文采用隐喻映射理论,意象图示等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来解读sonnet7,揭示其主旨和内涵,企图丰富莎翁十四行诗的研究,并深化使用认知语言学研究文学的实践意义。
二、认知隐喻理论隐喻的典型结构为“X is Y”(如人生是段旅程),用Y来喻说X。
传统理论常将这类表达视为一种语言修辞现象,自Lakoff和Johnson在1980年出版的Metaphors We Live By之后,很多学者接受了他们的观点,将隐喻正式看成一种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也是人们认识世界,组织思维,进行推理,建构语言等不可缺少的心智机制,这就形成了“认知隐喻理论”,又叫“概念隐喻理论”。
隐喻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映射过程,即人们在两种不同的事物之间找到某种相似性,将已知和熟悉的概念映射到未知的不熟悉且抽象的概念中,也就是从源域映射到目标域之中。
莎士比亚第73首十四行诗的认知隐喻解读
莎士比亚第73首十四行诗的认知隐喻解读段钨金【摘要】Based on the cognitive theory of metaphor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this essay tries to have a close reading and appreciation of Shakespeare's classic master piece Sonnet 73 ,in order to explore a new perspective in understanding Shakespeare' s sonnets. Results show that in Sonnet 73the poet uses a lot of everyday experience-based cognitivemetaphors,including ontological metaphors, structural metaphors, container metaphors and image metaphors, which together have constructed a highly-structured complex and delicate meta- phorical framework. The poem has human being' s lifetime metaphorically mapped onto a ycar,a day,and a fire,pointing out that when one gets into old age, much like autumn with yellow leaves,like sunset with twilight, and like ashes of a fire, one' s lifetime will finish soon and death will come immediately, therefore ,we should cherish life ,love and beauty.%以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认知理论为指导对经典名作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第七十三首(Sonnet 73)进行解读和赏析,旨在为莎翁十四行诗的赏析探讨新的视角。
莎士比亚《暴风雨》隐喻探析
莎士比亚《暴风雨》隐喻探析
《暴风雨》是莎士比亚悲剧中最著名的一部作品之一,其中充满了大量的隐喻。
首先,莎士比亚利用暴风雨这一自然现象来暗示人物内心的变化。
主角奥赛罗的经历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的情感由淡然洒脱变成了惊恐和恐惧。
就像暴风雨骤然而至,他的情感也发生了突变,给他带来了极大的苦恼。
其次,暴风雨也表达了政治和宗教观念,反映了那些无力对抗官僚制度的人们感受到的无奈和压抑。
对于奥赛罗来说,暴风雨的到来引起的愤怒和不满,也象征着他尝试挣脱权利的烦恼。
最后,莎士比亚采用暴风雨的隐喻来表达他对人生至理的追求。
奥赛罗的命运似乎是受到暴风雨的苛求,他越是攀登,就越是被击倒,他想要实现自己的理想,但是却受到无法抵抗的现实的摧残,最终他为达到自己的目标,而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总之,莎士比亚在《暴风雨》中运用隐喻,表达了人们在现实世界中所面临的诸多挑战,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精神至理的追求。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隐喻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隐喻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隐喻主要表达莎士比亚一方面非常惋惜朋友独自生活而不肯结连理的情感,另一方面又在极力劝说他的朋友,传宗接代是自然规律,不能违背,留下后代才能让美永存。
这第一首,诗人开宗明义地提出:熟透了的东西随时会殒落,血亲后嗣就该继承他的遗业,要美的生命不断繁衍孳生,艳丽的玫瑰才不会凋谢。
这是自然法则,也启示着现实中人应步的常道。
原文节选:
当我数着壁上报时的自鸣钟,
见明媚的白昼坠入狰狞的夜,
当我凝望着紫罗兰老了春容,
青丝的卷发遍洒着皑皑白雪;
当我看见参天的树枝叶尽脱,
它不久前曾荫蔽喘息的牛羊;
夏天的青翠一束一束地就缚,
带着坚挺的白须被舁上殓床;
于是我不禁为你的朱颜焦虑:
终有天你要加入时光的废堆,
既然美和芳菲都把自己抛弃,
眼看着别人生长自己却枯萎;
没什么抵挡得住时光的毒手,
除了生育,当他来要把你拘走。
这本书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作者写给自己的好友——一个年轻的贵族的故事;第二部分是作者献给一位‘’黑女士"的故事,主要描写爱情。
浅析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意象
浅析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意象本文与程宝乐女士合写,原载《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年第12期1. 引言.古今中外的诗歌中大量运用意象(image)。
所谓意象是关于感官映像,情感以及思想的具体代表。
(Di Yanni,1990:444)也就是说用具体的形象或画面来表现人们在理智、情感方面的经验。
(罗良功,2002:73)意象是传递思想的工具,是诗歌的精神。
朱光潜在他的《诗论》中写道:“每首诗的境界都必有‘情趣’(feeling)和‘意象’(image)两个要素……情趣是可比喻而不可直接描绘的实感,如果不附到具体意象上去,就根本没有可见的形象”。
(朱光潜,1984,50)一种意象与某种意义相关联,若反复运用就构成了象征。
(罗良功,2002:73)象征是含义超出自身本意的任何事物或行为。
(Di Yanni,1990:444)如玫瑰象征美或爱情;树象征家族的根源和分支;飞翔的鸟象征自由;橄榄枝象征和平。
象征在古今中外的诗歌中被大量的运用着。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十四行诗包含着多种多样的象征。
比如,“花园”象征着诗人的精神家园; “星星”象征坚贞的爱情;“镰刀”象征无情的时间;“身体”象征国家的秩序。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中,尤其是一至126首,也使用了多种意象。
诗人通过这些意象来赞美他的爱友,表达诗人的爱与恨以及刻画时间的无情。
读懂莎士比亚的诗就如同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正如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所说的,“用这把钥匙莎士比亚打开了他的内心世界”。
“钥匙”指的就是莎翁的154首十四行诗。
而我们要用诗中的意象作为钥匙来开启这154首诗的大门。
本文主要从自然和时间两方面分析莎士比亚诗中的意象。
2.莎翁十四行诗中的自然意象当诗人赞美爱友的美或表达内心的喜悦时,他常用“玫瑰”,“太阳”,“春天”,“夏天” 等能带给读者温暖与甜美的词。
但当他表达伤心沮丧的心情时,他却用“冬天”,“黄叶”,“冰冷”,“日暮”等词。
这些词带给读者的只有凄凉和酸楚,因为“意象是连接情感与思维的桥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 我身 上你或 许会 看见 秋天 ,
绝对 的优 先 权 , 总 是 与 不 在 场 的相 关 联 。在 场 它
当黄 叶 , 或尽脱 , 只三 三两两 或 挂 在瑟 缩 的枯 枝上 索索 抖颤— —
荒 废 的歌坛 , 那里 百鸟 曾合 唱 。 在我身 上你 或许会 看见 暮霭 , 它在 日落后 向西方 徐徐 消退 :
25
广 州城 市职 业 学院 学报 是想象 的 (maia v ) 因 为那 些 不是 直 接来 源 于 i g te , ni
2 1 第 2期 0 0年
散模 型 为 转 喻 思 维 的 成 因 提 供 了相 辅 相 成 的解 释 。完 型心理 学揭 示 了大 脑 认 识 客观 事 物 的规 律 性 和惯 常性 , 活 扩 散模 型则 进 一 步 从 知 识 结 构 激 的心理 表 征 上 阐 明 了 转 喻 思 维 实 现 的 心 理 网络
认 知语 言 学认 为 隐 喻 和 转 喻 是 “ 们 对 抽 象 我
范 畴进行 概念 化 的有力 的工 具 ” F U g r ,0 1 ( . n ee 2 0 : r 14 , 日常语 言 中起 着 重 要 的作 用 。 隐 喻 的认 1 )在 知基础 在于 “ 相似 ” 。这 种相 似 性在 人 与 宇 宙万 物
型”cgiv oe) 一 个 我 们 称 之 为 始 源 域 onte m d1 , i (oredm i) 喻 体 ) 称 “ 发 模 型 ” suc suc o an ( 或 始 (or e
moe) 另 一个 我 们称 之 为 目标 域 (agt o a ) d1, t e dm i r n
语 言 学 的基 础 上 建 立 起 来 的 , 哲 学 基 础 是 经 验 其
主义哲 学 ( xei tlt 称 体 验 主 义 ) 非 客 观 Epr ni i 或 e as 或 主义 的经验 现 实 主义 哲 学 。其 经 验 主 义 认 知 观 主 要 体现 在 以下几 个方 面 : 1 思 维是 不 能脱 离形 体 ()
U o h s o g sw i h s a e a an tt e c l p n t o e b u h h c h k g i s h od,
Bae mie h i ,wh r ae te s e id a g r n d c or s ee lt h we tb rs sn . I ho e s h wi g to uc a n me t u s e tt e t l h fs h d y i Asa trs n e a eh i he we t f u s tf d t n t s , e W h c y a y b a k n g td t a e a y. ih b nd b lc ih oh t k wa De t S s c nd s l,t ts as u l n r s . ah’ e o ef ha e l p ali e t
的和不 在 场 的相 互 依 存 。我 们 认 为 , 类 概 念 结 人 构 中各要 素 之 间 的关 联 性 、 络 式 的 相 互 关 系是 网 转 喻得 以实 现 的前 提 。 ( ,07 当概 念结 构 中 黄 20 )
的某些 概 念 被 激 活 时 , 它邻 近 的 概 念 也 有 可 能 与
之间建 立起关 联 域 ( 占春 ,9 3 5 , 耿 19 : )形成 两个 相
互 关 联 的 概 念 域 ( o cpu l o i cn eta d ma n或 称 认 知 域 cg iv o an ont ed m i ,而 F n ee i .U g r r称 之 为 “ 知 模 认
一
、
引言
些 有 意义 的参 考材 料 。本 文试 图从 认 知 语 言 学 的 角 度对 莎 士 比亚 作 品 中 的 隐 喻 、 喻 的 识 解 作 一 转
探讨 。
牛津英 语 词典 ( E 引用 了三万 多条 来 自莎 O D)
士 比亚作 品 中 的句 子 来 解 释英 语 词 汇 的 意 义 , 其
路径 。
经验 的概念是 运用 隐喻 、 喻 和 心 理 意象 的结果 , 转 这 种想 象力也 是不 能 脱 离形 体 的 , 因为 隐 喻 、 喻 转
和心理意象都是以经验为基础 的;3 思维具有完 ()
型特征 ( et t r et s , gs l po re ) 因此不 是原 子 的。 a p i
I e t o e s h l wi g o u h fr n m h u s e tt e go n fs c e i
( 体 )或 称 目的模 型 (agt d1。 始 源 域 与 本 t e moe) r
目标域 形成 关 联 之前 是 两 个 相 互 独 立 的 、 自在 的 概 念 网络体 系 , 含着 人 。 包 转 喻 是 在 同一 认 知 模 型 中进 行 的 映射 , 同 即
随 即被启 动 , 是 这 两 个 因 素 的 共 同作 用 使 人 类 正 的转 喻 思 维 得 以顺 利 进 行 。 Lnakr( 07 精 agce 20 )
黑 夜 , 的化 身 , 渐把 它赶 开 , 死 渐 严 静 的安息 笼住纷 纭 的万类 。 在我身 上你 或许 全看见 余烬 ,
一
认 知 模 型 中 的 一 个 范 畴 被 用 来 代 替 另 一 个 范 中, 用一 个 范畴去 激 活 另一 个 范 畴 , 样 后 者就 得 这
Th to h s e fhi o t o i a n t e a h so s y u h d t le. h Ast e t b d wh r o tmus x ie, he d a h e e e n i te p r Co s me t ha ih i sn u ih d b n u d wih t twh c twa o rs e y.
畴 。因此 , 喻 的 主 要 功 能 就 是 在 同 一认 知 模 型 转
到 了突 出。 心 从 理 学 角 度 出发 , 喻 是 被 激 活 的在 场 的 转
n1 h u e c i i t o p r ev’s . w ih ma e y lv s t hc k s t oe h
mo e sr n r t o g,
概念替 代 不 在 场 的 概 念 , 场 的信 息 蕴 涵 不 在 场 在 的信息 。不 在场 的信 息 依靠 解读 者 启 动 默认 的概
念结 构来证 明和宣 告 自己 的在 场 。在 场 的 不具 有
To lv h twelwh c h u mu te e l n . o e t a l ih t o s r o g
莎 士 比 作 品 中 的 隐喻 、 喻 认 知 识 解 转
徐 伶 , 剑 平 黄
( 衢州 学 院外语 系, 江 衢 州 3 4 0 ) 浙 2 0 0 摘 要 : 文 简要 地叙 述 了认知 语 言 学的 隐喻 、 本 转喻 观 , 认 知 角度 通过 实例 对 莎士 比亚 作 从
品 的 隐喻 、 转喻 的识 解进行 分析 , 以期使 读者 能更 准确 地理 解 其作 品 的 内涵。 关键 词 : 隐喻 ; 转喻 ; 莎士 比亚 ; 知 识解 认 中图分类 号 : 1. 文 献标 识码 : G7 85 A 文 章编 号 :6 4 0 0 ( 0 0 0 - 0 5 0 17 — 4 8 2 1 ) 2 0 2 - 3
主要 条 目中的 大约 10 9 0条 的第 一 引语 来 自莎 士 比
亚 作 品 。研 究 莎士 比亚 的学 者 指 出 莎 士 比亚 创 造
二 、 知 语 言 学 的 隐 喻 、 喻 观 认 转
认知 语言 学是 在 反 对 1 0 8 0个 英语 单词 和短 语 。莎 士 比亚作 品不 仅 丰 富了英 语 的 词 汇 , 且 他 的 作 品处 处 充 满 隐 而 喻、 转喻 , 这些充 满 隐 喻 和转 喻 的语 言 不 仅 活 灵 而
Ab ta t s r c :Thi a e ie y i to uc st e me a h rc a d meo mi i w fc g tv ig sis,a n l e h d n i — s p p rbr f nr d e h t p o n tny c ve o o niie ln uit l i c nd a ayz st e i e tf i c to fmea ho n eo y y i h ke p a e Swo k n a c gntv e s ci e,i h o fma ngm o e r a r d  ̄a ai n o tp ra d m tn m n S a s e r r s i o iie p rpe tv n t e h pe o ki r e des un e nd t e c n o ain o s WO ks h o n t to fhi r . Ke o d y w r s:me a o ; meo m y;Sh k p a e; c g to tph r tny a es e r o ni n i
的理 解 , 能 为 莎 士 比亚 作 品 的 中 文 翻 译 提 供 一 也
于 身体 经验 , 依 据 身 体 经 验 而 有 意 义 ;2 思 维 并 ()
收 稿 日期 :2 1 — 0 2 0 0 1— 0 作 者 简 介 :徐 伶 (9 4一) 女 , 州 学 院 外 语 系助 教 , 18 , 衢 主要 研 究 方 向 : 学 和跨 文 化 交 际 。 文
三、 莎士 比亚作 品英 、 隐喻 、 喻对 比 汉 转
分 析
S n e 3 on t 7
T a me o e rt o y ti e od h tt fy a h u ma s n me b h l i
W h n y lo la e ,o o e,o e e el w e v s rn n rfw,d a o h 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