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第八讲练习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讲练习题

一、概念解释

1.道德与品德:道德是由社会舆论和内心驱使来支持的、反映一定群体共同价值的社会行为规范的总和。品德,即道德品质,也称德性或品性,是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倾向与特征。就其实质而言,品德是道德价值和道德规范在个体身上内化的产物;就其功能而言,如同智力是个体智慧行为的内部调节机制一样,品德是个体社会行为的内部调节机制。

2.道德认识:道德认识。道德认识指对社会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道德观念、道德判断和推理、道德评价都是道德认识的表现形式。古今中外思想家都非常强调道德认识对于人的德性的重要性。

3.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具体表现为人们根据道德观念评价他人与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也表现为人们在道德观念支配下采取行动的过程中产生的内心体验。道德情感是产生和维持道德行为的重要动力之一。

4.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个人在道德情境中,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内外困难,实现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道德意志是道德意识的能动作用,帮助个体将道德动机贯彻于道德行动之中。

5.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指在道德意向支配下表现出来的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涉及道德行为方式和道德行为习惯。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达成道德目标的手段,也是评价一个人品德的客观标志。

6.品德心理结构:章志光依据动力系统的观点,提出了包含生成结构、执行结构和定型结构的品德心理结构。所谓“生成结构”是指个体从非道德状态过渡到开始出现道德行为或初步形成道德性的心理结构。“执行结构”是指个人在生成结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有意识地对待道德情境,经历内部冲突、主动定向、考虑决策和调节行为等环节的一种复杂的心理结构。所谓“定型结构”指个体所具有的品德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结构。它是在执行结构基础上形成的,但具有更高的激活性、阶段简缩性和自动化功能。其实质是占优势的道德信念或道德动机,与作为其实现手段的一些习得的行为方式经过反复实践和强化,形成了稳固的联系。

7.他律道德:是由于外界力量制约或决定的道德发展阶段,与自律道德相对应。

8.自律道德:是指自我约束。自我履行道德规范的道德发展阶段,人从幼年到成年的发展也就是从他律道德阶段发展到自律道德发展阶段的过程。

9.前习俗水平:该水平的道德推理关注行为引起的结果,着眼于行为的具体后果和自身利害关系来判断是非,儿童无内在的道德标准。判断一种行为是否适当,主要是看其能否使自己免于受罚,或让自己感到满意。这个水平包含两个阶段:惩罚与服从取向和相对功利取向。

10.习俗水平:当儿童的道德发展经历水平Ⅱ时,关注和考虑他人的情况增加了。他们不再根据直接的具体结果来看待行为,而能考虑到更多的社会性因素来作出道德问题的决定。这些社会因素包括他人的认可、家庭的忠诚、遵守法律和社会秩序。此阶段的个体更多地以是否满足社会舆论与期望、遵循现行的社会准则和习俗、受到赞扬等做为道德判断的依据。这种利用内化了社会规则或习俗进行道德判断的个体就处于习俗水平。

11.后习俗水平:此阶段的青少年能够依据自己选定并遵循的伦理原则和价值观进行道德判断,认为不违背多数人的意愿、不损害多数人的幸福、不违背普遍的道德原则的行为就是最好的行为。处于后习俗水平的青少年,已经超越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达到完全自律的境界。该水平由两个阶段组成:社会契约取向和普遍伦理取向。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1.道德认识只有转化为( D ),才能够真正支配个体的道德行为。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价值 D.道德观念

2.( B )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行为 D.道德观念

3.根据行为造成的客观损失后果的大小来判断行为错误的严重程度属于( A )的道德判断。

A.客观责任 B.主观责任 C.他律 D.自律

4.依据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解,大多数青少年的道德认知发展进入了( B )阶段。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关怀道德

三、填空题

1.品德的主要特点有稳定性、_个别性_、__自觉性__。

2.品德的心理结构主要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_道德意志_、_道德行为__。

3.品德形成的一般条件包括_一般认知能力_、__交往需要与合作经验__个人原有的信念社会道德环境强化与惩罚等。

4.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分为自我中心阶段、权威阶段、__可逆性阶段__和__公正阶段_四个阶段。

5.科尔伯格将习俗水平的道德判断分为_寻求认可取向__和_遵守法规取向_两个个阶段。

四、判断正误

1.道德是品德的表现形式(错误)

2.品德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组合。(错误)

3.道德教育应该依据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顺序而展开。(正确)

4.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是从自律走向他律。(错误)

5.青少年的知、情、意、行是统一的。(错误)

五、简答题

1.什么品德?心理结构有哪些方面?

品德,即道德品质,也称德性或品性,是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倾向与特征。就其实质而言,品德是道德价值和道德规范在个体身上内化的产物;就其功能而言,如同智力是

个体智慧行为的内部调节机制一样,品德是个体社会行为的内部调节机制。品德可以被视为性格的一个方面,是性格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核心部分。

品德的心理结构涉及品德所包含的心理成分及其相互联系和制约的模式。探讨品德的心理结构不但可以深化对品德本质的认识,更能对儿童、青少年的品德培养提供依据。目前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有两种思路:一是探讨品德的因素结构,侧重查明品德是由哪几种相互联系的因素或成分构成的;二是探讨品德的功能结构,侧重查明品德的各种成分如何生成以及如何在各种内外条件的作用下完成道德决策和行为的。

2.品德形成的实质、过程与一般条件是什么?

由于品德结构的复杂性,品德学习和社会规范学习就其性质来说,是以情感学习为核心的知、情、意、行的整合学习过程。片面培养品德结构的任何一个方面,或孤立地培养品德的各个方面,都不能很好地达到目的。由于品德和态度都由包括情感在内的多种心理成分组成,故品德学习在布卢姆的学习目标分类中属于情感领域的学习,在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中相当于态度的学习。

品德的形成就是内化社会道德规范、道德价值,确立社会规范的遵从态度的过程。这一过程是逐步完成的,按内化水平不同,分为三个层次或阶段:对社会规范的依从、对社会规范的认同和对社会规范的信奉。这些阶段的实现依赖于不同的条件。

1)一般认知能力,2)交往需要与合作经验,3)个人原有的信念,4)社会道德环境

3.如何培养与提高青少年的道德认识?

道德认识转化成道德信念有赖于多种条件。

第一,教育者的言行一致。教育者的行为就是其向学生讲解道德规范的意义的最好例证。

第二,在道德实践中获得与道德规范要求相符合的道德经验。

第三,培养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引导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做出道德评价。

第四,获得社会反馈。学生在集体中的行为经常会受到舆论的褒贬和教育者的奖惩,这种社会反馈一方面激发了学生按道德准则行动的动机;另一方面又不断向学生传递了关于道德行为价值的信息。当学生看到自己因做出利他行为而赢得全班的尊重时,他就会对执行道德规范的必要性深信不疑。

4.如何培养青少年的道德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