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第八讲练习题
(完整版)发展与教育心理学_分章练习题(有答案)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三章单选题1.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是( C )P58A.环境B.成熟C.遗传D.教育2 .教育和心理发展之间的中间环节是知识的( D ) P72A.积累B.迁移C.学习D.领会3. 随着年龄增长自然而然出现的个体身心的成长变化,称为( D )P63A.发展B.发育C.遗传D.成熟4. 印刻现象可以作为下列哪一种心理现象的证据?( A ) P78A.关键期B.形式运算思维C.表征D.表象5. 常见的由基因异常而导致的遗传性疾病为( B )P60A.唐氏综合症B.苯丙酮尿症C.特纳氏综合症D.克兰费尔特氏综合症6. 通过选育来观察生物产生(或消除)某个特性(或性状),以此来推断遗传的作用的方法,称为( D )P58A.高尔顿法B.基因突变法C.消除法D.孟德尔法7. 知识的( A )是教育和心理发展之间的中间环节。
A.领会B.灌输C.传授D.接受8. 印刻现象可以作为下列哪一种心理现象的证据?( A )A.关键期B.形式运算思维C.表征D.表象9. 随着年龄增长自然而然出现的个体身心的成长变化,称作( D )A.学习B.发展C.遗传D.成熟10. 亲代的某种特性通过基因在子代再表现的现象,称为( B )58A.成熟 B.遗传 C.发育 D.发展11. 关键期这一概念,其最基本的含义是来自动物习性学家所提出的( C )A.图式 B.平衡 C.印刻 D.发展12. 以下称为先天愚型的是( A )A.唐氏综合症B.特纳氏综合症C.克兰费尔特氏综合症D.杭亭顿舞蹈症13. 选出一个具有某一特征的对象作为指标个案,然后从这个指标个案出发,调查其家族史中出现相似特征的对象的数目。
这种方法称为( C )P62A.孟德尔法B.高尔顿法C.家谱分析法D.基因突变法14. 在个体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D )P68,71A.遗传与环境 B.遗传 C.环境 D.教育15. 提出“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的心理学家是( B )P69A.高尔顿 B.霍尔 C.伍德沃斯 D.皮亚杰16. 提出著名的成熟决定论的心理学家是( D )P64A.华生B.霍尔C.埃里克森D.格塞尔17.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心理发展的动力是( D )P74A.遗传的作用B.环境的影响C.同化与顺应之间的平衡D.个体心理的内部矛盾18. 用家谱分析法研究遗传与智力的关系问题的第一个科学家是( C )P62A.霍尔 B.孟德尔 C.高尔顿 D.彪勒19. 广义的环境主要指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而狭义的环境主要指( C )P65A.自然环境 B.社会环境 C.教育 D.心理发展20. 心理发展内部矛盾产生的基础是( D )P74A.需要 B.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C.新的需要和原有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D.个体的实践活动21. 洛伦兹提出印刻与学习有四点不同,以下说法与其观点不符..的是( B )P79 A.印刻不依赖于任何一种强化,而学习则依赖于强化B.印刻是可逆的,而学习则是不可逆的C.印刻可能形成得非常快,有时只要一次尝试就形成了,而大多数学习则需要多次尝试D.印刻只会在发展早期的“关键期”内发生,而大多数学习可以在任何时期内发生22.美国心理学家伍德沃斯提出,人的心理发展等于遗传和环境的乘积。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题库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题库一、情绪与人际关系1.1 自律与适应能力•什么是自律?自律对青少年的意义是什么?•缺乏自律对青少年的发展有何影响?•自律的训练方法和策略有哪些?•如何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青少年适应新环境和面对变化时的常见情绪问题及应对措施。
1.2 情绪管理•什么是情绪管理?其重要性是什么?•青少年常见的情绪问题有哪些?•情绪管理的方法和技巧有哪些?•如何帮助青少年有效管理情绪?•情绪管理对青少年的发展和人际关系具有什么影响?二、学习与成就2.1 学习动机与目标设定•什么是学习动机?为什么重要?•学习动机的类型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如何培养青少年的学习动机?•目标设定对学习的影响有哪些?如何帮助青少年设定合理的目标?2.2 学习方法与策略•高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有哪些?•如何帮助青少年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何提高青少年的记忆和思维能力?•学习方法和策略对青少年的学习成就和自信心产生什么影响?2.3 成就动机与挫折处理•什么是成就动机?如何培养青少年的成就动机?•青少年面对挫折时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如何帮助青少年有效应对挫折?•成就动机和挫折处理对青少年的学习和成长有何影响?三、性别与身份认同3.1 青少年性别认同与发展•青少年性别认同的特点和发展阶段是什么?•性别认同与性别角色有何关系?•青少年性别认同对其心理发展和人际关系有何影响?•如何帮助青少年探索和建立正面健康的性别认同?3.2 身份认同与自我评价•什么是身份认同?身份认同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青少年身份认同与自我评价的关系是什么?•青少年身份认同对其学业和人际关系的影响有何特点?•如何帮助青少年树立积极的自我评价和身份认同?四、家庭与社会环境4.1 家庭教养与家庭支持•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有何影响?•如何培养积极的家庭支持和沟通模式?•家庭支持和教育对青少年的学习成就和人际关系的作用是什么?•如何帮助青少年与家庭关系的平衡和调适?4.2 社会压力与同伴关系•青少年在社会环境中面临的主要压力有哪些?如何应对?•同伴关系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有何影响?•如何帮助青少年建立健康的同伴关系?•社会压力和同伴关系对青少年的自尊和心理健康产生何种影响?五、网络与媒体影响5.1 网络行为与心理健康•青少年在网络上常见的问题和心理风险有哪些?•如何帮助青少年培养健康的网络行为和线上安全意识?•网络行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和自我评价的影响有何特点?•如何辨别网络信息的真实与有效性?5.2 媒体影响与青少年发展•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有哪些方面?•如何帮助青少年理解并正确评价媒体信息?•媒体影响对青少年的身体形象和自尊心有何影响?•如何培养青少年对媒体的批判性思维和审美意识?以上题库涵盖了青少年心理发展和教育的多个方面,可对教育工作者、家长和青少年自身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培养的参考依据。
心理发展与教育试题库和实践专题(附答案)
第一章题库一、单项选择题1 我们这门课程的名称是(D )A 公共心理学B 心理学基础C 教育心理学D 心理发展与教育2 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是(D ) A 华生B 桑代克C 冯特D 弗洛伊德3 心理学研究表明,天才人物与一般人相比( B )A 身体和心理上更不健康B 身体和心理上更健康C 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没有差别D 身体不如常人健康而心理健康状况相似4 同卵双生子分开抚养后在许多人格特征上的平均相关系数为0.49,而一起抚养长大的同卵双生子为0.52;相比之下,分开抚养与一起抚养的异卵双生子间对应的平均相关系数是0.21与0.23。
这说明了心理发展受到(B )的影响。
A 环境因素B 遗传因素C 学校因素D 家庭因素5 头大聪明、眼大机灵属于( C ) A 伪心理学B 科学心理学C 常识心理学D 迷信6 弗洛伊德的戒指上刻的是(C )头像A 宙斯B 俄狄浦斯C 斯芬克斯D 耶稣7 读书看报属于(A ) A 认知过程B 情绪过程C 意志过程D 人格过程8 科学心理学诞生于(B ) A 美国B 德国C 希腊D 英国9 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是(C ) A 华生B 桑代克C 冯特D 弗洛伊德10 通过统计方法计算出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10,表明(C )A 两个因素负相关B 两个因素不相关C 两个因素正相关D 两个因素显著正相关11 在一位研究者设计的“智力对中学生物理成绩的影响”的实验中,自变量是(A)A 智力B 中学生C 物理问题D 物理成绩12 “人逢喜事精神爽”这类心理现象属于(D )A 认知过程B 心理特征C 情感过程D 心理状态13 “爱之愈切,知之愈深”说明了(C)A 认知对情绪的影响B 环境对心理的影响C 情绪对认知的影响D 心理对环境的能动性14. 如果一男孩长期与单亲妈妈生活在一起,他对其人格的发展影响深远。
这一观点最可能是哪一个人格理论的观点(B )A 人本主义观点B 精神分析论观点C 信息加工的观点D 特质论观点15 “爱情天梯”中,最令我们感动的是男主人翁的(C )A 认知过程B 情绪过程C 意志过程D 人格过程16 “从众现象”属于(A)的范畴A 社会心理B 教育心理C 管理心理D 学习心理17 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心理学的专著是(A )A 灵魂论B 梦的解析C 生理心理学原理D 性学三论18 第一个科学心理学实验室位于( )A 莱比锡大学B 哈佛大学C 剑桥大学D 巴黎大学19 世界各地生活节奏的研究方法属于(A )A 观察法B 调查法C 实验法D 相关法29 大学一年级的成绩与大学二年级的成绩之间的关系是(A )A 相关B 因果C 共变D 无关21 要比较两种教材的优劣,较好的办法是(A )A 实验研究B 调查研究C 观察研究D 个案研究22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主要表现了(A )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第八讲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第八讲练习题一、概念解释1.道德与品德:道德是由社会舆论和内心驱使来支持的、反映一定群体共同价值的社会行为规范的总和。
品德,即道德品质,也称德性或品性,是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倾向与特征。
2.道德认识:指对社会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3.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
具体表现为人们根据道德观念评价他人与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也表现为人们在道德观念支配下采取行动的过程中产生的内心体验。
道德情感是产生和维持道德行为的重要动力之一。
4.道德意志:是个人在道德情境中,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内外困难,实现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
道德意志是道德意识的能动作用,帮助个体将道德动机贯彻于道德行动之中。
5.道德行为:指在道德意向支配下表现出来的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
涉及道德行为方式和道德行为习惯。
6.品德心理结构:一般来说,品德的心理结构主要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种心理成分构成的。
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可以唤起人的道德动机,从而推动人们产生道德意志和相应的道德行为。
7.他律道德:由外部力量制约或决定的道德发展阶段。
与自律道德相对应,自律道德系指自我约束、自觉履行道德规范的道德发展阶段。
8.自律道德:“仁义内在”的“自律道德”意涵康德的“自律”原则的提出,在西方伦理学史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在《道德底形上学之基础》中,康德指出:“自律原则是唯一的道德原则”,“道德底原则必然是一项定言令式”。
9.前习俗水平:水平的道德推理关注行为引起的结果,着眼于行为的具体后果和自身利害关系来判断是非,儿童无内在的道德标准。
10.习俗水平:利用内化了社会规则或习俗进行道德判断的个体就处于习俗水平。
11.后习俗水平:此阶段的青少年能够依据自己选定并遵循的伦理原则和价值观进行道德判断,认为不违背多数人的意愿、不损害多数人的幸福、不违背普遍的道德原则的行为就是最好的行为。
第二章 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答案
第二章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一、名词解释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图式:一种认知结构或心理结构,支配儿童行动的心理模式,儿童通过这种认知结构感性地适应并组织他们周围的环境。
同化: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使客体(外界事物)纳入已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中的过程。
顺应:个体在原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不能同化新经验时,调整原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
泛灵论:将人类的特征赋予无生命的物体,认为任何物体都有生命。
二、选择题1.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其思维的典型特点是 ( A )。
A.自我中心性 B.客体永久性 C.守恒性 D.可验证性2.( B ) 阶段是青少年儿童开始发展自我同一性的时期。
A.小学 B.初高中 C.大学 D.成年3.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是 ( D )。
A.生理自我 B.社会自我 C.心理自我D.自我意识4.已有研究表明,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一般在 ( A )。
A.2岁 B.4岁 C.5岁以前 D.1~3岁5.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提出者是( C )。
A.皮亚杰 B.柯尔伯格 C.埃里克森 D.华生6.自我意识的成分不包括 ( D )。
A.自我认识 B.自我体验C.自我监控D.自我感觉7.人格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 C )。
A.行为系统 B.意识特点 C.综合心理特征 D.品德与修养8.有能力、独立性强、自信、知足、爱探索、善于控制自己、喜欢交往、表现得最成熟,具有以上品质的儿童是在 ( C ) 教养方式下成长起来的。
A.放纵型 B.专制型 C.民主型 D.自由型9.根据控制、成熟的要求、儿童与父母的交往、父母的教养水平等四个指标,将父母的教养行为分为三种教养模式,以下哪个不是以上的教养模式 ( B )。
三、简答题1、个体心理发展的特征有哪些2、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一)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二)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3、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只是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中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
青少年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青少年心理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主要任务是:A. 获得自主性B. 形成自我认同C. 学习社会规则D. 发展道德观念2.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中,青少年面临的主要危机是:A. 信任与不信任B. 自主与羞愧C. 勤奋与自卑D. 身份认同与角色混乱3. 青少年期的自我意识发展主要表现在:A. 对自我形象的关注B. 对他人评价的依赖C. 对权威的盲目服从D. 对社会规则的忽视4. 青少年期的同伴关系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A. 增强个体的独立性B. 促进社会技能的发展C. 导致个体的依赖性D. 减少个体的社交活动5. 青少年期常见的心理问题包括:A. 焦虑和抑郁B. 过度自信C. 社交恐惧D. 以上都是6. 以下哪项是青少年期心理发展的特点?A. 思维的绝对化B. 思维的相对化C. 思维的刻板化D. 思维的表面化7. 青少年期的性心理发展主要表现在:A. 对异性的好奇和兴趣B. 对同性的排斥C. 对性别角色的忽视D. 对性知识的回避8. 青少年期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是由谁提出的?A. 皮亚杰B. 埃里克森C. 弗洛伊德D. 荣格9. 青少年期的自我中心主义主要是指:A. 过分关注自我形象B. 缺乏对他人的同情C. 认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是最重要的D. 以上都是10. 青少年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包括:A. 情绪管理B. 人际关系建立C. 性教育D. 以上都是答案:1. B2. D3. A4. B5. D6. B7. A8. A9. C 10. D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简述青少年期自我认同形成的重要性。
答:青少年期是个体形成自我认同的关键时期,自我认同的形成有助于个体了解自己是谁,自己的价值观、兴趣和目标是什么。
这不仅关系到个体的心理健康,也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一个稳定的自我认同可以帮助青少年更好地适应社会,形成积极的人际关系,以及对未来有更清晰的规划。
儿童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8-12章习题与答案
⼉童青少年发展与教育⼼理学8-12章习题与答案习题⼋——习题⼗⼆习题⼋⼀、名词解释1. 道德感关于⼈的⾔论、⾏动、思想或意图是否符合⼈的道德需要⽽产⽣的情感验。
2. 理智感⼈对认知活动产⽣的情感体验。
3. 繁殖感指中年⼈在完成对下⼀代的引导与奠基、承诺与关怀,在⼯作和家庭中⾃我实现的基础上所产⽣的成就感或⽣命延续感。
4. 停滞感中年⼈因不能完成“繁殖感任务”⽽产⽣的⾃私⾃利、在⼯作中⽆所作为⽽感到⽣活缺乏活⼒的感受。
5. 中年期危机个体进⼊中年期后,随着⾝体机能的衰退⽽在⽣理、⼼理和社会等层⾯的适应危机。
16.依恋依恋是⼀种主体对另⼀个特定个体产⽣了持久情感联系的社会关系。
7. 陌⽣情境测验由安斯沃斯提出的⼀种评价⼉童依恋的⽅法。
考察⼉童在以下三种情境下的依恋表现:①⾃然情景②暂时与看护者分离③与看护者重聚。
8. 安全型依恋约有70%婴⼉属于这种依恋类型。
婴⼉在母亲在场时独⾃探索,母亲离开会产⽣明显焦虑和不安;母亲回来时表现⾼兴,与母亲有⾝体接触。
9. 反抗型依恋约有10%婴⼉属于这种依恋类型。
婴⼉会紧紧靠在母亲⾝边,少有探索⾏为,母亲离开事变表现出焦虑和痛苦;母亲回来时,表现出既想靠近⼜抗拒母亲的的⽭盾⾏为。
10.回避型依恋约有20%婴⼉属于这种依恋类型。
与母亲分离是很少表现出焦虑和紧张;母亲回来时也不予理睬,回避与母亲的接触。
11.内部⼯作模型由鲍尔贝提出的概念。
指⼀个⼈在早年与其照看者相互作⽤的过程中形成的认知或⼼理表征,其中包括了对⾃⾝与环境相互作⽤的认知、对⾃⼰和他⼈的情绪反应及情绪调节的认知。
12.成⼈依恋2成⼈对其童年依恋经历的会议和再现,以及当前对此依恋经历的评价。
13.社会参照指通过观察或参照别⼈的情绪反应,推断⼀种意义模糊的情境的过程或能⼒。
⼆、简答题1.婴⼉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微笑的?婴⼉的微笑⼜是如何发展变化的?微笑出现的很早,在新⽣⼉时期甚⾄就已出现,。
最早的微笑是“⾃发性的”或“反射性的”,到3-8周时,出现社会性微笑,即对于特定的⾯孔和社会刺激才做出微笑反应。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考试题)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结业考试题一、名词解释:(每个名词1分)1.青少年——青少年期是人生发展的过渡时期,是指11-20年龄段或11-22年龄段。
本节课的青少年是指初中与高中阶段的时期。
2.身体意向——指一个人心目中对自己身体的美学。
3.认知发展——心理学将个体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功能系统不断完善的变化过程称为认知发展。
认知发展是知识教学的心理基础。
4.假想观众——这是青少年自我中心的表现之一,青少年认为别人都像他们自己一样关注他们的一举一动。
5.情感素质——指个体在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下,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积极的情感特征与品质。
6. 自律道德——指自我约束。
自我履行道德规范的道德发展阶段,人从幼年到成年的发展也就是从他律道德阶段发展到自律道德发展阶段的过程。
7.同伴关系——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交往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8. 教养方式——父母的教养态度、行为和非语言表达的集合,反映了亲子互动的性质,具有跨情境和跨时间的一致性。
9.学习方式——青少年学习的普遍的学习方法,比较流行的是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我国新课改正在推广的是建构主义学习方式。
10.同一性延缓——青少年正处于危机中,但没有给予他们责任或义务,或者对他们的责任只进行了模糊的定义二、选择填空(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计5分)1.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青少年的消极情绪体验(B )。
A.减少B.增多C.不变D.与积极情绪体验达到均衡2.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发育在很大程度上受体内( D )水平变化的影响,其变化影响到青少年身体外形的变化、内部机能的增强以及第二性征的出现和性成熟。
A.儿茶酚胺B.胆固醇C.五羟色胺D.激素3.进入(B )以后,个体的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的转化初步完成,标志着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趋向成熟。
A.童年期B.少年期C.青年初期D.成年期4. 10-12岁儿童青少年的观点采择处于( C )阶段。
中学生心理辅导课后习题及答案 (6)
第八章中学生的生涯教育与时间管理一、理论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 职业生涯规划最早起源于()。
A.英国B.日本C.芬兰D.美国2. 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提出“生涯”的概念,于是生涯规划不再局限于职业指导的局面。
A.帕森斯B.舒伯C.霍兰德D.布朗3. 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阶段是:A. 成长、探索、维持、上升、稳定B. 成长、探索、上升、稳定、下降C. 成长、探索、确立、维持、下降D. 成长、确立、上升、维持、下降4. 要使未来的职业成长在自己的掌控之中,需要首先做的是()。
A. 相信自己B. 了解自己C. 自我实现D. 自我开发5.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应该如何对待自己的兴趣爱好,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 兴趣爱好对学生而言,既费时间精力,又劳民伤财,学习期间应该以学习为主B. 兴趣爱好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人的性格、观念、心态,应该培养自己独特的兴趣爱好,增强竞争能力C. 兴趣爱好可以和职业生涯规划结合起来,并且对个人职业选择有着导向作用D. 每个学生在学习阶段,最好能依据自己的性格特点和条件,注意培养、发展一些兴趣和业余爱好,学会自我娱乐,这对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是十分有益的6. 下面哪一项不属于职业自我认知的内容范畴()。
A. 职业兴趣B. 职业价值观C. 职业技能D. 职业类型7. 喜欢创造和自我表达、喜欢艺术的人,属于霍兰德六种类型中的哪一种()。
A. 研究型(I型)B. 艺术型(A型)C. 社会型(S型)D. 企业型(E型)8. 在确定目标的优先次序时,我们通常面临着紧急和()的两难选择。
A. 非紧急B. 重要C. 次要D. 长期9. 使用目标进行时间管理,其第一步就是要()。
A. 目标分解B. 确定优先权C. 任务排序D. 估算优先任务耗费时间10. 控制你的个人生活,也应该从()开始。
A. 计划B. 进度C. 目标D. 责任(二)简答题1. 中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性有哪些?2. 职业生涯规划的阶段主要有哪些?3. 简述职业生涯规划有哪些步骤?4. 中学生在时间管理中存在哪些问题?5. SMART导向的目标原则包括哪些方面?(三)论述题1. 论述如何有效地进行时间管理?2. 加强中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对策有哪些?二、实践操作题请说一说自己未来想要从事什么职业,并进行简单的职业生涯规划。
青少年心理发展教育五套试题
专题一专题训练一、选择题(可多选)1. 最早提出“个体心理发展是个体生命全程发展和毕生变化的过程”这一思想的是()A.彪勒B.古迪纳夫C.何林渥斯D.皮亚杰2.提出“心理的个体发展,是指人的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到衰老的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历史”的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是()A.林崇德B.朱智贤C.刘儒德D.钱铭怡3.通过“道德两难故事”作为引发儿童道德判断的工具的心理学家是()A.皮亚杰B.布鲁纳C.埃里克森D.科尔伯格4.动态发展观的提出者是()A.皮亚杰B.布鲁纳C.埃里克森D.科尔伯格5.如果父母的教养态度是拒绝,那么孩子将形成的人格特征是()A.消极、冷漠、B.任性、幼稚C.反抗、自高自大D.服从、独立6.师生关系可分为哪几种类型()A.矛盾冲突型B.亲密和谐型C.疏远平淡型D.敌视冲突型二、名词解释1.心理发展2.个体社会化过程3.毕生发展4.会心教育生态系统5.父母教养方式三、简答题1.根据所学内容,简要回答生态系统理论的主要观点。
2.从认知方面,简要分析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过渡性。
3.青少年心理发展内容是什么?4.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新特点是什么?5.简要分析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矛盾性。
四、论述题1.论述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2.论述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
专题一专题训练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C2.B3.D4.A5.C6.ABC二、名词解释1.心理发展:所谓心理发展就是指个体从胚胎期经由出生、成熟、衰老一直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持续而稳定的内在心理变化过程。
2.个体社会化过程: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就是指在一定社会文化环境中,个体的生理和心理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变化,借以发展个体的社会属性、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
3.毕生发展:心理的毕生发展观是指个体的心理发展是整个生命历程中持续不断的变化过程,是个体生命全程发展和毕生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由若干发展阶段构成。
4.会心教育生态系统:会心教育生态系统,就是青少年周围的各种环境因素与青少年自身,按照一定的规则以一定的组织和结构积极进行交互作用,而形成的能够使青少年心理安全、行动自由、有足够的机会发展和展示自己有效推动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会心会意的组织系统。
青年期的心理发展练习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_0
青年期的心理发展练习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全部题型 4. 理论知识 5.理论知识单项选择题1.青年期(也称成年初期)的年龄范围是()。
A.15、16~25岁B.17、18~28岁C.17、18~35岁D.17、18~45岁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青年期的心理发展2.心理学家斯普兰格形容人生为“第二次诞生”的时期是()。
A.青春期B.青年期C.童年期D.中年期正确答案:B解析:斯普兰格将青年期形容为“第二次诞生”,第一次是为了生存而诞生,第二次是为了生活而诞生。
知识模块:青年期的心理发展3.身体各系统生理机能,包括感知能力、心肺功能、体力和速度、免疫力和性功能等都达到最佳状态的时期是()。
A.童年期B.青春期C.青年期D.中年期正确答案:C解析:从生理上讲,青年期个体的身体各系统的生理机能,包括感知能力、心肺功能、体力和速度、免疫力和性机能等都达到最佳状态,疾病的发生率最低,进入身体健康的顶峰时期。
知识模块:青年期的心理发展4.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而立之年”相当于()。
A.青年晚期B.成年早期C.成年中期D.成年晚期正确答案:B解析:成年期可分为成年早期(24-35岁);成年中期(35—60岁)和成年晚期(60岁以后)。
通常所说三十而立,说明人的年龄到了近三十岁左右,可见30岁的人处于成年早期。
知识模块:青年期的心理发展5.在成人阶段中,流体智力的发展模式为()。
A.缓慢上升B.缓慢下降C.基本保持相对稳定D.U型曲线正确答案:B解析:流体智力是随神经系统的成熟而提高的,因此在青年期以前流体智力随着年龄增长而提高,进入成人期后,其随着各项神经系统机能的衰退而有缓慢下降的趋势。
知识模块:青年期的心理发展6.在成人阶段中,晶体智力的发展模式表现为()。
A.缓慢上升B.缓慢下降C.既不上升也不下降D.倒U型曲线正确答案:A解析:晶体智力是与掌握社会文化经验有关的,因此可以一直保持相对稳定,并随经验和知识积累而呈上升趋势。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问题考核试卷
14. 青少年期个体在情绪调节方面可能遇到的困难是______。
15. 青少年期个体在价值观形成过程中,可能受到的影响有______和______。
16. 青少年期个体在自我概念形成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是______。
17. 青少年期个体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需要培养的能力包括______和______。
A. 焦虑症
B. 抑郁症
C. 精神分裂症
D. 网络成瘾
8. 青少年期个体在价值观形成过程中,可能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
A. 家庭教育
B. 学校教育
C. 社会媒体
D. 同伴影响
9. 以下哪些因素可能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
A. 学习压力
B. 家庭冲突
C. 同伴欺凌
D. 社会歧视
10. 青少年期个体在情绪调节方面可能遇到的困难有哪些?( )
8. 青少年期个体在自我概念形成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是______。
9. 青少年期个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常见表现包括______和______。
10. 青少年期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有______和______。
11. 青少年期个体在认知发展上的一个特点是______。
12. 青少年期个体在人格发展上的一个重要阶段是______。
D. 自我认知的局限
5. 以下哪些行为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 )
A. 积极参与体育锻炼
B.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
C. 学会情绪调节
D. 增强自信心
6. 青少年期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有哪些?( )
A. 沟通障碍
B. 同伴排斥
青少年期的心理发展_真题-无答案
青少年期的心理发展(总分215,考试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请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并将其英文字母填写在括号内。
)1. 个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是。
A.婴儿期 B.童年早期 C.童年中晚期 D.青少年期2. 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前提和物质基础是。
A.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 B.骨骼系统的发育 C.肌肉系统的发育 D.内分泌系统的发育3. 个体的大脑与神经系统发育成熟的时间是。
A.成年早期 B.青少年早期C.青少年晚期 D.青少年中期4. 进入青春期后,个体生长发育的速度会大大加快,出现了个体的第二次生长发育高峰,这称为。
A.青少年中期的生长突增 B.青少年晚期的生长突增 C.青少年期的生长突增 D.青春期的生长突增5. 女孩生长突增的平均开始年龄为。
A.9岁 B.10岁 C.11岁 D.12岁6. 男孩生长突增的平均开始年龄为。
A.9岁 B.10岁 C.11岁 D.12岁7. 青春期男性体内肌肉与脂肪的比例约为。
A.3:1 B.4:1 C.3:2 D.5:48. 青春期生长突增的最明显的测量指标是。
A.身高的快速增长 B.体重的迅速增加 C.骨骼的钙化 D.神经系统功能的完善9. 男女体重相差无几的年龄是。
A.9岁 B.10岁 C.11岁 D.12岁10. 男孩的体重开始超过女孩的年龄是。
A.15岁 B.14岁 C.13岁 D.12岁11. 我国男女青年在左右血压趋于稳定,逐步达到成人的协调状态。
A.18岁 B.19岁 C.20岁 D.21岁12. 青春期时心脏生长迅速,重量增加到新生儿的左右。
A.8倍 B.9倍 C.10倍 D.11倍13. 我国女性月经初潮约在。
A.9~10岁 B.11~12岁 C.12~14岁 D.14~15岁14. 我国男性首次遗精年龄在。
A.9~10岁 B.11~12岁 C.12~14岁 D.13~15岁15. 第二性征出现的年龄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性一般要比男性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讲练习题一、概念解释1.道德与品德:道德是由社会舆论和内心驱使来支持的、反映一定群体共同价值的社会行为规范的总和。
品德,即道德品质,也称德性或品性,是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倾向与特征。
就其实质而言,品德是道德价值和道德规范在个体身上内化的产物;就其功能而言,如同智力是个体智慧行为的内部调节机制一样,品德是个体社会行为的内部调节机制。
2.道德认识:道德认识。
道德认识指对社会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道德观念、道德判断和推理、道德评价都是道德认识的表现形式。
古今中外思想家都非常强调道德认识对于人的德性的重要性。
3.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
具体表现为人们根据道德观念评价他人与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也表现为人们在道德观念支配下采取行动的过程中产生的内心体验。
道德情感是产生和维持道德行为的重要动力之一。
4.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个人在道德情境中,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内外困难,实现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
道德意志是道德意识的能动作用,帮助个体将道德动机贯彻于道德行动之中。
5.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指在道德意向支配下表现出来的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
涉及道德行为方式和道德行为习惯。
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达成道德目标的手段,也是评价一个人品德的客观标志。
6.品德心理结构:章志光依据动力系统的观点,提出了包含生成结构、执行结构和定型结构的品德心理结构。
所谓“生成结构”是指个体从非道德状态过渡到开始出现道德行为或初步形成道德性的心理结构。
“执行结构”是指个人在生成结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有意识地对待道德情境,经历内部冲突、主动定向、考虑决策和调节行为等环节的一种复杂的心理结构。
所谓“定型结构”指个体所具有的品德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结构。
它是在执行结构基础上形成的,但具有更高的激活性、阶段简缩性和自动化功能。
其实质是占优势的道德信念或道德动机,与作为其实现手段的一些习得的行为方式经过反复实践和强化,形成了稳固的联系。
7.他律道德:是由于外界力量制约或决定的道德发展阶段,与自律道德相对应。
8.自律道德:是指自我约束。
自我履行道德规范的道德发展阶段,人从幼年到成年的发展也就是从他律道德阶段发展到自律道德发展阶段的过程。
9.前习俗水平:该水平的道德推理关注行为引起的结果,着眼于行为的具体后果和自身利害关系来判断是非,儿童无内在的道德标准。
判断一种行为是否适当,主要是看其能否使自己免于受罚,或让自己感到满意。
这个水平包含两个阶段:惩罚与服从取向和相对功利取向。
10.习俗水平:当儿童的道德发展经历水平Ⅱ时,关注和考虑他人的情况增加了。
他们不再根据直接的具体结果来看待行为,而能考虑到更多的社会性因素来作出道德问题的决定。
这些社会因素包括他人的认可、家庭的忠诚、遵守法律和社会秩序。
此阶段的个体更多地以是否满足社会舆论与期望、遵循现行的社会准则和习俗、受到赞扬等做为道德判断的依据。
这种利用内化了社会规则或习俗进行道德判断的个体就处于习俗水平。
11.后习俗水平:此阶段的青少年能够依据自己选定并遵循的伦理原则和价值观进行道德判断,认为不违背多数人的意愿、不损害多数人的幸福、不违背普遍的道德原则的行为就是最好的行为。
处于后习俗水平的青少年,已经超越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达到完全自律的境界。
该水平由两个阶段组成:社会契约取向和普遍伦理取向。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1.道德认识只有转化为( D ),才能够真正支配个体的道德行为。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价值 D.道德观念2.( B )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行为 D.道德观念3.根据行为造成的客观损失后果的大小来判断行为错误的严重程度属于( A )的道德判断。
A.客观责任 B.主观责任 C.他律 D.自律4.依据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解,大多数青少年的道德认知发展进入了( B )阶段。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关怀道德三、填空题1.品德的主要特点有稳定性、_个别性_、__自觉性__。
2.品德的心理结构主要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_道德意志_、_道德行为__。
3.品德形成的一般条件包括_一般认知能力_、__交往需要与合作经验__个人原有的信念社会道德环境强化与惩罚等。
4.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分为自我中心阶段、权威阶段、__可逆性阶段__和__公正阶段_四个阶段。
5.科尔伯格将习俗水平的道德判断分为_寻求认可取向__和_遵守法规取向_两个个阶段。
四、判断正误1.道德是品德的表现形式(错误)2.品德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组合。
(错误)3.道德教育应该依据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顺序而展开。
(正确)4.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是从自律走向他律。
(错误)5.青少年的知、情、意、行是统一的。
(错误)五、简答题1.什么品德?心理结构有哪些方面?品德,即道德品质,也称德性或品性,是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倾向与特征。
就其实质而言,品德是道德价值和道德规范在个体身上内化的产物;就其功能而言,如同智力是个体智慧行为的内部调节机制一样,品德是个体社会行为的内部调节机制。
品德可以被视为性格的一个方面,是性格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核心部分。
品德的心理结构涉及品德所包含的心理成分及其相互联系和制约的模式。
探讨品德的心理结构不但可以深化对品德本质的认识,更能对儿童、青少年的品德培养提供依据。
目前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有两种思路:一是探讨品德的因素结构,侧重查明品德是由哪几种相互联系的因素或成分构成的;二是探讨品德的功能结构,侧重查明品德的各种成分如何生成以及如何在各种内外条件的作用下完成道德决策和行为的。
2.品德形成的实质、过程与一般条件是什么?由于品德结构的复杂性,品德学习和社会规范学习就其性质来说,是以情感学习为核心的知、情、意、行的整合学习过程。
片面培养品德结构的任何一个方面,或孤立地培养品德的各个方面,都不能很好地达到目的。
由于品德和态度都由包括情感在内的多种心理成分组成,故品德学习在布卢姆的学习目标分类中属于情感领域的学习,在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中相当于态度的学习。
品德的形成就是内化社会道德规范、道德价值,确立社会规范的遵从态度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逐步完成的,按内化水平不同,分为三个层次或阶段:对社会规范的依从、对社会规范的认同和对社会规范的信奉。
这些阶段的实现依赖于不同的条件。
1)一般认知能力,2)交往需要与合作经验,3)个人原有的信念,4)社会道德环境3.如何培养与提高青少年的道德认识?道德认识转化成道德信念有赖于多种条件。
第一,教育者的言行一致。
教育者的行为就是其向学生讲解道德规范的意义的最好例证。
第二,在道德实践中获得与道德规范要求相符合的道德经验。
第三,培养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引导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做出道德评价。
第四,获得社会反馈。
学生在集体中的行为经常会受到舆论的褒贬和教育者的奖惩,这种社会反馈一方面激发了学生按道德准则行动的动机;另一方面又不断向学生传递了关于道德行为价值的信息。
当学生看到自己因做出利他行为而赢得全班的尊重时,他就会对执行道德规范的必要性深信不疑。
4.如何培养青少年的道德情感?道德情感不但是维持道德行为的重要动力之一,而且对道德行为也有直接的定向作用。
例如,我们有时仅仅依靠突然产生的羞愧感就能抑制自己的某种不道德动机。
由于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故道德情感的形成在实质上是道德需要的形成和发展问题。
道德教育中,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措施来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
第一,将学生的道德观念与一定的情绪体验结合起来。
第二,引导学生将道德认识付诸行动,从事道德实践。
第三,利用优秀文艺作品,如故事、小说、戏剧、影视作品等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第四,引导学生对道德情境做出正确评价。
第五,重视教师的情绪感化作用。
第六,开展移情训练,增强道德敏感性。
5.如何培养青少年的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道德行为在各种有利的、不利的情境中的坚定实行,有赖于道德意志。
促进学生道德意志锻炼的措施有:培养坚定的道德信念,为道德意志锻炼提供观念上的支持;鼓励学生将历史上、现实中、文艺作品中的优秀人物,作为自己道德意志的榜样,形成意志锻炼的意向;创造适中的困难情境,让学生在克服困难的实践活动中,磨炼道德意志;指导学生通过自我教育,用自我保证、自我监督、自我强化的办法进行意志锻炼。
另外,培养儿童延迟满足的能力、抗拒诱惑的能力都是提高道德意志的重要手段。
教师指导学生掌握道德行为的途径主要包括:讲解道德行为的基本要求;阅读课内外读物并分析在不同道德情境中典范人物行为方式的合理性;组织学生讨论完成某项道德行动的步骤;指导学生概括出不同情境下采取不同的合理行为的一般依据;引导学生对正确的和不当的行为方式进行对比;创设多样化社会情境,给学生提供行动练习的机会等。
六、论述与案例解析题1.依据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青少年的道德判断处于哪一阶段,如何根据这一段青少年道德认知发展的特点开展道德教育?后习俗水平,此阶段的青少年能够依据自己选定并遵循的伦理原则和价值观进行道德判断,认为不违背多数人的意愿、不损害多数人的幸福、不违背普遍的道德原则的行为就是最好的行为。
处于后习俗水平的青少年,已经超越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达到完全自律的境界。
该水平由两个阶段组成:社会契约取向和普遍伦理取向。
第一,教育者的言行一致。
教育者的行为就是其向学生讲解道德规范的意义的最好例证。
教育者言行一致,使学生认识到,按照道德规范去行动是值得的,是正当的;反之,教育者言行不一致,就会使学生对道德规范产生质疑。
第二,在道德实践中获得与道德规范要求相符合的道德经验。
学生在道德实践中可以加深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亲眼看到自己的道德行为带来有益于他人或集体的积极后果,不仅能获得生动的道德情感体验,而且因道德知识一再被道德实践所证实,从而更加相信道德规范的正确性,这就为道德信念的建立打下了经验基础。
第三,培养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引导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做出道德评价。
结合具体的道德情境,对照道德准则的要求,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做出评价和反思,有利于道德经验得到概括和整合,从而增强道德观念对自己今后行为的支配力。
第四,获得社会反馈。
学生在集体中的行为经常会受到舆论的褒贬和教育者的奖惩,这种社会反馈一方面激发了学生按道德准则行动的动机;另一方面又不断向学生传递了关于道德行为价值的信息。
当学生看到自己因做出利他行为而赢得全班的尊重时,他就会对执行道德规范的必要性深信不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