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纺织城核心区多层次环境分析
西安纺织城单位型居住社区改造初探
![西安纺织城单位型居住社区改造初探](https://img.taocdn.com/s3/m/c4c81907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97.png)
西安纺织城单位型居住社区改造初探
李洋;李海华;刘叶
【期刊名称】《山西建筑》
【年(卷),期】2008(034)010
【摘要】通过对西安纺织城单位型居住社区的调研,明确单位型居住社区形成的原因以及社区改造的必要性,在对社区现状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出纺织城单位型社区存在的问题以及在社区改造过程中的技术手段.
【总页数】2页(P40-41)
【作者】李洋;李海华;刘叶
【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西安,710055;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西安,710055;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西安,71005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12
【相关文献】
1.浅议老工业住区老年居住环境及适老化更新——以西安市纺织城住区为例 [J], 白宁;吴苏
2.三人称视角下的老旧住区更新规划设计——以西安纺织城社区改造为例境 [J], 史沛文; 段广德; 朱鹏飞; 郭欣浩; 阿茹罕
3.老龄化背景下单位制社区“宜老”转型探讨——以西安纺织城四棉社区为例 [J], 刘奕君
4.老龄化背景下西安纺织城典型单位社区的转型发展之路 [J], 王晨曦;郝小雨
5.居住空间分异视角下的老旧社区改造策略研究
——以西安市纺织城三棉社区为例 [J], 王帅;任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安投资环境分析(5篇模版)
![西安投资环境分析(5篇模版)](https://img.taocdn.com/s3/m/5978674e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c8.png)
西安投资环境分析(5篇模版)第一篇:西安投资环境分析西安投资环境分析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地区能否有效地吸收外资,除了国际、国内条件外,最重要的是取决于本地区投资环境的优劣。
投资环境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包含硬环境和软环境、局部地区的环境和国民经济总体环境,它是外国投资者在一国(或一地区)进行生产投资时所面临的各种所需条件和状况。
投资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投资风险的大小和投资效益的高低。
西安市吸收外商投资工作始于八十年代末,与沿海等一些开放较早的城市相比起步晚,发展慢,在投资环境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且在西部大开发的新形势下,这些差异更为明显,影响了西安市吸引外资工作的快速发展。
一、西安投资环境基本情况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建设有了很大发展。
1991年至1998年,我市国民经济连续8年以年均13.8%的速度增长,1999年,在各方面条件不利的情况下,仍保持12.51%的增长速度,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综合服务功能得到显著增强,对外开放迅速发展,招商引资成果显著,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及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一批具有活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投资环境建设工作,把改善投资环境作为扩大对外开放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使我市投资环境整体状况趋于优化,具体表现在:―全社会开放意识进一步增强。
随着我市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的广泛开展以及精神文明建设“八大工程”的实施,全市市民开放意识有了进一步增强,人人关心投资环境,事事关系城市形象的社会氛围已初步形成。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
政府通过加大投入,多渠道融资,使城市交通、通讯、供水、供气、集中供热、环境综合治理等工程相继竣工;以西安为中心,贯通全省。
辐射周边省市的“米”字型公路网亦基本形成;本地网交换机容量已达128万门,移动通信。
数据通信、国际互联网等高科技项目已被广泛应用,多层次、大规模的“信息港”格局已具雏形;城市日供水能力达到140万吨,城市气化率已占到50%以上,污水处理率达31%,绿化覆盖率达36.1%,城市配套功能不断完善。
西安现代纺织产业园
![西安现代纺织产业园](https://img.taocdn.com/s3/m/2ba1c95c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c9.png)
西安现代纺织产业园
西安现代纺织产业园是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的一个现代化纺织产业园区。
该园区建于2004年,占地面积约20万平方米,总投资约5亿元人民币。
西安现代纺织产业园集纺织、服装设计、加工、销售等一体,是一个集生产、研发、设计、展示和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园区。
该园区拥有现代化的生产车间和设备,提供给企业生产服装、纺织品等产品的场地和设施。
园区内租赁的企业主要有纺织企业、服装企业、纺织机械设备厂商等。
园区的企业可以通过互相合作、共享资源,提高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西安现代纺织产业园致力于打造纺织产业的创意设计、加工制造和营销服务中心,促进了纺织产业的发展和升级,加快了西安市纺织产业的转型升级。
该园区也吸引了一批优秀的设计师和技术人才,为纺织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另外,该园区还积极开展与高校的合作,成立了纺织研究院,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培养。
园区也组织定期的
展览和活动,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
总的来说,西安现代纺织产业园是一个集纺织、服装设计、加工、销售等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园区,为纺织企业提供了
良好的生产环境和资源支持,推动了纺织产业的发展和转
型升级。
西安市灞桥区纺织城分区规划
![西安市灞桥区纺织城分区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e806e7aa7c1cfad6185fa74e.png)
西安市灞桥区纺织城分区规划精品文档就在这里-------------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西安市灞桥区纺织城分区规划第一章综述一、现状概况纺织城地处西安市主城区东侧,灞桥区西部,浐灞生态区核心区以南,白鹿塬坡底。
是灞桥区人民政府所在地。
纺织城核心区面积约5.3km2,拥有陕西唐华一印有限责任公司和唐华三、四、五、六厂等六家纺织企业以及红旗水泥厂和延河水泥机械厂等企业,区内现有人口16万,其中规划内村民约3.2万;纺织企业职工人数约为5万(在职职工2.8万人,现在岗1.8万人)。
目前除四棉,五环两家企业正常经营外,其他企业均面临政策性破产局面。
二、规划范围与期限1、规划范围分区规划范围:西侧咸宁路以北区域以东三环为界,南侧以浐河为界,东至西康铁路,北依华清路,南抵绕城高速浐河桥,规划总用地面积32.39平方公里。
(其中水域1.91平方公里)核心区范围:以纺北路、半坡路、咸宁路东延伸路、纺织城东侧建成区界限围合的范围,总用地面积约5.3平方公里2、规划期限本次分区规划确定的规划期限与西安市第四轮城市总体规划保持一致,为2008年-2020年,其中近期2008年-2012年,远期为2013年-2020年。
三、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3、《西安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4、《西安市灞桥区分区规划2000-2010年》5、《西安市浐灞生态区总体规划》6、其它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7、灞桥区“十一五”发展规划四、规划原则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实现纺织城全面振兴。
打造宜居宜业生态城区纺织城地区综合发展步入快车道
![打造宜居宜业生态城区纺织城地区综合发展步入快车道](https://img.taocdn.com/s3/m/655f9104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f9.png)
打造宜居宜业生态城区纺织城地区综合发展步入快车道
佚名
【期刊名称】《法治与社会》
【年(卷),期】2014(000)002
【摘要】2007年,西安市委、市政府按照"区办融合、相互推动、共同发展"的原则,比照开发区模式设立了纺织城综合发展区,管理范围包括老城区、洪庆新城建设
区和灞河水岸经济带.规划面积58.64平方公里.纺织城地区综合发展分近期和远期实施.近期5年(2008年-2012年)计划,基本完成:企业破产改制、纺织城地区重要
节点改造和道路建设、现代纺织产业园建设、城中村改造、浐灞河中游综合治理等工作.远期8年(2013年-2020年)计划,落实产业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建成产业聚集、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生态优美、充满活力、社会和谐的纺织新城.
【总页数】1页(P中插28)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建设宜居宜业生态城打造绿色经济示范区——思茅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路径与探索
2.实施城市精细化管理打造宜居宜业生态城区
3.顺德高新区:
按下高质发展"快捷键"打造宜居宜业现代城4.破题“宜业又宜居”,实现“人的城
市化” 中国医药城打造宜居宜业新城5.万州经开区:倾力打造产城融合、宜居宜业、令人向往的城市发展新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安国际港务区周边市场调查报
![西安国际港务区周边市场调查报](https://img.taocdn.com/s3/m/6410f42e1ed9ad51f01df26a.png)
国际港务区区域发展报告报告一、城东区市场发展状况北缺水,西部尤甚。
就此而言,傍大河而居的城东区可谓得天独厚。
建国后,得水之利,这里被布局为西部重要的纺织工业基地,全省十大国棉厂城东区独居其四,近10 万纺织产业工人创造了灞桥历史上难得的辉煌。
2000年,市委常委会专题研究浐灞河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时,特别提出要把浐、灞河区域建成以绿色为主、绿水相融、房在林中、人在绿中的生态环境的优良示区域。
目前,浐河城市段已经建成数座橡胶坝,并已形成数千亩水面。
这一距市中心最近、离繁华不远、城区首个活水区域的形成,不仅使这一过去被人忽视的区域魅力得到彰显,而且使这一区域价值得到了快速提升。
随着沁水新城、水岸清城以及千亩大盘广厦•水岸东等一批毗邻浐河的楼盘相继亮相,乐水市民已蜂拥而至。
从商业环境上看,城东拥有康复路综合市场、轻工批发市场和小食品批发市场一条街。
以康复路、轻工市场、义乌商城为中心的核心商圈,年成交额30 亿元以上,令城东商贾云集,人气旺盛。
对乃至整个西北五省来说,影响非常之大,是让商贸经济充满活力的“发动机”,也极大地提升了城东的居住舒适度和区域价值。
城东区的支柱产业以前是纺织业,现在是军工业和机电产业。
目前城东的支柱产业一是以森寨为中心的国防工业区,除“华山”、“东”和“昆仑”机械厂、黄河机械制造厂、西北光学仪器厂6 家大军工企业外,汽车总厂,微波设备厂亦坐落其间;二是以家庙为中心,省属工业为骨干的建筑机械、机电工业区,该工业区在1985 年建成了全国最大的中外合资制药企业森制药公司。
从道路设施看,城东与城交通便捷,二环、三环路全线贯通,绕城高速也已经通车。
纺织城的道路设施也较好,不过通的公交线路相对较少,与其他区域往来不是很便。
从教育上看,城东有交通大学、工业学院等大专院校以及交大、工业学院附属中学、黄河、西光、昆仑子校等知名大、中小学,也为区域提供了良好的教育背景,形成了城东日渐浓厚的文化教育氛围,由此所衍生的校园经济、文化产业经济、使东部具有了与南郊伯仲难分的优势。
西安纺织城老城区老厂区改造营销总案110p
![西安纺织城老城区老厂区改造营销总案110p](https://img.taocdn.com/s3/m/e45ebbb6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89.png)
价格策略与优惠政策
价格定位
根据市场情况和产品特点,制定合理的价格策 略。
优惠政策
针对不同客户群体和销售渠道,制定相应的优 惠政策,提高客户购买意愿。
价格调整
根据市场变化和销售情况,灵活调整价格策略,保持竞争优势。
05
宣传方案
广告宣传方案
电视广告
在主流电视台播放西安纺织城老城区 老厂区改造项目的广告,展示项目特 色和优势。
评估机制
制定项目销售效果评估标准,定 期对项目销售情况进行评估,以 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07
风险控制与应对措施
市场风险与应对措施
总结词:市场风险是老厂区改造项目面 临的主要风险之一,包括市场需求变化 、竞争加剧等。
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增强品牌竞 争力,以应对市场竞争的挑战。
加强市场调研,了解目标客户的需求和 偏好,制定针对性的营销方案。
01
02
03
年轻白领
寻求时尚、舒适、便利的 居住环境,有一定的购房 需求和预算。
中产家庭
注重生活品质,希望拥有 宽敞舒适的居住空间,有 购房需求和较强的购买力。
投资客
关注房地产市场动态,将 老厂区改造项目视为投资 机会,看重未来升值潜力。
竞争对手分析
其他开发商
区域内其他房地产开发企业,拥 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和品牌知名度。
品牌传播
通过广告、公关、活动等多种渠道,提高品牌知名度 和美誉度。
品牌合作
与相关产业品牌合作,共同推广,扩大品牌影响力。
销售渠道策略
线上销售
建立官方网站、电商平台等线上销售渠道,方便客户购买。
线下销售
开设实体店、与房地产开发商合作等线下销售渠道,提供体验式 服务。
西安半坡遗址保护利用与纺织城片区发展浅析
![西安半坡遗址保护利用与纺织城片区发展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51c631d0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08.png)
西安半坡遗址保护利用与纺织城片区发展浅析2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院陕西西安 7100753陕西省文物保护工程有限公司陕西西安 710075摘要:本文对西安半坡遗址的保护利用现状、纺织城片区区域发展现状及半坡遗址与所在区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基于城市蔓延之下,遗址保护与地方经济相互抑制,通过博弈论、弹性规划思想及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出了建设半坡文化遗址公园并与周边区域特色经济协同发展策略及相关对策。
关键词:半坡遗址;纺织城;区域发展;保护利用1研究背景西安半坡是西安市一处重要的仰韶文化遗产,于1953年被发现。
由于其规模巨大,保存也较为完整,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仰韶文化时期聚落文化的发展历程,具有重要的价值,1961年时被列入我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半坡遗产的保护工作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1957年设立的专门机构--西安半坡博物馆,是我国在考古遗址基础上设立的博物馆。
半坡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多数历史遗存得以保存、初步建立了相关的保护制度、积累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取得了众多的学术研究成果遗产也成为西安城市对外交流的“文化名片”。
但是,与半个世纪前相比,当前对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工作的认识更加全面与深刻,原有的保护工作已不能满足当前的要求;此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半坡遗产保护所处的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挑战和机遇,对遗产历史信息的真实性与完整性造成潜在威胁。
在这样的背景下,有必要对半坡遗产的保护利用进行探索,分析其存在的不足与面临的挑战,从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和区域发展协同方向提出一定的策略。
2半坡遗址与周边环境现状2.1保护现状半坡遗址经考古发掘的房址、窖穴、环壕、哨所建筑、陶窑、墓葬等均为原址原物,已原状展示的土遗址和出土的大量可移动文物成为原址实物的佐证;遗址真实性较好。
自开展考古工作至今,半坡博物馆范围内的遗址都进行了较好的保护,遗址延续性基本得到体现。
西安纺织城
![西安纺织城](https://img.taocdn.com/s3/m/7c4eaa6358fafab069dc0258.png)
西安纺织城工业区位分析及发展浅析摘要:本文是基于地理区位和工业区位分析的角度对纺织城作为老工业基地的优势劣势进行分析从而解答其发展中兴起以及衰落原因,并通过以前的分析对纺织城将来发展的方向做出一定的探索。
关键词:纬度风向原料供应交通运输条件销售范围生产模式管理体制运营模式市场竞争力纺织城区位特点纺织城建于上世纪50年代初。
作为国内重要的纺织工业发展基地之一,当时的西安东郊灞桥区一带地面宽广、村落较少、水源丰富、水质适宜。
不仅如此,该地区还西通市区,北邻发电厂,距陇海铁路仅3公里,纺织城区位优势:由于西安市地处中纬度内陆地区,一年多东北风和西南风而纺织城地处西安市东边,这使得在大体上不会使得火电厂的废气排放影响到市区居民的生活稳定,电厂的设置提供了地理上基本的保证。
第2/6页厂区临近灞河浐河,使得污水的排放有了便利的渠道,并且厂址的选择是在河道的中下游地区,不会影响到西安市区的取水以及当时西安主要的取水地点并不在浐灞两条河流,在另一方面也满足了建厂的基本需求。
厂区附近就有大量的棉花供应,并由于计划经济时期的生产特点,国家计划在关中尤其是以西安为主的周边各县种植有大量的棉花以满足纺织厂的需求,并将山东,新疆等地区优质的的棉花运送到纺织城,这些都为建设棉纺织厂提供了原材料,也是建厂的必要条件。
该地区西邻市区,临近国道高速公路,并且政府建立了相当完备(在当时看来)的道路基础设施,这些无不使得纺织城在相当一段长的时间内蓬勃发展。
纺织城区位劣势:同时也暴露出明显的问题,由于是计划经济,所以原料(棉花)有保证,在改革开放之后市场经济的开放,山东、新疆地区的棉花供给变得不再稳定,而关中平原由于水热条件跟山东、新疆地区的差异,并不适合棉花的生长,再加上棉花市场价格比较底,相比于粮食蔬菜种植收入较低,慢慢退出了关中的种植业,本地原料的缺少,更是使得纺织城的境况雪上加霜,最终走下衰落。
近年来,尤其是2000年之后的这十年里,由于社会大众对于环境保护的要求不断攀升,工厂的排污成为了重要问题,不但面对着需要建设对污水的处理措施,而且排放指标的体质建立也相应的限制了工厂的产量,原本密集型的产业集群,却由于排污量的限制使得成为了区位的劣势。
西安现代纺织产业园发挥聚合优势,促进产业腾飞
![西安现代纺织产业园发挥聚合优势,促进产业腾飞](https://img.taocdn.com/s3/m/ee99b393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ff.png)
陕西纺织 系列报道(八)西安现代纺织产业园位于西安市城东,北临浐灞生态区、国际港务区;向南辐射蓝田、商洛等地区,交通便利。
园区距离市中心号线及多条公交线路途经园区。
此外,园区依山傍水,环境优美。
依托灞河生态湿地公园,园区绿化率30%,山、原、水、绿在这里构成了一幅大美生态画卷。
几经磨砺,园区的征地拆迁、基础设施配套、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等各20亿元,一期规热力中心、天然气调压站、污水处理厂、自来水加压站,为各类入驻企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配建了纺织城小学富力分校、市六十三中学、在建三甲医院等生活配套设施,保证了园区享有市级经济管理权限,项目审批、规划、土地、建设、市政等相关手续可在西安灞河新区管委会一次办结。
同时,园区设立入园企业服务科,为入园企业提供全方位跟踪服务。
此外,园区按照“引进来、扶上马、送一程”的要求,每个项目都由专人集中精力做好各项协调服务工作,切实为企业做好服务。
与此同时,人才优势成为园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西安是全国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最为集中的城市之一,仅次于北京、上海,居全国第三位,就在距园区10公里范围内,聚集着西安工程大学(原西北纺织工学院)、西安现代建筑设计研究院(原陕西纺织建筑设计院)、陕西纺织科学研究院等纺织行业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科技力量十分雄厚。
同时,西安作为传统的纺织、印染基地,人才底蕴深厚,拥有一大批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和熟练工人,形成了跨越科研、管理、生产不同层面的人才链。
老城精彩蝶变,新城强势崛起:,促进产业腾飞西安现代纺织产业园肩负着“建设宜居灞桥,打造最美城区”的重要使命。
西安现代纺织产业园内汇聚了西安纺织集团等多家龙头企业。
西安纺织城艺术区发展滞后问题探讨
![西安纺织城艺术区发展滞后问题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f42c967c1eb91a37f1115c7b.png)
西安纺织城艺术区发展滞后问题探讨【摘要】在城市发展与产业革新的影响下,以旧工业厂区改造为文化产业园的开发策略为研究基础,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众多角度来分析改造开发的途径。
文章以位于西安市灞桥区的纺织城艺术区为例,对纺织城艺术区的有关实践思路和方法、经验与教训进行剖析和总结,以便在此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和方法。
关键词:旧工业遗产改造模式文化产业发展我国对旧工业遗产的保护再利用的研究还处于萌芽阶段,缺少“因地制宜”理论分析,尚未构建一套完整、系统的理论开发体系。
尤其是在对旧工业废弃厂房等改造为文化产业园的空间改造再利用实践中,对国外旧工业厂区改造模式一味的生搬硬套的“照猫画虎”,盲目跟从,磨灭了自己特有的个性和特色。
一、项目概况西安市纺织城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作为当时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纺织业发展核心基地,这里的经济繁华和人口稠密,曾被人们形象的称为“西北的小上海”。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上世纪90您带起,西安纺织城纺织工业也开始慢慢没落。
西安纺织城艺术区是由位于西安市东郊纺织城原唐华一印厂旧址改建而成。
2007年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和艺术界多名艺术家的自发带动下西安纺织城艺术区正式成立。
从此,一大批艺术家和文化产业开始入驻园区,他们带着梦想和热情来到这里,梦想给纺织城一个华丽的变身,梦想着把纺织城打造成像“北京的798”、“上海的莫干山50号”……二、现状分析2012年初当笔者走进西安纺织城艺术区,当初车水马龙、欣欣向荣的景象已不再有,映入眼帘的是物是人非、凄凉没落、奄奄一息的纺织城艺术区。
园区内原有的工业建筑拆建严重,很多建筑上圆圈白灰写着拆字。
人去楼空,艺术群体或艺术家已寥寥无几,交通组织混乱,基础服务设施欠缺,厂区绿化不成体系,整体环境脏乱差,一眼望去死气沉沉。
如果不是看到入口建筑上的名称标识,谁又能想到这就是西安纺织城艺术区呢?这样的现状不得不让我们反思之前它的开始是正确的吗?作为西北重镇它能像北京、上海发达的一线城市那样红红火火发展他们的城市旧厂区改造后的文化产业园吗?为何它的生命没有发展就面临凋零。
浐灞纺织城市场调研解析
![浐灞纺织城市场调研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a6b4bb1f0912a216147929f4.png)
浐灞区域及纺织城区域市场调研分析项目地块位置分布主要集中于纺织城区域及浐河以东灞河以西区域。
一、浐灞区域及纺织城区域未来发展浅析⏹浐灞板块是以“河流治理带动区域发展,新区开发支持生态建设”的发展思路,致力于打造以金融、商务、会展、旅游、居住、创意产业等为主的第三代新城。
现阶段,浐灞中央生态区是整个浐灞的最大价值所在,按照政府规划,浐灞板块向着北和南两个方向在延伸,未来将形成大浐灞的格局。
与中央生态区的北部国际港务区的商务属性不同,纺织城综合发展区未来规划更加偏重城市价值与宜居性,随着2011年西安世园会的举办,区域的城市配套将加速成熟。
⏹纺织城地区综合发展区包括5.3平方公里的核心区(旧城区)和周边辐射区,共约32.39平方公里。
范围为:北至华清路,南至绕城高速浐河桥,西侧咸宁路以北区域以东三环为界,以南区域以浐河为界,东至西康铁路。
纺织城综合发展区将形成“一核、两带、三轴、六区”建设格局,。
“一核”指商贸核心区;“两带”指浐、灞河生态景观带;“三轴”指沿东三环、纺西街及纺北路形成的功能景观轴;“六区”指南部、中部、北部三个居住片区、工业改造区和东部生态住区及工业区等六个功能片区。
计划为5年(2008年—2012年),分三期实施1、大明宫灞桥购物广场位于长乐路与东三环交汇处,占地146亩,建设面积为58万平方米的商业卖场,项目总投资18亿元。
2、纺织城堡子村商圈建设(半坡国际广场)位于长乐东路、纺西街、纺建路、纺北路,电厂东路交叉区域,规划占地490亩,进行商业综合开发,项目总投资25亿元。
包括半坡博物馆在内,规划范围北至华清路、西至东三环、南至半坡博物馆南侧规划路、东至唐都医院西侧规划路。
是纺织城地区综合改造六个重点片区之一,也是西安未来东部新城商贸核心区。
3、省级重点中学铁一中分校建设位于长乐东路、纺西街、纺建路、纺北路,电厂东路交叉区域,纺渭路以东,规划占地490亩4、西安公路枢纽城东客运站纺织城核心区北侧,占地172亩,建筑面积4万平米,设计日发送3万人次,总投资2.2亿元,今年计划投资6000万元,完成基础设施建设。
纺织城历史背景及区位分析
![纺织城历史背景及区位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2871919b4daa58da0114adf.png)
“大西安”规划出台的缘由
在我国国家区域总体战略当中,西部大开发无疑居于首要地位、
基础地位和特殊地位。规划讨论稿认为,中西部地区是我国经济区域
发展战略的平衡点,西安则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中心之一。西安建
设国际化大都市,对于西部的引领辐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通过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可以使西安的发展从地方布局上
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
关中—天水经济区包括陕西省西安、铜川、宝鸡、咸阳、渭南、杨凌、 商洛(部分区县 )和甘肃省天水所辖行政区域,面积7.98万平方公里, 2007年末总人口为2842万人,直接辐射区域包括陕西省陕南的汉中、 安康,陕北的延安、榆林,甘肃省的平凉、庆阳和陇南地区。
经济区地处亚欧大陆桥中心,处于承东启西、联接南北的战略要地, 是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基础好、自然条件优越、人文历史深厚、发展潜 力较大的地区。加快经济区建设与发展,有利于增强区域经济实力, 形成支撑和带动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有利于深化体制机 制创新,为统筹科技资源改革探索新路径、提供新经验;有利于构建 开放合作的新格局,推动西北地区经济振兴;有利于深入实施西部大 开发战略,建设大西安、带动大关中、引领大西北;有利于应对当前 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承接东中部地区产业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发展现状
(一)经济稳步增长。2000年至2007年,经济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 长13%,2007年达到3765亿元,占西北地区的28.6%;地方财政收入年 均增长15%,2007年达到189亿元,占西北地区的16.3 %。经济增长速 度不断加快,运行质量明显提升,发展实力显著增强。
西安各区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西安各区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9572923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5a1b142.png)
西安各区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西安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古城之一,同时也是陕西省的省会城市。
作为中国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西安拥有着丰富的资源和优良的地理位置。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西安正经历着重大的发展变革。
本文将对西安各区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进行分析。
一、发展现状1. 西咸新区西咸新区是西安市的新兴区域,也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核心区。
以空港经济区、现代产业园区和新城区三个板块为主导,西咸新区致力于打造现代制造业转型升级基地和创新创业示范区。
目前,该区正吸引大量的投资和企业入驻,成为西安城市发展的重要引擎。
2.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位于西安市高新区,是西安乃至中国西部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之一。
该区域聚集了大量高新技术企业和研发机构,包括航天、电子、信息技术等领域。
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具有雄厚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对西安未来的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 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是西安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区域之一。
作为中西部地区最大的国家级开发区之一,该区域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优越的地理位置。
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聚集了许多知名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西安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4. 北部新区北部新区是西安市规划建设的新兴区域,也是西安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
该区域拥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和开发潜力,将发展成为西安新的城市中心和现代化生态城区。
北部新区的建设将有力推动西安城市发展的转型升级。
二、未来趋势1. 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西安将成为中国西北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城市。
预计未来几年内,西安将继续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和培育力度。
同时,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打造区域经济合作共同体,形成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2. 人口流动与城市发展随着西安城市发展的加速,人口流动将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
西安市灞桥区纺织产业园总体规划环境影响报告审查意见
![西安市灞桥区纺织产业园总体规划环境影响报告审查意见](https://img.taocdn.com/s3/m/89c8f50e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a3.png)
西安市灞桥区纺织产业园总体规划环境影响报告审查意见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程序的有关规定,经审议,我局拟对5个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作出审批意见。
为保证审批意见的严肃性和公正性,现将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基本情况予以公示。
公示期为2019年6月12日-2019年6月18日(五个工作日)。
电话:xxxxxx传真:xxxxx通讯地址:西安市灞桥区xx听证告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自公示起五个工作日内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可对以下拟作出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批复决定要求听证。
(1)废气由预测可知,本项目有组织污染物切割烟尘的最大地面空气质量浓度为4.9742μg/m3,最大浓度占标率为1.105%,出现在下风向201 米处;打磨粉尘的最大地面空气质量浓度为1.2066μg/m3,最大浓度占标率为0.2681%,出现在下风向74 米处;本项目无组织污染物生产车间烟尘的最大地面空气质量浓度为52.832μg/m3,最大浓度占标率为5.87%,出现在下风向 58 米处;打磨间粉尘最大地面空气质量浓度为24.514μg/m3,最大浓度占标率为2.723%,出现在下风向11 米处。
综上,项目废气排放量能够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二级标准限值要求。
(2)废水项目营运期废水主要为办公生活污水,无生产废水产生。
生活污水产生量为168m3/a。
经化粪池处理后,排入西安市第十二污水处理厂处理后达标排放。
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三级标准及《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GB/T31962-2015)标准的要求。
本项目废水不直接外排,不会对区域水环境造成影响。
(3)噪声本项目主要为生产设备如剪板机、开平机、冲床、压力机、气泵、切割机、二保焊机、钻床等运行时产生的噪声。
项目运营期间,通过设置减振垫等相关措施,生产车间厂界西侧噪声贡献值达到《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2类标准,南侧和北侧噪声达到 4 类标准,项目运营噪声对厂界周围的贡献值较低,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明显影响。
陕西省西咸新区核心区经济建设的优势及劣势分析
![陕西省西咸新区核心区经济建设的优势及劣势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dd989a8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1f.png)
陕西省西咸新区核心区经济建设的优势及劣势分析1. 引言1.1 介绍陕西省西咸新区核心区经济建设的背景陕西省西咸新区核心区是陕西省政府实施“一区两带八组团”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西咸新区的核心发展区域。
西咸新区核心区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咸阳市和渭南市交界处,总规划面积为约1400平方公里,涵盖了临潼区、蓝田县、韩城市等重要地区。
该区域是陕西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也是陕西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
西咸新区核心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包括丰富的矿产资源、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气候条件。
该区域还具有便利的交通网络和发达的基础设施,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西咸新区核心区正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向高端、智能、绿色方向发展。
该区域还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努力打造西部地区领先的经济创新中心。
西咸新区核心区经济建设的背景非常有利,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难题,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加大创新力度等措施加以解决。
2. 正文2.1 西咸新区核心区经济建设的优势分析一、区位优势西咸新区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和咸阳市交界处,是陕西省重要的经济发展区域。
其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与西安国际机场相距不远,可以快速连接全国各地,有利于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
二、政策优势西咸新区作为国家级新区,享有更多政策支持和优惠政策。
政府为吸引企业和项目落地提供了很多优惠政策,包括税收减免、财政支持、土地优惠等,为区域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产业优势西咸新区拥有多种优势产业,包括航空工业、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等。
这些产业具有较强的基础和技术优势,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提升地区竞争力。
四、人才优势西咸新区地处西安和咸阳之间,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
定位为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吸引了大量人才聚集,为区域经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持。
五、环境优势西咸新区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推动绿色发展。
纺织工业城规划及技术问题分析
![纺织工业城规划及技术问题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75f7d356f1aff00bfd51e3e.png)
纺织城规划及技术问题分析1引言ﻭﻭ阿克苏地区棉花资源丰富,是优质长绒棉生产。
纺织,改善民生、出口创汇,对经济的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纺织城总体规划设计2010年8月已获维吾尔自治区府批准实施,并拟升级为国家级特大开发项目.城市总面积60km2。
纺织城是一个要求在5~10年的时间内建成一个600万纱锭及其链和庞大的配套工程的特大型工程,是的.从瓦特发明蒸汽机推动,1870年曼彻斯特开始建立近代机械纺织,到1905年我国原国家副的父亲荣德生在无锡和创办申新纺织,历经百年,世界上也没有这样大的纺织城.我国解放后,国家大力纺织,解决人民的穿衣问题,从50年始相继建立了西安、青岛等纺织城,但其规模都不足百万锭,而布局也没有如此集中。
是我国最大的纺织,历经数十年,也只有国棉32厂等32个大中型纺织厂,只有200多万锭及10多个大中型印染厂.因此要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建成如此规模特大的纺织城,任务非常艰巨。
纺织城的建设必须把科学技术放在首位,才能真正实现生产出高产、优质、低成本的纺织产品,创世界名牌占领国内外市场,并达到节能、减排、生态、环保、低碳的目标。
纺织城的建设必须解决一系列的矛盾,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1)结构、链、产品方案和市场变化、市场需求的矛盾.(2)大量的能源、水消耗量和节能减排,生态、环保、低碳的矛盾。
(3)阿克苏地区水资源欠缺和印染厂黏胶纤维厂用水量大的矛盾.(4)纺织城的建设大量采用先进科技及设备和人才培养及人员素质提高的矛盾。
(5)庞大的需求和短时间内落实的矛盾,招商引资和落实策的矛盾。
搞好纺织城建设,规划是先行,设计施工中处理好各种工程技术问题是关键,没有既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经验的领导、管理、设计、施工2综述ﻭﻭﻭ阿克苏纺织城的班子,是难以高效完成建设任务的.ﻭﻭﻭ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其设计理念必须符合21世纪科技进步的要求。
把阿克苏纺织城建设成一个的技术先进、经济合理、节能环保、生态平衡及合理布置防风林带的城,利用再生能源节电,最大限度利用太阳能供热,热电厂炉渣制成建筑材料变废为宝,污水循环利用节水,适度绿化美化,平安畅通,使纺织城能生产出高产优质,低成本的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吸引国内外商家到阿克苏纺织城办企业。
西安纺织城发展规划
![西安纺织城发展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844e9c97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a6.png)
西安纺织城发展规划一、引言西安纺织城作为中国西部地区最大的纺织服装批发市场,对于促进本地区纺织产业的发展和经济增长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为了进一步提升西安纺织城的发展水平,本文将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以促进纺织城的可持续发展。
二、市场分析1. 当前纺织市场状况通过对纺织市场的调研发现,西安纺织城目前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市场需求的变化。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纺织品的品质和款式要求越来越高,同时,电子商务的兴起也给传统纺织市场带来了冲击。
2. 市场发展趋势根据市场调研数据分析,未来几年纺织市场将呈现以下趋势:- 消费者对环保纺织品的需求将增加;- 个性化定征服装市场将迎来发展机遇;- 电子商务将成为纺织市场的重要销售渠道。
三、发展目标基于市场分析,制定以下发展目标:1. 提升产品质量:通过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提升纺织城内产品的质量,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纺织品的需求。
2. 优化产品结构: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调整纺织城内各类产品的比例,增加环保纺织品和个性化定征服装的供应。
3. 拓展销售渠道: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建立线上销售平台,与线下实体店形成互补,提升产品的销售额和市场占有率。
四、发展策略1. 技术升级:引进先进的纺织生产设备和技术,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和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2. 产品创新:加大对环保纺织品和个性化定征服装的研发和生产力度,满足市场需求。
3. 品牌建设:加强纺织城的品牌宣传,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更多消费者。
4. 电子商务拓展:建立线上销售平台,提供便捷的购物体验,拓展销售渠道,增加销售额。
5. 产业链拓展:与相关产业链企业合作,实现产业链的延伸和互利共赢。
五、实施计划1. 技术升级计划:投资一定资金引进先进设备,培训员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计划时间为2022年至2023年。
2. 产品创新计划:成立研发团队,加大对环保纺织品和个性化定征服装的研发力度,估计2022年下半年推出新产品。
面向社区的老工业区更新的探索——以西安市纺织城地区为例
![面向社区的老工业区更新的探索——以西安市纺织城地区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a71578f7524de518964b7de1.png)
面向社区的老工业区更新的探索——以西安市纺织城地区为例孟鑫摘要:人类漫长的发展长河中留下了无数宝贵的历史遗产,承载城市近现代文明记忆的工业遗产便是其中别具特色的一部分,然而面对日益繁荣的市场经济,我国大量工业区出现衰败,出现老工业区住区日益破败,大量原住民不断外迁,人才无法实现集聚,工业区丧失原有的活力等问题。
在我国社会转型的新常态下,如何进行老工业区更新成为转型期的重要课题。
工业区更新的困境不仅仅是产业的缺失和遗产破坏,更是工业社区团体的集体复兴。
因此本文以西安纺织城地区为例,以期通过社区化的角度,从工业遗产的社区化和社区更新两部分,探讨老工业区整体更新的策略。
关键词:工业遗产社区更新空间重构无障碍设施1背景人类漫长的发展长河中留下了无数宝贵的历史遗产,其中承载城市近现代文明记忆的工业遗产更别具特色,相比人们对其他历史遗产的保护,工业遗产成为市场经济下城市发展的“累赘”,不被人们普遍重视。
在我国,工业化进程只有近百年甚至几十年的历史,在市场经济的压力下,正像我们曾经不文明地对待古城古街一样,我们正在迅速毁掉工业时代留在中华大地上的遗产。
随着20世纪60年代国际保护工业遗产运动的开始,人们逐渐发现近在咫尺的工业遗产的价值,而工业遗产保护的内涵也不短扩展至与工业生产相关的其他社会活动场所,如住房供给、宗教崇拜或者教育。
因此,老工业区的整体更新和改造越来越受到业界人士的关注。
我国近现代工业遗存非常丰富,随着新中国成立后大力发展工业经济的导向,建立了大量工业基地。
而西安是我国“一五”期间布局的4个棉纺织基地之一,是西北地区最大的棉纺织基地。
其工业遗存也相当丰富,而现代工业遗存集中成片的西安纺织城地区是西安工业遗存较为典型的地区。
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加上企业自身体制的原因,西安纺织城地区大多数企业陷入困境,随之而来的区域问题日益凸显。
而现行许多工业区改造较多的注重工业遗存的物质价值而忽略了其特有的社会价值,因此,面对日益衰退的工业企业及其配套住区和设施,如何在结构性转型的城市发展模式中保护好工业遗存,同时找回失落的老工业区住区文化便成为新常态下老工业区更新的核心。
西安纺织城工业区位分析及发展浅析
![西安纺织城工业区位分析及发展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aabd201f227916888486d76e.png)
题目:西安纺织城工业分析以及前景展望学生姓名:学号:院系:城市与环境学院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年级:摘要:本文是基于地理区位和工业区位分析的角度对纺织城作为老工业基地的优势劣势进行分析从而解答其发展中兴起以及衰落原因,并通过以前的分析对纺织城将来发展的方向做出一定的探索。
关键词:纬度风向原料供应交通运输条件销售范围生产模式管理体制运营模式市场竞争力纺织城区位特点纺织城建于上世纪50年代初。
作为国内重要的纺织工业发展基地之一,当时的西安东郊灞桥区一带地面宽广、村落较少、水源丰富、水质适宜。
不仅如此,该地区还西通市区,北邻发电厂,距陇海铁路仅3公里,纺织城区位优势:由于西安市地处中纬度内陆地区,一年多东北风和西南风而纺织城地处西安市东边,这使得在大体上不会使得火电厂的废气排放影响到市区居民的生活稳定,电厂的设置提供了地理上基本的保证。
厂区临近灞河浐河,使得污水的排放有了便利的渠道,并且厂址的选择是在河道的中下游地区,不会影响到西安市区的取水以及当时西安主要的取水地点并不在浐灞两条河流,在另一方面也满足了建厂的基本需求。
厂区附近就有大量的棉花供应,并由于计划经济时期的生产特点,国家计划在关中尤其是以西安为主的周边各县种植有大量的棉花以满足纺织厂的需求,并将山东,新疆等地区优质的的棉花运送到纺织城,这些都为建设棉纺织厂提供了原材料,也是建厂的必要条件。
该地区西邻市区,临近国道高速公路,并且政府建立了相当完备(在当时看来)的道路基础设施,这些无不使得纺织城在相当一段长的时间内蓬勃发展。
纺织城区位劣势:同时也暴露出明显的问题,由于是计划经济,所以原料(棉花)有保证,在改革开放之后市场经济的开放,山东、新疆地区的棉花供给变得不再稳定,而关中平原由于水热条件跟山东、新疆地区的差异,并不适合棉花的生长,再加上棉花市场价格比较底,相比于粮食蔬菜种植收入较低,慢慢退出了关中的种植业,本地原料的缺少,更是使得纺织城的境况雪上加霜,最终走下衰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安市纺织城核心区多层次环境分析
摘要:以西安纺织城核心区为例,从功能业态、建筑空间、交通、景观绿化四个角度解析基地环境,并提出基于基地本身特点的相关环境改善措施。
关键词:环境解析图底理论连接理论场所理论
一.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已由原本的对温饱冷暖的硬质需求上升到对居住环境、文化氛围等的软质需求,因此,环境的舒适性、人文性、可及性等开始得到重视。
本文以西安市纺织城核心区为例,对其进行环境的多层次解析,并提出相关改善措施。
二.基地概述
西安纺织城建于1950年代,是我国当时重要的纺织品生产基地之一,由前苏
联专家帮助建设,是西安地区工业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时建设的巨大厂房、灰砖砌筑的职工住宅和专家公寓等依旧矗立,透露着旧有岁月浓郁氛围的场所环境随处可见。
纺织城地处西安市东部浐、灞河之间,白鹿塬北麓。
核心区面积约
5.3km2,拥有约6家纺织企业和少量其他企业,常驻人口10万人,其中纺织企业职工人数约5万人,多数企业均面临政策性破产局面,纺织城这一曾经拥有辉煌历史的地区成为目前西安市贫困人口相对集中、发展较为滞后的区域。
三.环境解析
1)功能业态环境
基地原有的两处纺织厂房,一处已经置换为创意产业艺术区,一处仍在进行纺织产业,另外基地中还散乱布置着其他轻工业、居住区、酒店等业态形式。
现状功能业态行式布局杂乱,不成体系,仅有的部
分商业用地和居住用地难以满足作为基地中主要人群
的创意产业人员的日常生活需求。
大面积的工业用地成
为了基地发展的瓶颈要素,使得基地不能进行土地的高
效配置,作为今后纺织城的核心发展区,难以发挥
凌乱的功能环境土地有效价值,难以提升地块的级差地租。
2)建筑环境
从建筑质量方面而言,基地中多数为过去使用的工业建筑,只有部分是后来
加建的。
通过对基地建筑进行
建筑质量评估,将其分为一类
建筑(建筑质量好,可继续使用)、二类建筑(建筑质量一
般,需进行改造才可继续使
用)、三类建筑(建筑质量差,
需拆除),并得出相关数据,
其中一类建筑占5%,二类建筑占65%,三类建筑占30%.
从建筑空间而言,基地中两个厂房建筑占去大部分空间,使得空间形式呆板、压抑,并且建筑相互之间没有形成具有一定联系的建筑体系,图底关系混乱,空间形式杂乱无章。
3)交通环境
从动态交通而言,基地中缺少一个明确的动态交通系统(机动车环路和步行道路)将其中的各功能片区串联起来,以实现功能片区的互利共生。
混杂的动态交通环境也对其中的居住者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
从静态交通而言,基地中无规划停车场的现状造成了居住人群见缝插针式的停车现象,使得原本稀缺的开敞空间变成了所谓的“停车场”,并且对基地的景观环境也造成的一定的影响。
4)景观绿化环境
基地绿化布置散乱,没有针对人流主要节点作相关的开敞空间和景观布置,以致基地软质景观难以满足居住人群的生活需求。
不成体系的蜻蜓点水式的景观形式不仅不能形成系统性的景观格局,而且无法形成景观的聚集效应,难以发挥各子体的作用。
另外,基地景观形式单一。
面对一个以工业遗存占大部分空间的基地,并没有利用此得天独厚的人文要素做文章。
文脉的缺失使得基地景观与基地历史相脱节,使得居住人群失去空间归属感。
四.改善措施
针对上述的相关环境分析,结合基地的历史文脉以及现状情况,本文将通过引入空间设计的三种方式:图底理论、连接理论、场所理论,来进行基地环境改善的措施指导,以赋予虚实环境以结构,建立各部分环境之间的联系,并回应人性需求和各自环境的独特要素。
1)图底理论
图底理论是基于建筑体量作为实体(实)和开敞空间作为虚体(底)所占用地比例关系的研究。
针对基地混乱无
章的环境现状,图底
理论的引入旨在通过
构建建筑实体和景观
虚体间的秩序,来明
确片区的空间结构。
在这个秩序中,不同
尺度的空间既独立围
合,又彼此顺序联系
很有条理。
具体做法是通过建筑形体的分割、重组、围合等方式来界定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以同质和异质两种空间构建形式在同一中寻求各子空间的特点,实现硬质软质空间的外美融合。
2)连接理论
连接理论则源于研究连接不同元素之间的“线”。
这些线由街道、步行道、线性开敞空间或其它在空间上连接城市各个部分的连接要素组成。
对基地进行图底的鲜明处理过后,为实现基地空间的连续性和整体感,引入连接理论。
通过街道、步行道、线性开敞空间等廊道元素的植入,串联各片区,以形成一个有机的网络系统。
具体做法是,通过廊道的搭建,将各片区的景观斑块联系起来,并在主要空
间节点释放能量,已形成一个层级分明,绿轴引领,绿网渗透的空间体系。
3)场所理论
场所理论比图底理论和连接理论更进一步,它加入了人的需求和文化、历史及自然环境等考虑因素。
其结合环境的独特形式和内在细节给予物质空间更多丰富的内容。
这是对包括历史和时间要素在内的文脉的回应,增强了新的设计与现状条件之间的适应性。
针对基地特殊的文脉现状,引入场所理论,以求对原有工业文化的深层次挖掘。
对基地工业遗存的利用,对原有基地肌理的延续都可以成为构建场所的方法,从而实现空间归属感。
具体做法是,对原有厂房进行建筑单体改造和功能置换,以服务于基地的新功能。
对水塔、管道、工业设备、牛腿柱等工业元素进行景观植入等。
从而实现文化的传承,赋予环境以文化底蕴。
五.结语
居住环境是一个在当今社会愈日剧热的话题,环境处理得好坏将很大程度影响居住场所的舒适程度。
本文通过引入空间设计的三种方法,对基地现状环境提出相应改善措施,以求借此次探索,对日后的居住环境的处理予以一定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