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近五年国际收支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我国国际收支特征,问题以及对策

经济管理学院10级金融工程专业

摘要:本文通过对2007年至2011年中国收支平衡表的简单分析,概括总结了这五年来我国国际收支的特点,以及这些特征背后隐藏的问题,最后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顺差;国际收支

一、引言

自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至今,对外贸易业务发展突飞猛进,因此国际收支也备受关注。

二、近五年国际收支的特征

备注:⑴根据2007-2011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绘制。

⑵“外汇储备增减”项中,符号表示储备增加。

资料来源:http://.

1.经常项目保持顺差趋势

从图中可看出,我国经常项目收支顺差的主要来源是货物和服务项目,在这两个项目中,货物收只是顺差,服务项目是逆差,这表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主要依靠实际货物的出口来获取顺差。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于2008年下半年开始调整政策,连续7次提高出口退税率,降低出口信保费率,所以货物出口受到危机的影响不是很明显。

2.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持续增加

近几年中国一直在追求经济的增长,在影响资本与金融项目变动的主要因素中,由于中国经济增长可为资本创造出更大的获利机会,自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以来,截止2011年12月末,人民币对美元累计

升值31.35%1,在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中美两国利率差异能够吸引更多的套利资本,对中国的资本流入具有较强的正向推动作用。此外,由于中国对资本流出实行较为严格的管制,削弱了美国经济增长对资本流出的带动作用,使中国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表现出较强的内生性。

3.资本和金融项目中的直接投资以外国在华投资为主

从图中我们可以直观的看出直接投资顺差主要取决于外国在华投资的顺差,这反映了我国吸引外资从事直接生产的政策和对外国资本进入本国金融市场的监管状况。因为中国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不是很大,所以自2009年以后大量的外国资本流入我国。

4.外汇储备增长过快

到2011年3月末,央行外汇占款余额已达23.7万亿元。我们已经成为了美国的第一大债权国。

三、我国国际收支现状背后隐藏的问题

1.国际出口长期保持双顺差且以贸易出口顺差为主

1)这里要提到一个概念“出口贸易隐含能”即为了生产出口产品,却

消耗了国内大量的能源,加剧了国内能源供应紧张的局面。我们的出口结构是“四多”和“四少”即能源消耗高、污染排放强度大的产品出口多;能源消耗强度低、污染排放强度小的产品出口少;产业链低端产品出口多、高新产业出口少;货物贸易出口多、服务贸易出口少2。

短期来看这样的顺差会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但从长期发展来看其实是在自断后路,我国是在牺牲环境和能源换来经济的增长,所以说持续的顺差未必是件好事。

2.外汇的持续增长引发的问题

外汇储备过多相应投放的人民币就越多,考虑到贷款的货币乘数效应,外汇占款真正形成的货币投放量可能远超过央行资产负债表中外汇占款的数字,而这也是我国通货膨胀压力很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央行一直坚持收兑流入国内的各种外汇,主要是为控制人民币汇率的过快上涨,保证出口乃至经济和就业不出现重大波动处于控制通货膨胀与保持汇率稳定矛盾中。

四、针对潜在的问题给出的建议

1.针对出口结构的问题,我们应该降低我国出口贸易隐含能,即对高耗能

行业的产品加征出口环节关税,取消对高耗能行业产品的出口退税。

2.保持我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几点建议。

1)采取相应办法适当减少超额外汇储备,如建立外汇平准基金,鼓励1肖继武,崔建强:人民币价值能否促进中国国际收支平衡,2012.

2庞军,石媛昌,闫玉楠,黄少艺:我国出口贸易隐含能及其影响因素的分解分析,2012.

和促进资本输出,放松对外汇的管制;

2)对超额的外汇进行多元化投资等方式分散过度外汇储备带来的风险;

3)建立监管机制,对中国外汇储备的规模与适度值之间进行定期监测

与测算,维持中国外汇的规模。

参考文献:

1.王永利.目前外汇储备过多偏离了货币储备物的本质要求[J].经济研究

参考,2011,(7)

2.庞军,黄少艺,闫玉楠,石媛昌.我国出口贸易隐含能及其影响因素的分

解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2

3.刘艺欣,张力.保持中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政策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

2011

4.肖继五,崔建强.人民币升值能否促进中国国际收支基本平衡[J].中国国

际金融学会会刊,2012

5.方文.国际收支危机的比较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6.姜波克.国际金融[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