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公开课教案

合集下载

关于与朱元思书教案3篇

关于与朱元思书教案3篇

关于与朱元思书教案3篇与朱元思书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了解一些文言知识,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⑵感受文中所描写的富春江独特的自然美景。

⑶把握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⑷背诵并默写全文。

2、能力目标:⑴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

⑵理解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

⑶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提高鉴赏水平。

3、情感目标:通过教读本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2、背诵课文。

3、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

【教学难点】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意。

【教学方法】1、朗读法。

《与朱元思书》是一篇情辞并美的精悍之作,全文像一幅萧疏淡远的水墨画,文辞峻洁而又富于情思。

句式整齐、匀称,音节铿锵,有一种声律美。

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

可引导学生利用提纲背诵法快速背诵,在板书中教师最好给学生提供背诵提纲。

2、合作探究法。

以学生为主体,在相互讨论中交流看法,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课堂真正成为学堂。

3、美点寻踪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作者简介: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调;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整体把握文意,引导学生把握写景的脉络,选择关键词语,增设词语提纲,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与自然融为一体是文人学士的共同追求。

他们用心灵观察体会自然万物之美,赋予山水灵性、情感以至生命。

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为我们留下了独具特色的富春江景,让我们悉心体味、尽情观赏。

与朱元思书语文优质教案

与朱元思书语文优质教案

与朱元思书语文优质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与朱元思书》的作者、背景及文学价值。

2. 通过阅读,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内容:1. 介绍作者:吴均,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

2. 介绍背景:文章写于梁武帝大同三年(537年),作者时年37岁。

当时,吴均与朱元思均为梁朝官员,吴均给朱元思写信,表达了自己对政治的不满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3. 简介文学价值:《与朱元思书》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篇以书信形式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文章,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和背景。

2. 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引导学生阅读文章。

第二章:词语解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文章中出现的重点词语。

2. 培养学生通过上下文推断词语意义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收集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如“的政治”、“的隐逸生活”等。

2. 分析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步骤:1. 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找出重点词语。

2. 引导学生通过上下文推断词语的意义。

3. 总结并讲解词语的用法。

第三章:句子解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复杂句子。

2. 培养学生分析句子结构的能力。

教学内容:1. 筛选出文章中的复杂句子,如“吾观自与其身,诚难矣哉!”等。

2. 分析句子的结构和意义。

教学步骤:1. 让学生阅读文章,找出复杂句子。

2. 引导学生分析句子的结构,讲解句子的意义。

第四章:文章主旨分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

2. 培养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

2. 总结文章的主旨。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

2. 让学生总结文章的主旨。

第五章: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教学目标:1. 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2.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重点。

2. 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点。

教学步骤: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重点。

《与朱元思书》公开课教案(精选12篇)

《与朱元思书》公开课教案(精选12篇)

《与朱元思书》公开课教案(精选12篇)《与朱元思书》公开课教案(精选12篇)《与朱元思书》公开课教案篇1【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

2、培养学生利用想象望“文”生“景”的能力。

3、引导学生领略自然美景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任何从“奇山”和“异水”两方面去描写景物的。

2、培养学生利用想象望“文”生“景”的能力。

【教学难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突破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课文和想象去完成。

)【教材分析与教学设想】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山水小品文,放在本单元学习它有它的双重目的:一是让学生领略绮丽多姿的自然风光,二是通过文言文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前者是情感目标,后者是知识和能力目标。

而在学习过程中,后者是基础。

所以安排两课时来学习本课比较合适。

第一课时主要由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动脑,扫清本课的语言障碍,完成对本课的理解和诵读过程;第二课时在诵读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做到望文生景,望景生情。

关于本文的写景特点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要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逐步去完成,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感受和独到的见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媒体设计】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提供(配乐朗诵和风景图片)欣赏的氛围,让学生在此意境中得到熏陶、感染。

也有助于学生想象。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同学们,本单元我们欣赏了生机勃勃的春,领略了火热坦诚的夏,更感受到了秋天的成熟与丰硕,也品味了冬的严肃与温柔。

这多姿多彩的四季皆是现代的四季,这四季的多姿多彩也是现代人的感受,那么同学们,你想换换口味,欣赏一下一千五百年前的自然风光吗?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古代的浙江,来欣赏富春江的美景吧!(板书课题,出示课件:课文译文的配乐朗读并展示风景图片)二、课文简介也许同学们会问:这么优美的一篇文章,出自谁人之手?又是怎么写成的呢?那么,谁能告诉大家?(检查预习效果)师归纳:本文的作者是吴均,他是南朝梁文学家,其作品多以描写山川景物见长,风格清秀挺拔、语言流畅自然。

与朱元思书教案五篇

与朱元思书教案五篇

与朱元思书教案五篇与朱元思书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习积累文言词语,感知课文大意。

2、熟读并背诵课文,品味写景佳词妙句,提高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的联想与想像能力。

【教学重点】反复朗读课文,并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汇,体会作者寄情于奇山异水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联想与想像能力。

【课前准备】学生:借助工具书识记生字词,反复朗读课文,直至熟练背诵。

爱好美术的同学可以通过绘画展示文中美景,也可选择与美文相配的乐曲进行配乐朗读。

教师:搜集有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可教授记忆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记忆。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朋友朱元思述说行旅所见的信,寥寥百余字,将富春江山光水色描绘得生动逼真。

__语言精练生动,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背诵、通过联想与想像,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作者写作时的心境。

【教学设计】一、恰当导入1、可以由美景图片导入,也可以播放富春江山水的录像,渲染气氛,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可以放《高山流水》等古筝曲,让学生想像,音乐为我们创设了怎样一幅图画。

同学们,你到过富春江吗?它位于浙江省境内,是全国闻名的胜景之一。

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撰文盛赞过它,其中最有名的是古代文学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在文中,作者给出“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赞誉。

这篇与一般书信不同的写景小品文,向我们展示了富春江雄奇秀丽的景色。

现在,让我们跟随作者的笔触,去饱览一下富春江的美景吧!(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课题:与朱元思书吴均目标:学习积累文言词语,感知课文大意。

熟读并背诵课文,品味写景佳词妙句,提高审美能力。

培养学生的联想与想像能力。

二、整体感知1、教师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认真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缥碧甚箭轩邈泠泠千转直视无碍千百成峰鸢飞唳天望峰息心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有条件的可利用课件或投影出示字词,学生识记)2、教师导读:阅读文言文要掌握合理的方法与步骤。

(方法适当也可以提高阅读效率) 熟读全文,把握大意,识记词语,揣摩句意。

与朱元思书教案《与朱元思书》教学教案优秀7篇

与朱元思书教案《与朱元思书》教学教案优秀7篇

与朱元思书教案《与朱元思书》教学教案优秀7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爱岗的小编帮助大家收集整理的《与朱元思书》教学教案优秀7篇,欢迎阅读。

与朱元思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先总后分的描述方法。

2、体味精美清新的语言,积累描绘山水的词语。

3、培养诵读能力、理解能力、欣赏能力、审美能力。

4、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感受江山的奇美。

教学步骤:一、引入课文1.从吴均的一首小诗《山中杂诗》入手,简介作者及风格。

《山中杂诗》: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2.提问:引导学生读一遍后:你能运用一单元所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写了什么?(明确:写“景”,作者居住在深山的一座茅屋里,看到四种景物)3.提问:你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明确:吴均(南朝)(板书),可见这是一位善写山水的大家。

南朝人)4.引入:今天我们来欣赏吴均另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但现在看到的已不是当时的完整信件。

本文见于《艺术类聚》卷七。

由于文中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富春江的秀美风光,历来被人们当做独立成篇的山水佳作来阅读欣赏。

二、分析课文(一)、朗读课文1、明确读音和句读轻声朗读课文,标出不明白的读音、句读。

学生提出。

(学生若不提出,可提醒:缥碧、急湍、轩邈、泠泠、鸢飞戾天(板书备用))朗读:学生全文朗读。

(注意其生字新词的读音、句式停顿的处理)点评:侧重在句读方面。

适当点评学生的情感处理:强调:向上的。

那种“劲”。

2.关键词语释义并译句朗读:出声散读课文;请学生圈出不好解释的词句,准备提问。

导引:对照注释,是否都能解释?有什么觉得不好解释和翻译的?讨论:在学生发问时,视情况作分别处理:一般词语可互答解决;涉及下列板书中的重点词句,板书待用,同时依然互答解决;学生无人发言时:指定下列板书中的关键词,点名回答。

省公开课一等奖《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4篇)

省公开课一等奖《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4篇)

省公开课一等奖《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4篇)《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读出本文生动形象、美丽传神而富于意蕴的特点。

2、调动丰富的想象拓延本文的意境。

3、了解景物描写的层次、艺术处理方法及的感情。

【教学重点】赏读基础上熟诵全文【教学难点】寓情于景【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我们要有仁智之人的修养,就要会醉于山水。

好,就让我们跟随散文家吴均,让他带我们到富春江那奇山异水去走一走,看一看。

吴均何许人也?南北朝时南朝文学家、诗人。

其文工于写景,尤以小品文书札见长,表现出沉湎山水的情趣,称为“吴均体”。

本文是一篇另种文体,多用偶句,少用散句。

二、教学过程〔一〕读其文,疏其义1、对于这样杰出的写景美文,需要我们好好品读吟诵,一起来读一遍,读时肯定要以“乐山水”之心去读,节奏要随情景而易。

要读其文,感其美,汇其情。

2、下面我们还是先来疏通文意,请同学们结合课下解释,四人一小组合作沟通。

〔同学分组活动〕请三个同学来翻译一下,一人一段。

老师在屏幕上打出了课文中一些挺重要的词句,和大家一起沟通。

〔二〕神游佳境本文在文中细腻地描绘了富春江从富阳到铜庐一段沿途百里的很多景物,请同学们用波浪线将文中的景物划出来。

〔同学回答:风烟、天山、水流、小舟、游鱼、细石、急湍、孟浪、夹岸、寒树、清泉、小鸟、鸣蝉、哀猿、横柯、疏条〕〔三〕体情品意“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那么寓于山水间的感情是怎样的呢?思索半分钟后,开通我们的“自由论坛”。

〔同学商量〕整理同学发言得:本文抒写了富春江山水之美,也抒发了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喜爱美妙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你是从文中哪一句话中看出崇尚清高隐逸、鄙视世俗官场的思想感情的?〔同学可结合“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自由探讨在当时肯定程度上黑暗的封建社会,避世退隐的主动性及消极性。

2023精选与朱元思书教案5篇

2023精选与朱元思书教案5篇

2023精选与朱元思书教案5篇与朱元思书教案篇1【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人教社初中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自读课。

为了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吸收古代文学的精华,初中语文课本每册都有两个单元反映古代生活的文言文。

《新课标》要求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并背诵优秀篇章。

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就是一篇优秀写山水的小品文。

它要求全文背诵,可见其精美。

学生学习__是让学生初步懂得怎样审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要通过学习__,善于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

2、教学目标:⑴知识目标:学习__按总分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体会作者融情于景的写法;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学习用审美的角度分析课文。

⑵思想目标:__描写了从富阳到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景色奇特秀丽,令人神往。

通过学习,同学们会情不自禁地热爱大自然的风光,从而培养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⑶能力目标:运用想象,把文字转化成生动的画面。

学习这篇课文,要反复诵读,一边读,一边用想象把文字变成生动的场景,从而领悟__的意境。

体会出作者的志趣和人生态度。

这一目标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让学生学会赏析的意识,渐渐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3、教学的重点、难点:重点:反复诵读理解__内容,从审美的角度体会__的结构美、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

难点:把文字转化成生动的画面,领悟__的意境,将最能体现作者的志趣和人生态度的句子找出来。

【教材处理】虽然学生已经接触了一些古文,但对古文还是有恐惧症。

教师应尽力宣传古人的优秀,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反复诵读,力争当堂背下来。

【教学方法】阅读──讨论──点拨──扩展;朗诵法、背诵、讨论质疑、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程序】一、导入“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

”(元·吴恒赞)“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清画不如。

” (唐·韦庄)“三吴行尽于山水,由到桐庐景情美。

《与朱元思书》优秀教案

《与朱元思书》优秀教案

《与朱元思书》优秀教案《与朱元思书》优秀教案(通用12篇)《与朱元思书》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2、体味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由赏景而引发的内心感触。

3、培养诵读能力。

4、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课文内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入古人描写山川景色的文章很多,同学们前个学期还学习了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

大家一定还记忆犹新吧,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背诵。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文中给大家描绘了山峰、河流的美景,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感受一下这篇文章又是如何来介绍富春江的秀美景色的。

二、检查预习情况,识记生字缥轩邈泠泠嘤嘤鸢戾纶柯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1、朗读:听录音,注意停顿、语气、重音。

生齐读。

2、疏通文意: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难懂的词语,课堂交流,翻译全文,教师点拨。

补充注释:在昼犹昏:犹如,如同。

一百许里:余。

天下独绝:极顶。

百叫无绝:断。

急湍甚箭:超过,胜过。

猛浪若奔:奔马。

泉水激石:冲击。

四、探究学习1、请找出全文的中心句。

2、本文结构上有何特点?3、本文主要用了何种表达方式?4、文章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点?明确:1、“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第一段总领全文,二、三段分别写异水和奇山。

3、描写,表现了山川的景色,突出了富春江水之清澈和沿岸山之高峻。

4、流露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蔑视。

从“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中可以看出。

5、语言优美,一骈为主,骈散结合,讲究声律、对仗。

五、小结山川景色,古来共谈。

当我们手捧书卷,领略这些美文的时候,我们仿佛置身于山水之间,眼观自然之象,耳听天籁之音,身感物外之趣,杂念顿然消逝,心灵得以净化。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希望有朝一日,我们能背起行囊,去饱览祖国的旖旎风光。

六、布置作业比较《与朱元思书》与《三峡》的异同。

八年级上册《与朱元思书》公开课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与朱元思书》公开课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与朱元思书》公开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赏美景,愉悦人心2、掌握描写美景的方法3、朗读并背诵全文【语言导入】师:前面一节课,我们完成了翻译全文的任务,本节课我们将要跟随吴均的眼睛,看一看富阳至桐庐一百余里的美景。

犹记得初一所学的一篇科幻小说,刘慈欣写的《带上她的眼睛》。

透过休假领航员的眼睛,身处地心落日六号的“她”得以窥见地球的日月星辰,草原,微风等美景。

现在请各位同学们依据原文,戴上吴均的眼睛赏美景,把课文朗读一遍,感受愉人山水的魅力。

(生朗读)【赏山水之景】活动任务:寻找吴均眼中的山光水色师:同学们,我们作为一个普通读者,眼睛也普通,那么,不妨借助作者吴均的眼睛 来看看山水。

并完成相关的问题。

作者在第一段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可见吴均认为他所历经的这一程山水是天下第一等的奇异。

可真的是这样吗?如果是,请你找到相应的句子证明。

如果不是,也请说明你的理由。

【教师板书:山水奇异,天下第一】生:我认为这一程山水是奇特的,理由有:吴均乘船所见的水都是青绿色,江水千丈深且清澈见底。

绿水且干净的水,对眼睛 很友好。

老师常说,眼睛 累了,就看看绿色的风景吧。

师:这主要是从水的哪个角度描写?(水之颜色,水之声音,水之形态,水之光泽,水之质地)生:水的颜色师:你用什么感觉知道这是绿色的水?生:眼睛师:所以从描写景物的感官角度来分析,我们可以说作者通过感官里的视觉描写(板书:视觉描写),为读者呈现了江水哪种特点?生:江水颜色青绿又澄澈。

师:眼见为实的“千丈见底”和“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有何共同之处?生:都是描写江水的清澈师:两者有区别吗?生:一个说可以看见江底,一个说可以看见江底的鱼游动,还有细小的石头,眼睛没有阻碍。

区别……师:你觉得哪种表述,你会印象深刻?生:第二种师:为什么?生:它有细节,填补了我对江水清澈的想象空间。

师:是啊,直接说江水清澈,我们没法感知具体江水澄清的程度。

第12课《与朱元思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2课《与朱元思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2课《与朱元思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4.背景链接南北朝时,政治黑暗,社会动乱。

一些仕途失意或受佛教、道教影响的士人便遁迹山林,避世隐居。

吴均一生仕途不如意,因而,他只能通过寄情山水来排解心中的苦闷。

他曾在《与顾章书》中说:“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表明自己辞官后,将要到石门山中去隐居。

因此,这篇文章也不单纯是写景,而是寓情于景,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作者寄情于山水,向往自然的志趣;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对世间追求利禄之徒的讽刺之意。

三、整体感知1.听读课文(播放朗读,注意字音、停顿)2.朗读指导(1)读准下列加点字注音缥碧piǎo 急湍tuān轩邈xuān miǎo 泠泠líng líng 嘤嘤yīngyīng 鸢飞yuān戾天lì___经纶lún窥谷kuī3.朗读展示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piǎo] 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tuān]/ 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xuān miǎo],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líng]/作响;好鸟/相鸣,嘤嘤[yīng]/成韵。

蝉/则/千转[zhuàn]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yu ān]飞/ 戾[lì] 天者,望峰/息心;经纶[lún]/ 世务者,窥[kui] 谷/忘反。

横柯[ke]/ 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4、文言知识及翻译(1)重点实词①天山共色(同样的颜色)②从流飘荡(跟,随)③水皆缥碧(青白色)④争高直指(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⑤泉水激石(冲击,撞击)⑥横柯上蔽(树枝)⑦疏条交映(互相掩映)(2)通假字①千转不穷(“转”,同“啭",鸟叫声,这里指蝉鸣)②窥谷忘反(“反”,同“返”,返回)(3) 一词多义①天下独绝(绝妙)(1)绝②猿则百叫无绝(停止)①负势竞上(向上)(2)上②横柯上蔽(在上面)(4)词类活用①任意东西(东西,名词用作动词,向东或向西)②猛浪若奔(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③负势竞上(动词作状语,争着;名词作动词,向上)④互相轩邈(轩邈,形容词用作动词,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5)重点句子翻译1.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与朱元思书》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素材

《与朱元思书》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素材

《与朱元思书》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素材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与朱元思书》的内容;(2)了解和掌握朱元思书的主要观点和表达方式;(3)能够运用文中的观点分析和评价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与朱元思书》的理解和分析能力;(2)培养学生运用文中的观点进行思考和表达的能力;(3)通过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热爱学习、勇于探索的精神风貌;(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类命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王羲之的《与朱元思书》2. 教学重点:(1)理解《与朱元思书》的主要内容和观点;(2)分析朱元思书的表达方式和语言特点;(3)运用文中的观点进行思考和表达。

3. 教学难点:(1)理解朱元思书中的深层含义和哲理;(2)运用文中的观点分析和评价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复习相关的文学常识;(2)简要介绍王羲之的背景和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与朱元思书》,理解文本内容;(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朱元思书的背景和写作意图。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朱元思书的主要观点和表达方式;(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和分享。

4. 探究学习:(1)引导学生运用文中的观点分析和评价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2)学生通过探究学习,提高自己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5. 教学拓展:(1)引导学生了解和欣赏王羲之的书法作品;(2)学生通过欣赏和分析书法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合作意识;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和思考深度;3. 考试成绩评价:评估学生在考试中的表现和掌握程度。

与朱元思书教案四篇

与朱元思书教案四篇

与朱元思书教案四篇与朱元思书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准确、熟练朗读全文,基本达到熟读成诵。

2、借助页下注释,初步感知__大意。

3、品味赏析__的语言美、意境美、情趣美等,获得美的享受。

二、教学重、难点1、文言文重在朗读,在准确朗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

2、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美,提高其审美能力。

3、正确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所抒发的感情。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出示目标1、各位同学,语文学习犹如快乐的旅行,她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快乐和幸福,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知识和感悟。

今天,就让我们背起智慧的行囊,继续我们的快乐之旅。

我们的目的地是哪里呢?请大家先看一幅古代的山水画卷:你看江水碧波荡漾,两岸高山危耸……这就是元代山水画家黄公望所画的《富春山居图卷》,图中所画的就是古往今来令无数文人墨客心驰神往、为之倾倒的美丽的富春江!今天,我们就到这美丽的富春江来游山玩水!2、在正式开始这趟快乐之旅之前,我先给大家找了一个导游——吴均。

下面就让我们紧跟着他的脚步走进__《与朱元思书》,去领略美丽的富春江山水风光。

3、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指导朗读①请学生给下列字词注音:缥(piǎo)湍(tuān)轩邈(xuānmiǎo)泠(líng)嘤(yīng)转(zhuàn)鸢(yuān)戾(lì)窥(kuī)②教师请一位同学试着朗读课文,其余学生听读,尤其注意听其在重音、节奏、语速、情感等方面的处理是否正确。

学生评价,教师归纳,明确朗读__需要注意的地方:a.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b.节奏——以“二二”节拍为主(多为四字句),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对于整散相间的句子,应读得抑扬顿挫。

c.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d.情感——流露出对富春山水的由衷赞叹、无比向往之情。

《与朱元思书 》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素材

《与朱元思书 》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素材

一、教案主题:《与朱元思书》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素材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与朱元思书》,使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朱元思的写作技巧。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朱元思的写作技巧,进行写作实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对友情的珍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与朱元思书》的内容,掌握朱元思的写作技巧。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朱元思的写作技巧进行写作实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幅自然美景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提问学生对这幅图片的感想。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与朱元思书》,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朱元思的写作技巧。

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朱元思写作技巧的理解,互相学习。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总结朱元思的写作技巧。

5. 写作实践: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运用朱元思的写作技巧进行写作。

6. 展示与评价: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

五、教学反思素材:1. 教学内容:是否全面讲解了《与朱元思书》的内容,是否让学生充分理解朱元思的写作技巧。

2. 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写作实践。

3. 教学效果:学生对《与朱元思书》的理解程度,以及运用朱元思写作技巧的能力。

4. 教学改进:针对教学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部分。

过程性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程度、思考过程和合作交流情况,以及学生对朱元思写作技巧的理解和运用。

终结性评价则侧重于学生写作作品的质量,包括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

通过这些评价,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教学反思提供依据。

七、教学准备:1. 准备《与朱元思书》的文本材料,并标注出朱元思的写作技巧。

2. 准备自然美景的图片或视频,用于导入课程。

3. 准备写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朱元思的写作技巧进行创作。

八年级上册语文《与朱元思书》教案设计3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与朱元思书》教案设计3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与朱元思书》教案设计3篇《与朱元思书》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初步感知文章大意;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2、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意境,把握课文的主旨。

3、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美,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捉高鉴赏水平。

4、通过教渎本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5、背诵并默写全文。

学习重点:1、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志趣美、语言美。

2、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意。

学习方法:朗读、背诵;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时间:两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骚人墨客吟诗作文,为今人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山水佳作。

例如:(多媒体显示)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

(元·吴桓赞)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

(唐·韦庄)三吴行尽于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

(宋·苏东坡)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清水一条琴。

无声诗兴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导。

(清·刘嗣绾)可见,富春江早已为世人所熟知。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南朝梁代著名骈文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仅用114字便生动逼真地描绘出富春江沿途的旖丽风光,被视为骈文中写景的精品。

吟诵此文,可谓美不胜收。

二、读文字,反复朗读,疏通文义,沟通古今1、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不解之处可提出疑问,共同商议解决。

2、反复朗读,要读出语气和重音,特别强调要读出层次。

3、做古今沟通的练习。

(学生互相测试)A、请查找工具书,找出和下列加点实词意思相同的成语。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一应俱全百废俱兴面面俱到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荒谬绝伦聪颖绝伦绝代佳人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自强不息息事宁人生命不息,战斗不止横柯上蔽,在昼犹昏;──虽死犹生过犹不及B、给出译文,能快速背出原文。

部编语文八年级上《与朱元思书》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

部编语文八年级上《与朱元思书》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

部编语文八年级上《与朱元思书》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与朱元思书》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篇文章,本单元的主题是“山水风光”,本课主要介绍了一封朱元思写给作者的信,信中描述了朱元思游历山水之间的感受和体验,表达了作者对山水风光的热爱和追求。

文章语言优美,富有诗意,通过描绘山水景色,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文章中的关键字词和句式结构也值得学生学习和掌握。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文之前,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对于文言文的基本句式和词汇有一定的了解。

但本文的语言较为优美,句式结构复杂,需要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对于山水风光的描写和表达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解,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掌握文中的关键字词和句式结构,理解课文的大意和主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理解和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文,学生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山水风光的美,培养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掌握文中的关键字词和句式结构,理解课文的大意和主题。

2.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描写和表达,欣赏和理解山水风光的美,掌握和运用文中的句式和词汇。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的内容和语言特点。

2.读书指导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3.情境教学法: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和理解山水风光的美。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带或者视频。

2.与课文相关的山水风光的图片或者视频。

3.课文中的关键字词和句式结构的讲解和分析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山水风光的图片或者视频,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和理解山水风光的美,激发学生对于课文的兴趣和好奇心。

与朱元思书语文教案优秀5篇

与朱元思书语文教案优秀5篇

与朱元思书语文教案优秀5篇与朱元思书语文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的:1.熟读课文,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

2.品味写景佳词妙句,提高审美能力。

3.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

教学重点:1.培养学生利用想象望“文”生“景”、由“景”释“文”的能力。

2.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讲授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激发兴趣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皆喜好山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他们无限的情思,也给我们后人留下了不少的传世之作,大家回想一下,我们曾经学过了哪些山水作品?元朝吴桓赞曰“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今天就让我们跟着作者吴均一起游览富春江……二、视听范读,划节奏三、读美文1.自由朗读,感受节奏美。

2.配乐齐读。

3.根据幻灯提示,译读美文。

4.小组合作研讨,教师巡回指导。

(参与学习)5.反馈合作学习结果,小组推选代表展示。

注意:以下几个句子的翻译(学生不提不讲)(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风尘和雾气全部都消散了,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

)(2)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我乘船顺江流飘荡,任凭船儿时而往东时而往西。

)(3)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江两岸的高山上,长满了常青的树木。

)(4)负势竞上,互相轩藐。

(山峦凭借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相互争着向远处高处伸展。

)(5)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那些像老鹰那样极想得到名利的人,看到这里的山峰就会平息追名逐利的心。

)(6)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横斜的大树枝遮蔽着天空,即使白天也与黄昏无异。

)(7)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稀疏的小树枝交织的地方,偶尔还可以漏出点阳光。

)6.作者是怎么评价富春江山水的?(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四、品美文1.理清本文的结构。

2.精读深思,细心品味。

(1)齐读第一段,女生朗诵二段,男生读三段,再次走进富春江,去领略奇山异水,并用“富春江的_______美,就美在,我从句读出来的。

与朱元思书教案4篇

与朱元思书教案4篇

与朱元思书教案4篇与朱元思书教案篇1教学目标:1.掌握本文常用的文言词汇。

2.分析、理解文章每段内容,从而理解全篇。

3.品味文章描写山水的巧妙手法。

4.朗读背诵。

教学重点:1.掌握本文常用的文言词汇。

2.分析、理解文章每段内容,从而理解全篇。

3.朗读背诵。

教学难点:1、品味文章描写山水的巧妙手法。

2、理解作者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1、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文言文知识,自主、合作、探究。

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一、导入"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好是杭州。

"可是,你曾否想过,只要你再向前跨出一步,你一定会惊喜地发现,有一条秀绝人寰的富春江,如绿色的飘带索绕徜徉在同样青翠的群山间,她上面缀满了无数眩目的珍宝,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古往今来,有多少游客为这山光水色所倾倒,留下了多少诗篇,多少画卷,多少脍炙人口的美丽传说…….课件展示: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

(元吴桓赞)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

(唐韦庄)三吴行尽于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

(宋苏东坡)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清水一条琴。

无声诗兴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寻。

(清刘嗣绾)再看几幅富春江的图片,看后用最精炼的语言说出自己的感受。

(美。

)这一节课,我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篇描写富春江山光水色的短文――《与朱元思书》。

(.课件展示:课题)二、作者作品简介课件展示:吴均(469-520),一作吴筠,南朝文学家,史学家,字叔庠,吴兴故鄣人。

他文章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

文词清拔有古气,人称“吴均体”,亦能诗。

本文选自《》,是作者写给友人朱元思信中的一段话,写的是浙江境内富春江的秋景。

这看似随兴之所至而写下的.一段文字,可称得上一篇山水小品。

三、范读课文1、学生边看大屏幕边听课文范读。

有三个任务:注意字音、语速、语调。

2、检查学生听读情况。

.课件展示下列词语,指名学生认读后,再齐读一遍。

韵柯飘荡负势轩邈泠嘤缥碧横柯窥谷鸢和鸣戾天息心经纶四、学生自读课文,有三个任务:1、熟读课文,争取背下来。

与朱元思书教案(优秀5篇)

与朱元思书教案(优秀5篇)

与朱元思书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下面是作者漂亮的小编为家人们找到的与朱元思书教案【优秀5篇】,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与朱元思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能通过书下注释和同班互助了解文义;2、通过品读能够理会作者观察角度的独特,写[]法的精妙;3、通过不同层次地朗读能够领会到富春江绮丽的美景和作者的感情。

【重点难点】重点是能够理会作者观察角度独特,写法精妙的特点。

难点是了解文义。

【教学过程】1、导入:同学们,说起古文就不能不提写山水的文章。

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留恋于大川名胜,寄情于小桥幽径,写下了无数动人的篇章和优美的佳句。

你还记得哪些描写山水的诗句或古文片断?参考: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山随平野尽,江如大荒流。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吴均所写的《朱元思书》,相信你会看到很多熟悉的山水美景。

请大家打开书,听我朗读课文,注意读音的正确。

3、要与古人对话还需过翻译这道关:老师从网上找到一篇文章的译文,请大家对照书下注释和手头的参考资料进行检查,看看有没有翻译不到位的地方,有的话请及时在旁边进行纠正,看谁的眼光较犀利,谁的古文翻译能力较强?每小组负责一段,给大家三分钟时间。

(分发材料)4、进行每小节节意的分析。

明确:古文翻译要注意逐字翻译,灵活成句;字字正确,语句通顺;句意要与文意一致。

5、再齐读,停顿的适当、节奏的缓急。

老师在找课文翻译的同时,又找到一篇《与朱元思书》的文章,作者也是吴均,据说这是原稿。

真实性我想也无从考证。

但我们可以看看与课文有哪些不同?有改动的地方哪个更好些?为什么?明确:文章结构特点:总分;语句多用对偶句,增强气势;抓住景物特征,注重细节描写;善用精妙词语,表现事物特征;语句书写为情感表达服务。

与朱元思书教案三篇

与朱元思书教案三篇

与朱元思书教案三篇与朱元思书教案篇121《与朱元思书》教案11一、教学目标1、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

2、欣赏作者笔下的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

3、阅读和背诵全文。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全文,体会__中的字词句。

2、难点:__的写作特色。

三、教学方法:教师点拨,学生讨论探究。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具:多媒体。

六、教学过程:1、导入: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辽阔大地,江山是如此多娇,千百年来,有多少文人墨客为之赞叹,为之倾倒,为之描绘。

又有多少仕途失意和怀才不遇之士,为了躲避世俗社会,退隐山林,寄情于山水之间,以排遣心中的郁闷。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

(板题)这篇虽是书信,却是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

现在让我们一起品赏作者吴均笔下富春江沿途的奇山异水。

请大家打开课文,先看看注释,说说吴均是何许人也?(学生说后,屏幕展示作者简介)2、看视频听名人朗读课文。

要求学生注意语速和感情,边听边划出难认难读的字词并说一说。

(学生说后,屏幕展示课文生字词,再集体读一遍。

)3、学生自读课文,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品读它,欣赏它并力求当堂背诵。

4、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探究课文内容。

①边读边发现问题。

②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在组内讨论解决。

③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班内共同解决。

5、在探究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背诵。

6、学了__,大家想一想,说说__写作上好在哪?还有哪些不足?学生说后屏幕展示:优点:多用对偶,句式整齐,朗朗上口用词精练,字字珠玑,无以复加,无以舍弃。

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写景。

写景状物善用动静结合,总分结构一目了然。

写景不忘抒怀,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不足:根据总写“奇山异水”到分写的写作结构应先写“奇山”再写“异水”。

七、拓展:找出描写上面图片的句子,并选其中你喜欢的句子扩写一段话。

八、小结:学生说后,屏幕展示。

九、作业:①、收集描写山水的诗句,在班上交流。

②、仿__的写作结构和方法,写你见过印象最深的景色。

《与朱元思书》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素材

《与朱元思书》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素材

《与朱元思书》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素材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与朱元思书》的内容;(2)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精美的词句和表达技巧;(3)能够运用文中的写作方法进行写作实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习并运用文中的修辞手法,提升写作水平;(3)通过对比分析,了解并体会古代书信的文化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和尊重;(2)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3)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背诵;(2)文中精美词句和表达技巧的分析与欣赏;(3)运用文中的写作方法进行写作实践。

2. 教学难点:(1)文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文中修辞手法的运用;(3)古代书信文化内涵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朱元思及其作品《与朱元思书》;(2)学生齐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意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翻译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古代书信的文化内涵。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精美词句和表达技巧;(2)对比分析,了解古代书信的特点和价值。

4.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修辞手法;(2)教师示范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方法进行写作实践。

5. 课堂练习:(1)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写作方法,进行写作练习;(2)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互相评价、借鉴。

6. 总结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2)学生展示自己对古代书信的理解和创作,进行课堂展示。

四、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1)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2)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学生是否积极参与;(3)课堂讲解是否清晰,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和运用。

2. 学生反思:(1)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如何解决;(2)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还有哪些不足;(3)如何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朱元思书公开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生了解“骈文”这种文体的有关知识,理解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

2、注意本文中对偶句的现象,学会将全文翻译成白话文,培养阅读文言文语感的能力。

3、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有层次、动静相生、拟人、比喻、夸张等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学习文言文,侧重阅读,要反复读,熟读成诵;在内容探究上,要学生分析作者写景的目的,从而领悟作者要抒发的情感;在写作训练中,要指导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描写角度和多种修辞方法进行写作,可以采用学生自学,协作讨论,教师启发点拨等方法完成该文的学习任务。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理解作者通过对富春江优美景色的描写,抒发了他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情绪。

(二)重点:文言词汇,抓住富春江水的绮丽多姿这个特点有层次的写景方法。

(三)难点: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他对向往自然、厌弃尘俗的心态和思想
四)教学突破:通过自读课文、自学讨论、合作
交流,
理解作者的思想,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把握主旨。

通过写作练习,使学生明白以多种角度、多种修辞方法的综合运用使得景物描写具体生动,增添文章文采,突出文章主题思想的好处。

(五)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

2、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3、精读课文,把握文章感情。

4、回味迁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引入
1、多媒体展示:在浙江富阳、桐庐一带富春江山水的景色特别优美,南朝时有一位文人吴均见到这种美景后,迫不及待的给他的友人朱元思写了一封信,信中除了描绘富春江山水的优美景色外,他还表达了欣赏这种优美景色后与众不同的情感。

那么究竟他描写了怎样一幅优美的景色呢?又表达了怎样一种与众不同的情感呢?让我们共同来欣赏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吧。

(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好奇心,引发学习兴趣。


2、简介文体和作者
文体:我们学过的文言文的体裁有说、铭,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文言体裁“骈文”。

(回忆学过的文言体裁:说、铭,简单了解文言体裁
“骈文”。


骈文,文体名。

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

全篇以双句为主,讲究对仗、声律和藻饰。

又称“四六文”。

作者:吴均,字叔庠,南朝梁代有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其文风格清拔而有古气,称为“吴均体”,大家都仿效他。

(了解作者吴均)
二、阅读全文,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1、指导学生一读,读准音,通文意。

(教师对于疑难问题及时解答,如“东西”“ 夹
岸”“泠泠”等的解释。

学生结合课文下注释,通过小组讨论,相互交流,疏通文意。


2、通过诵读,读出语言的神韵。

通过联想,领悟语言的美。

(运用多媒体听配乐朗诵,在音乐和图片的帮助下,认真体会作者的语言,进而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精读细品,分析内容,把握主旨
1、指导学生默读文章,思考:你能在文章中找到作者对“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特点进行概括性描写的句子吗?
2、既然“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一句,作者那么又是
如何具体详细为我们描绘富春江水“奇”“异”的景色特点呢?
3、在描写了异水之后,作者又是如何爪住山“奇”来描写的呢?
4、要求学生再读本段,思考:我在开始就讲过,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那么大家能否说一说作者通过写景究竟要抒发怎样的情感呢?文章中是否有相应的句子表现出来?
四、指导学生再读,细细品味文章写作特点
(一)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合作探究,相互交流体会
讨论:1、文章采用了许多不同的修辞方法,有比喻、夸张、拟人、对偶等。

2、在景色的描写过程中,有从不同角度、不同的感受来表现的。

3、语言非常生动形象,有节奏,读来朗朗上口,有诗歌的味道。

(二)指导学生背诵,比较阅读,回味迁移比较阅读本文和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周敦颐的《爱莲说》、刘禹锡的《陋室铭》等文章。

再次把握本文的语言特色和文章主旨。

练习:运用不同描写方法及通过不同描写角度,表现一
处景色。

如:《家乡的太湖》。

五、文章总结: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短文,语言生动优美,巧妙地运用各种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

通过反复朗读品味,理解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
感情
板书设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