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湿邪

人体湿邪
人体湿邪

如何判断自己身体是否有湿?如何祛湿?

有句古话叫:“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性黏浊,如油入面。”湿与寒在一起叫寒湿,与热在一起叫湿热,与风在一起叫风湿,与暑在一起就是暑湿。湿邪不去,吃再多的补品、药品都如同隔靴搔痒,隔山打牛。生活中很多人患上了脂肪肝、哮喘、高血压、心脑血管等疾病,甚至恶性肿瘤,其实这些病都跟湿邪、痰湿有关。

1800多年前,东汉伟大的医学家张仲景在他的著作《伤寒论》中说:“身大热,反欲得衣者,寒在骨髓。”就是说发烧的人虽然体温很高,身上反而感觉寒冷想多穿衣服,表明体内寒气很重,寒邪都到骨髓了。此时再用抗生素等寒凉药物输液消炎退烧,会把外在的一些寒湿之气直接带进体内。(我们不都是这样做的吗?)

张仲景是《伤寒论》的作者,在他那个时代人们忍饥受冻,疾病以寒邪为主,用热药就可以直接对治。如今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单纯的伤寒已经很少见了,反而是外寒跟内热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湿邪。真正的寒症并不多见,主要是以湿邪为主。湿为阴邪,遏伤阳气,阻碍气机。换句话说,阳虚的时代是湿邪在作祟。

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现在冬天很少见到真正着凉感冒的病人,夏天反而比比皆是。

现代人是生活在一个冬有暖气夏有空调的环境中,对四季的感觉越来越不分明。夏天该出汗的时候因为用空调导致汗液挥发不出来淤积体内;

冬天烧暖气,穿件单衣还冒汗,阳气外越,藏不住精气。(冬不藏精,春必病温)人体在这种环境的状态下最容易生病,皮肤开合的功能下降,抵御病邪的能力越来越差了,极容易导致体内湿邪堆积,造成阳气虚衰。湿邪对人体的伤害,比寒邪还要大。

酷暑时节,人们贪图冷气,爱喝冷饮,爱吃凉菜。一杯冰镇啤酒下肚,从里到外、从头到脚都透着凉快劲儿。殊不知,为贪图这一时之快,同时也将湿邪深深地埋在了体内,成为困扰我们健康的一个大大的隐患。-

每年七八月份叫长夏,此时湿气当令,人体中的脾与之相应。湿在中医里又叫“阴邪”,而脾为至阴之脏,喜燥恶湿,所以脾气在七八月的时候最旺盛。如果长夏湿气过盛,就容易损伤脾脏。同时,脾主运化水液,它的特点是阳气易衰,阴气易盛,湿邪侵犯人体后最易伤害脾阳,而脾阳的虚弱也进一步助长了湿邪的侵入。

还有的人喜欢吃猪肉,猪肉性味咸寒助痰,肉吃多了也能导致痰湿,如果感觉体内湿重,最好坚持吃一段时间的素食;长期吃电饭煲煲的大米饭,也容易造成体湿。体湿的人可以用薏米红豆汤或锅巴来解决。喝上一阵子薏米红豆汤之后,再喝小米粥来补补脾胃,久之脾健,湿自化。-

自我诊断体内是否有湿的方法

起床时——看感觉

如果每天早晨起床的时候觉得特别疲劳,头发昏,打不起精神来,或是像穿了件湿衣服一样,浑身不清爽,人也懒得动……那么可以肯定你体内有湿了。

如厕时——看大便

清晨方便后,可以观察一下大便。是不是粘在马桶上了,一箱水还冲不净。不方便观察马桶的,也可以观察手纸,正常的话一两张纸就够了,如果三五张纸反复擦也擦不净,(这就是问诊单上为什么要问大便的原因)也说明体内有湿了。大便的颜色和形状也可以帮助判断体内是否有湿。正常的大便是金黄色香蕉形的,但现在很少有人是这种健康的大便。体内有湿的情况下,大便的颜色发青,溏软不成形,(这是脾虚的重要标志,很多人都有)总有排不净的感觉。时间长了,宿便产生的毒素积留在体内,则百病丛生。

洗漱时——看舌苔

上完厕所后我们通常就开始洗漱了,刷牙前我们不妨抽出几秒钟,对着镜子看看自己的舌头。“舌为心之苗,又为脾之外候”,舌头是可以敏感地反映出我们身体状况的。

健康的舌淡红而润泽,舌面有一层舌苔,薄白而清静,干湿适中,不滑不燥。如果舌头达不到这些指标,那说明身体机能已经出现问题了。如

果舌苔白厚,看起来滑而湿润,则说明体内有寒;如果舌苔粗糙或很厚、发黄发腻,则说明体内有湿热;如果舌质赤红无苔,则说明体内已经热到一定的程度伤阴了。

除了以上主要的三点,还有两个判别方法:

第一,看早上起来刷牙的时候,恶不恶心。很多人说自己一刷牙就呕吐、恶心,嗓子里边总是有丝丝拉拉的、不干不净的感觉,即使有吐痰,也只是一点。

第二,早晨起来感觉小腿肚子是不是发酸、发沉。这些也是湿的典型特征,顺便说一个祛湿的妙法,就是点揉承山穴。(还有三阴交,阴凌泉都很有用,最好用艾灸)

刚才找了一下,这篇文章的作者叫武国忠,大家有兴趣可以搜索他的博客

祛除体内的湿气,方法非常简单,只需两个“药”。这两个药能当茶喝,

能当饭吃,而且能解决大问题,它们一是薏米,一是红豆。这两种东西,不需按什么比例,每次一样抓一把,洗干净后放在锅里加水熬,熬好后就是祛湿健脾的佳品-薏米红豆粥了。……

薏米红豆粥有个好处,就是怎么熬都不会发黏发稠,底下总是熬烂了的红豆和薏米,上面是淡红色的汤,而薏米和红豆的有效成份大半都在汤里。熬粥的时候,水放得多一些,这些汤就够我们喝半天了,正好可以当茶喝……

至于功效,那真是非同小可。薏米,在中药里称“薏苡仁”,《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它可以治湿痹,利肠胃,消水肿,健脾益胃,久服轻身益气。红豆,在中药里称作为“赤小豆”,也有明显的利水,消肿,健脾胃之功效,因为它是红色的,红色入心,因此它还能补心。现代人精神压力大,心气虚,饮食不节,运动量少,脾虚湿盛。既要祛湿,又要补心,还要健脾胃,非薏米和红豆莫属。将其熬成粥,意在使其有效成分充分为人体吸收,同时也不给脾胃造成任何负担。

关于薏米和红豆的“消肿”作用,也很有意思。我们千万不要以为肿就是水肿。试看今人,十个里面起码有五六个身体发福,这也是肿,叫做体态臃肿。在中医看来,肥胖也好,水肿也好,都意味着体内有湿。水液不能随气血流动,滞留在人体细胞之间,使人体迅速膨胀起来。水肿如此,肥胖也是如此,只不过是程度有深有浅而已。祛湿性极强的药

物或食物能祛除这些滞留在人体的水液,也就能消肿。所以,治疗水肿必用红豆,而实践证明,薏米红豆粥具有良好的减肥功效,既能减肥,又不伤身体,尤其是对于中老年肥胖者,效果尤其好。

湿邪是造成现代各种慢性、顽固性疾病的根本,而薏米红豆汤是治湿邪最好的药。我平时给病人开完方子后,总要嘱咐他们在饮食起居上的一些注意事项,其中说得最多的就是回去熬薏米红豆汤当茶喝。对于不具备这个条件的病人,我会让他用薏米和红豆熬粥,作为晚餐的主食。

有人对我说“我在熬薏米红豆粥的时候,加了一把大米,结果粥就熬稠了,味道那叫一个美啊!”我说:“千万不能加大米进去!”为什么?因为大米长在水里,含有湿气,湿性黏稠,所以大米一熬就稠了。红豆和薏米都是祛湿的,本身不含湿,所以它们怎么熬都不稠,汤很清。中医恰恰是利用了它这种清的性质,来把人体的湿给除掉,一旦加进去大米,就等于加进去了湿气,所以整个粥就稠了。虽然味道可能更好了,但对于养生来说并非好事,就因为那一把大米,所有的红豆、薏米就都白费了,功效全无。

除了红豆薏米粥,大家还可以多了解各种食物的性、味,举一反三,自己进行加减,组成更多适合自己体质的饮食处方来。这样,食物才能真正成为养生的佳品。

神色晦暗、精神不足,甚至心悸、贪睡、心中空虚:薏米红豆加桂圆

烦躁失眠,或者脸上起红疹、痘痘:薏米红豆加百合、莲子

胃中寒痛、食欲不佳、怕冷:薏米红豆加生姜

肾虚:薏米红豆加黑豆

脚气:薏米红豆加黄豆

咳嗽:意米红豆加梨

食欲不振、身体羸瘦:薏米红豆加山药

泄泻、腹痛、糖尿病:薏米红豆加南瓜

体虚、早泄、遗精、夜尿过多:薏米红豆加芡实

孕妇:减薏米,加少量黄芪、党参

产妇:减薏米,加大枣、小米、红糖

曾有一个病人向我反映,他和爱人、儿子坚持每天晚餐吃薏米红豆南瓜粥,吃了28天后,3个人的大便都变成了“金黄色的圆柱体,香蕉型的”,很通畅通了。我说:“不错,你统计得很准确,28天,正好是人体的一个生物周期。经过了一个周期的调理,终于见到效果了”

1、薏仁茶:早晚两次,每次5克左右熟薏米粉,用温开水冲服。饭后服用。能润泽肌肤,美白补湿,行气活血,调经止痛。根据本店主的经验,加点糖或蜂蜜口味就更好了,很香的,又好吃又美容又减肥!

2、解暑茶:将熟薏米粉5克泡500毫升温开水,做茶水饮料饮用,能降署解渴,利水消肿,清热解毒。具有营养头发,防止脱发,并使头发光滑柔软。

3、瘦身汤:A、将鲜牛奶煮沸后加入薏米粉3-5克,搅拌一下即可。润泽肌肤,美白补湿行气活血调经止痛,排水瘦身。B、乌龙茶、干海带、薏苡仁适量。共研末,沸水冲泡饮用。有减肥之功效。

4、薏米粥:薏仁含有丰富的水溶性纤维,可以藉由吸附负责消化脂肪的胆盐,使肠道对脂肪的吸收率变差,进而降低血脂肪。另外,薏仁可促进体内血液和水分的新陈代谢,有利尿、消水肿的作用,所以能达到减肥的效果。由于薏仁不容易煮熟,过度烹煮也会破坏效果,所以煮之前最好先用水浸泡三个小时以上。薏仁热量不高,却有饱足感,是养生保健的自然饮食中极富营养、又能清除体内杂质的膳食。

5、绿豆薏米粥:将15克大米,15克绿豆,15克薏米洗净,加水熬粥。直接食用可充饥,清热解渴,补肺、健脾胃、清热、祛风湿、消水肿。也可以加上绿豆粉一起做成豆沙,煮成绿豆薏米粥,绿豆和薏仁都有利尿、改善水肿的效果。薏仁本身有淡化黑斑、美白肌肤的功效,而绿豆则有解毒的作用,使体内毒素尽快排出。对于爱美的mm,薏仁粥除了有美白的功效,同时还是一种低卡又可消瘦的减肥食品。

6、薏米粥治粉刺:薏米50克,白糖15克。用法:薏米加水煮粥加白糖服食,每日一次。(中华偏方)

7、百合薏米粥:将薏米50克、百合15克洗净,放入锅中,加水适量,煮至薏米热烂,加入蜂蜜调匀,出锅即成。特点: 甜香,热糯,略有清香味,此粥常吃,健脾益胃,泽肤祛斑,可用于治疗妇女面部雀斑、痤疮、湿疹等症,对青春少女美容有益。

8、钱草苡米粥:将金钱草30克,放人沙锅加水煎煮半小时滤渣留汁,放入意

米100克煮成粥,加适量糖即成。

[功效]利尿,排石,通淋。

[主治]肾结石,尿路结石。

9、山药苡米粥:[原料] 怀山药、薏米各30克,莲子肉15克,大枣10枚,小米50克,白糖少许。[制作] 将山药切细,莲子去芯,红枣去核。淘洗干净后与小米共煮成粥,粥煮熟后加白糖调匀即成。

[用法] 空腹食用,每日2次。

[疗效] 健脾益气。适用于脾胃虚弱,食少纳差,腹胀便塘,肢体无力,老年浮肿,妇女带下症。

[注意事项]大便秘结者忌食

10、百合薏米粥治疗痛风:百合薏米粥可以提供患者必须的热能需求,而且对痛风有直接治疗作用,并能改善其关节炎的症状,是痛风病人的理想主食。在临床治疗当中发现:在低嘌呤饮食的原则下,以百合薏米粥为主食对痛风患者十分有效。

[方法]将干百合、薏米、粳米各六十克洗净后放锅中煮粥,每日分中、晚两次服完,连服,症状改善后仍须坚持,每周至少一至二次,以防痛风复发。

★★食用薏仁应该注意的事项★

1、因为薏仁会使身体冷虚,虚寒体制不适宜长期服用,所以怀孕妇女及正值经期的妇女应该避免食用。

2、薏仁所含的醣类黏性较高,所以吃太多可能会妨碍消化唷!

3、薏仁虽然有降低血脂及血糖的功用,但毕竟只是一种保健食品,不能当作药品。所以有高血脂症状的患者,还是要找医生治疗,千万不可以自行食用薏仁来治疗

人体的排泄(一)

人体的排泄(一) 人体的排泄(一) 1、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 2、了解肾脏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 3、了解输尿管、膀胱、尿道的位置和功能 教材 重点 难点重点:肾脏的结构 难点:肾脏的结构教具新鲜猪肾标本,镊子,解剖盘,PPT课件 教学 方法讲授、讨论、活动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回忆呼吸的全过程。 设疑:呼吸全过程的最后一步,组织里的气体交换,将血液中的氧供给了细胞,氧进入细胞去做什么?组织细胞里的二氧化碳总是比动脉血多,这些二氧化碳是从哪里来的? 解疑:原来,人体通过消化、吸收得到的营养物质,在细胞内被利用。其中,有机物的分解通常需要氧的参与。有机物分解消耗了氧,产生了二氧化碳。 引出课题:有机物的分解还产生水、尿素等其他废物(当然,有些废物能在体内“变废为宝”,不宜称为废物)。这些物质通常被称为代谢终

产物。它们在人体内积聚多了。对人体有害,必须及时排出体外。这就是本节要学习的内容——人体的排泄。 探究新知 比较排泄与排遗的区别,理解排泄的概念。 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对比:二者的排出物分别是什么?分别在身体的什么部位产生的?排出的途径务是什么?排泄的主要途径是什么。板书:一、泌尿系统的结构 观察泌尿系统的模型或挂图,认识泌尿系统的组成。 同桌两个同学互相说一说,泌尿系统的组成。提醒学生想着自己身体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的功能。 板书:1、泌尿系统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组成。 二、肾脏的外形和内部结构 通过观察与实验活动,认识肾脏的结构: 活动(1),观察肾脏的内部结构学生分组实验.以小组为单位,便于学生观察得更细致.讨论得更充分。每个小组最好都有一个标本进行观察。观察后的肾脏可以用福尔马林浸泡起来.制成浸制标本,供下一届学本观察。 备注 通过观察与小组讨论,认识肾脏的形态与结构 板书:1、肾脏的外形像一个大土豆。 2、肾脏是生成尿液的器官,位于腹后壁两旁,左右个一个

浅谈对中医的认识

浅谈对中医的认识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浅谈对中医的认识 1 释义作为一个刚刚步入医学院临床医学系的新生,我与中医的接触少之又少,对其的了解自然是知之甚微。若有人问我什么是中医学,我只能理解这样一段释义:中医学是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传统医学科学,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医疗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发展,具有科学、系统、独特的理论体系。 2 重要性中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经历了数千年沧桑巨变,现在依然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乃至世界人民的卫生保健事业做出巨大贡献,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 问题用心体会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基本特点。中医的理论是超出实证科学范畴的。所谓实证科学,从字面上讲是注重事实证据的科学,也就是在我们现有的这个空间,用现有的方法去验证分析问题。现代人不相信古代有更高的科学,一个很大的原因也是因为人们从现在“实证”的角度去衡量。实证的观念无形中限制了研究的方法,反过来,它同时又限制了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我想,这就是为什么大家不能理解中医、信任中医的最主要问题吧。 4 中西医不同之处可以说西医是借助外力从而驱赶病痛,那么中医就是加强自身从而自我愈合。这句话道破了中西医在治疗疾病上的差异。中西医对待疾病的治疗思路是完全不同的。后者讲求查出病源,对症下药。而对于前者来说,大多数情况都是在并不了解发病缘由的基础上,从整体出发,调节阴阳五行之平衡,辨证施治,从而解决病痛。 5 中西医有机结合同时我认为,中医相对于西医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二者可以在某些方面有机结合,共同施治。我身边就有这样一个实例。一个叔叔得了肾结石,多年来坚持激光碎石,虽说没有什么病痛或是对生命的威胁,但是半年一次的激光碎石不仅耗费大量金钱,而且耽误很多重要工作。后来因为某些关系认识了一位老中医,拿到了一副排石的中药方,服用两个疗程后见效。正是因为这位老中医的帮助,他彻底摆脱了肾结石。从上述实

浅谈中医学的认识

浅谈中医学的认识 祖国传统医学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人类在生产活动实践中不断摸索,逐渐的经验的积累而发展出来的一门经验科学,它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是中国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几位丰富的经验总结,同时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经过一段学习,我的中医学有了一定的了解。 中医学的自然观—天人相应 东方文明主张“道法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相应关系,所以说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天人关系问题。中医学的天人相应学说正是根植于天人合一的哲学基础和文化母体之上,从而构成了中医学有别于西方医学的一大特质。中医学把天人相应的观念渗透到中医学的方方面面。如“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人全形论》)强调欲想健康长寿,必须“顺四时而适寒暑”(《灵枢·本神篇》)。“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大惊、大恐”(《灵枢·口问篇》)。凡此种种,无不体现了人的自然属性、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西方文明却将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演化成人们普遍的理念和追求,西方医学必然也是将人与自然看作是各自独立的实体对立存在,故生物医学模式的形成则是将征服自然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科学成就应用于医学领域的结果。 中医学的整体观—形神统一 《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认为把握“道”,就能够明察万物,从而奠定了中医学的整体观。这种以察同为特点的思维模式不会重视差异的实体,而是强调通过体验、灵感、顿悟、直观等非理性的方法,去把握事物整体间共同拥有的规律性关系,彰显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即天人合一;又把人自身也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即形神统一、身心一元。在对疾病的认识、预防、治疗、转归、预后等方面,非常重视“神明”、“情志”的状态,注重形神统一、身心和谐的整体。 西方文化的特点是察异,在对事物的认识上着力寻求事物间的本质区别,故原子论、还原论是西方科学研究的立论基础,分析法、归纳法成为西方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将人视作一个普通的机械性的身心二元的实体,器官、组织、细胞、分子无疑是西医学的核心。所以察同察异各有侧重。 中医学的治疗观—辨证论治 中国文化历来重感觉、重表象、重动态。所以,中医学是从整体、宏观、动态、功能及相互作用角度,了解病情、把握病机、灵活处治。如八纲、六经、脏腑、经络、三焦、气血津液、卫气营血等多种独具特色的辨证方法,显然是中医理论精华之所在。中医学讲究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多因多果、多果多因,并且具体体现为辨证求因、审因论治,标本兼治、内外兼治,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因势利导、因异制宜等丰富的辨证论治思想。 西方文化重理性、重概念、重静态。故西医学强调概念,注重逻辑与分析,分门别类、穷根究底是其精髓所在。探究器官、器质、结构的状况,研究细胞、分子、基因的变化,追究细菌、病毒的来龙去脉,疾病分类、辨病论治遂是西医学优势。 中医学的预防观—治未病 中国文化主张适应、顺应自然。《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是中医学预防思想的集中体现;而“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遗篇刺法论)及“虚邪贼风,

浅谈对中医养生的认识

浅谈对中医保健的感想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生活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现在不仅要吃得饱吃得好,更重要的是要吃得健康。近些年来受媒体的宣传的影响,大家对健康的概念有了新的认识:真正的健康并不仅是身体健康,而且也包括心理健康以及与社会环境相适应,是指人们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生活上处于一种完全良好的状态。如今中医保健、食物养生、养生预防等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很庆幸学校给我们安排了中医保健这门课,虽然课时不多,一周就两节课,但是中医保健这门课让我学到了很多以前从不知道的但对我们却非常有用的东西,也让我对中医养生保健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 中医保健也可以叫做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传统中医养生是指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从而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养生是以培养生机、预防疾病、争取健康长寿为目的的。中医养生有食养、药养、针灸、按摩、气功等丰富多样的养生技术。古人认为养生之法莫如养性,养性之法莫如养精;精充可以化气,气盛可以全神;神全则阴阳平和,脏腑协调,气血畅达,从而保证身体的健康和强壮。所以中医学把精、气、神的保养看作人体养生之根本,是维持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早在两三千年前,《周易》、《黄帝内经》、《老子》里面就谈到过这些问题。中医的养生观包括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身心合一三大法宝。中国传统养生强调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认为人应顺应自然环境、四时气候的变化,主动调整自我,保持与自然界的平衡以避免外邪的入侵。《周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老子》中所说的“道法自然”就是中医养生的基本要求。 中医保健所追求的境界就是平衡。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以致中和。寒就要让热,热就要寒,结就要散,逸就要劳,劳就要逸。天地就各得其所,万物便生长发育。中医保健就是通过各种方法达到这一理想状态就是致中和。中医用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这三大中国古典哲学理论来具体解释生命的秘密,使人体达到与周围环境相互适应,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国古典名著《黄帝内经》就是讲解这方面的专著! 说了这么多,那我们具体应该从哪些方面来保养我们的身体呢? 首先,我们要做到饮食有节,营养均衡。合理的饮食是健康的基础。人们常说“健康是吃出来的”,同时也说过“病从口入”,这些都在说明饮食对健康的重大影响。我们平时饮食要有规律,调理有法,荤素搭配,注意饮食卫生,进食时要保持身心愉悦,细嚼慢咽。吃东西要有节制,既不能偏食,也不可暴饮暴食,更不能因为减肥而节食。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保持身体的健康。 其次,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也是重要的。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健康的标志,而良好的心态则是开启健康与长寿之门的“金钥匙”。中医特别重视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对人身体健康的不良影响,所以主张通过不不同的方式,如“知足常乐”“清心寡欲”“安神定志”等来调节化解人们的悲观消极的情绪,培养积极乐观的良好心态。如果我们整日忧虑、烦恼、惊慌、焦虑,冷淡,怎么能使身材健康呢? 再次,养成良好的习惯。少抽烟,少喝酒,少熬夜,早起早睡,多运动,如果我们把这些都做到了,那么身体健康也就不是问题了。现在的人每天玩电脑玩手机,坐下了就懒得动,出门就坐车,运动越来越少了,身体素质也越来越差了。什么眼睛近视,肥胖症,颈椎病,肩周炎,腰椎突出,心脏病等一系列的病都来了,而且有趋向年轻化的迹象。俗话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生命的意义在于运动。为了身体健康,我们应该养成良好习惯,平时多多运动,比如跑跑步,打打太极,打打球等最健康有利的运动。 再次,加强预防也是养生保健的重要因素。古书有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

人体五脏六腑器官分布图完整版

人体五脏六腑器官分布 图

人体五脏六腑器官分布图 中医学把人体内在的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大类。脏,包括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五脏),主要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实的一些器官,它们的共同功能是贮藏精气。精气是指能充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六腑),大多是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们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功能。 知道了人体六腑器官分布图,那么五脏六腑都有哪些具体功能呢?五脏六腑的功能,下面一起来了解下吧。 五脏六腑的功能 1、心脏 心能支配血脉,所以它和肝一样,与血虚及血滞都有连带关系。心支配神气,所以心患病时,就容易健忘、失眠,造成精神上的障碍。 2、 会有血虚、血滞的现象,同样的,血虚、血滞也会引起肝病的发作。有一个强健的肝,就不容易患疾病。反之,若是肝衰弱,就容易生病,身体衰弱、易患感冒、喉咙发炎、腺肿大等,都是异常所引起。 3、脾脏

脾将的营养吸收,并分解成容易吸收的养分,输送到全身各器官。因为脾脏异常,往往会使消化能力衰退,造成,使身体消瘦。脾的功能衰退,就会造成血虚的现象和容易出血的情形。 4、肺脏 空气经肺的呼吸作用进入人体内,供给所需的氧气。肺部异常有、咳嗽等呼吸器官的疾病。肺若染患疾病,则肺部部会浮肿,皮肤会渐渐干枯。 5、 肾有储藏精气的功能,所以有人称肾是人生命力的测量器,老化现象的出现就是肾虚的表示。体内所有的水分都在肾的支配下。、停滞、尿崩症、排尿次数频繁等,都是由肾虚所引起的。 6、胆 胃、肠等器官何时进行消化工作,何时停止,这些都由胆来决定。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睡眠,使所有的器官进入休息状态,需要相当的“决心”,所以胆虚的人常会失眠。 7、胃 胃能将食物消化成容易吸收的养分。、消化不良、恶心都是胃病的症状。 8、小肠

浅谈对中医学内涵的认识

浅谈对中医学内涵的认识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关键词】中医学;内涵;辨证论治 中医学的特质内涵毋庸置疑是中医学生存的根基,更是中西医结合的根基所在。故中西医结合教学理应准确把握和充分体现中医学这一特质,方可科学地优化教学的内容结构,完成教学目的。 1 中医学的自然观—天人相应 东方文明主张“道法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相应关系,所以说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天人关系问题。中医学的天人相应学说正是根植于天人合一的哲学基础和文化母体之上,从而构成了中医学有别于西方医学的一大特质。中医学把天人相应的观念渗透到中医学的方方面面。如“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人全形论》)强调欲想健康长寿,必须“顺四时而适寒暑”(《灵枢·本神篇》)。“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大惊、大恐”(《灵枢·口问篇》)。凡此种种,无不体现了人的自然属性、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西方文明却将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演化成人们普遍的理念和追求,西方医学必然也是将人与自然看作是各自独立的实体对立存在,

故生物医学模式的形成则是将征服自然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科学成就应用于医学领域的结果。 2 中医学的整体观—形神统一 《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认为把握“道”,就能够明察万物,从而奠定了中医学的整体观。这种以察同为特点的思维模式不会重视差异的实体,而是强调通过体验、灵感、顿悟、直观等非理性的方法,去把握事物整体间共同拥有的规律性关系,彰显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即天人合一;又把人自身也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即形神统一、身心一元。在对疾病的认识、预防、治疗、转归、预后等方面,非常重视“神明”、“情志”的状态,注重形神统一、身心和谐的整体。 西方文化的特点是察异,在对事物的认识上着力寻求事物间的本质区别,故原子论、还原论是西方科学研究的立论基础,分析法、归纳法成为西方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将人视作一个普通的机械性的身心二元的实体,器官、组织、细胞、分子无疑是西医学的核心。所以察同察异各有侧重。 3 中医学的治疗观—辨证论治 中国文化历来重感觉、重表象、重动态。所以,中医学是从整体、宏观、动态、功能及相互作用角度,了解病情、把握病机、灵活处治。如八纲、六经、脏腑、经络、三焦、气血津液、卫气营血等多种独具特色的辨证方法,显然是中医理论精华之所在。中医学讲究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多因多果、多果多因,并且具体体现为辨证求因、审因论

人体最大的器官

.人体最大的器官-皮肤 2.人体最大的细胞-成熟的卵细胞 3.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脾 4.人体最大的神经-坐骨神经 5.人体最大的外分泌腺-肝脏 6.人体最小的骨-听小骨 7.人体最长的骨-股骨 8.人体最有力的骨胳肌-腓肠肌 9.人体结构中最坚硬的物质-牙釉质 10.人体最高级的神经中枢-大脑皮层 11.人体最厚的皮肤-手掌和足底的皮肤 12.人体最薄的皮肤-眼皮 13.人体内含养料最丰富的血管-肝门静脉 14.人体内含尿素最少的血管-肾静脉 15.人体内含氧量最高的血管-肺静脉 16.人体内 107 最大的内分泌腺-甲状腺 17.人体内最重要的内分泌器官-脑垂体 18.人体内最细小的血管-毛细血管 19.人体内最细小的淋巴管-毛细淋巴管 20.人体消化道中最重要的一段-小肠 21. 体内种类最多的组织-结缔组织 22.人体内分布最广泛的组织-结缔组织 休闲居编辑 人体最大的产热器官:肌肉 人体最大的籽骨:髌骨 人体最粗最长的骨骨:股骨 最大最复杂的关节:膝关节 全身最长的肌肉:缝匠肌 最大的肌肉:股四头肌 最坚硬的器官:牙 人体最大的腺体:肝 人体最大的排泄器官:肾 全身最长的浅静脉:大隐窝静脉 人体最粗大的静脉:下腔静脉 人体最重要的防御系统:淋巴系统 人体最大的淋巴导管:胸导管(左淋巴导管)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脾 消化管中最 b8f 膨大的部分:胃 消化管中最长的一段:小肠 鼻窦中最大的一对:上颌窦 喉软骨中最大的一个:甲状腺软骨 最大的关节是髋关节 最特殊的关节是肘关节

最灵活的关节是肩关节 ●人体毛细血管分布最丰富的部位:头皮。 ●人体最重要的生命中枢:延髓。 ●人体最灵敏的神经反射:眼角膜反射。 ●人体最小的骨骼:内耳蹬骨。 ●人体硬度最高的部位:牙齿。 ●人体最灵活的关节:肩关节。 ●人体最稳固的关节:髋关节。 ●人体触觉最敏感的部位:食指指尖。 ●人体碱性最大的体液:胰液。 ●人体酸性最大的体液:胃液(酸)。 ●人体消化吸收功能最强的部位:小肠。 ●人体最大的细胞:卵细胞。 ●人体最大的种籽骨(游离骨):髌骨。 ●人体最长的管状骨:股骨。 ●人体最长的神经纤维:坐骨神经。

中医(湿气为万恶之邪)

中医有“湿气为万恶之邪”的说法。现在的人,物质生活丰富,大鱼大肉吃得太多,再加上吃的食物里有污染,运动量又少,身体阴盛阳虚,湿邪内郁体内容易积聚湿气。而在致病的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淫邪气” 中,中医最怕湿邪。因此,祛湿气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以下,我们就来介绍五种祛湿气的方法。 食疗 很多我们常吃的食物都可以起到除湿的作用,如薏米煮粥、淮山煲汤等。薏米,有利水消肿、健脾祛湿、舒筋除痹、清热排脓等功效;红豆,有健脾止泻、利水消肿的功效。将薏米和红豆加水煮熟后食用,可以利尿、除湿。 此外,还可以选择红豆、茯苓、淮山、党参等放到煲汤材料中,煲成粥或者煮水喝,可以利尿、除湿,对水肿的人尤其有效。这两种方法都有利尿的作用,不适宜尿多的人食用。 运动 运动不仅可以缓解压力,还能加速湿气排出体外。跑步、健走、游泳等运动,有助于活化气血循环,增强体内水分代谢。 体内湿气重的人大多是饮食油腻、缺乏运动的人。这些人常常因为感觉身体沉重、四肢无力而不愿活动,但越是不爱运动,体内淤积的湿气就越多,久而久之,必然就会导致湿气攻入脾脏,引发湿热病症。 清淡饮食 肠胃系统关系到营养及水分代谢,保护肠胃最好的方式就是清淡、适量、均衡饮食。肥甘厚味等油腻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肠胃闷胀、发炎。甜食油炸食品会让身体产生过氧化物,加重发炎反应。生冷食物、冰品或凉性蔬果,会让肠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滞,不宜经常食用。在烹调生菜、沙拉、西瓜、大白菜、苦瓜等时,最好加入葱、姜,以降低蔬菜的寒凉性质。 避开环境中的湿气 人体内产生湿气,除了自身代谢的问题以外,有很大一部分和环境有关。经常在潮湿、阴冷的环境中,就容易导致湿气入侵体内。日常生活中应注意: 1.睡觉不要睡在地板上。地板湿气重,容易入侵体内,造成四肢酸痛。 2.潮湿下雨天减少外出。 3.不要穿潮湿未干的衣服;不要盖潮湿的被子;洗完澡后要及时充分擦干身体,吹干头发。 调味料祛湿 姜、葱、蒜不仅是家里常用的调味料,还具有不可替代的药用价值。例如,我们可以尝试在家里煮一碗热姜汤,用姜汤将体内的湿气逼散出来,待到全身发过汗以后,病症就会有所缓解。这个办法同样适用于淋雨后预防感冒。

人体最大的器官

人体最大的器官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人体最大的器官-皮肤 2.人体最大的细胞-成熟的卵细胞 3.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脾 4.人体最大的神经-坐骨神经 5.人体最大的外分泌腺-肝脏 6.人体最小的骨-听小骨 7.人体最长的骨-股骨 8.人体最有力的骨胳肌-腓肠肌 9.人体结构中最坚硬的物质-牙釉质 10.人体最高级的神经中枢-大脑皮层 11.人体最厚的皮肤-手掌和足底的皮肤 12.人体最薄的皮肤-眼皮 13.人体内含养料最丰富的血管-肝门静脉 14.人体内含尿素最少的血管-肾静脉 15.人体内含氧量最高的血管-肺静脉

16.人体内107最大的内分泌腺-甲状腺 17.人体内最重要的内分泌器官-脑垂体 18.人体内最细小的血管-毛细血管 19.人体内最细小的淋巴管-毛细淋巴管 20.人体消化道中最重要的一段-小肠 21.体内种类最多的组织-结缔组织 22.人体内分布最广泛的组织-结缔组织休闲居编辑人体最大的产热器官:肌肉人体最大的籽骨:髌骨人体最粗最长的骨骨:股骨最大最复杂的关节:膝关节全身最长的肌肉:缝匠肌最大的肌肉:股四头肌最坚硬的器官:牙

人体最大的腺体:肝人体最大的排泄器官:肾全身最长的浅静脉:大隐窝静脉人体最粗大的静脉:下腔静脉人体最重要的防御系统:淋巴系统人体最大的淋巴导管:胸导管(左淋巴导管)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脾消化管中最b8f膨大的部分:胃消化管中最长的一段:小肠鼻窦中最大的一对:上颌窦喉软骨中最大的一个:甲状腺软骨最大的关节是髋关节最特殊的关节是肘关节最灵活的关节是肩关节●人体毛细血管分布最丰富的部位:头皮。

我对中医学的认识

我对中医学地认识 中医药学有数千年地历史,是中国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地极为丰富地经验总结.它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地过程.中医文化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地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一段时间地学习,我对中医学有了一定地了解. 中医学理论体系地形成和发展有着漫长地历史.中医发源于中国地黄河流域,现存最早地中医理论典籍《内经》为中药基本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是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了先秦以来丰富地药学资料而成书.它地问世,标志着中药学地初步确立.秦汉时期地《黄帝内经》系统地阐述了人体地结构、生理病理,以及对疾病地诊断、治疗和养生等问题,奠定了中医学地理论基础.同时,还对当时哲学领域地一部分重大问题如阴阳、五行、气、形神关系等进行了探讨.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地《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学中成功地运用辨证论治地专著,成为历代医家辨证论治之楷模.晋、隋、唐时期丰富地医疗实践使中医理论体系得以充实和系统化.宋、金、元时期地医家结合前代理论以及个人实践和经验,提出了许多独特地见解,中医学体系产生了突破性地进展.明清时期在集古代中医大成地基础上,结合该时期医家临床研究经验和哲学研究成果,提高了中医学对正常人体和疾病地认识程度,使中医理论体系得到进一步地发展.近年来,中医学在继承和发扬方面有了很大地发展. 中医学经过长期地临床实践,在中国古代哲学地指导下,形成了独特地中医学理论体系.这一体系地基本特点有: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中医学地整体观念,是指机体自身整体性和集体内外环境统一性地思想.整体观念是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在中医学中地体现,它贯穿于中医学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是中医学基本特点之一.人是一个有机地整体,生理上强调“五脏一体”、“形神合一”病理上注重整体分析,诊断治疗上重视局部和整体地统一.其中地阴阳五行、藏象、精气血津液、经络对疾病地阐述和防治讲述地很有道理,结合了古代哲学中地学术观点.辨证论治,也叫辨证施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地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地一种特殊地研究和处理方法,强调证同治同、证异治异,也是中医学地基本特点.诊断上要辨病、辨证和对症治疗. 中药按治疗作用分为:补虚药、解表药、清热药、温里药、理气药、消食药、收涩药、祛风湿药、芳香化湿药、利水渗湿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安神药、平肝息风药、活血祛淤药、止血药、泻下药、驱虫药、芳香开窍药.在这段时间里对中医学地学习,我对它有了比较深刻地认识,同时也激发了我地学习兴趣.中医学博大精深,我所认识地中医仅仅是冰山一角地一角,它地范围之广、内容之深需要我们不断地刻苦钻研才能领悟. 对中医药地认识 学我通过这学期对中药综合知识地学习,对中药、方剂、中药化学成分、鉴定、炮制、制剂方面有了基本地认识和了解. 那么我们就应该近一步了解中药地性能,“性”即药性,“能”即效能,每种中药都有一定地性能.疾病地属性有寒证、热证;病势有向上、向下、入里;病位有脏腑、经络之不同;病有虚证、实证,故中药有性味、归经、升降浮沉、补泻……等特性-性能. 性味,性:指药物地性质即药物地寒、热、温、凉四种不同地属性,前人称为四气.四气中温与热,寒与凉是具有共性地,温次于热,热即大温;凉次于寒、凉即微寒,即在共性中又有程度上之差异.而温热与寒凉是两类不同地属性,这是从药物对机体地作用中概括出来地;治疗热证地药物是

八年级上册人体的排泄知识点梳理及练习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基础知识巩固 *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由(形成尿液)、(输送尿液)、(暂时贮存尿液)和(排除尿液)组成 *肾脏的结构 宏观看包括皮质和髓质、肾盂。微观看肾脏有100多万个肾单位组成, 每个肾单位包括 和两部分,而肾小体又包括和两 部分。 *描述尿液的形成和排除过程 1、肾小球的过滤作用:除血浆中的和以 外,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壁 滤过到肾小囊腔内,形成。人体每天大约形成150 升原尿。 2、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原尿经肾小管时,全部的、 大部分的和部分等被重吸收到肾小管 周围的毛细血管中。余下的水、无机盐和尿素形成尿液。每天 排除的尿液大约为1.5升。 3、尿的排出:尿首先通过到达膀胱,当膀胱里的 尿储存到一定量时,通过尿道排出尿液。 4、意义:排出废物,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维持组织细 胞的正常生理功能。 *描述排泄途径 排泄:二氧化碳、尿素、和多余的水排出体外的过程。 排泄的三条途径:、、等是。 注意与排遗区别:食物消化后形成的残渣排出体外的过程是。 *皮肤的结构 包括表皮和真皮两部分,表皮包括角质层和生发层。真皮内有血管和神经末梢。

*皮肤的功能 有保护、排泄、调节体温、分泌等功能。 *汗液的形成 血液流经分泌部时,血液中的水分、无机盐等进入分泌部形成汗液。 例题解析 【例1】某人的尿量比正常情况下多数倍,发生病变的部位可能是( )。若验尿发现其中有红细胞、蛋白质等,估计病变的部位可能是( )。 A.肾小球 B.肾小体 C.肾小 管 D.肾小囊 解析:本题考查的主要是尿的形成的有关知识。肾单位是尿形成的基本单位,血液由入球小动脉流经肾小球时,由于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作用,形成原尿。原尿流经肾小管时,有用的物质被重吸收,形成尿液。尿量增多,是由于肾小管发生病变,重吸收作用受到影响。尿液中出现血细胞和蛋白质,主要是由于肾小球病变,通透性增加导致。 答案:C A 【例2】下面是一个健康人的血浆、原尿和尿液的三个样品中主要的物质质量分数比较表,请根据表中的数据回答问题(数据单位是克/毫升)。 (1)样品A是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样品B是________________,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浅谈对中医的认识

浅谈对中医的认识 作为一个刚刚步入医学院临床医学系的新生,我与中医的接触少之又少,对其的了解自然是知之甚微。《中医学基础》这门选修带着我走进了中医学的世界,让我渐渐发现,原来中华民族也有一个神秘又神圣的领域,让我想要走进去,钻研其中。 起初,若有人问我什么是中医学,我只能理解这样一段释义:中医学是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传统医学科学,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医疗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发展,具有科学、系统、独特的理论体系。中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经历了数千年沧桑巨变,现在依然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乃至世界人民的卫生保健事业做出巨大贡献,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现在的我也不能说对中医有了多深刻的认识,但是借用清代著名的医学理论家、评论家徐灵胎《医非人人可学论》中一句话:“今之学医者,皆无聊之甚,习此业以为及食计耳。孰知医之为道,乃古圣人所以泄天地之秘,夺造化之权,以救人之死。其理精妙入神,非聪明敏哲之人不可学也。”我想说,之所以现今许多人不能接受中医,是因为他们不能理解其深刻内涵,不能用心体会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基本特点。 我承认,中医的理论是超出实证科学范畴的。所谓实证科学,从字面上讲是注重事实证据的科学,也就是在我们现有的这个空间,用现有的方法去验证分析问题。或者简单的说就是我看到了就信的学问。现代人不相信古代有更高的科学,一个很大的原因也是因为人们从现在“实证”的角度去衡量。实证的观念无形中限制了研究的方法,反过来,它同时又限制了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我想,这就是为什么大家不能理解中医、信任中医的最主要问题吧。 记得上高中的时候,我听身边的大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说西医是借助外力从而驱赶病痛,那么中医就是加强自身从而自我愈合。因为自己的专业并非中医,且我又是一名新入学的医学生,我在中医方面掌握的理论知识十分有限,这导致我并不能判断这句话的正确与否。但是至少现阶段,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这句话道破了中西医在治疗疾病上的差异。中西医对待疾病的治疗思路是完全不同的。后者讲求查出病源,对症下药。而对于前者来说,大多数情况都是在并不了解发病缘由的基础上,从整体出发,调节阴阳五行之平衡,辨证施治,从而解决病痛。 同时我认为,中医相对于西医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二者可以在某些方面有机结合,共同施治。我身边就有这样一个实例。一个叔叔得了肾结石,多年来坚持激光碎石,虽说没有什么病痛或是对生命的威胁,但是半年一次的激光碎石不仅耗费大量金钱,而且耽误很多重要工作。后来因为某些关系认识了一位老中医,拿到了一副排石的中药方,服用两个疗程后见效。正是因为这位老中医的帮助,他彻底摆脱了肾结石。 从上述实例可以看出,中医和西医在很多方面是可以互补的。我们不能一味的对西医全盘接受,也不能对中医的理论知识一概否定。我们应该本着辩证、客观的态度去对待中医,取其精华,应用于未来的行医之路。 最后我想说,中医是神秘且神圣的。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怀揣着崇敬、敬仰的心去学习它,领会他。

浅谈对中医的认识

浅谈对中医的认识 1 释义作为一个刚刚步入医学院临床医学系的新生,我与中医的接触少之又少,对其的了解自然是知之甚微。若有人问我什么是中医学,我只能理解这样一段释义:中医学是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传统医学科学,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医疗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发展,具有科学、系统、独特的理论体系。 2 重要性中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经历了数千年沧桑巨变,现在依然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乃至世界人民的卫生保健事业做出巨大贡献,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 问题用心体会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基本特点。中医的理论是超出实证科学范畴的。所谓实证科学,从字面上讲是注重事实证据的科学,也就是在我们现有的这个空间,用现有的方法去验证分析问题。现代人不相信古代有更高的科学,一个很大的原因也是因为人们从现在“实证”的角度去衡量。实证的观念无形中限制了研究的方法,反过来,它同时又限制了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我想,这就是为什么大家不能理解中医、信任中医的最主要问题吧。 4 中西医不同之处可以说西医是借助外力从而驱赶病痛,那么中医就是加强自身从而自我愈合。这句话道破了中西医在治疗疾病上的差异。中西医对待疾病的治疗思路是完全不同的。后者讲求查出病源,对症下药。而对于前者来说,大多数情况都是在并不了解发病缘由的基础上,从整体出发,调节阴阳五行之平衡,辨证施治,从而解决病痛。 5 中西医有机结合同时我认为,中医相对于西医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二者可以在某些方面有机结合,共同施治。我身边就有这样一个实例。一个叔叔得了肾结石,多年来坚持激光碎石,虽说没有什么病痛或是对生命的威胁,但是半年一次的激光碎石不仅耗费大量金钱,而且耽误很多重要工作。后来因为某些关系认识了一位老中医,拿到了一副排石的中药方,服用两个疗程后见效。正是因为这位老中医的帮助,他彻底摆脱了肾结石。从上述实例可以看出,中医和西医在很多方面是可以互补的。我们不能一味的对西医全盘接受,也不能对中医的理论知识一概否定。我们应该本着辩证、客观的态度去对待中医,取其精华,应用于未来的行医之路。最后我想说,中医是神秘且神圣的。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怀揣着崇敬、敬仰的心去学习它,领会他。

浅谈对中医养生的认识

浅谈对中医养生的认识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浅谈对中医保健的感想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生活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现在不仅要吃得饱吃得好,更重要的是要吃得健康。近些年来受媒体的宣传的影响,大家对健康的概念有了新的认识:真正的健康并不仅是身体健康,而且也包括心理健康以及与社会环境相适应,是指人们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生活上处于一种完全良好的状态。如今中医保健、食物养生、养生预防等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很庆幸学校给我们安排了中医保健这门课,虽然课时不多,一周就两节课,但是中医保健这门课让我学到了很多以前从不知道的但对我们却非常有用的东西,也让我对中医养生保健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 中医保健也可以叫做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传统中医养生是指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从而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养生是以培养生机、预防疾病、争取健康长寿为目的的。中医养生有食养、药养、针灸、按摩、气功等丰富多样的养生技术。古人认为养生之法莫如养性,养性之法莫如养精;精充可以化气,气盛可以全神;神全则阴阳平和,脏腑协调,气血畅达,从而保证身体的健康和强壮。所以中医学把精、气、神的保养看作人体养生之根本,是维持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早在两三千年前,《周易》、《黄帝内经》、《老子》里面就谈到过这些问题。中医的养生观包括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身心合一三大法宝。中国传统养生强调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认为人应顺应自然环境、四时气候的变化,主动调整自我,保持与自然界的平衡以避免外邪的入侵。《周易》云“一阴一阳之谓

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人体的排泄

七下复习人体的排泄(导学案) 复习目标:1、知道人体排泄的方式 2、了解呼吸系统的各结构和功能 3、了解泌尿系统的各结构和功能 一、复习提问、回顾旧知 1、人体排泄的方式有哪些? 答: 2、什么叫排泄? 答: 3、排泄的物质有哪些? 答: 二、自主复习、温故知新 (一)呼吸系统 1、呼吸系统的组成 作用 呼吸系统 ——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基本的结构和功 能单位是。 2、呼吸时肺的变化 A B (1)图A表示的是,图B表示的是。 (2)A时,肺,肺容积,膈肌和肋间肌,胸廓的上下径、前后径、左右径,肺内气压,膈顶端;B时,肺,肺容积,膈肌和肋间肌,胸廓的上下径、前后径、左右径,肺内气压,膈顶端。

3、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1)请在图中肺部的细线箭头处标示出气体名称。 肺泡 (2)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当吸气时,空气中的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同时中的也通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然后随着呼气的过程排出体外。进入中的,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的里。(3)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空气相比:的含量减少,的含量增加。 (二)泌尿系统 1、泌尿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结构名称功能 —— —— —— —— 2、肾单位的组成 结构名称 ① ② ③ ④ ⑤ ⑤ ③是由分出的毛细血管球,然后汇聚成,里面流动的是血。④里面的液体称为。

3、尿的形成 (1)尿的形成过程示意图 结构名称功能 ① ② A、 ③ ④ B、 ⑤ (将结构名称和功能连线) (2)观看《尿液的形成过程》的微课,了解尿的形成过程 当血液流经上图的[ ] 时,除和以外,血浆中的一部分、、和等物质,都可以经过上图的A过程[ ] 和[ ] 内壁的作用到达上图的[ ] 中,其中的液体称为。当该液体继续流经[ ] 时,、和等被[ ] 完成B过程作用。这些被吸收的物质进入包绕在[ ] 外面的中,送回到里,而剩下的、和等就形成了尿液。 (3)阅读教材P75第二段文字,总结出尿的排出过程 答: (4)阅读教材P75第三段文字,总结出排尿的意义 答: (三)其他排泄方式——排汗 1、汗液的主要成分是,还有少量的和等物质。 2、汗液的蒸发能带走身体一部分的热量,因此汗腺还具有的作用。 3、汗腺分布于人的全身。汗腺分为和,前者位于或内,产生的汗液经排到的表面。 4、人体细胞在生命活动中不断产生各种废物,其中由呼吸系统排出体外;产生的尿素等废物主要由形成尿液排出体外,还有一部分尿素由通过排出体外。

浅谈我对中医的认识

浅谈我对中医的认识 在中医类院校里学习,虽然我不是中医类专业的学生,但是因为我对中医十分的感兴趣,所以我有意识地多接触了一些关于中医的知识和课程,并且又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对中医的作用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对于中医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许每个人对于中医的看法都不尽相同,但是对于它的基本思想都大体是一致的,我想分享一下我对中医的认识,以及要如何学习好中医。 要想学习好中医,就要对其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中医是中国的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和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中医是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在研究方法上,以整体观相似观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依据,具有朴素的系统法,控制论,分形论和信息论内容。 首先,通过中医与西医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及特点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中医主要是以人的整体观为主导思想,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就如同自然界的万物运行一样,只有每个部分每个环节都相互协调,相互统一才能维持自然界的正常有序的运行,而对于我们人体亦是如此,只有我们各个脏腑各个器官的共同配合才能保证人体的生理活动和谐的进行下去,我们的身体才不会出现异常。所以我觉得中医最重要的是把一种自然的思想融入到我们平时的诊治中来。其次,中医的发展史和我国古代的文化发展是分不开的。古代的医学是人们在不断尝试和探索而总结出来的,从我们针灸最初使用的砭石,人们在通过对一些身体部位的刺激而产生出来的治疗效果,然后把它们记载下来,最后有后来的医家把他们不断地总结补充,就形成了我们现在学习的比较权威的针灸学。与此同时,各种学说的形成也要归功于我们的不断探索。例如阴阳学说,我们认为阴阳是宇宙中互相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它源于我们对于自然界的观察和总结。又比如说五行学说,它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成就,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但是并不仅仅是代表五种物质,而是五种属性。五行在中医中体现了具备这五种属性的人体五大系统的互相关系,通过探究他们之间的关系而是身体达到和谐和平衡。 我觉得仅仅的对于中医知识的理解对于我们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医方面的人才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我们学习中医的目的是治病救人,也是作为一个医生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我觉得在学习中医的时候,还要对自己有许多的要求。 首先,作为一个医生,神圣而义不容辞的责任便是治病救人,并且,作为医生,我们的每一步诊治和用药都可能关乎病人的生命,所以我们要怀着对于生命负责,对于职业尽责,对于自己无愧的心态和信念去学习中医。因为只有当你真正意识到自己的责任由多重,只有当你真正意识到自己的使命有多重,你才会发自内心的想要去学好中医,你才会发自内心的去对于生命负责,才能本着严谨的治学和工作态度去做每一件事。另外,但就学科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门学科,只有当我们对于它感到十分的渴求知识,我们才能对他产生极大的热情,这样对于我们掌握知识的速度和效率无疑是非常有帮助的。就比如说,一个学生的偏科问题,也许是因为本人的天赋不是太好,也有可能是其他的什么外界原因的作用,但是对于绝大多数偏科的同学来说,兴趣爱好才是最大的原因,很多同学不喜欢这门学科于是学习不努力,然后成绩一直都上不去。所以既然要学习中医就要建立在喜爱在他的基础上,否则,你的学习没有兴致,特别对于医学类的学科记忆的东西特别多,如果你对其根本不喜欢,那么上课是痛苦的,学习上痛

浅谈对痰邪致病性质的认识

浅谈对痰邪致病性质的认识 在中医理论中痰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之痰的内涵是脏腑气血失和,水湿津液凝聚变化而成。概指因此所致的某些特殊病变,由于不易被人们去直接感觉,即看不到排出来或其它实质的痰只能从病症测知,这种隐形之疾,亦称内疾。狭义之痰的内涵仅指肺部渗出物,呼吸道口腔分泌物,其外涵即指咳咯或呕哑而出之疾,因其易被人们感官觉察,视之可见,触之可及或闻之有声,这种有形之疾,亦称外痰,二者虽有所不同,但其病理变化密切相关,并同出于一体,皆水湿津之变生,痰形成之后,“流注全身,变幻百端”,以致病变丛生,为了进一步认识痰的病症,指导治疗民,根据古今几家对疾邪致病性质的论说,归纳概括为五个方面分述如下。 1痰为阴性,易阻遇阳气 疾为水液凝聚变化而成,水液的代谢主要依赖肺气的贮降,心气的推动,脾阳的温运,肾阳的温化,肝气的疏通,如果脏腑的阳气偏衰,阴寒内盛,水液不能正常输布,而变生痰浊,其临床多以病变部位闷胀困重,麻木冷痛为主,遇寒则剧,得温则舒,或见肿块,不红、不热、不痛、脚根散漫;或见冷痛、败血腐骨、拟有“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以及“痰为阴邪、非温不化”之说,足以说明了痰乃阴冷之邪,虽然有谈之热之燥之等,但突其本性,仍当居阴,“阴盛则阳病”所以,痰邪易伤人体阳气,以致清阳不展,而见嗑睡困顿,体倦乏力,畏寒,甚则为冷痹,因此临床上治疗痰病,要注意扶助人体阳气,但也不能拘泥于此,而忽略痰之热化,燥化以及合为病。 2痰性粘滞,阻碍气机 粘滞即是粘稠,滞涩之意,中医认为“调浊者为痰”痰的粘稠性,在临床上表现为咯痰粘稠,或口粘口腻,呕恶吐痰,或咽中有粘痰梗死,吞吐不利,或大便粘裹疾垢,或见溃疡,糜烂渗流粘稠疾液,久不收口,凡此种种,为临床诊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痰性粘滞其意有二、一指病情缠绵,不易速效;二指症状,有痰浊凝结滞涩为肿块,结节,或结于皮下、或结于皮里膜外,或结子腹腔、脏器、痹病、瘿瘤、痞块、癥瘕、痰标、流痰、等病症。大都属痰浊结滞为患。 痰性粘稠、滞涩不散,留伏遏阻,阻碍气机,是痰病发生发病的关键,痰浊阻肺的咳喘症、痰阻胸痹症、病热结胸症,湿痰中阻的脘痞症、气滞痰阻的梅标气症等,无不与疾阻气机相关,因此,治疗疾病常加入行气之品,意在调畅气机、气行则水行、水行则痰化。 3痰易流动、变幻百端 痰禹粘稠滑腻之物,随气流动,无处不到对此《杂病源流犀烛》中曾作了这样的论述:“痰之为物,流动不测、故其为害、上至巅顶、下至涌泉,随气升降、周身内外皆到、五脏六腑具有。”因此,由痰而导致的疾病也就千奇百怪,多种多样,或贮于用肺、或贮于胃、或常蔽心窍、或拢动肝胆、或流窜经络,痰性流动,变化无端、不仅说明了其病位广泛,证候怪异复杂多变,而且还包涵了疾邪易被激动,变化不测,临床上亦之乏其例,如悖怒伤肝,痰随风动表现为头目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