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湿邪
中医视角下的湿气症状及诊断方法详细介绍湿气引起的各种身体症状以及中医诊断湿气的方法
中医视角下的湿气症状及诊断方法详细介绍湿气引起的各种身体症状以及中医诊断湿气的方法中医视角下的湿气症状及诊断方法湿气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体内湿邪的堆积或外邪侵袭导致的一系列身体症状。
湿气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饮食不当、环境潮湿、久坐不动等。
在中医理论中,湿气的形成和发展与人体的脾胃功能密切相关,而脾胃是人体消化吸收功能的重要器官。
本文将从中医视角出发,详细介绍湿气引起的各种身体症状以及中医诊断湿气的方法。
一、湿气引起的身体症状1.脾胃不和:湿邪寄于脾胃,使脾胃功能失调,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便溏、口苦口干等。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任脏之源,因此脾胃的调理至关重要。
2.湿热壅滞:湿气受热化聚集在体内,形成湿热,常表现为口苦、口干、舌苔厚黄、尿黄等症状。
此时可采用清热利湿的中药治疗,如黄连、黄芩等。
3.关节疼痛:湿气易于寄居于关节,导致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症状,中医常将其归为湿热病证范畴。
治疗时需辨证施治,如温经散寒、祛湿通络等。
4.皮肤湿疹:湿气往往通过皮肤外泄,导致湿疹、瘙痒、糜烂等皮肤症状。
此时可采用清热利湿、祛风止痒的中药治疗,如连翘、苦参等。
5.湿气困脾肺:湿气侵袭脾肺,导致气滞不舒、痰湿咳嗽、胸闷喘促等症状。
中医可以通过调理脾胃、疏肝理气等方法来改善病情。
二、中医诊断湿气的方法1.望诊:中医通过观察眼睛、舌苔、皮肤等来判断湿气的程度和分布。
例如,湿气蕴于脾胃,舌体常常呈现胖而苔白厚等特征。
2.闻诊:中医利用嗅觉来判断湿气的味道。
湿气重者,体味常为浓重、腥臭等。
3.问诊:中医通过与患者的交流,了解症状的具体表现,包括疼痛的位置、程度、频率等,来确定湿气的病因和证型。
询问病史以及生活方式等也是重要的信息来源。
4.切诊:中医通过把握脉搏的情况来判断湿气的虚实、寒热等。
湿气重者脉搏常常沉滑或沉紧。
针对不同的湿气症状,中医医师会根据具体的体质状况、病情,进行个体化的辨证施治。
治疗湿气的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穴位按摩等。
中医理论中的湿邪与湿气有何区别如何判断湿邪与湿气的病因
中医理论中的湿邪与湿气有何区别如何判断湿邪与湿气的病因湿邪和湿气是中医理论中常用的两个概念,它们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虽然湿邪和湿气都与湿相关,但它们具体指的是不同的概念。
本文将详细探讨湿邪和湿气之间的区别,并介绍如何判断湿邪和湿气的病因。
一、湿邪和湿气的区别1. 湿邪的概念湿邪是中医理论中用来描述引发疾病的外界因素之一。
它是指外界的潮湿、阴湿环境,或由潮湿环境引起的病理因素。
湿邪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或皮肤进入人体,导致湿病的发生。
2. 湿气的概念湿气是中医理论中用来描述疾病的内部因素之一。
它是指人体内部湿润程度过高,导致气血运行不畅,阻滞经络,从而引发湿病。
湿气不仅可以由外部湿邪所引发,也可以由饮食不当、运动不足、体质偏湿等因素导致。
3. 湿邪和湿气的关系湿邪与湿气之间存在着相互关系。
湿邪可引起湿气的生成,而湿气也可以促进湿邪的侵袭。
当湿邪进入人体后,会引发湿气的聚集和堆积,形成湿病。
湿病的病程中,湿邪和湿气会相互影响,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
二、判断湿邪与湿气的病因1. 判断湿邪的病因(1)环境因素:潮湿、阴湿的环境是湿邪易侵袭的主要条件。
例如,居住在湿气重、通风不良的地方或长期处于潮湿环境中的人更容易受到湿邪的影响。
(2)气候因素:梅雨季节、夏季高温多雨的地区湿邪较重。
湿邪容易通过呼吸道和皮肤进入人体,引发湿病。
(3)饮食因素:长期食用湿性寒凉、生冷、油腻、甘肥的食物,或喜食湿热之物如海鲜等,容易造成湿邪内生。
(4)行为因素:居无定所、经常泡脚、暴露在潮湿环境中、长时间穿湿衣服等行为容易导致湿邪侵入体内。
2. 判断湿气的病因(1)体质因素:湿重体质的人容易产生湿气。
湿重体质具有先天遗传、后天养成等原因。
(2)饮食因素:经常食用湿冷、寒凉、甘肥的食物,或暴饮暴食、偏食等不良饮食习惯,会导致湿气生成。
(3)生活习惯:穿着不透气的衣物、长时间泡脚、暴露在潮湿环境中、缺乏运动等习惯容易造成湿气滞留。
中医:湿气——万恶之邪
中医:湿气——万恶之邪一、湿气--万恶之邪现在人,吃肉吃得太多,吃的食物里有污染,运动量少,身体阴盛阳虚,湿邪内郁,所以大便无法正常。
为什么成型的大便很少呢?中医里讲,脾虚则便溏,中国人本应以五谷杂粮为食,现在以肉食为主了,很多人一天不吃肉就觉得很亏,长期这样,伤害的是脾胃,脾是运化水湿的,脾受到伤害,水湿不能完全运化,就在身体内堆积。
所以,大便不成形意味着脾虚,也意味着体内有湿气。
在致病的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淫邪气”中,中医最怕湿邪。
湿是最容易渗透的。
湿邪从来不孤军奋战,总是要与别的邪气狼狈为奸。
湿气遇寒则成为寒湿,这就好比冬天的时候,如果气候干燥,不管怎么冷,人都还是能接受的,但如果湿气重,人就很难受了。
南方的冬天比北方的冬天更令人难受,就是因为南方湿气比较重,寒湿袭人。
湿气遇热则成为湿热,这就好比夏天的桑拿天,有热又湿,让人喘不过气来,明显不如烈日当空、气候干燥的时候来得痛快。
湿气遇风则成为风湿,驱风很容易,但一旦成了风湿,就往往是慢性疾病,一时半会儿治不好了。
湿气在皮下,就形成肥胖,也是不好处理的健康问题……为什么现代人的病那么复杂,那么难治?因为他们体内有湿,体外的邪气总是和体内的湿气里应外合,纠缠不清!以前仅仅盛行于我国西南的川菜,现在风行全国?就是因为川味是辛辣的,以前只有生活在湿邪比较重的西南一带人需要用它来化解体内的湿气,现在,全国人体内都有湿气了,都需要辛辣来化解,于是大家本能地爱上了川菜。
二、判断湿气的方法有病的人体内,是顽固的湿邪;貌似健康的人体内,也有湿邪埋伏在那里伺机行事。
那么,怎么能判断自己体内是不是有湿呢?1、看大便:什么样的大便才是正常的呢?“金黄色的,圆柱体;香蕉形的,很通畅”。
(1)如果大便不成形,长期便溏,必然体内有湿。
(2)如果大便成形,但大便完了之后总会有一些粘在马桶上,很难冲下去,这也是体内有湿的一种表现,因为湿气有黏腻的特点。
(3)如果不便于观察马桶,也可以观察手纸。
怎样除掉体内的湿邪
怎样除掉体内的湿邪在现代生活中,患有肥胖症、脂肪肝、哮喘、高血压、心脏病和各种肿瘤的人越来越多。
中医认为,人们之所以易患这些疾病,是由于其机体受到了湿邪的侵袭。
湿邪在侵入人体后可阻碍气血的运行和脾胃的运化,使大量的代谢废物和毒素储积在人体内,从而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
那么,人们应如何判断体内是否有湿邪呢?1看早晨起床时的身体状态。
如果你每天早晨起床时总是感到特别疲劳,而且出现了头脑发昏、小腿发酸发沉、身上像穿了件湿衣服一样黏腻等症状,说明你体内很可能出现了湿邪。
2观察大便的性状。
在大便后,如果大便经常粘在马桶上,用一箱的水也冲不干净,或者大便后用了三五张纸也擦不干净,就说明你体内有湿邪。
此外,观察大便的颜色和形状也可以判断体内是否有湿邪。
正常的大便呈香蕉形、金黄色。
现在大多数人的大便都不是这样的。
人的体内若有湿邪,其大便会变得溏软不成形(此症状是脾虚的重要标志,很多人都有),颜色也会发青,而且经常有排不净大便的感觉。
3观察舌苔。
中医认为,“舌为心之苗,脾之外候”,因此舌可以敏锐地反映出人体的健康状况。
健康的舌头淡红而润泽,舌面有一层薄白、干湿适中的舌苔。
人们在对着镜子观察自己的舌头时,若发现舌苔白厚而湿润,说明其体内有寒湿之邪,若发现舌苔粗糙厚重、发黄发腻,则说明其体内有湿热之邪。
4看刷牙时是否恶心。
很多人在刷牙时会出现呕吐、恶心、感觉嗓子里丝丝拉拉却吐不出痰(或仅能吐出极少量痰)的症状。
这些症状也是体内有湿邪的征兆。
那么,受到湿邪侵袭的人应如何进行治疗呢?湿邪在侵入人体后往往难以去除,因此古人有“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性黏浊,如油入面”的说法。
一般来说,此类患者应咨询专业的中医师,根据自己的具体病情进行辨证施治。
此外,笔者在数十年的临床实践中发现,此类患者也可通过服用薏米红豆粥进行调理。
薏米和红豆是两味极为常用的中药,也是两种食疗的佳品。
薏米又叫薏苡仁,具有健脾渗湿、止泻排脓的功效。
红豆又叫赤小豆,具有利水消肿、解毒排脓的功效。
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1800多年前,东汉伟大的医学家张仲景在他的著作《伤寒论》中说:“身大热,反欲得衣者,寒在骨髓。
”就是说发烧的人虽然体温很高,身上反而感觉寒冷想多穿衣服,表明体内寒气很重,寒邪都到骨髓了。
此时再用抗生素等寒凉药物输液消炎退烧,会把外在的一些寒湿之气直接带进体内。
(现实中,我们不都是这样做的吗?)张仲景是《伤寒论》的作者,在他那个时代人们忍饥受冻,疾病以寒邪为主,用热药就可以直接对治。
如今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单纯的伤寒已经很少见了,反而是外寒跟内热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湿邪。
真正的寒症并不多见,主要是以湿邪为主。
湿为阴邪,遏伤阳气,阻碍气机。
换句话说,阳虚的时代是湿邪在作祟。
湿邪乃六淫之一,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的特性,为长夏之主气。
湿邪侵犯人体,常表现为四肢困重、脘腹痞满、胸闷。
一、湿为阴邪,其性重浊,这指出了湿邪致病的广泛性。
(1)、阴邪易伤阳气,使人困倦、乏力,肢体酸困沉重、头重如裹。
如果湿浊阻滞气机,则胸闷、腹胀、脘痞、里急后重。
湿浊困脾则,运化不行,因而,纳呆泄泻、水肿胀满。
污秽垢腻,排泄物和分泌物都秽浊不清,如尿混浊、便溏肠垢、下痢赤白、黄白带下、脓痰浊涕、疮疡、湿疹等。
黏滞缠绵,如两便涩滞不爽、身热不扬、病程迁延、缠绵难愈。
湿证,是指感受湿邪所致的一类病证。
因湿性重着,粘滞,易阻碍气机,损伤阳气,故其病变常缠绵留着,不易速去。
【临术表现】伤湿,则头胀而痛,胸前作闷,口不作渴,身重而痛,发热体倦,小便清长,舌苔白滑,脉濡或缓。
冒湿,则首如裹,遍体不舒,四肢懈怠,脉来濡弱,湿伤关节,则关节酸痛重着,屈伸不利。
(2)、湿邪来自2个方面:外湿:指外界之湿邪,如居住潮湿,气候潮湿,梅雨季节,女性正好赶上经期,涉水淋雨,天气又冷,中医称为感受寒湿,妇女产后,体质虚弱,子宫空虚,不注意个人卫生,潮湿之气就会乘虚侵入子宫称为湿毒。
内湿:指人体自身产生的湿邪,人喝的水和吃的饭都要靠脾的运输和转化才能被人体利用,若脾胃虚弱,运化失常,水液就会内停变为湿;肾主小便和大便的排出,这种功能中医归为肾阳,肾阳不足,水也会内停为湿:湿邪长期不治,会化热变为湿热。
中医湿邪伤阴浅析
中医湿邪伤阴浅析中医湿邪伤阴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湿邪侵袭人体,损伤人体阴气。
湿邪是指外界的湿气侵入人体,可来自于湿重的气候环境或是饮食不当等因素。
湿邪容易入侵胃、脾等脏腑,损伤脏腑的阳气和运化之气,导致脏腑功能紊乱。
而阴气则是人体体内的阴寒、阴液等生理物质,具有滋养、润泽身体的作用。
湿邪伤阴可导致机体阴阳失衡,主要表现为:1. 体质虚弱:湿邪重者可耗伤人体正气,导致体质虚弱,容易感到疲乏无力。
2. 体重增加:湿邪重者在体内积聚,会导致水湿停留,形成水肿,而且水湿不利于体内的新陈代谢,容易导致体重增加。
3. 湿痰困胸:湿邪中阻,可导致湿痰停留在胸腹之间,引起气机不畅,胸闷、咳嗽、痰多等症状。
4. 食欲不振:湿邪重于脾胃,可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导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
中医对于湿邪伤阴的治疗主要是通过调节脾胃和祛除体内的湿邪,使阴阳平衡恢复。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草药治疗:常用的草药有炙甘草、黄芩、半夏、苍术等,能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等作用,帮助湿邪的排出。
2. 饮食调理:避免食用湿重的食物,如油腻、辛辣等食物,同时多食用清淡、富含纤维的食物,有利于湿邪的排出。
3. 穴位按摩:通过按摩体表的穴位,刺激经络气血的循环,帮助湿邪排出。
常用的穴位有关元、巨阙、足三里等。
4. 调节情绪:情绪波动会引起体内阴阳失衡,因此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忧虑、愤怒等情绪。
中医湿邪伤阴是一种常见的病理状态,其治疗主要是通过草药治疗、饮食调理、穴位按摩及调节情绪等方法,恢复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的效果。
但在进行治疗时,还需根据个体情况进行具体辨证施治,以达到最佳疗效。
黄帝内经对六邪的论述
黄帝内经对六邪的论述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其中对于疾病的成因以及治疗方法有着详细的述说。
其中,黄帝内经对于六邪的论述尤为重要。
六邪,即风邪、寒邪、暑邪、湿邪、燥邪和火邪,是指能够引起疾病的外界因素。
黄帝内经认为,这六邪是人体所无法避免的,只有通过合理的调理和防范才能减少其对人体的危害。
首先是风邪。
风邪是指外界寒冷、湿热等因素,能够入侵人体并引发疾病。
黄帝内经指出,风邪具有善行动的特点,能够迅速扩散到全身各个部位。
因此,在遇到寒冷、湿热等情况时,人们应该注意保暖、避免受凉以及保持室内通风。
其次是寒邪。
寒邪是指寒冷的气候或者寒冷的物质对人体的侵袭。
黄帝内经认为,寒邪主要会影响人体的气血运行,导致气血凝滞不畅。
因此,人们在寒冷天气中应该注意保暖,避免过度受寒,同时也要注意饮食调理,多吃一些温热的食物,如姜、葱、辣椒等,以防止寒邪的侵袭。
接下来是暑邪。
暑邪是指炎热的天气或者炎热的物质对人体的影响。
黄帝内经认为,暑邪主要会伤及人体的气血阳气,导致人体气虚、血瘀等症状。
因此,在夏季高温天气中,人们应该注意避免暴晒,合理安排室内外活动时间,同时也要调理饮食,多吃一些清凉的食物,如绿豆、西瓜、黄瓜等,以减轻暑邪对人体的伤害。
然后是湿邪。
湿邪是指潮湿、潮湿环境或者潮湿物质对人体的侵袭。
黄帝内经认为,湿邪主要会导致人体的气血运行受阻,湿气停留在体内,引发湿热、湿气等症状。
因此,人们应该注意保持居住环境的干燥通风,避免长时间处于潮湿环境中,同时也要合理调理饮食,少食寒凉湿腻的食物,如螃蟹、绿豆等,以减轻湿邪对人体的影响。
其次是燥邪。
燥邪是指干燥的气候或者干燥的物质对人体的侵袭。
黄帝内经认为,燥邪主要会伤害人体的津液,导致津液亏损、皮肤干燥等症状。
因此,在干燥的季节或者环境中,人们应该注意保持室内湿度,多喝水以补充身体的津液,同时也要注意保养皮肤,使用保湿品等。
最后是火邪。
火邪是指炎热、火热等因素对人体的侵袭。
六邪的名词解释
六邪的名词解释在中医理论中,六邪是指影响人体健康的六种外邪。
这六种外邪分别是风邪、寒邪、暑邪、湿邪、燥邪和火邪。
它们与人体的五脏六腑、经络以及气血运行有着密切的关系。
下面我们将对六邪进行详细的解释。
风邪是一种常见的外邪,它与风有关。
风邪具有外袭性和活动性,容易使人感到头晕、头痛、鼻塞、流涕、嗜睡等症状。
风邪容易引发风痹、风湿等疾病。
寒邪是寒冷的外邪。
寒邪具有收敛、凝固的特性,容易导致人体气血运行不畅,出现寒症,如肢体冰冷、畏寒、喜暖、关节疼痛等。
寒邪还容易引发感冒、关节炎等疾病。
暑邪是夏季的外邪,与高温、潮湿等因素有关。
暑邪具有炎热、腐败的特性,容易让人感到烦躁、口渴、出汗等。
暑邪还容易引发中暑、暑热等疾病。
湿邪是一种潮湿的外邪,与湿气、雨水等有关。
湿邪具有浊滞、黏腻的特性,容易导致人体湿热、湿气内停等症状,如浑身沉重、腹泻、尿黄等。
湿邪还容易引发湿疹、泌尿系统感染等疾病。
燥邪是一种干燥的外邪,与干燥的气候有关。
燥邪具有干燥、烈性的特性,容易使人体津液不足,出现口干、咳嗽、便秘等症状。
燥邪还容易引发肺燥、皮肤干燥等疾病。
火邪是一种炽热的外邪,与炎热、过度活动等因素有关。
火邪具有炙烤、燃烧的特性,容易导致人体阳气偏盛,出现口渴、咽痛、目赤等症状。
火邪还容易引发热病、火焰伤等疾病。
六邪对于人体的危害是相似的,它们都可以导致人体阴阳失衡,气血紊乱,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而针灸、中药、推拿等中医治疗方法,主要通过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来达到治疗的效果。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来活血化瘀,中药可以通过调养身体的气血来达到平衡阴阳的效果,而推拿则可以通过按摩来疏通经络,促进气血流通。
对于六邪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我们增强自身的健康意识,以便及时调整生活方式,预防和应对六邪的侵袭。
比如,在夏季高温天气中,我们可以避免暴晒,多喝水,注意清凉饮食,以防止被暑邪侵袭;在寒冷的冬季,我们可以适当增加保暖措施,多吃温热食物,以防止寒邪的入侵;当感受到外邪袭击时,我们可以及时求医,采取中医的治疗方法来调节身体,恢复健康。
中医湿邪伤阴浅析
中医湿邪伤阴浅析中医湿邪伤阴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理论,它在中医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湿邪伤阴是一种病理状态,是指人体内湿邪与阴气的失调所引起的疾病。
湿邪是指湿气和寒邪造成的病邪,阴是指人体阴液的失调。
这种情况在中医理论中被认为是导致多种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对湿邪伤阴的浅析对于中医医生和患者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湿邪伤阴的病因病机是怎样的呢?湿邪是从外界侵入人体内的一种病理因素,它可以由潮湿的环境、不良的饮食习惯以及体内阳气不足等原因引起。
湿邪还可以和其他病邪相结合,造成病情更加复杂的情况。
阴是人体阴液的失调,它可以由于长期的情绪压抑、过度疲劳、饮食不节、生活不规律等导致。
当湿邪侵入人体内后,如果人体的阳气不足,就无法将湿邪排出,导致湿邪停留在体内,进而伤及人体的阴气。
这样一来,就会导致湿邪伤阴的病变状态。
湿邪伤阴的临床表现有哪些特点呢?湿邪伤阴主要表现在症状上,患者会出现疲乏无力、四肢沉重、浑身乏力、口苦舌腻、食欲不振、身体沉重、眩晕头晕、皮肤粘腻不适、大便不实等症状。
从脉象上来看,患者的脉象多为滑数或沉细弦无力。
从舌象上来看,舌体胖大,苔质白腻等现象。
这些都是湿邪伤阴的临床表现。
中医如何治疗湿邪伤阴呢?中医治疗湿邪伤阴的方法主要是通过调理阴阳平衡,并将湿邪排出体外,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治疗湿邪伤阴的过程中,首先要调整患者的饮食习惯,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避免食用寒凉生冷之品,同时要适当加强运动,促进体内湿邪的散出。
中医还会采用中药治疗患者的湿邪伤阴症状。
常用的中药有黄连、白术、苍术、茯苓、泽泻、桑螵蛸等,这些中药都具有清热燥湿、益气健脾的功效,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病情。
针灸、推拿等中医疗法也可以辅助治疗湿邪伤阴。
预防湿邪伤阴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情绪稳定、饮食规律,避免潮湿环境,注意保暖等。
特别是在梅雨季节或者天气多变的时候,更要加强预防湿邪侵袭的工作。
中医体系中还有一些养生保健的方法,如温补、燥热、调和阴阳等方法,都可以帮助人们预防湿邪伤阴。
湿邪的概念
湿邪的概念湿邪是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的是一种外邪,是一种气候变化、环境不良等因素引起的病邪。
湿邪的特点是黏腻重浊,喜湿恶燥,容易滋生病理变化。
湿邪的来源包括气候湿重、环境潮湿、饮食不当以及人体本身的代谢问题等。
湿邪首先通过鼻喉或者皮肤渗透入体内,然后在体内混合血液、经络等进行转化传播,导致机体出现病理变化。
湿邪容易通过饮食进入人体内,尤其是对于暴饮暴食、食用寒凉湿重的食物或者饮用水源不洁净的人来说更容易受到湿邪的侵袭。
此外,湿邪在潮湿、雨水多、空气流通不畅的环境中,容易聚集积存,对人体产生不利影响。
湿邪主要以湿性疾病为主,其中包括湿瘀、湿热、湿寒和湿腻等多种类型。
湿邪入侵后,会影响人体的正常运转,引发各种与湿邪相关的症状,如痰湿,阴虚、水肿、浮肿、腹泻、皮疹、关节疼痛等。
在中医理论中,湿邪与脾胃功能密切相关。
脾胃是人体的消化吸收中心,也是湿邪容易滞留之处。
脾胃功能不佳,食物消化不良,湿邪容易滞留在体内,形成湿邪。
因此,在中医治疗中,调理脾胃功能也是治疗湿邪的关键。
治疗湿邪的方法主要包括祛湿、化湿、温阳、利水等。
在饮食方面,应避免吃生冷寒凉的食物,以免寒湿邪气侵袭。
可以选择温热的食材,如姜、蒜、辣椒等,有助于祛湿。
在生活习惯上,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干燥环境,避免长时间待在潮湿的地方。
穿戴合适的衣物,避免受凉,尤其是下雨天要及时擦干身体和换上干燥的衣物。
此外,适当的运动也是预防湿邪的重要手段。
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有助于湿邪的排出。
但要注意运动强度和方式应适度,以避免过度劳累,损伤身体。
总之,湿邪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是一种气候变化、环境不良等因素引起的病邪。
湿邪容易通过饮食、环境等途径入侵人体,引发各种与湿邪相关的症状。
治疗湿邪的方法主要包括祛湿、化湿、温阳、利水等。
此外,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适当运动也是预防湿邪的重要手段。
身体里湿气重该怎么祛除?
古人常说“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气重是指湿为重浊有质之邪,属阴,湿邪致病,常出现以沉重感为特征的临床表现。
湿气遇寒气则为湿寒,遇热则湿热,遇风则风湿。
湿气缠身,就会使身体虚弱不受补,如同隔山打牛,同时也是诸多慢性疾病的根源所在,所以对于湿气问题,一定要引起重视,切不可大意。
春季特别是南方,雨水较多,此时气候潮湿、阴冷、反复多变,空气湿气浓度大,故而身体也难逃湿气的侵害,像昏昏欲睡,身体沉重,肠胃不佳、精神不振、四肢沉重、皮肤起疹子、雀斑加重等等这些都是湿气重的表现。
01什么是湿气?湿气是一种中医理论概念。
中医认为自然界中气候潮湿、食肉等是湿气的来源,湿邪过重则易伤阳气。
认为通过饮食、起居可以对湿气进行调节。
02湿气的两个来源一个是来自外界潮湿的气候,空气中的湿邪进入人体,像是住在沿海城市地区的人群,体内都多湿。
另一个就是来自人体脾虚产生内湿,由于脾胃虚弱,对吃进去的食物不能够很好消化吸收,导致堆积在体内生成湿气。
中医说,脾虚生湿气,而湿气重又会加重脾虚,形成恶性循环。
03湿气——万恶之邪在致病的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淫邪气”中,湿邪比较难调治。
湿是最容易渗透的。
湿邪从来不孤军奋战,总是要与别的邪气狼狈为奸。
湿气遇寒则成为寒湿,这就好比冬天的时候,如果气候干燥,不管怎么冷,人都还是能接受的,但如果湿气重,人就很难受了。
湿气遇风则成为风湿,驱风很容易,但一旦成了风湿,就往往是慢性疾病,一时半会儿治不好了。
湿气在皮下,就形成肥胖,也是不好处理的健康问题……04湿气重有哪些表现一看舌头:舌苔厚腻或者舌头肥大边缘有齿痕;二看大便:大便糖稀,甚至出现便秘。
①湿气重是引发痛经的一个重要原因体内湿气重的人,四肢会沉重无力,女性经期会出现经血量少的情况,影响正常的气血运行,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痛经。
②湿气重还会导致月经失调除了月经失调之外,经期不规律、白带异常以及多种妇科疾病。
因此一定要注意清理体内的过量湿气,以免影响身体健康。
中医养生了解燥湿湿邪的危害
中医养生了解燥湿湿邪的危害燥湿湿邪是中医学中的一个概念,它指代了一种导致人体不适的病邪。
燥湿湿邪的危害是中医养生中需要重点关注和防范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燥湿湿邪的定义、特点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并提供相关的中医养生方法来预防和化解燥湿湿邪。
一、燥湿湿邪的定义及特点燥湿湿邪是中医学术中对一种导致人体不适的病邪的统称。
燥湿湿邪具有以下的特点:明显的湿气聚集在体内、病邪重于湿。
燥湿湿邪容易导致人体出现腹胀、口干舌燥、尿短便赤黄、皮肤粘腻等不适症状。
二、燥湿湿邪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燥湿湿邪对人体健康有不可忽视的危害。
首先,燥湿湿邪容易损伤人体的脾胃功能,引起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等问题。
其次,燥湿湿邪还会导致人体气血运行不畅,引发疼痛、乏力、神疲等症状。
此外,长期积累的燥湿湿邪还可能导致湿气病变,如湿疹、湿疮等。
三、中医养生方法预防和化解燥湿湿邪为了预防和化解燥湿湿邪的危害,中医提供了以下几种养生方法:1. 饮食调理中医建议在饮食中要避免食用过于油腻、生冷、辛辣等容易产生湿气的食物。
建议多摄入一些具有健脾化湿作用的食物,如山药、红小豆等。
2. 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预防和化解燥湿湿邪至关重要。
中医建议要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此外,要保持通风干燥的居住环境,避免长时间潮湿环境的暴露。
3. 中医药调理中医药调理是中医养生中重要的一部分。
中医医生可以根据个体的体质和具体情况,选用适合的中药进行调理,以达到祛湿、健脾的效果。
4. 中医经络调理中医经络调理可以促进人体的气血运行,防止湿气积聚。
中医推拿、针灸、艾灸等方法可以通过调理经络,化解湿邪对身体的影响。
5. 适量的运动适量的运动对于预防和化解燥湿湿邪非常重要。
中医认为运动可以促进气血运行畅通,增强机体的自我调节和抵抗病邪的能力。
综上所述,燥湿湿邪是中医学中需要关注的一个健康问题。
了解燥湿湿邪的定义、特点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以及中医提供的预防和化解方法,有助于我们保持身体的健康。
病因六淫湿邪PPT课件
学好中医药需要掌握十大观念
一 脏腑功能认识观
二 生理、病理互证观
三 以象测脏的推断观
四 取象比类的求证观
五 知常达变的认知观
23
形神合一的统一观
❖ 中医学中的形神关系,实际上就是物质与 功能、形体与机能、躯体与精神的关系。形 体是第一性,精神是第二性的。譬如气,是 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形),又维持人体 的生命活动(神)。有气这物质才具有维持 人体生命活动这一功能。所以气、血、津、 液、精这些构成形体的物质均是有不同的功 能。
37
②湿性重浊:湿为重浊有质之邪。
“重”:沉重、重着。故湿邪致病,其临床症
状有沉重的特性,如头重身困、四肢酸楚沉重等。
若湿邪外袭肌表:湿浊困遏,清阳不能伸展,则
头昏沉重,状如裹束;
如湿滞经络关节:阳气布达受阻,则可见肌肤不
仁;关节疼痛、重着等。
38
所谓“浊”,即秽浊垢腻之意。故湿邪为患,
易于出现排泄物和分泌物秽浊不清的现象。
难解,故起病缓慢隐袭,病程较长,往往反复发作 或缠绵难愈,如湿温、湿疹、湿痹(着痹)等。
40
④湿性趋下:水性就下,湿类于水,其质重浊, 故湿邪有下趋之势,易于伤及人体下部。
《素问·太阴阳明论》 “伤于湿者,下先受
之” ,说明湿性趋下,易侵阴位:如水肿、带 下、泄泻、下痢等
注意:湿邪非独侵袭人体下部
病从内生”。
16
中医学思维方法的基本特点有: 一.注重宏观观察 二.注重整体研究 三.擅长哲学思维。 四.强调功能联系
湿邪讲课PPT课件
湿邪阻碍气血生 成,影响身体健 康
湿邪导致气血亏 损,引发疾病
湿邪影响气血的 质量,引起身体 不适
湿邪对关节的影响
关节疼痛:湿邪侵入关节,导致关节气血不畅,引发疼痛 关节肿胀:湿邪聚集在关节处,导致关节肿胀 关节僵硬:湿邪影响关节内滑液分泌,使关节活动受限,变得僵硬 关节变形:长期湿邪影响下,关节结构发生改变,导致关节变形
饮食调理:食用祛 湿食物,如薏米、 绿豆、冬瓜等
运动疗法:适当运动, 如散步、慢跑、瑜伽 等,促进身体新陈代 谢,排出湿气
拔罐、艾灸:通过 刺激穴位,促进气 血流通,达到祛湿 的效果
中药泡脚:用中药 泡脚,可以起到祛 湿、缓解疲劳的作 用
饮食调理
多吃温性食物,如姜、葱、蒜等,以温化湿邪。 多喝水,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有助于促进新陈代谢,排出湿气。 适量食用冬瓜、黄瓜等利尿食物,以促进排尿,排出湿邪。 避免食用生冷、油腻食物,以免助长湿邪。
饮食调理:多吃 温性食物,如姜、 葱、蒜等,少吃 生冷食物。
注意保暖:避免 长时间处于阴冷、 潮湿的环境中, 特别是关节等易 受湿邪侵袭的部 位要注意保暖。
感谢 您的观看
汇报人:
湿邪对皮肤的影响
皮肤瘙痒 皮肤湿疹 皮肤油腻 皮肤暗沉
PART THREE
湿邪的辨识与诊 断
湿邪的辨识方法
观察舌苔:舌苔厚 腻、黄腻,提示湿 邪内蕴
观察大便:大便不 成形、黏腻,便后 不易冲洗,提示湿 邪内盛
观察食欲:食欲不 振、腹胀,口中黏 腻感,提示湿邪困 脾
观察肢体:肢体乏 力、沉重、关节疼 痛,提示湿邪痹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经络
运动方式: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瑜伽等有氧运动,可以增强身体 的免疫力。
湿邪等各邪特点
2.寒(1)自然特性:寒具有寒冷、凝结特性,为冬季的主气,从小雪、大雪、冬至,到小寒计四个节气,为冬令主气。
寒为水气而通于肾,故称冬季为寒水当令的季节。
因冬为寒气当令,故冬季多寒病,但也可见于其他季节。
由于气温骤降,防寒保温不够,人体亦易感受寒邪而为病。
(2)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寒邪以寒冷、凝滞、收引为基本特征。
①寒易伤阳:寒为阴气的表现,其性属阴?故寒为阴邪。
阳气本可以制阴,但阴寒偏盛,则阳气不仅不足以驱除寒邪,反为阴寒所侮,故云“阴盛则寒”,“阴盛则阳病”。
所以寒邪最易损伤人体阳气。
阳气受损,失于温煦之功,故全身或局部可出现明显的寒象。
如寒邪束表,卫阳郁遏,则现恶寒、发热、无汗等,称之为“伤寒”。
若寒邪直中于里,损伤脏腑阳气者,谓之为“中寒”。
如伤及脾胃,则纳运升降失常,以致吐泻清稀,脘腹冷痛;肺脾受寒,则宣肃运化失职,表现为咳嗽喘促,痰液清稀或水肿;寒伤脾肾,则温运气化失职,表现为畏寒肢冷、腰脊冷痛、尿清便溏、水肿腹水等;若心肾阳虚,寒邪直中少阴,则可见恶寒蜷卧、手足厥冷、下利清谷、精神萎靡、脉微细等。
②寒性凝滞:凝滞,即凝结阻滞之谓。
人身气血津液的运行,赖阳气的温煦推动,才能畅通无阻。
寒邪侵入人体,经脉气血失于阳气温煦,易使气血凝结阻滞,涩滞不通,不通则痛,故疼痛是寒邪致病的重要特征。
因寒而痛,其痛得温则减,逢寒增剧,得温则气升血散,气血运行无阻,故疼痛缓解或减轻。
寒胜必痛,但痛非必寒。
由于寒邪侵犯的部位不同,所以病状各异。
若寒客肌表,凝滞经脉,则头身肢节剧痛;若寒邪直中于里,气机阻滞,则胸、脘、腹冷痛或绞痛。
③寒性收引:收引,即收缩牵引之意。
寒性收引是指寒邪具有收引拘急之特性。
“寒则气收”。
寒邪侵袭人体,可使气机收敛,腠理闭塞,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若寒客经络关节,则筋脉收缩拘急,以致拘挛作痛、屈伸不利或冷厥不仁;若寒邪侵袭肌表,则毛窍收缩,卫阳闭郁,故发热恶寒而无汗。
寒与肾相应。
寒为水气,通于肾。
中医湿邪伤阴浅析
中医湿邪伤阴浅析湿邪伤阴是中医学中的一个概念,也是中医疾病分类中的一种类型,经常出现在一些常见病、多发病中。
本文将对湿邪伤阴的概念、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浅析。
一、湿邪伤阴的概念湿邪伤阴主要是指人体在外界湿邪的侵袭和内部湿蕴的困扰下,导致人体阳气不足,体液内耗,阴虚火旺等病理变化而发生的疾病。
湿邪伤阴是中医疾病分类中的一种类型,其临床症状表现复杂多变,可以包括湿热、湿疹、湿痹等疾病。
二、湿邪伤阴的病因病机1. 阴虚火旺:人体脏腑有阴有阳,阴阳相互协调而维持正常的生理状态。
但长期过度劳累、饮食不节、情志不遂等因素会导致体内阴精亏损,阴虚内热,进而影响到心、肝、肾等脏腑的正常功能,造成“阴虚火旺”的病理状态。
2. 湿邪内盛:人体湿润,但过度湿气侵袭体内,容易导致体内怠惰、四肢乏力、脾虚等病理状态。
同时,湿气严重困扰体内,也会使心、肺、肝、脾等脏腑的正常功能受到影响,从而出现各种疾病。
三、湿邪伤阴的临床表现1. 湿热病:湿邪长期在体内滞留,容易引发身体热气、口渴、大汗淋漓等症状,甚至出现口干咽燥、皮肤瘙痒、小便不利等症状。
2. 湿疹类病:湿气滞留容易造成皮肤湿疹、毒疮、疖子等疾病,在皮肤上形成水泡、结痂、疮疤等症状。
3. 湿痹类病:长期患有湿病容易使四肢乏力,骨节疼痛,经络不利等症状。
同时,湿邪严重困扰体内组织,也会导致脾虚、胃滞等胃肠类疾病的出现。
四、湿邪伤阴的治疗方法中医认为湿邪伤阴的治疗,需要遵循“祛湿、养阴”的基本原则,保持心态平和、饮食清淡、注意休息,才能有效避免湿邪的侵害,调理体内阴阳平衡。
1. 中药治疗:可选用生地、玄参、丝瓜络、苡米等寒凉的中药,以清热凉血、养阴涵翳为主要功效,达到祛湿、养阴的效果。
2. 艾灸治疗:艾灸有暖经散寒、驱寒补阳的作用,能够有效地为患者祛湿、温阳、补益阴气,缓解湿邪伤阴的症状。
3. 饮食调理:减少寒凉、油腻、辛辣食物的摄入,多食用含维生素C和纤维素的新鲜蔬菜和水果,以滋阴润燥、益气调节身体状态。
中医除湿气最好的方法
中医除湿气最好的方法中医学认为湿邪是一种外邪,它可以从外界侵入人体,也可以由于身体内部的功能失调而产生。
湿邪侵入人体后,容易阻碍气血运行,导致人体出现疲乏、食欲不振、肢体沉重等症状。
因此,除湿气对于维护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那么,中医除湿气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呢?首先,要注意饮食调理。
中医认为湿邪主要通过饮食进入人体,因此饮食调理是除湿气的重要方法之一。
平时应少食生冷、油腻、辛辣等食物,多食瓜果蔬菜,如冬瓜、黄瓜、藕、山药等具有除湿作用的食物。
此外,还可以适量食用一些具有利尿作用的食物,如薏米、红小豆等,帮助排出体内多余的湿气。
其次,要进行适当的运动。
中医认为湿邪容易阻滞人体的气血运行,因此适当的运动可以帮助身体排出湿邪。
例如,可以选择一些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帮助加速血液循环,促进湿气的排出。
此外,一些具有舒筋活络作用的运动,如太极拳、气功等,也可以帮助调理身体,排除湿邪。
另外,中药调理也是除湿气的重要方法之一。
中医认为许多中药具有良好的除湿作用,如茯苓、泽泻、苍术等。
可以根据个人体质和症状选择合适的中药进行调理,帮助身体排出湿邪。
同时,也可以通过中药熏蒸、泡脚等方法,加强身体对湿邪的排出。
此外,中医还强调调节情绪对于除湿气的重要性。
情绪不畅常会导致气机郁滞,从而影响湿气的排出。
因此,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焦虑、愤怒等情绪,可以通过音乐、阅读、运动等方式来调节情绪,帮助身体排除湿邪。
总之,中医除湿气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通过饮食调理、适当运动、中药调理以及调节情绪等多方面来进行。
但需要注意的是,除湿气的方法应该因人而异,根据个人体质和症状来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调理,同时也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希望每个人都能够通过科学的方法,保持身体健康,远离湿邪的困扰。
金匮湿病病案
金匮湿病病案一、湿邪性质与致病特点湿邪具有重浊、粘滞、趋下等特性,常与风邪、寒邪、热邪等合并为病,病程较长,缠绵难愈。
湿邪侵袭人体,常表现为乏力、困重、胸闷、脘痞、腹胀、食欲不振等症状,严重者还可出现水肿、腹泻、小便不利等症状。
二、湿邪所致病证湿邪侵袭人体,可导致多种病证,如:1. 寒湿证:多由脾肾阳虚,湿邪内生所致,表现为畏寒肢冷,脘腹冷痛,腹泻稀溏等。
2. 湿热证:多由外感湿热之邪,或湿邪化热所致,表现为身热不扬,脘腹胀满,大便溏泄,小便短赤等。
3. 风湿证:多由外感风湿之邪,或湿邪与风邪相合所致,表现为关节疼痛,屈伸不利,肢体麻木等。
4. 水肿证:多由湿邪内蕴,影响水液代谢所致,表现为全身水肿,小便不利等。
5. 腹泻证:多由湿邪内犯脾胃,影响消化吸收所致,表现为腹泻腹痛,食欲不振等。
三、湿邪的辨证要点湿邪的辨证要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辨明病因:湿邪常与风邪、寒邪、热邪等合并为病,应明确致病因素。
2. 辨明病位:湿邪可侵袭人体各个部位,如脾胃、肝胆、关节等,应明确病变部位。
3. 辨明病程与症状:湿邪所致病证常为慢性过程,应详细了解病程及症状变化。
4. 辨明体质:湿邪易于侵袭阳虚体质、痰湿体质等人群,应根据个体差异制定治疗方案。
四、湿邪的治疗原则湿邪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祛湿为主:针对湿邪本身进行治疗,常采用利水渗湿、芳香化湿、清热祛湿等方法。
2. 辨症施治:根据不同的病症表现,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如寒湿证可采用温阳散寒、祛湿止痛的方法治疗;湿热证可采用清热利湿、分利二便的方法治疗;风湿证可采用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的方法治疗。
3. 调理脏腑:针对不同的脏腑病变进行治疗。
如脾虚生湿者,应调理脾胃功能;肝胆湿热者,应疏肝利胆清热。
4. 兼顾扶正: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保护正气,防止过度损伤正气。
同时,对于慢性病程者,也应注意调理体质,增强机体抵抗力。
5. 合理用药:根据病情需要,合理选用中药汤剂、中成药等药物治疗。
中医学“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中医学“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凡致病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特性的外邪,称为湿邪。
湿气淫胜,伤人致病,则为湿邪。
湿邪为病,长夏居多,但四季均可发生。
长夏,又称“季夏”,时值夏秋之交,阳热尚盛,雨水且多,热蒸湿腾,潮湿充斥,为一年中湿气最盛的季节。
湿邪伤人所致的病证,称为外湿病证。
外湿病证,多由气候潮湿、涉水淋雨、居处潮湿、水中作业等环境中感受湿邪所致。
一、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阻滞气机湿性类水,故属阴邪。
阴胜则阳病,湿邪为害,易伤阳气。
故清·叶桂《温热论·论湿邪》说:“湿胜则阳微。
”脾主运化水液,性喜燥而恶湿,故外感湿邪,常易困脾,致脾阳不振,运化无权,从而使水湿内生、停聚,发为泄泻、水肿、痰饮等。
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湿胜则濡泄,甚则水闭肿。
”湿邪伤人常留滞于脏腑经络,阻遏气机,使脏腑气机升降失常,经络阻滞不畅。
如湿阻胸膈,气机不畅则胸膈满闷;湿阻中焦,脾胃气机升降失常,纳运失司,则脘痞腹胀,食欲减退;湿停下焦,肾与膀胱气机不利,则小腹胀满、小便淋涩不畅等。
二、湿性重浊“重”即沉重、附着。
湿邪致病,常出现以沉重感及附着难移为特征的临床表现,如头身困重、四肢酸楚沉重并且附着难移等。
湿邪外袭肌表,困遏清阳,清阳不升,则头重如裹,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因于湿,首如裹。
”湿邪阻滞经络关节,阳气不得布达,则可见肌肤不仁、关节疼痛沉重或屈伸不利等,病位多固定且附着难移,称之为“湿痹”或“着痹”。
“浊”即秽浊。
湿邪为患,易导致分泌物和排泄物秽浊不清。
如湿浊在上,则面垢、眵多;湿浊下注,则小便浑浊或滞涩不利、妇女白带过多;湿滞大肠,则大便溏泄、下痢脓血;湿邪浸淫肌肤,则可见湿疹浸淫流水等。
三、湿性黏滞“黏”即黏腻不爽;“滞”即停滞。
湿邪致病,其黏腻停滞的特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症状的黏滞性。
湿邪为患,易呈现分泌物和排泄物黏滞不爽的特征,如湿热痢疾的大便排泄不爽,淋证的小便滞涩不畅,以及汗出而黏、口黏和舌苔厚滑黏腻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判断自己身体是否有湿?如何祛湿?有句古话叫:“千寒易除,一湿难去。
湿性黏浊,如油入面。
”湿与寒在一起叫寒湿,与热在一起叫湿热,与风在一起叫风湿,与暑在一起就是暑湿。
湿邪不去,吃再多的补品、药品都如同隔靴搔痒,隔山打牛。
生活中很多人患上了脂肪肝、哮喘、高血压、心脑血管等疾病,甚至恶性肿瘤,其实这些病都跟湿邪、痰湿有关。
1800多年前,东汉伟大的医学家张仲景在他的著作《伤寒论》中说:“身大热,反欲得衣者,寒在骨髓。
”就是说发烧的人虽然体温很高,身上反而感觉寒冷想多穿衣服,表明体内寒气很重,寒邪都到骨髓了。
此时再用抗生素等寒凉药物输液消炎退烧,会把外在的一些寒湿之气直接带进体内。
(我们不都是这样做的吗?)张仲景是《伤寒论》的作者,在他那个时代人们忍饥受冻,疾病以寒邪为主,用热药就可以直接对治。
如今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单纯的伤寒已经很少见了,反而是外寒跟内热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湿邪。
真正的寒症并不多见,主要是以湿邪为主。
湿为阴邪,遏伤阳气,阻碍气机。
换句话说,阳虚的时代是湿邪在作祟。
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现在冬天很少见到真正着凉感冒的病人,夏天反而比比皆是。
现代人是生活在一个冬有暖气夏有空调的环境中,对四季的感觉越来越不分明。
夏天该出汗的时候因为用空调导致汗液挥发不出来淤积体内;冬天烧暖气,穿件单衣还冒汗,阳气外越,藏不住精气。
(冬不藏精,春必病温)人体在这种环境的状态下最容易生病,皮肤开合的功能下降,抵御病邪的能力越来越差了,极容易导致体内湿邪堆积,造成阳气虚衰。
湿邪对人体的伤害,比寒邪还要大。
酷暑时节,人们贪图冷气,爱喝冷饮,爱吃凉菜。
一杯冰镇啤酒下肚,从里到外、从头到脚都透着凉快劲儿。
殊不知,为贪图这一时之快,同时也将湿邪深深地埋在了体内,成为困扰我们健康的一个大大的隐患。
-每年七八月份叫长夏,此时湿气当令,人体中的脾与之相应。
湿在中医里又叫“阴邪”,而脾为至阴之脏,喜燥恶湿,所以脾气在七八月的时候最旺盛。
如果长夏湿气过盛,就容易损伤脾脏。
同时,脾主运化水液,它的特点是阳气易衰,阴气易盛,湿邪侵犯人体后最易伤害脾阳,而脾阳的虚弱也进一步助长了湿邪的侵入。
还有的人喜欢吃猪肉,猪肉性味咸寒助痰,肉吃多了也能导致痰湿,如果感觉体内湿重,最好坚持吃一段时间的素食;长期吃电饭煲煲的大米饭,也容易造成体湿。
体湿的人可以用薏米红豆汤或锅巴来解决。
喝上一阵子薏米红豆汤之后,再喝小米粥来补补脾胃,久之脾健,湿自化。
-自我诊断体内是否有湿的方法起床时——看感觉如果每天早晨起床的时候觉得特别疲劳,头发昏,打不起精神来,或是像穿了件湿衣服一样,浑身不清爽,人也懒得动……那么可以肯定你体内有湿了。
如厕时——看大便清晨方便后,可以观察一下大便。
是不是粘在马桶上了,一箱水还冲不净。
不方便观察马桶的,也可以观察手纸,正常的话一两张纸就够了,如果三五张纸反复擦也擦不净,(这就是问诊单上为什么要问大便的原因)也说明体内有湿了。
大便的颜色和形状也可以帮助判断体内是否有湿。
正常的大便是金黄色香蕉形的,但现在很少有人是这种健康的大便。
体内有湿的情况下,大便的颜色发青,溏软不成形,(这是脾虚的重要标志,很多人都有)总有排不净的感觉。
时间长了,宿便产生的毒素积留在体内,则百病丛生。
洗漱时——看舌苔上完厕所后我们通常就开始洗漱了,刷牙前我们不妨抽出几秒钟,对着镜子看看自己的舌头。
“舌为心之苗,又为脾之外候”,舌头是可以敏感地反映出我们身体状况的。
健康的舌淡红而润泽,舌面有一层舌苔,薄白而清静,干湿适中,不滑不燥。
如果舌头达不到这些指标,那说明身体机能已经出现问题了。
如果舌苔白厚,看起来滑而湿润,则说明体内有寒;如果舌苔粗糙或很厚、发黄发腻,则说明体内有湿热;如果舌质赤红无苔,则说明体内已经热到一定的程度伤阴了。
除了以上主要的三点,还有两个判别方法:第一,看早上起来刷牙的时候,恶不恶心。
很多人说自己一刷牙就呕吐、恶心,嗓子里边总是有丝丝拉拉的、不干不净的感觉,即使有吐痰,也只是一点。
第二,早晨起来感觉小腿肚子是不是发酸、发沉。
这些也是湿的典型特征,顺便说一个祛湿的妙法,就是点揉承山穴。
(还有三阴交,阴凌泉都很有用,最好用艾灸)刚才找了一下,这篇文章的作者叫武国忠,大家有兴趣可以搜索他的博客祛除体内的湿气,方法非常简单,只需两个“药”。
这两个药能当茶喝,能当饭吃,而且能解决大问题,它们一是薏米,一是红豆。
这两种东西,不需按什么比例,每次一样抓一把,洗干净后放在锅里加水熬,熬好后就是祛湿健脾的佳品-薏米红豆粥了。
……薏米红豆粥有个好处,就是怎么熬都不会发黏发稠,底下总是熬烂了的红豆和薏米,上面是淡红色的汤,而薏米和红豆的有效成份大半都在汤里。
熬粥的时候,水放得多一些,这些汤就够我们喝半天了,正好可以当茶喝……至于功效,那真是非同小可。
薏米,在中药里称“薏苡仁”,《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它可以治湿痹,利肠胃,消水肿,健脾益胃,久服轻身益气。
红豆,在中药里称作为“赤小豆”,也有明显的利水,消肿,健脾胃之功效,因为它是红色的,红色入心,因此它还能补心。
现代人精神压力大,心气虚,饮食不节,运动量少,脾虚湿盛。
既要祛湿,又要补心,还要健脾胃,非薏米和红豆莫属。
将其熬成粥,意在使其有效成分充分为人体吸收,同时也不给脾胃造成任何负担。
关于薏米和红豆的“消肿”作用,也很有意思。
我们千万不要以为肿就是水肿。
试看今人,十个里面起码有五六个身体发福,这也是肿,叫做体态臃肿。
在中医看来,肥胖也好,水肿也好,都意味着体内有湿。
水液不能随气血流动,滞留在人体细胞之间,使人体迅速膨胀起来。
水肿如此,肥胖也是如此,只不过是程度有深有浅而已。
祛湿性极强的药物或食物能祛除这些滞留在人体的水液,也就能消肿。
所以,治疗水肿必用红豆,而实践证明,薏米红豆粥具有良好的减肥功效,既能减肥,又不伤身体,尤其是对于中老年肥胖者,效果尤其好。
湿邪是造成现代各种慢性、顽固性疾病的根本,而薏米红豆汤是治湿邪最好的药。
我平时给病人开完方子后,总要嘱咐他们在饮食起居上的一些注意事项,其中说得最多的就是回去熬薏米红豆汤当茶喝。
对于不具备这个条件的病人,我会让他用薏米和红豆熬粥,作为晚餐的主食。
有人对我说“我在熬薏米红豆粥的时候,加了一把大米,结果粥就熬稠了,味道那叫一个美啊!”我说:“千万不能加大米进去!”为什么?因为大米长在水里,含有湿气,湿性黏稠,所以大米一熬就稠了。
红豆和薏米都是祛湿的,本身不含湿,所以它们怎么熬都不稠,汤很清。
中医恰恰是利用了它这种清的性质,来把人体的湿给除掉,一旦加进去大米,就等于加进去了湿气,所以整个粥就稠了。
虽然味道可能更好了,但对于养生来说并非好事,就因为那一把大米,所有的红豆、薏米就都白费了,功效全无。
除了红豆薏米粥,大家还可以多了解各种食物的性、味,举一反三,自己进行加减,组成更多适合自己体质的饮食处方来。
这样,食物才能真正成为养生的佳品。
神色晦暗、精神不足,甚至心悸、贪睡、心中空虚:薏米红豆加桂圆烦躁失眠,或者脸上起红疹、痘痘:薏米红豆加百合、莲子胃中寒痛、食欲不佳、怕冷:薏米红豆加生姜肾虚:薏米红豆加黑豆脚气:薏米红豆加黄豆咳嗽:意米红豆加梨食欲不振、身体羸瘦:薏米红豆加山药泄泻、腹痛、糖尿病:薏米红豆加南瓜体虚、早泄、遗精、夜尿过多:薏米红豆加芡实孕妇:减薏米,加少量黄芪、党参产妇:减薏米,加大枣、小米、红糖曾有一个病人向我反映,他和爱人、儿子坚持每天晚餐吃薏米红豆南瓜粥,吃了28天后,3个人的大便都变成了“金黄色的圆柱体,香蕉型的”,很通畅通了。
我说:“不错,你统计得很准确,28天,正好是人体的一个生物周期。
经过了一个周期的调理,终于见到效果了”1、薏仁茶:早晚两次,每次5克左右熟薏米粉,用温开水冲服。
饭后服用。
能润泽肌肤,美白补湿,行气活血,调经止痛。
根据本店主的经验,加点糖或蜂蜜口味就更好了,很香的,又好吃又美容又减肥!2、解暑茶:将熟薏米粉5克泡500毫升温开水,做茶水饮料饮用,能降署解渴,利水消肿,清热解毒。
具有营养头发,防止脱发,并使头发光滑柔软。
3、瘦身汤:A、将鲜牛奶煮沸后加入薏米粉3-5克,搅拌一下即可。
润泽肌肤,美白补湿行气活血调经止痛,排水瘦身。
B、乌龙茶、干海带、薏苡仁适量。
共研末,沸水冲泡饮用。
有减肥之功效。
4、薏米粥:薏仁含有丰富的水溶性纤维,可以藉由吸附负责消化脂肪的胆盐,使肠道对脂肪的吸收率变差,进而降低血脂肪。
另外,薏仁可促进体内血液和水分的新陈代谢,有利尿、消水肿的作用,所以能达到减肥的效果。
由于薏仁不容易煮熟,过度烹煮也会破坏效果,所以煮之前最好先用水浸泡三个小时以上。
薏仁热量不高,却有饱足感,是养生保健的自然饮食中极富营养、又能清除体内杂质的膳食。
5、绿豆薏米粥:将15克大米,15克绿豆,15克薏米洗净,加水熬粥。
直接食用可充饥,清热解渴,补肺、健脾胃、清热、祛风湿、消水肿。
也可以加上绿豆粉一起做成豆沙,煮成绿豆薏米粥,绿豆和薏仁都有利尿、改善水肿的效果。
薏仁本身有淡化黑斑、美白肌肤的功效,而绿豆则有解毒的作用,使体内毒素尽快排出。
对于爱美的mm,薏仁粥除了有美白的功效,同时还是一种低卡又可消瘦的减肥食品。
6、薏米粥治粉刺:薏米50克,白糖15克。
用法:薏米加水煮粥加白糖服食,每日一次。
(中华偏方)7、百合薏米粥:将薏米50克、百合15克洗净,放入锅中,加水适量,煮至薏米热烂,加入蜂蜜调匀,出锅即成。
特点: 甜香,热糯,略有清香味,此粥常吃,健脾益胃,泽肤祛斑,可用于治疗妇女面部雀斑、痤疮、湿疹等症,对青春少女美容有益。
8、钱草苡米粥:将金钱草30克,放人沙锅加水煎煮半小时滤渣留汁,放入意米100克煮成粥,加适量糖即成。
[功效]利尿,排石,通淋。
[主治]肾结石,尿路结石。
9、山药苡米粥:[原料] 怀山药、薏米各30克,莲子肉15克,大枣10枚,小米50克,白糖少许。
[制作] 将山药切细,莲子去芯,红枣去核。
淘洗干净后与小米共煮成粥,粥煮熟后加白糖调匀即成。
[用法] 空腹食用,每日2次。
[疗效] 健脾益气。
适用于脾胃虚弱,食少纳差,腹胀便塘,肢体无力,老年浮肿,妇女带下症。
[注意事项]大便秘结者忌食10、百合薏米粥治疗痛风:百合薏米粥可以提供患者必须的热能需求,而且对痛风有直接治疗作用,并能改善其关节炎的症状,是痛风病人的理想主食。
在临床治疗当中发现:在低嘌呤饮食的原则下,以百合薏米粥为主食对痛风患者十分有效。
[方法]将干百合、薏米、粳米各六十克洗净后放锅中煮粥,每日分中、晚两次服完,连服,症状改善后仍须坚持,每周至少一至二次,以防痛风复发。
★★食用薏仁应该注意的事项★1、因为薏仁会使身体冷虚,虚寒体制不适宜长期服用,所以怀孕妇女及正值经期的妇女应该避免食用。
2、薏仁所含的醣类黏性较高,所以吃太多可能会妨碍消化唷!3、薏仁虽然有降低血脂及血糖的功用,但毕竟只是一种保健食品,不能当作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