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资本视域下的黄鹤楼文化及其产业化开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期10月文化资本视域下的黄鹤楼文化及其产业化开发

马培红

(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9)

[摘要]黄鹤楼,作为国家5A级的旅游景区,在武汉乃至全国都享有盛誉。通过对大卫·索罗斯比

的文化资本的概述,从文化资本的视角解读黄鹤楼所蕴含的独特文化资本,为黄鹤楼的进一步

发展储备能量,同时指出现今黄鹤楼文化在发展传承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黄鹤楼文化在

传承发展方面提出延展产业价值链,构建文化品牌等几点建议,以促进黄鹤楼的进一步发展,提

高黄鹤楼文化在区域竞争中的文化影响力。

[关键词]文化资本;黄鹤楼;产业化开发

[中图分类号]F2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5609(2013)05-0033-04

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最早提出了“文化资本”的概念,并在《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这本书中对文化资本做了详细的论述,认为资本分为经济、物质、文化资本。其中,“布迪厄区分了文化资本的三种存在形态:一是以精神或肉体的持久的“性情”形式存在的具体形态;二是以文化产品方式存在的客观形态;三是通过外化的观察得到的各种规范、资质体现的制度形态。”[1]布迪厄站在社会学的视角对文化资本的探析主要在家庭教育和知识的获得上,有一定局限性,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将文化资本理论引入产业或经济领域。

澳大利亚经济学家大卫·索罗斯比(DavidThros-by),最早将布迪厄社会学的文化资本理论用于分析文化产业。“索罗斯比援用布迪厄的文化资本概念于文化(创意)产业领域,是为了能够找到一个核心的概念工具,将原本隔膜的经济与文化紧密的关联在一起。”[2]可见,索罗斯比更倾向于将文化与经济融合起来,共同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我们为文化资本下定义:即为文化资本是贡献文化价值的资产。更精确地来说,文化资本是存在于一种财产中的文化价值存量。这种存量反过来可能形成一定时间内的拥有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物品和服务或者商品。该种资产可能存在于有形的或无形的形式中。”[3]寓文化于经济,寓经济于文化,正是文化产业或文化创意产业不断发展的本意,是文化产业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统一的重要途径,也是黄鹤楼文化得以传承,扩大影响力的重要途径。

一、黄鹤楼文化资本解读

武昌城内的黄鹤楼依蛇山、傍长江,与湖南的岳阳楼、江西的滕王阁一起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它积淀着岁月的光辉,散发着独特的文化魅力,并在全国享有盛誉。黄鹤楼以其独特的文化吸引着五湖四海的宾客前来参观游览,带来了黄鹤楼文化的发展与传播。黄鹤楼文化,这种文化资源,从某种程度上,作为一种文化资本,不论有形或无形,都提升了黄鹤楼文化的内涵,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有形的文化资本

有形的文化资本即为文化资本的物质形态。有形的文化资本的财产存量存在于建筑物、遗址或富有文化意义的地方(通常称之文化遗产),以及艺术品和作为私人物品存在的工艺品等之中,比如绘画,雕塑等等。[4]这种文化资本可以直接作为一种商品或服务,供受众消费,在不断的流通中,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提高了文化影响力。

1.书画文化

登高四望,尽收美景,激发了无数宾客的创作热情,一幅幅栩栩如生的书画作品跃然纸上,流于青史。如现存宋代佚名画师所作界画《黄鹤楼》、夏闺所作的水墨画《长江万里图》、元代夏永的界画《黄鹤楼图》、明代安政文的界画《黄鹤楼雪景图》、清代石涛所绘《武汉

2013年10月第26卷第5期

广西财经学院学报

JournalofGuangxi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ics

Oct.2013

Vol.26No.5

[收稿日期]2013-06-26

[作者简介]马培红(1988—),女,河南郑州人,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

第26卷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3年

三镇图》等名画,为黄鹤楼奠定了高雅的书画气场。[5]也成为黄鹤楼浓厚文化内涵的见证。现在白云阁里,收藏了众多书画家共1000余幅的当代书画作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为黄鹤楼徒增了几分文化魅力。

2.建筑文化

建筑文化凸显一个时代的文化特点、艺术风格、人文情趣等,是特定时期人的创造力的反映,是智慧的结晶。黄鹤楼屡建屡毁,几经波折,最终在1985年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人眼前。黄鹤楼独特的建筑造型,虽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复原,并未保留原貌,但是它独特的建筑结构,仍具有美的价值,为艺术设计者、摄影爱好者提供了优良的素材;雄伟的楼体,黄色的琉璃,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楼体八角也像黄鹤般,振翅欲飞。黄鹤楼虽是后来修建,但仍以其独特的楼体,显示出了一定的民族文化特色。

3.名人文化

“名人是其所处时代的历史缩影和文化符号,名景因名人而生而传播,古今中外名人名景旅游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黄鹤楼‘乱世则废、治世则兴’的兴衰起伏的历史脉络留下了诸多名人的陶醉、感怀、遐想的印记和踪迹。”[6]孙权建造黄鹤楼,李白,崔颢在黄鹤楼留下踪迹,张之洞在任湖广总督前曾登临黄鹤楼,现在白云阁里的当代名人名画,也在熏染着黄鹤文化。名人为黄鹤楼留下了历史的印迹,黄鹤楼因名人而光彩夺目。

(二)无形的文化资本

无形的文化资本即为文化资本的艺术形态或为精神体验。无形的文化资本包括用于服务、识别特定的人群共有的观念、习性、信仰、传统、价值的形式,然而,这样的群体可能有些艺术品存在于公共的物品中,这种文化资本也会以艺术品的样式存在,如文学、音乐。[7]这样看来,黄鹤楼无形的文化资本也为大众提供了一个认识黄鹤楼,了解黄鹤楼的视角,使得黄鹤楼更有发展潜力。

1.黄鹤楼传说

作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黄鹤楼传说,有着浓郁的仙风道骨之气,为黄鹤楼增加了一份神秘性。关于黄鹤楼的传说,《南齐书卷十五州郡志》载:“夏口城据黄皓矶,世传仙人子安乘黄皓遇此上也”[8]。这是有关黄鹤楼传说的最早记载。另外,《武汉市民间故事传说集》[9]中,收入了“吕洞宾骑鹤飞天”、“辛氏修楼谢恩”、“鲁班神工建楼”、“武状元建楼拜仙”、“胜象宝塔孔明灯”、“李白登楼夸崔颢”、“黄鹤楼上看翻船”等多篇关于黄鹤楼的传说。传说中的神秘仙鹤也为成为黄鹤楼区别于其他名楼的一大特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关于黄鹤楼的传说,气韵深厚,意境优美,为黄鹤楼今后的发展积累了众多素

材,也是黄鹤楼最具魅力之处,体现了一定时期内人们的文化诉求,和对丰富精神文化的期盼。

2.诗词文化

文人骚客,登高赋诗,留下华美乐章;有识之士,登高望远,挥洒豪情壮志;闲人雅士,徜徉黄鹤,体味悠然情怀。崔颢所作《登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白云千载空悠悠。”成为千古绝唱,使黄鹤楼名扬千里。李白的《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以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望黄鹤楼》等名作,为黄鹤楼的发展积淀了浓厚的文化底蕴。考察完湖南农民运动后来到此地的毛泽东也写下了著名的《菩萨蛮·登黄鹤楼》:“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心潮逐浪高!”另外,王维、苏东坡、康有为、严复等也在此留下了丰富的诗作,为黄鹤楼的发展挥洒了豪情,凝聚了文气!

党的十八大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黄鹤楼文化积聚着一代又一代人的豪情,积淀着浓厚的文化底蕴,不论有形还是无形,在不断地发掘中对于研究民俗风情、历史文化都有巨大的价值,都为黄鹤楼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内在动力,为黄鹤楼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原材料。

二、黄鹤楼文化发展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黄鹤楼文化作为文化资本,在发掘中凸显了地域性,独特性,具有较强的文化竞争力,作为一种文化软实力,只有充分的发掘才能创造出源源不断的价值。但是现在黄鹤楼文化的发掘中尚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现有的文化资本未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限制了黄鹤楼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一)开发单一性

对黄鹤楼文化有效地开发,是实现黄鹤楼文化价值最大化的重要途径。而现今黄鹤楼文化的开发主要以静态展示为主,静静矗立着的主体建筑——

—黄鹤楼,珍藏丰富的白云阁,长长的碑画长廊,一个个名字各异的小亭子,石刻、楹联等构成了黄鹤楼的主要游览景点。与大多数景区一样,缺乏创新性,开发的形式较单调。景区里没有苏州园林的宁静、精致之感,也没有灵动通透之气。形式的单一性,使游客所获得的只是一种浅层次的外在观赏,很难体会到黄鹤楼历尽沧桑终不倒的千年古韵,很难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黄鹤楼内在的人文内涵,更难以体会到历代名人登高极目远眺的诗意情怀。一个定点的荆楚编钟表演,远没有达到对黄鹤楼的预期宣传效果,其他多是让游客自己欣赏拍照的静物。缺乏游客参与的景观在一定程度上总是显得不完整,无法实现人与景的融合,进而体会到旅游的乐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