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民间美术资料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昂族妇女竹篾的腰箍, 竹制的针线筒也刻上精 美的图案予以美化,对 图案的含义笔者没有了 解到,但是一个共同的 词“好看”,概括了一 切。
巍山县东山彝族少女盛 装时用山花野草装扮自 己的帽子又充满了山野 的韵味。
而哈尼族(爱尼支系) 少女用绿色的金龟子作 为自己的头饰,以显示 热爱自己的小伙子,不 畏艰难在茂密的亚热带 丛林中为心上人捕捉这 些小虫的一片赤诚和爱 心。
云南民族民间美术
云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艺术教育专业
云南民族民间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术概述
在云南各民族的社会生活中民间 美术是非常丰富的,许多民族虽 然没有自己的文字,却有自己的 民间美术,它涵盖了人们的衣、 食、住、行和生、老、病、死、 婚、丧、嫁、娶、年节时令、宗 教活动、礼乐仪式……这些工艺 美术品既是凝聚、团结本民族的 文化物质体观,也寄托着他们对 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他们很 善于利用工艺美术的手段美化自 己的生活,用美术造型形象地传 承自己民族的文化。
云南许多民族的服饰反映了农 耕文化的特色,因为有了较为 发达的农业,才有棉、麻,服 饰上才可能有各种染织、刺 绣……等等具有较高工艺水平 的装饰出现,特别是妇女服饰 一般都较男子服装更为华丽, 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显 示自己的民族和社会身份,在 服装的色彩上也形成了自己的 民族传统和阶级意识。
大理白族服饰。
(二)幸福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丰富多 彩的首饰和饰物
云南少数民族非常重视 美化自己的生活,很善 于创造性的就地取材。 利用随手可得的竹、木、 花卉、羽毛、骨、角甚 至昆虫来制作自己的饰 物,而并不以所用原料 的贵重来炫耀,这也正 是他们聪明才智的体现, 也是民族民间艺术可贵 的特点。如:怒族的竹 笛刻上曲折的花纹,增 加了美感,实际上是对 自己生活的歌颂,
在银饰的构件上除了链、 牌,蝴蝶,鱼,螺等等 之外,许多民族普遍喜 爱在帽子、胸饰、腰带 上缀以一排或数排菱状 象征丰收、富裕、多子 的芝麻铃,有的几十, 有的上百,有的还缀以 小圆铃,随着身体的运 动,发出清脆悦耳的响 声,可以说是美术与音 乐的结合。
美国民族学家弗朗兹•博厄斯 在《原始艺术》一书中的导言 所说:“据我所知,世界上任 何民族,不论其生活多么艰难, 都不会把全部时间和精力用于 食宿上。生活条件丰实的民族, 也不会把时间完全用于生产或 终日无所事事。即使最贫穷的 部落也会生产出自己的工艺品。 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自然资源 丰富的部落则能有充裕的精力 用以创造优美的作品。”
(一)历史形成的文化内涵之多样性
云南少数民族工艺美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社会发展 的不平衡,形成了其文化内涵的丰富多彩,在解放初 期,有的民族尚处于原始社会解体的初级阶段,生产 力水平非常低下,有的民族还保存着母系社会的残余, 有的民族奴隶制度仍然存在,有的却已与汉族并驾齐 驱,这在工艺美术上必然有所反映,如在服饰上,独 龙族生活在滇西北高原的独龙江峡谷中,1950年以前 他们的服饰显示出其生产力非常低下,有着刀耕火种 的原始农业占主要地位,采集和渔猎仍然占较大比重 的文化特色:仅以麻绩织成条纹毯裹身,在装饰上, 男女皆喜欢坠耳饰,“或系双环,或系单环,或以竹 筒贯之。”
在云南少数民族的饰 物中佤族、僳傈、德 昂等民族,除了就地 取材,用竹藤等材料 制成腰箍、腿箍美化 自己而外,他们也普 遍的喜欢用海贝、料 珠和金银来装饰自己, 而这些材料多为外地 采购来的,料珠多以 成串的挂在项上和缠 在腰间为美,
海贝则多作为饰片装饰在头上和衣服上, 而用银来制作的饰品则为云南各民族所普 遍喜爱,其制作者多为本民族或其他民族 的工匠按照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和爱好, 制成头饰、耳环、耳塞、项圈、手镯、擘 钏、戒指、胸饰、腰带……等等。
如彝族在彩色上崇尚黑色,认为黑 色庄重、是财富、权力之象征,因 此以黑为贵,以黑为美,以前黑色 也是彝族贵族(奴隶主)的标志。 所以他们的服装以黑、蓝色为基本 色调(在服装的纹样上有着图腾崇 拜、祖先崇拜的遗存,如楚雄、昆 明地区的虎崇拜,石屏彝族的火崇 拜和楚雄地区、滇中地区的马樱马 崇拜等等。因此他们的服饰以黑、 红、黄色为主要的装饰色以象征虎 皮,有的衣服上绣上火焰图案和马 樱花图案……等等
而其造型图案都是有吉祥含义的佛手、牡丹、石榴、桃 子、梅花、兰花、花蓝、龙、凤、麒麟、鱼、蝴蝶…… 等等,它们明显的有着汉文化的影响,体现着民族间的 文化的交流。也反映了各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幢景和对后 代的祝福的共同心理。这些饰物的一个共同的特点是适 用与美观相结合,而前者是首要的,也许,为了适应山 区繁重的农业和家务劳动的需要,这些银饰造型都比较 浑厚、朴实、饱满,几乎没有纤细之作,显示了一种山 野民族的浑朴豪放之情,
装饰之盛由景颇族、哈尼族(爱尼支系)和新平傣族 (花腰傣)妇女的服饰可为代表,她们的上半身几乎缀 满银泡、银牌,银星,银制芝麻铃……。这些银饰有的 是本民族的匠人制作,有的是其他民族的匠人所制作的。
在祥云县余芹村调查就发现,这是一个汉族村子,但许多人家几 代人都以银匠为副业,由于他们自身是劳动者,熟悉了解本地区 各民族群众的生活和审美趣味,因此他们的产品得到群众的喜爱, 其产品主要是供应本县、南华、姚安、大姚、楚雄各县山区的彝 族、白族和苗族需要的百家锁、纱针、耳环、围腰扣、围腰链 (鸡排链),三须、针筒……等等,
德宏州、西双版纳州的 傣族在解放前处于封建 领主制向封建制过渡阶 段,由于阶级的存在, 在服装上也有了贵贱之 分的标志,如在服装上 只有最高统治者“召片 领”的血亲贵族才可以 穿用绸缎缝制的衣服, 女性的筒裙才可以绣上 金色的龙凤图案,织三 道以上的金色环状条纹。
通海县蒙古族自明以后, 就以从事农业生产和打鱼 为生,几百年来早已脱离 了游牧生活,为适应农业 生产的需要,男子服装已 和汉族服装相同,而妇女 服装除了高领长袖仍有些 蒙古袍的遗韵而外,已经 不穿长袍、上衣长仅及股, 其服装更多的有着彝族服 装的影响,是一种文化交 流变异的典型,成了一种 历史变化的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