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母炳林
大理榆园景区
大理榆园景区一、大理榆园景区介绍大理榆园是白族民居的典型代表,为国家AA级景区,位于中国白族第一村周城,紧挨着中外闻名的蝴蝶泉景区,背靠苍山十九峰的第一峰云弄峰,旁边十八溪中的第一溪霞移溪蜿蜒而过,注入景区前方的洱海,背山面水的格局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风水宝地。
在榆园,您可以领略到白族在建筑上的智慧和精湛的银雕技艺,通过白族迎宾最高礼节“三道茶”歌舞表演体会白族的茶文化与热情好客。
大理榆园总占地面积16亩,由五个院落组成,可称得上是大理白族民居建筑的标准模版,其中“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鹿鹤同春”建筑格局,代表了白族房屋建筑的最高规格。
榆园另有一个5200平方米的大型停车场和可同时接待550人的白族特色“三道茶”歌舞表演厅。
同时,大理榆园有着大理市最大的银器艺术馆,共由三个院落构成,总面积2500平方米,这也是中国唯一的内景式白族民居银器馆,里面展示的是白族最有名的苍山雪银,代表了白族银器加工的最高水品和技艺。
二、大理榆园银器之品牌注解——苍山雪银“苍山雪银”出自大理蝴蝶泉旁的榆园,榆园取自大理古称“叶榆城”之意。
榆园所在地叫周城,古名龙泉邑,后来大理国王为圈住这块地方,周围竖起栅栏,因而得名周城。
大理国王竖起栅栏的原因,一为风水,二为财富。
榆园背靠苍山十九峰第一峰云弄峰,紧邻十八溪第一溪霞移溪,古人喜讨头筹,苍洱间的两个第一,自古这里就有:“谁人得此地,世代帝王家”之说,白族先民都把这块区域叫做龙首关,为守住这块风水宝地,大理国王把御花园建造于此;而所谓财富,则因苍山一代所产雪花银,历来因银质高纯,,是绝无仅有的财富。
大理国时期,大理皇室把疆域内最有名的几大银匠家族汇聚周城,设立银技局,让银匠长居于此,专司银器打制。
大理国上层贵族所用银器,均出自银技局的“苍山雪银”。
这些来自各地的银匠大师,自此就世代长居下来,以姓氏家族为单位,传承银器加工工艺。
元代以后,这些工艺逐渐走向民间,银匠大师的后人,在蝴蝶泉旁建盖了最好的白族庭院——榆园,传习着白族独有的银器技艺,并开设了银器互市,每年蝴蝶会,来自四面八方的白族金花和阿鹏,都要到榆园购买“苍山雪银”的银制品,或作定情之物,或作生活之用。
待到山花烂漫时——大理州民间文艺家协会三人谈
2010.07DALI CULTURE:2010年4月30日下午5:00:大理古城武庙会《“非藏大理”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展示》活动现场。
:大理民间文艺的发展及出路问题。
:左家琦(《大理文化》编辑)::大理州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大理州群众艺术馆党支部书记兼副馆长。
:大理州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省级传承人,瓦猫制作工艺大师。
:大理州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剑川县文化馆副馆长兼阿鹏艺术团团长。
:杨主席,你把接受采访地点选在武庙会,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是这样,在大理三月街民族节期间,有一系列的民间文艺展演活动,其中,通过三月街民族节得到了集中展示民间文艺到现场进行采访,感受会更为真切具体。
:就《“非藏大理”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展示》活动,结合大理州民间文艺家,能具体谈谈你们的想法吗?:《“非藏大理”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展示》活动的内容很丰富,所展示的都。
我的理解是这样的,外●左了到山花烂漫时———大理州民间文艺家协会三人谈2010.07DALI CULTURE的困境,人亡艺绝,这是传承之哀,文艺之耻,所以这次活动很及时,很有意义。
那些老一辈人耳濡目染的民间艺术,现在只能苦苦找寻才能觅其“芳影行踪”,这不是空发感叹。
杨万涛:大理州民间文艺家协会由于长期受缺乏场地、活动经费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协会在对计划、协调、组织和服务会员开展活动方面,长期处于有心无力的困境,民间文艺创作长期靠会员们自发自觉的活动维持,从而导致协会集体的活动面和参与面都很狭窄,协会缺乏团队精神、缺乏整体活力、作为未能充分得到发挥。
正因为如此,我们新一届领导班子才要狠下决心要寻找一条出路,努力谋求大理州民间文艺家协会的新发展。
郜金福:很多手中掌握着“绝活”的民间艺人都担心老祖宗的技艺在自己这一代失传,而这些流传了不知道多少代的民间艺术,可能因为一个人的去世而消失。
我学习瓦猫工艺快30年了,这种担心来自我的下一代。
杨万涛:苏联文学家高尔基曾说过“一位民间艺人的逝世,相当于一座小型博物馆的毁灭。
新华村白族银器手工制作技艺
2011.08DALI CULTURE鹤庆以其神奇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著称于世,鹤庆坝子里世代居住着勤劳、善良而又智慧的白族人民。
早在明清时期,心灵手巧的白族人民便开始加工和制作金银铜器以及各种饰物了。
鹤庆白族银器手工制作最为集中的是依偎在凤凰山下,黑龙潭畔的新华村,在新华村“家家有手艺,户户有作坊”,他们的银器制作技艺世代相传,还善于吸收其他民族之长,不断完善自己的制作技艺。
“小锤敲过一千年”,经过历史的演化和发展,鹤庆白族的能工巧匠们如今制作出来的银器手工艺品,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光彩而不夺目,如金子般豪华却不显奢侈,像铁器一样寻常却彰显着不俗,不亢不卑,如月华般华丽、玉石般温润。
闻名遐迩的“九龙壶”、“九龙火锅”、“十八般兵器及铠甲”、“鎏金银花瓶”等等,造型精美、工艺精湛、风格典雅、独具一格,令人叹为观止。
白族银器手工制作技艺鹤庆银器制作至今还沿袭着较为原始的加工方法和技艺,且工序十分复杂,一件精美的银器制品,需要经过以下加工工序才能完成。
选材:即选择和辨别银毛料的成色和真伪,主要按四个步骤进行,即一摸、二看、三听、四捏。
一摸是看原料的表面的光滑度,二看是看原料的光泽度,三听是听两块原料在耳边相互敲打发出的声音,四捏主要是感觉原料材质的柔软度。
熔解:将银块、碎银放入坩埚,用木炭烧到一定温度,银子化成银水,此过程即为熔化银水,又叫熔解。
传统的熔解方法都用炭火熔解,因为炭火火性温和,加工出来的工艺品色泽温润。
敲片:把有形的金属加温软化之后用锤敲打成片称之为敲片。
敲片为下一步的雕花加工等提●赵全胜田果. All Rights Reserved.2011.08DALI CULTURE打制的手工艺品作根据设计好的银饰图稿、折算,估算出各种用料,则“差之毫厘”,打制出”,差异太大。
强延展性的特点,利用银线,细头穿入丝眼中,用的过程谓之的“拉丝”。
艺品的造型和大小制作具体过程是把熔化的液液体冷却后即可形成相用锡铅制成的模具上面,基本轮廓即为“成型”,或毛笔在成型的银器表下一步的雕花。
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评审(认定)暂行办法
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评审(认定)暂行办法【法规类别】文化综合规定【发文字号】云南省经济委员会公告第1号【发布部门】云南省经济委员会【发布日期】2006.01.21【实施日期】2006.03.01【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云南省经济委员会公告(第1号)《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评审(认定)暂行办法》已经2006年1月20日云南省经济委员会第二次委务会通过,现予公布,自2006年3月1日起施行。
云南省经济委员会2006年1月21日第一条为了继承、保护和发展传统工艺美术,传承创新,开拓市场,促进我省传统工艺美术产业的繁荣与发展,根据国务院《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和国家发改委的部署,开展工艺美术大师评审(认定)工作,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云南省行政区域内从事传统工艺美术设计、制作的人员,参加省工艺美术大师评审(认定)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参加评审(认定)的传统工艺美术,是指符合以下条件的手工艺品种和技艺:(一)历史悠久,具有百年以上历史;(二)技艺精湛,世代相传;(三)以传统和天然原料为主,采用传统工艺和技术,作品主要部分以手工艺制作为主;(四)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或地方特色;(五)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第四条传统工艺美术是指工艺雕塑、刺绣和染织、地毯、抽纱花边和编结、艺术陶瓷、工艺玻璃、纺织工艺、漆器、工艺家具、金属工艺和首饰、人造花和工艺画、剪纸、皮影、手工玩具、民族乐器及其他手工艺品种和技术。
第五条评审(认定)工作由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评审(认定)领导小组(以下简称省领导小组)负责,省领导小组成员由省经济委、发改委、民委、监察厅、财政厅、人事厅、劳保厅、文化厅、民政厅、轻纺行业协会等10个部门处以上领导组成。
省领导小组下设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评审(认定)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省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经委产业政策处,负责评审的。
云南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母炳林精编版
云南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母炳林1968年12月,母炳林生于素有“中国金银铜器民间艺术之乡”之称的、一块充满厚重历史和人文底蕴的土地——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新华村。
新华村位于大理、丽江两大历史文化名城、著名风景名胜区之间,背靠大理苍山十九峰云弄峰地脉的凤凰山,村前是草海湿地,山水自然风光优美,素有“丽江小别院,大理后花园”之称。
新华村的白族是大理州白族的一个较为古老的分支,白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8.5%,是一个集田园风光、民居、民俗和民族手工艺品生产加工为一体的典型白族聚居村寨。
据《鹤庆县志》记载,早在明朝,新华村的村民们就开始用银加工民族首饰等工艺品。
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心灵手巧的白族村民不断改进加工技艺,创造出绝妙精美的手工艺品。
在这里拂去历史的尘埃,依然能听到叮叮当当… …金属碰撞之音从那一间间家庭作坊里传出,潺潺的流水诉说着千年不变的平淡生活,鹤庆匠人手中的那把小锤在敲打声中延续着祖先的传统和光荣。
由于村里人世代以打造金属工艺品为生,母炳林和别的孩子一样,自出生便与真金白银结缘。
14岁时母炳林就离开了家乡,跟着师傅挑起担子开始了“小炉匠”生涯,又称“走夷方”。
所谓“走夷方”是指到少数民族的地方,甚至越过边境到缅甸北部的一些地方做手艺。
他们挑着工具、行李,走乡串寨做手艺,人称“小炉匠”(加工银器离不开小火炉,故名)。
“走夷方”的日子是极其艰苦的,有个段子是这样写走夷方的艺人的,“挑起担子泪汪汪,为了生活走夷方,走了夷方难相见,千言万语痛断肠,就好像那花椒树上挂腊肉,挂心挂肝挂爹娘。
”可见在遥远的少数民族地区走村串寨,语言不通和风餐露宿自不待言,还有对亲人的思念更是饱含心酸。
但是最终坚持下来的人,必会修成正果。
母炳林大师的足迹踏遍了整个云南省以及贵州、四川、广西、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并在四川甘孜州闯荡了12年。
走过许多地区后,母炳林观察到,虽然都是银铜制品,但是不同的地域特色和民族习性创造出的作品在技巧和样式图案上都有很大的差别,有的秀美,有的粗犷,有的高贵华丽……母炳林边走边看,边做边学,不错过任何一个机会向当地师傅探讨学习,同时对学到的东西进行取舍。
“非遗”语境下传统手工艺的纹样图案及活态传承研究-以云南乌铜走银为例
“非遗”语境下传统手工艺的纹样图案及活态传承研究-以云
南乌铜走银为例
周雨轩
【期刊名称】《流行色》
【年(卷),期】2022()5
【摘要】乌铜走银是云南特有的民间传统金属手工艺,采用特殊制作的贵金属材料“乌铜”搭配精妙的錾刻填充技法“走银”炼制而成。
诞生于清朝雍正年间,以文
房清玩居多,随着历朝历代的发展,艺术表现形式逐步完善,形成了独特的手工艺体系。
通过对乌铜走银纹样符号的特性分析,了解乌铜走银在艺术形象方面出现的多样化
特点,对乌铜走银的传承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传统手工艺人在工艺实践中所
创造、传承的独特纹样符号体系是传统工艺活态传承的关键。
【总页数】3页(P91-93)
【作者】周雨轩
【作者单位】云南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非遗手工艺的传承与3D全息投影技术的融合分析——以乌铜走银为例
2.文化表达视角下的传统手工艺活态传承研究
——以杭州手工艺活态展示馆为例3.以品牌作为载体的文化传承——以云南省非
物质文化遗产乌铜走银为例4.文化旅游背景下的民间非遗活态传承设计研究——以传统蓝染工艺为例5.非遗活态传承下畲族银饰创新设计及营销策略探索——以畲族银饰品牌“珍华堂”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乌铜走银,滇之瑰宝
古滇之秘乌铜走银第六代传承人金永才,在遇到乌铜走银之前本是一名银匠。
自古以来,昆明城有这样一个传统习俗:姑娘出嫁,陪嫁里必须有银器,手镯、耳环、银簪、围腰扣这四件东西,无论有钱没钱都要想办法打制,以作陪嫁。
一直到1975年前后,“四银器”转变为手表、自行车等时髦物件。
乌铜走银传统工艺须嘴吹香油火,点一盏小灯,内装香油,左手拿器物,右手拿吹管,用吹管把香油火头从上方压下去焊接成型。
2024.NO.7收藏Collection习俗改变的趋势不可阻挡,金永才做银匠的生意也少了。
为另寻出路,他与石屏乌铜走银艺人李加汝相识。
几次接触后,金永才喜欢上了这门手艺,于1982年拜李加汝为师,系统学习乌铜走银制作技艺。
但师父将乌铜冶炼的配方传给金永才,是在14年之后。
在此之前,金永才跟着师父走南闯北,因顾客大多在茶馆,师徒二人便在老茶馆里做起了生意。
昆明茶馆的客人有两种:一种抽旱烟、玩儿烟杆,另一种架笼玩儿鸟。
金永才说:“在过去,乌铜走银做好之后,大多会去茶馆里卖。
没有钱的茶客,家里有银首饰、老古董的,也会带到茶馆里来交易,这样我们还可以在茶馆里收原料。
”当时的乌铜走银,做得最多的是烟斗,一个旱烟烟斗卖150元,相当于普通人月工资的4倍,价格高昂。
那时,私人做生意不被允许,有时也会遇到巡查。
金永才说:“做这个生意,是背着人干的。
为防人说,烟斗做好之后,故意处理做旧。
遇到有人查,就跟人家说,不是我们做的,是我们从乡下集市上买来的。
”因原料昂贵、工艺独特,乌铜走银这行当自然传艺谨慎,历来传徒以人品为第一。
在制作乌铜走银的作坊里,作为原料的黄金或是白银,就摆在工作台上,师父也不收。
金银摆了多少,徒弟不晓金永才作品《暗八仙吉祥熏炉》。
这件作品相对复杂,是金永才乌铜走银作品中比较有灵气的作品之一。
以八仙手中所持之物组成的纹饰,俗称“暗八仙”。
Collection收藏 2024.NO.7得,只有师父自己知道,若是第二天少了些,这个徒弟就会被赶出去。
民族博物馆保护传承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与探索
ETHNICTODAY尊重、传承和保护各民族文化遗产,促进民族文化多样性共存,实现民族文化多样性共享,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
民族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者共同构成了璀璨夺目的民族文化大观园。
云南是世界罕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因此,保护任务十分艰巨。
云南民族博物馆作为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专业机构,不仅重视对云南各民族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而且在保护传承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进和谐文化建设方面也积极探索,努力实践,主要开展了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大民族民间工艺品的调查抢救征集力度。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云南民族博物馆已征集到各类民族文物38000多套(件),内容包括了生产工具、服装服饰、生活用具、餐饮用具、节庆道具、传统手工艺品、运输工具、文献古籍等近现代各类民族、民俗文物。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与传承,离不开传承人。
云南民族博物馆有针对性地调整征集民族文物的思路,把著名民间艺人传承的工艺美术品作为主要的抢救征集对象。
例如,83岁高龄的白族民间老艺人张德和,布扎和刺绣工艺出众,她的40多件代表性工艺品已经入藏博物馆。
此外,还征集了迪庆尼西藏族黑陶工艺传人孙诺七林、腾冲皮影艺人刘永周和刘定三、建水土陶“吹鸡”制作技艺传人邹荣珍、瓦猫制作工艺大师郜金福和罗爱军、银饰制作加工工艺大师寸发标、菱角编织艺人王桂英、傣族葫芦丝制作与演奏大师哏德全等一大批云南著名民间艺人的作品。
二是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价值的宣传展示。
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宣传工作,提高全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价值的认识,使全社会共同担负起保护和传承的神圣职责,是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
云南民族博物馆首先推出了“民族服饰与纺织工艺”、“民间美术”、“节日文化与民间乐器”、“古籍文献”、“民间手工艺”、“传统生产生活技术”、“人类的记忆———云南民族古籍文化遗产”、“民族服饰艺术”、“民族民间瓦当”等反映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览。
云南民族传统手工艺品
云南民族传统手工艺品:美丽背后的困惑[ 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发布日期:2012-08-26 | 浏览(4822)人次| 投稿| 收藏]策划:郑海王菁撰文:林巧王菁摄影:子涵王佳扬波光逵建水紫陶石林刺绣新华银器(加工)彝族刺绣周城扎染曾看过一句印象非常深刻的话:传统手工艺术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和智慧的沉淀,人类文明无论往哪个方向发展,这种手和心互动的创造能力永远都不会过时。
所以,即使在现代化发展如此迅速的今天,民族传统手工艺品,永远有着其无可取代的地位。
多年来,云南文化产业在“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的道路上苦苦寻找突破口和别具特色的文化产业门类,虽有成效,但令人耳目一新的亮点与震撼还迟迟未见。
在工业文明不断发展的今天,如何保护好这些传统的手工技艺,让它们不仅能够得到传承,还能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使这些精湛的云南民族工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进一步发扬民族文化,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荣耀,源自历史的承载当我们身边的文化渐渐走入遗产的行列,我们不得不将目光再次投向这些民族民间工艺品,因为我们不能再失去。
说起云南民族传统手工艺品,大多数人都认同云南民族崇尚传统,民族认同感很强,集体无意识的传承使很多民间手工艺品,时至今日还保持着很多原¬始风貌,延续着千百年手工艺品制作和手工技艺传承的古老方式,顽强地保留着云南独有的地域性特征,“活化石”般地展示了一部手工艺的萌芽发展史。
至今,仍然有很多各民族的传统手工艺师傅,孤独而荣耀地支撑着那曾经¬辉煌灿烂的历史。
绚丽多彩的石林刺绣“阿着底是个好地方,撒尼人勇敢又坚强;……¬火把节是撒尼人的节,火把节到人人忙;山茶花是撒尼人的花,火红的山茶世无双。
谁¬是摔跤场上得胜的人,绣朵茶花披在他身上。
”歌声从一棵很大的榕树后面透过来,围着树干绕了大半圈,才见阿诗玛一边唱着一边在一幅长绸上面绣花。
相信谁¬都不会忘记电影《阿诗玛》中的这个经¬典镜头,心灵手巧的阿诗玛正飞针走线,为摔跤场上的英雄绣着红茶花。
乌铜走银工艺发展浅谈
折射 出了儒 家思想在我 国传统 文化中 的渗透 。而乌铜走银最具特 色的 制作一件乌铜走银 , 需要经过炼铜、 打坯 、 锻 片、 錾刻 、 走银 ( 或金) 、 地方就是 以熔化之银 ( 或金 ) 水 注入錾刻好的纹饰刻痕 内,再经打磨、 焊接 、抛光 、捂黑等十多道工序 才能完成 ,不仅制作 工艺复杂 ,而且 捂黑等一 系列工序处理后 , 铜 胎会 由红色转 变为乌黑色 。在这里 铜胎 要求极 高。首 先在制作过程 中不 能出错 ,如果在某个 步骤 不/ J , , b 造成 色彩 的转变 ,主要是通过用手 捂和擦 的方式 来完成的 ,是利用 了手上 失误 ,就会 导致整个铜胚作废而 前功尽弃 。其 次,制作工艺的特殊性 的汗渍与冶 炼好的合金铜 发生 氧化作用而在合 金铜表面形成漆 黑的氧 要求制作者 须具有较高 的审美 能力 ,须掌握冶 炼合 金、雕刻造型 、书 化层 ,而 由于银不会被氧化 ,就呈现 出银 光闪闪的灿烂纹饰 。白银花 纹 图案 ,游 走于乌黑铜胎 上 ,栩栩如生 ,光 泽秀丽 ,呈现黑 白分 明的 装饰效果 ,再加上器物上 的书法绘画艺术 ,整件器物显得十分 古雅、 极具观赏性 。
云南技师学院第一期民族刺绣培训班开班
19
OCCUPATION
2018 11
一线
N ews
编辑 张颖苑
云南技师学院第一期民族刺绣培训班开班
文/黄显清
近日,由云南技师学院承办的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社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2018年云南技师学院第一期民族刺绣培训班开班。
云南技师学院院长何良平、屏边县相关部门负责人、云南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等出席了开班仪式。
何良平强调,研培计划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帮助非遗传承人群增强文化自信,提升非遗保护传承水平的重要举措。
云南省级工艺美术大师游定美为学员讲述了自身
经历及民族刺绣发展的良好发展前景,为绣娘指出
照顾家庭与增收两不误的脱贫路。
用身边人、身边事鼓励学员们提高技艺,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云南技师学院承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将进行4期培训,聚焦民族刺绣和木雕非遗文化传承,依托学院相关专业的综合优势,针对项目和学员实际,学院将采取多地和间隔授课,即“一手拉着非遗传承技艺大师,一手拉着设计师”共同培训学员。
促进学员对优秀传统文化和非遗技艺的了解掌握,提高学习能力和传承能力,不断提高文化自信心。
(作者单位:云南技师学院)。
手锤敲出致富路
手锤敲出致富路
刘远达;陈运昆
【期刊名称】《今日民族》
【年(卷),期】2000(000)001
【摘要】建国50年来,云南省的经济建设取得了骄人的成就。
但也应看到,作为多民族的边疆大省,各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并不平衡,我们还有很多贫困地区,还有很多没有脱贫的少数民族同胞,他们在传统习俗的束缚下,至今未能摆脱尘封在头脑中的思想桎梏。
本期编发的这组稿件,反映了白族、哈尼族、傈僳族和藏族同胞在发展民族经济的过程中,如何摆脱传统习俗的影响,解放思想,挑战自我,走上幸福安康之路的事实。
通过这组稿件,我们能够看到少数民族同胞迈向现代化的扎实脚印,能够听到他们憧憬美好未来,建设美好家园的铿锵战鼓。
为迎接澳门回归,鹤庆新华村的白族手工艺匠人母炳林(左一)和他的伙伴正在赶制纯银礼物“中国古代十八般兵器”献给澳门回归。
这件极具收藏价值的兵器是母师傅用5000克白银,花了一个多月才精雕出的。
→
【总页数】1页(P18-18)
【作者】刘远达;陈运昆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27
【相关文献】
1.家庭铁匠铺锤出致富路 [J], 高春奇
2.小锤敲出健康来 [J], 王荣华
3.小锤敲出健康来 [J], 王荣华
4.榔头敲出致富路 [J], 吴继来;吴祥甫
5.小锤敲出健康来 [J], 王荣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祖玉兰 让滇绣“活”起来
似画非画,似照片非照片,远观、近观均惟妙惟肖,在昆明紫云 青鸟云南文化创意博览园1000多平方米的“祖氏滇绣”展厅内,每 幅绣品都在讲述不同的故事。
这些绣品均出自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项目“祖氏澳绣画”创始人和传承人、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云南省“万人计划”首席技师祖玉兰和她的徒弟之手。
刻苦学习刺绣技艺祖玉兰的外婆擅长民族刺绣,或许是受外婆的影响,祖玉兰自小就喜欢拿针线当玩具。
长大后,在 开服装店时,祖玉兰有个想法,打 算在服装上绣上与众不同的刺绣,以增加美感,提高销量。
于是,她 想认真学习祖辈传承下来的滇绣,但遭到家人的反对,说祖辈们绣了 几辈子也没有大富大贵。
祖玉兰却 认定要学习这项技艺。
1998年,祖玉兰弃商学艺,师 傅是她做服装生意时结识的粵绣老师。
祖玉兰坦言,刚开始时觉得自 己已经有刺绣的经验和基础,并没 有把粤绣当一回事,但看到老师的作品时,她被这项技艺折服了。
祖 玉兰说,刚开始学习粤绣时,她心 里总抱怨老师对她太苛刻,让她捡 了 3个月珠子。
“我后来才知道,粤绣之所以有立体感,是结合了珠绣、刺绣和填充绣。
珠绣下针时,珠子大小、色彩就已经定了。
老师 让我捡珠子,其实是让我练习速度的基本功。
”祖玉兰说。
后来,祖玉兰又拜苏绣名家钱菊凤为师。
她说,她每天的任务就是把一根线劈为48根丝,每根丝比 头发还细。
为了保证丝线的光滑和光泽度,每一针都需要下很大的功夫。
“当时学费挺贵的,但我还是坚持学习了3年,因此练就了现在闭着眼睛都能劈线的本领。
”祖玉致鏖天ffl .双创.营销42兰说,后来她又先后到湖南、四川 等地系统地学习了湘绣和蜀绣技艺。
创新推出3D滇绣2009年,在外学习了 11年技艺 的祖玉兰回到昆明,开始了自己的刺绣创业历程。
2010年,昆明祖玉 兰刺绣艺术有限公司成立,祖玉兰 结合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独创“祖 氏刺绣”技法,与各地刺绣针法融会贯通,被誉为刺绣界的“混血儿”,也被称为3D滇绣..在“祖氏滇绣”二楼展厅墙壁上. 一只皮毛光鲜亮泽的老虎正虎视眈眈地注视着来访者、“这幅是典型的 3D滇绣。
2010-2017云南高级工艺美术师
2014-2017年云南省工艺美术专业
高级工艺美术师评审委员会评审结果
2014年
序号单位姓名申报资格
1 个旧市晨鼎纯锡工艺厂李子森高级工艺美术师
2 剑川县国艺木雕有限公司施鸿训高级工艺美术师
3 瑞丽市千紫木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杨洪斌高级工艺美术师
4 云南天彝苴却砚文化开发有限公司伍元东高级工艺美术师
5 云南省紫陶研究会马行云高级工艺美术师
6 昆明艺术职业学院曾辽华高级工艺美术师
7 馨予轩陶坊张馨予高级工艺美术师
8 建水木忠陶坊黄木忠高级工艺美术师
9 昆明智趣科技有限公司祁跃辉高级工艺美术师
10 建水县朝凯紫陶坊潘朝凯高级工艺美术师
11 建水成林紫陶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蒋家才高级工艺美术师
12 红河学院孔明高级工艺美术师
13 建水县迪龙陶艺店范成雄高级工艺美术师
14 建水县爱莲说陶语馆余丽芬高级工艺美术师
15 云南合纵紫陶产业有限公司谢恒高级工艺美术师
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乌铜走银”的传承与创新
“乌铜走银”的传承与创新
金永才
云南乌铜走银文化产业有限公司
摘要:乌铜走银”是云南特有的古老的手工技艺,始创于 云南石屏,曾与北京景泰蓝齐名,并称“天下铜艺双绝”。
关键词:乌铜走银;传承;创新
更加符合人们现代的审美和需求,从而促进传统手工艺的发展 和创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通过艺术与生活的融 合,使得乌铜走银工艺品更加具有实用和鉴赏功能,更加凸显 中华民族特色,从而使之成为真正的具有物质和精神双重属性 的造型艺术。
11
参考文献: [1] 郭强 . 从错金银到乌铜走银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 [J]. 设 计,2015,(21):36-38. [2] 姚丽华 . 乌铜走银工艺发展浅谈 [J]. 山东工业技术, 2014,(20):32. [3] 王东方 . 乌铜走银的造型、装饰与传承 [D]. 云南师范大 学,2013. 作者简介: 金永才 (1953) 男,云南昆明官渡区小板桥人。现为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乌铜走银制作技艺的第六代唯一传承人,云南省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 乌铜走银传习馆馆长、乌铜走银工艺馆馆长、云南乌铜走银文化 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作为一个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的国家,传统民间工艺 一直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备受人们喜爱和传承。乌铜走银作 为其中的代表工艺之一,必然也会受到国家的政策保护和宣传。 在此背景下,乌铜走银这门古老的传统工艺呈现出了一些发展 趋势。
在多元化、一国化的时代背景下,乌铜走银工艺也在逐渐 接受高新技术和西方文化元素的冲撞,通过民间艺人们观念和 技艺的创新与进步,锐意进取、与时俱进,从而将其体现在新 材料的选用或加工流程的改进等方面,因此,在乌铜走银工艺 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传承人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的进行创 新和改良,在提倡继承传统技艺的同时,采用新的技术,更重 视新产品的开发,将其与多种文化元素相融合,从而提高乌铜 走银工艺品文化艺术品位。
禄劝民族手工刺绣
禄劝县:一万多件工艺品亮相民博会“太美了!我是第一次看见这样精美的民族刺绣品,一定要带几件回去送朋友。
”来自上海的王丽娟女士站在昆明民博会展厅的禄劝民诺诗手工艺展位前,兴致勃勃的边和店主说话,边看边惊呼。
这家来自禄劝的参展作品,以改版的刺绣旗袍、包包和鞋子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才开展就效果相当好。
特别是彝族刺绣和传统旗袍的集合,使得那些服装古朴和典雅,华丽和庄重和谐统一,难怪来自京都的王女士也会惊呼。
2011年8月19日——23日,为期5天的2011年昆明(泛亚)国际民族民间工艺品博览会在昆明国际会展中心举行。
禄劝10家企业或经营户,共同组织特色民族民间工艺品10000多件参加展出,这些参展工艺品涵盖了服饰,根艺,手工蚕丝被,民族乐器等,在众多的参展作品中,也让人眼前一亮。
特别是那几家以民族刺绣为主的展位前,人来人往,络绎不绝。
禄劝此次组织参展的作品有企业自己组织生产的作品,也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作品和民间妇女同胞的手工刺绣品等,这些作品种类繁多、内含丰富、构图精巧、形式多样、做工精细、花样精美,有刺绣、挑花、纸扎、民居、民族乐器、雕刻等,其中,以绚丽多彩的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最为耀眼。
这些作品代表了禄劝彝、苗、傈僳、壮、傣、回等23个少数民族独特的传统文化和特色工艺,展现了特色鲜明、原汁原味的民族民俗刺绣手法和高超的手工技艺,具有独特地域性、民族专有性和良好示范性,深受各界参观人士的喜爱。
其中,省级非物质遗产传承人游定美的作品《八鸟穿牡丹》充分展现了禄劝彝族传统手工刺绣的高超技艺和丰富民族文化内涵,荣获本届民博会刺绣类银奖。
在整个参展期间,共售出参展的手工蚕丝棉被、传统手工绣片、根雕等民族民间工艺品560多件,实际销售收入14.3万元,参展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效果和促销业绩。
禄劝县居住着汉、彝、苗、傈僳等24个民族,全县46.8万人口中妇女有21.5万人,妇女劳动力约11.8万人。
手工刺绣一直是当地各族妇女农闲时常做的手工活,绝大部分妇女都会刺绣,而刺绣业基本不需要什么投入,只要有市场就可以开展,禄劝县委、县政府把这一优势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产业,从增加农民收入、弘扬民族文化为切入点和落脚点,组织动员广大妇女积极发展手工刺绣业,使禄劝民族刺绣工艺品逐步走出山门,走向市场,实现广大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以创业带动再就业。
从银匠到大师 从作坊到产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寸发标专访
从银匠到大师从作坊到产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民间工艺美
术大师”寸发标专访
佚名
【期刊名称】《创意设计源》
【年(卷),期】2011(0)1
【摘要】寸发标白族,1962年生,云南大理鹤庆人。
从事银器手工艺设计制作数十
年先后获得"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兴滇技能人才"、"大理州高层次人才"等称号。
200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民间工艺美术大师"。
现为云南鹤庆标祥九龙
手工艺品加工厂(中央美术学院教学实习基地)厂长、云南民族大学、云南艺术学院和大理学院的客座教授。
【总页数】8页(P14-21)
【关键词】工艺美术大师;工艺品加工厂;中央美术学院;新华村;云南艺术学院;云南
民族大学;鹤庆;高层次人才;云南大理;工艺设计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509.2
【相关文献】
1.依托大师工作室进行民间工艺美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以刘爱云大师工作室为例 [J], 王飞
2.一个少数民族艺术品牌的生成——新华村白族工艺大师寸发标生活史研究 [J],
楼艺婵
3.海派大师雕塑人生上海工艺美术大师毛关福专访 [J], 沈一茗
4.刀下乾坤显自然掌上春秋有童真——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的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王金根 [J], 李潘良
5.中华一条龙实现中国梦——付连任把中国地图画成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席艺术家、中国书法艺术大师贺惠邦为之题词 [J], ;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母炳林1968年12月,母炳林生于素有“中国金银铜器民间艺术之乡”之称的、一块充满厚重历史和人文底蕴的土地——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新华村。
新华村位于大理、丽江两大历史文化名城、著名风景名胜区之间,背靠大理苍山十九峰云弄峰地脉的凤凰山,村前是草海湿地,山水自然风光优美,素有“丽江小别院,大理后花园”之称。
新华村的白族是大理州白族的一个较为古老的分支,白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8.5%,是一个集田园风光、民居、民俗和民族手工艺品生产加工为一体的典型白族聚居村寨。
据《鹤庆县志》记载,早在明朝,新华村的村民们就开始用银加工民族首饰等工艺品。
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心灵手巧的白族村民不断改进加工技艺,创造出绝妙精美的手工艺品。
在这里拂去历史的尘埃,依然能听到叮叮当当… …金属碰撞之音从那一间间家庭作坊里传出,潺潺的流水诉说着千年不变的平淡生活,鹤庆匠人手中的那把小锤在敲打声中延续着祖先的传统和光荣。
由于村里人世代以打造金属工艺品为生,母炳林和别的孩子一样,自出生便与真金白银结缘。
14岁时母炳林就离开了家乡,跟着师傅挑起担子开始了“小炉匠”生涯,又称“走夷方”。
所谓“走夷方”是指到少数民族的地方,甚至越过边境到缅甸北部的一些地方做手艺。
他们挑着工具、行李,走乡串寨做手艺,人称“小炉匠”(加工银器离不开小火炉,故名)。
“走夷方”的日子是极其艰苦的,有个段子是这样写走夷方的艺人的,“挑起担子泪汪汪,为了生活走夷方,走了夷方难相见,千言万语痛断肠,就好像那花椒树上挂腊肉,挂心挂肝挂爹娘。
”可见在遥远的少数民族地区走村串寨,语言不通和风餐露宿自不待言,还有对亲人的思念更是饱含心酸。
但是最终坚持下来的人,必会修成正果。
母炳林大师的足迹踏遍了整个云南省以及贵州、四川、广西、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并在四川甘孜州闯荡了12年。
走过许多地区后,母炳林观察到,虽然都是银铜制品,但是不同的地域特色和民族习性创造出的作品在技巧和样式图案上都有很大的差别,有的秀美,有的粗犷,有的高贵华丽……母炳林边走边看,边做边学,不错过任何一个机会向当地师傅探讨学习,同时对学到的东西进行取舍。
没过几年,这个“小炉匠”的造诣已今非昔比,就连很多当地的老师傅看了也不禁对这个年轻人跷起大拇指。
母炳林大师还充分了解各民族对首饰、饰物、生活和宗教用品的习俗,通过实地了解和实践,母炳林大师收集和整理了大量的图案资料,把祖辈传下的传统工艺与走南闯北学到的工艺之精华相结合,创新独具风格的母氏手工银雕工艺品。
民间手工艺术一直是传统艺术的一朵奇葩,然而,随着机器制造业的迅猛发展,民间手工艺术与我们渐行渐远,甚至面临消失的威胁。
云南大理千年传统手艺银雕、木雕、石雕,曾经的精美绝伦也在机器、钢筋混凝土的冲击下慢慢减少褪色,甚至于消失,母炳林这一代人对传统的东西那是有着和亲人一样深厚感情,他了解大理民间银手工艺术保留的数量、发展现状以及传承情况。
通过调研,对大理即将消失的民间银雕艺术进行宣传,以此号召更多的人来关注、保护传统文化,使其得以传承下去。
为大理的银雕工艺发展推动做出了巨大贡献。
1999年,母炳林为了让自己的银雕手艺传承回大理,让大理银器手工艺发扬光大,2007年10月,母炳林在大理鹤庆创办了鹤庆县炳林手工艺品开发有限公司,专注于民族传统文化和加工技术的传承和开发;2008年,他与人合资建成云南民族民间工艺品交易市场,为400多人解决了就业问题;2010年3月,开始筹建中国西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拟投资2.3个亿,建成后可解决2000余人的就业问题。
母炳林共有上百件作品获得了各级各类奖项,其中有3件作品被云南省博物馆永久收藏,1件作品被中国省博物馆收藏。
母炳林用独具匠心的手法,艺术的展现了独特的白族银器文化。
并先后应邀参加了法国文化博览会和美国民俗文化艺术节,为中国传统工艺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
母炳林在继承传统民族手工艺的同时,不断开发出新的民族工艺品。
他看了电视剧《三国演义》后,很受启发,他觉得古代战争用的那些兵器很有特色,可以作为民族工艺品来开发。
他仔细观察电视上兵器的形状,并查看了一些资料,然后把18般兵器的形状勾画在纸上,制作出了一套纯银的长约30厘米的18般兵器和一件长约40厘米的武士铠甲,工艺和造型堪称一绝。
这也引起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并远销国内外。
2004年,用紫铜纯手工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银都水乡”新华村打制宽度12.8米,高8.6米,厚0.8米,耗铜26.8吨的白族传统铜照壁和2.2米高,直径2.6米的大型圆雕火锅,在体量、精美程度、材质等方面属国内首创。
特别是2009年11月,其作品《纯银鎏金银壶》在第十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获得2009“天工艺苑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2011年3月,作品《足银手工酥油茶壶》又在第46届全国工艺品、旅游纪念品暨家居用品交易会上获得2011年“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奖赛金奖,创造了鹤庆新华村,乃至云南金属工艺行业最为辉煌的艺术成就。
母炳林自从事传统工艺制作以来,不仅刻苦钻研工艺技术,而且非常注重技艺的传承和人才的培养,多年来共教授徒弟230余人,其所筹建企业现已成为云南艺术学院、大理学院、丽江旅游学院等国内大专院校的实习基地,每年到企业实习的学生达200多人,并在云南省艺术学院开办了专业培训班,大力培养传统金属工艺人才。
2011年,母炳林开始学习研究“木纹金”材料合成技术。
其“木纹金”借鉴多层叠钢的工艺上采用紫铜和银材料,经无数次实验,克服两种材质不同熔点和两种属性结合的困难,使传统银器上呈现红霞(铜)流云(银)的相互映衬、相互对比的艺术装饰效果,是继金银铜镶嵌、鎏金、贴金等工艺上创新和提升后的一种新工艺。
通过色差来表现工艺品的美感,这种工艺的难点在于对金属温度和锻打力度的控制。
使用“木纹金”制作的工艺品没有一件雷同,具备其唯一性。
因为材料的特殊纹理,在作品造型上考虑了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结合的方法,用木纹金为主体,以细长的牛角作为壶把和杯把进行装饰,加大了作品的大小、粗细、明暗、曲直对比,以夸张的手法加强了作品的长宽比例,这样使整件作品在实用和传统的基础上透露出时尚性的艺术美感,受到了专家和顾客的一致好评。
传统民间银雕手工艺术品不仅做工精美,而且艺术价值很高。
“艺术设计的灵魂在于文化,如果没有文化的依托,再精美的工艺也是冰冷的,没有生命的。
”母炳林坚信这传统文化的魅力一定会给世人一个惊叹。
二、大师荣誉●2002年5月26日,榆园首席设计师母炳林大师被云南省文化厅和云南省民族事业委员会命名为“云南省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师”。
●2007年3月创办鹤庆县炳林手工艺品开发有限公司●2007年4月,榆园首席设计师母炳林大师当选云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第一届常务理事。
●2009年7月被大理州银都水乡旅游投资有限公司聘为高级讲解员。
●2009年11月,榆园首席设计师母炳林大师被丽江旅游学院聘为客座教授。
● 2010年2月,作品《紫铜鎏金法器青稞盒》5件被云南省博物馆收藏。
●2010年2月,作品《纯银鎏金护法器》9件被云南省博物馆收藏。
●2010年2月,作品《纯银鎏金酥油茶壶》2件被云南省博物馆收藏。
●2010年3月10日,榆园首席设计师母炳林大师被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授予“大理州民族民间美术师”称号。
●2010年6月,榆园首席设计师母炳林大师被云南艺术学院聘为特聘专家。
●2010年6月,榆园首席设计师母炳林大师被大理学院艺术学院聘为客座教授。
●2010年8月20日,榆园首席设计师母炳林大师被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授予“高级工艺美术师”职称。
●2010年9月,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心举办的清华大学工艺美术大师高级研修班完成学业,考试合格,给予结业。
●2010年11月,榆园首席设计师母炳林大师加入中国工艺美术协会。
●2011年2月,榆园首席设计师母炳林大师被云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授予“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2011年2月创办鹤庆县走夷方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1年3月被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授予“高级工艺美术师”职称。
●2012年3月被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授予“高级工艺美术师”职称,特聘为理事及授权为企业理事长单位。
●所属企业成为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教学实训基地。
三、获奖情况●2008年10月,作品《纯银九件套茶具》荣获“云南省工艺美术第二届工美杯”银奖。
●2008年10月,作品《纯银鎏金酥油灯》荣获“云南省工艺美术第二届工美杯”金奖。
●2008年11月,作品《纯银鎏金护法器》在“第九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获得“2008天工艺苑•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铜奖。
●2009年10月,作品《银鎏金酥油壶》荣获“云南省工艺美术第三届工美杯”金奖。
● 2009年10月,作品《法器﹒青稞盒》荣获“云南省工艺美术第三届工美杯”银奖。
●2009年11月,作品《银鎏金﹒银壶》在“第十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获得“2009天工艺苑•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金奖。
●2009年11月,作品《紫铜鎏金护法器﹒青稞盒》在“第十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获得“2009天工艺苑•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铜奖。
●2010年8月,作品《龙凤富贵银果盘》荣获云南省工艺美术第四届“工美杯”金奖。
●2011年3月,榆园首席设计师母炳林大师作品获得2011年“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赛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