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母炳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母炳林
1968年12月,母炳林生于素有“中国金银铜器民间艺术之乡”之称的、一块充满厚重历史和人文底蕴的土地——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新华村。新华村位于大理、丽江两大历史文化名城、著名风景名胜区之间,背靠大理苍山十九峰云弄峰地脉的凤凰山,村前是草海湿地,山水自然风光优美,素有“丽江小别院,大理后花园”之称。新华村的白族是大理州白族的一个较为古老的分支,白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8.5%,是一个集田园风光、民居、民俗和民族手工艺品生产加工为一体的典型白族聚居村寨。据《鹤庆县志》记载,早在明朝,新华村的村民们就开始用银加工民族首饰等工艺品。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心灵手巧的白族村民不断改进加工技艺,创造出绝妙精美的手工艺品。在这里拂去历史的尘埃,依然能听到叮叮当当… …金属碰撞之音从那一间间家庭作坊里传出,潺潺的流水诉说着千年不变的平淡生活,鹤庆匠人手中的那把小锤在敲打声中延续着祖先的传统和光荣。由于村里人世代以打造金属工艺品为生,母炳林和别的孩子一样,自出生便与真金白银结缘。
14岁时母炳林就离开了家乡,跟着师傅挑起担子开始了“小炉匠”生涯,又称“走夷方”。所谓“走夷方”是指到少数民族的地方,甚至越过边境到缅甸北部的一些地方做手艺。他们挑着工具、行李,走乡串寨做手艺,人称“小炉匠”(加工银器离不开小火炉,故名)。“走夷方”的日子是极其艰苦的,有个段子是这样写走夷方的艺人的,“挑起担子泪汪汪,为了生活走夷方,走了夷方难相见,千言
万语痛断肠,就好像那花椒树上挂腊肉,挂心挂肝挂爹娘。”可见在遥远的少数民族地区走村串寨,语言不通和风餐露宿自不待言,还有对亲人的思念更是饱含心酸。但是最终坚持下来的人,必会修成正果。母炳林大师的足迹踏遍了整个云南省以及贵州、四川、广西、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并在四川甘孜州闯荡了12年。走过许多地区后,母炳林观察到,虽然都是银铜制品,但是不同的地域特色和民族习性创造出的作品在技巧和样式图案上都有很大的差别,有的秀美,有的粗犷,有的高贵华丽……母炳林边走边看,边做边学,不错过任何一个机会向当地师傅探讨学习,同时对学到的东西进行取舍。没过几年,这个“小炉匠”的造诣已今非昔比,就连很多当地的老师傅看了也不禁对这个年轻人跷起大拇指。
母炳林大师还充分了解各民族对首饰、饰物、生活和宗教用品的习俗,通过实地了解和实践,母炳林大师收集和整理了大量的图案资料,把祖辈传下的传统工艺与走南闯北学到的工艺之精华相结合,创新独具风格的母氏手工银雕工艺品。
民间手工艺术一直是传统艺术的一朵奇葩,然而,随着机器制造业的迅猛发展,民间手工艺术与我们渐行渐远,甚至面临消失的威胁。云南大理千年传统手艺银雕、木雕、石雕,曾经的精美绝伦也在机器、钢筋混凝土的冲击下慢慢减少褪色,甚至于消失,母炳林这一代人对传统的东西那是有着和亲人一样深厚感情,他了解大理民间银手工艺术保留的数量、发展现状以及传承情况。通过调研,对大理即将消失的民间银雕艺术进行宣传,以此号召更多的人来关注、保护传
统文化,使其得以传承下去。为大理的银雕工艺发展推动做出了巨大贡献。
1999年,母炳林为了让自己的银雕手艺传承回大理,让大理银器手工艺发扬光大,2007年10月,母炳林在大理鹤庆创办了鹤庆县炳林手工艺品开发有限公司,专注于民族传统文化和加工技术的传承和开发;2008年,他与人合资建成云南民族民间工艺品交易市场,为400多人解决了就业问题;2010年3月,开始筹建中国西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拟投资2.3个亿,建成后可解决2000余人的就业问题。母炳林共有上百件作品获得了各级各类奖项,其中有3件作品被云南省博物馆永久收藏,1件作品被中国省博物馆收藏。母炳林用独具匠心的手法,艺术的展现了独特的白族银器文化。并先后应邀参加了法国文化博览会和美国民俗文化艺术节,为中国传统工艺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
母炳林在继承传统民族手工艺的同时,不断开发出新的民族工艺品。他看了电视剧《三国演义》后,很受启发,他觉得古代战争用的那些兵器很有特色,可以作为民族工艺品来开发。他仔细观察电视上兵器的形状,并查看了一些资料,然后把18般兵器的形状勾画在纸上,制作出了一套纯银的长约30厘米的18般兵器和一件长约40厘米的武士铠甲,工艺和造型堪称一绝。这也引起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并远销国内外。2004年,用紫铜纯手工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银都水乡”新华村打制宽度12.8米,高8.6米,厚0.8米,耗铜26.8吨的白族传统铜照壁和2.2米高,直径2.6米的大型圆雕火锅,
在体量、精美程度、材质等方面属国内首创。特别是2009年11月,其作品《纯银鎏金银壶》在第十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获得2009“天工艺苑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2011年3月,作品《足银手工酥油茶壶》又在第46届全国工艺品、旅游纪念品暨家居用品交易会上获得2011年“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奖赛金奖,创造了鹤庆新华村,乃至云南金属工艺行业最为辉煌的艺术成就。
母炳林自从事传统工艺制作以来,不仅刻苦钻研工艺技术,而且非常注重技艺的传承和人才的培养,多年来共教授徒弟230余人,其所筹建企业现已成为云南艺术学院、大理学院、丽江旅游学院等国内大专院校的实习基地,每年到企业实习的学生达200多人,并在云南省艺术学院开办了专业培训班,大力培养传统金属工艺人才。
2011年,母炳林开始学习研究“木纹金”材料合成技术。其“木纹金”借鉴多层叠钢的工艺上采用紫铜和银材料,经无数次实验,克服两种材质不同熔点和两种属性结合的困难,使传统银器上呈现红霞(铜)流云(银)的相互映衬、相互对比的艺术装饰效果,是继金银铜镶嵌、鎏金、贴金等工艺上创新和提升后的一种新工艺。通过色差来表现工艺品的美感,这种工艺的难点在于对金属温度和锻打力度的控制。使用“木纹金”制作的工艺品没有一件雷同,具备其唯一性。因为材料的特殊纹理,在作品造型上考虑了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结合的方法,用木纹金为主体,以细长的牛角作为壶把和杯把进行装饰,加大了作品的大小、粗细、明暗、曲直对比,以夸张的手法加强了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