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找到孩子的优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样才能找到孩子的优点?(图)
读者刘女士问:我孩子上初一,个子不高,人长得也不精神,胆小、怯懦,办事、学习磨磨蹭蹭不精干,学习也不好,虽然中考、高考还十分遥远,但是我觉得注定得砸锅……总而言之,我觉得自己的孩子怎么一点儿优点都没有,我对他完全失去了热情和信心。
有人告诫我,千万不要这么说孩子,也千万不能心里这么想,可我非常苦恼,请你们帮助我,说说找孩子优点的方法,好鼓起我对他的信心,拜托了!
编辑感言:
“我怎么横看竖看都找不着他的一点儿优点!”“她做的每件事一看就让人生气!”……家长找不着孩子的优点,在我所接触的家长中,发出类似牢骚的不乏少数。
有时我真替孩子们难过,也替这些父母悲哀,树上都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为什么非得强求我们的孩子都“成龙成凤”呢?其实孩子能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非常优秀的,他们的诞生是从成千上亿个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的,你能说你的孩子不优秀吗?何况人一生并不一定都会绚烂无比,只要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就好。
父母就像魔法师,鼓励和赞扬就是你手中的魔镜,只要运用得当,你的孩子就会健康成长。
专家这么说:
优点是幸福的源泉
刘女士内心对自己孩子的看法属于人际知觉的范围。
所谓人际知觉,就是对他人的外部特征、人格特征、人际关系及其对行为原因的推理、判断与解释。
她的苦恼让我想起我的情
商训练团体课上的一个情景,当时,我在白板上画了一个黑点,然后问大家:“你们看到了什么?”60%的家长回答:“白板上有一个黑点。
”20%的家长回答:“白板上有一个小黑点。
”20%的家长回答:“一个黑点。
”对于同一问题相同情境下的不同回答,可以看出人的知觉差异,进而可以投射出其人际知觉的差异。
想来刘女士内心的苦恼在于自己也知道“寸有所长,尺有所短”。
但凡是人,都会既有
优点,也有不足,乃至缺点。
一个一点儿优点都没有的人是不存在的。
那是什么因素导致刘女士目前觉得自己的孩子一点儿优点都没有,对孩子完全失去了热情和信心呢?
社会心理学认为,影响人际知觉的主观因素包括:第一,认知者的经验。
个体过去的经验不同,对相同对象的认知也会有不同的结果。
第二,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
由于动机和兴趣不同,个体选择认知对象会有所不同。
个体往往忽略他不感兴趣的事情,集中于他感兴趣的事情。
第三,认知者的情绪。
处于积极情绪状态下的认知者倾向于给他人赋予积极的品质,用积极的“眼光”知觉他人;反之则用消极的“眼光”去知觉他人。
刘女士可以对照以上几条去思考,当然痛苦地思考是要花成本、付代价的。
下决心就不易,付诸行动更难,但为了自我成长,为了自己和孩子的幸福,我想,经过核算,刘女士会有自
己的决定。
曾经在一个并不出名的景点门口的杉木牌上,刻着这样一段话:如先改变自己,对方也
会改变;对方有了改变,心境也会改变;心境有了改变,言辞也会改变;言辞一有改变,态度也
会改变;态度一有改变,习惯就会改变;习惯一有改变,运气就会改变;运气一有改变,人生随
之改变!
这块杉木牌的名字叫“八度幸福”,愿对刘女士有所帮助。
观点一:放大孩子的优点
一个学习很不好的学生,请求父亲的朋友,希望自己能够到他任教的班就读。
父亲的朋友问:“数学精通吗?”青年羞涩地摇摇头。
“物理、化学怎么样?”青年
还是摇头。
“经济学?”沉默。
父亲的朋友接二连三地发问,青年窘迫地垂下了头,他自己似乎连丝毫的优点也找不出来。
“那好吧,你把名字留下来吧,我会尽快把结果告诉你。
”学生羞愧地写了出来,急匆匆地就要离去,却被父亲的朋友一把拉住了:“孩子,你的字写得很漂亮嘛,这就是你的优点啊!你不该满足只换一个班。
”把自己的名字写漂亮也算一个优点?学生在对方眼里看到了肯定的答案。
哦,我能把自己名字写得叫人表扬,那我就能把所有的字写好看,我就应该写出好文章来……受到鼓励的学生,一点点放大自己的优点,兴奋的脚步立刻轻松起来。
后来,这个学生写出了名震天下的经典作品。
他就是家喻户晓的法国18世纪著名作家大仲马。
老师和家长们,请帮孩子寻找并放大他们的优点吧,这样,你不但让孩子始终感觉到了春天般的温暖,更重要的是帮他们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13岁女孩的爸爸李毅斌)
观点二:还是顺其自然好
我想,家长望子成龙,主要目的是为了孩子幸福。
可是,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不是家长的附庸。
孔子“三千徒众立,七十二贤人”,而他自己的独生子孔鲤却一生默默无闻;鲁迅非但没有逼着儿子周海婴去做文学家,反而留下遗嘱说:“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过活,万不可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这些事例说明,教育不是万能的,因此,即使像孔子、鲁迅这样的大教育家、思想家,在教育子女方面,也不得不顺其自然。
所以,对于孩子,家长所抱的心态应该是:顺其自然!只要尽自己所能,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尽可能好的环境,就可以问心无愧了,至于孩子将来成龙成虫,就不是自己能管的事了。
(12岁男孩的爸爸王三立)
观点三:化反为正优点自然来
人无论大小、干何种工作、地位高与低、相貌美与丑,都是集优点与缺点于一身的统一体。
我家儿子浩浩上初一时也存在粗心、爱睡懒觉、磨磨蹭蹭的毛病。
但我发现他爱较真、爱好体育运动、集体荣誉感强等优点,经过我慢慢赏识与鼓励,现在毛病基本上改了,学习成绩较稳定。
建议刘女士从平常注意观察孩子有什么特点和特长,变缺点为优点,比如他磨磨蹭蹭,你可以把他看成比较稳重;他胆小,你可以把他看成是比较谨慎;学习不太好,只要不落下课程,就不能认为是差学生;再看看他有没有体育和其他方面的特长等等。
只要家长观念转变了,孩子的自信心就会慢慢增强,孩子的优点自然就多了。
(15岁男孩的爸爸张玉勇)
观点四:孩子是等待发掘的金矿
孩子的潜能就像地下的金矿,需要去发掘。
我建议:
第一,要帮助孩子克服自卑、怯懦的心理障碍。
鼓励孩子敢闯敢干,不怕犯错、丢丑。
这样,孩子才会得到锻炼,能力才会增强。
第二,给孩子发挥潜能创造舞台。
人的才能是多类型的,家长要搭建舞台,为孩子展示音乐、绘画、建筑、手工、商业、空间想像力等方面的能力。
第三,评价孩子,不能只看外貌和智能,有爱心、性格平和、合群、乐观、身心健康、热爱生活等等都是优点,甚至比美貌和高智商更重要。
(14岁女孩的妈妈常苏英)
正确对待孩子的“恶作剧”
当孩子长到5—12岁时,总有那么几年是“混沌期”的时候,也就是俗话说的:“半大小子,气死老子”。
特别是男孩子,常有“恶作剧”的行为发生,他可能会把烟卷拧碎放入鱼缸,也可能在小狗的尾巴上拴上一卷报纸点燃,还可能……
那么,家长如何解决这恼人的问题呢?
一、找一找深层原因。
孩子搞“恶作剧”,多是在烦躁、孤独无聊时;也有的是对家长的一种报复行为,在他被家长误解、冷落、打骂之后所进行的。
对于这种原因的恶作剧,家长就不该就事论事了,而是要从根本上消除孩子的心理问题,以关爱为切入点。
二、可以动怒,但不可动手。
无论是谁,看到孩子在“惹祸”,总要火冒三丈的,当然可以立即制止孩子的危险或破坏行为,指出可能出现的严重后果,但你不必用痛打的方式,因为这样可能会使孩子与你结下怨恨或产生报复心理。
三、从正面肯定出发。
如家长发现孩子用毛笔在精美的电视墙上“涂鸦”时,可先肯定他的想像力和绘画水平,然后再引导他:“你这‘作品’如果画在纸上,说不定什么时候还可以拿去参赛、展览,让更多的人欣赏呢!”如此等等。
四、与孩子共谋“喜剧”。
把自己也扮成一个顽皮的孩子,与孩子“合谋”一件“喜剧”,比如“爸爸”正在聚精会神地工作,你可让孩子悄悄地往他的咖啡杯中倒些糖,让他的惊喜变成大家的快乐等等。
同时告诉孩子,搞“恶作剧”并不难,难的是为他人创造一些惊喜,演出喜剧及表达一份爱人之心。
五、把“恶作剧”变为“实验剧”。
“恶作剧”中往往包含着孩子丰富的想像力与创造性,对于爱搞此项的孩子,你可要求他先把要搞的“恶作剧”内容用文字或口头表达出来,必须在家长的审批同意下方可“变通”执行。
如孩子要往鱼缸中放烟头,那把一只小鱼单独放入一只碗中进行好了,看看鱼对烟丝的承受力究竟有多大,从而把恶作剧引导演变为“科学小实验”。
儿子的达观和智慧
所罗门曾说过:“快乐的心犹如一剂良药,破碎的心却吸干骨髓。
”其实,不快乐往往是人自寻烦恼,快不快乐仅仅是一种生活态度、生活习惯。
没想到年仅12岁的儿子在这方面却给我做了一次极好的表率。
平日,我很少买生肉,一般个把月才会买一次,一方面是因为我素来不太喜欢吃肉,另一方面当然也有经济的原因。
儿子想吃肉时多半就买点火腿肠。
那天下午,在儿子的再三要求下,我买了一斤生肉,打算做顿青椒过油肉给儿子解解馋。
孰料,正过油时,炒锅突然烂了个洞,锅里的油顿时被火点燃,火苗直往上蹿,差点儿酿成火灾。
我只好改用另一个带柄的小炒锅来做。
当我端着一锅香喷喷的青椒过油肉正要出锅时,不料炒锅把儿断了,整锅肉硬生生地倒扣在了地上!我顿时傻愣在那儿,一时无所适
从,心中懊丧地想:唉,今天咋这么倒霉啊?!没想到,这时儿子已拿来铁簸箕,边帮我收拾残局边宽慰我:“没事没事,万幸没烫着人,也没洒身上弄脏衣服。
”儿子这番话令我特别感动,本来万分沮丧的我一下子轻松了许多。
那顿晚饭虽然我们只能就着咸菜下饭了,但一家人的情绪却并未因此而低落,我倍感欣慰。
因为儿子有一个乐观开朗的性格。
平时,调皮的他就总会做出些令我啼笑皆非的出格事。
俄国作家契诃夫说过:“如果你手上扎了一根刺,那你应当高兴才对,幸亏不是扎在眼睛里。
”原以为这只是一种幽默式的调侃,如今才发现,其实这也是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和人生智慧。
那天,我从儿子身上同样惊喜地发现:小小的他居然也拥有这种达观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