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规划案例解析》
课程作业
城市的扩张与规划——南京
*名:**
班级:建筑学1103
学号:*************
指导老师:**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迅速飞升,中国的城市建设进入了空前繁盛的时期,在满足了经济发展的需求基础,同时带来了不可避免的许多问题。

城市扩张的弊端在当今社会发展中愈发凸显,困扰着城市向更高层次的健康发展,制约着城市功能的发挥。

本文以南京这一个历史名城为例,概括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南京的城市规划方案,对规划进行多方面的论述,通过研究南京在面对城市扩张进行总体规划设计手法,并对其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城市扩张、空间结构、城镇结构、城乡差距、绿地规划
一、背景:中国城市化进程
城市的迅猛“长大”,正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一个突出特征。

来自卫星遥感图像的数据相当惊人---整个国家的城市建成区面积在过去20年中增加了2
倍以上,一些城市的建成区更是扩张了20倍以上。

这些数字再次印证了中国正在进行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市化进程。

在这种扩张背后,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诸多问题仍未达成充分共识。

1、很多城市建成区的平均海拔都在明显下降。

这说明两个问题,第一是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下降,在灾害面前更加脆弱;另外说明城市越来越多地占用了更好的耕地。

迅猛的城市扩张背后,是20年间有1.7万平方公里耕地被城市化。

而另一方面,从2000年开始,全国城市建成区的使用效率开始下降。

它表现为,单位面积内GDP的数字增势有所减缓。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大国,国土面积总是能够支撑城市建设所需的土地。

但是,是否能够节约高质量的农地、避免高质量农地被城市化,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

2、资源环境约束的趋紧、城乡差距拉大、区域竞争加剧、环境恶化。

3、中国各地城市化水平不尽相同:西部处于初步阶段,中部进入快速发展期,而像北京这样的东部大城市已进入了后工业化的时代,城市化基本完成。

二、南京概况
历史: 南京历史源远流长,原始村落在6000年前就逐步形成;有“十朝之都”的美誉;与长安、洛阳、燕京合称“中国四大古都”。

区位: 1.南京,江苏省省会,地处华东区域长江下游,北临淮安市,东接常州,南靠安徽和浙江,西连安徽。

2.南京是长江下游地区重要的产业城市和经济中心,中国重要的文化教育中心之一,也是华东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

地形:南京市平面位置南北长、东西窄,成正南北向;南北直线距离150公里,中部东西宽50~70公里,南北两端东西宽约30公里。

南面是低山、岗地、河谷平原、滨湖平原和沿江河地等地形单元构成的地貌综合体。

气候:南京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温度15.4°C,春季风和日丽;梅雨时节阴雨绵绵;夏季炎热;秋天干燥凉爽;冬季寒冷、干燥。

行政区划:共辖11个市辖区,2个县——鼓楼,白下,玄武,秦淮,建邺,下关,雨花台,栖霞、浦口、江宁、六合区、高淳县、溧水县。

面积:全市总面积6600k㎡,其中市区面积4730.74k㎡,江南八区总面积782.75K㎡。

三、规划方案简介
3.1 发展目标
3.1.1规划目标:把南京建设成为文明、洁净、美丽的园林化城市;
3.1.2定位:两个中心——江苏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科技、文化上成为国际活动中心之一;
3.2规划介绍
一、空间结构
“组团式”发展是当前和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特征。

南京当然也不例外。

南京城市总体结构虽然在近期规划上提出构建以主城为都市核心区,“一主三副”四大组团(主中心——中心城区组团、三个次中心——江北副城、仙林副城、东山副城)的网络化组团式空间总体结构,但从实际发展情况来看,目前的市域空间结构仍然呈现为相对分散的城市空间结构。

这种主——次中心式组团结构是一种跳跃性的组团模式,是一种不连续的城市扩展和区域发展方式。

主——次中心式组团结构作为多中心发展的一种模式,对于缓解和消除由于单中心结构的高度集中集聚所产生的各种城市问题的确具有很大作用;同时副中心也可以通过一定程度的集聚而有所发展,从而避免投资建设的分散或重复浪费。

然而,主——次中心式组团结构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随着经济不断快速发展,资源要素日益紧张,主——次中心式组团结构仍显得相对分散,空间集约不够,各类资源要素的整合利用处于低水平,从而影响市域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其次,除主中心外,各副中心各自为政、自谋发展的“行政区经济”特征明显,各次中心组团之间缺乏功能上的分工与协作,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争夺资源、恶性竞争的现象。

(一)可能存在问题:区域发展不均,各自为政,资源分配不合理,没有合理利用地缘优势发展,区域竞争加剧。

(二)规划布局:
1.规划提出构筑“以长江为主轴,以主城为核心,结构多元,间隔分布,多中心,开敞式的都市发展区空间格局”。

2.除主城外,加快在3个新市区要培育次区域中心,形成多中心格局,共同承担南京区域中心职能。

一城三区扩张图2010年都市规划图
(三) 规划的延伸与优化:优化的方向应是多中心发展模式中的更高等级形式,即多中心网络式组团结构。

这种网络式多中心网络式组团结构较之主——次中心式组团结构,更加注重各中心组团之间的横向多层次分工协作关系,强调在市域整体发展的统一框架内,兼顾各中心的发展重点和特色。

首先,通过市域内统筹安排各类要素资源,加强资源的集约利用和配置优化,减少重复和浪费,避免要素的过度集中,并适当向不发达区域倾斜。

其次,加强各组团之间的分工协作,构建高效科学的“竞合”关系结构,通过差异发展和平衡发展相结合,推动市域统筹发展。

更加注重协作关系,互利互惠,减少恶性竞争的可能。

区域功能划分整合:
中心城功能: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仙林副城:新尧、栖霞镇、栖霞开发区和麒麟地区纳入到仙林副城,在产业发展上,重点打造形成长三角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南京市重要的科教研发、高新产业、物流产业基地。

近期重点加快南站和禄口机场之间城镇发展轴的建设。

江北副城:大厂、雄州纳入到江北副城,在产业发展上,重点打造形成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长三角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南京市重要的科教研发、高新产业、物流产业基地。

东山副城:上坊地区纳入到东山副城,在产业发展上,重点打造形成长三角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南京市重要的科教研发、高新产业、物流产业基地。

近期重点加快南站和禄口机场之间城镇发展轴的建设。

可以看出,南京规划在城市功能上结合相应的地缘优势做出了明确的功能区域划分,兼顾了各中心的发展重点和特色,从图中可以完全清楚的看出,南京作为一个发展速度比较快的城市,并没有把农业生产这一基础的产业抛弃,相反在规划中做出了明确的区域划分,做到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加强了各组团之间的分工协作.
江北副城 仙林副城 东山副城 主城
中心城功能: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
新技术产业
二、城镇结构:
目前南京城镇密度比较高,平均每千平方公里有8.9座城镇,城市化率也在不断提高,但由于地域经济发展基础与水平不同,城镇分布受制于经济、人口、交通、政策和地理条件等因素,总体上呈现“江南密集,江北疏散”的特点,南北地区差异明显。

交通要道两侧分布的小城镇多而散,等级趋同,这种情况在初期对于工业化带动农村地区发展有较大积极作用,但由于缺乏能级较大的城镇中心将资源和人口集聚起来,反而对于城市化的深入推进产生了一定的阻碍。

(一)“一带五轴”布局
“一带”指江北沿江城镇发展带,主要布局有江北副城、桥林新城和预留龙宝新城。

“五轴”是指江南以主城为核心形成的五个放射性的城镇发展轴:
1.沿江东部发展轴主要布局有仙林副城和龙潭新城;
2.沪宁城镇发展轴布局有仙林副城和汤山新城;
3.宁杭城镇发展轴布局有东山副城预留湖熟新城和淳化新市镇;
4.宁高城镇发展轴布局有东山副城、禄口新城;
5.宁芜城镇发展轴不具有板桥新城、滨江新城。

目前,南京市按照总体规划将整个市城分为“一带五轴”,对于城镇体系,基于前文的分析研究,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南北区域、东西区域和城乡区域的统筹发展。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南京南北区域、东西区域和城乡区域差距日益明显,并有进一步拉大的可能。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含义并不是单纯追求两者经济总量、发展规模、发展速度的统一,实际上两者因资源禀赋、发展环境的机遇,产业基
业的差异,也不可能实现发展的同步进行;而是努力追求使居住在不同区域的人民享有大体相当的生活水平,共享发展成果。

(2)对各城镇实现分类指导,差异化发展,尽快推行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和相邻城镇发展合作制度,建设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体系,明确市域内各级城镇公共设施、基础设施配置标准及重大基础设施的布局。

(3)对联接中心城区与广大农村地区的重要节点——中心镇(重点城镇),加强空间的组织引导和建设投入,强化中心镇镇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引导各镇乡(街道)产业和人口沿主要发展轴线集聚,使中心镇形成以“新城区—镇区、园区—中心村”为空间集聚主体的格局,根据发展实际需要打破城镇行政界线,构建片区统筹发展的新格局。

(二)城乡差距扩大?
城乡差距扩大的一部分很重要的原因是城市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要素没有做到有效的配置。

城市功能关系结构的调整优化,关键在于企业、人口、土地等各类城市生产要素按照其所服务功能区的要求而在空间、结构上的优化配置。

南京规划中“一带五轴”的规划手法将城市功能合理区分,根据地缘优势将产业合理布置规划,相互带动、促进发展。

“城”与“乡”各有所侧重,发展新型农业产业,形成特色村、特色镇。

1、产业配置优化
(1)根据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优势和生态区发展潜力,逐步形成“一带”、“五轴”的总体城镇结构布局。

(2)加快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立足于南京中心城市特色,面向区域,大力以服务业为主的相关功能机构和人才,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生产性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推动制造业服务化发展,以服务为产品差异化手段创造新商机、新优势,在竞争中占据高点。

2、人口配置优化
(1)加快拉大中心城区框架,在规划、产业、土地、户籍、房地产、基础设施等方面采取适当鼓励措施,推动人口向江北地区的扩散转移。

(2)进一步扩大各县(市、区)城区建成区范围,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促进就业,以产业发展和集聚带动人口集聚。

(3)近郊农村承接城区经济辐射,着力发展都市型工业,而远郊农村则积极培育专业村和特色镇,鼓励发展私营经济、个体经济和乡镇企业,开发农村休闲旅游项目,鼓励农民自主创业,使本地企业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场所。

(4)调整高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完善社会化培训体系,调整劳动力供给结构,以适应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

使城乡各有侧重的发展,减少区域间恶性竞争与资源过度集中。

三、绿地规划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步提高了对城市绿化功能、作用的认识;从单纯需求城市绿化的美化、观赏功能,演进为以足够数量、科学合理的布局、发挥改善城市环境、协调和平衡城市人造生态系统的作用。

城市绿化与城市投资环境、城市管理水平、现代文明程度紧密结合,作为自然的、生态的重要标志直接进入了人们的生存圈。

没有绿化的城市被视为无生气的城市,不重视绿化的城市被看作缺乏文化的城市。

一、城市园林绿地现状与分析
(一)园林绿化建设概况:
南京自然条件优越,名胜古迹众多,城市生态良好,素以绿化著称。

经过许多年的园林绿地建设,尤其是近年来,城市园林绿化得到了迅速发展。

至1997年底,全市各类绿地总面积达9684公顷(不含五县),是解放初期的5倍,其中公共绿地有1872.8公顷,人均公共绿地达到8平方米/人,绿化覆盖率为40%。

已基本形成了山、水、城、林融为一体,各类绿地有机结合,风格独特的国家园林城市。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南京已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但在城市绿地建设力度、保护措施、发展水平和服务市民方面依然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绿化特色保护不够:
近年来,城市的自然山体、绿地、水面都有不同程度的侵占和破坏;新建道路绿化达标率低,功能单一,城市原有“绿色隧道”已部分消失。

滨江、滨
河、滨湖绿地发展缓慢,滨江城市特色尚未得到充分体现。

2.公共绿地分布不均,搭配不合理:
现有公共绿地在分布和搭配上存在着外围绿地多,老城区和河西新区绿地少;集中绿地多,均匀分布少的问题,据有关资料统计,河西新区和老城区人均公共绿地分别为 4.5m2和 1.0m2,远远低于现有8m2/人的平均水平。

3.居住区绿地偏少:
据调查,城区中居住区绿地率在25%以下者为53.8%,最低的绿地率只有1.65%,低于国家规定新建小区绿地率30%,旧城改造居住小区绿地率25%的标准。

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居住区规划、建设管理和投入使用过程中缺乏相应的保护措施。

(三)规划布局
与南京组团布局城市和“山水城林”地域特色相协调,形成“一带两廊三环六楔十四射”都市区绿地结构。

一带:由长江及其洲岛、湿地和两侧带状绿地构成。

两廊:由滁河、秦淮河及其两侧湿地和带状绿地构成。

三环:由沿明城墙、绕城公路、公路二环两侧的环形绿地构成。

六楔:城镇发展轴之间外围区域绿地向城镇内部楔入的楔形绿地。

十四射:由沿主城向外辐射的高速公路两侧绿地构成。

(四)布局特点:
⑴.调整布局结构,完善城市公园体系。

在老城区,珍惜旧城改造难得可贵的机会,为拓宽绿地和防灾需要留出空间,在老城区道路、河道的节点开辟小、多、匀的绿地,增加公共绿地;形成网状节点小型公共绿地体系,增加“绿肺”的“肺活量”。

在新城区充分利用自然山水,开辟大面积的主题公园,形成星座状城市公园分布格局。

在都市圈中结合风景区和大面积山林地建立多功能生态保护公园体系,以组成南京市比较完善的公园体系。

⑵.强化主城区南引北阻的绿化结构布局。

结合主城区北部栖霞山——幕府山江滨绿楔和江南龙王山——紫金山绿楔,充实和完善中央门外防护绿地。

在主城南部,结合夏季主导风向,充分利用牛首祖堂山——雨花台绿楔,将新鲜空气直接导入市区,以形成主城区南部清新的绿色空间。

⑶.加强道路、滨江、滨河和环城绿化,发挥古都特色和滨江城市特点,丰富城景、街景和水景。

发展主城区长江绿色景观轴,体现南京滨江景观风貌;在河西新区重点建设宝船厂遗址公园和滨江绿带;在下关滨江地区重点建设明城墙和滨江绿色景观带;在燕子矶——幕府山滨江地区重点保护自然山形、植被和文物古迹,建成滨江风景区,体现山水交融的滨江风貌。

发展秦淮河、滁河、淳溧运河和天生桥河四大河流为主的滨河绿带,尤其是加强秦淮河上游水源防护林带的建设。

⑷.充分利用自然、人文景观资源,发挥南京山水城林特色,完善13片风景区(风光带),为市民创造丰富的游憩休闲的场所。

参考来源:瞭望东方周刊——《中国城市化进程:城市迅猛扩张背后的利弊》《农村城市化的利与弊》
《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
《南京市绿地系统规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