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名著改编成影视需注意问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名著改编成影视需注意问题

小说,作为一种艺术创造,它是社会生活在作者头脑中的一种反应,作者根据已有的社会经验,对这种反应进行一种再解构,融入自己理想的、可控制的元素,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社会现实、社会现象。这个过程便是作者审美体验的过程。这种过程来源于社会生活而又高于社会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加工、改造。影视剧的改编就是对小说的一种再创造,小说成了编剧的第一社会生活。运用自己的认识水平、知识结构、审美价值对小说进行的一种再创造,在创造过程中,必然会对小说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取舍,有些内容可以在小说的基础上再丰富,而有些,只能够删减,重构一个全新的故事内容与框架。那么,如何进行这种优劣取舍,如何重构,这是摆在所有影视剧工作者面前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在此,笔者想探讨一下小说改编成影视剧的过程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注意现代性的改造

任何一部小说和影视剧都有它特定的年代、地域和政治。小说在改编过程中,必须要把这些因素进行整合,尤其是政治因素,当然,政治因素在小说中表现为一定的故事,这种故事或许是支离破碎的,或许是时空跨越很大,小说有这种时空跨越的优越性,而影视剧却不一样,它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对故事内容的叙述,因而,对于种种政治因素的表现,它必须整合,也许整合过程中还包含着创新。就拿根据余华的小说改编成的电影《活着》来看,他所要表达的,是跟社会历史有关的宏大叙事,围绕着这一目的,他所选择的只会是那些原著中已有的,而且要跟当时社会历史有关联的事件,为此,张艺谋对小说进行了增删改动。首先,电影中保留了具有明显历史特征的人物活动,如淮海战役,富贵与春生的被俘,“土改”时枪毙的龙二等。其次,对于原著中已有的,可却不能鲜明反映当时历史特征的情节进行了改写:让死于抽血过多的有庆变为被视察“大炼钢铁”情况的县长汽车撞倒的墙压死;让死于生产的凤霞的死多了几分人为因素——由于“文革”中医生被打倒,而学生大夫什么都不懂,不能及时治疗而导致凤霞的死亡。最后,对于原著中那些完全不能表达这一意图的部分,如家珍、二喜、苦根之死等人物活动,则进行了删除与替换。这样,电影《活着》中的人物都成为了生活在特定社会历史背景下的人物,他们的行为活动都带上了鲜明的时代政治特征,受特定的政治环境因素制约,由这些事件组成的情节则成为一段历史的缩影,是中国现代社会

政治因素的逻辑演绎。只有在符合政治大环境的条件下,故事的发生、人物的形象才能显得更真实。

二、注意名著改编时的取舍之度

糟粕也是名著的一部分。并不是说名著就是绝对完美不容有丝毫改变的,名著的作者并非圣人,在现代人的眼光中,其内容上和思想上必然也有种种缺憾和落后迂腐的东西,但这些只是白璧微瑕,并不能否定其艺术价值辉煌夺目。但我们也应看到无论精华还是糟粕都是名著的一部分,就像硬币的两面一样,二者是不能进行绝对的分割的。虽然我们主张重拍名著要注重对其进行现代性改造,但这是着重强调于拍摄技术手段手法和为能更好的体现名著艺术价值的物质设备基础上的,并不是单纯的舍弃糟粕。而在于怎样找到一个能使现代的艺术现实与经典名著完美结合的契合点。

三、注意名著改编时的创新之度

时代在变化,影视剧改编原则也在变化,同样受众需求和要求也在变化。但是受众的要求不等于受众的需求。受众想看的并不一定是其精神领域所缺少的。这要求改编者要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改编者必须意识到,自己所拍摄的是代表一个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涵养的作品,其不仅带有深远的社会影响,更对下一代在接受理念和道德教化上有着不容忽略的社会责任。在当今的社会现实条件下,受众对于演义和戏说似乎已经习以为常,或说是已经认可,那些带有“娱众色彩”的名著改编剧类似TVB版的《西游记》流行一时从而也为改编者带来了可观的商业价值,其一定程度的成功说明了观众对于名著的接受眼光的变化,但人们对于名著恶搞却仍是排斥和厌恶的。提醒改编者面对滚滚商潮切莫迷失方向,虽然戏说演义受到一定支持,恶搞也有零星响应,但要想使作品得到大众的认可,最恰当的方式还是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加以现代性的改造,这样出来的作品才能流传更久接受面更广,也才能获得更大的商业价值。

四、注意名著改编时的形式之度

现在有很多影视剧打着名著改编的旗号而其内容却与名著完全脱节,甚至没有丝毫的艺术价值可言。这种改编形式不是对名著的现代性改造,而是对名著的背叛。笔者认为这些打着名著的招牌却干自家的买卖的电视剧,充其量也只能算做“名著的外孙”,或美其名曰“名著衍生剧”。而不能堂而皇之的打上“据某某

名著改编”的幌子,这是对青少年观众的误导,更是对受众的不负责任。改编名著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在这里单纯的“娱众”心态和盲目的商业目的都是不可取的。总之,由于编导者所处的社会背景,受众需求,等各方面条件的制约,四大名著的改编必然打上时代的烙印。编导进行现代性改造成为必然和必须,因此提醒受众在赏片时有必要带有一定程度的宽容心态,而作为改编者方面却大可利用这些现代性改造,使自己的创作出新、出彩。但笔者仍主张要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加以改编,要有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可以通俗但不可恶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