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牧歌与哀婉宿命的纠缠电影《湘女萧萧》与小说《萧萧》的对比分析

合集下载

影像与中国文学

影像与中国文学

电影与文学作品欣赏原著《萧萧》与电影《湘女潇潇》观后感田园牧歌背后的爱与美——电影《湘女潇潇》与原著《萧萧》观后感《萧萧》是沈从文于一九二九年著的一篇小说,描绘的是在美丽的湘西为背景下的少女的命运。

谢飞导演的《湘女萧萧》改编自沈从文的短篇《萧萧》,在保持原作精神的基础上进行了恰当的电影化丰富。

充满诗意美感的镜头画面,记录了湘西自然纯朴的人文风光,饱含人性激情的乡土故事,展示了旧时童养媳女的人生历程。

小说中的女主人公萧萧从小失去父母。

在她12岁时就坐上了花轿,伴着出嫁的唢呐,在村民的簇拥下嫁给了一个只有三岁的男童。

拜堂的场面看上去实在有点滑稽,还没有完全断奶的新郎明显被眼前热闹的场景吓慌了神,哭喊着要妈妈,而豆蔻年华的新娘看着眼前自己未来的丈夫的形状不禁失笑。

最后婆家无奈,只好绑了一只鸡代替哭闹不止的新郎才勉强完成了拜堂的仪式。

故事就是在这样一个荒唐的婚礼下展开的。

在观众们开始为年轻的媳妇的未来而感到悲哀时,情节却又向着一个缓和,宁静的方向发展。

萧萧是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女孩子,也恰是因为没有受过教育,所以她不懂得为自己的身世感到悲哀。

她懂得只是一个孩童般的快乐,唯一和平常女孩儿不同的是就是身边多了个‚弟弟‛。

‚她每天应作的事是抱弟弟到村前柳树下去玩,到溪边去玩,饿了,喂东西吃,哭了,就哄他,摘南瓜花或狗尾草戴到小丈夫头上,或者亲嘴,一面说,‚弟弟,哪,再来。

‛在那肮脏的小脸上亲了又亲,孩子于是便笑了。

‛——小说《萧萧》这是小说中对萧萧出嫁后的一段描写,没有怨言,没有感伤,有的只是田园牧歌般的生活。

这一切在电影中,被一幅幅美丽的湘西的画卷所展现。

少数名族别致的小寨子错落地掩映在青山绿水中,朴实的村民驮着木柴行走在回家的田垄上。

种田的庄子里闻得到草料的香,听得到山歌在唱,农人们的生活是勤苦而狭隘的,但却又有质朴的生机。

这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活使人无尽向往。

作为小说,《萧萧》是与众不同的。

它的着重点不在于冲突、矛盾以及应之而生的蒙昧的村民的批判,它描写人性,态度宽和——这里体现出一个艺术家的感受,这种感受本身就可以突破某种固有的藩篱,带给人新的启示。

电影《湘女萧萧》与小说《萧萧》的对比研究

电影《湘女萧萧》与小说《萧萧》的对比研究
倾注着 当代意识与情感 。影片在呈现 出小说 中对原始人性赞美 的同时 , 将文化批评和道德批判有 机结合 在一起 , 用诗化历史的主体意识和强烈的道德关怀去审视人 性与封建 传统 文化习俗 , 产生 了与小 说文本
不 同的语义效果 。
[ 关键词 ] 电影《 湘女萧萧 》 ; 小说《 萧萧》 ; 改编; 对 比研究
第 l 4 卷第 6 期 2 0 1 4年 1 1 月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 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H U N A N M A S S M E D I A V O C A  ̄ O N A L T E C H N I C A L C O L L E G E
V o L N 1 4 N O . 6 O V 2 O 1 4
电影 《 湘女萧萧 》 与小说《 萧萧 》 的对 比研究
鲍静旗 岳凯华
( 1 , 2 .湖南 师范大学 文学院 , 湖南 长沙 4 1 0 0 8 1 )
[ 摘 要] 在 电影《 湘女萧萧》 中, 导演谢飞对小说《 萧萧》 的改编是一次个性化解读 , 既解读 过去又
期 。这一 时期 , 以谢 飞 为 代表 的 中 国第 四代 导
演, “ 在主体的苏醒 , 感性 的张扬 与历史 的诗化 中, 将中国电影的道德处境 , 民族形象和家国梦
想整 合起 来 ” 。 - z 导 演 谢 飞 立 足 于 当 时 的 时 代 语境 , 根据 自己的创 作 意 图 , 在主题的表达、 表 现 手 法 的运 用 等方 面 进行 了合 理 取舍 与创 作 ,
影 不仅仅 是娱 乐 , 也并非 与社 会进 程无 关 , 它正 是再 现社 会进 程 的变化 和反 复指 引这 种变 化 的

湘女潇潇观后感

湘女潇潇观后感

湘女潇潇观后感国产故事片《湘女萧萧》改编自沈从文的小说《萧萧》,讲述发生在20年代的旧中国,一个充满温情和苦涩的中国农村的童养媳故事。

该片导演:谢飞、乌兰,编剧:沈从文、张弦,主演:娜仁花、邓晓光、张愚等,1986年上映。

湘女潇潇观后感故事发生在湘西那片美丽的土地上,在河流静静流淌的清晨,12岁的懵懂女孩潇潇被花轿抬进了她的婆婆家,开始了自己前途未卜却又被时代注定了的人生旅程。

这部影片虽然拍摄于1986年,却让人感觉不出丝毫时代的疏离感。

每一帧风景都让人感觉到自由、纯净、远离尘嚣,演员的表演也是十分到位,甚至很多细节中也蕴含着深意。

观看本片的感受,和以往观影体会很不同。

以前看的都市片比较多,像这样洋溢着乡土气息的影片算是第一次看到。

纯朴的乡土人情,一切都是自然流泻,没有过多的矫饰,没有做作的对白,没有华丽的道具,有的,只是电影背后的内涵和精神指向。

以前看过一句话,“影像的躯壳,声色的装修,不足以支撑起电影这门思考的艺术。

”从这个角度看,《湘女潇潇》的成功不是在于高超的拍摄手法和美丽精致的取景,而是在于导演通过它寄予的人文情怀。

大概三年前,我看过沈从文先生的原著《萧萧》,不得不提,虽说大体的故事情节相差不多,但是电影和小说给我的感觉完全不同,毫无疑问,电影通过导演对于细节的精准把握增强了批判的力度和内容。

原著给人的感觉是恬静安详的,符合沈从文的一贯描写湘西生活的风格,纵然那些人们可能在我们看来是不开化的、愚昧的,他们做的很多事情是很难理解并接受的,我还是可以感受到一份远离都市玷染的原生态人性的美好;在小说里,很难判定好与坏、美与丑、善与恶,因为一切都被淡化了,像一幅烟雨蒙蒙的山水画,你不想去深究,在乎的只是它给予你的一种整体的感觉。

当矛盾冲突达到高潮时,花狗逃跑后,我曾担心过萧萧的命运会不会很悲惨,可是最后的结局却让我感到几分温暖,萧萧生下的孩子和她的小丈夫一起在草地上玩耍,生活没有因为那些波澜而停滞而是继续向前,一如往常得平淡和谐安详,即使背后是生活的无奈和残酷。

《湘女潇潇》与原著的关系及观后感

《湘女潇潇》与原著的关系及观后感

《湘女潇潇》与原著的关系及观后感逃不出的人生桎梏——《湘女潇潇》与原著的赏析及观后感在学年进行了一半的时候,我们在《影响与中国文学》课上已经观摩了不少的中国电影和他们各自的原著。

我看到过“林家铺子”的兴衰荣辱,感叹旧社会下“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残酷阶级压迫;我也在“早春二月”和萧剑秋一起在石桥上徘徊、踌躇与痛苦、迷茫;我还在张爱玲的“倾城之恋”中体味浪漫爱情中的冷峻现实。

但是如果说,这八周中令我的心灵震撼的还要说是沈从文的《萧萧》以及由它改编而来的谢飞导演的处女作《湘女潇潇》。

在高中就学习过沈从文的《边城》,对他笔下那民风淳朴,却又封建礼教的湘西小城印象极为深刻。

在我心中,那是一个现代社会所无法理解的小镇,人人之间没有勾心斗角,没有谄媚陷害,可能使我们感到唯一残酷的只是那祖宗礼法。

正像沈从文在《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中写到的那样,他所描写的是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目的是为人类的‘爱’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萧萧》的写作背景正是这样的文化寻根的乡土悲情。

年仅12岁的小姑娘潇潇被嫁到了这个湘西小镇,她睁大好奇的眼睛,觉得一切都那么新奇。

可是森严的礼教没给这个小姑娘反抗的机会,甚至是适应的时间。

不过当了妻子的潇潇还没脱孩子气,常在苦涩的生活中自寻其乐。

她白天带着比自己还小几岁的丈夫玩,夜晚要哄丈夫睡觉,还要帮婆婆洗衣、喂猪。

人总是会长大的,尤其是处在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思想成熟的程度已经远远的赶不上了身体发育的速度,“萧萧十五岁时已高如成人,心却还是糊胡涂涂的心”。

已经被婆婆缠上胸布的萧萧对家中劳力花狗产生了一种不能称为爱情的爱慕。

两个懵懵懂懂的年轻人终究“干了坏事”。

可是现实总是比浪漫的来得慢,但却来得那么汹涌澎湃。

怀孕的萧萧不知所措,她痛苦,她挣扎,花狗不负责任的出走更是让这道德谴责全部都附加在柔弱的小小肩上。

“萧萧拉着伯父衣角不放,只是幽幽的哭。

”不读“子曰”的伯父终究还是不愿将她沉潭,但也残酷的选择了第二天解决方法“嫁人做‘二路亲’了”。

沈从文小说《萧萧》中美与哀的诗意抒写

沈从文小说《萧萧》中美与哀的诗意抒写

沈从文小说《萧萧》中美与哀的诗意抒写王青【摘要】沈从文小说《萧萧》用文字构筑了充满原始美与爱的湘西世界,热情地赞美故乡的醇厚风情和本真人性.但他不只是魅力湘西的歌者,其作品中隐含的深层的乡土忧患和理性思考,揭示了淳朴落后的乡土社会终将被现代文明取代的必然趋势.【期刊名称】《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32)004【总页数】3页(P64-66)【关键词】《萧萧》;自然风情;美好人性;忧患【作者】王青【作者单位】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安徽马鞍山243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427沈从文的小说大体分为两类主题,即对城市文明的抨击和对乡村的歌唱。

他自认为是“乡下人”,对城市人的勾心斗角、虚伪奸诈十分厌恶,时常沉醉在沅江边的湘西世界,并深深为之痴迷。

1929年创作的短篇小说《萧萧》,表现的是湘西落后的童养媳制度背景下人物命运的起伏,依然保持了作者一如既往的牧歌式舒缓情调,将湘西世情的美好充满诗意地加以抒写,带给读者独特的情感体验。

在这美好的背后,悄然流动着深沉的怜悯和悲凉的情思,潜藏着作者挥之不去的乡土忧患。

一、自然风情的诗意抒写《萧萧》讲述的故事发生在平淡无奇的湘西农村,并没有正面的景色描写,但在“几次降霜落雪,几次清明谷雨”,“天晴落雨日子混下去”的当儿,读者无时无刻不感受到极其浓郁的乡村风情。

一幅幅极富地方风味的图景,散发着清香的泥土气息和乡民们原生、质朴、醇厚的生活趣味。

萧萧出嫁,和多数乡下人一样,照例是十二月的冬季。

唢呐、花轿、体面红绿衣裳,轿夫稳稳地抬着,结亲队伍喜气洋洋,新娘子则要呜呜地哭着,乡村喜事的风俗画出现在小说开篇,冬日里显出了暖暖的色调。

再贫瘠落后的乡下,再穷苦的人家,也把婚庆当做莫大的喜事来操办,这正是苦难日子里的一份难得的快乐。

春天里,萧萧每天带着小丈夫去村前柳树下、哗哗流淌的溪水边玩耍,岸上随处摘得到狗尾草和南瓜花,水里小蚌、小石头清澈可见,还能捡拾到有美丽花纹的田螺。

湘女潇潇与小说的对比分析

湘女潇潇与小说的对比分析

俗话说的好: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电影都是生活里来的灵感,只是把某些部分夸张了而已,还有的是生活的浓缩。

除了生活的灵感,名著也是电影的很大来源。

比如我们所看到的沈从文的小说《萧萧》到电影《湘女潇潇》就是很典型的代表。

首先我觉得《湘女萧萧》拍的真是很令人深省,在那个时代,命运并不掌握在自己手中,很悲哀。

我是先看的改编自《萧萧》的电影《湘女萧萧》,后看的沈从文短篇小说《萧萧》。

无论是电影还是小说都给我以极大的震撼力。

那唯美的湘西风景,那个时代的独特风韵,无时无刻不在涤荡着我的心灵。

将一篇短篇小说改成近两个小时的电影,在情节、表现手法上有诸多差异;加之内涵也有变化,所以改动更甚。

看到影片《湘女萧萧》开头那段字幕:“我只造希腊小庙,这种庙供奉的是人性”。

自然想及沈从文先生的宣言:“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

我只想造希腊小庙。

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

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

然而,这一座供着人性的理想小庙,在著名导演谢飞的摄影机下,少了一份意境的纯粹和空灵,却多了一份人生的沉重和无奈。

《萧萧》所写的是一个童养媳的故事。

萧萧作为童养媳出嫁时才十二岁,可她的“丈夫”还是个没有断奶的孩子,她每天要做的事就是抱着自己的“丈夫”到村前椰树下去玩,到溪边去耍,晚上哄着“丈夫”睡觉。

她就这样在平淡的日子中渐渐发育成长,十二岁时萧萧被比她大十多岁的长工花狗用山歌唱开了心扉,因而情不自禁地受引诱而失身怀孕,犯下了伤风败俗的过错,面临着被“沉潭”或“出卖”的严厉惩罚。

萧萧曾向花狗建议双双私奔,花狗却独自走了,奇迹的是由于公婆的求情没有受到家族“规矩”的严惩,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凭借着她生了一个儿子—一个将来的好的劳动力,萧萧终于有了自由,这就是湘西人实实在在的活法。

在封建礼教与自然人性之间,湘西以其特有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存在着,面对突如其来的重负,萧萧母子被劳动者的善良本性和功利主义接受了下来,但是这种接受是不自觉的。

沈从文《萧萧》的读后感

沈从文《萧萧》的读后感

沈从文《萧萧》的读后感第一篇:沈从文《萧萧》的读后感浅析《萧萧》沈从文在《萧萧》文中描述了一个名为萧萧的女孩的故事。

萧萧,一个多么富有诗情画意的名字啊,可是,在读完《萧萧》之后,我有感觉到了这个名字中所带有的那一丝丝忧伤。

怎么来说《萧萧》这篇小说呢,它给我的感觉是十分的平淡,就连那种悲惨也是一种很小、很细的一种悲伤,不与鲁迅的《祝福》中的祥林嫂那么悲痛。

《萧萧》全文是以一种平淡的直述来讲述萧萧的故事,给我的感觉就是这就是发生在我身边的事,不同于祥林嫂,对于祥林嫂,感觉很悲惨,可是总有一种不真切的感觉,觉得她是活在小说里的人物,而对于萧萧,她更像真实的人物,没有用小说的那种夸大、巧合手法,她更符合我对以前生活的想象。

萧萧如同千千万万个普通人一样,有着生活中的不幸,也有他人的关怀与关爱。

萧萧的身世是不幸的,她没有母亲,从小就寄养在伯父家,在还不明白事理的时候,就出嫁给一个3岁的小男孩,因为没有母亲,加上又是寄养在伯父家里,萧萧出嫁时并不像其他女孩那样哭来哭去。

关于萧萧的这段身世,沈从文老先生并没有刻意从这里突出萧萧的悲惨,反而是不加任何感情去描述这一事实,这就让读者感受到一股淡淡的忧伤。

也正是这种不加感情的叙述让我觉得萧萧更加真实,仿佛就在我身旁。

在写萧萧做了小男孩的媳妇后,沈老描述了萧萧的日常生活,就好像一个保姆在带一个孩子,平淡。

后来又写到了关于女学生的事情,把农村里的人对这场思想启蒙的态度写出,交代当时的社会背景,也是在说思想启蒙还是没有改变农村的固化思想,农村里的人对这种生活方式不能接受。

再接下来,就是萧萧在花狗的诱惑下尝了禁果,并且怀孕了。

而且在萧萧告诉花狗之后,花狗就跑了,留下萧萧一人独自面对。

在那个时代,一个本应为小男孩继香火的女孩,却坏了别人的孩子,这可是一件大事,萧萧一个女孩怎么能独自承受。

这里让人十分揪心,心痛这个无知、被骗去身子的女孩。

只是后来的结局让我意想不到,但又是在情理之中。

简评短篇小说《萧萧》

简评短篇小说《萧萧》

简评短篇小说《萧萧》沈从文的小说多表现湘西下层民众特异的生命形式,对故乡的农民、兵士、水手、吊脚楼下的娼妓,以及童养媳、小店伙计等等,都一律怀有不可言说的同情与关注。

正像作者所说的“我的文章,是羡慕这些平凡,为人生百事所动摇才写出的。

”因而作者在处理这类题材时,不把人的情感引向极度悲伤或极度喜悦,不大肆渲染,只让读者在寻常人事中琢磨人生的滋味。

20世纪20、30年代,作为旧时中国的一种婚姻陋俗,童养媳常常成为文学作品题材被作家所关注。

中国乡土作家对童养媳血迹斑斑的苦难史、对童养媳陋习的残酷及其对人性、对生命的摧残进行了揭露和批判。

沈从文同样关注此类题材,但作家所揭示的不仅只是童养媳境遇及其不幸自身,其笔触更多的是对准这些卑微人物“卑微里放光的灵魂”。

鲁迅揭示病苦的目的是为了引起疗救的注意,因而侧重于揭露人性丑恶的一面,沈从文则侧重于建构自己理想中的自然健康的人性。

因此,作者《萧萧》中一方面同情主人公萧萧的生存境遇,否定她的愚昧无知,另一方面,则通过对主人公纯真朴素的心灵的揭示,以及对主人公身处逆境然而生命力尤为旺盛这一情境的描述,肯定了主人公自然自在的生命意识,肯定了人的自然本性及其“放光的灵魂”。

正是萧萧没有受过教育和家庭关系的空白,赋予了萧萧不同于常人的乐观,自由,坚强,纯净,朴实的品格,她所有的品格都是这湘西世界所给予她的,她从小就只受到这美丽自然景色世界的滋养和熏陶,她的性格可以说是和这美丽的湘西世界互相呼应的。

萧萧自然自在的生命意识,主要表现为她对自己的童养媳身份自然而然的认同。

萧萧从小没有母亲,寄养在伯父家,缺少母亲的教养,比起其他的女孩子,自然少了对母亲、对家的眷恋,所以嫁到夫家时没有哭,“那一天这小女人还只是笑”,“又不害羞,又不怕,她是什么都不知道就做了人家的媳妇”。

萧萧嫁了一个不到三岁的小丈夫,她看起来并没有什么不快乐,她每天带“弟弟”玩,对她来说嫁人只不过是从这家搬到了那家。

浅析《萧萧》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意义

浅析《萧萧》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意义

浅析《萧萧》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意义【摘要】《萧萧》中女性形象扮演着重要角色,反映出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意义。

女主角浅浅在小说中经历了悲剧的命运,她的遭遇反映了社会现实带来的压力和困境。

女性形象的抑郁和自我救赎让读者深入思考女性在传统社会中的处境,以及她们如何寻求自我解脱和救赎。

女性形象的悲剧意义彰显了对社会现状的批判,同时也启示现代女性勇敢追求自由和独立。

通过对《萧萧》中女性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女性在文学作品中的角色定位和美学价值,从而带来对女性形象的深刻反思和探讨。

【关键词】《萧萧》,女性形象,悲剧意义,浅浅,社会现实,抑郁,自我救赎,现代女性,启示,思考,反思,美学价值.1. 引言1.1 介绍《萧萧》在《萧萧》中,女主人公浅浅勇敢地面对自己的悲剧命运,展现了她内心深处的坚强和执着。

她的一生充满了挫折和磨难,但无论遭遇多大的困难和挑战,她都从不气馁,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

通过浅浅的悲剧经历,作者深刻地揭示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所处的弱势地位和困境。

在这部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抑郁和自我救赎也得到了深刻的描绘。

女主人公浅浅在经历了种种磨难后,最终通过自我救赎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和自我价值,展现了女性在悲剧中的坚韧和勇气。

她的故事启示了现代女性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应保持坚强的信念和勇气。

《萧萧》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意义是深刻而微妙的,通过女主人公浅浅的一生遭遇,揭示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和挣扎。

这部作品对现代女性的启示和反思具有重要意义,也在文学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1.2 女性形象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女性形象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

在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往往代表着某种特定的情感、价值观或者社会角色。

通过女性形象,作家可以更深入地探讨人性、社会问题以及文化现象。

女性形象的塑造不仅可以丰富作品的情节,更能够为读者展现出不同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

女性形象的表现也可以反映出作家对于性别议题和女性命运的关注,呼唤社会对于女性权益的关注和思考。

《湘女萧萧》主要剧情内容简介及赏析

《湘女萧萧》主要剧情内容简介及赏析

《湘女萧萧》主要剧情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湘女萧萧》主要剧情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湘女萧萧》 1986 彩色片 10本中国青年电影制片厂摄制导演:谢飞乌兰编剧:张弦(根据沈从文小说《萧萧》改编) 摄影:傅靖生主要演员:娜仁花(饰萧萧) 邓晓光(饰花狗)倪美玲(饰春官娘《湘女萧萧》1986 彩色片 10本中国青年电影制片厂摄制导演:谢飞乌兰编剧:张弦(根据沈从文小说《萧萧》改编) 摄影:傅靖生主要演员:娜仁花(饰萧萧) 邓晓光(饰花狗)倪美玲(饰春官娘) 蒋红(饰巧秀娘) 本片获1988年法国蒙比利埃尔国际电影节金熊猫奖,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堂·吉诃德奖【剧情简介】故事发生在70年前的湘西。

影像与中国文学作业

影像与中国文学作业

电影《湘女潇潇》与小说《萧萧》的对比鉴赏——运输学院商务1001 庞洪10254018 谢飞导演的《湘女潇潇》改编自沈从文的《萧萧》,在保持原作精神的基础上进行了恰当的电影化丰富。

充满诗意美感的镜头画面,记录了湘西自然纯朴的人文风光,大片的乡间绿色隐喻自然生命,饱含人性激情的乡土故事,展示了旧时童养媳的人生命运。

我在看了电影《湘女潇潇》之后又忍不住看了原著《萧萧》,这是在我看了电影和小说之后对两者的对比以及一些感想。

《湘女潇潇》中一位尚还懵懂无知的少女竟然即将成为人妻,让人吃惊。

出嫁当天,由于路途遥远,途中坐在轿子中的萧萧不禁要求停轿就地方便,惹得众多轿夫大笑不已也让她的伯父甚为难堪。

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我也忍不住跟着大家一起笑,看到后来我才知道这是一个悲剧的开始。

这一幕,充分反映了主人公萧萧的未经世事,为后面揭露当时社会丑陋的婚姻恶习等做好了铺垫!《萧萧》称不上沈从文的抗鼎之作,却依然震撼人心。

剧中女主人萧萧苦难多劫的遭遇和《边城》中的翠翠虽不尽相同,却都是20世纪初湘西妇女悲苦命运的人生写照。

萧萧爱生活、爱自由、追求自己喜欢的男人。

为此,她用逃跑的方式与命运抗争。

但最终没逃出魔掌,被族人抓回。

体现了封建社会的腐朽落后的思想,个人命运不能由自己掌握,特别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女人,自从萧萧嫁到小丈夫家时就注定了她作为童养媳的悲惨命运。

1.萧萧,小小年纪就被卖做童养媳,成人之后压抑着的天性在男丁花狗那里找到喷涌的出口。

沈从文的短片小说对此情节只是一笔带过“终于有一天,萧萧被家里的长工花狗唱山歌唱开了心窍,成为了妇人”,只此一笔便足矣,因为它省略了花狗贪婪的眼神,因为它概括了萧萧的蒙昧,因为它将想象的主权赋予给了读者自己。

但是电影不同,不能太过含蓄,需强化矛盾冲突。

影片中婆婆给萧萧缠上裹胸布,被花狗窥见,产生爱慕,在水磨坊里,花狗和萧萧赤裸相对,哗哗的水声既是花狗为了掩饰而特意选的环境,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主人公内心中激扬澎湃却又负疚自责的矛盾情感。

《萧萧》版本研究

《萧萧》版本研究

《萧萧》版本研究
王文博
【期刊名称】《天中学刊》
【年(卷),期】2016(031)001
【摘要】目前,《萧萧》的主要版本共有 6 个,分别是初刊本、再刊本、初版本、选集本、文集本和全集本,不同版本在语言、结构、修辞、思想等层面存在很大差异,具有不同的文本本性.版本差异既提醒了《萧萧》研究中所应具有的版本意识,也反映出沈从文文学创作的规律和文学观念的变迁.综合来看,最能反映作者思想和艺术水平的是全集本或初版本.
【总页数】6页(P109-114)
【作者】王文博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 21004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
【相关文献】
1.金庸小说版本研究之一——金庸小说版本研究综述 [J], 刘航
2.一次精彩的“误读”——从沈从文的《萧萧》到谢飞的《湘女萧萧》 [J], 胡斌;
3.电影《湘女萧萧》与小说《萧萧》的对比研究 [J], 鲍静旗;岳凯华
4.毕飞宇《推拿》版本研究 [J], 梁慧茵
5.中医古籍版本研究与思考——兼谈马继兴与中医古籍版本研究 [J], 万芳;黄齐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民间视角看沈从文小说《萧萧》的美与哀

从民间视角看沈从文小说《萧萧》的美与哀

从民间视角看沈从文小说《萧萧》的美与哀
张琪心
【期刊名称】《雨露风》
【年(卷),期】2022()2
【摘要】沈从文是现代著名的文学家,独特的生活经历和“乡下人”身份让沈从文在文学史中建立起了独特的“湘西世界”,美丽古朴的边陲乡野,自然淳朴的人文风情,使沈从文的作品在现代文学史上焕发出独特而耀眼的魅力。

短篇小说《萧萧》是沈从文30年代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从民间视角展现了湘西世界自然健康的人生形态的同时还对文化进行了深刻地思考。

【总页数】3页(P00041-00043)
【作者】张琪心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
【相关文献】
1.沈从文小说《萧萧》中美与哀的诗意抒写
2.物哀之美--从《伊豆的舞女》看川端康成前期小说创作的审美意识
3.以翠翠为例看沈从文小说中的人性美
4.“吊脚楼风味”的湘西气息永恒的人性——从《萧萧》看沈从文小说中对人性美的审美追求
5.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中的人性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湘女潇潇》观后感

《湘女潇潇》观后感

观《湘女潇潇》有感影片《湘女潇潇》讲述了童养媳潇潇的故事。

潇潇12岁嫁到湘西边远小山村杨家坳,她是懵懂的天真的亦是对苦涩的生活充满了希望与乐观。

6年之后,潇潇是一个美丽的大姑娘,她听到人们讲镇上女学生的新鲜事儿,一颗沉睡的心萌动她亦希望过上自由平等的生活。

后来潇潇与长工花狗相爱并且有了爱情的结晶,按照族规,男方要被打断双腿女方要被沉潭。

胆怯的花狗惧怕惩罚不辞而别,而潇潇求神拜佛吞食香灰乃至连夜出逃都无济于事,最后因为族人的迷信和家人的善良,生了儿子的潇潇被接纳为家庭成员。

影片的最后,潇潇也按照乡俗,为她十岁的儿子娶了一个大媳妇。

看完影片心情是沉重的,曾经天真烂漫的潇潇成了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的殉葬者。

我们无法去评价这是谁的过错,是一代又一代绵延下来的封建思想灌溉了族人重男轻女的思想,禁锢了心灵的自由。

环境造就一个人,当周围的人都告诉你女子生来就是不如男人,一个女子必须是从一而终的操守妇道,什么自由的思想追求所谓的幸福都是不对的一个女人只要照顾好家庭为自己的家族传宗接代就是值得歌颂赞美的事情时候,那么就算曾经执着的想法终会被慢慢改变腐蚀。

所以潇潇的转变亦是在情理之中的,她接受这些思想也终于屈服于命运,我们怎么忍心怪她最后的冷漠与麻木,她经历过期盼甜蜜恐惧最后她因为生下了一个儿子而得到地位与保护,这是她的悲剧,她最终无法得到想要的生活无法与心爱的人终身厮守,甚至她还应感谢诞下的儿子与族人家人的迷信宽容让她好不容易捡回一条命,她是封建思想的一个受害者与传递者,也是无数受封建思想迫害的妇女的缩影。

花狗,故事的男主角。

这样一个幽默风趣的阳刚男子,符合一个女子豆蔻年华情窦初开之时所有浪漫幻想,潇潇与他的爱情也似春日阳光是最美好的景色。

气愤他的不辞而别,他为何不带着潇潇一起远走高飞呢或者为什么不陪着她一起面对呢,为什么让一个女子孤独地面对这一切。

好一个不负责任的负心男子,可是,仔细想,他如何有这份能力呢?他只是一个长工,他靠他的双手与勤恳吃饭,他或许还有一个年迈的母亲要赡养他或许承担着一个家庭的重任。

沈从文小说的电影改编之探讨

沈从文小说的电影改编之探讨

沈从文小说的电影改编之探讨
刘琳
【期刊名称】《教师教育学报》
【年(卷),期】2012(000)005
【摘要】沈从文的小说展示了真实的人性,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代表的是一种美好、健康、自然而不悖于人性的生活方式。

他的《边城》《萧萧》《丈夫》相继被改编成电影《边城》《湘女潇潇》《村妓》,根据其小说改编的这3部电影,不仅展现了湘西人积极健康、善良淳朴的人性之美,还呈现出不同于小说原著的"湘西世界",更加生活化,更加充满人性,更具女性意识。

【总页数】5页(P123-127)
【作者】刘琳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2
【相关文献】
1.从《村妓》看沈从文小说的电影改编 [J], 高亚亨
2.沈从文小说的电影改编之探讨 [J], 刘琳
3.丢失灵魂的湘西世界——浅谈沈从文小说的电影改编 [J], 胡玲芳
4.沈从文小说电影改编探索实践 [J], 余慕川;马玉琴
5.沈从文小说电影改编的得与失 [J], 阙小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影片《湘女萧萧》座谈纪要

影片《湘女萧萧》座谈纪要

影片《湘女萧萧》座谈纪要
晓瑶
【期刊名称】《当代电影》
【年(卷),期】1986()6
【摘要】八月二十三日,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当代电影》编辑部主持召开了关于影片《湘女萧萧》的座谈会。

参加这次座谈会的有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的有关领导,研究中心各研究室的研究人员,北京电影学院的教师以及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
所的一些同志,《湘女萧萧》的导演谢飞、乌兰和主要演员娜仁花也参加了座谈会。

座谈会对《湘女萧萧》在思想内容方面和艺术方面所取得成绩予以充分的肯定,同
时也指出了影片中存在的缺憾。

座谈会主要围绕这样几个问题: 一、关于影片与原作的关系问题。

电影《湘女萧萧》是根据沈从文先生一九二几年的短篇小说《萧萧》改编而成的。

有的同志认为,这部影片的改编是成功的,
【总页数】1页(P101-101)
【关键词】座谈会;研究室;中国电影艺术;领导;沈从文;研究中心;影片;文学研究;短篇小说;思想内容
【作者】晓瑶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0
【相关文献】
1.人性的“神庙”与“铁屋子”——从《萧萧》到《湘女萧萧》 [J], 李丽
2.一次精彩的“误读”——从沈从文的《萧萧》到谢飞的《湘女萧萧》 [J], 胡斌;
3.电影《湘女萧萧》与小说《萧萧》的对比研究 [J], 鲍静旗;岳凯华
4.小说《萧萧》与电影《湘女萧萧》的对比探究 [J], 刘玥;
5.影片《湘女萧萧》数字化修复实例研究 [J], 常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湘女潇潇与小说萧萧比较

湘女潇潇与小说萧萧比较

影像与中国文学我对文学也只是浅尝辄止,说不上什么分析,只能是说针对我看电影和原著之间细微的差别做一个读后感的一个读书笔记罢了,在众多影片中,我选择《湘女潇潇》来发表一下我的感想。

我曾经度过沈从文先生的一些作品,高中时候课堂上也有讲过他的《边城》沈从文给我的印象总是写一些远离城市的一些乡村的故事,总愿意刻画最朴实、最纯真、最原生态的人的形象,这样的作品在当时可能会受到冷落,但对于生活在现当代喧嚣的城市中的人而言,无疑是一种解脱,一种享受,一剂心灵安慰剂。

这部小说也同样是这种风格,写的是女主角萧萧在16岁时,被当做童养媳嫁给了比自己小十岁的小朋友,之后又和花狗偷尝禁果,怀了身孕,而花狗又害怕受到族里的规矩惩罚,抛弃了萧萧逃跑。

萧萧得知这一消息之后,采取各种手段想要逃过惩罚,但最终还是没有逃脱,婆婆差一点把她给买了,最终把她留了下来。

萧萧又生下了一个男孩,在故事结尾,我们又看到萧萧的十二岁的儿子又娶了一个童养媳,又是一个循环。

下面,我说一说小说与电影的一些异同。

在影片一开始,就表现了同原著不一样的情节。

电影中的桥段是萧萧迫于风俗习惯,而选择在花轿中解手的场景,这是一种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镜头捕捉,我想谢飞导演也是想用一些自己的手法,夸张地表现以萧萧为代表的乡村人的自然、真诚、纯朴、善良,但也不排除野蛮、愚昧、保守、落后,二者交织着,而这正是沈从文所要表达的意思。

但原著中并没有这样场面的描述,从这个角度来说,电影更加有效地表现了湘西世界的纯美的人性。

再说说裹胸裹脚的片段。

因为作品的背景应该是民国时代,那个时候已经不再给女孩子裹脚了,所以萧萧也不是一个小脚女人。

作为曾经封建思想的“受害者”,萧萧的婆婆却看不惯儿媳妇的大脚和高胸,叫萧萧用布把胸缠紧,依然奉从封建思想,并用它继续残害自己的儿媳。

对于这一点,沈从文只是轻描淡写,而电影表现得却十分明显,批判的色彩比较浓烈。

萧萧和花狗偷尝禁果的片段。

从花狗第一次见到萧萧,便对这位美女产生了爱慕之意,而萧萧此时的心扉是紧锁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田园牧歌与哀婉宿命的纠缠——电影《湘女萧萧》与小说《萧萧》的对比分析一.关于萧萧沈从文的小说总是有一种淡淡的乡间味道,不论《边城》,还是《萧萧》。

他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于是在这样基调下我们得以看到《萧萧》以一种田园牧歌式的情调为我们娓娓道来一个关于湘西社会和少女命运的故事。

民国初年,湘西边远小山村杨家坳,迎来了一顶花轿。

花轿里走出12岁的小姑娘萧萧。

她睁大好奇的眼睛,觉得一切都那么新奇。

当了妻子的萧萧还没脱孩子气,常在苦涩的生活中自寻其乐。

她白天带着比自己还小几岁的丈夫玩,夜晚要哄“丈夫”睡觉,还要帮婆婆洗衣喂猪。

6年后,萧萧长成了大姑娘,漂亮丰满,婆婆给萧萧裹上缠胸布。

萧萧听了人们讲的镇上的女学生的新鲜事儿,一颗沉睡的心萌动了,她向往自己也像女学生那样,过自由平等的生活。

萧萧家的长工叫花狗,身强体壮,幽默风趣。

他喜欢萧萧,萧萧心里也有他。

一天,萧萧在房中换衣裳,花狗闯了进来,俩人大胆相爱了。

此后,他们常常幽会。

不久,萧萧怀孕了。

这时,正遇村中寡妇巧秀娘与铁匠相好被人捉了奸。

按照族规铁匠被打断双腿,巧秀娘被沉了潭。

萧萧开始为自己的命运担忧,胆怯的花狗因惧怕惩罚不辞而别。

为打掉胎儿,萧萧求神拜佛,吞食香灰,都无济无事。

走投无路的萧萧连夜逃跑了,可又被抓回,关进了库房。

萧萧面临着被“沉潭”或者“发卖”的悲惨境地。

后因族人的迷信和家人的善良,萧萧躲过了死劫又住在家中。

萧萧生了个胖小子,她和她的儿子被接纳为家中的成员。

10年过后,萧萧那颗曾是炽热的心,已经被旧的生活习俗腐蚀了,变得冷漠麻木。

不久,她也按照乡俗,为10岁的儿子接来了个大媳妇。

而谢飞导演的《湘女萧萧》正是改编自沈从文的这篇《萧萧》,并在保持原作精神的基础上进行了恰当的电影化丰富。

充满诗意美感的镜头画面,记录了湘西自然纯朴的人文风光,饱含人性激情的乡土故事,展示了旧时童养媳女的人生命运。

然而这两部看上去像并蒂莲花一样的作品,在它们共同的轻灵气质之下,由于融入了装作者自身的理解,而在风格上变成了两种迥异的对生活的理解的表达。

二.田园牧歌与哀婉宿命这里的田园牧歌与哀婉宿命并不单单是指小说与电影中萧萧生活的两个侧面,更是小说与电影的两种不同的着墨点。

谢飞导演的电影《湘女萧萧》在一开始就用视觉造型表达了导演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大片的乡间绿色对自然生命的隐喻,对性欲表现的比喻蒙太奇——花狗看到萧萧的裸体,衣服落地,下一个镜头便是不停碰撞的石磨和石臼。

这些最表面的东西注定了电影与小说不同的感情基点。

在电影中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萧萧,小小年纪就卖作童养媳,成人之后压抑的天性在男丁“花狗”那里找到了喷涌的出口。

按说悲剧已经铸成,事情暴露不是被卖就是沉潭,花狗的叛逃注定了她一个人需要承担一切严重后果。

所幸其腹中孕育的新生命在关键时候给了她一个生的机会。

那种特定的年代,个人命运全无力对话社会历史,更何况一个弱小女子。

她又是最坚强的,艰难的生活逝去了她的灿烂青春与美丽容颜,却也让她终于由媳妇熬成了婆。

在某种程度上说,她似乎也具备了一定的“话语权”。

如果影片在这里刹车,或许就是一段湘西生活的记忆,就像吴贻弓导演的《城南旧事》把林海音的一片乡愁用影像描绘的煞有韵味。

但谢飞导演显然不满于此,一个童养媳女的故事只是一个特定时代的女性宿命,足够哀婉,不够深刻。

影片的结尾,萧萧一边张罗着给自己的儿子迎娶新的童养媳,一边被安排着晚上与自己小丈夫圆房,是为“双喜临门”。

从天真不谙世事的小女孩,到对不公命运的无意识抗争,终蜕变为新的礼教“权威”,繁腐的封建卫道士。

真是悲剧完了,还是悲剧。

无怪乎鲁迅先生对国人分外“怒其不争,哀其不幸”了。

萧萧的儿子听说娶媳妇就想逃,萧萧的小丈夫偷听到了将要的发生扔下包袱也跑了。

可是,他们真的逃得掉么?那些多么充满生命的色彩或许终要被灰黑的祖屋吞噬,莫不是这即宿命,也即轮回!《湘女萧萧》是一部描写中国农村妇女悲剧性人生命运的影片,但绝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带有阶级属性的电影。

它不再将萧萧的悲剧命运归结为直接的阶级压迫。

在这部影片中没有一个迫害萧萧的罪恶势力的代表人物。

萧萧是在一种封建的宗法观念中被剥夺了爱情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那种观念浸透在每一个人物身上:在族人身上有、婆婆身上有、与萧萧偷情的男人身上有甚至在萧萧自己的身上也有。

它就象一种有毒的空气包围着所有的人。

萧萧的婆婆是个受害者,同时也是个迫害萧萧的人。

萧萧是个被迫害的人,但她早晚也会成为一个迫害下一代儿媳的人。

由此可见,在这部影片中,对中国农村女性悲剧原因的探索步伐有了进展和新的深度和角度。

导演谢飞是这样说的:“八十年代中期,文学界、理论界出现了一种文化反思热潮。

作为电影工作者,我们也觉得不能仅仅只去拍一些苦情戏控诉曾经的灾难,我们应该想一想为什么中国最近几百年进步这么慢?为什么我们国家会出现“文革”那样的灾难?去从两千年的封建社会文化里去找原因。

”影片《湘女萧萧》就是这个文化反思的结果。

电影用这样一种宿命式的讲述给我们传达了一种绝望的同时,更多的还有打破绝望的迫切盼望。

而这无疑与小说的气质是不同的。

这样的不同首当其冲的就是萧萧与花狗的关系。

在《萧萧》中对于与花狗的感情沈从文这样写道:“她有时觉得害怕,不许丈夫走开;有时又象有了花狗在身边,打发丈夫走去反倒好一点。

”这一句淡淡的点染,说出这个糊糊涂涂的女孩子心里,隐隐地有了害怕与快乐的争执。

因为没有受过教育,萧萧不可能去反抗她的婚姻,也因为没有受过教育,她没有强烈的贞洁观。

——沈从文笔下的萧萧,是近乎完全自然的,听从的是自然人性的召唤。

于是,在花狗的山歌声中,她变成了个妇人。

然而事情并没有终结,萧萧此刻要面对的是礼法制度。

出了这样的事情,自然家里是“生气的生气,流泪的流泪,骂人的骂人”,不过沈从文添了一句有意思的话:“各按本分乱下去。

”好象生气流泪骂人也都是应尽的义务,尽完便也罢了。

而对萧萧的惩罚措施,依法倒是十分严厉:“沉潭”或“发卖”,伯父不忍将萧萧沉潭,而发卖也找不到人家,萧萧就又住下了,丈夫与她还是象姐弟一般。

家人依旧对她好,住到生了个儿子,“照规矩吃蒸鸡同江米酒补血,烧纸谢神”。

在人性与制度的对抗中,沈从文写的是人性的胜利。

对于婚姻,萧萧以天然的人性来对抗,以于礼法,家人以农人纯朴的天性来对抗。

这样的对抗,都是不自觉的,甚至是自我抑制的,这样的力量看上去是弱小而偶然,但是却隐藏在这些“种田的庄子”里,在这些“种田的庄子”里,沈从文不动声色地在搭建的是,是他心中爱与美的,永恒的“人性的希腊小庙”。

作为小说,《萧萧》是与众不同的。

它的着重点不在于冲突、矛盾以及应之而生的高潮,它描写人性,态度宽和,笔致从容,情节是舒缓的,细节却丰富而微妙——这里体现出一个艺术家的感受,这种感受本身就可以突破某种固有的思想的藩篱,而带给人新的启示。

在《萧萧》中,种田的庄子里闻得到草料的香,听得到山歌在唱,农人们的生活是勤苦而狭隘的,但却又有质朴的生机。

沈从文用《萧萧》谱出了一曲牧歌,虽然调子中也有沉痛与疑问,但总体却是明朗的、优美的,在湘西那方自然的土地上回响。

三.光影与书香的细节表述《萧萧》与《湘女萧萧》无疑都是十分优秀的作品,我们往往能通过把它们二者的细节进行比对,而意识到这两种艺术门类之间的融通与悖逆。

在某些地方,小说与电影采用了不同的情节。

在影片一开始,就表现了同原著不一样的情节。

电影中的桥段是萧萧迫于风俗习惯,而选择在花轿中解手的场景,这是一种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镜头捕捉,这也掩盖了原著中对于迎亲场景概述的遗憾。

对于结局,二者也颇为不同。

小说最后写道:到萧萧正式同丈夫拜堂圆房时,儿子已经年纪十岁,有了半劳动力,能看牛割草,成了全家中生产者一员了……。

这儿子名叫牛儿。

牛儿十二岁时也接了亲,媳妇年长他六岁……,唢呐吹到门前时,新娘在轿中呜呜地哭着……。

这一天,萧萧刚坐月子不久,孩子才满三岁,抱了自己新生的毛毛,在屋前榆蜡树篱笆间看热闹,同十年前抱丈夫一个样子。

小毛毛哭了,她唱歌一般哄着他:“哪,毛毛,看,花轿子来了……,女学生也来了,明天长大了,我们也讨个女学生媳妇!”而影片的结尾,萧萧一边张罗着给自己的儿子迎娶新的童养媳,一边被安排着晚上与自己小丈夫圆房,是为“双喜临门”。

萧萧的儿子听说娶媳妇就想逃,萧萧的小丈夫偷听到了将要的发生扔下包袱也跑了。

这是两个风格完全不同的结尾,小说平和的气质与电影宿命的感觉不说自明。

同样,即便是一些相同的情节,小说和电影也由于表达方式的不同而使人产生了不同的感受。

首先要说的就是萧萧的裹胸布,电影中关于萧萧裹胸布的场景也由于光影的优势而变成一个特殊的亮点。

萧萧裹胸布的涵义与裹脚布如出一辙,不过角度更新,着眼点更为独到。

然而,薄薄一片裹胸布,遮不住萧萧喷薄的激情,挡不了萧萧如火的青春。

这是一种令文字汗颜的诉说。

在这一点上,影象把抽象的东西给具象化,使人收获更为直观的气氛,这是文字无法企及的高度。

但是,在花狗和萧萧偷尝禁果的场景上,显然文字更胜一筹。

或许,一切将含蓄赤裸化的结局都不尽如人意,我们看看原著中的那一笔——终于有一天,萧萧就给花狗变成了妇人了。

只此一笔便足够,因为它省略了花狗贪婪的眼神,因为它概括了萧萧的蒙昧,因为它将想象的主权赋予给了读者自己。

在这一点上,小说逾越了光影的表述,用寥寥数字,直扣心扉。

必须承认的是电影中对湘西世界的刻画,无疑给沈从文的《萧萧》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

但是我们不得不说这样一个充满隐喻和赤裸的世界还是不是沈从文一生所珍惜并将摩挲不辍的过往呢?四.气质与境界沈从文说:“你害怕明天的事实,或者说你厌恶一切事实,因之极力想法贴近过去,有时并且不能不贴近那个抽象的过去,使之成为你稳定生命的碇石。

将我某种受压抑的梦写在纸上。

……一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

既然是不凑巧,因之素朴的善终难免产生悲剧。

……这一来,我的过去痛苦的挣扎,受压抑无可安排的乡下人对于爱情的憧憬,在这个不幸故事上,方得到了排泄与弥补”。

他的这段话,本是说《边城》的,在我看来,用于说他写《萧萧》的心境,也不无不可。

在他的笔下,一些都那么悠然,自然,即便有不公,有悲剧,可一切都仍旧有生机,让人自然的接受那些不公存在的必然的同时生出对改变的希望。

在他的文字中你淡然的接受生活的美好与丑陋,因为这是生活的一部分。

就生活态度与生存境界而言,相对于电影的那种激烈的冲突,宿命的无奈和改变的迫切而言,无疑沈从文先生的《萧萧》更胜一筹,当然这也是导演所处时代的必然。

总之,这两部看似相同实则不同的作品一定会给你带来不同的收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