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文学课程建设总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国文学史及选读》课程建设总结

《英国文学史及选读》是外语系英语专业三年级本科生必修的专业主干课之一,总学时为72学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英国文学的发展脉络,初步掌握各个时期的流派、作家、作品、文学常识等, 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力和鉴赏力,并能就某一作家或品写出一般性的评论文章,从而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语言的综合能力。文学是语言的载体, 通过文学的学习能使学生把语言与文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学生在学习语言与文学的过程中更好地了解英国的社会时尚、风土人情及人文思想等。

作为外语系理论教研室重点课程建设之一,自2004年以来,《英国文学史及选读》一直按照课程建设规划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着工作: 2004年被评为院级优秀课程;2005年成功发布了英国文学校园网络课程,比原计划提前两年完成,并于2006年11月成功改版;2006年被评为省级优秀课程。原计划在2005年达到院级精品课程,因学院当年尚未评选,本课程于2007年被评为院精品课程,这样,《英国文学史及选读》这门课程已经完成了课程建设规划中的全部预定目标。

1.师资状况

1.1课程带头人

课程带头人,伟娟(副教授,外语系理论教研室主任)于1990年7月毕业于师学院(现师大学)外语系英语教育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同年到师专现师院任教。(2007年获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学位。)先后担任了综合英语、听力、英国文学史及选读、口语、高级英语、英国文学简史等课程的主讲工作。近五年,发表省级论文10篇,核心期刊论文2篇。从2002年起,分别主持了三项院级课题,一项省级重点课题,并参加了三项省级、两项院级课题的研究。主持的院重点教研课题“现代教育技术与英国文学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于2004年获我院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同年,主讲的《英国文学史及选读》课被评为院优秀课,2006年被评为省优秀课,2007年被评为院精品课。2005年课程带头人被评为院骨干教师。2004、2005年连续被评为优秀党员。从2003年起,一直承担本课程的授课任务,并为该课程的负责人,教学效果一直优秀。

1.2 教师结构

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非常注重教师队伍的建设,积极吸纳年轻教师。《英国文学史及选读》课程组由7名教师组成,其中副教授3名,讲师1名,助教3人。成员具体情况介绍如下:

1)年龄结构:40岁以上2人,35~40岁2人,35岁以下3人;

2)职称结构:副教授与讲师、助教的比例为3∶1:3

3)学历结构:博士1人,硕士2人,大学本科学历4人。(其中在读硕士4人)4)主讲教师资格及职称:本课程组的6名教师都担任系课程的主讲工作,而且均承担了2门以上的课程,担任主讲的教师均具有主讲教师资格。为了更好地将现代教育技术、现代信息技术与《英国文学史及选读》这门课程有效地整合,使之更好地为本课程的教学改革服务,我课程组与教育技术系横向联合,聘请了徐锐英老师为我课程组技术指导。

自2004年《英国文学史及选读》课程组成立以来,每位成员都能认真钻研业务,积极进行教研、科研活动,课程组其他成员共发表省级、省级以上教研科研论文近20余篇,获院优秀教学成果奖及其他奖项10余人次。同时,均主持或参加了至少一项院级或省级教研、科研课题。

2.教学改革与建设

2.1教学改革状态

本课程组围绕课程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和课程特色建设等开展以本学科为主的教学改革,依据本学科特点来规划本和整合教学容,改革课程结构,采用模块教学,把教学与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建设立体化教材,自编网络课程、电子教案,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体系的各要素中,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

在课程建设过程中,以教研课题为依托,积极开展教研科研活动,以科研带动教研从而促进教学水平、教学质量的提高。2006年完成了院级重点教研课题“现代教育技术与英国文学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并获得了院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006年,“现代信息技术与英国文学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被批准为省级重点教研课题,该课题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其中成果之一是英国文学校园网络课程被评为省优秀教学技术成果三等奖。

为了给学生提供广阔的自由发展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

造性,本课程采用了实时和非实时教学,教师在课堂上系统讲授基本知识,为学生提供研究的方法和手段示,课外开展学生基于网络教学资源的研究性学习,学生作为知识建构过程中的积极参与者,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研究性学习,极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其信息素养得到了增强,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容模块化

由于英国文学史的课时有限,我们实行模块教学,围绕《英国文学史及选读》设计课堂教学容,设计了表格式容提要板块、背景知识板块、作家生平板块、作品分析板块、电影(歌曲)欣赏板块、网络文献板块等项容,并根据具体作家增设相应的板块,如文学贡献板块等。

2)教学资源立体化

本课程除了使用国一些优秀教材外,还提供了有助于学生课外基于网络自主学习的自编网络课程、电子文字教材、电子教案、教师共享空间、教师个人网页等。

建设立体化教材,包括英国文学网络课程1部,多媒体电子教案1套,电子文字教材1部;素材料库包括作家图片库、名著插图库、经典影碟库、习题库、试卷库等。多媒体电子教案、电子文字教材以及素材库全部刻录光盘。

3)实践教学多样化

本课程重视实践教学,为学生设计各类课余活动,如名著表演、多媒体课件制作、模拟论文答辩、名篇朗诵、文学常识竞赛等,使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充分发挥作用。

4)教学方法与手段最优化

围绕课程建设我们对英国文学课堂教学模式进行的深入细致的研究与探索,全程采用多媒体授课。我们将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网络与本学科的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融为一体,从而改善了教与学的效果,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与质量,实现了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并重新定位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

2.2教学文件及教材

1)教学大纲及教学日历

近五年来,课程组对《英国文学史及选读》教学大纲进行了多次修订,使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