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意象、意境与画面
古诗鉴赏--意境意象
![古诗鉴赏--意境意象](https://img.taocdn.com/s3/m/6b6dbe292b160b4e767fcf92.png)
意 意: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境 境:是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
解 意境: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 读 诗词中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
其他类—风、烟、霜
多传达哀怨、惆怅、凄苦、苍凉等情思。
李清照《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柳永《雨霖铃》:“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 沉楚天阔。” 陆游《蝶恋花》:“一夜清霜,染尽湖边树。”
其他类—人造物象类
舟、湖、长亭、灞(bà)陵(桥)、镜、灯(烛、蜡、 炬)等。多传达离情别绪、思乡怀远、孤寂落魄和愁苦 之情。 杜甫《夔(kuí)州歌》“蜀麻吴盐自古通,万斛之舟心 若风。”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 长亭晚,骤雨初歇。”马致远《天净沙》:“枯藤老树 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白居易《照镜》:“皎皎青铜 镜,斑斑白丝鬓。” 杜牧《赠别》:“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
意 士。
象
的 特 定 意
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 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 品格的追求。
义
花草类
浮
萍
意
、
象 的 特
浮 云
定
意
义
花草类—菊花
浮萍:漂泊不定。
意 象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的 (文天祥《过零丁洋》)
特 浮云:漂泊不定,喻游子。
2、花草类
意 象 的 特 定 意 义
花草类
花开:希望 青春 人生的灿烂
意
象 花落:凋零,多传达青春易逝、人生无
的 特
常的深沉喟叹和哀愁,人生、事业的挫 折,惜春 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诗歌鉴赏意象、意境考点归纳
![诗歌鉴赏意象、意境考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ec6797ca172ded630b1cb6c4.png)
诗歌鉴赏意象、意境考点归纳(一)意象与意境的定义①意象,“意”是作者表达的中心,寄托的思想、情感;“象”是具象,具体可感的事物。
“意象”合指作家头脑中所形成的客观形象和主观情趣的有机融合,也指表现在作品里的、包含着主观思想情趣的具体形象。
就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
即诗歌中的具体的人、物、景等(物象)。
②意境,就是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这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感情以及对生活的理解、认识和客观事物的外在形貌特征以及内在的意蕴的融合统一。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词中“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等就是意象。
这些意象与“独”、“缥缈”、“恨”、“寂寞”、“冷”等词的感情色彩和“拣尽寒枝不肯栖”这个具有象征意味的诗句结合起来构成了孤独、凄凉的气氛,但诗人的心念却非常坚定,表达的是作者孤高自赏,不愿与世俗同流的生活态度,这就是意境。
③意象与意境的关系如果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美好的春天如果意象是落叶,意境就是冷萧的清秋用这样简单的关系式来表示:意象=物象×情思意境=意象+氛围(二)常见的意象:1、树木类: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
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
松柏:挺拔、傲岸、坚强、生命力。
竹:气节、积极向上。
梧桐:凄苦、悲伤。
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
2、花草类: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灿烂。
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菊:隐逸、高洁、脱俗、坚贞。
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勇敢面对逆境。
兰:高洁。
牡丹:富贵、美好。
草:荒凉、偏僻、离根,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身份、地位的卑微。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昔盛今衰)。
3、动物类:子规:悲惨、凄恻。
鉴赏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1)
![鉴赏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1)](https://img.taocdn.com/s3/m/21cf44e14b73f242326c5f7e.png)
鉴赏诗歌的意象和意境一、学习目标1﹒理解意象和意境2﹒了解常见诗歌意象的作用和常见意境的特点3﹒能运用意象和意境的知识解题和命题二、知识归纳鉴赏诗歌的形象是高考诗歌鉴赏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诗歌形象包括景物形象、事物形象和人物形象。
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寄寓了诗人特定思想感情的景物,通常称为意象。
如月亮就是个常见的意象,人们由月圆联想到人的团圆,而当人无法团圆时,就自然产生思乡怀人之情;由月残则会想到人的分离,从而表达出内心的孤单、寂寞、凄凉之情。
1﹒请圈出下列诗句中的意象,并在后面括号里指出其代表的思想感情。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闺怨》(杨柳代表惜别怀远之意)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酒代表别离之情)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曹操《短歌行》(杜康酒代表消愁)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明月代表思家)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柳永《雨铃霖》(寒蝉代表悲凉,长亭代表惜别)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白云代表漂泊,浦为送别之地,为离愁别绪代名词)梧桐更兼细雨——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白居易《琵琶行》(猿叫凄清,杜鹃啼血,表悲伤凄凉之情,表现环境的凄清、悲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羌笛发凄切之音,成为征戍将士思乡和戍边幽怨的象征)多个相关的意象组合成特定的意境。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由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相关意象,组成了一个凄凉孤寂的意境,真切地表现了一个飘泊旅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2﹒请概括下列各诗的意境。
移家别湖上亭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落日怅望马戴(孤寂冷清)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2鉴赏作品的意象、意境、画面
![2鉴赏作品的意象、意境、画面](https://img.taocdn.com/s3/m/ec4c25e54afe04a1b071de0f.png)
• (06浙江卷)16.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6分) • [正官]叨叨令 无名氏 •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 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 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 • [注]①侬:我 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 的代称。 • (1)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 的自然图景,其中 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 而 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2分) • 【答案】:(1)流水 白云
寂寞沙洲冷(周传雄)
• 等你走后心憔悴/白色油桐风中纷飞/落花随人幽 情这个季节/河畔的风放肆拼命的吹/不断拨弄女 人的眼泪/那样浓烈的爱再也无法给/伤感一夜一 夜/当记忆的线缠绕过往支离破碎/是黄昏占据了 心扉/有花儿伴着蝴蝶/孤燕可以双飞/夜深人静独 徘徊/当幸福恋人寄来红色分享喜悦/闭上双眼难 过头也不敢回/仍然渐渐恨之不肯安歇微带着后 悔/寂寞沙洲我该思念谁
登岳阳楼
• • • •
杜甫
•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昔日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如愿终于登上岳阳楼。 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撕裂,似乎日月星辰都漂浮在水中。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 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着栏杆远望泪流满面。
• 歌曲中流露出来的凄凄伤感,表现出来的丝丝 无奈的情感基调,早在我国宋朝时期就已经确 定了: •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 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 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卜算子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 上阕以“幽人”引出“孤鸿”,下阕以“孤鸿” 暗比“幽人”。人似鸿,鸿似人,冷隽清高, 顾影自怜。一个幽居之人,一只离群孤雁。寂 寞沙洲冷,有恨无人知……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意象与意境课件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意象与意境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cf30652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3d32100.png)
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 边州。”
2. 长城。指守边的将领。如陆游的《书愤》: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3. 楼兰。 “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如王 昌龄《参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 终不还。”
4. 羌笛。(胡笳、琵琶)凄切之音,常让征 夫怆然泪下。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 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表达了诗人的孤独与愁苦。
2、古诗常见意象集释
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 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 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
1、杨柳。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2. 长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柳永《雨霖 铃》)
3. 南浦。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白居易 《南浦别》)
2008高考【山东卷】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 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①花枝, 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①捻(niǎn):持取,捻弄 (1)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 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
诗歌鉴赏
之 意象与意境
一、知识准备
1、基本概念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 的客观物象,是诗人感情的载体。
意境——群体意象构成的整体画面, 营造出某种氛围,传达出诗歌的情 感。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 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意象: 枯藤、老树、昏鸦…… 意境: 这些意象组成了凄清苍凉的画面,
诗歌鉴赏的意象和意境
![诗歌鉴赏的意象和意境](https://img.taocdn.com/s3/m/82f8067b168884868762d6e1.png)
在。如何傲。上下功夫,贴近学生的个体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实
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改革化学评价方式的单一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4.1要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向主动参与评价。目前世 界各国的教育评价逐步成为由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甚至包 括专业研究人员共同参与的交互过程,这也是教育民主化、人性 化发展进程的体现。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让学生及家长共同
她的朦胧、她的深厚正等待我们去摸索。课堂上不失时机地把对 祖国经典著作推荐和引用,是对传统文化的弘扬的最好途径。 2.从个性化的阅读中品位作品文化的意蕴
对话,和先驱者、跋涉者交流,感受伟大的心灵、深邃的思想、超凡
的智慧和创造力量。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既感受、体验到语 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表现力、生命力,又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有利 于开阔视野,提高审美情趣和精神品格,形成奋发向上的人生 态度。 中国社会在向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许多优秀的民族传统文 化正在消失,而且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热 衷于外来文化,他们吃的是洋快餐,看的是日韩动画片。很少了 解自已的传统文化,造成用方块砖字传承的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 化史正面临断链的危险,但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学习并传播中 华文化经典,是当仁不让的使命。所以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 的传统文化气氛,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在语文学习 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秀美,受到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那么, 怎么样在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呢?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专题04 赏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古代诗歌阅读课件
![专题04 赏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古代诗歌阅读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a0757b7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00.png)
四、范例剖析
请找出下列诗句的意象并分析其作用。
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意象:小楼深巷 氛围:静谧幽邃,诗人客居临安的寂寞 意象:春雨杏花 氛围:江南早春的气息,预告一个万紫千红 的局面即将到来 意境:寂寞的诗人躺在深巷小楼里,春天的脚步随着雨声来到 深巷,进入小楼,给诗人带来一个不眠之夜,诗人设想明天早晨该 能听到深巷传来的卖花声了,这两句构成的意境,其中有春天到来 的喜悦,也有流光易逝的感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深秋时节,诗人才卸征鞍,又上孤舟,一“卸”一“上”,虽然 用语平淡,却写尽羁旅行役之苦。 B.颔联写景视听结合,“烟笼古木”“月印平沙”写出了夜色之美, 猿声、雁鸣突出了夜的静谧。 C.远处传来捣衣的砧杵声,使飘零的游子不由伤感落泪;鼙鼓之声 才响起,就惹起了诗人无尽的愁思。 D.尾联照应诗题,都是写当年易水送别的场景:二人击筑悲歌时, 慷慨诀别的气氛使寒波也为之凝滞。
五、典例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小题。 次韵李节推九日登南山 陈师道
平林广野骑台荒,山寺钟鸣报夕阳。 人事自生今日意,寒花只作去年香。 巾欹更觉霜侵鬓,语妙何妨石作肠。 落木无边江不尽,此身此日更须忙。
B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景叙事不仅工在形象,而且注重象外之意,一“荒”字,有 咏怀古迹之意。 B.颔联抒情,与唐代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 感慨截然相反。 C.颈联写诗人头巾从头上滑下一半,更觉霜发之多,也更深切地感到 时节相催。 D.陈师道作诗多学杜甫,这首也是学杜甫有得之作,全诗沉郁顿挫, 内蕴深刻。
二、常见意象及其内涵
类别 送别类 愁苦类 思乡类 抒怀类
诗歌鉴赏意象意境
![诗歌鉴赏意象意境](https://img.taocdn.com/s3/m/cc5d0058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a1.png)
或漂泊流浪:
年年如新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周邦彦)
或身世浮沉:
望长安,前程渺渺鬓斑斑,南来北往随征燕,行路艰
难。
(张可久)
或相见又别:
有如社燕与飞鸿,相逢未稳还相送。(苏 轼)
或时时相隔
磁石上飞,云母来水,土龙致雨,燕雁代飞。
(刘 安)
(3)不同物象可以有相同的表意功能
蓬草
浮萍
浪迹
流云
漂泊、流徙、客居
造句更有特色:意象组合回避动词,都是名 词铺排。(说意象)
(二)乐景和哀景
关乎情感生成的重要概念
四组情景关系
乐景写乐情 哀景写哀情 乐景写哀情 哀景写乐情
(二)之 1、以乐景写乐情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此诗用“寒水”、“山家”、“怪 禽”、“旷野”、“落日”等景物状 描出山村人烟稀少、寂静萧条的景象, 似乎要向读者传达一种悲凉的情绪, 但结尾笔锋陡转,一个“亲”字,诗 眼明丽,仿佛告知人们,这里正是一 片未受战乱而分外祥和山村乐土,表 现出诗人由惧转喜的心理变化和亲切 温馨的内心感受,流露出诗人对和平 宁静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训练】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三)之 3、以乐景写哀情
绝句
杜甫
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诗的前两句却勾画了一幅浓 艳明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 融融。如此美景,何以思归? 但作者偏偏拿暖色调的客观景 物与羁旅思归的主观感受形成 鲜明对照,以乐景写哀情,如 此谋诗,诗人的归心殷切如何, 自不待言。
诗歌鉴赏之意象、意境
![诗歌鉴赏之意象、意境](https://img.taocdn.com/s3/m/a755d9de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39.png)
诗歌鉴赏之意象一、什么叫意象?意象:指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即意中之象。
简单地说,就是指诗中描写的景物和人物。
例如:秋风吹不尽,落叶满长安:秋风、落叶。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二、常见意象及其特定意义:(一)、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1.杨柳。
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
“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2. 长亭。
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
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3. 南浦。
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4. 酒。
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
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5、白云:思友、思亲。
(二)、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1. 月亮。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 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
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
3. 莼羹鲈脍。
典出《晋书•张翰传》。
传说晋朝的张翰当时在洛阳做官,因见秋风起,思家乡的美味“莼羹鲈脍”,便毅然弃官归乡,从此引出了“莼鲈之思”这个表达思乡之情的成语。
4. 双鲤。
鲤鱼代指书信,如:宋人晏几道《蝶恋花》词:“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
” (鱼雁、青鸟、青鸾:代表书信、信使。
)5、捣衣”,也表达游子思亲。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鉴赏诗歌形象-意象意境篇
![鉴赏诗歌形象-意象意境篇](https://img.taocdn.com/s3/m/38e75d85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e9.png)
之意“杨花”“子规”点明时令,其飘零之感、流
象离之恨,跃然纸上。苏轼《水龙吟》:“细看
·
意来不是杨花,点点离人泪。”
境
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 20
·
梧桐
高 考 专 题 辅 导 古 代 诗 歌 鉴 赏 之意 象 意 境
梧 桐 —— 遇 秋 先 陨 —— 悲 秋 之 情 —— 孤 独 失 意 者 。 (凄凉悲伤)
23
2、花草类
高
考 花开:希望 青春 人生的灿烂
专 题
花落:凋零,多传达青春易逝、人生无常的
辅导深沉喟叹和哀愁,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 对
古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晏殊《浣溪沙》:“
代诗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陆游《
歌落花》:“满地残红点绿苔。” 如:“正是
鉴赏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写
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26
高 菊花
考 专 题 辅 导 古 代 诗 歌
鉴赏之意象畏权菊贵—,—坚临守秋晚而节开—,—凌志冰士傲。霜——不 意 如郑思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 境曾吹落北风中。”
27
·
高 菊花
考
专
题 辅
菊——颜色淡雅——淡薄名利,不求闻达
导 古 代
——隐士。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开轩
考 专 题 辅 导 古 代 诗 歌 鉴 赏 之意 象 意
它借助鲜明、生动的喻体形象,使情思具
诚信 体 主 能有化 李几, 煜多的从愁而《增虞?强美恰诚实诗似人的一》表江词达春中效水的果向诗东句。流:如南“ ”何唐问 ,后君 将 : 愁 一 的 长 无 情 深绪幅 故 时江 形度,喻生 都 无象,《 现 代 汉 语 词 典为觉动 金 刻化因一得的陵不,此江自画在,可该己春面翻以站句,守信用。的水:波确在遂愁词涌切城。成情人浪地楼读流简此感上。着传直刻受眺这它千跟仿到望样,古这佛作浩把令的江回者荡抽人名水到感东象想为 诚 信 ?句一了情流的象样他的的愁出。,
诗歌鉴赏之形象、物象、意象、意境
![诗歌鉴赏之形象、物象、意象、意境](https://img.taocdn.com/s3/m/08d7a524580216fc700afd70.png)
(1)明确诗人创造意境的常用手法: A、触景生情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 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 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 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 个画面都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 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 、 “鸟空 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之静,并透露出一丝伤春、 凄凉之情。
C、以景托情
从军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此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写“不尽”的“边
愁”,结句以景托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 面之后,忽然出现一片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 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意境 壮阔而悲凉。
D、情景分列 蜀相 杜甫 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首诗上半部分写景,画出了蜀相祠堂这一 古庙的景象,下半部分抒情,对诸葛亮的远见和 勤奋进行了讴歌,并惋惜其事业未竟。上、下部 分虽分写景和情,但景与情是融合的。
意境
“意”就是指作者的主观感情,“境”是指的 是作者所创设的生活图景,主要是由景物构成。 “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融 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意象与意境的关系: 如果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春天; 如果意象是鬼火,意境就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夜色; 如果意象是狼狗、铁丝网、警棍、坦克,意境即 白色恐怖。
例 1 、王维《山居秋暝》一诗,营造了 怎样的一种意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诗歌鉴赏之意象、意境
![诗歌鉴赏之意象、意境](https://img.taocdn.com/s3/m/3ee3fad958f5f61fb7366622.png)
诗歌鉴赏之意象一、什么叫意象?意象:指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即意中之象。
简单地说,就是指诗中描写的景物和人物。
例如:秋风吹不尽,落叶满长安:秋风、落叶。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二、常见意象及其特定意义:(一)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1. 杨柳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
“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2. 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
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3. 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4. 酒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
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5.白云思友、思亲。
(二)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1. 月亮“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 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
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3. 莼羹鲈脍典出《晋书•张翰传》。
传说晋朝的张翰当时在洛阳做官,因见秋风起,思家乡的美味“莼羹鲈脍”,便毅然弃官归乡,从此引出了“莼鲈之思”这个表达思乡之情的成语。
4. 双鲤鲤鱼代指书信,如:宋人晏几道《蝶恋花》词:“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
”(鱼雁、青鸟、青鸾:代表书信、信使。
)5.捣衣也表达游子思亲。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6.小楼思恋故国、思乡怀人。
(三)、愁苦类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1. 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诗歌鉴赏之意象与意境
![诗歌鉴赏之意象与意境](https://img.taocdn.com/s3/m/88a8e456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a4.png)
溪 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2分)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这首诗描绘了一副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场面描写:农事
例一: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题:尾联描写了一副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题:尾联描写了一副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种的景象。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诗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从而给前面所描绘的静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幅画面活了起来。
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鉴赏口诀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从题目认识对象 从字面读出感觉 从注释破解难点 从作者了解背景 从原作找到根据 从题干得到启示 从首联找到特点 从尾句参透主旨 从景物把握情感 从意境洞察心胸
诗歌鉴赏中的意象和意境
![诗歌鉴赏中的意象和意境](https://img.taocdn.com/s3/m/f5fe48d3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1d23d45.png)
诗歌鉴赏中的意象和意境诗歌鉴赏中的意象和意境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通过独特的语言表达和意境构建,让读者沉浸于美妙的内心世界。
在诗歌鉴赏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特殊的表达方式,如意象和意境。
本文将探讨诗歌鉴赏中的意象和意境的概念,并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分析,进一步阐释它们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性。
一、意象的概念和作用意象是诗歌中所使用的一种修辞手法,通过生动、具体的描写方式,运用形象感知将抽象的思想和感情转化为可感知的形象。
意象的目的是通过图像化的语言,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诗歌的内涵和表达。
意象可以是物象的描绘,也可以是抽象概念的具象表现。
通过意象,诗人可以将复杂的情感和思维传达给读者,引发读者思考和感悟。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中,他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意象描绘了一个安静的夜晚,使读者在心灵上感受到宁静和思考的空间。
意象并不只是单纯的描述,它还通过诗歌中的运用和组合,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意象的创造需要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精确的表达能力,只有通过准确的描述和独特的视角,才能激发读者的共鸣和想象力。
二、意境的概念和生成意境是通常与意象相配合的一种理论概念,它是通过意象的呈现和叠加,产生出来的一种综合效果,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
意境不仅仅是对感官的刺激,更是通过意象的融合,传递给读者一种情感上的冲击和思绪上的迸发。
意境的生成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意象的集中和连贯性、意象的变幻和营造、意象之间的关联和矛盾等。
只有通过这些因素的有效组合,才能在读者的心灵中营造出独特的情感氛围和思绪风格。
意境在诗歌鉴赏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能够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还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和感悟,使读者与诗歌之间建立起一种深层次的精神连接。
例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通过浓烈的意境将读者带入大自然的辽阔和壮丽,通过诗歌创造的意境,读者仿佛能够亲身感受到江城子的激情和豁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境画面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 提问变体:这首诗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 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 1. 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绘景)忠于原诗,抓住 主要景物,联想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语言 力求优美。 2. 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析景)一般用两个双 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 瑟凄凉等。 3.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 为什么而“感伤”。
渔父
诗歌描写了芦花、群山、溪水等意象, 描写了一幅清新动人的 水乡风俗人情画。我向芦花深处走去,群山掩映着潺潺溪水,在 夕阳中显出明艳的美景。打鱼人家打开房门出来迎接我的到来, 小孩子偷偷的看我,狗也在一旁叫个不停。我的头发和胡须都已 经花白,穿着一件白色的布袍,笑着提着一条红鲤鱼来换乡村里 的酒喝。渔人殷勤的留我住下,明月高照之下,打渔船也归来了。 (步骤一) 表现出恬静闲适的意境,体现了渔家生活的淳朴。(步骤二)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和对这种生活的向往之情。(步骤 三)
诗歌鉴赏之意象、 意境、画面分析
景象: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色。 景物类型:
1、自然景物(季节、时令、地域等)
2、社会景物(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
常见提问方式: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
样的思想?
2、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
样的情怀?
诗歌鉴赏景物描写方法
• • • • • • • • 时空 (远近、俯仰、早晚、四季等) 感官 (嗅觉 、触觉 、 听觉、 味觉、 视觉) 动静 (动态、静态、动静结合 、以动衬静) 虚实 (虚写 、实写、 虚实相生、化虚为实) 色彩 (色彩鲜明、色彩斑斓 ) 修辞 (比喻、拟人 、夸张、对偶 、用典 等) 联想、想象 绘形绘色
鉴赏2
江村即事 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这首小诗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这首诗描写了钓鱼归来的人、船只、江月等意象, 描绘了富有诗情画意的江村生活图景:深夜,月亮落下 去了,人也已经很疲倦了,渔翁垂钓回来懒得系船,而 让渔船任意随风飘荡。且不说夜里不一定起风,即使起 风,没有系住的小船也至多被吹到那长满芦花的浅水边, 又有什么关系。(步骤一) 营造了一种恬静悠闲的意境。(步骤二) 诗人通过心理活动及细小动作的描写,使得钓者悠闲的 生活情趣和江村宁静优美的景色跃然纸上(步骤三)。
意境画面题型解题小结:
我们在分析景物(意境)形象时通常是以下几个 步骤:
⑴ 提炼意象; ⑵ 概括意象特点(意境) ; ⑶ 剖析作者思想。
答题模式 这首诗通过描写 意象, 描绘出 图景画面,(翻译相关诗句), 营造出了 的氛围, 抒发(表现)了作者 的感情(心情)。
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人去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1)选取了哪些意象? (2)这些意象组合成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景物意象型解题思路: 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 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 表达的寓意等)。
答题步骤: 1.概括具体景色及景象特点; 2.描摹诗歌图景;(翻译诗句) 3.剖析作者思想及其情感。
鉴赏2: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明月、风灯、宿鹭、跳鱼四个意象。 (2)诗中描绘出一幅安恬、静谧的月夜江景图:江中 月影近船;风灯在月下灯光显得冲淡柔和;月照沙岸 如雪,夜宿白鹭团聚在沙滩上,睡得那样安恬;忽然 船尾传来“拨剌”的声音,显然刚有一条大鱼跃出水 面(以动写静),营造出清幽、静谧的氛围。洋溢着 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界小生命的热爱。
鉴赏3: 社日 王驾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首二句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山村景色?
【答案】: 诗歌前两句主要写了鹅湖山、稻粱、豚、鸡等意象, 描写的是村外的迷人风光,描绘了一幅民风淳厚、五 谷丰登、六畜兴旺的山村丰收图景, 渲染节日的喜庆气氛, 表达了作者喜悦的心情。
常见意境术语
• 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幽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沉郁孤愁,如“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
• 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 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 深远绵邈,如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 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词的上片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对抒情有什么作用? 上片描写了烟柳、晓雾、杏花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寂静、 悲凄的暮春月夜图。暮春时节,杨柳迷离,晓雾笼罩, 杏花飘零,宫殿冷寂,冷月残照。(步骤一)
营造了悲凉衰败、冷清孤寂的氛围,为下片抒情作铺垫。 (步骤二)
迁移训练
李中 偶向芦花深处行,溪光山色晚来晴。 渔家开户相迎接,稚子争窥犬吠声。 雪鬓衰髯白布袍,笑携赪鲤换村醪。 殷勤留我宿溪上,钓艇归来明月高。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抒发了作者什么样 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述。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尊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诗歌的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诗歌第二联描写了乱云、急雪、回风等意象,描绘了黄昏云乱、 风急雪紧的悲凉景象。乱云低低的在黄昏的地方,急下的雪花在 风中飘舞回旋。(步骤一) 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写飞雪的状态,营造出凄凉的氛围,表现 诗人在战乱之中内心的悲凉;同时呼应诗歌标题“对雪”,为下 文描写室内景象和抒发诗人感情作铺垫,有利于突出诗歌忧国忧 民的主旨。(步骤二)
【答案】:这首诗描写了海浪、北风、雷鸣等景色,描绘了 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步骤一) 。 诗的第一、二句分别从视觉与听觉两个方面写浪卷、云涌、
风吹、雷鸣,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暴风
雨将临,诗人却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 急雨来”的壮观(步骤二)。 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步骤三) 。
鉴赏3: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 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这首诗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感情?
【答案】此诗描写了阳光、春风、花草、燕子等意象, 描绘了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 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 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 (步骤一) 营造了初春生机勃勃、明丽和谐的氛围。(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步骤三)。
意境画面型
意境
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 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是诗人主观的 “意”(思想感情)与客观的“境”(自然景 物)的有机统一。
象——境——情
常见意境特点举隅 雄浑壮丽 壮阔苍茫 苍凉悲壮 闲适恬淡 清幽明净 明丽清新 萧疏凄寂 安谧美好 幽僻冷寂 高远深邃 淡雅幽远 清冷幽静
迁移训练
对雪
可供两两组合的词有:
• 宏阔
——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幽远
• 细腻 ——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静美 • 繁复 ——繁丽、热烈、高亢、繁华、喧闹
• 清冷
——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荒芜、淳朴、 清丽(清新明丽)、恬淡、凄清冷落、冷森幽僻
迁移训练
山花子·春恨陈子龙①
坚贞 羌管 寒蛩 蟋蟀 雁足 尺素 冰心 高洁
思乡 音信、书花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全诗运用了什么手法?描写了什么景色?抒发了什么感情? 答案: 全诗运用动静结合、视觉听觉结合的手法, 通过选取繁花、粉蝶、黄莺等典型形象,描写了春暖 花开,花香鸟语的美好景象。黄四娘家附近的小径千 万朵花竞相开放,不忍离去的户别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可爱的莺在自在啼叫。 抒发了诗人欣喜之情。
杨柳迷离晓雾中,杏花零落五更钟② 。寂寂景 阳宫外月,照残红。 蝶化彩衣③金缕尽,虫衔画粉玉楼空。惟有无情 双燕子,舞东风!
①陈子龙:明末清初爱国名士,史家称誉“生而文章名世,没而 忠义传世”。②五更钟:亡国丧音。③蝶化彩衣:《罗浮山志》 载有葛洪成仙,遗衣化彩蝶的故事,此处形容明皇族贵胄死后 的萧瑟悲凉。
一些物象由于自身某一特性,而成为人类的情感 或品格的载体,从而形成具有特定寓意的常见意象。
• • • • • • • •
杨柳 大风 梅花 美人 杜鹃 羌笛 青鸟 白雪
长亭 长云 翠竹 神女 磁针 竹笛 鸿雁 玉壶
孤帆 寒霜 松柏 灵修
驿路 飞雪 幽兰
浮云 苦雨 菊花 国君
离别、游子 凄凉悲愁 高洁隐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