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情感渗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渗透
摘要: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道,同时,还伴随着心灵的撞击,情感的交流。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情感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可以说,语文教师的情感是有别于一般情感的高尚职业情感。
关键词:课堂教学;情感;渗透
一、导入情境,言语引情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景非独为景物也”,文学作品中都是作家们的喜怒哀乐,在语言教学中,“引导”起关键作用,是情感教学的重要途径。
如,《驿路梨花》,作者彭荆风在谈自己的文章时说的“怀着抒发自己对一代新人的崇敬心情来写的”,正因为作者笔端饱蘸着情感,所以其文真的是“美文”一篇。
又如,《安塞腰鼓》一开头,播放腰鼓表演的视频,“这是一篇雄浑激越的鼓点敲出的豪放诗篇,是一曲旺盛的生命和磅礴力量的热情颂歌”展示了中华民族古老淳朴的文艺风情,赞颂了中华民族改革后的欢乐和痛苦,然后根据这一情感,让全班学生有觉悟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身临其境,陶醉其间,有一种“豁人耳目”的美感,从而自然得到情感的熏陶。
二、全篇通读,以情唤情
文学作品中注入作者情感,深入课文,把握全篇的情感基调,在课堂上建立起相应的情感氛围,学生就能以己情悟他情,更透彻地理解课文。
当课文基调清新爽朗时,可以用愉悦、欢快的心情去引
导学生。
如,朱自清的《春》,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春天大自然美丽的图画,语言清新流畅、感情充沛,学生在朗读时要重点把握这一点。
春天来了,人人皆喜,情绪饱满,基调高亢,草报春,趣;花争春,艳;风唱春,柔;雨润春,宁;人迎春,乐。
结尾三个比喻句有推波助澜之势,更是把文章推向高潮,作者的感情也得到彻底的宣泄。
当课文的基调哀愁婉转时,可以用沉郁凄凉的心情感染学生,这样准确再现课文的情感基调,可以唤起学生的共鸣,进行实际的深入的情感教育。
三、细节揣摩,动作传情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体会作者的情感波动,要想学生入情,必须激发学生兴趣,抓住细节,重点揣摩,把抽象的语言从丰富的动作中表达出来,引导学生形成或接近作品思路的情感结构,尽快使学生和作者的情感吻合起来,加强记忆力。
如,魏巍的《我的老师》中有一个细节描写老师假装发怒时用了“敲”字,先让三个学生分别用“抽”“挥”“落”三个字来细读,同时让另外三个学生表演,从心理上感受到、从动作上体验到,这时老师打学生并不是真打,而是做样子的,打得有分寸,像妈妈一样,魏巍那种对老师之爱的情感就不言而喻了。
又如,《皇帝的新装》,让学生仔细揣摩皇帝穿衣时的情境,并且请几个学生表演这一动作,“扭”“转”,一阵哄笑过后,学生深深体会到了安徒生对统治者的丑态刻画入木三分,爱憎表现淋漓尽致,皇帝的愚笨、虚伪一览无余。
再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烈士们的遗体保留着各种各样的姿势,有抱
住敌人腰的,有抱住敌人头的,有掐住敌人脖子把敌人摁倒在地上的,和敌人倒在一起,烧在一起”这些动词让学生自己读、品、悟、想象战士对敌人的憎恨,誓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崇高的献身精神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
爱国主义教育在此得到展示,更能坚定学生的报国之志。
四、形象再现,创境悟情
既然情感是客观事物在人头脑中反映的产物,那么,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创设出一定的情境,通过氛围的渲染,让学生在形象直观中轻松愉快地学习,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的内涵。
如,《斑羚飞渡》,让学生画出当时斑羚飞渡的直观图,使其在两山的险峻之间去感受团结协作精神,体会自我牺牲精神,领悟种族精神。
又如,茅盾的《白杨礼赞》,让学生边读边画,“干、枝、叶”形成一颗笔直的绝不旁逸斜出的向上的白杨树,从中体会到北方劳动人民的那种不屈不挠、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并在心灵中播下希望的种子,立下宏伟的志向,一定要力争上游,不管环境多么恶劣,不管条件多么艰苦,不管竞争多么激烈,朝前走,不回头,秋天决不亏待辛勤耕耘的劳作者。
美好的明天只属于孜孜不倦者,正如一首歌词写道“爱拼才会赢”。
教师是演员,当你哭时,就得眼泪不停地往下流,号啕不止,当你笑时,或掩口葫芦,哈哈大笑,学生也能随着教师的情感宣泄而不断变化,这就要求教师又要是一名出色的导演。
在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渗透可以自然而然地感染和熏陶学生,成为鼓舞学生积极热情
投入学习的强大动力,这些都来源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程度,把握越深刻,教学中所表现的情感就越透彻。
(作者单位湖北省监利县江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