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治疗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晚期并发症:如关节挛缩、肌腱粘连等
42
外渗的严重并发症
43
渗出和外渗的预防
正确评估,选择合适的静脉输注途径 长期静脉给药,同一部位避免反复穿刺 选用材料柔软的留置导管 稳定固定,对老年患者加强固定 正确选择穿刺部位并避开关节部位穿刺 正确的穿刺技术 严密观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及早判断
44
渗出的处理
36
渗出和外渗的定义
渗出: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的非腐蚀性的药物或溶液
进入周围组织,而不是进入正常的血管通路
外渗: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的腐蚀性的药物或溶液进
入周围组织,而不是进入正常的血管通路
37
渗出和外渗发生的原因
可致血管通透性增强的药物
高渗性溶液:50%葡萄糖液、甘露醇、肠外营养液等 阳离子溶液:氯化钙、葡萄酸钙、氯化钾等 碱性溶液:碳酸氢钠、20%磺胺嘧啶钠、硫贲妥钠等 缩血管药物: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阿拉明、多巴
• 固定不良,在更换敷料或延长管时引起导管移动 • 过大的导管型号,细小静脉 • 送管时绷皮技术不好,送导管速度过快 • 微粒物质:玻璃碎屑、棉花、沉淀物、无法吸收的、未
充分溶解的微粒 物质
24
机械性静脉炎
症状: 穿刺点及静脉出现红,痛 处理: 停止在此处静脉输液,局部热敷 预防
• 选择柔软材料的留置导管 • 避开关节部位穿刺 • 稳定固定导管和输液管,减少移动 • 必要时可使用手臂固定托或其它固定辅助工具
胺、垂体后叶素等 化疗药物:发疱性药物和刺激性药物
38
渗出和外渗发生的原因
• 发疱性药物:发疱性药物外渗后可引起局部组织 坏死
阿霉素(ADM)、表阿霉素(E-ADM) 柔红霉素(Daunorubicin)、氮芥(HN2) 丝裂霉素(MMC)、长春新碱(VCR) 长春花碱酰胺(VDS)、长春花碱(VLB) 去甲长春花碱(NVB)等
19
60滴/分 80滴/分
血管壁侧压↑
机械性静脉炎
外周小静脉 (血流:1ml/分)
300毫升/时 (5 ml/分)
500毫升/时 (8.3 ml/分)
液流>血流(如此时为较刺激性药液)
血液回流受阻
渗出
血液稀释药物的能力 下降/甚至为零
化学性静脉炎
20
化学性静脉炎
原因:药物及溶液的刺激,导致静脉硬化、渗漏和血
29
中药涂擦治疗静脉炎
中药贴敷前
中药贴敷后
中药涂擦技术
中药涂擦技术是将中药制成水剂、酊剂、 油剂、膏剂等剂型,涂抹于患处或涂抹于纱布 外敷于患处,达到祛风除湿、解毒消肿、止痒 镇痛的一种操作方法。 适用范围 适用于跌打损伤、烫伤、烧伤、疖痈、静脉炎 等。
中药涂擦技术
适用范围
适用于跌打损伤、烫伤、烧伤、疖痈、 静脉炎等。
栓形成
相关因素:
• pH值 • 渗透压 • 血液稀释不充足:与输液速度有关、小静脉粗导管 • 留置时间过长 • 消毒剂未干 • 刺激性药物输注后没有进行充分冲管
21
化学性静脉炎
• 预防
• 输注高渗溶液时 ✓ 应选择最大的和最合适的静脉 ✓ 首先考虑中心静脉 ✓ 如可能,应在高渗溶液后注入等渗溶液以减少高渗溶液
8
静脉炎定义
静脉壁内膜的炎 症,是一种进行 性的并发症
9
静脉炎的症状及体征
红肿型:沿静脉走行皮肤红肿、疼
痛、触痛
硬结型:沿给药静脉局部疼痛、触
痛、静脉变硬,触之有条索状感
坏死型:沿血管周围有较大范围肿
胀形成瘀斑至皮肌层
闭锁型:静脉不通,逐步形成机化。
(血栓性静脉炎) 严重者可出现发 热等全身症状
渗出和外渗发生的原因
静脉针头部分或全部脱出血管 针头斜面穿透血管的后壁
35
渗出和外渗发生的原因
局部静脉内压增高
• 静脉痉挛 • 血管硬化:如老年人、糖尿病、动脉硬化、雷诺综合症、
肝硬化等; 长期输注高渗、过酸或过碱或刺激性强的溶 液,引起静脉炎或静脉血栓造成渗漏 • 输液速度过快:如:静脉推注、加压输液
46
外渗的处理
使用拮抗剂
• 氮芥,丝裂霉素:5%-10%硫代硫酸钠溶液在渗漏的区 域作皮下注射
过滤器 • 紧急情况下,放置导管过程中未能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应
在置管后的24小时内更换
28
血栓性静脉炎
原因:静脉内形成血栓所致 相关因素
• 反复穿刺,损伤导管前端容易形成栓子 • 穿刺时操作不当损伤静脉内膜形成血栓 • 封管技术不当,导致栓子形成
预防
• 熟练操作技术,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 • 掌握进针速度与角度,避免损伤静脉内膜 • 理解并掌握封管技术
F穿透这一层时有突破感 - 对静脉的损伤 F脆性大,失去弹性(老龄)的静脉会影响穿刺成功率 F滴速不易过快 F外膜硬化时表现为穿刺时静脉滚动,穿刺困难
4
静脉解剖
中膜
静脉的中层 较厚,是静脉的主要组成部分 致密的组织,弹性纤维,平滑肌,神经 维持静脉壁的张力 有收缩与舒张的功能
5
静脉解剖
中膜与IV 相关的因素
25
细菌性静脉炎
原因: 感染所致 相关因素
• 操作者洗手不彻底 • 无菌技术、观念不强(皮肤消毒、连接口消毒) • 皮肤消毒/消毒剂使用不良;污染溶液(包装破损、效期) • 非密闭式固定,敷料污染潮湿 • 穿刺技术不当:导管接触皮肤;多次穿刺
26
细菌性静脉炎
症状
• 穿刺静脉出现红,肿,痛,静脉变硬. • 有时可见分泌物,严重可至发热,发展成 • 导管性感染
12
PH值(常用药物的pH值)
Ampicillin (氨苄青霉素) Bactrim (磺胺合剂) Cipro (环丙沙星) Dilantin (地伦丁) Dobutamine(多巴酚丁胺) Dopamine (多巴胺) Doxycycline(强力霉素) MorPhine (吗啡) Phenergan (非那根即异丙嗪) Potassium(钾) Tobramycin(托普霉素) Vancomycin(万古霉素)
39
渗出和外渗发生的原因
刺激性药物:外渗后可以引起灼伤或轻度炎症而 无坏死的药物
卡氮芥(BCNU) 氮烯咪胺(DTIC) 足叶乙苷(VP-16) 鬼臼噻酚苷(VM26) 链脲霉素(STZ)等
40
渗出和外渗的症状和体征
输液部位疼痛,为烧灼痛或刺疼,并且逐渐加剧 患部肿胀,皮肤紧绷、发亮,通常是沿着注射部位或针
280 650 352 610
1030 1400 1098
1190 2526
16
渗透压
临床观察发现,常规静脉滴注20%甘露醇静脉炎 的发生率为81.67%
20%甘露醇-渗透压1098mOsm/L
当甘露醇滴速为10ml/min。当输入高渗性液体时,血浆 渗透压升高,血管内皮细胞脱水,进而局部血小板聚集, 并释放前列腺素,静脉壁通透性增强,白细胞浸润,并产 生炎症,同时释放组织胺,使静脉收缩变硬
头的周围 静脉推注时感觉有阻力或滴注过程中溶液的流速突然变
慢。甚至自穿刺点渗液 无回血或浅粉色回血 浸润部位周围皮肤的温度较低
41
外渗的严重并发症
发疱性药物外渗后,可出现疱疹及大水疱,随后 出现溃疡,溃疡下方可见广泛组织坏死
神经损伤:如高渗液外渗造成尺、桡、正中神经 损伤
骨筋膜室综合症:如手部间隔综合症,前臂筋膜 室综合症
中药涂药技术
注意事项
1.婴幼儿颜面部、过敏体质者及妊娠患者慎用。 2.涂药前需清洁局部皮肤。 3.涂药不宜过厚以防毛孔闭塞。 4.涂药后,观察局部及全身的情况,如出现丘疹、 瘙痒、水泡或局部肿胀等过敏现象,停止用药,将药物 擦洗干净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5.患处若有敷料,不可强行撕脱,可用生理盐水棉 球沾湿敷料后再揭,并擦去药迹。
对静脉壁的刺激
22
化学性静脉炎
预防
• 充分的血液稀释 —首选 • 合理酸碱溶液稀释 • 合理选择输液工具 • 静脉输液流速与静脉刺激有关,故应尽量减慢输液速度 • 静脉输液时间延长,增加并发症的危险,故应尽可能缩
短静脉输液的时间
23
机械性静脉炎
原因:物理刺激所致 相关因素
• 导管留置状态:导管与穿刺点反复移动、导管在关节部 位、过度或不合适的活动
10.0 10.0
3.3-4.6 10-12
2.5 2.5-4.5 1.8 2.0-6.0 4.0 4.0 3.0 2.5-4.5
13
渗透压
血浆渗透压为240-340mOsm/L (毫渗透摩尔, 简称毫渗) ,285mOsm/L是等渗标准线
• 渗透压影响血管壁细胞水分子的移动 低渗溶液:<240 mOsm/L 如0.45%氯化钠溶液 等渗溶液:240-340mOsm/L 如0.9%氯化钠、5%葡 萄糖 高渗溶液:> 340mOsm/L如10%葡萄糖
中药涂药技术
基本操作方法
• 1.核对医嘱,评估患者,做好解释,调节病室温度。 • 2.备齐用物,携至床旁。根据涂药部位,取合理体位,暴
露涂药部位,必要时屏风遮挡。 • 3.患处铺治疗巾用生理盐水棉球清洁皮肤并观察局部皮肤
情况。 • 4.将中药制剂均匀涂抹于患处或涂抹于纱布外敷于患处,
范围超出患处1~2cm为宜。
14
渗透压
渗透压:是引起静脉炎最相关的因素
• 渗透压越高,静脉刺激越大 高度危险 >600mOsm/L 中度危险 400-600mOsm/L 低度危险 <400mOsm/L 研究证明渗透压>600mOsm/L的药物可在24小时内 造 成化学性静脉炎
15
渗透压(常用药物的渗透压)
阿霉素 5-FU 环磷酰胺 长春新碱 3%氯化钠 TPN 甘露醇 5%碳酸氢钠 50%葡萄糖
静脉输液常见并发症的 预防及处理
外一科 黄发珍
静脉输液治疗相关并发症
1、静脉炎 2、渗出和外渗 3、感染 4、空气栓塞 5、导管栓塞 6、导管相关的静脉血栓 7、中心血管通路装置位置不正确
静脉解剖
外膜
最外的一层 弹性纤维及疏松组织 支持和保护作用 包含血管,提供自身营养
3
静脉解剖
外膜与IV 相关的因素
10
静脉炎的种类
化学性静脉炎 机械性静脉炎 细菌性静脉炎 血栓性静脉炎
11
PH值
血液PH值为7.35-7.45
• pH6.0-8.0:内膜刺激小 • pH<7.0为酸性
<4.1为强酸性,无充分血流下可使静脉内膜组织发生明 显改变 • pH> 8.0为碱性:使内膜粗糙,血栓形成可能性增加 pH>9.0为强碱性 • 超过正常范围的药物均会损伤静脉内膜
发生渗漏时停止在原部位静脉滴注 拔管 抬高患肢 予以局部湿敷,以减轻疼痛,随时观察变化
45
外渗的处理
停止输液 回抽药液:尽量减少在组织内的药液 拔管 局部湿敷:以减轻疼痛,随时观察变化 进行环形封闭:生理盐水5ml+地塞米松2.5mg或
2%利多卡因10ml,皮下注射,范围大于发生渗漏的区 域 以减轻局部缺血缺氧坏死
处理
• 停止在此静脉输液. • 局部冷或热敷 • 涂抗生素油膏 • 取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肢体抬高,必要时根据医嘱应用
抗生素治疗
27
细菌性静脉炎
预防
• 操作前后有效地洗手 • 导管置入、维持及拔除时严格掌握无菌技术 • 外周短导管每72-96小时更换一次 • 定期观察穿刺点,如发现炎症表现,应立即更换穿刺点 • 输入脂类或全营养液时,应使用带有直径为1.2微米孔隙的
在光滑内膜的下层是粗糙的表面,允许血小板聚集 形成静脉瓣 内膜可随年龄的增加而变得很脆 内皮细胞层的功能之一是识别静脉内外来物质 内皮细胞层损坏或异物侵入将使该层产生炎性反应 静脉内膜的破坏可以是机械性、化学性、细菌性
7
静脉解剖
内膜与IV 相关的因素
内膜的损伤 血小板聚集 导致静脉炎/血栓性静脉炎 静脉瓣 避开静脉瓣,否则会撕裂静脉瓣,形成血栓 内膜增厚及疤痕会造成穿刺失败 内膜增厚使回流量不足,并减慢输液速度
17
渗透压
1g先锋Ⅴ在不同溶液中的渗透压变化
1g先锋Ⅴ 加入
溶液
溶液量(ml) 渗透压( mOsm/L )
无菌注射用水
10
340
0.9%氯化钠
10
600
0.9%氯化钠
20
426
0.9%氯化钠
50
44
0.9%氯化钠
100
17
5%葡萄糖
50
321
18
血液稀释不足
不同部位血管的回血流量
• 手背及前臂静脉:< 95ml/分 • 肘部及上臂静脉:100-300ml/分 • 锁骨下静脉:1-1.5L/分 • 上腔静脉:2-2.5L/分
穿刺时感觉疼痛 外界温度的变化、激动、物理刺激(如输注冷液体)会导
致痉挛。热敷可使静脉舒张,增加血流流速 止血带结扎过长,静脉过度膨胀,导致静脉挛缩。扎止
血带时间应<2分钟 穿过这一层就能看到回血
6
静脉解剖
内膜---最里层
平滑的单层弹性内皮细胞组成 光滑的表面,允许血液细胞顺利通过 分泌肝素及前列腺素抗凝作用
42
外渗的严重并发症
43
渗出和外渗的预防
正确评估,选择合适的静脉输注途径 长期静脉给药,同一部位避免反复穿刺 选用材料柔软的留置导管 稳定固定,对老年患者加强固定 正确选择穿刺部位并避开关节部位穿刺 正确的穿刺技术 严密观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及早判断
44
渗出的处理
36
渗出和外渗的定义
渗出: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的非腐蚀性的药物或溶液
进入周围组织,而不是进入正常的血管通路
外渗: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的腐蚀性的药物或溶液进
入周围组织,而不是进入正常的血管通路
37
渗出和外渗发生的原因
可致血管通透性增强的药物
高渗性溶液:50%葡萄糖液、甘露醇、肠外营养液等 阳离子溶液:氯化钙、葡萄酸钙、氯化钾等 碱性溶液:碳酸氢钠、20%磺胺嘧啶钠、硫贲妥钠等 缩血管药物: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阿拉明、多巴
• 固定不良,在更换敷料或延长管时引起导管移动 • 过大的导管型号,细小静脉 • 送管时绷皮技术不好,送导管速度过快 • 微粒物质:玻璃碎屑、棉花、沉淀物、无法吸收的、未
充分溶解的微粒 物质
24
机械性静脉炎
症状: 穿刺点及静脉出现红,痛 处理: 停止在此处静脉输液,局部热敷 预防
• 选择柔软材料的留置导管 • 避开关节部位穿刺 • 稳定固定导管和输液管,减少移动 • 必要时可使用手臂固定托或其它固定辅助工具
胺、垂体后叶素等 化疗药物:发疱性药物和刺激性药物
38
渗出和外渗发生的原因
• 发疱性药物:发疱性药物外渗后可引起局部组织 坏死
阿霉素(ADM)、表阿霉素(E-ADM) 柔红霉素(Daunorubicin)、氮芥(HN2) 丝裂霉素(MMC)、长春新碱(VCR) 长春花碱酰胺(VDS)、长春花碱(VLB) 去甲长春花碱(NVB)等
19
60滴/分 80滴/分
血管壁侧压↑
机械性静脉炎
外周小静脉 (血流:1ml/分)
300毫升/时 (5 ml/分)
500毫升/时 (8.3 ml/分)
液流>血流(如此时为较刺激性药液)
血液回流受阻
渗出
血液稀释药物的能力 下降/甚至为零
化学性静脉炎
20
化学性静脉炎
原因:药物及溶液的刺激,导致静脉硬化、渗漏和血
29
中药涂擦治疗静脉炎
中药贴敷前
中药贴敷后
中药涂擦技术
中药涂擦技术是将中药制成水剂、酊剂、 油剂、膏剂等剂型,涂抹于患处或涂抹于纱布 外敷于患处,达到祛风除湿、解毒消肿、止痒 镇痛的一种操作方法。 适用范围 适用于跌打损伤、烫伤、烧伤、疖痈、静脉炎 等。
中药涂擦技术
适用范围
适用于跌打损伤、烫伤、烧伤、疖痈、 静脉炎等。
栓形成
相关因素:
• pH值 • 渗透压 • 血液稀释不充足:与输液速度有关、小静脉粗导管 • 留置时间过长 • 消毒剂未干 • 刺激性药物输注后没有进行充分冲管
21
化学性静脉炎
• 预防
• 输注高渗溶液时 ✓ 应选择最大的和最合适的静脉 ✓ 首先考虑中心静脉 ✓ 如可能,应在高渗溶液后注入等渗溶液以减少高渗溶液
8
静脉炎定义
静脉壁内膜的炎 症,是一种进行 性的并发症
9
静脉炎的症状及体征
红肿型:沿静脉走行皮肤红肿、疼
痛、触痛
硬结型:沿给药静脉局部疼痛、触
痛、静脉变硬,触之有条索状感
坏死型:沿血管周围有较大范围肿
胀形成瘀斑至皮肌层
闭锁型:静脉不通,逐步形成机化。
(血栓性静脉炎) 严重者可出现发 热等全身症状
渗出和外渗发生的原因
静脉针头部分或全部脱出血管 针头斜面穿透血管的后壁
35
渗出和外渗发生的原因
局部静脉内压增高
• 静脉痉挛 • 血管硬化:如老年人、糖尿病、动脉硬化、雷诺综合症、
肝硬化等; 长期输注高渗、过酸或过碱或刺激性强的溶 液,引起静脉炎或静脉血栓造成渗漏 • 输液速度过快:如:静脉推注、加压输液
46
外渗的处理
使用拮抗剂
• 氮芥,丝裂霉素:5%-10%硫代硫酸钠溶液在渗漏的区 域作皮下注射
过滤器 • 紧急情况下,放置导管过程中未能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应
在置管后的24小时内更换
28
血栓性静脉炎
原因:静脉内形成血栓所致 相关因素
• 反复穿刺,损伤导管前端容易形成栓子 • 穿刺时操作不当损伤静脉内膜形成血栓 • 封管技术不当,导致栓子形成
预防
• 熟练操作技术,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 • 掌握进针速度与角度,避免损伤静脉内膜 • 理解并掌握封管技术
F穿透这一层时有突破感 - 对静脉的损伤 F脆性大,失去弹性(老龄)的静脉会影响穿刺成功率 F滴速不易过快 F外膜硬化时表现为穿刺时静脉滚动,穿刺困难
4
静脉解剖
中膜
静脉的中层 较厚,是静脉的主要组成部分 致密的组织,弹性纤维,平滑肌,神经 维持静脉壁的张力 有收缩与舒张的功能
5
静脉解剖
中膜与IV 相关的因素
25
细菌性静脉炎
原因: 感染所致 相关因素
• 操作者洗手不彻底 • 无菌技术、观念不强(皮肤消毒、连接口消毒) • 皮肤消毒/消毒剂使用不良;污染溶液(包装破损、效期) • 非密闭式固定,敷料污染潮湿 • 穿刺技术不当:导管接触皮肤;多次穿刺
26
细菌性静脉炎
症状
• 穿刺静脉出现红,肿,痛,静脉变硬. • 有时可见分泌物,严重可至发热,发展成 • 导管性感染
12
PH值(常用药物的pH值)
Ampicillin (氨苄青霉素) Bactrim (磺胺合剂) Cipro (环丙沙星) Dilantin (地伦丁) Dobutamine(多巴酚丁胺) Dopamine (多巴胺) Doxycycline(强力霉素) MorPhine (吗啡) Phenergan (非那根即异丙嗪) Potassium(钾) Tobramycin(托普霉素) Vancomycin(万古霉素)
39
渗出和外渗发生的原因
刺激性药物:外渗后可以引起灼伤或轻度炎症而 无坏死的药物
卡氮芥(BCNU) 氮烯咪胺(DTIC) 足叶乙苷(VP-16) 鬼臼噻酚苷(VM26) 链脲霉素(STZ)等
40
渗出和外渗的症状和体征
输液部位疼痛,为烧灼痛或刺疼,并且逐渐加剧 患部肿胀,皮肤紧绷、发亮,通常是沿着注射部位或针
280 650 352 610
1030 1400 1098
1190 2526
16
渗透压
临床观察发现,常规静脉滴注20%甘露醇静脉炎 的发生率为81.67%
20%甘露醇-渗透压1098mOsm/L
当甘露醇滴速为10ml/min。当输入高渗性液体时,血浆 渗透压升高,血管内皮细胞脱水,进而局部血小板聚集, 并释放前列腺素,静脉壁通透性增强,白细胞浸润,并产 生炎症,同时释放组织胺,使静脉收缩变硬
头的周围 静脉推注时感觉有阻力或滴注过程中溶液的流速突然变
慢。甚至自穿刺点渗液 无回血或浅粉色回血 浸润部位周围皮肤的温度较低
41
外渗的严重并发症
发疱性药物外渗后,可出现疱疹及大水疱,随后 出现溃疡,溃疡下方可见广泛组织坏死
神经损伤:如高渗液外渗造成尺、桡、正中神经 损伤
骨筋膜室综合症:如手部间隔综合症,前臂筋膜 室综合症
中药涂药技术
注意事项
1.婴幼儿颜面部、过敏体质者及妊娠患者慎用。 2.涂药前需清洁局部皮肤。 3.涂药不宜过厚以防毛孔闭塞。 4.涂药后,观察局部及全身的情况,如出现丘疹、 瘙痒、水泡或局部肿胀等过敏现象,停止用药,将药物 擦洗干净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5.患处若有敷料,不可强行撕脱,可用生理盐水棉 球沾湿敷料后再揭,并擦去药迹。
对静脉壁的刺激
22
化学性静脉炎
预防
• 充分的血液稀释 —首选 • 合理酸碱溶液稀释 • 合理选择输液工具 • 静脉输液流速与静脉刺激有关,故应尽量减慢输液速度 • 静脉输液时间延长,增加并发症的危险,故应尽可能缩
短静脉输液的时间
23
机械性静脉炎
原因:物理刺激所致 相关因素
• 导管留置状态:导管与穿刺点反复移动、导管在关节部 位、过度或不合适的活动
10.0 10.0
3.3-4.6 10-12
2.5 2.5-4.5 1.8 2.0-6.0 4.0 4.0 3.0 2.5-4.5
13
渗透压
血浆渗透压为240-340mOsm/L (毫渗透摩尔, 简称毫渗) ,285mOsm/L是等渗标准线
• 渗透压影响血管壁细胞水分子的移动 低渗溶液:<240 mOsm/L 如0.45%氯化钠溶液 等渗溶液:240-340mOsm/L 如0.9%氯化钠、5%葡 萄糖 高渗溶液:> 340mOsm/L如10%葡萄糖
中药涂药技术
基本操作方法
• 1.核对医嘱,评估患者,做好解释,调节病室温度。 • 2.备齐用物,携至床旁。根据涂药部位,取合理体位,暴
露涂药部位,必要时屏风遮挡。 • 3.患处铺治疗巾用生理盐水棉球清洁皮肤并观察局部皮肤
情况。 • 4.将中药制剂均匀涂抹于患处或涂抹于纱布外敷于患处,
范围超出患处1~2cm为宜。
14
渗透压
渗透压:是引起静脉炎最相关的因素
• 渗透压越高,静脉刺激越大 高度危险 >600mOsm/L 中度危险 400-600mOsm/L 低度危险 <400mOsm/L 研究证明渗透压>600mOsm/L的药物可在24小时内 造 成化学性静脉炎
15
渗透压(常用药物的渗透压)
阿霉素 5-FU 环磷酰胺 长春新碱 3%氯化钠 TPN 甘露醇 5%碳酸氢钠 50%葡萄糖
静脉输液常见并发症的 预防及处理
外一科 黄发珍
静脉输液治疗相关并发症
1、静脉炎 2、渗出和外渗 3、感染 4、空气栓塞 5、导管栓塞 6、导管相关的静脉血栓 7、中心血管通路装置位置不正确
静脉解剖
外膜
最外的一层 弹性纤维及疏松组织 支持和保护作用 包含血管,提供自身营养
3
静脉解剖
外膜与IV 相关的因素
10
静脉炎的种类
化学性静脉炎 机械性静脉炎 细菌性静脉炎 血栓性静脉炎
11
PH值
血液PH值为7.35-7.45
• pH6.0-8.0:内膜刺激小 • pH<7.0为酸性
<4.1为强酸性,无充分血流下可使静脉内膜组织发生明 显改变 • pH> 8.0为碱性:使内膜粗糙,血栓形成可能性增加 pH>9.0为强碱性 • 超过正常范围的药物均会损伤静脉内膜
发生渗漏时停止在原部位静脉滴注 拔管 抬高患肢 予以局部湿敷,以减轻疼痛,随时观察变化
45
外渗的处理
停止输液 回抽药液:尽量减少在组织内的药液 拔管 局部湿敷:以减轻疼痛,随时观察变化 进行环形封闭:生理盐水5ml+地塞米松2.5mg或
2%利多卡因10ml,皮下注射,范围大于发生渗漏的区 域 以减轻局部缺血缺氧坏死
处理
• 停止在此静脉输液. • 局部冷或热敷 • 涂抗生素油膏 • 取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肢体抬高,必要时根据医嘱应用
抗生素治疗
27
细菌性静脉炎
预防
• 操作前后有效地洗手 • 导管置入、维持及拔除时严格掌握无菌技术 • 外周短导管每72-96小时更换一次 • 定期观察穿刺点,如发现炎症表现,应立即更换穿刺点 • 输入脂类或全营养液时,应使用带有直径为1.2微米孔隙的
在光滑内膜的下层是粗糙的表面,允许血小板聚集 形成静脉瓣 内膜可随年龄的增加而变得很脆 内皮细胞层的功能之一是识别静脉内外来物质 内皮细胞层损坏或异物侵入将使该层产生炎性反应 静脉内膜的破坏可以是机械性、化学性、细菌性
7
静脉解剖
内膜与IV 相关的因素
内膜的损伤 血小板聚集 导致静脉炎/血栓性静脉炎 静脉瓣 避开静脉瓣,否则会撕裂静脉瓣,形成血栓 内膜增厚及疤痕会造成穿刺失败 内膜增厚使回流量不足,并减慢输液速度
17
渗透压
1g先锋Ⅴ在不同溶液中的渗透压变化
1g先锋Ⅴ 加入
溶液
溶液量(ml) 渗透压( mOsm/L )
无菌注射用水
10
340
0.9%氯化钠
10
600
0.9%氯化钠
20
426
0.9%氯化钠
50
44
0.9%氯化钠
100
17
5%葡萄糖
50
321
18
血液稀释不足
不同部位血管的回血流量
• 手背及前臂静脉:< 95ml/分 • 肘部及上臂静脉:100-300ml/分 • 锁骨下静脉:1-1.5L/分 • 上腔静脉:2-2.5L/分
穿刺时感觉疼痛 外界温度的变化、激动、物理刺激(如输注冷液体)会导
致痉挛。热敷可使静脉舒张,增加血流流速 止血带结扎过长,静脉过度膨胀,导致静脉挛缩。扎止
血带时间应<2分钟 穿过这一层就能看到回血
6
静脉解剖
内膜---最里层
平滑的单层弹性内皮细胞组成 光滑的表面,允许血液细胞顺利通过 分泌肝素及前列腺素抗凝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