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底外科概要

合集下载

侧颅底手术入路简介

侧颅底手术入路简介
适应症: 任意大小的桥小脑角肿瘤
缺点:损失听力;由于与斜坡几乎成直 角,近中线较小病变暴露不好。
入路-经耳入路(Transotic A.)
Jenkins & Fisch 首创 范围相当于次全颞骨切除 适应症同经迷路手术 优点:暴露好,小脑牵拉小,CSF漏一期修补 缺点:牺牲面神经;(北美不普及)
优点:直接暴露颅底的上部和中线结构,有利 于保留Ⅶ和Ⅷ 颅神经功能;岩尖切除术还可以 避免过渡牵拉颞叶后保护岩骨周围重要血管。
缺点:不能充分暴露后颅窝
入路-经颞骨入路(Transtemporal or
Presigmoid A.)
是经乳突切除颞骨入路的统称 有利于暴露颞骨的前下和直视斜坡,更
与经耳蜗入路不同的是,外耳道在颞颌关节以 外切除,磨除中、后颅窝骨质充分暴露岩骨内 颈内动脉
适应症-侵犯岩骨、斜坡的脑膜瘤、脊索瘤 优点: 利于处理脑干前方和侧方肿瘤,控制
颈内动脉 缺点:磨骨质费时;易发生颈内动脉意外
入路-乙状窦后(枕下侧方)入路
Retrosigmoid(Lateral Suboccipital ) A
入路-额颞眶颧骨入路 (Frntotemporal
OrbitozygomaticA
弥补了额颞冠状入路对 Mechel 压迹平面和岩骨 内颈内动脉水平部的暴露
适用于侵犯蝶骨大翼、海 绵窦、Mechel压迹、和颈 内动脉的病变
优点:术野清洁;易于修 复
缺点:不利于清除侵入斜 坡区和后颅窝的病变
便于暴露内听道内容和判定乙状窦、颈 内动脉
入路-迷路后入路(Retrolabyrinthine A.)
适应症:有限地暴露桥小脑角和脑干侧 方。适用前庭神经切断,岩骨背面的小 肿瘤(脑膜瘤)

教学查房-颅底骨折(神经外科)

教学查房-颅底骨折(神经外科)

颅底骨折思维拓展
通过以上这几个问题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出: 颅底骨折治疗重点应针对颅底骨折引起脑脊液漏、大
量鼻出血、脑损伤、神经损伤、颅内血肿、颅内感染等并 发症和后遗症。
医护互动
征求主管护士的意见。
总结
概述
• 颅底由前向后的颅前窝、颅中窝和颅后 窝呈由高到底的阶梯状排,因凹凸不平、 有大小不同的骨孔与裂隙容纳颅神经和血 管,因而颅底骨折( Basilar fractures )时 容易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
由于颅底骨层重叠,无移位的线形骨折,很难被X线摄片或普通CT扫描时所发现,因 此颅底骨折影像学检查的阳性率不高。对于颅底骨折的诊断,目前主要根据临床 表现,特别是合并有脑脊液耳漏或鼻漏者即可确诊。
颅底骨折的鉴别诊断
• 脑脊液鼻漏与鼻炎的鉴别 • 脑脊液耳漏与中耳炎的鉴别
治疗
• 体位 • 预防颅内感染(神经外科首选什么?
特点
• 1.有明确的外伤史; • 2.邻近软组织的迟发性瘀斑; • 3.邻近的五官出血和脑脊液漏; • 4.邻近的颅神经损伤; • 5.伴发一定程度的脑损伤。
颅底骨折分类
Basilar fractures
临床表现
• 颅底骨折根据部位不同,可有各自的特 征性临床表现:
• 1.颅前窝: • 2.颅中窝: • 3.颅后窝:
如何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 若有神经症状,神经营养治疗。 • 对症处理。 • 手术。
主要是预防颅内感染,合并其它颅脑 损伤的按颅脑损伤原则进行。
• 医护配合!
治疗
颅底骨折思维拓展1
• 如果该病人入院第5天出现面瘫, • 应该是什么类型的面瘫? • 为什么? • 为什么出现这种面瘫? • 该怎么办? • 临床应注意什么?

外科颅脑疾病知识点总结

外科颅脑疾病知识点总结

外科颅脑疾病知识点总结一、颅脑肿瘤颅脑肿瘤是指生长在颅脑组织内的肿瘤,它包括原发性颅内肿瘤和颅外肿瘤转移到颅内的继发性肿瘤。

颅脑肿瘤可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两大类。

良性肿瘤生长缓慢,无转移及侵袭性,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手术切除后通常不易复发。

而恶性肿瘤生长迅速,有转移及侵袭性,主要发生于中年人和老年人,手术切除后易复发和转移。

颅脑肿瘤的临床表现是比较多样的,通常包括头痛、呕吐、视力障碍、运动障碍等。

颅脑肿瘤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MRI、脑血管造影等。

颅脑肿瘤的治疗主要依靠手术切除,对于无法手术的患者,也可以选择放疗或化疗。

在手术切除颅脑肿瘤时,外科医生需要根据肿瘤的性质、大小、位置等因素做出合适的手术方案,并且在手术过程中需要尽量保留周围正常脑组织,以减少手术相关的并发症。

二、脑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是指发生在脑血管内或外的各种疾病,包括动脉瘤、动脉狭窄、脑血管畸形、脑血管炎等。

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表现也是比较多样的,通常包括头痛、眩晕、视力障碍、言语障碍等。

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如脑血管造影、头颅CTA、头颅MRA等。

对于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和介入治疗,如动脉瘤栓塞术、动脉狭窄血管成形术等。

在进行介入治疗时,外科医生需要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并且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避免出现并发症。

三、颅脑外伤颅脑外伤是指由外力作用于颅脑部位所造成的损伤,它包括颅脑损伤和颅内血肿两大类。

颅脑外伤的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伤力的大小和部位,通常包括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

颅脑外伤的诊断主要依靠头颅CT、头颅MRI等影像学检查。

对于颅脑外伤的治疗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包括镇静、降颅压、抗感染等措施,手术治疗包括颅内血肿清除、颅骨修复等。

在手术治疗颅脑外伤时,外科医生需要尽快对患者进行手术干预,以防止颅内高压、颅内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四、其他颅脑疾病除了上述提到的颅脑肿瘤、脑血管疾病、颅脑外伤外,颅脑部位还可能发生其他各种疾病,如颅内感染、颅内压增高、颅内占位性病变等。

耳鼻喉头颈外科PPT课件 颅底解剖学及颅底肿瘤手术概论

耳鼻喉头颈外科PPT课件 颅底解剖学及颅底肿瘤手术概论


颅底分区
• 颅底的解剖结构复杂且不规则,由额 骨、筛骨、蝶骨、颞骨、枕骨等骨组成, 诸多的骨性孔道或裂隙为颅内外血管神经 进出的通路。
分为前颅底、中颅底、侧颅底三部分。

前颅底
前颅底的结构组成由外向内依次是眶顶、 眶上裂、筛顶和筛板,其中前两者位置较 为固定,而筛顶和筛板的位置关系变化较 大,前颅底骨板厚薄不一,以筛板和眶顶
①充分暴露术野,整块切除肿瘤;②不牵 拉或最小程度的牵拉脑组织;③围手术期 应用抗生素;④多学科医生的相互协助; ⑤选择性保留眶内容;⑥尽可能保留功能; ⑦使用重建技术,恢复外形、减少并发症。
手术入路
①鼻外筛窦手术进路; ②鼻侧切开进路; ③面中部揭翻入路; ④经额进路手术; ⑤额下进路手术;
⑥颅鼻联合进路手术。
5.颞骨巨细胞瘤;
•三、 来源于颞骨下的肿瘤
1.颈静脉球瘤
• 侧颅底肿瘤手术原则
以手术切除为主
的参与。
• 中颅底肿瘤的手术原则
对侵及中颅底的良性或恶性肿瘤,经临 床和影像学评估,肿瘤有可能切除治愈者, 即可行颅面联合手术。手术禁忌证为:① 大块脑组织受侵;②肿瘤完全包绕颈内动 脉;③海绵窦受侵;④一般状况差,不能
耐受手术的。

手术入路
① 经口-鼻中隔-蝶窦进路; ② 经腭进路;
③上颌骨掀翻入路;
侧颅底肿瘤
侧颅底的肿瘤主要以颞骨为中心分布, 有三个主要分布来源。来源于脑底的肿瘤、 来源于颞骨本身的肿瘤向颅底侵犯和颞骨
下面的肿瘤。
•一、 来源于颞骨上的脑颅底肿瘤
1. 听神经瘤; 2. 三叉神经瘤;
3. 脑膜瘤;
•二、
来源于颞骨的肿瘤
1.中耳癌;
2.面神经瘤;

脑外科讲科目课用

脑外科讲科目课用

02
诊断方法与技巧
神经系统检查在脑外伤中应用
意识状态评估
通过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等方法评估患者意识水平,判断 伤情严重程度。
颅内压监测
通过腰椎穿刺、颅内压探头等方式监测颅内压变化,指导治疗。
神经系统定位症状观察
观察患者运动、感觉、言语、认知等方面症状,定位病变部位。
影像学检查在脑外伤中应用
脑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
系统阐述了脑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原则、手术技巧和并发症防治。
颅内肿瘤的手术治疗
深入探讨了颅内肿瘤的手术入路、切除技巧和术后管理。
脑外科领域发展趋势探讨
01
神经内镜技术的应用
神经内镜技术具有微创、精准、恢复快等优点,在脑外科领域的应用前
景广阔。
02
人工智能在脑外科的应用
人工智能技术在辅助诊断、手术导航和预后评估等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常见脑外伤类型及其特点
闭合性脑外伤
指颅脑受到外力作用后,硬脑膜仍完 整的脑部损伤。常见类型有脑震荡、 脑挫裂伤等,表现为头痛、呕吐、意 识障碍等症状。
开放性脑外伤
穿透性脑外伤
指异物穿透颅骨和硬脑膜进入脑组织 的损伤。此类损伤极为严重,常导致 脑组织破坏和颅内出血,死亡率极高。
指硬脑膜破裂,脑组织与外界相通的 损伤。这类损伤通常较严重,易引发 感染,需紧急处理。
定期对患者的康复效果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 及时调整康复计划,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04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措施
颅内压升高预防和处理
颅内压升高预防
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避免剧烈咳嗽 和用力排便等行为,控制患者情绪, 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颅内压升高处理
及时给予脱水药物治疗,降低颅内压 ;对于严重颅内压升高的患者,可考 虑进行手术治疗。

神经外科手术入路设计头皮颅骨解剖知识

神经外科手术入路设计头皮颅骨解剖知识

神经外科手术入路设计头皮颅骨解剖知识xx年xx月xx日•神经外科手术入路设计概述•头皮解剖基础知识•颅骨解剖基础知识•手术入路设计案例分析目•手术入路设计未来发展趋势录01神经外科手术入路设计概述手术入路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达到神经外科手术的高效、安全和精确,通过选择最佳的手术入路,使手术操作更加便利,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的手术入路设计应遵循损伤最小化、视野清晰、操作方便、能够充分暴露病变等原则,同时需考虑患者的年龄、病变部位、病变性质等因素。

原则手术入路设计的目的和原则步骤手术入路设计通常包括以下步骤:病史和影像学检查、病变定位、患者体位选择、消毒和铺巾、头皮切口设计、颅骨钻孔、硬脑膜切开、脑组织分离及病变切除等。

考虑因素在手术入路设计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病变部位、病变性质、患者年龄、手术史、术者经验和技术水平等。

手术入路设计的步骤和考虑因素手术入路设计面临的挑战包括:损伤大血管和脑组织、止血困难、术后并发症多等。

解决方案针对这些挑战,术者需要在设计时尽可能选择最小损伤的入路,优化操作步骤,使用先进的手术技术和设备,提高止血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同时,术者需要在术前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制定完善的手术方案,在术中灵活调整手术策略,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

挑战手术入路设计的挑战与解决方案VS02头皮解剖基础知识包括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其中含有丰富的毛囊和汗腺。

头皮解剖结构皮肤由致密结缔组织形成的薄膜,与皮肤相连,对头皮起到支撑和固定作用。

筋膜外层为坚硬的骨膜,内层为脑膜,对颅内起到保护作用。

颅骨血管头皮血管丰富,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供应头皮的血液循环。

神经头皮神经分布广泛,包括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对头皮起到感觉和支配作用。

头皮血管和神经分布头皮的生理功能与手术入路设计的关系头皮对脑组织起到保护作用,在手术入路设计中需要避免损伤脑组织。

保护脑组织头皮上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可以提供触觉、温度觉和痛觉等感觉。

《颅脑外科》PPT课件

《颅脑外科》PPT课件


脑血管阻力(CVR)
• CBF<5.3Kp(40mmHg)时,脑血管自动调节 失效,引起严重的脑缺血甚至脑死亡。
2、脑移位和脑疝(见下一节)
3、脑水肿:颅内压增高直接影响脑代谢
和血流量从而产生脑水肿,脑水肿
加重颅内压增高形成恶性循环。
• 脑水肿包括:血管源性脑水肿和细胞毒 性脑水肿。但临床上最常见的时混合性 脑水肿。
(一)硬膜外血肿 1、多直接外力; 2、多加速损伤,也常见于减速损伤; 3、与颅骨损伤密切相关; 4、出血来源:脑膜血管、静脉窦和板障。
以脑膜中动脉最常见。最常发生的部位在颞区。 引起颅内压增高与脑疝所需的出血量,因出血 的速度、代偿机能、原发性恼损伤的程度等而 异,一般成人幕上达20ml以上、幕下达10ml时 即可引起,绝大多数属急性型。
治疗原则
1、一般处理 (1)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2)颅内压监测 (3)呕吐者禁食,预防吸入性肺炎 (4)不能进食者补液,但限制入液量以防脑水肿 (5)补充电解质,调整酸碱平衡 (6)轻泄疏便,但不可做高位灌肠 (7)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气管切开 (8)抓紧时机查找病因,尽早病因治疗 (9)抗生素治疗 (10)症状治疗 禁忌吗啡、度冷丁
病情观察
昏迷评分法(Glasgow):
睁眼反应
正常睁眼 呼唤睁眼 刺痛睁眼
无反应
言语反应
回答正确 回答错误 含糊不清 唯有叹息
无反应
运动反应
遵命运动 定位动作 肢体回缩 肢体屈曲 肢体过伸
无反应
手术治疗:重点是继发的脑损伤是否有引起脑 疝的可能及趋势和/或是否已形成脑疝
2、降颅内压治疗 主要是脱水利尿治疗 (1)甘露醇 (2)速尿
3、肾上腺皮质激素 地塞米松 4、冬眠低温疗法 5、巴比妥治疗 6、辅助过度换气

侧颅底解剖概述培训课件

侧颅底解剖概述培训课件

2020/2/10
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4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 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2020/2/10
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5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 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2020/2/10
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30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 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颈静脉孔
经典的解剖学教材将颈静脉孔分为三个 部分:
最前方为岩下窦的后部在此汇入颈内 静脉;
中部为Ⅸ、Ⅹ、Ⅺ颅神经穿行;
最后部分为颈内静脉和枕动脉脑膜支 及咽升动脉脑膜支穿行。
1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 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侧颅底的境界和分区方法
颅底下面的分区方法
➢ 在颅底下面沿眶下裂和 岩枕裂各作一延长线,向 内交角于鼻咽顶,向外分 别指向颧骨和乳突后缘, 两线之间的三角形区域称 为侧颅底。
2020/2/10
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17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 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岩骨前区
弓状隆起在成人只有50 %可显见,有20%已难 以辨认。
弓状隆起是颞上进路至 内听道十分有用的标志。 弓状隆起下方乃是前半 规管。磨除岩骨表面部 分骨壁可隐约透现前半 规管管腔。其色蓝谓之 “蓝线”。
2020/2/10
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颅底外科概要(outline of skull base surgery)前言颅底位置深在,解剖关系复杂,重要结构繁多,又涉及多科领域,颅底外科的复杂性和高难度手术已成为神经外科等领域中更富有挑战性的学科。

长期以来,一直令医生望而却步,甚至被视为手术“禁区”。

二十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颅底显微解剖的发展,现代影像诊断方法和介入神经放射的问世,麻醉和术中监测水平的提高,显微外科技术的普及和手术器械的更新,以及神经外科与耳鼻喉科、颌面外科、眼科、整形外科的密切合作,颅底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颅底外科是以颅脑与眼、耳、鼻、咽部结构交界区域的解剖、生理和疾病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边缘学科,颅底病变的切除、修复、矫治为主要内容。

显微外科技术、颅底修复技术、影像导航、超声与放射介入技术、术中神经监测、激光和射频技术的应用等,为颅底深部高危区域病变的治疗提供了条件。

原发于颅底结构的或始发于颅内的或始发于耳鼻咽部而侵犯颅底乃至跨颅底病变的治疗,常需要多学科合作完成,如鞍区、海绵窦、斜坡、岩尖及颈静脉孔区的晚期病变,都涉及重要的神经血管,位置深在。

耳鼻咽喉科医师在开辟手术进路、显露病变及修补颅-鼻、鼻咽屏障方面有重要贡献。

从本专科的角度来讲,颅底外科是耳神经外科和鼻神经外科的延伸和发展。

颅底手术通常指切除起源于或涉及颅底的肿瘤、血管性损害、先天性异常和炎性病灶等,包括起自脑底但侵犯颅底结构的病灶,起自颅底骨本身的病灶,或起自颅底下结构如鼻窦、颞下窝或咽旁间隙向颅底侵犯的病灶。

例如颈静脉孔区肿瘤、海绵窦肿瘤、斜坡肿瘤及鞍区肿瘤等;创伤引起的颅底骨折;脑动脉瘤、海绵窦血管母细胞瘤。

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神经导航系统和内窥镜等辅助手段的飞速发展,颅底外科手术也有了很大的突破。

颅底是一个复杂的区域,不规则颅底骨的上方有脑干等重要结构,下方为口、耳、鼻、鼻窦、咽腔等有菌结构,诸多与生命有关的血管和颅神经出入该区,手术中既要切除严重疾患,又要尽量保留患者的功能和生活质量。

在过去影响颅底手术成功的主要障碍包括颈内动脉及其他血管结构的致命性损伤、逆行性脑膜炎以及明显的颅神经功能障碍如面瘫和言语吞咽功能不良等。

随着神经解剖、放射影像、介入放射、麻醉技术、手术器械和手术操作的进步,这些曾经看似不可逾越的障碍现在已经可以克服,或至少将其危险性降至相对不太重要的地步,致使许多颅底肿瘤得以安全地切除,大大提高了颅底手术的疗效。

在各项技术中尤以放射医学在诊断和介入治疗中的进展最为重要。

现代影像学检查可以在术前提供病变范围及其与颈内动脉的相互关系,从而使颅底外科医生得以在术前了解病变情况。

同样的,随着神经放射介入技术的安全性不断提高,对颈静脉球体瘤这类血管丰富的病变进行术前血管栓塞可以使手术切除更快速、安全及精确。

另外如颈内动脉球囊压迫试验的应用可以了解Willis环的代偿能力从而预测术中牺牲颈内动脉或改道的可行性。

术中实时神经监护明显降低了神经损伤的危险。

辅助切除的工具如激光和超声切除器进一步降低了手术致残率。

Foerster、Koerster、Krause、Horsley、Cushing、Dandy、Olivercrona、Tonnis、Krayenbuhl、Yasargil一、颅底外科的发展史现代神经外科起源于上世纪之初,当时由于受到光源照明和诊断的限制,神经外科的手术中开颅的范围很大,常为一侧颅骨被打开,而真正的病变范围可能很小。

这种大骨瓣的开颅方法在当时是标准的手术方式。

有时为了显露鞍区拇指大小的区域,当时需要同时显露额叶、颞叶和顶叶等几乎是一侧的大脑半球。

随着手术器械,尤其是手术显微镜的应用,光源照明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光线所能照到的区域是我们所能看到的区域。

Perneczky曾生动这样说过:当光线从房顶的一个孔射入时,我们可以看到房间内的情况,而且距离房顶越远照射的范围越大。

由于颅底位置深在,解剖关系复杂,重要结构繁多,又涉及多科领域,长期以来一直令医生望而却步,甚至被视为“禁区”。

颅底介于头颅与五官(眼、耳、鼻、喉和口腔)之间,颅底骨壁厚薄不一,有众多的孔、道、裂、管和缝,其内有许多神经血管通过。

颅底病变包括肿瘤、外伤、炎症、血管和先天畸形。

因此颅底外科是跨学科的专业,涉及神经外科、五官科、颌面外科、整形外科、头颈外科和肿瘤外科等。

某些区域,如斜坡、海绵窦、颈静孔区和岩尖等曾被认为是手术禁区。

虽然上世纪初颅底外科已有开展,但颅底外科以往由于解剖复杂,重要神经血管较多,加之受各种条件和因素的限制,如脑脊液漏和颅内感染等,使手术效果受到影响,长期以来进展缓慢。

上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显微解剖的发展,现代影像诊断方法和介入神经放射的问世,麻醉和术中监测水平的提高,显微外科技术的普及和手术器械的更新,以及神经外科与耳鼻喉科、颌面外科、眼科、整形外科的密切合作,颅底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取得了实质性进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颅底外科已逐渐发展成为微侵袭神经外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过去认为不可能切除或切除不彻底的颅底肿瘤,现在成为可能。

颅底肿瘤手术的死亡率从>6%(20世纪70年代前)下降到≤3%(20世纪90年代),至现在的<2%;5年生存率、脑脊液漏发生率和术后感染均在大幅度改善。

近30年来,颅底外科的迅速发展归因于:①显微外科技术的开展和广泛应用,包括显微镜以及显微神经外科器械的开发和应用,如高速微型磨钻等;②颅底显微解剖学的深入研究,促进了对现有手术入路的改良和新手术入路的开发和应用;③神经影像等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如3D-CT、MRI、MRA、MRV和DSA等;④神经麻醉技术和神经功能监测方法的发展和进步;⑤各种颅底修补材料的研究和应用;⑥跨学科的研究,促进了多学科通力合作。

1、颅底外科学的先驱者颅底外科曾经是一片荒芜的处女地, 那时, 依照传统的医学分科标准, 颅底疾病既不属于神经外科, 也不属于耳鼻咽喉科, 因此,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颅底外科基本上处于停滞不前的状况。

只有在最近50 年来, 颅底外科学才有惊人的发展。

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在几千年前就提出要以最小的代价为病人带来最大的利益。

这一直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十六世纪著名的解剖学家和外科医生是Andrew Vesalius (1514~1564),他是第一位正确描述槌骨和砧骨的人, 在颅底外科领域,Vesalius 详细介绍了脑的解剖, 特别是脑干和颅底的解剖。

十七世纪也被称为“反叛的世纪”, 是科学迅速发展的时代。

“韦利斯环”是每一位医生都知道的, 这一名称是以Thomas Willis (1621~1675) 命名的。

1664 年,Willis 发表了他的著作《脑的解剖》。

但是,Willis 错误地认为脑神经只有9 对, 直到1778 年, Soemmering 才正确地分出了12 对脑神经。

十八世纪是喜欢冒险的外科医生的时代。

Francois-Sauveur Mo rand (1697~ 1773) 是最早采用手术方法处理颅底疾病的人之一, 他曾介绍过一位中耳炎病人, 并发乳突炎和颞叶脓肿。

Mo rand 用环钻钻开病人的骨疡区时发现了脓液, 并在脓腔放置了一根羊肠芯引流。

奇怪的是, 脓液引流不断。

他不得不重新打开伤口, 并且大胆地经十字切口打开了脑膜, 探查时发现病人有脑脓肿。

按照那个年代标准的做法,Mo rand 用手指探查了脓腔, 去除了尽可能多的内容物。

为了防止再次复发, 他在术腔滴入了香脂(balsan) 和松脂(turpentine) , 还放置了一根银管, 以允许进一步引流。

随着伤口的愈合, 银管慢慢地排出, 脓肿愈合了, 病人活下来了。

这一病例可能是最早的手术治疗颅底病变的记录。

十九世纪麻醉、消毒和脑定位的发现, 促进了颅底外科学的迅速发展, 1880—1890年是神经外科的诞生期,应主要归功于英国William MacEwen(1848—1924)和Hors1ey两人,开拓并创建了神经外科。

1879年,MacEwcn在英国格拉斯哥首先实施了左前颅窝扁平状脑膜瘤摘除,并获得成功,从此开拓创建了神经外科,也是最早的颅底外科。

1885 年, Francesco Durante (1845~1934, 意大利人) , 最早为一位诊断为左侧嗅沟脑膜瘤(?) 的35 岁妇女作了手术。

根据病人的症状, 如眼球突出、嗅觉逐渐丧失以及记忆力丧失, 特别是对姓名的记忆力丧失,Durante 作出了颅内肿瘤的正确诊断。

手术是在氯仿麻醉下施行的, 面部切口从眼睑内角向上至发际, 应用锤、凿切除一块额骨。

这种手术操作虽然原始, 但是有效。

1889年Horsley开创了半月神经节后神经根切断术治疗三叉神经痛,首次经额施行垂体瘤摘除术,并于1906年报道10例垂体瘤手术,死亡2例。

故Penfield总结认为:近代神经外科诞生于1870~1890年间的英国,主要应归功于Mac Ewen 和Horsley。

1898 年, 意大利产科医生Leonardo Gigli介绍了线锯的应用。

Durante 通过一个5cm 见方的骨窗, 切除了累及骨和脑膜的肿瘤, 向后追踪到了前床突。

术后病理报告为脑膜的纤维肉瘤。

1896年, 病人接受了第二次手术, 直到1905 年, 病人仍然存活。

Sir CharlesBallance 也是颅底外科的先驱之一, 他是最早施行乳突根治术并结扎颈内静脉的人, 也是最早做面神经移植术的人。

1894 年,Ballance 最早报告了1 例成功的听神经瘤手术, 病人49 岁, 女性, 主诉眩晕、头痛和右侧耳鸣。

手术后病人恢复良好, 至1907 年, 病人仍然存活。

Ballance 编写的颞骨解剖学研究的专著《颞骨手术随笔》一书, 至今对颅底外科医生仍然有参考价值。

Frazier(1870一1936)于1901实施了三叉神经节后神经根切断木,以后又报道700例的手术经验.指出了三叉神经节前纤维切断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方法,后人称之为Frazier氏手术。

1910 年,Oslar Hirsch (1877~ 1965, 威尼斯鼻科医生) 在研究了进入蝶窦区的不同进路以后, 介绍了经鼻内进路到达蝶窦区的手术方法。

病人清醒, 坐位, 头部固定。

可卡因表面麻醉, 应用耳鼻咽喉科的额镜照明, 通过窥器暴露蝶鞍, 切除垂体瘤。

他的助手是一位忠实的矮人, 曾经是Hirsch 的病人, 名叫Shostel。

Harvey W Cushing(1869—1939)和Dandy给神经外科带来了生机,最终将其发展成了一个有活力的外科独立专业。

也正是由于Harvey W Cushing的不懈努力,使神经系的外科成为独立的神经外科,并创立了‘神经外科学”专科及其命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