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自评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用信息技术实施创新教育的策略
[摘要]信息技术环境为创新人才培养营造了理想的环境,信息技术的运用为构建中小学创新教育体系提出了新的课题、新的思路。教师应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并合理的启发、诱导学生,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思维的能力,最终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信息技术创新教育实施策略
创新教育是以创新人格的培养为核心,以创新思维的激发为实施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基本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素质教育。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是信息时代教育的最终落脚点,也是教育改革的最终要求和目标。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和谐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
教育家陶行知曾指出:“创造力量最能发展的条件是民主。”课堂教学民主是培养和形成创造性思维的根本保证。师生关系融洽、和谐,互相尊重,互动学习,是形成民主平等教学氛围的主要因素。传统教育中,课堂气氛严肃,往往是“教师教,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这样一种被动局面,学生很少有自己提问的欲望和权利,根本谈不上什么创造性思维的运用。信息技术下的多媒体教学,能把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各种媒体信息都集成在一起,表现形式灵活,将教学活动变得活泼、有趣,使学习气氛变得轻松、和谐,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内化、吸收的热情,能进一步促使学生创造能力的迸发。
例如,关于数学“垂直”概念的交流课,教师在引出课题时用Flash制作了一组跳水的动画,当画中的人物成功地跳入水中后,其动作引起了学生的注意,而当人物没有成功,斜插入水后,计算机即传出“啪”的一声,学生几乎全都笑了,一片水花过后,画面上打出字幕:“他为什么没有成功呢?”所有学生几乎同时喊道:“不垂直”。教师自然而然的提出本课的主题“什么叫垂直呢?”接着教师讲解有关垂直的概念。这节课通过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演示,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的欲望,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顺利地掌握了“垂直”的概念。如果光凭教师用嘴来说就显得太空洞,其效果不言而喻。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可以促使学生产生迫切的求知欲,积极探究的认知心理,所以兴趣是培育学生创新思维的花肥,是引领学生走进科学大门的金钥匙。
二、运用信息技术质疑问难,激活思维,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通常,人们只有在创新意识的引导下,才有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而创新意识则是在质疑的情况下产生的。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所以,培养创新思维要从培养质疑问难开始,教师应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注意激发学生求异思维的兴趣,引导他们多角度地思考问题,逐步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讲授《圆》这节课时,可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利用多媒体演示,创设情境:用长方形、三角形、椭圆形、五边形和圆形分别制作成马车的轮子,让一只小猴坐在马车上,通过点击鼠标,逐个演示运动过程,这样不同车辆行驶的过程就自然逼真地展现出来,很快能启发学生发现问题:为什么只有圆形做的轮子才能使猴子“平稳”地坐着前进呢?由于有了疑问,学生就能全身心投入到《圆》的知识学习中,主动分析各种图形的特点。通过学习与思考,明白圆周上每一个点到圆心的距离相等,圆心的运动轨迹相对“平稳”,而其它图形周边上的点到它的中心距离相差较大,所以不能使车子平稳前进。
通过多媒体的直观、生动演示,创设出了良好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更好地产生“疑”,并促使其独立思考,在思考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运用信息技术活跃想象,激发灵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伟大科学家爱恩斯坦曾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想象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活动,是在头脑中创造出过去没有遇到过的事物的形象,或者将来才能实现的事实的形象思维活动。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通过观察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的形象演示,引导学生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展开丰富的想象,激发灵感,探索新知,解决问题。例如,在讲解梯形面积公式这一内容时,我们可以先回顾前面学习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时采用的方法,利用多媒体演示两组Flash动画:(1)将两个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拼补法;(2)将一个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均分法。教师及时鼓励学生想象: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否也可以采用这种拼补法或均分法来推导呢?学生经过对比联想,发现平行四边形也能分成相等的两个梯形,而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也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由此学生欢呼雀跃:这是用原有知识解决新问题!于是教师适时的提供材料,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推导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
可见,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学生能更好地进入课堂的学习情景中,能很自然地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
四、运用信息技术展示过程,鼓励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利用信息技术中直观的声像结合、变小为大,化静为动、超越时空界限的特点,让学生感受事物的变化和生成过程,可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与愿望。例如:生物课中教学《生殖和发育》这一课时,可利用多媒体播放胚胎生长发育过程的课件,感受胚胎的发育过程:通过一个受精卵的不断分裂,形成胚胎,胚胎继续发育分化成各种器官、系统,最后生长成胎儿。课件观看完毕后,教师适时的穿插展开,联系科学界所运用的克隆技术,让学生据此描述克隆羊或牛的过程,以及说说对克隆人的看法等等。这样的课堂教学弥补了传统的讲授性课堂教学中一味说教、讲解、学生难有直接感受的不足,通过具体生动的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克服了人类感官的局限性,揭示了现象的本质,克服了学生观察的困难,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教师的适时引导鼓励,将问题开放化,来触发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能力、方法去探索,找出事物间的联系,从而获取新知,对知识进行重新建构,培养了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能为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扩大学生的视野,激活思维,提高学生探究的质量,为最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刘咏梅
2012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