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开放理念的理论渊源和内涵特征

新开放理念的理论渊源和内涵特征
新开放理念的理论渊源和内涵特征

新开放理念的理论渊源和内涵特征

一、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开放的论述

1.邓小平最先提出和系统阐述我国对外开放战略。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第一个完整系统地阐述了我国的对外开放战略思想,并立足中国国情,从全局着眼,对对外开放做了具体的部署。

明确了对外开放的对象和范围。邓小平提出“我们是三方面的开放。一个是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开放,我们吸收外资、引进技术等等,主要从那里来。一个是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开放。还有一个是对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开放。”因此,开放就是对世界上所有国家开放,对各种类型的国家开放。开放的范围先从经济领域的开放开始,以此为重点,扩展到文化、教育、科技等多领域的开放。

明确了对外开放的区域和步骤。提出先从东南沿海地区开始,逐步向内陆地区扩展,最后形成沿海、沿江、沿边、沿路地区以及内陆大城市等多层次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

明确了对外开放的载体。提出先创办经济特区,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和“桥梁”,然后是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建立经济技术开放区,开辟沿海经济开发区等。

明确了对外开放的渠道。实行替代进口与出口导向相结合的战

略,既通过向发达国家出口一般加工产品来换取先进技术和设备,也向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出口技术含量相对较高,附加值相对较大的机电产品。

2.江泽民把对外开放提到一个新高度。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是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条重要途径,从而把对外开放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提出了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新思路。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对外开放新思路,这是党中央在中央文件上第一次提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观点。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则把“发展开放型经济”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目标。党的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必须“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这是我国对外开放理论的一个重要升华。

提出了“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新路径。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江泽民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扩大对外开放,必须更好地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同时并举、相互促进的开放战略,努力在“走出去”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他再次强调指出,必须始终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提出了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新课题。江泽民指出,必须从战略高

度认真对待经济安全问题。我们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维护国家的主权和经济社会安全,注意防范和化解国际风险的冲击”。

3.胡锦涛提出对外开放的新理念和新思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对外开放面临的内外条件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对此,胡锦涛提出一系列对外开放的新理念和新思路。

提出了“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胡锦涛指出,“要坚定不移地实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充分运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提供的各种有利条件,促进国家现代化建设”。需要强调的是,在开放进入新阶段之后,胡锦涛提出的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紧紧把握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日益复杂的关系,在对外开放中更多地考虑多边贸易体系中的责任,也更加充分地展现了一个经济大国负责任的风范。

提出了“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开放要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要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提出要“深化沿海开放,加快内地开放,提升沿边开放,实现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同时,还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优化资源配置,以开放促发展,在不断发展中扩大开放。

提出了“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开放目标。2007年6月25日,

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44次集体学习上,胡锦涛再次强调,要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这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对我国的对外开放所提的新的目标。

提出了“安全高效”的开放理念。随着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我国经济面临的风险日益增多,辩证地处理好对外开放与国家经济安全关系非常紧迫。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要“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胡锦涛指出,要“切实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完善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法律法规,构建有效的国家经济安全体制机制,增强国家经济安全监测和预警、危机反映和应对的能力,依法保护我国海外资产和人员安全”。

二、学术界对开放理念的研究

国外对开放研究可追溯到18世纪的自由贸易理论,以及二战后发展起来的发展经济学和国际政治经济学。在这其中,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了著名的“绝对优势学说”,认为各国要获得绝对优势,就必须在经济上开放,实行自由贸易。这为开放理论提供了第一块理论基石。而发展经济学中结构主义学说著名的“普雷维什命题”,则提出主要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的“外围”国家实行

对外开放,提高开放程度只会导致“贫困的恶性循环”。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国家政治经济学,它的开放观则体现了时代的特征。首先这一学说扩大了对外开放的视角,认为应该从国际关系这个更宽广的视角来看待对外开放问题。其次它拓展了对外开放的外部空间,强调了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的影响力。第三是强调对外开放的国内制度的影响,认为国家的社会制度、市场的成熟程度、政府的管理效率,以及国家的法律体系都对对外开放产生重要影响。2004年,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丹尼·罗德里克教授的《新全球经济与发展中国家:让开放起作用》一书,则从全球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实角度,提出发展中国家的决策者“应当紧紧把握推动投资、稳定宏观经济、开发人力资源和建立良好的治理体制等重点问题,而不应当让国际经济一体化左右自己的发展观”。这个观点提出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开放政策设计思路,对开放的研究有着积极的参考借鉴意义。

从我国学者的研究看,开放的理念具体包括:一是对外开放与对内发展。在开放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许多问题和矛盾,比如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如果说政策和体制上的非平衡性是已经实施的战略的基本特点,学术界普遍认为,以“统筹”来实现更全面、更协调的发展则是新阶段的新战略。二是引进外资与中国的技术进步。引进外资对中国的技术进步有积极的作用,但是,学者更关注如何处理好引进外资、技术进步与环境质量三者间的相互关系,打破有些企业存在的“二元结构”,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三是对外开放与经济安全问题。我国外贸依存度趋高,会危及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安全,应从优化

投资结构、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拉动内需、保持金融领域的独立性等方面来应对,并要有所防范。

三、新的开放理念的内涵特征和路径选择

综合以上研究,我们认为,新的开放理念,就是适应对外开放新阶段、新变化、新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完善内外互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其内涵有五大特征:

新课程改革的内涵及要求

新课程改革的内涵及要求 福民中心小学 1、课程文化的最终价值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每个学生的特点,适应每个学生的个性,促进每个学生充分发展。 2、新课改不仅仅是课程设计的变化,最重要的是教学价值的创新(教学价值:(a)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b)促进师生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c)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情感体验),是一种新的师生关系的构成(新的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其主体地位,教师是支持者、辅导者和合作者),更是一种新的教学关系的创造(新的教学关系:以学习为中心,强调学的核心地位,教是为了促进学,服务于学)。 3、新课改重视“五个提倡”和“四个主张”。“五个提倡”:即提倡问题意识、提倡综合运用、提倡实际生活能力的培养,提倡探究性学习,提倡与生活的联系。“四个主张”:主张把课堂还给学生,主张把班级还给学生,主张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主张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 4、叶圣陶先进教育思想的三个基本观点:(a)自主学习: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学生的自学自勉;(b)合作学习: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自由地展开讨论和交流;(c)探索学习:引导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 5、新课程对教师素质结构的要求 <一>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发展”;“承认差异,因材施教”;“立足于生活经验,关注科技动态”;关注“科学探究”和“平等对话”;教学评价应关注“发展”等理念。 〈二〉合理的知识结构:文化科学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新课程的教育观知识以及有关的学科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美学等) 〈三〉娴熟的教学技能:在传统的教学技能基础上,补充新的教学技能,如创设情境及联系生活实际的技能,探究技能,师生沟通的技能等。 〈四〉完善的能力结构:教育能力,教学监控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现代教育技能驾驭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吸取心知识的能力,灵活机动的教育机制等。 6、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哪些变化: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在对待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09、3、12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1.“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 2.开放型的新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 3.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制的牢固基石; 4.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 5.树立终身学习观,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 6.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静止观,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 7.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 8.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 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行为会发生哪些变化?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学生 2.在对待教与学的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学生 3.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 新课程要求教师怎样给自己定位? 1.文化的传播者2.潜能的开发者3.学习的促进者4.发展的伴随者5.教育的探究者 教师如何适应新课程所引起的变化? 1.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 2.重建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 3.改善知识结构,转变工作方式 4.掌握新的技能,学习新的技术 5.积极参与课程开发,通过研发提高自己 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创设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环境。 首先,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合作关系。其次,要建立正确的评价导向,第三,要给学生提供质疑的足够的时间。 二、合理引导,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引导学生养成提问的习惯。其次,要引导学生提高提问的质量,学生的提问要少而精。第三,要引导学生把握提问的时机。 三、改革教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让学生学会提问,就要改变传统的教法。要在预习中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要在实践中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怎样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一、学习新的课程理论,转变传统思想观念。 二、充分挖掘课程资源,丰富课程教学内容。 三、具体把握课程特征,体现课程综合实践活力(1)教学关系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2)课程开展的时空上体现灵活性(3)活动形式的多样化。 四、优化综合课程评价,强化课程综合实践功能

2016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解读

2016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解读 如何理解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 核心观点 新的发展理念,是“十三五”的灵魂 ●五大发展理念的基点是共同利益和整体利益,是实现个体与整体的共赢。这样一个发展理念,真正树立起来,是革命性的,是一场深刻的变革。 ●五大发展理念将会形成中国特有的发展文化,长期影响国人的价值观和是非标准;五大发展理念将催生一个更加成熟、更加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创新发展放在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就有着统领发展全局的意义。创新发展,包括着发展本身的创新、改革方式的创新、宏观调控的创新,意味着动力机制的转换。 ●协调发展新理念,强调的是全局下和整体中多方面、各层次、全方位的动态平衡和结构优化;同时,必须着眼于整体实力的提升,包括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 十八届五中全会在深入分析“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战略机遇、叠加矛盾、风险隐患和严峻挑战后,郑重宣示:我们要继续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同时,重申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求各级党委必须深化对发展规律的认识。

新的发展理念,是五中全会赋予“十三五”的灵魂。 全会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认为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号召全党同志要充分认识这场变革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理念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内嵌指南针,共同的事业需要共同的理念 所谓理念,我认为有两层内涵:其一,是理想+信念;其二,是建立在理性思考基础上、有理论依据和学理支持的正确观念。两个层次内涵的理念可以各自独立使用,但发展理念必须是两层内涵的有机统一。 五中全会提出的发展理念,在两层内涵上都有明确的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及很多具体目标的表述,就是第一层“理想+信念”发展理念的内涵。正是从这个内涵出发,提出了第二层内涵更为丰富具体的发展理念: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我们必须从两层内涵的统一来认识和把握新的发展理念。 五中全会之所以提出新的发展理念,又特别强调这是一场深刻变革,我认为主要源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

以精细化管理推进学校内涵发展

以精细化管理推进学校内涵发展 xx初级中学是一所边远农村初中,地处渝巫主干线,与云阳县农坝镇相邻,距开县县城50多公里。xx初中自1958年建校以来,在当地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历经无数河中人的不懈努力,现已建成设施齐备、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很高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学校现有24个教学班,教职工75人,在校学生1883人,其中寄读学生为1598人。 xx初中始终站在教育改革的前沿,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我们坚持以精细化管理推进学校内涵发展,让学校教师、学生都得到了好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效益,赢得了家长和社会的广泛赞誉。 一、思想引领,确立先进观念 学校办学首先是要用先进思想和理念来统领。学校管理首先是师生思想的管理,我们始终注重用素质教育思想引领教师,确立真正体现人本发展的现代教育观,并达成教育思想和行动的一致。 1、坚持以学生为体的育人观,实现学生的思想发展。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学生,努力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环境,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致力于挖掘学生的潜能,为每个学生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和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我们要求全体教师都有博爱的情怀,不分成绩的好差,经济条件的优劣,平等地对待每一名学生,对其倾注同样的热情和关爱。任课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知识基础智能发展状况,在教学中确立学科的起点,找准合适的切入点,分层要求,分类实施。班主任要

根据不同学生的身心特点和个性差异做好细致的思想工作,引导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就这方面而言,xx初中五十多名专任教师,每一位教师都是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有的代管留守儿童20多人;每位班主任对学生比自己的孩子还熟悉了解,每一位科任教师在教学中都重视学生的基础、爱好,分层教学,这无疑是对学生博爱的最好体现。 2、坚持精诚协作的团队观,形成有力的战斗集体。团结就是力量,要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大家都应齐心协力,集思广益,无论是教学管理,还是后勤服务;无论是年级组,还是教研组;无论是一个班级,还是一个年级,甚至整个学校,一班人均是一个整体,精诚合作,团结和谐。我们要求全体教师既要充分发展个人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更要相互尊重、互相学习、相互帮助、相互协作,共同创造一个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治学环境,学校通过生活上关心人,工作上激励人,感情上情系人等措施,让每位教职工有用武之地,不断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打造了xx初中一支团结协作,共同进步,战斗力强的优秀团队。 3、坚持追求一流的创业观,推进学校的快速发展。作为一所农村初中,要在基础薄弱的条件下快速发展,就必须在全体干部和教师中确立并能持之以恒追求一流艰苦创业的观念。2002年,xx初中新的领导班子组建后,在分析学校现状的基础上,确立了一系列促进学校发展的理念、目标、思路、措施,并将其分解细化为教师的个体奋斗方向,引领干部教师为实现学校的办学目标自觉行动。多年来,我们坚持办有特色的学校,育有思想的教师,教有潜力的学生,依托“名优学生”的培养,塑造一批“名优教师”,以“名优教师”为支撑办有广泛影响的

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1、关注学生发展。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这一理念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即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其次,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在进行学生教学发展过程中,老师的角色定位也很关键,正确的做法,老师应是一个引导者、方法的建立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 2.强调教师成长。 依据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其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 3、重视以学定教。 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改革,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的“以学定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提倡“以学定教”,主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六个方面评价。 ①情绪状态:学生是否具有浓厚的兴趣,对学习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否能长时间保持兴趣,能否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学习过程是否愉悦,学习愿望是否可以不断得以增强。 ②注意状态:学生是否始终关注讨论的主要问题,并能保持较长的注意力;学生的目光是否始终追随发言者(教师或学生)的一举一动;学生的倾听是否全神贯注,回答是否具有针对性。 ③参与状态: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习活动;是否积极主动地投入思考并踊跃发言,兴致勃勃地参与讨论和发言,是否自觉地进行练习。 ④交往状态:看整个课堂气氛是否民主、和谐、活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友好分工与合作;是否能虚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发言。遇到困难时,学生能否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

1、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关注人,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2、新的课程体系涵盖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 3、在新的课程结构中,小学阶段以——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高中以——为主;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分科课程,综合实践活动 4、课程标准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等方面的基本要求。知识、技能、能力、态度 5、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为主要目的。实践能力 6、新课程强调建立促进——全面发展、——不断提高和——改进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改进教学实践的评价功能 7、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的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本次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8、本次教学改革要求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义务教育素质教育理念)相适应的体现一的教育观念。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国家为了帮助学校更好地落实综合实践活动,特别指定了几个领域,它们是( abcd ) A、研究性学习; B、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C、劳动与技术教育; D、信息技术教育 2、在下列选项中,属于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课程主要内容的是(abcd) A、走进社会:B、珍惜环境;C、关爱他人:D、善待自己 3、在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课程标准内涵的是( cd ) A、规定·了本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 B、提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 C、提出了教学的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 D、规定了不同阶段的学生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4、在下列选项中,属于综合实践活动特性的是( abc ) A、整体性; B、开放性; C、生成性: D、自由性 5、新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主要体现在( abd ) A、加强了学科的综合性; B、设置综合课程 C、高中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D、增设综合实践活动

对新课程改革核心理念的理解.docx

谈谈我对新课程改革核心理念“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理解 伴随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的教育形式也迫切需要转变。为适应时代的需要,世纪之初,我国正在开展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运动。课程改革不仅需要有课程实施的行为方式的创新,更重要的是要有深层次的课程理念和课程制度的创新。课程改革的宗旨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下面我就谈一下我对这个核心理念的理解: 一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有: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时代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和完整的人格;加强课程与社会发展、 科技进步以及学生生活的联系;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创建富有个性的课程和学校文化;加快我国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的步伐,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理解 1新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定位在学生的发展上,主要提倡“以人为本”,就是指以能力、个性 和人格为核心的发展。课程改革是要培养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能力、发现问题及其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终生学习和创新的能力以及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课程改革是要培养学生的健全的良好的个性品;课程改革是要培养学生的完整人格。 2新课程是面向每一位学生。 教育是我国的发展的基础,面临的任务是不仅要为知识经济培养高素质尖端人才,又要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培养技术人才,还要为社会其他领域培养合格的建设者,也就是要适应和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在新课程实施中,就应该面向每位学生,认清每个学生的优势,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特长,使每位学生在能够在发挥自己的潜能,让他们拥有应该具备的技能,使每位学生各自走上不同的成才之路,成长为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人才,来适应我国发展的要求。 3新课程是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在课 程目标上具体体现就是使学生发展成为一个 “完整的人”。“完整的人”的涵义包括:人的完整性与生活得完整性。学生是 一个“完整的人”,关注学生作为“完整的人”的发展包括两层面的内容:

智慧教育的含义和内涵

智慧教育的内涵 欢迎关注教育技术读研笔记的博客,期待和您交流!概述 (1)智慧的含义具有以下几个观点: 在中文语境中,智慧是“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事物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英文语境中,智慧是用Wisdom一词表示,剑桥词典对智慧的解释是:“利用知识经验作出好的/善的决策和判断的能力”( Ability to Use Your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to Make Good Decisions and Judgments)。 学者祝智庭认为,智慧是一种高阶思维能力和复杂问题解决能力,智慧的精神内核是伦理道德和价值认同,智慧强调文化、认知、体验、行为的圆融统整。 霍华德·加德纳在《多元智能》提及智能是“在特定文化背景下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 (2)狭义的智慧教育与广义的智慧教育 我国学者靖国平认为,传统意义上的智慧教育是以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知识、形成学生的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以及培养学生能力的教育,是一种狭义的理解,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广义智慧教育是一种更为全面、丰富、多元、综合的智慧教育,它主要包含着三个既相互区分又彼此联系的方面:即理性(求知求真)智慧的教育、价值(求善求美)智慧的教育和实践(求实求行)智慧的教育。 (3)Smart Education 如IBM智慧地球(2009)对智慧教育的描述:灵活交互的学习环境(SMART IS Flexible learning in an 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通过教育网站访问世界一流的数字资源的课堂(SMART IS Accessing world class digital content via online education sites);使教师管理者能够、发展高价值的数字教学资源共享(SMART IS Sharing digital teaching resources across Australia and the world)。 从目前国际上用词习惯来看,Smart Education主要是指技术支持的智慧教育(Education for Wisdom with Technology) ,Smart一词首次被解释为“智能型,并具有独立工作的技术设备”。虑及国际用词习惯,用Smart来代替Wise/Wisdom

2打造校园文化推动内涵发展

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引领学校内涵发展 江苏省丹阳市访仙中心小学王二南 访仙中心小学是创办于1906年的百年老校。改革开放以来,学校一直以“立美育人”为办学宗旨,坚持以“科研为先导、教研为基础、师训为保证”,努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近年来,为了使这所百年老校能继续散发夺目的光彩,我们努力打造校园文化,走出一条让“求美”引领学校内涵发展之路。 一、美化校园环境,打造物质文化 自从1994年启动教育现代化工程以来,我们在“以软促硬、软硬并进,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指导方针引导下,实现了“一年小变、三年大变、五年全变、十年质变”的现代化建设,从而推动了校园文化建设的进程。 “一年小变”——是指启动教育现代化工程的1994年,我们投入60余万元完成了老校的内部改造,原有校舍修缮一新,校园内景点雏形初具,各类教育设施尤其是“三机一幕”在中心校各班一步到位。 “三年大变”——从1995年初到1997年,学校通过引资、集资、捐资、校办厂创收等手段,在市局和当地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下,投入300余万元,拆迁30户民房,征地12亩,改造了旧教学楼,新造了运动场;开辟发展了占地12亩的校办工业园;新建了综合楼,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充实到各教室、活动室,安装了校内闭路电视,开播了“小星星电视台”。 “五年全变”——从1996年下半年起,通过努力,在新世纪初,使访仙中心校成为一所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学校。主要完成了“南征”和“西扩”的硬件建设任务。占地面积从4000多平方米扩展到1.6万平方米,经费投入达到了800多万元;在校学生从500多人增加到1500多人。 “十年质变”——中心小学校园占地面积由原来的六亩多扩展到现在近四十亩,校舍建筑面积将从11000平方米扩展到20000平方米,学校为每班配备了多媒体电脑,学生课间随时可以在网上查阅资料。随后购进实物展示仪28台,可联结计算机的43英寸精显王背投彩电29台,数码摄像机两台,新建了3个网络教室,全校28个班已经全部建成了多媒体教室。开辟了教师、学生阅览室、科技活动室、音乐欣赏室、书法美术室、多功能活动室等32个活动教室,新建了学生餐厅。 尤其是校园的布局设计,像校门简捷明快,浮白黄色的“风帆”门朵象征着校园内访小学子在“书海扬帆”;校园花坛锦簇,草

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学习笔记

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读书笔记 之前对新课程的模糊认识,通过此书,进行了深刻的系统性的认识。阅读下来,对这本书的编排有大致的了解,是依照这样的思路编排的:为什么要进行改革,与以往课程的区别,新课程的特点。由于此书比较理论性,而且大多内容需系统认识,我的读书笔记形式主要以概括整理所学习到的知识,便于以后的重温与借鉴学习。 作为一名师范生,需要深刻理解新课程的理念与课程标准,同时要理解课程结构与教材的设计呈现,为以后的教学打下牢固的基础。因此我主要阅读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与课程结构,国家课程标准,新教材的设计与呈现这几个章节的内容。 一、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贯穿这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一基本的价值取向预示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价值转型。这本书,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方式以及学校文化重建的角度,具体阐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走出知识传授的目标取向,确立培养“整体的人”的课程目标 对这个基本理念的理解就是:追求学生的智力与人格发展,同时注重个体与自然、社会的联系。书上从以下两个层面内容阐述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 1、谋求学生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 传统的课程过于追求学术化,专门化,忽略了非学术性知识,如学生的生活环境与经验阅历,导致学生片面发展。同时,机械的、“填鸭式”的教学忽略了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否定性,忽视学生的自主性。因此,新课程改革把统整学生的知识学习与精神建构作为具体改革目标之一。 为实现这一目标,新课程首先通过制定国家课程标准的形式代替教学大纲。国家课程标准是对学生某一阶段的的学习结果作出最低、共同的要求。比原有的教学大纲更重视个体差异,重视学生个体的理解、想象和创造,这为学生的经验进入课堂调开了方便之门。就如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也如现在有些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就运用到了这一目标,层次性问题。 其次,国家课程标准把“过程与方法”作为和“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等重要的目标强度加以阐述,承认过程本身不仅具有手段性价值,亦具有目的性价值。当学生面对问题,花时间精力解决,结果可能“一无所获”,但是学生在学习解决问题所经历的过程,是具有真实意义地,并不是一无所获的。这样的评价给予学生鼓励与肯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追求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新课程要求人们放弃对自然、社会的主宰的要求,贯彻自然、社会与自我有机统一的原则,实现整体人的发展目标。新课程首先用一种整体主义的观点从三大关系上规划培养目标,即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致力于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自主性的和谐健康发展,以培养人格统整的人。如果人能善待生命,就不会出现“女博士生因恋爱问题而自杀”的现象。如果人能善待动物,就不会出现“清华学生用硫酸泼向狗熊来做实验”的闹剧。…… 其次,新课程强调学生的生活和经验回归,把自然、社会与自我作为课程开发的基本资源。如作为新课程亮点之一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就围绕这三条线索。 (二)破除书本知识的桎梏,构筑具有生活意义的课程内容

工作心得: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工作心得: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高等教育肩负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在新的历史时期,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不仅是一种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的拓展,更是一种发展理念和发展战略的转变。 一、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 1.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需要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是实现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 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具有高端引领作用,其发展水平和质量决定着人才的创新创造能力,决定着我们站在什么样的制高点上。我国是教育大国,但还不是教育强国,也不是高等教育强国,这是一个基本判断。 我们有近3000所大学,但跻身世界一流的大学屈指可数;我们拥有3000多万在校生规模,但人才培养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差距,一些毕业生的基本素养、动手能力、团队精神、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明显不足,优秀拔尖人才比较匮乏。所有这些,都阻碍了我们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进程。因此,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高教育质量,是我们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进程中的必然选择。 2.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应对国际竞争的需要

新的世纪,世界教育已经迈进了一个“战略谋划的世纪”。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和科技竞争,各国强烈地认识到高等教育引领创新发展、提高人才乃至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作用,纷纷出台相应政策和措施推动高等教育发展和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2009年,美国近140亿美元用来增加大学发展所需要的补助经费,欧洲公布了《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标准与指南》;2011年,英国公布了最新一版的高等教育质量准则,一些亚洲国家更是强化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大幅投资,创建高水平的教育基地。面对新一轮全球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浪潮,我们应该时刻保持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真抓实干,切实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增强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3.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我国已于2002年实现了大众高等教育的目标。但是,马丁?特罗教授指出,高等教育大众化并不仅仅是数量上的表现,三个阶段在教育观念、教学内容与形式、学术标准、管理与决策以及高等教育的功能、模式,招生和聘请老师的政策与办法等方面都存在着质的不同。他指出,如果只追求量的增长而不顾质的变化,将由于“无法解决增长所引起的问题”而陷入两难境地。美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用了30年,日本、韩国和巴西则分别用了23年、14年和26年。而我国仅从1998年到2002年,仅仅用了4年时间。由于我们的条件建设和制度建设都没有同步跟上,高等教育大发展在提供更多教育机会的同时,质量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存在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发展不够科学,要害是质量不高。 二、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不同阶段特征

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三层含义:第一,注重每一位学生。注重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第二,注重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段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协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第三,注重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教师不但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注重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协助学生建立爱心、同情心、责任感。下面,就课程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过程、学习方式、教师角色等方面阐述新课程改革的几个重要理念。 一、确立“课程是经验”的新型课程观。 课程观决定教学观,并所以决定教学改革的深度、广度。而新课程改革奉行的课程观是: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旨在使学生获得促其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体系,这意味着: 1、课程是一种经验,强调体验。这意味这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自身的理解,从而对给定的内容持续实行变革和创新,以使给定内容持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 2、课程是一种过程,强调参与与生成。教师和学生不再是外在于课程,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换言之,课程不但包括知识,而且包括学习者占有和获取知识的主体活动过程,所以说,自然即课程,生活即课程,自我即课程。

二、注重学生作为“整体人”的发展。 “整体的人”包括两层含义:人的完整性与生活的完整性。人是一个智力与人格和谐发展的有机整体,生活的完整性表明人与世界的其它构成——自然、社会是彼此交融的有机整体。 1、谋求学生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传统课程忽略乃至割裂了儿童的整体性。一方面,把学习等同于“读书”,读“专家编的书”,特别是几本要考试的“书”,而忽略了非学术性知识,如儿童的生活环境、经验、阅历,从而导致了学生片面发展。另一方面,机械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割裂了个体知识学习和精神构建。 A、制定国家课程标准,替代一直沿用的教学大纲,为学生的经验进入课堂打开了方便之门。 B、课程标准把“过程与方法”作为“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等重要的目标维度加以阐述。 2、追求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A、个体生活在自然中,生活在社会中,个体与自然和社会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美国教育哲学家杜威说:“只有建立起各种事物联结在一起世界,才能形成完整的人格。” B、新课程突破学科领域的束缚,强调儿童的生活和经验回归,把自然、社会与自我作为课程资源来开发。 三、构筑具有生活意义的课程内容。 1、增强课程的生活化。 2、凸现课程的综合化。

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内涵的理解

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内涵的个人理解 我想课堂改革是一个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不断的去完善课堂教学过程,它是没有终点同时与时代一起发展。虽然提倡新课标已经有好多年,但很多学校还是保持传统课堂的一个基本形式。 我下面第一个问题就是谈谈我对传统课堂的理解和为什么要课堂改革。传统课堂它灌输知识的模式,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无论老师讲得滔滔不绝,头头是道,要是学生不独立思考,没有形成自己的新的看法。这样的方式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而创造力会被慢慢的磨灭。创造力是可以改变世界的。灯泡的发明,让我们进入电气时代,汽车改变人类的交通方式,移动电话,电脑,互联网,诺贝尔奖都需要创新的能力。所以我想中国最优秀的中学生在参加国际的数学比赛,得到的结论是基本功很扎实,创新能力公认的不足是有一定原因的。第二个问题在传统课堂上基本上是老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老师和学生或者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形式特别少。老师上得不够精彩,学生不参与进来,当很多学生可以在一天的课堂中一天也不说话,上课时间又长,所以学生不喜欢上学,不喜欢学习就理所当然了。这样上课导致学生表达能力不强,说话的逻辑性和条理性,不太爱说话,比较内向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问题。中国人几乎没有阅读的习惯,即使你到了外面新华书城你也会发现大多数都是以盈利为目的各类学生的辅导书占据了书城。德国为什么如此经济发达,人的素质那么高?8000多万的德国人拥有全球第二大图书市场,德国还是全世界人均书店密度最高的国家。因为他们热爱阅读,善于学习,善于反思所以出了很多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作家,诗人。在科技,人才,教育方面也是世界领先的。 那么我想谈的第三个问题就是在课堂上小组合作,合作探究等团体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不要看小这些形式活动,这些形式可以给学生带来很多的能力培养。单单的学生或者老师讲都没有发挥集体的作用这也是传统课堂的一个弊端。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有不同的意见,不同的想法都要让学生去处理矛盾,问题的能力。同时团队的领导力也可以从中发挥作用,与其说学习不如说是探究,探究才是独立去想的问题,不能迷信权威。探究合作也就显得更重要了,现在已经不是一个靠个人单干的社会了。我们国家很多的团体运动项目根本玩不过其他国家比如篮球,足球,棒垒球等等很大程度是很难把人心聚集在一起。所以常常在工作中看到很多都是为了各自的利益在勾心斗角。 虽然改革的内容有很多个方面但基于我以上的三个问题就可以看出中国人的一些基本常见的问题1不爱阅读,不善于反思2创造能力不足3判断力批判性能力弱,迷信权威4缺乏独立思考容易人云亦云5缺少真善美的信仰。 经常看到在QQ群上说今天是腾讯的老板的生日,转发此消息可以有话费赠送,在QQ上显示你在抽奖中了多少钱,手机信息电话诈骗的案例。要是有点判断力针对这件事情多问几个问题我想也不会被骗。一台苹果手机,90%的利润都是被美国拿去,中国只是拿廉价的加工费,可想而知一个核心技术是多么的重要,这涉及到很多的技术科技实用创新。 要是教育只是为了教育如何做人,传播书本的知识,传道解惑授业,没有把创新能力当作培养重点我想以后的科技经济是很难上去的。记得在朋友圈上看到一篇美国老师和中国老师讲灰姑娘的故事,充分的显示想象力的差距。在美国10岁的孩子的英文课写作文的题目是《我怎么看人类的文化》。上历史课给学生扮演总统顾问,给国家决策当高参。在物理课是一个市政研究项目---城市的照明系统布局。美国老师竟然让10岁的孩子回答这样的问题:“如果你是杜鲁门总统的高级顾问,你将对美国投放原子弹持什么意见?我想这些问题该有多么的引起学生的兴趣,美国老师正是在是通过这些设问,向孩子们传输一种人道主义的价值观,引导孩子们去关注人类的命运,引导孩子们学习高屋建瓴地思考重大问题的方法。这些问题在课堂上都没有标准答案。只有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更加有想像力创造力的想法。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2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一】、“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二】、开放型的新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三】、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制的牢固基石。【四】、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五】、树立终身学习观,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六】、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静止观,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七】、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八】、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 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如何在教学中运用 如果说“旧”课程基本理念是以“知识学习”为中心,进而要以教师的“教”为重心而展开课堂教学过程的话,那么,“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以“学生成长”为中心,进而要以学生自主地、体验地、快乐地学习为重心而展开课堂教学过程。 教师在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当更加注重学生活动的设计; 教师的角色要从居高临下的“教导”变为平起平坐的“帮助”; 课堂的气氛要从注重纪律的严肃氛围变为注重学习的活跃氛围; 师生相处要从上下服从,变成师生交往、生生交流的互动关系; 总体说,就是要更加关注学生作为一个“人”的发展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新课程的定位,着眼于新世纪人才素质的需求,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重视教材的整体性,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传授知识和技能与培养能力和创新意识并重;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正是新课程所体现的课程理念。 (1)个性创新。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是一种智力支撑型经济,它的出现,使得知识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拥有先进的技术和最新的知识,尤其是拥有知识创新能力的人就显得更加重要。谁拥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谁就将领导世界的潮流。 (2)目标转变,确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整合。摒弃了以往片面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倾向。教师不是教给了学生多少的知识与技能,而是教会了学生如何去学习、如何做人。 (3)主动学习。学生学习方式上,改变了过去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练习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师在其中只起到了助、引导的作用。在概念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教师及教材所展示的背景,不是教师告之结论,而是在教师的帮助、引导下,由学生自主地去观察、发现、搜集信息、并用已有知识对所获信息进行归整。给学生提供了许多创造性思维的学习机会。新课程改革将突出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地位,而教师将成为课堂学习的一员,师生共同探究,发现问题,探索新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索,强调研究性学习,将成为新课程改革发展的又一方向。 (4)回归生活。旧课程的一个主要缺点是课程内容陈旧且脱离生活实际,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缺乏意义,新课程改革打破了学科的本位主义框框,删除了

新课程理念有哪些

新课程理念有哪些? 一、“以人为本”,以“学生地发展为根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关注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和谐发展。 二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根据学生已有的生经验和认知基础,加强学用结合,便于学生更好地学习。 三加强教学知识的形成和学生学习过程地体验,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 四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五、奖励激励,提高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六、学生应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七、加强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八、建立一种民主的、平等的、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 九、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 十、树立终生学习观,终生学习是每个社会成员基本的生存方式。 十一、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探索学生主体性学习方式,改变教师填鸭式教学变为启发式教学。 十二、搞好合作性学习。加强小组合作学习,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大局意识。 十三、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使学生拥有一个健全的人格。 十四、搞好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是通过检验教学目标的达成,形成反馈,为教学设计的修改提供依据。在评价中要引导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以便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十三、搞好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是通过检验教学目标的达成,形成教学反馈,为教学设计的修改提供依据。在评价中要引导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以便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及其基本含义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及其基本含义 课程本是用来培养学生、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手段。但课程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却清楚地表明,并非所有课程都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有的课程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反而成了学生发展的障碍,束缚了学生的发展。我国的课程就存在这方面的问题。从总体上看,我国现阶段的课程主要是一种以社会为指向、以知识为中心的学科课程。这种课程的突出特点是重社会的要求,轻儿童的需要;重人类的种族经验,经儿童的个人经验;重知识的逻辑体系,轻儿童的心理特点。 我国中小学正在进行实施素质教育的教育改革。素质教育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所以说,素质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发展、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与这种教育相适应的课程改革,也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包括课程改革)都在强调:每个人“必须有能力在自己的一生中抓住和利用各种机会、去更新、深化和进一步充实最初获得的知识,使自己适应不断变革的世界”。认为,教育应围绕四种基本学习能力加以安排,也被称为教育的四个支柱:(1)学会认识,即学会学习,掌握认识世界的手段;(2)学会做事,即学会在一定环境中工作的能力,以便能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3)学会共同生活,即能够与他人一道参与

人的所有活动并在活动中进行合作;(4)学会生存,即充分地发展自己的人格,并能以不断增强的自主性、判断力和个人责任感来行动。这四个支柱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每一个都应该得到同等重视,使教育成为受教育者个人和社会成员在认识和实践方面的一种全面的、终生持续不断的经历。这种扩大了的教育新概念应该使每一个人都能发现、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潜力,也应有助于挖掘出隐藏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财富。上述思想已经渗透到不少国家和地区的课程改革之中,对我国的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因此,这种课程与儿童之间经常存在着明显的脱节甚至对立。在重视这种课程的人看来,“儿童只不过是未成熟而有待于成熟的人;是知识浅薄而有待于加深的人;他的经验狭隘而有待于扩大。他的本分是被动的容纳或接受。当他是驯良的和服从的时候,他的职责便完成了”。很显然,这种课程是不利于学生发展的。 这是课程价值取向定位问题。在如何处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上,新课程定位在人的发展上,具体指向以能力和个性为核心的发展。课程改革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和整理的能力、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终生学习和创新的能力以及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课程改革要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基础教育是国民的奠基工程,面临的任务既要瞄准知识经济的需要培养高素质尖端人才,又要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培养人才和合格的建设者。因此,在新课程实施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认清每个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的过程。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能够想像,没有教学改革的课程改革,最终的结果充其量只能局限于教科书的更替。这一部分围绕教与学两个方面,探讨教学规范的转型,重建教、学、教材、教师与学生的概念,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等问题。同时倡导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 第五部分是规范教材的开发与管理。鉴于我国的教育理论背景与实践传统,教科书是现阶段课程的核心因素。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教科书建设方面坚持“抓大放小”的原则,制定具有必须开放性的课程计划框架,集中力量建设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套《国家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为教科书的“一标多本”建立前所未有的课程开发平台,让教科书走向市场,鼓励社会各界学有专长的人士参加到教科书建设中来。同时为了确保教科书的质量,国家将制定相应教科书编写资格认定制度与教科书的审定制度。同时倡导用心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 参考资料四: 新课程改革的资料是什么? 答: 一、课程改革的目标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

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群众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构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职责感,发奋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潜质、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构成用心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构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一样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取性。 改变课程资料“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资料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