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开放理念的理论渊源和内涵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开放理念的理论渊源和内涵特征
一、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开放的论述
1.邓小平最先提出和系统阐述我国对外开放战略。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第一个完整系统地阐述了我国的对外开放战略思想,并立足中国国情,从全局着眼,对对外开放做了具体的部署。
明确了对外开放的对象和范围。
邓小平提出“我们是三方面的开放。
一个是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开放,我们吸收外资、引进技术等等,主要从那里来。
一个是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开放。
还有一个是对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开放。
”因此,开放就是对世界上所有国家开放,对各种类型的国家开放。
开放的范围先从经济领域的开放开始,以此为重点,扩展到文化、教育、科技等多领域的开放。
明确了对外开放的区域和步骤。
提出先从东南沿海地区开始,逐步向内陆地区扩展,最后形成沿海、沿江、沿边、沿路地区以及内陆大城市等多层次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
明确了对外开放的载体。
提出先创办经济特区,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和“桥梁”,然后是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建立经济技术开放区,开辟沿海经济开发区等。
明确了对外开放的渠道。
实行替代进口与出口导向相结合的战
略,既通过向发达国家出口一般加工产品来换取先进技术和设备,也向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出口技术含量相对较高,附加值相对较大的机电产品。
2.江泽民把对外开放提到一个新高度。
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是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条重要途径,从而把对外开放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提出了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新思路。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对外开放新思路,这是党中央在中央文件上第一次提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观点。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则把“发展开放型经济”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目标。
党的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必须“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这是我国对外开放理论的一个重要升华。
提出了“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新路径。
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江泽民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扩大对外开放,必须更好地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同时并举、相互促进的开放战略,努力在“走出去”方面取得明显进展。
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他再次强调指出,必须始终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提出了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新课题。
江泽民指出,必须从战略高
度认真对待经济安全问题。
我们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维护国家的主权和经济社会安全,注意防范和化解国际风险的冲击”。
3.胡锦涛提出对外开放的新理念和新思路。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对外开放面临的内外条件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对此,胡锦涛提出一系列对外开放的新理念和新思路。
提出了“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胡锦涛指出,“要坚定不移地实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充分运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提供的各种有利条件,促进国家现代化建设”。
需要强调的是,在开放进入新阶段之后,胡锦涛提出的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紧紧把握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日益复杂的关系,在对外开放中更多地考虑多边贸易体系中的责任,也更加充分地展现了一个经济大国负责任的风范。
提出了“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开放要求。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要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提出要“深化沿海开放,加快内地开放,提升沿边开放,实现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
同时,还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优化资源配置,以开放促发展,在不断发展中扩大开放。
提出了“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开放目标。
2007年6月25日,
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44次集体学习上,胡锦涛再次强调,要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这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对我国的对外开放所提的新的目标。
提出了“安全高效”的开放理念。
随着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我国经济面临的风险日益增多,辩证地处理好对外开放与国家经济安全关系非常紧迫。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要“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胡锦涛指出,要“切实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完善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法律法规,构建有效的国家经济安全体制机制,增强国家经济安全监测和预警、危机反映和应对的能力,依法保护我国海外资产和人员安全”。
二、学术界对开放理念的研究
国外对开放研究可追溯到18世纪的自由贸易理论,以及二战后发展起来的发展经济学和国际政治经济学。
在这其中,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了著名的“绝对优势学说”,认为各国要获得绝对优势,就必须在经济上开放,实行自由贸易。
这为开放理论提供了第一块理论基石。
而发展经济学中结构主义学说著名的“普雷维什命题”,则提出主要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的“外围”国家实行
对外开放,提高开放程度只会导致“贫困的恶性循环”。
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国家政治经济学,它的开放观则体现了时代的特征。
首先这一学说扩大了对外开放的视角,认为应该从国际关系这个更宽广的视角来看待对外开放问题。
其次它拓展了对外开放的外部空间,强调了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的影响力。
第三是强调对外开放的国内制度的影响,认为国家的社会制度、市场的成熟程度、政府的管理效率,以及国家的法律体系都对对外开放产生重要影响。
2004年,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丹尼·罗德里克教授的《新全球经济与发展中国家:让开放起作用》一书,则从全球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实角度,提出发展中国家的决策者“应当紧紧把握推动投资、稳定宏观经济、开发人力资源和建立良好的治理体制等重点问题,而不应当让国际经济一体化左右自己的发展观”。
这个观点提出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开放政策设计思路,对开放的研究有着积极的参考借鉴意义。
从我国学者的研究看,开放的理念具体包括:一是对外开放与对内发展。
在开放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许多问题和矛盾,比如发展的不平衡问题。
如果说政策和体制上的非平衡性是已经实施的战略的基本特点,学术界普遍认为,以“统筹”来实现更全面、更协调的发展则是新阶段的新战略。
二是引进外资与中国的技术进步。
引进外资对中国的技术进步有积极的作用,但是,学者更关注如何处理好引进外资、技术进步与环境质量三者间的相互关系,打破有些企业存在的“二元结构”,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是对外开放与经济安全问题。
我国外贸依存度趋高,会危及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安全,应从优化
投资结构、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拉动内需、保持金融领域的独立性等方面来应对,并要有所防范。
三、新的开放理念的内涵特征和路径选择
综合以上研究,我们认为,新的开放理念,就是适应对外开放新阶段、新变化、新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完善内外互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其内涵有五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