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基本要求

合集下载

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基本要求

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基本要求

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基本要求新课改是顺应社会教育发展的新需求,我认为有以下几点是课改的基本要求: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突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要把学生看成有情感、有需要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和考试的“机器”,要积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通过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潜质达到教育目标,要善于发展学生的优点并帮助其提高,不要唯成绩论、唯表现论,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

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它包括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也包括实施课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如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

积极主动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提出基本要求。

特别强调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行及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科学人文性课程:这种课程以科学为基础,以人自身的完善和解放为最高目的,强调人的科学素养与人文修养的辨证统一,致于科学知识,科学态度和人文精神的沟通与融合,力求把“学会生存”“学会尊重、理解、宽容”、“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创造”等教育理念贯穿到课程发展的各个方面。

新课程理念下的备课有哪些基本要求

新课程理念下的备课有哪些基本要求

.新课程理念下的备课有哪些基本要求?答:一、教学目标制定要准确所谓目标准确,意指制定的教学目标既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既不是低标准的,又不是高不可攀的。

二、内容选择要合理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是备好课的前提,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依据知识的特点、教材的编写意图、完成教学任务需要的时间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等因素来决定。

三、作好教学内容分析,突出重点,击破难点,抓住关键几乎每节课都有它的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重点、难点部分的教学处理要害就是这节课的关键,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主要体现在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突破上。

一般说来,一节课中学生需要掌握的主要内容(包括知识、方法、经验、思想)就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而学生理解存在困难的地方、教学难于实施的地方,就是教学难点。

四、要全面了解学生水平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智力能力水平,是确定学生的学习方法、选择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设计教学方案的重要依据。

如果学生对相关的旧知识掌握不好,就会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因此,在备课时,我们要根据所教内容,找出新旧内容之间的关联,寻找学生的现实水平,明确未来要达到的水平,以便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备学生”,只有这样,我们在备课、上课时才能有的放矢。

五、学法制定要恰当,切合学生实际六、教学方法要精选,体现教学方式的转变和课堂环境的改善七、问题设计要精当八、教学细节要周密安排九、教具和课件准备要充分十、练习设计要精当2.教科书文本内容分析的维度是什么?答:进行教科书文本的内容分析,选择恰当的分析维度至关重要。

这往往决定着教科书文本研究的成败。

教科书文本内容分析的常见项目包括如下六个方面: 1.内容难度2.设计风格3.课程容量4.编写体例 5.呈现风格6.课程的综合性(课程内容的整合)3.在备课活动中,教师要备学生的哪些方面?答:(一)备学生的学科认知特点和规律 (二)备学生的知识基础 (三)备学生的经验、思想和生活关注点 (四)备学生的能力(五)备学生的情感因素 (六)备学生的身心特征4.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小学备课包括什么内容?答:当前,备课的基本内容包括:(1)研究课程标准。

新课改的基本理念

新课改的基本理念

新课改的基本理念新课程与教师1、确定课程意识,由课程的执行者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开发者.2、具有反思意识,由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创新思维的培育者.3、树立资源意识,由"个体劳动者"转变为"大教育"的合作者,有效开发利用资源.4、由课程计划的执行者转变成课程的建构者.5、由教学的管理者变为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合作者.8、从教研关系看,教师是教育的研究者.9、教学与课程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1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学生.12、在对待教学上,强调帮助,引导学生.13、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1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关系上,强调合作.(同事及家长等)15、文化的传播者,潜能的开发者,学习的促进者,发展的伴随者,教育的探究者.新课程与学生: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新课程下的课程1、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义务教育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分科课程综合课程相结合,高中分科课程为主。

2、强调课程综合,设置许多综合学科。

如艺术,综合实践等。

主要是强调学科整合,三维目标整合。

3、开放活动课程:观念开放,教材开放,主体开放,教学过程开放,评价开放。

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它是一门综合课程,经验课程。

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

特点:整体性,实际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

主要内容: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区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

新课程与评价1、重视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多元化;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多样化;强调参与,互动,自评,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中心的转移。

2、发展性课程评价的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促使课程不段改进提高,面向多元。

4、新评价观的主要内容:(1)对学生评价: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承认学生间有差异,消除“差生”定位,进行个性化评价,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反对否定性评价。

新课程标准的四个基本理念

新课程标准的四个基本理念

新课程标准的四个基本理念
一、注重学生发展
传统的课程体系偏重于书本知识的传授,往往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而新课程标准则强调,教育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意味着,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水平,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二、强调课程整合
传统的课程体系往往将各个学科割裂开来,缺乏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整合。

而新课程标准则强调,课程应该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学科之间应该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这意味着,教育应该注重课程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倡导自主学习
传统的课程体系往往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

而新课程标准则强调,教育应该倡导自主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这意味着,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四、关注评价改革
传统的评价体系往往采用单一的考试方式,缺乏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

而新课程标准则强调,评价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和方法。

这意味着,教育应该注重评价的多样性和科学性,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标准的四个基本理念体现了现代教育的基本思想和发展方向。

它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课程的整合和自主学习,关注评价改革。

这些理念将有助于推动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新课程理念下的备课有哪些基本要求.

新课程理念下的备课有哪些基本要求.

新课程理念下的备课有哪些基本要求?刘敬中新课程指导下的备课有哪些基本要求?一、备课要体现预设与生成的统一在备课时,教师要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内在联系。

所谓预设,就是根据教育目标和学生的兴趣、学习需要以及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教育活动。

所谓“生成”是指师生依据学生的兴趣、经验、和需要,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进行有效的动态的调整,以引导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进行新知识的探究活动。

在生成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和物质环境,关注、支持、引导学生的主动探索和交往的欲望,满足他们自主活动、自发学习的需要。

教师“预设”和学生的“生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同等的价值,而且“预设”和“生成”不是截然分开割的两个部分。

以自己原来的设计和组织预设课程经验为基础,吸纳生成课程的理念和做法,经过同化、顺应,把原有经验整合为自己的经验。

在考虑教育活动方案时,多几种假设,多几种课程发展的可能性,以便在实施过程中能够对孩子的不同反应有所应对。

当发现孩子有了真正感兴趣而且有价值的事物和现象时,教师应大胆打破原来的计划,调整教育活动内容。

当发现原定的活动时间、进度不符合实际情况时,教师不要拘泥于原定计划,可以顺应事情的自然发展,因事利导。

二、备课要体现尊重差异性原理在备课中只有正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把它当做一种资源开发和利用,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潜能,让所有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探索活动,各尽其长,各有所得,不同程度地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这才是真正落实新课程理念。

教师只有密切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才有针对性,才会更有效。

备课时尊重学生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首先,教师备课时要有学生个体的差异意识,这样备课时才会有所构思;其次,教师要设计分层教学教案,把学生的差异性发展放在第一位;第三,教学时教师必须真正让学生找到自己的“位置”,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在分层教学中让学生各得其所;第四,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体现学生的自身价值,从而产生良性循环。

新课程理念有哪些

新课程理念有哪些

新课程理念有哪些?一、“以人为本”,以“学生地发展为根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关注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和谐发展。

二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根据学生已有的生经验和认知基础,加强学用结合,便于学生更好地学习。

三加强教学知识的形成和学生学习过程地体验,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

四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五、奖励激励,提高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

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六、学生应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七、加强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八、建立一种民主的、平等的、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

九、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

十、树立终生学习观,终生学习是每个社会成员基本的生存方式。

十一、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

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探索学生主体性学习方式,改变教师填鸭式教学变为启发式教学。

十二、搞好合作性学习。

加强小组合作学习,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大局意识。

十三、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使学生拥有一个健全的人格。

十四、搞好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主要是通过检验教学目标的达成,形成反馈,为教学设计的修改提供依据。

在评价中要引导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以便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十三、搞好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主要是通过检验教学目标的达成,形成教学反馈,为教学设计的修改提供依据。

在评价中要引导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以便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

有关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有关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一、有关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这个理念体现在具体教学中,它意味着:第一要关注每一位学生。

第二要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第三要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一)、生物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1、“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要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同等的学习机会,使所有的学生通过生物课程和学习,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获得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课程的内容呈现多样性,应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以便适应不同智力水平、性格、兴趣、思维方式学生的需要;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教师在学习资源的分配上对待每一个学生应该是公平的;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教师对待每一个学生的评价必须公正。

2、“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理念:(1)、科学态度和科学的世界观。

(2)、科学探究方法与技能:科学探究活动是指学生们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科学探究更重要的是在于它的过程而不完全是结果。

学生进行探究的真正意图,不仅在于掌握生物学知识本身,而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让他们亲身体会科学家是如何困惑于问题、如何假设问题的“答案”、考虑从哪些途径去解决问题,并以此渐渐地养成探究的态度、方法和思维的品质。

(3)、突出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即教育、教学内容的出发点不仅于科学知识本身,也强调三者之间的关系。

(4)、生物学知识和技能3、关于“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二)、新课程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学习:以往的教学比较普遍存在“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课本为中心”的情况,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而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得到发展;依靠学生查阅资料、集体讨论为主的学习活动很少;教师经常布置的作业多是书面习题和阅读教科书,而很少布置如观察、制作、实验、读课外书、社会调查等实验性作业;学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将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而是师生生命的交融;学生获得的也不再只是知识和能力,还有成功的喜悦和心灵的震撼;教学活动所展现的不仅仅是科学与艺术的光芒,还有人性的魅力。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

因此,要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基本要求。

1.体现课标精神和学科教学思想。

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

因此,要切实转变教育思想,以学生的身心发展素质为基础,以科学的学习规律为依据,以科学的学习方法为纲要,以发展思维、提高学习能力为主线,以素质充分发展为目标,以高效的学习思路为设计蓝图,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中,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获得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形成较强的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使其身心素质和谐发展。

2.体现课程性质和课程价值。

新课程的实施关键在于教师领会新教材,把握新教材,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正确并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教材处理得当,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充分发掘教材的教育价值,教学内容的选择体现新课程的理念,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与发展需要,做到继承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简易性、知识性与实效性、健身性相结合,新兴体育运动项目与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相结合,既要执行新课标精神,充分体现课程性质和课程价值,也要考虑到教学内容的综合性,以及体育课程各个阶段的目标,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教学内容的纵横联系、教学时数、教学条件等各方面的因素,选择学生必需的、基础的、后天生存和发展必备的、学科中最有价值的知识技能,使学习成为学生有趣的活动,从而实现教学内容的最优化。

3.教学目标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

科学的教学目标是落实教学内容的全面性、教育对象的全体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

教学目标的制订是在深刻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吃透《体育与健康》新教材,理清本节课教学的知识点的认识层次、能力培养要求、情感教育要求等,熟悉本节课教学的认知内容及认知内容的发生过程与教材编写思路,在了解学生现有知识状况、学习本节课铺垫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认知结构特征的基础上,依据教学内容在本节课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提炼概括出本节课的知识点。

完整版)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完整版)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完整版)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新课程改革的三大基本理念是:关注学生发展、强调教师成长和重视以学定教。

在关注学生发展方面,课堂教学评价应体现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理念。

这一理念应体现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要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同时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研究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

在学生教学发展过程中,老师的角色定位也很关键,正确的做法是老师应是一个引导者和方法的建立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充分发挥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能动性。

强调教师成长是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

课堂教学评价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

重视以学定教是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

要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的“以学定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

提倡“以学定教”,主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六个方面评价。

情绪状态方面,评价学生是否具有浓厚的兴趣,对研究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否能长时间保持兴趣,能否自我调节和控制研究情绪;研究过程是否愉悦,研究愿望是否可以不断得以增强。

注意状态方面,评价学生是否始终关注讨论的主要问题,并能保持较长的注意力;学生的目光是否始终追随发言者(教师或学生)的一举一动;学生的倾听是否全神贯注,回答是否具有针对性。

参与状态方面,评价学生是否全员参与研究活动;是否积极主动地投入思考并踊跃发言,兴致勃勃地参与讨论和发言,是否自觉地进行练。

交往状态方面,评价整个课堂气氛是否民主、和谐、活跃;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是否友好分工与合作;是否能虚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发言。

遇到困难时,学生能否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引言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是为了适应新时代对语文教育发展的要求,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

本文将介绍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1. 个体化教学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倡导个体化教学,重视学生个别差异的平衡发展。

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求,采用差异化的教学策略和评价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语文能力。

2. 综合素养培养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不只注重语言技能的培养,更注重对文化、人文、道德等方面的教育。

通过丰富的语文研究内容和活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综合素养。

3. 融通性研究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鼓励融通性研究,即通过跨学科的研究和活动,将语文知识和技能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促进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融通性研究可以增强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研究动力。

4. 实践性研究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重视实践性研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实际生活中的语言运用和创作活动。

通过实践性研究,学生能够将学到的语文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提高语文能力的实效性和应用性。

5. 教育公平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教育公平,要求每个学生都有平等的语文研究机会。

通过提供多样化的研究资源和支持,帮助弱势学生克服困难,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同时,关注地区的教育差异,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结论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个体化教学、综合素养培养、融通性学习、实践性学习和教育公平。

这些理念的实施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

新课程基本理念与操作策略

新课程基本理念与操作策略

04
新课程教师角色与专业发展
教师角色一:引导者
01
02
03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作为引导者,应积极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
创设学习情境
教师需创设丰富多样的学 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 热情,促进知识的理解和 应用。
指导学习方法
教师需根据学生的学习特 点,指导其掌握科学的学 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及时有效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理念二:以能力为导向
总结词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强调知识的应用和实践。
详细描述
新课程强调以能力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师需要关注知识的应用和实践,通过多种形 式的实践活动和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创新。同时,教师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 题解决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评价和调整。
03
新课程评价方式
评价方式一: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的定义
过程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评 价,旨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 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过程性评价的优势
过程性评价能够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 情况,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 ,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过程性评价的方法
过程性评价的方法包括观察、记录、 测验、问卷调查、案例分析等,通过 多种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教师角色二:合作者
与学生共同探究
教师作为合作者,应与学 生共同开展探究活动,促 进师生间的交流与合作。
分享教学资源
教师应积极分享教学资源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 材料,促进其全面发展。
关注学生个性差异

新课程新理念新课堂新要求

新课程新理念新课堂新要求

新课程新理念新课堂新要求一、新课程的基本特点课程改革主要体现于以下“六改变”:(1)改变过去偏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去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积极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5)改变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6)改变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施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在学科课标中,提出了“三维目标”,不仅强调知识和能力,更强调过程和方法,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关注人的心灵,关注人的素养。

知识层面:知识与技能思维层面:过程与方法育人层面:情感、态度、价值观事实上,任何一门学科都应包含三个层面:知识、思维、育人。

任何一门学科功能都是以育人为旨归。

让学生学会求知,又要学会做人,应成为学科教学的根本任务。

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学生是学校、课堂、学习的主人。

“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点燃的火把。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中指出:“保持一个人的首创精神和创造力量而不放弃把他放在真实生活中的需要,传递文化而不用现成的模式去压抑他;鼓励他发挥他的天才、能力和个人的表达方式,而不助成他的个人主义;密切注意每一个人的独特性,而不忽视创造也是一种集体活动。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新课程标准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其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发展为导向,以素质教育为核心。

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首先,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灌输式教学,而新课程标准则强调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果。

其次,新课程标准以发展为导向。

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新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

教育应该是一个系统性、全面性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追求分数和知识的填鸭式教学。

因此,新课程标准的导向理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最后,新课程标准以素质教育为核心。

素质教育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核心理念是培养学生的品德、智慧、体魄、美感等多方面的素质。

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知识学习的同时,更加关注自身的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与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一脉相承的,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发展为导向,以素质教育为核心。

这种基本理念的提出,对于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应该深刻理解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切实贯彻落实,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新课标的教学理念随着时代的变迁,教育也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

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旨在推动学校教育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

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强调教师的引导和促进作用,以及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介绍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一、以学生为中心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即将学生放在教育活动的核心位置。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和差异,并根据其特点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和培养。

同时,在教育活动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自己成长过程中最主要、最积极、最直接参与者。

二、注重学生全面发展新课标提倡“素质教育”,即强调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而非单一知识技能。

这需要我们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智育、德育、体育、美育等各个方面。

在课堂上,我们应该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让他们在不断探索中全面成长。

三、强调教师的引导和促进作用新课标认为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需要扮演更多的角色。

例如,教师需要成为学生的引路人、指导者、启示者和促进者。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让他们在自己探索和实践中获得成长。

四、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新课标强调评价是教育活动不可或缺的环节。

但与传统评价方式不同,新课标提倡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这意味着我们不能仅仅通过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而应该从各个方面考察他们的综合素质。

例如,在日常教学中可以采用观察记录法、作品展示法等方式来对学生进行评价。

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新课标强调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逐渐成为自己的主人,具有独立思考、自我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课程设计和实践中。

六、注重跨学科教育新课标提倡跨学科教育,即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融合到一起进行教学。

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

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

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新课程标准的制定是教育领域的一次重大改革,其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发展为导向,以素质教育为目标。

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首先,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指导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思考、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其次,新课程标准以发展为导向。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发展是教育的核心目标,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此,新课程标准要求教育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最后,新课程标准以素质教育为目标。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育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科知识,还要注重学生的道德素养、审美情感、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培养。

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社会责任感等。

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能够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总之,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发展为导向,以素质教育为目标。

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将有利于促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我们应该认真贯彻新课程标准,切实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努力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

新课程理念基本要求

新课程理念基本要求

新课程理念基本要求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备课的基本要求1、备课要体现预设与生成的内在联系。

所谓预设,就是根据教育目标和学生的兴趣、学习需要以及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各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教育活动。

所谓“生成”,是指师生依据学生的兴趣、经验和需要,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进行有效的动态性调整,以引导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进行新知识的探究活动。

老师的“预设”和学生的“生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同等的价值,而且“预设”和“生成”不是截然分割的两个部分。

备课首先就要让预设和生成和谐统一。

当发现学生有了真正有价值的问题或话题时,教师应大胆打破原来的计划,调整教学内容。

当发现原定的活动时间、进度不符合实际情况时,可以顺应事情的自然发展,因势利导。

为此,预设要有弹性和开放性,给生成腾出空间;生成的动态性又成为下一次预设的向导,从而提高了预设的可变性。

2、备课要体现尊重差异性的理念。

在备课中要正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把它当做一种资源去开发和利用,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潜能,让所有的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探索过程,不同程度地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这才是真正落实新课程理念,实施素质教育。

备课时,尊重学生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首先教师头脑中要始终有学生的个体差异意识,这样在备课时才会构思;其次,教师要设计分层教学教案,把学生的差异性发展放在第一位;第三,教学时教师必须真正让学生找到自己的“位置”,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在分层教学中让学生各得其所;第四,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体现学生的自身价值,从而产生良性循环。

如我们在备课时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目标的制定、分层教学及作业中都可以充分照顾到学生的差异性。

3、备课体现生活化的理念首先要分析教材,有针对性地搜集相关资料信息并进行筛选;第二,平时做个有心人,经常搜集积累一些教学资料;第三,学会储备,平时搜集的资料要分类保管;第四,资源共享。

在备课时,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将所搜集的资料融入到教学设计中,力争做到:(1)学“生活”。

新课程理念对教学活动设计的基本要求

新课程理念对教学活动设计的基本要求

新课程理念对教学活动设计的基本要求在新课程理念下,物理课程的标准中将科学探究作为内容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正确处理好各种学习方式与探究式学习方式之间的关系,做到既充分发挥传统教学方法的作用优势,又能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是每一个教师都必须面临和思考的问题。

一、正确处理传统教学模式与探究式学习和关系探究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在物理教学中,应注重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以形成优化的教学模式,改变以往以书本、教师、课堂为中心的状况。

在物理教学中需要不同的教学模式相互补充,相互借鉴,发挥各自的作用。

另外教学方法的选择:一个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另一个是学习的目标。

二、教学活动设计的基本观点教学活动是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活动的方式集中反映了教师的教学设计思想。

在教学活动设计过程中,应明确的基本观点如下:1、根据课程目标的要求全面理解和把握教学的基本内容和初中阶段学生应达到的层次和要求。

2、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3、教学活动的设计要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4、积极创设科学探究的情景,按照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要求来设计、组织和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

5、合理开发利用教学活动设计所需要的实践资源和素质资源,切实提供和保证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机会。

6、在探究活动中,教师应当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确定和合作学习的开展。

三、教学活动设计的环节1、科学探究活动内容的选择。

一类是教科书本身强调的内容,另一类是源于与物理学有关的实际例子。

2、确定教学组织形式。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知识结构和基础确定相应的教学组织形式,对于初中物理课堂教学,通常是用教师引导下的探究学习。

3、活动材料的准备。

探究活动方案确定后,应准备好相应的材料或器材。

4、探究活动时间根据探究活动内容而定。

如有的探究内容可将一节课分成两节课进行。

四、多种形式探究性活动过程的设计由于学生的心理因素、不同地区学校环境资源、不同教师特长等,探究式活动设计必须是灵活多样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备课的基本要求1、备课要体现预设与生成的内在联系。

所谓预设,就是根据教育目标和学生的兴趣、学习需要以及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各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教育活动。

所谓“生成”,是指师生依据学生的兴趣、经验和需要,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进行有效的动态性调整,以引导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进行新知识的探究活动。

老师的“预设”和学生的“生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同等的价值,而且“预设”和“生成”不是截然分割的两个部分。

备课首先就要让预设和生成和谐统一。

当发现学生有了真正有价值的问题或话题时,教师应大胆打破原来的计划,调整教学内容。

当发现原定的活动时间、进度不符合实际情况时,可以顺应事情的自然发展,因势利导。

为此,预设要有弹性和开放性,给生成腾出空间;生成的动态性又成为下一次预设的向导,从而提高了预设的可变性。

2、备课要体现尊重差异性的理念。

在备课中要正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把它当做一种资源去开发和利用,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潜能,让所有的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探索过程,不同程度地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这才是真正落实新课程理念,实施素质教育。

备课时,尊重学生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首先教师头脑中要始终有学生的个体差异意识,这样在备课时才会构思;其次,教师要设计分层教学教案,把学生的差异性发展放在第一位;第三,教学时教师必须真正让学生找到自己的“位置”,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在分层教学中让学生各得其所;第四,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体现学生的自身价值,从而产生良性循环。

如我们在备课时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目标的制定、分层教学及作业中都可以充分照顾到学生的差异性。

3、备课体现生活化的理念首先要分析教材,有针对性地搜集相关资料信息并进行筛选;第二,平时做个有心人,经常搜集积累一些教学资料;第三,学会储备,平时搜集的资料要分类保管;第四,资源共享。

在备课时,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将所搜集的资料融入到教学设计中,力争做到: (1)学“生活”。

创设生活情境,将问题巧妙地“设计”到生活情境中,使学生觉得有情趣,学有所得。

(2)用“生活”。

学以致用,应用所学的生活知识解决一些问题。

(3)服务“生活”。

因为有很多知识都是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

所以,要为学生创设这样的机会,增强这样的意识。

(4)创造“生活”。

这是一个高要求,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进行一些有意义的构思。

4、备课要体现课程资源整合的理念进行课程资源的整合要做到:(1)目标整合:以学生发展作为指导思想,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2)内容整合:一是以直接体验和自主操作的活动性学习方式为主,二是以学生的自身兴趣、经验和需要为出发点创设有教育潜力的情境,让学生参加各类数学活动;(3)形式融合:凸显“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课程设计要在现实数学教学活动过程中进行整合;(4)各种资源的整合:课程资源的整合必须实现各种资源的优化组合,从而达到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

5、备课要体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转变的理念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改的显著特征。

学习方式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及其关系,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

所以,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促进学生发展更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要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及其对应的教学方式,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文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

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评课的基本要求1评课的观点要正确、鲜明。

评课提出的观点要符合教学本质,符合教学规律,要做到旗帜鲜明,这才会起导向作用。

2、评课要主次分明。

评课切忌面面俱到、主次不分,无论是优劣,都要抓主要观点进行评点。

主要的详细点评,次要的言简意赅。

3、评课要因课而宜。

课的性质不同,其侧重点也不同。

检查性评课,突出“实”,倡导“促”;研究性评课,突出“研”,倡导“争”;指导性评课,突出“导”,倡导“帮”。

.4、评课要讲究说话技巧。

评课语言力求口语化,做到浅显、易懂,语言要平和,忌用说教的口吻。

对执教者存在的问题,提法应委婉含蓄。

提出建议时,尽量使用商量的语气。

这样才容易使执教者与听课者乐于接受。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说课的内容(一)说教材——目标与内容的确定、选取和分析1、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要求,说出所教学课题的教材主要内容,说明该课题教材内容的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关系,各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2、说出本课时(或几个课时)的具体教学目标以及确定目标的依据。

教学目标是教学总体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培养目标和教学的认知与方法目标。

(2)保证知识内容的科学性和注意知识体系的系统性。

(3)立足于打好基础,着眼于培养能力,注重全面发展。

(4)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在教学中的自然体现与渗透。

(5)教学的深度与广度既要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又要符合班级学生实际,符合学生心理及思维发展规律。

(6)为保证教学目标的切实实施和达标情况的检测,教学目标的表达应尽可能简洁、明确并且便于测量。

3、分析教材的编写思路和结构特点,说出重点、难点。

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是不同的课堂教学结构取得最佳教学效果所采用的共同的方法。

(二)说学生——分析学习主体,研究学法1.说出自己如何教会学生会学。

2.说出自己如何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学习的具体过程(过程中的几个环节、几种方式)以及学生对问题的思维过程。

3.说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具体方面和培养途径,如课程标准所强调的识记、理解、运用三种基本的学习能力。

4.说如何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维,高效学习。

(三)说教法——介绍选择“教”的方法与策略1.说出该教学内容所适合采用的哪种(或哪几种)方法,以及这种(或这些)教学方法的具体操作要点。

2.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点,把握兴趣点的具体措施。

3.突出如何遵循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思维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教学原则。

4.本节课或本单元教学如何加强双基、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提高觉悟。

5.说出该教学内容如何适时恰当地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及其媒体以及这样做的理由。

6.说明板书设计,包括安排哪些内容,怎样编排,有何个性等。

(四)说教学程序——介绍教学过程设计1.说出整堂课的设计思路及程序。

2、说出主要教学程序与环节的理论依据。

3、说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安排。

1.讲解法讲解法是由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有系统地讲述的一种教学方法。

其特点是以教师为主导,利用口头语言作为传递知识的基本工具,学生是知识信息的接受者。

讲解法的基本要求:(1)科学性。

讲解的内容要准确无误,即讲概念要清楚,把握好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阐述命题证明、推理要合乎逻辑,思路和方法要明确、清晰。

(2)系统性。

讲解要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注意学生理解问题的认识规律,使讲授内容系统化。

(3)启发性。

讲授中要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思维活动。

运用讲解法不等于“满堂灌”、注入式。

教师的讲解要善于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激发疑问,使学生与教师积极配合,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4)艺术性。

讲解的语言要清晰、洗炼、准确、生动,尽量做到深入浅出,通俗而不失严谨。

讲解语言音量适当,抑扬顿挫,富有情趣,快慢适当。

(5)情感性。

讲授课容易让学生产生枯燥无味之感,因此,情感因素的注入和喧染是提高讲授效果的最佳方法。

讲解法的优点:能够保持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教学时间和进度便于教师控制,并且所授内容能保持流畅与连贯;便于重点内容的分析、难点的突破,易于帮助学生抓住问题的关键,节约教学时间。

讲解法的缺点:教学中学生参与少,容易造成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不利于能力的培养;不易照顾学生中思维反应快与慢的两端,只能面向中等学生。

2、讨论法讨论法是学生根据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在集体中,相互交流个人的看法,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

讨论法的主要特点是:信息交流既不同于讲解法的单向交流,也不同于谈话法的双向交流,而是讨论集体成员之间的多向信息交流。

学生的发言可以及时获得反馈信息,调节自己的观点,课堂气氛活跃。

讨论法的基本要求:(1)讨论前师生都要做好充分准备。

教师要向学生提出讨论的课题,指出注意事项,布置一些阅读的参考资料,每个学生都应按要求做好讨论发言准备。

(2)讨论题需简要明确,有具体的目标,问题深浅适当。

(3)讨论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4)每个问题讨论结束时,教师要作小结。

讨论法的教学程序:(1)学生自学。

教师指定自学内容,提出学习目标、并指出重、难点。

(2)自行讲解。

教师把要讨论的内容,按概念、命题、例题、习题等分成若干单元,把学生分成小组或全班一起进行讨论,讨论时可选出主讲人,以主讲人讲述为主,其余成员补充为辅。

(3)相互讨论。

在教师启发下,对主讲的结果正确与否?有无不同解法等进行讨论。

(4)单元结论。

在相互讨论之后,教师归纳出正确结论,进行单元小结。

(5)全课总结。

待所设计的每个单元都讨论结束后,教师对全课内容进行总结,布置相应的练习、作业。

讨论法的优点:讨论活动是以学生自己的活动为中心,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十分有益的;讨论前需要学生自学并准备发言提纲,这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讨论中的发言固然要围绕讨论的中心,但又可以不受教材的限制,因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精神。

讨论法的缺点:课堂组织教学不易控制;比较耗费教学时间。

讨论法可使每个学生展示自己的思想,这样的交流可以促使他们认知结构的完善。

另外,也可以发挥每个人的个性特征,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创造力。

这种方法在国外是普遍采用的方法,而在我国却用之甚少,很值得深入研究。

3.发现法发现法又称探索法、研究法、现代启发式或问题教学法。

指教师在学生学习概念、命题时,只是给他一些事实(例)和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教学方法。

它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独立实现认识过程,即在教师的启发下,使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科学认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步骤;研究对象的起因和内部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概念或解决问题。

发现法就其思想渊源来说,有着悠久历史,但是引起人们对发现法的重新关注和研究,是由于20世纪60年代布鲁纳的大力倡导。

布鲁纳认为,要培养具有发明创造才能的科技人才,不但要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而且要发展学生对待学习的探索性态度,从而大力提倡广泛使用发现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