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复习重点总结(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
1、发热:是指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
2、问诊:是医生通过对患者或相关人员的系统询问获取病史资料,经过综合分析而做出临床诊断的一种诊法。
3、Virchow淋巴结:胸部肿瘤如肺癌可向右侧锁骨上或腋窝淋巴结转移,胃癌多向左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因此处系胸导管进颈静脉的入口,这种肿大的淋巴结称为Virchow淋巴结。
常为胃癌、食道癌转移的标志
4、Musset征:指与颈动脉搏动一致的点头运动,见于严重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5、麻痹性斜视:由支配眼肌运动的神经核、神经或眼外肌本身器质性病变所产生的斜视,多由颅脑外伤、鼻咽癌、脑炎、脑膜炎、脑脓肿、脑血管病变所引起。
6、老年环:指角膜边缘及周围出现灰白色混浊环,多见于老年人。
是类脂质沉着的结果
7、Kayser-Fleischer 环:角膜边缘出现黄色或棕褐色的色素环,环的外缘较清晰,內缘较模糊,是铜代谢障碍的结果,见于肝豆状核变性。
8、近反射:双眼内聚、瞳孔缩小和晶状体的调节统称为近反射。
(眼球运动受动眼、滑车、外展3对脑神经支配)
9、颈部的两大三角区域颈前三角为胸锁乳突肌内缘、下颌骨下缘与前正中线之间的区域;颈后三角为胸锁乳突肌的后缘、锁骨上缘与斜方肌前缘之间的三角
10、Oliver 征:指主动脉弓动脉瘤时,由于心脏收缩时瘤体膨大将气管压向后下,因而没随心脏搏动可以出到气管的向下拽动(大量胸腔积液、积气、纵隔肿瘤及单侧甲状腺肿大可将气管推向健侧,而肺不张、肺硬化、胸膜粘连可将气管拉向患侧)
11、肺尖,突出于锁骨之上,其最高点近于锁骨的胸骨端,达第一胸椎的水平,距锁骨上缘约3cm
12、三凹征:因气流不能顺利进入肺内,故当吸气时呼吸机收缩,造成肺内负压极度增高,从而引起锁骨上窝、胸骨上窝及肋间隙向内凹陷。
属于吸气性呼吸困难(常见于气管阻塞、气管肿瘤及气管异物与之对应的呼气性呼吸困难常见于支气管哮喘,慢阻肺)
13、语音震颤:为被检查者发出语音时,声波起源于喉部,沿气管,支气管及肺泡传到胸壁所引起共鸣的振动,可由检查者的手触及,又称触觉震颤。
(其强弱取决于气管,支气管是否通畅,胸壁传导是否良好而定)
14、胸膜摩擦感:指记性胸膜炎时,因纤维蛋白沉着于两层胸膜,使其表面变为粗糙,呼吸时脏层和壁层胸膜相互摩擦,可由检查者手感觉到
15、库斯莫尔呼吸,亦称酸中毒大呼吸:指严重代谢性酸中毒时,病人可出现节律不齐,呼吸深而大、不感呼吸困难的呼吸。
(该呼吸有利于排出较多的CO2,从而缓解代谢性酸中毒,常见于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症状)
16、负性心尖搏动:指心脏收缩时心尖部胸壁搏动内陷。
见于黏连性心包炎或心包与周围组织广泛黏连,左室移位亦可引起。
17、Austin Flint杂音:由于中、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导致左室舒张期容量负荷过高,使二尖瓣基本处于半关闭状态,呈现相对狭窄而产生杂音。
18、Graham Steell杂音:杂音柔和、较局限、称舒张期递减型、吹风样,于吸气末增强,常合并P2亢进。
常见于二尖瓣狭窄伴明显肺动脉高压。
19、水脉冲:搏动骤起骤落,犹如潮水涨落。
P163
20、奇脉:是指吸气时搏动明显减弱或消失,系左心室搏血量减少所致。
P163
21、枪击音:在外周较大动脉表面,常选择股动脉,轻放听诊器模型体件时可闻及与心跳一
致短促如射枪的声音。
22、舟状腹:严重患者前腹壁凹陷几乎粘近脊柱,肋弓、髂嵴及耻骨联合显露,使腹外形如舟状,见于恶病质如结核病、恶性肿瘤等慢性消耗性疾病。
23、胸膜炎三联症:指腹膜炎患者常有腹肌紧张、压痛与反跳痛,亦称腹膜刺激征。
P179
24、墨菲征阳性:在吸气过程中发炎的胆囊下移时碰到用力按压的拇指,即可引起疼痛,此为胆囊疼痛,如因剧烈疼痛而致吸气中止称为墨菲征阳性。
25、移动性浊音:指因体位不同而出现浊音区变动的现象。
26、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指病理情况下,中性粒细胞核象可发生变化,出现核左移或核右移的现象。
27、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的百分率增高时称为核左移。
常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及急性溶血反应等。
28、核右移:周围血中若出现中性粒细胞核出现5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者,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及造血功能衰退,亦见于亢进药物代谢。
29、类白细胞反应:是指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而产生的类似白血病反应的血象反应。
30、红细胞沉降率:(ESR或血沉率):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率。
31、血细胞比容:HCT,又称血细胞压积(PCV),指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
32、血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是反映外轴血红细胞体积异质的参数。
33、肾血浆清除率:指双肾于单位时间内能将若干毫升血浆中所含的某物质全部加以清除
34、高钾血症:指血清钾超过5.5mmol/L。
35、心肌肌钙蛋白(cTn)肌肉收缩的调节蛋白
36、呼吸困难:指患者主观感到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上表现呼吸运动用力,严重时可出现张口呼吸,鼻翼扇动,端坐呼吸甚至发绀,呼吸辅助机参与呼吸运动,并且可有呼吸频率,深度,节律的改变
37、呕血:是上消化道疾病或全身性疾病所致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血液经口腔呕出。
常伴有黑便。
38、便血:是指消化道出血,血液由肛门排出。
39、
二、简答
1、致热源的分类:
①外源性致热原:包括各种微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如细菌、病毒、真菌及细菌毒素;
炎性渗出物及无菌性坏死组织;抗原抗体复合物;某些类固醇物质;多糖体成分及多核苷酸、淋巴细胞激活因子。
②内源性热源:又称白细胞致热原,如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及干扰素等。
2、热型定义及代表疾病:
①稽留热:是指体温恒定的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②弛张热:又称败血症热型。
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③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
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④波状热: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
见于布氏杆菌病。
⑤回归热:体温急剧上升至39℃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
见于回归热、
霍奇金病等、
⑥不规则热: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等。
3、水肿发病机制:
①毛细血管动力学改变:毛细血管内静水压升高: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增高:组织间隙机械压力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
②钠水潴留:肾小球滤过功能降低及肾小管对钠水的重吸收增加
③静脉、淋巴回流障碍
4、全身性水肿主要有:
①心源性水肿②肾源性水肿③肝源性水肿p14
5、深部触诊法分:
深部滑行触诊--见于腹腔包块及胃肠病变检查
双手触诊法--肝、脾、肾及腹腔肿物检查
深压触诊法--阑尾、胆囊及输尿管检查
冲击触诊法,即浮沉触诊法--用于大量腹水时肝、脾及腹腔包块难触者
6、腋窝淋巴结分群(上肢最大的淋巴结组群)
①外侧淋巴结群②肩胛下淋巴结群③胸肌淋巴结群④中央淋巴结群⑤液间淋巴结群
检查顺序:⑤→①
7、问诊的内容:一般项目;主诉;现病史;既往史;系统回顾;个人史;婚姻史;月经史与生育史;家庭史
8、现病史的内容及程序询问:
起病情况与患病时间;主要症状的特点;病因与诱因;病情的发展与演变;伴随病状;诊疗经过;病程中的一般情况。
9、四对鼻窦:上颌窦、额窦、筛窦及蝶窦。
10、扁桃体增大分度:I度--不超过咽腭弓;II度--超过咽腭弓;III度--达到或超过咽后壁中线。
11、甲状腺肿大分度:I度--不能看出肿大但能触及者;II度--能看到肿大又能触及者,但在胸锁乳突肌及以内者;III度--超过胸锁乳突肌外缘(引起甲状腺肿大的原因有:甲亢单纯性甲状腺肿甲状腺癌慢性淋巴性甲状腺炎甲状旁腺腺瘤)
12、病理反射(指锥体束病损时,大脑失去了对脑干和脊髓的抑制作用而出现的异常反射)有:①Babinski征②Oppenheim征③Gordon 征④Hoffnann
脑膜刺激征:①颈强直②Kemig③Brudzinski征
13、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增多有:急性感染; 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血虚报破坏;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白血骨髓增生性疾病及恶性肿瘤。
P247
14、血沉的病理性增快:各种炎症性疾病;组织损伤及坏死;恶性肿瘤;各种原因导致血浆球蛋白相对或绝对增高;其他如部分贫血患者、胆固醇增高等。
15、漏出液及渗出液鉴别要点
鉴别要点漏出液渗出液
原因非炎症所致炎症、肿瘤、化学或物理性刺激外观淡黄色,浆液性不定,可为血性、脓性、乳糜性等透明度透明或微浊多浑浊
比重低于1.018 高于1.018
凝固不自溶能自溶
粘蛋白定性阴性阳性
蛋白定量(g/L)<25 >30
葡糖糖定量与血糖相近常低于血糖水平
细胞计数(*10^4/l)常<100 常>500
细胞分类以淋巴细胞间皮细胞为主中性粒细胞或淋巴细胞为主
细菌学检测阴性可找到病原菌
积液/血清总蛋白<0.5 >0.5
积液/血清LDH比值<0.6 >0.6
LDH(IU) <200 >200
16、高钾血症发生机制:
摄入过多; 排出减少;细胞内钾外移增多;假性高钾
17、心肌梗死改变分:
①缺血型改变:T波改变、最早心内膜下肌层
②损伤型改变:主要ST段抬高
③坏死型改变:出现异常Q波
18、心肌梗死分期:
①超急性期,即超急性损伤期:高大T波,无异常Q波
②急性期,出现异常Q波或QS波,T波倒臵
③近期(亚急性期)抬高的ST段恢复,Q波持续存在
④陈旧期(愈合期)T波倒臵,残留Q波
19、心肌梗死基本图形的意义:
①缺血性T波改变最常见,但对心肌梗死的诊断的特异性较差
②损伤型ST段改变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的特异性较强
③典型的坏死型Q波被认为是心肌梗死可靠的诊断依据
20、室性期前收缩心电图表现:
①期前出现的QRS-T 波前无P波或无相关的P波
②期前出现的QRS形态宽大畸形
③往往为完全性代偿间歇
21、发热的原因:
①感染性发热,各种病原体如病毒、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其中细菌最常见
②非感染性发热,主要有:血液病;结缔组织疾病;变态反应性疾病;内分泌代谢疾病;血栓及栓塞疾病;颅内疾病;皮肤病变;恶性肿瘤;物理及化学性损害;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
23.腹痛的发生机制:
内脏性腹痛:特点:疼痛部位不确切,接近腹中线;疼痛感觉模糊;常伴恶心,呕吐,出汗等其他自主神经兴奋症状。
躯体性腹痛:特点:定位准确,可在腹部一侧;程度剧烈而持续;可有局部腹肌强直;腹痛可因咳嗽,体位变化而加重。
牵涉痛:特点:定位明确;疼痛剧烈;有压痛,肌紧张及感觉过敏等。
24.肺下界确定位臵:常在锁骨中线、腋中线及肩甲下角线上叩诊,正常分别为6、8、10肋间隙。
25.肺下界移动范围的叩诊方法:首先在平静呼吸时于肩甲线上叩出肺下界的位臵,嘱受检者做深吸气后在屏住呼吸的同时,沿该线继续向下叩诊,当由清音变为浊音时,即为肩甲线
上肺下界的最低点,再深呼气后屏住呼吸自肩甲下角水平向下叩诊,当清音变为浊音的时候,即为肺下界的最高点。
正常人肺下界的移动范围为6-8cm。
26、湿啰音(呼吸音外的附加音)产生机制及特点:机制:由于吸气时气体通过呼吸道内的分泌物如渗出液、痰液、血液、粘液和脓液等,形成的水泡破裂所产生的声音,又称水泡音;或由于小支气管壁因分泌物粘着而陷闭,当吸气时突然张开重新充气所产生的爆裂声。
特点:断续而短暂,一次常连续多个出现,于吸气时或吸气终末较为明显,有时也出现于呼气早期,部位较稳定,性质不易变,中、小湿啰音可同时存在,咳嗽后可减轻或消失。
27.干啰音的产生机制及特点:机制:由于气管、支气管或细支气管狭窄或部分阻塞,空气吸入或呼出时形成湍流所产生的声音。
特点:持续时间长,吸气及呼气时均可听及,但以呼气时明显,其强度和性质易改变,部位易变化。
28、心脏瓣膜的五个听诊区:二尖瓣区――心尖搏动最强点,即心尖区;肺动脉瓣区――胸骨左缘第二肋间;主动脉瓣区――胸骨右缘第二肋间;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胸骨左缘第三肋间,即Erb区;三尖瓣区――胸骨下端左缘,即胸骨左缘第4 5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