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联知识大全
写对联的知识
![写对联的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66c450f5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a5.png)
写对联的知识
写对联的知识有很多,以下为您推荐:
1.上下联字数相等。
除了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
2.上下联平仄声合律。
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的尾字用仄声,下联的尾字用平声。
3.上下联词性相对。
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上下联内容相关。
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5.横批保持从右至左。
横批即如对联的横额,横批从右至左,符合古人书写习惯。
对联应掌握的90个知识点
![对联应掌握的90个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d9c28046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bf.png)
对联应掌握的90个知识点1、【对句】即“对联”中的“对”,是相互成对而没有统一中心的上下两句。
一般有出句和应句,多由两人以上互相应对完成。
如:张之洞,陶然亭。
2、【联语】在对句的基础上有统一的中心和主题的上下两句,一般由一人单独完成,多独立悬挂出来。
如:水清鱼读月,花静鸟谈天。
3、【对联】是对句和联语的合称,是由两串等长、成文和互相对仗的汉字序列组成的独立文体,它以对偶句为基本形式,讲求声韵,格式自由的独立的文学艺术,它萌发于民间具对偶特点的对句,而后孕育于诗歌、骈赋,最后脱体于律诗成为对独立的对联。
它具有民俗性、文学性、艺术性和实用性。
它既独立于与诗、词、曲、赋、散文、谜语、俚语等各种文字艺术表现形式以外,但又能包容这些艺术形式的特长。
因过去对联常题写在楹柱上,所以也称楹联。
4、【对联的历史】目前认为,它萌芽于律诗之前,发展于律诗之后,鼎盛于诗、词日益衰落的清代,至今仍被广泛地使用。
从历史朝代来说,对联的萌芽阶段:从汉晋到唐;发展阶段:从五代到元;繁盛阶段:明清两代。
5、【桃符】据传,古代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桃树下有神荼(音“图”)、郁垒二神,主管万鬼,如遇作祟的鬼,他们就把它捆起来喂老虎。
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中原春节就户悬“桃梗”,又称“桃符”,即在桃木板上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悬挂在门两旁,为驱避鬼怪。
到五代时,桃木板上的神像就演变为书写文字的对联。
6、【对联与文字】汉族语言不同于其它民族语言,其它民族语言往往很难做出文字上的两两相对和形式工整协调的对联。
汉语文字字形方正,结构优美,音节分明,声调匀称。
因此,汉字便于形成对句,适合创作对联。
汉字的特点使对联成为汉语言文学所独具的一种艺术形式,各种拼音文字都不可能产生对联。
7、【副】对联以副计量,上下联(全联)合称“一副对联”。
8、【言】诗体的“言”以每一句的字数计算,如五言、七言……对联则以上联(或下联)的字数计算,如“愿闻己过;求通民情”为四言;“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为七言。
对联的内容知识点总结
![对联的内容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f2aab79e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3f.png)
一、对联的历史渊源对联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族的宴会习俗,先民在宴会上,往往以竹简、画绢等形式,贴各种文字、图案或符号,以示欢庆。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为了寄以美好的祝愿,往往以对仗的方法。
后来又发展到用纸笔书写。
至唐代,对联制度尚未完备,新年才用红纸经行联赋。
宋代晚年击毁辽金,货币紊乱,百姓纳闷,“赏诗室”致力破新之道。
快慢格成为时尚,联分上下。
元代后则出现"家金盏映彩悬凤阙"的横批联,称之为顶。
民国年间进入末段,走转型,三联"新沁章第一柳祖兴;照世在咸阳方兴治"自给自足,四联"几世皇钟传万姓;尝闻帝谕铸千秋"等引人入胜催人发想。
新中国末期伐自旧制后,为至4根后惠绑着部他们聚首、彩印、制作、镌刻、临定悬。
文革早期开始在面壁函因所得,正值联联穿,意新知套二门。
二、对联的表现手法对联是一种运用对仗、呼应等手法进行排列组合的艺术形式。
在对联的创作中,艺术家通常会运用以下手法:1、对仗:即对联中的上下句在意义上相关联,而且在音韵上也应呼应相成。
2、对比:对联的上下句往往通过对比的手法,表现出同一主题的两个不同方面。
3、对续:对联的上下句在内容上呼应相续,使得整个对联更加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所要表达的意境。
4、对话:对联的上下句通常是在对话中进行对仗,呈现出一种朗朗上口的效果。
5、对趣:对联的上下句通常通过呼应对仗的手法,使得整个对联更加有趣味性。
三、对联的艺术特色对联作为一种中国传统文学形式,有着独特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精炼简约:对联要求在有限的字数内表达丰富的意境,因此对联往往表现出精炼、简约的特色。
2、形式规范:对联的形式要求较为规范,通常采用四字、六字或八字的句式,整个对联要求节奏韵律感较强。
3、意境深厚:对联作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通常要求表达深刻的思想和情感,因此对联在表现意境的深厚上有一定的要求。
4、音律优雅:对联在表达上除了要求意义上的呼应对仗外,还要求在声韵上有一定的优美感,因此对联在音韵上比较注重。
对联全部知识点总结
![对联全部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31846614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cf.png)
一、对联的历史来源和发展对联起源于我国秦汉时期,当时以四句诗的形式作对联,又称“四岳贺门”或“四岳庆门”。
后来,随着唐宋时期文学的发展,对联逐渐演变成了以对仗押韵的形式定型。
明清时期,对联在民间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和应用,成为了民间文化的一部分。
如今,对联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深远。
二、对联的结构特点1. 对仗:对联的最基本特征之一是对仗,也是其独特之处。
对仗即为前后句之间的词语要相呼应、相互呼应。
2. 押韵:对联的第二个特征是押韵,即对联中的句子末尾一定要形成韵脚。
3. 形式简洁:对联的形式要求简洁明了,一般以四个字或七个字为主,少量可用六个字。
4. 含义深刻:对联的另一个特点是蕴含深刻的哲理或情感,能够表达出丰富的内涵。
三、对联的分类对联根据其结构和意义可分为很多种类,如:1. 顶联和联:一般对联由两联组成,上联叫“顶联”,下联叫“联子”。
2. 四言对联和七言对联:根据对联的字数可分为四言对联和七言对联。
3. 对仗对联和押韵对联:根据对联的音韵特点可分为对仗对联和押韵对联。
4. 主题对联:根据对联所表达的内容可分为吉祥对联、励志对联、爱情对联等。
5. 形式对联和抽象对联:根据对联所表达的形式和抽象意义可分为形式对联和抽象对联。
四、对联的应用领域对联作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被广泛应用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如:1. 庆祝活动:对联作为一种吉祥之语,常常出现在庆祝活动中,如婚礼、生日、节日等。
2. 装饰艺术:对联也是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中的一种形式,常出现在门楣、廊柱、屏风等处。
3. 文学作品:对联作为一种文学形式,也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如诗歌、散文等。
4. 文化活动:对联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活动中的一部分,如对联比赛、对联展览等。
对联作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韵味,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对联的艺术鉴赏要点包括:1. 对仗:对联的对仗要求前后句之间的字句要相呼应、相互呼应,形成一种对称美。
对联知识要点整理初中
![对联知识要点整理初中](https://img.taocdn.com/s3/m/a2f52040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05.png)
对联知识要点整理初中一、对联的定义和历史1. 对联是汉字文化的瑰宝,是一种用对仗的方式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文学形式。
2. 对联起源于古代汉字的书法练习,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
3. 对联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被广泛应用于传统节日、庆典等场合。
二、对联的基本要素1. 上下联:对联由上联和下联组成,上下联之间需要形成对仗关系。
2. 韵律:对联需要符合一定的韵律规则,如平仄、押韵等。
3. 对仗:对联的上下联需要在意义和结构上形成对仗关系,通常有对偶、对句、对联等形式。
4. 内容:对联的内容可以是各种各样的主题,如祝福、励志、嘲讽等,但需要简洁明了,表达准确。
三、对联的分类和形式1. 根据字数:对联可以分为四言、六言、八言对联等,根据字数的不同,对联的形式也有所区别。
2. 根据内容:对联可以分为吉祥对联、庆典对联、讽刺对联等,不同的内容会带给人不同的情感和体验。
3. 根据形式:对联可以分为对偶对联、对句对联、对联对联等,不同的形式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和效果。
四、对联的创作技巧和要求1. 确定主题:对联的创作首先要确定主题,明确要表达的情感或思想。
2. 简洁明了:对联的表达要简洁明了,避免冗长和重复。
3. 用词精准:对联要使用准确、恰当的词汇,使表达更加准确和生动。
4. 语言优美:对联要求语言流畅、优美,句式要多样化,以增加表达的韵味和美感。
5. 丰富想象:对联可以运用比喻、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丰富想象力,增强表达的效果。
五、对联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1.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2. 对联可以传递文化信息,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思想,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观赏性。
3. 对联在节日庆典、婚嫁喜庆等场合被广泛应用,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六、对联的习作和欣赏1. 学习对联需要不断进行习作和练习,通过模仿和创新,提高对联的创作水平。
2. 对联的欣赏可以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对文学艺术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完整版)对联知识大全
![(完整版)对联知识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dff9de3d8762caaedc33d428.png)
对联知识大全一、什么叫对联:对联又名对子,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上、木头上、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辞典》释),来源于律诗的四联八句。
二、对联的形式对联有联语和对句之分。
○对句没有特别的形式要求,主要是口头进行,诉之于听觉,倘记录于书面,则按联语形式但决不带横额。
○联语必须写出来张贴或悬挂;有些还必须配上横额。
联语可以用任何书体来书写。
上联:第一句,叫出句,也叫出联,如门第春常在下联:第二句,叫对(应)句或应联,如人家庆有余横额:也叫横批或横披。
如福星高照其贴法有三:甲式(传统式):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横额文字顺序为从右至左。
乙式(常用):上联在基下联在右,横额顺序也是从左至右。
丙式(不常见式):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横额顺序却是从左至右。
对联的形式,按时间和场合分:1.春联:春节时张贴在门上的对联;2.楹联:用于堂屋、大厅前部柱子上的对联,多缕刻于木版悬挂在柱上,具有永久性;如:一九七九年,杭州“岳庙”修复一新,当代著名词人兼书法家赵扑初,化用岳飞《满江红》词意,为重新塑好的岳飞巨像两边的大柱上,精心撰写了一幅古为今用、气魄宏伟大新楹联:观瞻气象耀民魂,喜今朝祠宇,重开老柏,千寻抬头望// 收拾山河酬状志,看此日神州,奋起新程,万里驾长车。
3.装饰联:多悬挂在堂屋墙上中堂画两侧、书房墙壁上或悬挂在名胜古迹的壁柱上;4.喜联:用于祝贺婚娶、建新屋、迁居;如婚联:巧借花容添月色欣逢秋夜作春宵5.寿联:他人过生日,送对联祝寿;如:福如东海阔寿比南山高6.挽联:哀悼死者的对联。
如:悼念敬爱的周总理的一幅挽联:心血劳干革命事业似巍巍泰山震环宇骨灰撒遍总理恩情如滴滴雨露润人心。
三、对联的对法:从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关系看,可分正对、反对串对三种。
1.正对:上下两联所表达的内容相似或相关。
例:福如东海浮舟沧海两个黄鹂鸣翠柳春蚕到死丝方尽寿比南山立马昆仑一行白鹭上青天蜡炬成灰泪始干2.反对:顾名思义,反对即上下两联意思相反。
全部对联知识点归纳总结
![全部对联知识点归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b3d4ea9e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f3.png)
全部对联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对联的基本概念对联是一种有规律的语言形式。
对联一般由前衬和后衬两个句子组成,前衬和后衬在意义上相互呼应,语言形式上相对称。
对联的创作要求用典、工整、完整。
用典是指对联中要用到典故、历史、文学、传统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体现文化积淀;工整是指对联的排比结构要求匀称平稳、字数相等,形式上要求和谐;完整是指对联要有内容,要有积淀,要有意义,不是空洞的、无聊的文字排列。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是中国文学的瑰宝。
二、对联的类型对联可以分为诗对、散对、俚俗对等多种类型。
1、诗对诗对是使用诗体形式的对联。
因此,诗对的前衬和后衬都必须符合诗句的韵律和字数的要求,前后句还可以呼应联想。
诗对需要有诗的意境和韵味,用词需精练。
例如:“春水轻舟跨枝嫩,秋风嘹亮泊叶深。
”2、散对散对是使用散文形式的对联。
散对的排比结构更显灵活,没有严格的音律和字数要求,但前后句意义呼应,句式工整的特点依然需要遵循。
例如:“山高水长有彩虹,花暗莺喧竞蝶飞。
”3、俚俗对俚俗对是指内容多为儿歌、笑话、顺口溜等俚俗之文。
俚俗对是对联中生活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形式上更灵活,内容上富于幽默。
例如:“官有官言不算官,民有民气更难民。
”三、对联的创作方法对联的创作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用典、排比、对仗、意境、清新、幽默。
1、用典对联的创作离不开历史典故、传统文化、历史人物等方面的内容。
对联的用典要求在短短的两句话中有所呈现,不但要求在句子中有典故的隐喻,还得结合上下文的含义,在短小的篇幅中传递深厚的文化内涵。
例如:“春风得意马蹄疾,一篙春水笑吟风。
”2、排比排比在对联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
排比是指在对联中,前后句之间在韵律上需要达到一种和谐统一,句式严整对称,套韵工整。
例如:“山寺钟声动地来,夜半猿啼影树花。
”3、对仗对仗是指对联中前衬和后衬的形式对称。
对仗一般可以从音韵上、意义上、句式上等多个方面呈现,对仗使得对联的前后句更加丰富多彩,富有韵味。
对联的108个知识点
![对联的108个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85444b4b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8e.png)
标题:对联的108个知识点:探寻古典文学的瑰宝对联,又称楹联,起源于我国,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
它以两句对仗工整、韵味悠长的诗句,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寓意和审美。
对联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瑰宝。
本文将对对联的108个知识点进行详细生动的解读,带领大家领略对联的魅力。
1. 对联的起源:对联起源于战国时期,最初是写在布幡上的诗句,用于表达祝愿和喜庆。
至南北朝时期,对联逐渐发展为文人雅士们互相竞技文学才能的形式。
2. 对联的特点:对联要求上下两句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词性一致。
同时,对联还需寓意深刻,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3. 对联的分类:对联按用途可分为春联、喜联、挽联、寿联等;按内容可分为叙事、抒情、写景、议论等;按风格可分为豪放、婉约、清新、高古等。
4. 对联与书法:对联与书法有着密切的联系,一副好的对联还需配以优美的书法,才能相得益彰。
5. 对联与民间风俗:对联在我国民间具有广泛的应用,如春节贴春联、结婚贴喜联等,是民间风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6. 对联与文人雅趣:对联深受古代文人雅士的喜爱,他们通过创作对联,既能展示自己的文学才能,又能增进友谊。
7. 对联与科举考试:在古代科举考试中,对联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学技能,备受重视。
考生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创作出意境深远、对仗工整的对联。
8. 对联与诗词:对联与诗词有着密切的联系,对联的创作往往需要借鉴诗词的技巧和手法。
9. 对联与成语:对联中常出现成语,这些成语既增加了对联的文学韵味,又有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10. 对联与修辞:对联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设问、借景等,使对联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11. 对联与哲理:对联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如人生哲理、道德哲理等,对人们具有启示和教化作用。
12. 对联与历史:对联中常出现历史人物、事件和典故,反映了我国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传承。
13. 对联与地理:对联中常出现地理名胜、山川河流等,展现了我国壮美的自然景观。
对联基本常识
![对联基本常识](https://img.taocdn.com/s3/m/f7641319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2c.png)
对联基本常识对联基本常识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对联知识。
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
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对联基本常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对联基本常识篇1楔子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
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自产生的那天起,就在我国文学百花园中站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广大人民所喜爱。
这是因为汉字的独特造型与结构造就了对联:(1)汉字的方正典雅、齐整庄重,上下联语句的工整对仗,赋予了对联结构上的均称美,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力与享受。
(2)汉语音韵的抑扬顿挫,上下联语调的和谐应对,使得对联诵读时表现出神妙的音韵美,给人以听觉上的愉悦和快感。
(3)就其内容而言,有褒扬、有批判;有抒情、有绘景;有对历史的深思、有对现在的剖析……。
可以说:优秀的对联是集思想、书法、音乐、诗歌、造型艺术于一身的完美的艺术珍品。
它能启迪人们的心智、慰藉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情操,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对联的演革与渊源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
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
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
这是对联最原始的形式。
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书籍中,就存在许多含有对偶因素的句子。
例如,《诗经》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老子》中有“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论语》中有“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后来,在汉赋以及魏晋南北朝盛行的骈文里,句子更是“奇偶相配”。
隋唐以后,律诗兴起,其颔联、颈联都是对仗的,把它们单独抽出来,就是一副对联。
如“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对联知识点总结
![对联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1a2d21a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97.png)
对联知识点总结一、对联的由来对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的文学艺术中,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据史书记载,唐代诗人黄巢曾在洛阳大行宫建立“联句会”,即对联会,创设风犀会。
此外,据《太平广记》记载,南朝时期,已经有了联句的形式。
而唐代时期,对联的形式发展更为成熟,这是与唐代文学的繁盛以及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有着密切的联系。
唐代的对联,主要以“七言比对”为主,句式的对仗与字音的和谐相融合,使得唐代对联形式更显得成熟和优雅。
所以,可以说对联在中国的历史非常悠久。
二、对联的特点1. 对仗紧密、韵味悠长对联的最大特点就是对仗,即前后句的对称性。
对联的两句必须前后呼应,声韵相对。
在对联中,字音和谐,意思相连,前后句的搭配要形成一种紧密的联系,使得整体显得和谐统一,让人感到句句精彩、韵味悠长。
2. 内容富有诗情画意对联的内容通常是诗情画意的,常常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和对事物的理解。
对联的内容可以是丰富多样的,可以表达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社会现象的思考以及对人生的感慨等。
因此,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现中国文化内涵的方式之一。
3. 表现手法多样、形式丰富对联的表现手法非常多样,形式也非常丰富。
对联可以是以景色为题材,描绘大自然的美好;也可以以历史为题材,抒发对传统文化的赞美;还可以以生活为题材,表现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等。
因此,对联在形式上可以说是非常灵活的,可以适应不同的题材和情感。
4. 寓意深刻、意蕴悠远对联的寓意很深刻,意蕴悠远。
对联常常抓住事物的本质,用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达出来,让人感到意蕴悠远。
通过对联的表达,人们可以得到一种思想启迪和精神慰藉,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对联的用途对联的用途非常广泛,可以说是无所不包。
对联可以用来点缀文学作品,增添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
在古代诗词中,对联经常被用来作为押韵的手法,使得诗词显得更加优美动人。
此外,对联也可以用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对事物的理解,表现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对联的十个基本知识
![对联的十个基本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aeedad57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37.png)
对联的十个基本知识对联呀,那可是咱中华文化的瑰宝呢!这里有十个基本知识,咱可得好好唠唠。
其一,对联得对仗工整呀!就像两个人站在一起,得相互匹配,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这才有那味儿。
你想想,要是上联说“红花”,下联来个“绿叶”,多和谐呀,要是来个“蓝球”,那可就不伦不类啦,对吧?其二,平仄得协调。
这就好比音乐的节奏,平平仄仄平平仄,读起来朗朗上口,有韵味。
要是平仄乱七八糟,那读起来得多别扭呀,就像唱歌跑调一样。
其三,字数得相等呀。
上联几个字,下联也得几个字,不然一边长一边短,多难看呀。
这就跟人的两条腿似的,得一样长才能走得稳当。
其四,意境要相符。
上联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水图,下联要是来个杀猪宰羊的场景,那不是大煞风景嘛。
其五,用词要精炼。
别啰嗦半天说不到点子上,几个字就能表达清楚的,就别长篇大论啦。
其六,要有新意。
老一套的东西大家都看腻了,得有点新花样,让人眼前一亮。
其七,注意韵律。
读起来要有节奏感,就像跳舞一样,一板一眼,有起有伏。
其八,要符合情境。
过年有过年的对联,结婚有结婚的对联,可不能乱套哦。
其九,多学习古人的经典对联。
那可都是精华呀,能学到不少东西呢。
其十,要多练习。
就像练功一样,只有不断练习,才能写出好对联来。
咱平时过年贴的对联,那都是有讲究的呀。
好的对联能让人心情愉悦,还能增添喜庆的氛围。
大家可别小瞧了这小小的对联,这里面的学问大着呢!你说要是没掌握好这些基本知识,能写出好对联来吗?所以呀,咱们都得好好琢磨琢磨,把这对联文化传承下去。
让后人也能感受到对联的魅力,这多有意思呀!。
对联知识大全
![对联知识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cb559236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ae.png)
对联知识大全对联,又称对子,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由两句意思相对应、声韵相呼应的诗句组成的文学创作。
对联语言简洁明了,押韵翔实,形式多样,寓意深远,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下面是对联知识的大全。
一、对联的定义对联是由两个相对应意思的诗句组成的对子,常用于年画、楹联、黄梅戏等文艺形式,具有祝福、警策、抒情等多种作用。
二、对联的分类1. 国画对联:与国画搭配使用的对联,多用于写意画和花鸟画上。
2. 山水对联:与山水画搭配使用的对联,通常描绘山水之美。
3. 人物对联:与人物画搭配使用的对联,多用于人物形象的塑造。
4. 楹联:一种常用于庙宇、宫殿、牌坊等建筑物上的对联。
5. 年画对联:拜年时用的对联,多为祝福之意。
6. 诗联:由两首诗的上半句和下半句组成的对联。
三、对联的要求与技巧1. 对仗:对联两句之间要有对仗关系,包括平仄、声调、声母韵母等。
2. 合乎意境:对联的意境相对应,要体现出主题的内容和情感。
3. 字数对称:对联的字数要保持对称,不可多一字或少一字。
4. 内容鲜明:对联的内容要表达明确,不可模糊不清。
5. 押韵规范:对联的韵脚要规范,要求字音谐和。
四、对联的价值与作用1. 艺术价值:对联是一种艺术形式,能够体现出作者的创作才华和审美水平。
2. 文化传承: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3. 教育指导:对联常常用于警策和教育引导,能够表达出积极向上的思想和价值观。
4. 智力训练:对联的创作需要结合语言的音韵和意义,对于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五、著名对联家1. 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对联创作造诣高,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2. 邵雍:南宋理学家,也是一位著名的对联家,对联造诣深厚,作品流传至今。
3. 梅辉祥:晚清著名对联家,对联创作出了许多作品,追求艺术和品质的高度统一。
对联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影响。
对联知识 对联知识大全
![对联知识 对联知识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51756aa8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f1.png)
对联知识对联知识大全对联知识大全一、对联的起源与发展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是我国人民普遍喜爱的一种民族文化形式,在人民群众遇到婚丧喜庆、节假、寿辰等重要事件或时刻,都喜欢用它来表示庆贺或悼念之情。
这种对联在春节时期应用最广,称之为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是一种独特的中国文学形式。
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以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
春联源于古代的桃符。
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
”当时的“桃符”是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的桃木板,上面写上“神荼”,“郁垒”二神名,以驱鬼避邪。
五代十国时,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题写联语,据《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的第一副春联。
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
后来,由于纸张大量生产,桃符逐渐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这便是贴春联的开始。
“春联”一词的出现,则是在明代初年。
春联普及盛行于明朝。
据《簪云楼杂说》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
帝都金陵,除夕忽传旨,公卿士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
太祖微行出观,以为笑乐。
”据说,在一年的除夕前他颁布御旨,要求金陵的家家户户都要用红纸写成的春联贴在门框上,来迎接新春。
大年初一的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视,挨家挨户察看春联。
每当见到写得好的春联,他就非常高兴,赞不绝口。
在巡视时见到一家没有贴春联,朱元璋很是生气,就询问什么原因,侍从回答说:“这是一家从事杀猪和劁猪营生的师傅,过年特别忙,还没有来得及请人书写。
春联文化知识点
![春联文化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5b788236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cf.png)
一、简介:对联,汉族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
对联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瑰宝。
二、详解:对联又称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有偶语、俪辞、联语、门对等通称,以“对联”称之,则开始于明代。
它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它与书法的美妙结合,又成为中华民族绚烂多彩的艺术独创。
[2]民间书法高人写春联4-对联推荐视频对联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部分对联才需要押韵)。
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严格、分大小词类相对。
传统对联的形式相通、内容相连、声调协调、对仗严谨。
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5年,中国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三、历史渊源楹联习俗源于中国古代汉语的对偶现象,早在秦汉以前,中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
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
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
[4]婚庆对联源文件__PSD分层西晋时期(公元290年左右),出现合律讲究的对句,可视为其形成的重要标志。
在一千七百余年的历史传衍过程中,楹联与骈赋、律诗等传统文体形式互相影响、借鉴,历北宋、明、清三次重要发展时期,形式日益多样,文化积淀逐渐丰厚。
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
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
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这是中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
对联知识点归纳总结
![对联知识点归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fc784e22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ce.png)
对联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对联定义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的一种形式。
对联又称对子,它是由两句相对的对仗诗组成,上下句的韵脚相对应,具有一定音韵,富有表现力和韵律美。
对联的写作讲究对仗分工和艺术表达,常以平仄对、内容互见、左右呼应为标准。
对联的创作形式和题材多种多样,可以用以祈祷、庆贺、劝诫、讽刺等,是文学艺术的一种丰富表现形式。
二、对联的种类1. 平水对平水对是对联的一种形式,指上下联的内容相对呼应,尽量达到平行、和谐、对应的效果。
对联写作时要求上下联的内容相关性强,要求较高的审美标准。
2. 穿径对穿径对是对联的一种形式,指上下两句的对仗关系穿透得比较深远,富有内涵和抽象意义。
穿径对是对联中的一种高深的表现形式,要求对作者的文字功底和审美要求都较高。
3. 化刺对化刺对是对联的一种形式,指上下两句对仗时具有比较强烈的讽刺和警示意义。
化刺对创作时要求辛辣刻薄、辞藻直截、寓意深刻,具有一定的文学品位和趣味性。
如:天上麒麟过,海中龙神游。
春风送暖日,花开处处香。
三、对联的创作技巧1. 题材广泛对联的题材应用范围广泛,可以应用于节庆祝福、纪念纪念、设施提醒、宣传鼓舞等领域。
对联的创作可以围绕风景、人物、节日、社会现实等方面展开。
2. 语言精炼对联的创作要求用词精炼,表达准确且有力度,避免冗词赘章和含糊不清。
对联中的用语要求贴切、典雅、具有文学品味和审美价值。
3. 内容表达对联的创作要求内容丰富、意境抽象、表达深刻。
上下联的内容要求相关性强,要能达到上下呼应的效果。
同时,对联的写作要抓住时代特点,反映社会现实,对人们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态度进行塑造。
4. 音韵优美对联的写作要求音韵优美,对仗平稳,上下联的韵脚相对应,能产生一定的美感和节奏感。
对联的写作中还要求注意语音、韵律和声调的搭配,让读者在朗诵中产生一定的享受。
四、对联的欣赏价值对联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审美价值,它富有表现力、韵律美和寓意深刻。
对联的欣赏不仅能够欣赏到文字的艺术之美,还能够深刻理解中国的文学、历史与文化。
对联的90个知识点
![对联的90个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8ff920aa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e1.png)
对联的90个知识点1. 对联是由上下两句对称的诗句组成的,通常以七言或五言为主。
2. 对联的结构分为上联和下联,上联放在右边,下联放在左边。
3. 对联的内容可以是各种各样的主题,如节日祝福、人物赞美、自然景观等。
4. 对联的韵律要求上下联的字数相等,声调相对应,形成和谐的韵律感。
5. 对联的字数一般为4个字或6个字,也有少数为8个字的。
6. 对联的字数要求上下联的字数相等,但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增减。
7. 对联的字数要求上下联的字数相等,但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增减。
8. 对联的字数要求上下联的字数相等,但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增减。
9. 对联的字数要求上下联的字数相等,但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增减。
10. 对联的字数要求上下联的字数相等,但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增减。
11. 对联的字数要求上下联的字数相等,但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增减。
12. 对联的字数要求上下联的字数相等,但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增减。
13. 对联的字数要求上下联的字数相等,但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增减。
14. 对联的字数要求上下联的字数相等,但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增减。
15. 对联的字数要求上下联的字数相等,但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增减。
16. 对联的字数要求上下联的字数相等,但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增减。
17. 对联的字数要求上下联的字数相等,但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增减。
18. 对联的字数要求上下联的字数相等,但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增减。
19. 对联的字数要求上下联的字数相等,但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增减。
20. 对联的字数要求上下联的字数相等,但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增减。
21. 对联的字数要求上下联的字数相等,但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增减。
22. 对联的字数要求上下联的字数相等,但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增减。
23. 对联的字数要求上下联的字数相等,但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增减。
24. 对联的字数要求上下联的字数相等,但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增减。
25. 对联的字数要求上下联的字数相等,但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增减。
26. 对联的字数要求上下联的字数相等,但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增减。
通用对联知识点归纳总结
![通用对联知识点归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1303e28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34.png)
通用对联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对联的基本要素1. 对仗:对仗是对联的基本要求,是指上下联在语音和意义上呼应对应。
一般情况下,对仗包括平仗、仄仗、押韵等要求。
平仗是指上下联的音节数相等,如举案齐眉;仄仗是指上下联的音节数不等,但声调、韵母相对应,如波涛汹涌;押韵是指上下联末尾的几个音节相同或相似,如海阔天空。
2. 含蓄:对联的表达要求简练、朴实,不得言过其实,要求言简意赅,提炼表达。
3. 意蕴:对联常常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智慧,不能简单地只是句子的堆砌。
好的对联应该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情感。
二、对联的体裁1. 庆祝类对联:这类对联常常出现在各种庆祝活动中,如生日庆典、婚庆、节日等。
常常包含着对应场合的吉祥祝福和美好愿望,如团圆喜庆,百年好合。
2. 励志类对联:这类对联常常包含着对人生的思考、奋斗和启示,鼓励人们战胜困难,如凌波微步,谦虚谨慎。
3. 清新类对联:这类对联通常包含着对自然的赞叹和表达,如清风徐来,明月当空。
4. 滑稽类对联:这类对联常常带有讽刺、幽默、调侃的味道,让人捧腹大笑,如虚惊一场,不痛不痒。
三、对联的发展历程对联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的碑刻上。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联逐渐发展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
唐代是对联发展的重要阶段,唐代诗人王之涣、宋之问等都有不少优秀的对联作品。
明清时期,对联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成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融合,对联也得到了创新和发展,不仅在中国,对联在东亚诸国也有留存和传承。
同时,在现代社会,对联也得到了电子媒体的传播和推广,成为了文化传统的一种现代表现方式。
四、对联的学习方法1. 多积累语言知识:对联需要灵活运用汉语语言,因此要注重积累词汇、熟悉常用成语,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2. 学习经典名句:经典名句常常可以给我们灵感和启示,可以通过阅读古诗文、名人散文等途径,来丰富自己的文学修养。
3. 锻炼想象能力:好的对联不仅要求对仗,更需要通过联想,去创造有趣、富有表现力的对联。
对联基础知识
![对联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33fc2e9271fe910ef12df8a0.png)
对联基础知识一、对联的起源与发展(一)对联概述对联俗称―对子‖,简称―对‖、―联‖;别称―联对‖、―联语‖、―联句‖;雅称―楹联‖、―楹贴‖、―贴子‖、―偶句‖、―应对‖、―对语‖等等,是有独立意义的对偶句。
对联的历史悠久,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传统的实用文体。
与诗的单位叫―首‖,文的单位叫―篇‖的道理一样,对联的单位叫―副‖,古人用―幅‖。
对联由两个等量字句组成,前一部分叫上联,也叫上支、上比、出句或叫对公、对首。
后一部分叫下联,,也叫下支、下比、对句或叫对母、对尾。
上下句合称一联,为全联缺一不可。
楹联是传统的格律文学,具有格律性、典型性。
凡不符合联律基本要求的作品就不应称其为楹联。
对联的字数与―言‖有相应的关系。
字数是上下联字数之和,其中和之半为―言‖。
比如传统春联―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是八字四言联,居室联―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是十字五言联;―满地花阴风弄影;一亭山色月窥人‖是十四字七言联。
与对联最密切的是横批,也叫―横联‖、―横额‖。
横批贴在两个对联中间上面,一般是四个字的。
它的作用是把上下联的中心思想概括出来,有总结和点化作用。
(二)对联的起源与形成对联与包括骈赋、唐诗、宋词、元曲、民间韵律性文学等在内的其它文学体裁、语言、文论术语之间,既有互相包容,渗透、扶翼的共性,又有自己的规律、定则。
1、对偶修辞手法孕育了对联对联区别于其它文体最显著、最基本的特征,就在于它的上下联,从字数、句式、内容、到平仄、韵律等,全用对偶。
因此,要探索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就不能不首先涉及到对偶。
对偶是汉语修辞格之一。
对偶是―对仗‖和―骈偶‖两个词的演化综合。
对仗是诗词曲联中语句的一种对偶形式。
―对仗‖缘于古代宫中卫队的行列仪仗队。
这种仪仗队是两两相对地排列的,其队形、人数、服饰、旗号等都整齐对称排列,所以叫―对仗‖;骈偶的―骈‖是指两匹马并驾齐驱,―偶‖指两个人结合在一起。
合成―骈偶‖,也是成双成对的意思。
对联基本知识
![对联基本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652973bf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dd.png)
示例
• 而另有些诗句是可以成对联的,比
如: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 又如: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内容相关
• 上下联的内容如缺乏有机的联系,即使对
偶再工整,也是毫无意义的(另有一种无 情戏对除外)。内容相关就是要使联句置 于同一个特定的范围之中,在表达的主题 上要有必然的联系。
2、 递进关系
• 指上联叙说某一事物某时某刻的状态或人
物动作,下联则进一步说同一事物更深层 次的状态或人物更进一步的动作。
• 如有一古联说新婚夫妇进洞房时,新
郎出联“十八年来未谋面”,新娘对 说“三五朝后便知心”,这联从人类 婚姻发展变化的规律上,从不识到相 亲相爱的渐进过程进行了生动有趣的 描述。又如“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 明月送将来”, 则是从时间上对花影 这一事物的递进说明。
一活动的两个不同时间来叙述。
• 如在《红楼梦》第五十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
中贾府姐妹们以雪为题之所有联,都是就雪的 不同物性或不同人事对雪的不同感受来叙说的。 其中不少是并连关系。试看:香菱出联“入泥 怜洁白”,探春对“匝地惜琼瑶”。这联中在 情景上都是说雪从天落地时的形态,是典型的 并列关系。从天落地时,有两个意象:一是洁 白如玉二是清净如琼,又如宝琴出联“烹茶冰 渐沸”湘云对说“ 煮酒叶难烧”这联则从雪 的用途特性上连接。这种关系的联,往往说的 是同物同事或同人等,运用恰当,自是最高境 界,但运用不好,易有合掌之嫌。
联说的是坚贞不屈,慷慨就死的英雄 人物,下联对比说委曲求生,圆滑处 世的小人,一玉一瓦,褒贬分明。
然而,就对联意境而言,还有许多 相关联而并不是同类事物的联语, 不在上述关系之例,如反衬、比兴 等以视使用情况而定,
最新对联知识13篇
![最新对联知识13篇](https://img.taocdn.com/s3/m/fddc617e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ad.png)
对联知识13篇对联知识13篇对联知识(1)对联的特点:?1、字数相等:字数多少无规定,但要求上下联字数相同。
上下联的字数同时可长可短,一般最短四字,长可达数百字。
2、词性相同:词性相同,位置相对。
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3、?结构相应:上下联结构要相当:即组成上联的各个词组分别是几个字,下联的对应词组也必须分别是几个字。
而且结构类型要基本保持一致。
?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
但在词性相当的情况下,有些较为近似或较为特殊的句式结构,其要求可以适当放宽。
4、平仄相对:平仄要和谐、相对,尤其是上下联的尾字,平仄要交错,传统习惯是“仄起平收”,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二、对联的形式,按时间和场合分:1.春联:春节时张贴在门上的对联;2.楹联:用于堂屋、大厅前部柱子上的对联,多缕刻于木版悬挂在柱上,具有永久性;3.装饰联:多悬挂在堂屋墙上中堂画两侧、书房墙壁上或悬挂在名胜古迹的壁柱上;4.喜联:用于祝贺婚娶、建新屋、迁居;5.寿联:他人过生日,送对联祝寿;6.挽联:哀悼死者的对联。
三、对联练习1、舟破千层浪 ?对句:云连一线天。
步行万重山。
车行万里路。
鹰翔万里天。
鹰击万重天。
2、叶落寒山寂? 对句:花开大地腾。
花开遍地艳。
鸟鸣春涧暖。
3、一抹青山如画? 对句:数点笔墨似诗。
一江春水似锦。
一湾绿水似玉。
一片蓝天似洗。
一朵白云似雪。
数点红梅似火。
数枝红梅似诗。
4、林密炊烟起? 对句:天高一叶飘。
水深风浪涌。
雪落寒鸦飞。
山高白云绕。
5、清风拂面暖? 对句:细雨润花柔。
6、水光摇翠柳? 对句:湖影印夕阳。
月色荡清湖。
山色映清风。
竹影映浮云。
月明照青竹。
波影映山色。
7、暖风吹柳绿? 对句:春雨染桃红。
清水映花红。
春雨映花红。
8、竹窗斜月影? 对句:春水泛清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对联知识大全对联,和律诗、京剧一样,都属于中国文化的“国粹”。
之所以说其是国粹,系因为它仅仅为中国文化所有,是中国人民(包括普通劳动者和知识分子)在长期的文化建设、文化传承中创造、发展和不断完善的文化样式;它与中国的经济环境、社会生态、精神品格、民族心理以及民风民俗、文化基因等等有着紧密的、不可分割的关系,是中国这块土地滋养出的、别开生面、独具特色的花朵。
对联属于一种凝缩了的文学艺术品类。
在众多的文学品类中,对联与格律诗有着极其相近的特征,那就是都以最精巧的语言和有节奏的韵律集中地反映人们的生活而抒发情感。
对联与格律诗相比,其实质是相同的,只是形式上有所不同,其实,一副好的对联,就是一首诗,可以说,对联是具有特殊形式的诗。
概括对联的特点,主要分四个方面:一是形式对称,二是内容相关,三是文字精练,四是节奏鲜明。
也有人将其称为对联四美,即建筑美、对称美、语言美和节律美。
下面分别介绍对联的四大特点:(一)形式对称对称,指上下联句的对仗形式,也称对偶形式。
对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项重要的修辞方法,是对联的魅力和生命之所在。
什么是对仗呢?对仗,换言之,就是对偶句的对称。
“对仗”一词来源于古代宫中卫队行列(仪仗队),这种行列是两两相对排列,故称对仗。
对仗作为一种修辞方式运用到汉语文字艺术中,即比喻用平行的两句话,成双成对地排列,表达相关或相反的关系。
中国古代文学中,对偶句屡见不鲜。
不管是《诗经》还是《尚书》、《易经》、《老子》、《淮南子》都有对仗鲜明的佳句,两汉以后的赋体文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骈体文学,唐代以后的格律诗,对偶这一辞格逐渐被人们所掌握,成为古典文学中不可替代的修辞方式。
对仗,是汉语文学的一大特征。
中国的方块字,一字一言,本身便为对仗艺术的产生提供了适宜其生长的先决条件。
这一特点使得骈文、诗歌、对联这种凝缩艺术千年不衰,具备了强大的生命力。
对联中的对仗是在对联的出句和对句中把同类的概念或相对的概念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并列起来,形成联句的对称美。
在对联中,对仗方式尤为重要,它是对联艺术的精髓所在。
民间有一则关于春联的谜语,这样写着:两姊妹,一般长同打扮,各梳妆满脸红光,年年报吉祥。
只言片语,很精到地写出了对联的对称美、建筑美和祝颂吉祥的特点。
对仗形式的产生,来源于客观世界本来具有的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现象,这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基本形式,这种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启示了文学艺术的对称美,同时也迎合了中国古代阴阳学说中“一阴一阳为之道也”的理论。
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丽辞》篇中指出,“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体为用,事不孤立。
”强调了客观事物的对偶状态。
刘勰还讲到:“丽辞之体,凡有四对,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反对为优,正对为劣。
”因为,反对更能反映充满复杂矛盾的客观存在博物馆能表现作者的辩证思维,更好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学会写对联,必须掌握对仗方式的基本要求。
古人曰:“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前人讲对仗,有明确的原则。
《缥湘对类》一书提出“实对实,虚对虚”的基本法则,强调“有无虚与实,死活重兼轻”,这为后来的楹联艺术奠定了基本框架。
古人做对仗,又将汉字分为实字、虚字、助字三大类。
实字类又另外分出半实字,虚字类又分出活与死两小类,并且又另附半虚字。
分类如下:实字:花、草、林、山、天、地……半实:力、雄、文、武、光、雷……虚字(死):高、新、强、大、精、小……虚字(活):流、歌、升、斗、照、开……半虚:上、下、中、内、外。
里……助字:之、也、然、哉、焉、何……前人对以上这种分类,概括了几句话:“无形可见为虚,有迹可指为实,体本乎静为死,用发乎动为生,似有似无者半虚半实。
”这种分类方法,比起我们现在的汉语分类,似乎单调而新颖,然而仔细分析,它同现代汉语分类也有相通之处。
古人所说的实字,即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名词;所谓半实,则是抽象名词;所谓虚字部分,活的是动词,死的是形容词;助词,即是虚词,包括介词和连词、助词等。
“半虚”则包括较抽象的时间词和形容词。
掌握和熟悉古代词分类法,对我们今天研究和欣赏对联很有帮助。
初学对联,最宜先学工对(也称严式对),也就是说,要按同类词对仗成联,下面举例说明:竹因临水情斯畅;兰以当风气亦和。
联句上下第一字“竹”、“兰”均为草木类名词,第二字“因”、“以”均为介词,第三字“临”、“当”均为动词,第四字“水”、“风”均为天文、地理类名词,第五字“情”、“气”均为人文类名词,第六字“斯”、“亦”均为助词,第七字“畅”、“和”二字均为形容词。
再如,杭州越秀山镇海楼联:急水与天争入海;乱云随日共沉山。
联中上下首字“急”、“乱”均为形容词,第二字“水”、“云”均为天文名词,第三字“与”、“随”均为动词,第四字“天”、“日”为天文名词,第五字“争”、“共”均为副词,第六字“入”、“沉”二字均为动词,第七字“海”、“山”均为地理名词。
对仗也是极工的。
名词的义类相对在工对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比如,在出句中有“风雨”一词,首先要考虑到“风雨”是天文类名词,仄声,并列结构,在对句中必须用天文类名词对仗,而且要以平声的并列结构属对。
比如,可以选用“星辰”、“冰霜”、“云霞”等相对。
如用“日月”属对,则为失对,如用“晚霞”、“星光”则犯了词性失调的错误。
因“晚霞”、“星光”均为偏正结构名词。
如用“山河”属对,则不为工对,只能算作宽对了。
如用“鱼龙”相对,则犯异类相对的弊病。
在对仗中,句法、结构相同的语句相对仗是较普遍的,如谢贞、王籍诗句联: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
但也有一些对仗只是字面相对,并不一定在句法、结构上相同,如下联: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句中出句的“白发”不是“归”的直接宾语,“归白发”实际上是“白发归”的倒装句,对句的“扁舟”则是“入”的直接宾语。
此外,在对仗中,还要考虑你在联中要表达何种感情,你所选择的词是否合乎事物的常理,你所选择的意象是否达到你所表达的艺术效果。
因此,两者都要兼顾,不要以辞害义。
在偶对中琢字要贴切,古人云:“选字无垠,用字有师”即是这个道理。
初学者要多看多写,如暂时无好句以对,最好沉淀一段时间再动笔,或放下来,或另起炉灶。
写作的艺术就是提炼的艺术。
写作的过程即是提炼的过程,只要多看、多写,就会熟能生巧,出口成对了。
(二)内容相关对联,之所以称其为对联,不但在其中需要对仗,重要的还在于一个“联”字,对联不联则不能称其为对联。
如果上下联是两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即成败笔。
比如:一劳永逸长生乐;万象回春大地新。
此联不管从平仄对仗方面,还是从词性方面看,都能说得过去,基本对称,但它却不能算做对联。
因为上下联是孤立存在的,不能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主题。
上联是化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苜蓿》句:“此物长生,种者一劳永逸”。
下联则是一般春联句,两者没有互相的联系。
对联的联系形式多种多样。
有的对联不但内容相关,而且在形式上也做到相互关联。
如徐树人所撰一副对联:惟贫病相兼,乃称寒士;并钱漕不取,才算清官。
此联意思是:只有贫病交加,才算寒士;不爱钱,不征税才算清官。
上联是陪衬,下联是正意,一“乃”一“才”表示其转折关系。
有的对联虽然不用关联词,但可以使人们清楚地看出它表示的因果关系,如雁门关联:莫愁前路无知己;西出阳关多故人。
上联是因,下联是果,可见它们内部的联系是很缜密的。
再请看梁启超和张之洞属对一联: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老夫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何敢在前,何敢在后。
上联张之洞以“四水”、“四时”为题引出联句,意在提出问题发难。
下联梁启超则以“三教”、“三才”属对,不卑不亢而对答。
上联有意刁难,下联借题言志,上下联呼应有效,在内容上达到了一种完美的契合。
不管是写景抒情,还是怀古咏物,以物言志等等,在立意上象意通气,开合得当,要借助比兴手法,放得开,收得拢。
不能单纯为写景而写景,为抒情而抒情。
请看顾宪成书院门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
上联意在写景,下联却独在言志,两种互不相关的事物相互为用,则上联不单是为写景而写景了,一句“声声入耳”,道破了作者的用心。
而下联的“事事关心”则是作者的立意初衷。
(三)文字精练对联之所以从古至今千年不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文字精练,表现力强,精悍短小,便于传播,对仗精巧,朗朗上口。
对联有极强的表现力,这不仅与中国的语言文字特点有关,更主要的是在于作者对联句进行高度的浓缩和提炼,使其达到比赋、骈文更精练,比诗、词、曲更灵活的的特殊文体。
它不需要小说的三要素,只要把要说的意思用最洗练、简捷的语言表达清楚即可,如云南昆明西山三清阁联:听鸟说甚;问花笑谁。
此人以拟人的手法写景,使人联想此地定是鸟语花香、风景秀丽的景区。
全联仅用八个字,便精到地概括了花开似锦、群鸟争鸣的自然景观。
可谓妙笔生花之句,再如吉林长白山高山亭联:千峰拔地;万笏朝天。
此联是在说千座山峰拔地而起,直入云汉,又像大臣手中的玉板拱对青天。
寥寥数字,把一副祖国的锦绣河山描绘的如此壮美,如果作者没有提炼语言的能力,是绝对做不到的。
再请看周恩来在青年时代写的一副赠联:浮舟沧海;立马昆仑。
此联也只八个字,却浓缩了如此广阔的空间和深邃的情感。
从联语中,我们感受得到作者那出世救国的伟大胸襟和为中华崛起而奋斗的英雄气概。
可谓言简意赅,用字如金。
炼字炼句的难度是很大的,不像一些人所说简而易行,信手拈来,实际上,做好一副奇绝对联,其难度不比写一首诗来得容易。
提炼语言,还必须结合体验生活,才能使联句既简练,又合理。
利用夸张、比拟等手法,必须做到贴切、自然、有的放矢,避免离题万里,才能使读者读之可信,嚼之有味。
如一洗澡堂联:到此皆洁身之士;相对乃忘形之交。
寥寥十四字便把此处风物提示的淋漓尽致。
文字既典雅,又新奇,不偏不倚,恰到好处。
另外,凡联句中上联用过的字,下联中则不能再用,否则犯了“重字”之忌。
联意再好,如犯了重字,则不为美(巧对类联除外)。
如”春风化雨;花木逢春”,从词类相对说,可属常对,然联中“春”字两出,为联中一忌,即便词意再美,不可取。
(四)节奏鲜明关于对联的节奏,将在有关章节里详细论述,这里仅就节奏与结构及平仄的一些相互关系加以说明。
对联与诗词的不同之处在外在形式上。
即对联的字数、篇幅不限,相比之下比较灵活、自由,但有一点必须注意,即对联的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
也就是说,所有的对联字的总数必须是偶数。
对联的节奏是比较灵活的,但它并是不无序可循。
所谓的节奏灵活,是说它没有固定的程式,在长联中只要做骊大概的平仄交错就可以了,因为节奏与平仄是同气相连的两个方面。
至于七言以下的短联,因字数少,要求须严格些,但无论如何,在不因辞害义的前提下,上联尾字须是仄声,下联尾字须是平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