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问题导学式教学的实践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问题导学式教学的实践研究

一、研究背景

㈠缘起

创造始于问题。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问题更是学习的基点,有了问题,才能诱发和激起学生求知欲,才会深入思考与主动解决,进而形成新知识、新方法和新思想。带着问题的学习,才是深层和本质的。纵观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已一改以往教师“满堂灌”的授课方式,尝试进行着问答式的课堂教学活动。但同时也隐含着许多不足,有待于我们去进一步思考与探索。

㈡现状调查与分析

为了了解目前学习活动中“问题”的实效,我们将一堂语文公开课进行了课堂实录、量化分析,结果如下:

表1:问题类型对比表

教师学生

提问次数47 2

问题类型认

事实15 1

理解13 0

应用 2 0

综合 3 1 组织14 0

表2:问题解决对比表

教师学生

解答形式自答无反

齐答举手指定答抢答讨论后叫答

问题类型认

事实 4 8 3

理解 1 4 7 1 应用 1 1

综合 3

组织 4 10

1、问题类型对比表分析

⑴提问次数分析

通过比较师生提问次数与问题类型,我们明显发现现行课堂教学提问存在以下问题:

①教师“一言堂”。教师大量的提问,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回答的状态,缺乏师生“对话式”的答问行为。

②学生“无问题”。表中只有一学生向老师提出不理解的问题,反映出学生不敢提问,不会提问的现状。

⑵提问类型分析

①事实记忆理解类问题占60%,忽略应用、综合层次的问题,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

②组织性问题过多占30%,多数存在口头禅式语言,如“是不是?会做吗?”,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层性。

③问题答案统一,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④问题散乱孤立,缺乏层次性、启发性,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

2、问题解决对比表分析

⑴教师自问自答、无反应的解答形式占20%,可见无效提问较多。

⑵对问题的解决中齐答和举手指定答占了近75%,学生回答方式比较集中单一。

⑶解决问题的学生范围有限,集中在约1/3学生左右,基本是较好层次的学生,相对而言,中下生没有回答机会。

⑷解决问题只是简单地回答问题,没有获得个性化体验、生成新的学习方法和思想。

㈢问题的提出

基于上述认识与思考,我们发现课堂中教师的地位仍是坚不可催,虽有师生问答,但不少教师只以解决问题、获得既定答案为目的。教学过程成了学生揣摩教师预定答案的过程,忽视了学生智能的发展和自主能力的提高。在学习中,学生不断地产生新的学习要求与已有知识能力间的矛盾,而这种矛盾(问题),就是激发其积极思维的最直接因素。当学生积极探索和解决一个未知的问题过程时,也就是主动获取知识技能,促进思维品质的发展和提高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我们实践着采用问题导学式教学,通过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面临的问题中,主动获取和运用一定的知识技能,最大限度地开启学生的心智,达到创新教育的目的。

这样的教学有三大特点:一是以问题为主线,即教学活动围绕着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而展开的。问题作为学习的起点和动力,贯穿学习全过程;二是以发展为中心,即以发展学生学习主动性及自主学习、解决问题能力为核心目标和任务;三是以导学为关键,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和指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生问题。

二、研究内容

根据学生的个性心理、年龄特征和教材知识的安排,我们在教学中具体按以下流程展开:

教师:问题前置→启中导学→综合导创

∣∣∣

尝试实践→交流深化→再次实践

∣∣∣

学生:全面感知→自主交流→发展个性

㈠问题前置全面感知

为引起学生已有经验与新现象、事实间的不一致或矛盾,产生有个性的问题。我们在课前指导学生进行实践体验,主动地搜集、加工、处理、贮存信息资料与问题,显得十分必要。

1、教师全面了解学生,获取信息

⑴在学生实践前:建立学生档案,了解其家庭背景、心理品质和资力基础,以此作为我们确定实践内容的参考。

⑵在学生实践后:建立学生实践问题录,了解和分析学生在实践中,发现的有价值的体验过程与相关问题。以此为依据创设问题情境、思考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为解决问题及进一步学习服务。

2、学生充分实践体验,搜集问题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减少课外作业中的重复操练量,为学生指导实践方向,实践过程则放手由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

⑴实践主题层次化。我们根据已获得的资料设计“我的问题”卡。设有“有主题实践—想拓展实践”的自主性学习内容,要求学生根据自身能力,选择“有主题实践”的内容,学有余力且另有兴趣的学生可自定义“想拓展实践”内容,进行实践,在实践中有所发现、有所质疑。

如教学《松鼠的尾巴》一课,学生对于尾巴的作用“那条又轻又软的大尾巴就像一顶降落伞”理解较难,假如课前有个实践体验,定能助于理解。因此,我们就在课前设计实践内容:了解降落伞的用途、特点等相关实践内容。推荐用制作降落伞、查阅资料、阅读课文等方法来实践。

表3:“我的问题”卡

我的发现我的问题耕耘

收获

有主题实践

想拓展实践

⑵实践形式自主化。根据同组异质的原则,将学生分成若干组。针对教材知识和环境差异等,允许学生实践时自由选择同组成员,可以是一人,也可多人;讨论交流时再重组成员,集思广益。

⑶实践方法多样化。事先适度提供可行性方法供学生借鉴,指导学生根据家庭条件、环境利用最有效的方法,如调查、访问、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

⑷实践时空扩展化。①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在课前约一周提出主题。具体情况下,实践受外在因素影响较大的内容,教师可提早较多时间提出实践主题。

②尽量开放实践空间,将实践延伸到家庭、工厂、农村、大自然环境中去,拓展到电视、广播、网络等传播媒体。

㈡启中导学自主交流

学生进行充分的实践,已获得各种信息材料和个性化的经验认识,也产生许多问题。这其中必然有片面的或不正确的认识,教师必须指导学生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过程。将零散孤立的认识系统化、深化、活化。因此,学生在课堂中体验信息处理、问题解决的过程,也是其解决未知、深化已知的最佳途径,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部分。在具体实践中,我们一般按以下流程展开:

启中导学:呈现情境→ 引导探究→ 综合迁移

(师) ∣ ∣ ∣

自主交流:分离问题→ 解决问题→ 再生问题

(生)

1、呈现情境分离问题

教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贴近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发现未知目标,分离出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作为知识的“生长点”与“结合点”。

⑴创设民主的环境,使学生有胆敢问

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的表现和发展。我们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