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说课稿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稿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学生能够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原理与机制。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释气象要素变化的能力。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探索与思考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介绍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原理和过程。
2.教学难点:理解温度差异导致的气压差和风的形成与变化。
三、教学准备1.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幻灯片、课件。
2.教学素材:地理教材、温度、气压、风相关的图片和实例。
3.学生准备:预习课本相关内容,带上笔记本和笔。
四、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引入本课话题:“同样的天空为什么有时刮大风,有时又是风平浪静的?”2.师生互动:让学生简单描述一下他们对风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新课呈现(15分钟)1.分享温度和气压的概念:使用幻灯片或黑板写下温度和气压的定义,解释它们的重要性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2.示意法呈现:使用实际例子和图解,阐述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基本过程和原理。
3.引导学生发现规律:通过分析实例,引导学生发现温度差异引起的气压差和风的产生与变化。
深入探究(30分钟)1.分组讨论:安排学生分成小组,探讨不同地区或不同时节的温度差异、气压变化及其对风的影响。
2.分组汇报: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聚焦讨论中的问题和发现。
3.教师点评:结合学生的汇报,加深他们对温度、气压和风之间关系的理解。
拓展应用(25分钟)1.实例分析:选取一些实际的气象事件和地理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学生思考: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
3.小结提要: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课堂小结(5分钟)1.引导学生自主地总结课堂所学内容。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展示自己的思考。
五、板书设计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稿-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原理与机制。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三部分内容知识。
教材在处理三个框题时采用了由因导果、从整体到局部的方法。
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而大气的热状况即冷热不均匀则制约着大气的运动状态,是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教材在介绍热力环流的基础上,又从整体到局部,选择了与人类关系比较密切的大气的水平运动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教学设计过程中要注意三部分只是的内在联系,通过因果关系的推导和联想,发展学生的理解记忆,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本节的知识。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能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了解大气保温作用的过程。
(3)掌握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并能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探讨使学生理解大气受热过程,利用图表分析归纳保温作用,运用图示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绘图能力,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理解常见的自然现象,从而建立科学的自然观及正确的环境观。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1)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和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
(2)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与绘画方法。
2、难点:(1)大气的保温作用。
(2)热力环流的形成。
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学习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今天我们要学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为什么会冷热不均呢?这就跟大气的受热过程有关,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大气的受热过程。
知识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过程(一)学生读图2.1,完成练习:1、大气受热过程,按热量传递顺序排列正确的()A.太阳辐射→地面吸收→大气削弱→大气辐射→地面辐射B.太阳辐射→大气削弱→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地面吸收C.太阳辐射→大气削弱→地面吸收→地面辐射→大气辐射D.太阳辐射→大气辐射→大气削弱→地面吸收→地面辐射教师指导读图,用简单的图示表示出大气的受热过程,板书(如右图)练习2、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 )A.太阳B.云层C.地面D.大气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材分析:大气受热过程是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和重点,主要知识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学习热力环流的基础,只有理解了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而不是太阳辐射,才能正确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不同表表现形式。
热力环流是本节课的关键部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又是大气的水平运动的学习基础。
所以可以通过这部分内容学习来衡量学生掌握大气运动的程度,予于足够的重视。
重难点分析:●重点:大气的受热过程作为教学重点,这是因为它是认识大气运动的前提,也是解释诸如温室效应的具体地理现象的基础。
●难点:大气的受热过程是教学难点,这是因为学生缺少相应的物理学知识,学习障碍多。
温室效应、大气逆辐射和大气保温作用的关系也是教学难点,学生对这些概念容易混淆。
课标分析:●知识和技能:1.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通过实验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能够用原理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过程与方法:1.学生能说出大气的受热过程。
2.学生能运用图表分析说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
3.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学生的学习方式有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不同观点间的辩论。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大气受热过程理解,能正确认识常见的自然现象,从而建立科学的世界观。
2.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了“天气和气候”的初步知识,在必修1第一章已掌握了太阳辐射有关知识,对本课题已有一定的生活体验,而且具备一定的读图和分析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但学生仍局限于感性认识,无法自主实现地理规律原理与个人经验的结合,对概念、理论的归纳能力较弱。
因此,教师必须采用有效的方法给予辅助,启发引导学生完成新知的建构。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案例分析法、问题探究法、实验法学习方法:1.让学生重视图文转化,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
2.学习地理知识的观察方法3.掌握地理理性知识的逻辑方法4.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流程板书。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稿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稿《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稿范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
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稿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稿范文1一、课标分析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科学知识、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进一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指出,高中地理课程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更要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不仅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
二、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材为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模块1的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本节内容既是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的基础,又是大气运动的理论依据,对后面章节的教与学都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本节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体现课改理念,培养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有利于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2、学习内容分析本节主要讲述三部分内容,包括:“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及“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本课时重点分析了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是大气的组成及其作用;第二是大气的垂直分层;第三是大气的热力作用。
3、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1)教学目标以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制定的教学目标为基础,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衡量本节课程,具体可得出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①课程标准:运用地图册图表说明第一是大气的组成及其作用。
②知识与技能方面:明确大气的热源,大气的各组成及大气的垂直分层;能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各垂直分层及各层的大气情况及天气状况;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地表的作用以及阐述大气温室效应;并结合实际解释自然界中的生活现象对大气的削弱和保温作用做相关的讲解。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说课稿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说课稿【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这一节分成三部分,在介绍了大气的受热过程后引入了热力环流,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大气运动最基本的状态与原理,是理解大气水平运动、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以及锋面系统的理论基础,可以说如果不能理解热力环流,第二单元的学习将面临巨大的困难。
【说教学目的】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同时又要有利于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即可接受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我将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目标:了解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
2、能力目标:通过实验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通过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城市热岛效应的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地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使学生亲身经历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在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通过对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等问题的探究,使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
【说教学重点、难点】热力环流是本课时的重点,它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
这部分内容因果关系、逻辑性强,教师要运用实验及电教媒体设置情景,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启发学生主动探求、大胆想象,从而得出结论,以达到学生主动掌握知识,推理和空间想象能力也得到发展的目标。
知识上有一点要注意使学生明确:热力环流形成中的“高压”与“低压”是针对同一水平面而言的。
热力环流过程中等压线变化和实际应用是本课时的难点。
突破这一难点的关键是要热力环流的过程分析清楚,再结合适当的练习,问题设置应该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难点也就很容易突破了。
由此也使学生对事物的复杂性有一定的认识,培养他们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心理品质。
【学情分析】针对学生在学科知识水平上已经具备一定的读图和分析能力,达到了推导归纳规律的可能性,但学生的创造能力还比较欠缺,对概念、理论的归纳能力很弱;对有关的天气、气候事例比较感兴趣,参与、表现欲望较强,但已有的知识水平较低、甚至还有错误的认识。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说课稿
结
大气运动是地球上各种气象现象的根本原因之一。通过深入理解冷热不均引 起的大气运动,我们可以更好地预测和应对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冷热不均引发的大气运动
1
热力学性质对大气运动影响的简要说明
了解气体的扩张和收缩如何导致气压的变化,从而引起大气运动。
2
冷热不均造成的大尺度环流运动
探讨赤道气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和极地气压带等大尺度环流系统的形成及其对气 候的影响。
3
局地风系统的形成与作用
解释局地地形、海陆风、季风和海洋表面温度变化等因素如何引发局地风系统。
气候变化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现代气候变化的原因
讨论人类活动如何导致全球气候 变化,以及温室气体增加对大气 运动的影响。
极端天气事件和海平面上 升的影响
研究气候变化如何引发更频繁和 更强烈的极端天气事件,并导致 海平面上升。
大规模天气现象:厄尔尼 诺和拉尼娜事件
深入探讨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如何影响全球大气运动和气候变 化。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说课 稿
在这个演示中,我们将探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气运动现象及其与冷热不均的关系。了解大气 层的构成结构和热力学性质对于理解这一现象至关重要。
大气运动概述
地球大气层的组成结构
了解大气层的分层结构以及各层的特性和功能。
太阳辐射和地球能量平衡的影响
深入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以及地球能量 平衡如何调节大气层中的温度分布。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课标解读: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课标解读:本条标准旨在阐明大气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到达地球后的能量转换过程,太阳辐射能的转换及分布不均是大气运动产生的根本原因,也是形成一切大气运动和大气现象的重要原因。
因此这里的大气受热过程应包括大气热量传输过程和大气运动过程。
对本条标准的解读应重点把握两个过程和两种运动:①说明大气的热量传输过程及影响;②理解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热力环流过程;③分析大气的垂直运动及其带来的影响;④分析大气的水平运动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材分析:本课教材主要讲述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教材分三部分: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
关于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材以图文的形式说明地面辐射促使大气受热升温,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这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也是学习热力环流的基础。
关于热力环流,教材阐述了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即大气为什么运动?教材指出各纬度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多少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并且以图文的形式形象生动地讲解了热力环流发生过程中温度、密度、气压在不同方向上的差异,贯穿这部分内容的线索是水平方向上的冷热不均引起空气的垂直运动,造成空气密度分布不均,密度不均又造成气压差异,而水平方向上的气压差异导致了大气的水平运动。
教材在讲明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时,安排了“海陆热力环流”的案例探究,让学生应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海陆昼夜热力环流及海陆间气压、风向的变化。
热力环流原理是本节的关键,热力环流既是大气受热过程学习的延伸,又是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基础。
关于大气的垂直运动,教材没有单独将其列出,考虑到本节知识的结构完整性和后面学习天气的需要,可从前后教材中提炼出大气垂直运动及其影响。
关于大气水平运动,教材分两个层次讲述:一是空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二是不同力源作用下风向的变化。
对风向变化的理解首先要明确水平气压梯度力是产生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其次明确在地球表面作水平运动的物体又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近地面大气运动还受到摩擦力的影响;最后分析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建立平衡的过程,也就解决了大气水平运动的形成过程,从而解答了大气是怎样运动的。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稿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稿一、说教材㈠课标解读内容规范: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进程。
课标解读:①课标中的行为动词〝说明〞属于了解的知识水平②〝课标〞中的〝大气〞是指低层大气。
③学习和说明大气受热进程,需求借助大气受热进程表示图、大气热力环流构成表示图等④了解大气的热量来源。
⑤大气受热进程,实践上是太阳辐射、空中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化的进程。
⑥学习大气受热进程是为了解大气运动奠定基础,所以大气热力环流是需求论述的另一个基本原理。
㈡教材的位置和作用本节课属于自然天文的基本原理范围,是先生学习和未来走上社会必备的天文基础知识。
可为前面学习大气环流、天气系统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打下实际基础。
㈢教学目的1、了解大气的能量来源和太阳辐射、空中辐射、大气辐射的性质。
2、运用图示、联络框图等说明大气的受热进程。
应用图表剖析归结〝温室效应〞。
3、经过实验、绘图等说明热力环流的构成4、运用大气受热及热力环流的基本原了解释理想生活中的天文效果。
5、经过了解大气运动的成因,感悟物质运动的规律和联络,并增强先生的大气环保看法㈣教学重点:大气受热进程及其运用,热力环流构成原理㈤教学难点:大气的保温作用,气温、气压、高度三者的关系二、说学情高一先生在初中阶段学习了〝天气和气候〞的初步知识,在必修1第一章已掌握了太阳辐射有关知识,对本课题已有一定的生活体验,而且具有一定的读图和剖析才干,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但先生仍局限于理性看法,无法自主完成天文规律原理与团体阅历的结合,对概念、实际的归结才干较弱。
因此,教员必需采用有效的方法给予辅佐,启示引导先生完成新知的建构。
三、说教法㈠教学实际:1、建构主义学习实际。
2、脑迷信有关原理㈡教学方法:读图剖析法、案例剖析法、效果探求法、实验法㈢教学手腕:板图、多媒体辅佐教学四、说学法1、会运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空中的保温作用及原理,解释理想生活中的大气现象。
2、会运用热力环流原了解释海陆风、城市风的构成及其影响。
大气受热过程说课稿【优质】
基本信息课题(人教版新教材全日制高一上册)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2.1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大气的受热过程作者及工作单位曾光中江西省吉安市第三中学教材分析本内容是本章的开篇第一目,也是本节内容的基础。
和旧教材相比,本目内容涉及旧教材第二章的第一节和第二节,但是在本书中基本上删除了旧教材中的第一节内容。
在讲解本目内容的时候应该注意结合大气组成和垂直分布的内容,以及一些时事热门问题,如全球变暖。
同时,大气的受热过程是本节内容的基础,其中重要的知识点“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后面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的基础,环环相扣。
如果这一目没有学好,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突破各个难点,把握重点,完成本节内容的课标。
同时,在学习本目内容的时候,应该补充“大气组成”和“大气垂直分布”的知识,方便学生理解本目内容。
学情分析本节课为高一年级新授课,通过第一章的学习,大部分同学都认为地理这个科目相当难以理解。
其实,从第二章开始的内容稍微要较前一章容易理解,毕竟这个空间思维不需要这么复杂。
该节内容设计了许多大气物理知识,譬如大气的温度、密度、压力等,在讲授该内容时,应该充分利用高一学生已有的物理知识,做好知识铺垫和引导,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去理解新的课程,从而更好更深刻的接受新知识。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同时,学生能根据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2、了解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理解各层特征。
能力目标:1、通过对本节内容中各个示意图的观察、剖析,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和综合能力;2、通过对地球和月球的对比分析,培养学生对比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对章节前言的整体把握,树立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整体;2、通过对大气的组成分析,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2、大气的垂直分布和各层的特征。
难点: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说课稿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说课稿《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说课稿1一、说教材《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位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
这一节教材包含三部分内容,即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
本节课主要讲述大气运动中的热力环流,这是大气运动最基本的状态与原理,其内容是继续大气受热过程的学习,是学习大气水平运动的基础。
同时,也为后面学习“大气的水平运动”“气压带和风带”“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季风环流”“天气系统”“气候类型的成因”“洋流的成因”等做好铺垫,这些知识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和知识延伸,所以“热力环流”奠定了整个章节的基础,是第二章教材的教学重点。
二、说学情在地理的知识体系中,大气知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于掌握的。
其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学生的空间概念建立的还不牢靠;第二,学生暂时还不能将大气知识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第三,短时间内不能将大气运动与地理环境联系起来。
所以,感到很难把握整个大气知识的思维线索,感到这些知识与应用无关。
生活中学生对许多的自然地理现象并不陌生,但很少能将其与相关大气的知识联系起来。
总的来说,对大气的了解,总是感到既陌生又熟悉。
课前学生的相关知识如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认识不足,部分学生空间概念建立不牢固,不清晰,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有一定复杂度。
三、说教学目标1.能够运用示意图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学会运用示意图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过程,并能运用其原理解释海陆风、城市热岛效应等地理现象。
本课遵循由问题→多媒体演示和地理小实验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给出实际生活案例→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1.对“热岛效应”的介绍和分析,让学生增强环保意识。
2.课余实验活动,激发学生亲自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说课稿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稿一:说教材1说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必修一中的第二章地球的大气的第一节,本节分为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三部分内容,都是一些简单的基础的地理原理知识。
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认识到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可以分为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本章内容主要是深入介绍大气圈中所发生的地理现象以及形成的天气现象,涉及到日常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是地理学习的重中之重。
而本节内容又是本章内容的开篇所学,是整章内容的基础,必须牢固掌握,后面的知识才能理解。
但本节内容的三个部分都是原理性知识,涉及到大量物理学的内容,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而且新课本在第一部分的内容上对比以前的课本删减了大气对太阳的削弱作用,大气的分层,波普曲线图等,知识的连贯性上欠佳,但同时把内容精简了,学生的负担减轻了一些。
但为了知识的连贯性和合理性,在第一部分内容的讲解上还是得补充一些相关的地理概念和原理。
比如说大气对太阳的削弱作用,光谱曲线图等,但为了减轻学生负担,尽量把补充的内容形象化,不要求被那些条条框框的,要求理解复述即可。
在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的讲解时,应该点明两种现象发生的前提条件,需要回忆一些曾经学过的物理概念,比如气压,等压面,气压梯度力等等,分步骤讲解。
2说教学目标本节内容课标的要求是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后两部分虽然没有直接的要求,但是是后面几节内容的理论基础,因此必须要求掌握其原理,并能分析运用。
介于高一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欠佳,高中物理知识尚未成熟,在相关的物理知识上无需做太大的扩展,只需深入简出的让其明白这些地理原理即可。
根据这些,我确立的如下的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描述大气的受热过程,并能运用示意图表示出来说出大气的直接热源和根本热源2运用图描述出热力环流过程3说出风产生的直接原因,判断出在不同条件下的风向和在等压线图中标出风向二:过程与方法通过交流学习,情景学习尝试用图示完整的概括地理原理,尝试运用原理去分析现实中存在的地理现象,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说课稿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位于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模块1的第二章第一节,适用于高中一年级学生使用。
整个说课共分六个部分。
一、教材分析(一)地位和作用主要围绕大气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这一主线展开的。
这一节教材包含三部分内容,即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
本节课主要讲大气运动中的热力环流,这是大气运动最基本的状态与原理,其内容是继续大气受热过程的学习,又是学习大气水平运动的基础,同时,也为后面学习“气压带和风带”打好铺垫。
所以第一节是起到一个铺路石的作用,奠定了整章知识的基础。
学好这部分内容,可以起到分散降低教学难度、便于学生掌握的作用。
同时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体现课改理念培养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有利于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学习要求和方法有了一定了解,在初中阶段学习了“天气和气候”的初步知识,在必修1第一章已掌握了太阳辐射有关知识,而且具备一定的读图和分析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同时学生对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大气现象比较熟悉和感兴趣,但对于大气的受热过程这一抽象现象感到难以理解,要运用原理来解设一些常见现象,难度更大;而大气的受热过程是本节、乃至本章的基础知识,起着铺垫作用,这必然要求学生深刻理解、掌握、会灵活运用这部分知识。
因此需要教师在加强引导的同时注重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逐步掌握方法,培养能力。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重点a大气受热过程:(依据: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基础,核心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学习热力环流的基础,只有理解了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而不是太阳辐射,才能正确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和后果。
)b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依据: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是本课时的重点,它承接上面的大气受热过程的学习,是上面内容的继续,同时又是大气的水平运动的学习基础。
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热力环流过程分析方法和原理是进行知识迁移的前提,此原理可以迁移到自然界存在的其它形式的热力环流例如海陆间,城市郊区间。
高中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优秀教案优秀教案
高中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理解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
2.通过观察实验,使学生掌握大气运动的规律和特点。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运动的规律和特点。
2.难点:大气运动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通过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上的大气为什么会运动吗?”引导学生思考。
(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和能量来源。
(三)课堂实验1.实验一:热胀冷缩实验(1)准备材料:烧杯、水、酒精灯、木棒。
(2)实验步骤:将烧杯中注入水,用酒精灯加热,观察水的体积变化。
(3)实验现象:水受热后体积膨胀。
2.实验二:气压差实验(1)准备材料:气球、气筒、细线。
(2)实验步骤:用气筒向气球内打气,观察气球的变化。
(3)实验现象:气球内气体受压,体积减小。
3.实验三:大气运动实验(1)准备材料:两个烧杯、水、酒精灯、木棒。
(2)实验步骤:将两个烧杯分别注入水和酒精,用酒精灯加热,观察烧杯内液体的运动情况。
(3)实验现象:加热后,烧杯内液体产生对流运动。
(四)课堂讲解1.讲解大气运动的规律:水平方向上,从高压向低压运动;垂直方向上,从高温向低温运动。
2.讲解大气运动的特点:无规则运动、有规律运动。
3.结合实验现象,讲解大气运动的形成过程。
(五)课堂小结2.强调大气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六)课后作业1.复习教材内容,理解大气运动的形成过程。
2.观察生活中的大气运动现象,分析其成因。
3.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大气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课堂实验、课堂讲解等环节,让学生了解了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能量来源、规律和特点。
课堂实验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观察现象,对大气运动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但在讲解大气运动的形成过程时,部分学生理解起来仍有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大气和地面受热的过程及其热量收支情况。
2.掌握下列概念: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大气的保温作用,大气的削弱作用。
3.应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的原理解释下列类似现象①与地表相比月表白天温度更高②与地表相比月表夜晚温度更低③多云的白天的气温比晴朗的白天温度偏低,而夜晚温度偏高(有云是气温的日较差小)4.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过程,以及在形成过程中冷热、气压(含等压面)、空气运动的状况(垂直和水平运动)。
5.能够完成等压面弯曲变化的相应题目。
[教材分析]意义: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包含三部分内容,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是后续部分气压带风带(第二节)和常见的天气系统(第三节)的基础,与常见的一些自然现象,农业活动及城市规划的一些措施和布局都有关联。
其中,近地面大气热量的收支和地面热量的收支对于学生理解大气最基本要素(气温)及其变化影响很大,近地面大气热量的收支与下列现象有关,日气温的高低、日温差高低、垂直方向气温的递减率、出现霜降的规律及相应的农业措施等。
热力环流对气压带风带、季风环流的理解的基础性作用很突出,也利于学生理解城市规划中郊区绿化带的意义。
踏实掌握和运用这些知识对于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有一定的作用。
重点:大气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形成过程难点:1:近地面大气热量的收入及其影响因素2:热力环流气压的比较和等压面的变化难点对策:简化讲解,促进思考,辅助思维模型构建,讲练结合。
[教学方法]:讲解法[教学过程]第一部分:大气的受热过程[说明1]:这一部分主要是学生的阅读、思考、讨论,教师只要引导就可以了。
[说明2]:对学生的要求有两点①学生首先独立完成读图思考②在独立完成思考题后再进行小组讨论,完善答案][讲述]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会被反射和吸收掉一部分,大部分到达地面。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和吸收称之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只是太阳的一部分,吸收的更少。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说课稿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说课稿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稿说引言老师好,我是×××,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选自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必修模块《地理1》第二章第一节。
下面,我将从教学理念、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5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学理念本节课最主要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主”的理念和合作学习理念。
在整个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为每个知识点准备了大量的文字和图片材料,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讨论并形成对知识点的理解,老师则从旁指引,协助学生开展学习活动。
二、教材分析(1)说教材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完了第一章《行星地球》这个宏观世界之后,来到相对微观的地球,学习与人类活动最为密切的大气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具有比较大的空间跳跃性。
本节分为三个次级知识点,分别是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
这节的内容是建立在前面一章的知识——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的基础上的,也是学习后面章节知识——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章的重点。
(2)说教学目标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程的要求是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从标准可以看出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是本节课重要的知识点,是为后面学习热力环流、天气系统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打下理论基础。
运用图表,说明了人教版的课本更注重学生智力发展,而不是灌输知识给学生。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学生的情况,拟定如下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运用示意图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阐述温室效应及其作用;运用图表说明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能够绘制热力环流形成原理的过程图,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现象;绘图并描述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近地面摩擦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绘图能力,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从容说课本节主要包括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大气水平运动三部分内容。
应重点分析讲解三个内容:①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此处可补充大气组成成分的内容。
大气受热过程环节过多,且都有一个专业名词(如大气吸收等,由此产生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过多的环节及环节的前后顺序与过多的名词造成学习困难,应利用图示帮助理解。
②热力环流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可通过多媒体演示分析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与方法。
同时要结合第一章内容,理解太阳辐射在纬度间分布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并归纳学习思路,热力环流形成的因果关系正确的顺序是:近地面空气的受热或冷却(气温差异是原因)→引起气流的上升或下沉运动(空气垂直运动是气温差异的结果)→导致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水平气压梯度是空气垂直运动的结果)→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③说明三个力与风的因果关系,讲解近地面风向的确定方法。
因为地转偏向力的概念比较抽象,它对大气运动方向的影响就成了难点,要强调在大气运动的方向上偏转。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使学生能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能阐述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大气热力环流等基本原理。
3.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能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且能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讨使学生理解“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的原理。
2.利用图表分析归纳“温室效应”。
3.通过实验活动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
4.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对“风的形成”的理解,学会在等压线图上判断某一地的风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2.分析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与方法。
3.近地面风向确定方法。
教学难点1.大气受热过程。
2.热力环流。
3.地转偏向力对大气运动方向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稿
说引言
老师好,我是×××,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选自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必修模块《地理1》第二章第一节。
下面,我将从教学理念、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5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学理念
本节课最主要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主”的理念和合作学习理念。
在整个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为每个知识点准备了大量的文字和图片材料,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讨论并形成对知识点的理解,老师则从旁指引,协助学生开展学习活动。
二、教材分析
(1)说教材内容
本节内容是在学完了第一章《行星地球》这个宏观世界之后,来到相对微观的地球,学习与人类活动最为密切的大气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具有比较大的空间跳跃性。
本节分为三个次级知识点,分别是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
这节的内容是建立在前面一章的知识——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的基础上的,也是学习后面章节知识——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章的重点。
(2)说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程的要求是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从标准可以看出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是本节课重要的知识点,是为后面学习热力环流、天气系统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打下理论基础。
运用图表,说明了人教版的课本更注重学生智力发展,而不是灌输知识给学生。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学生的情况,拟定如下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运用示意图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阐述温室效应及其作用;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能够绘制热力环流形成原理的过程图,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现象;
绘图并描述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近地面摩擦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
培养学生读图、绘图能力,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学习,体会合作学习方法的优点;
通过对比分析地理过程图,形成对比、分析地图的一般方法。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合作学习的意义;
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3)说教学重难点
从教材结构来看,本节内容首先安排了大气的受热过程的知识,说明了这部分知识在本节学习中的基础性重要性。
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是开展热力环流和下一节——气压带和风带这些知识学习的必要条件。
理解“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学习热力环流的基础。
热力环流是全球大气运动的基础,是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原理。
所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分别是“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大气的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的过程”。
等压线属于等值线图的一种,但学生在初中并没有很好的学习、掌握这部分内容。
而热力环流的过程就是建立在等压线的基础上的。
所以这部分内容对学生认知造成一定的障碍。
由于生活条件限制,学生没有体会过高空或者高原上的气压大小,对气压差异的感知能力比较差,难以对高低气压之间的流动有理论的认识。
但对生活中高低气压运动的现象——风,则司空见惯。
但风的形成本身就很复杂,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在近地面和高空的风向也会不一样。
因此确定本节的教学难点是“热力环流的过程”和“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三力”及其作用下的风向。
四、说教学方法
本节内容采用“设疑导学法”、“情境教学法”、“归纳总结法”、“传统教学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课程导入的形式就是设疑法,通过提出问题:为什么月球的昼夜温差比地球的昼夜温差大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讲解“热力环流”这一知识的过程时,先利用实验情境,让学生感性认识该知识,初步建立学生的知识基础。
而“归纳总结法”则贯穿于整个课程的学习,无论学完了哪个知识点,都进行相应的归纳总结。
五、说学习方法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有一种想要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的欲望,这种欲望能促使他们对自然事物进行思考,充分发挥理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运用已知的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因此学生在学习中有充分的主动性。
本节是地理1第二章的第一节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比较密切,并且也能深刻感
受到这些地理现象——风、温度。
这有利于学生开展感性认知,然后再理性认识事物的特点。
另外,本节与第一章内容联系的比较少。
学生没有具备学习大气运动的相关知识。
学法指导
针对上述情况,本节内容主要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
所以,学生的学习以合作学习为主。
对于部分知识的讲解和活动的开展,都为学生准备了很多的资料,小组内进行分析讨论形成答案。
课本中相似的知识点比较多,例如比较“月球表面和地球表面受热过程”,“海陆风”和“山谷风”的异同。
这就要求学生能够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发现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找出规律。
对于所教的知识,教师并没有立刻进行总结,而是先让学生尝试着归纳总结,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
对于本节课的知识点,基本采用“导入新课”、“自主学习”、“重难点突破”、“迁移应用”、“归纳总结”和“课堂练兵”的流程,这6个环节是在整节课中循环使用的。
1、课程导入
本课程的导入采用设疑法,利用月球昼夜温差大的现状,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原因。
同时,对比地球的昼夜温差小的事实,阐述大气在受热过程对地球温度的影响,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自主学习
在讲解陈述性知识的时候,不是以老师的讲解为主,而是采用学生自学的形式。
老师先给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材料或者课外资料,形成对知识点的认知。
例如在讲解大气的受热过程时,先给学生提出问题:①大气层的热量来源有哪些?②太阳辐射到达地面之前会有哪些损失?③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什么?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找出答案。
3、重难点突破
针对本节内容的重难点——热力环流的过程,我采用了情景法。
利用“烟”在具有冷源和热源的密封容器里的运动状况,让学生在模拟的情景中初步认识热力环流,同时对热力环流的现象有更感性的认识。
在观看动画实验的同时,思考预先给出的问题:①点A、B两点的气流是如何运动的?②点A(小碗)和点B (大碗)哪个装的是冷水、哪个装的热水?使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这种方法的另外一个优点就是可以利用实验的知识,建构学生的知识基础,深刻学生对热力环流这一基础知识的理解。
4、迁移应用
活动探究在本节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其内容也是对所教知识的深化,给学生应用新知识以机会。
海陆风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情,尤其是住在海边的学生,它是热力环流基本原理最直接的反映。
认识海陆风,首先要知道“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在这个基础上,还要懂得气温与气压成负相关。
5、归纳总结
在每一个小框题讲完之后,都有相应的知识总结。
而学生在总结中发挥主导作用。
将老师所讲的知识,用自己的话语组织起来,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结构。
在学习大气的受热过程后,学生需要根据大气受热的过程图,说出大气受热的各个环节的名称,从而得出“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的口诀。
6、课堂练兵
归纳总结是为了让同学们有自己的知识机构。
而练兵则是对所掌握知识的检验。
包括陈述性知识的检验和程序性知识的检验。
学生不仅要识记所学知识,还要认识其本质,能在不同的情境运用知识。
在讲大气的受热过程时,通过对比地球昼夜有云与否温度的大小,检验同学们在认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和保温作用的认识。
七、说板书
板书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因为学生的活动比较多,教师有较多的时间进行板书。
此外,这个板书具有提纲挈领和总结的作用。
具体板书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