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一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

高一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

高一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高一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1一、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2.了解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3.使学生要会叙述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理解地表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是风形成的原动力和直接原因。

4.使学生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近地面摩擦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环流的形成。

5.在等压线图上表示实际大气中的风向。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绘图能力,提高综合分析问题以及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学生要会运用简单的等压线分布图,分析、判断风向。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的观察力、推理和空间想象能力得到发展。

三、德育目标1.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不怕困难的心理品质,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2.使学生认识大气运动与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关系,明确人类活动应如何趋利避害。

3.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大气水平运动的几种作用力。

1.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引起的等压面的弯曲方向。

2.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三力”及其作用下的风向。

2课时投影仪、投影片、多媒体、海平面气压场分布挂图、板图、纸箭头第一课时热力环流我们学习了行星地球,知道地球是宇宙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天体。

为什么说地球是一个普通的天体?——(学生回答:因为地球作为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与其他行星一样,是物质的和运动的,所以地球是一个普通的天体)为什么说地球是颗特殊的天体?一(学生回答:地球是太阳系中惟一有生命物质的天体,也是整个宇宙中惟一确知有生命物质的天体)如果地球上没有大气,也就没有生物界,没有人类及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大气是自然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

我们从这节课开始探讨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围绕在地球周围的厚厚的大气,不仅提供了动植物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各种气体,而且还是地球上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保护层。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教学设计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教学设计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教学设计第一篇:《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教学设计新课程人教版必修2-------《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教学设计平果县铝城中学覃秋云[导入]课前准备,师生分享,创设情境,活动引入师生分享各自收集材料结论1:大气中的热量和水汽输送,以及各种天气变化都是通过大气运动实现的。

[新课内容]问题:大气运动是需要能量的,能量来源于哪里?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大气是怎么运动的?结论2: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高低纬间的温度差异板书:2-1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一、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高低纬间的温度差异过渡:认识规律总是从简单到复杂,引出大气运动的最基本形式——热力环流1、大气热力环流观察实验多媒体展示:实验的准备、步骤、过程,并启发学生思考如何从实验中得出实验的结论,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

结论3:冷热不均引起空气环流板书:二、热力环流地面冷热不均形成空气环流。

2、热力环流的过程探索提问①若A、B、C三地受热均匀,空气是否发生运动?等压面有什么特点?②冷热不均对空气上升或下沉运动有何影响?③A地空气上升,将会使其近地面、高空的气压发生什么变化?④B、C两地空气下沉,又会使其近地面、高空的气压发生什么变化?⑤ABC三地气压还是一样吗?等压面还是水平的吗?⑥同一高度的气压不一样会使空气如何流动?⑦A、B、C三地可能是什么天气?知识铺垫:热胀冷缩是大气显著的物理特性,空气密度与气压成正比板书:提示和规律①空间气压值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称为等压面。

受热均匀等压面与地面平行。

②在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③气温高的地方空气膨胀上升,该处空气密度小、气压低;气温低的地方正好相反。

同一水平面上,气温高的地方气压低,这主要取决于空气的密度大小。

④高压、低压是针对同一水平面而言的。

高空和近地面气压相反。

⑤水平方向上空气从气压高的地方流向气压低的地方。

⑥等压面凸起的地方是高气压,等压面下凹的地方是低气压。

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1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教案

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1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教案

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1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流。

【讲述新课】【板书】一、热力环流【板书】1、概念【提问】什么是热力环流?【答案】由地面冷热不均引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阅读】大家结合图2.3阅读课本,并思考地面受热情况均匀的时候,空气是怎样的?地面受热情况不均匀时空气又是怎样的?【板书】2、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板图】2.3 热力环流的形成【讲述】假设地面上有A 、B、C三点,当地面受热情况是均匀的时候,空气是没有上升和下降运动的;当地面受热不均是又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假设A地受热多,气温度升高,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B、C两地受热少,温度相对来说较低,空气冷却收缩,气流下沉。

A地的空气上升,在上空堆积,导致上空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

B、C两地上空的空气相对下沉,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

我们可以看到,在上空就产生了气压差异,并且在水平方向上,空气总是从高压流向低压。

所以,高空的空气就从气压高的A’流向气压低的B'、C'两地扩散。

同时,A地空气膨胀上升向外流出,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B、C两地空气收宿下沉,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了高气压。

这就形成了大气的垂直运动。

在近地面产生了气压差异,并且在水平方向上,空气总是从高压流向低压。

在近地面,空气又从B、C两地流回A地,以补充A地上升的空气。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热力环流。

【板书】【提问】同学们,我们再思考一个问题:看图,A地近地面是低压,高空A’是高压,那是不是A’的气压高于A的气压?【答案】不是。

【讲述】对了。

因为气压是随高度的增加递减的。

我们所说的高气压和低气压是指在同一水平高度的气压状态而言的。

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永远是近地面气压大于高空气压。

【讲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热力环流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大家平时可多留意一下自己身边有关热力环流的实际例子。

下面请同学们利用热力环流的原理,完成教材第30页的活动。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教案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教案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冷热不均的现象。

2. 使学生掌握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球表面的冷热不均2. 热力环流的形成3. 大气运动的规律4. 实例分析:全球大气环流5. 人类活动对大气运动的影响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 利用多媒体演示、模型展示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理解。

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4. 结合实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温度差异图片,引发学生对冷热不均现象的思考。

2. 讲解:介绍地球表面冷热不均的原因,解释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3. 演示:利用模型展示大气运动的基本规律,如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等。

4. 探讨:引导学生分析全球大气环流的形成,了解大气运动对气候的影响。

5. 总结:强调人类活动对大气运动的影响,如温室气体排放、城市化等。

五、课后作业1. 绘制全球大气环流示意图,标注各要素。

2. 收集有关人类活动对大气运动影响的资料,进行简要分析。

4.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大气降水。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地球表面冷热不均现象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对热力环流和大气运动规律的应用。

3.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全球大气环流示意图的绘制及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分析。

七、教学拓展1. 邀请气象专家进行讲座,增加学生对大气科学的兴趣。

2. 组织户外观察活动,如观测气温、气压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大气运动。

3. 开展课题研究,让学生深入探究大气运动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八、教学资源1. 教材:《地球科学》、《气象学》等。

2. 多媒体课件:地球表面温度差异图片、大气运动模型演示等。

3. 网络资源:气象数据、大气环流动画等。

4. 教具:地球模型、气压计等。

九、教学建议1. 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

高三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

高三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

高三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掌握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

2.通过实例分析,了解大气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大气运动的原理,大气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难点:大气运动的力的分析,大气运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地球上的气压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气压分布的特点。

(2)提问:为什么地球上会出现气压分布不均?2.理论讲解(1)讲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

(2)分析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热力环流。

(3)介绍大气运动的三种形式: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

3.案例分析(1)展示我国常见的几种气候类型,如季风气候、大陆性气候等,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气候类型与大气运动的关系。

(2)分析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3)以台风为例,讲解大气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互动环节(1)分组讨论:大气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小组分享:讨论结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5.巩固知识(1)课堂练习:完成与大气运动相关的习题。

(2)课后作业:结合所学内容,分析我国某一地区的气候特点。

6.课堂小结(2)强调大气运动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性。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2.学生对大气运动的理解是否深入?3.课堂互动环节是否有效?4.课后作业的布置是否合理?五、教学资源1.地球上的气压分布图。

2.我国常见的气候类型图片。

3.台风案例资料。

4.大气运动相关习题。

六、教学时间1课时七、教学建议1.在讲解大气运动原理时,注意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出发,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课堂互动环节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3.课后作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适量、有针对性的作业。

4.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大气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八、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对大气运动原理的理解程度。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大气状况与热量分布关系2.掌握冷热不均所引起的大气运动3.理解大气运动对气候的影响二、教学重点1.冷热不均所引起的大气运动2.大气运动对气候的影响三、教学难点1.热能的分布对大气运动的影响2.大气运动与气候的关系四、教学方法讲解、实验、案例分析五、教学过程一、引入黑板板书:“地球的大气运动”通过问答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地球大气的运动状态和与气候的联系1.你知道什么是大气吗?2.地球大气怎样运动的?3.大气运动对人类生活有什么影响?二、知识讲解地球的大气具有循环运动,形成了大气环流系统,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热量的分布不均。

赤道附近得到的太阳辐射比极地附近多,因此热能分布不均,引起气流的从赤道向极地流动,形成了气旋和反气旋等大气运动现象。

1.热量的分布对大气运动的影响(1)热带气旋热带地区的气温高,大气中水汽含量多,加上热能的分布不均,生成了大量的气旋,造成风暴和风暴潮等极端天气。

(2)极地锋极地地区太阳辐射较低,气温也比较低,与赤道相比,少了一些热力作用,形成了一个较为稳定的环流系统。

极地锋是天气发生转变时的一个界面。

2.大气运动对气候的影响(1)太阳辐射影响地球所处的位置不同,受到的太阳辐射也不同,导致气候存在一定的差异。

(2)热量的分布影响热量的分布不均导致大气运动的存在,从而影响天气和气候。

(3)海洋与大气运动的相互作用海洋与大气之间密切联系,海水的高温和富含的水蒸气是气旋和风暴形成的重要原因,而海水又受到大气的影响,这两者相互作用影响着气候。

三、实验演示实验现象:倾斜水气球会呈现旋转的状态。

实验步骤:1.将水气球充满水,并将其用绳子绑在天花板上。

2.在气球上方加热,让气球上方的空气变暖。

3.空气变暖后,会造成气球与冷空气之间的温差,在单向流动的同时也会进行运动,并且这些气流会带着气球进行相应的旋转。

四、案例分析1.我国东北地区的春夏季节滞留高压天气,造成的原因是什么?东北地区春夏季节滞留高压天气,是由于我国北方的大陆性气候造成的,高压天气为锋面所形成的界线,在其中夹杂着一些气流,这些气流组成了暖湿气流和干冷气流的交汇区域。

高三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

高三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

高三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教案名称:高三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目标:1. 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原理和机制;2. 掌握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现象及其地理意义;3. 分析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对气候和环境的影响;4.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1.通过提问“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感觉到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引起学生的思考;2.通过展示一幅全球降水图,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图上的降水分布情况;3.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一些地区降水较多,而一些地区降水很少。

第二步:概念解析(10分钟)1.简要解释什么是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包括大气的热能分布不均引起的气压差和风的形成;2.讲解高温带和低温带之间的温度差异引起的大气运动,以及热带低压带和副热带高压带的形成原因;3.讲解地球自转引起的科氏力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第三步:案例分析(15分钟)1.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如赤道附近的亚马逊雨林,通过观察该地的降水和气温分布图,让学生分析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现象;2.让学生总结赤道附近的地区为什么年降水量大,同时也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第四步:实验活动(20分钟)1.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使用水温计和风扇模拟太阳辐射,观察温暖空气上升和冷空气下沉的过程;2.通过实验结果,让学生理解冷空气和温暖空气的密度差异导致的大气运动现象。

第五步:讨论与总结(10分钟)1.让学生讨论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对气候和环境的影响;2.总结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的地理意义和重要性;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问题。

教学资源:1.全球降水分布图和气温分布图;2.水温计和风扇;3.教学PPT。

教学评估:1.利用实验活动中观察到的结果,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报告;2.课后提供一个与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并书面回答问题。

拓展延伸:1.组织学生进行一个小组讨论,探究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对城市气候的影响;2.邀请专家来校开设相关讲座,增强学生对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的认识。

高中地理教案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范文

高中地理教案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范文

一、高中地理教案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范文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基本原因。

2. 使学生掌握大气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1.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原因。

2. 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和特点。

四、教学难点:1. 大气运动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2. 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准备:1. 地球仪或地图。

2. 教学课件或黑板。

3. 实验器材(如温度计、风扇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仪或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地表的温度差异。

提问:为什么地球上有不同的气候和天气现象?2. 讲解:讲解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基本原因。

介绍大气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如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等。

3. 演示实验:进行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可用温度计和风扇进行实验,展示温度差异引起的风向和风力的变化。

4.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如季风气候、赤道低气压带等,让学生理解冷热不均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5. 互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其他例子。

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各自的发现和理解。

6. 小结:总结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原因和基本形式。

强调大气运动在地理环境形成和变化中的重要性。

七、作业布置:1. 复习课堂内容,整理笔记。

2. 完成相关练习题,加深对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理解。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演示实验和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

通过互动环节,学生能够主动探讨和分析实际案例,提高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业布置有助于巩固课堂所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九、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十、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

2. 学生作业和练习题的完成情况。

3. 学生对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理解程度。

六、高中地理教案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范文七、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基本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光明中学陈婧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主要由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三部分组成。

第一课时中主要介绍大气的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

本课《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课程标准旨在认识导致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天气系统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打下理论基础。

因此本节内容是本单元学习的基础。

“大气受热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点:①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②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过程;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使地面增温,又以长波辐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④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⑤大气受热过程的重要性。

核心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活动”说明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利用大气保温和削弱原理解释自然现象。

由于大气的受热过程复杂,环节多,涉及到许多专业的术语和名词,需补充大气的基本组成及影响,强调三种辐射的性质,理顺太阳、地面、大气和宇宙四者之间的能量转换关系。

二、学生分析新课程改革中高中地理教材比较强调知识的应用,这与初中地理学习有很大的不同。

由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相关的知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碰到比较多的问题,人教版的高中地理3本必修教材中,必修1是最难的,教材的重难点也教多,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处理好这些重难点是有一定的困难的。

但是学生对学习这些内容有很大的兴趣,求知欲也较高。

三、设计思想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

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选用联系学生实际的素材来实现教学目的,包括选择学生熟悉的地理事象,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地理问题,符合学生兴趣和年龄特征的地理问题等。

在设计教学时要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积极探索和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原理,并能解释相关实际现象。

②掌握大气的保温作用原理,分析具体的地理现象,解释具体地理问题等。

2.过程与方法①列表比较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通过读图、画图来分析解释大气热力过程。

②运用大气热力性质来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以问题探究的形式,充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逐步的展开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②培养学生运用大气热力性质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难点: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的理解。

六、教学方法1.教法情景设问法、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2.学法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

七、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板书)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师:同学们,请观察一下地球和月球两幅图片,注意地球与月球便面的温度有什么不同?生:月球表面温度的昼夜变化很大,地球却很小。

递进:大家都知道太阳辐射既能到达地球表面,也能到达月球表面,为什么地球表面温度的昼夜变化不像月球那样强烈?同学们知不知道这其中的原因?师:这是因为地球上有厚厚的大气层而月球没有。

那么大气层是怎么影响地球表面的温度的呢?今天我们就先从大气的受热过程学起。

(板书)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板书)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师:有请第一小组同学为大家展示他们的成果,大气的受热过程。

(此过程主要是学生讲解,可采用板书、多媒体、挂图等方式。

)四个小组展示完毕,大家就基本了解了大气的受热过程的基本阶段,但教师要做总结,总结过程中将难点和重点再加以强调,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也要剖析清楚。

师:同学们知道地球上的能量主要是从哪儿获得的吗?生:太阳。

递进:我们知道万物生长靠太阳,这说明太阳光热的重要性,而且太阳辐射能也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那么太阳辐射能够完全穿透大气层到达地面吗?太阳辐射进入厚厚的大气层受到什么作用的影响呢?要回答这个问题请同学们先看一下课本28页图2.1。

递进:好现在请同学说一下,太阳辐射进入厚厚的大气层受到什么作用影响?生:吸收作用、反射作用、散射作用递进:投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辐射,要穿过厚厚的大气,才能到达地球表面。

太阳辐射在传播的过程中一部分被大气吸收、反射和散射,大部分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温,所以太阳是地面的直接热源。

这个过程我们把它概括为太阳暖地面。

(板书)太阳暖地面学生活动:在探究下列问题的基础上,画图说明地面辐射的形成过程。

问题探究:1.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还是短波辐射?2.地面辐射的方向如何呢?3.地面辐射的能量是不是全部射向宇宙空间呢?师:从这里我们可以得知一个规律凡是温度在绝对零度以上的物体,都会以辐射的形式把热量散发出来。

师:下面请同学们读一下教材28页页脚处的说明。

太阳表面温度达到6000 K,所以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而地面温度和大气温度远远低于太阳表面温度,所以地面辐射、大气辐射都属于长波辐射。

从太阳暖大地这个过程看,我们知道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得比较少,大部分太阳短波辐射能够穿透大气射到地面,而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得比较多,地面长波辐射只有一小部分能穿透大气层射向宇宙空间,绝大部分能够被大气截留下来,近地面大气中的CO2和H2O,能够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增温,吸收率75%~95%,近地面大气又以对流、传导等方式,层层向上传递热量。

所以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同学们你们能不能用五个字把大气受热过程的这个环节概括一下。

(板书)地面暖大气学生活动:在探究下列问题的基础上,画图说明大气辐射的能量去向。

问题探究:1.大气具有能量之后,会将能量如何处理?2.大气辐射的能量最终去向如何?师:大气增温后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释放长波辐射。

大气辐射的一小部分向上射向宇宙空间外,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其方向与地面辐射正好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

大气逆辐射使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得到一定程度的补偿,将热量还给了地面,下面我请同学说一下大气逆辐射的存在对地面有什么作用?生:保温作用。

递进:非常好。

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我们可以用五个字概括为大气还地面。

(板书)大气还地面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大气的受热过程。

现在我们再来看一下刚才提出的这个问题。

同学们谁能具体回答一下。

生:地球上有大气层。

生递进: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使地球的白昼温度不高;由于大气的保温作用,使地球的夜晚温度不会过低。

师:有大气的地球,白天一部分太阳辐射在穿过大气层时被大气反射、散射和吸收,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不能全部到达地面,使地面温度不会上升太高。

夜间大部分地面辐射被近地面大气吸收,然后以辐射和对流的方式层层上传,使大气温度不至于降得太低。

更重要的是大气在吸收热量的同时,又以逆辐射的方式把热量还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热量的损失,使地表夜间的降温速度减慢。

正是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使得地表温度变化比较缓和。

没有大气的月球,白天,太阳辐射全部到达月面,使月面温度迅速升高。

夜晚,月球表面辐射强烈,没有大气对月球的保温作用,温度下降速度很快。

所以月面温度昼夜变化比地球剧烈得多。

师:大气的受热过程实际上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的相互转化的结果。

下面请同学们说一下大气受热的过程的意义。

(引导学生看书)生:大气受热的过程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着大气运动状态。

师:通过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学习,我们知道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下面我请一位同学说一下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是什么?生:太阳辐射师:回答得非常好,太阳辐射是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同时太阳辐射在各纬度间的分布不均引起的大气受热不均而产生温度差异,会引起大气的运动,大气受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那么下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

实践应用: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下列现象。

现象一:图片1“晴朗的天空呈现出美丽的蔚蓝色”;图片2“城市空气质量较差时,天空呈灰白色”;图片3“黎明、黄昏时分一轮红日,天空红霞似火”。

现象二:白天多云气温比晴天低。

现象三:南极臭氧层空洞扩大到了阿根廷的火地岛,政府要求岛上居民出门时必须带墨镜和遮阳帽。

作业:填充图册板书设计: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太阳暖大地2.大地暖大气3.大气还大地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导学案【课前预习】阅读课本P28—29的图片和文字,完成下列问题:1、地面和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__________。

太阳辐射是波辐射,地面、大气辐射是波辐射,温度和波长成负相关。

2、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得较,大部分太阳辐射可以到达,受热,产生辐射,辐射绝大部分被吸收,所以,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表现在作用、作用。

晴天云层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____,阴雨天云层厚,削弱作用____。

4、大气保温作用: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产生辐射,其中绝大部分辐射向下把热量还给地面,叫辐射,辐射对地面起到作用。

晴天云层薄,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____,阴雨天云层厚,保温作用____。

在下面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中,注出太阳辐射、大气削弱作用、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

【合作交流】探究【生活中的地理】问题1.为什么海拔越高气温越低?2.为什么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过多会导致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变暖?为什么玻璃温室在寒冷的冬天也可以种植蔬菜水果?3.晴天的昼夜温差大还是阴雨天的昼夜温差大?为什么月球表面的昼夜温度变化比地球表面剧烈?【当堂训练】1.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主要是由于()A.大气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

B.大气逆辐射补偿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

C.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反射作用。

D.大气热容量大,不易降温。

2.大气的温室效应是指()A.大气吸收了太阳辐射,保存在大气中,使大气温度增高。

B.大气毫无阻挡地使太阳辐射投射到地面,使地面温度增高。

C.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几乎吸收了全部的地面辐射,使热量散失很少。

D.平流层中的臭氧强烈地吸收紫外线。

3.深秋时节,我国北方菜农用浓烟笼罩大白菜预防冻害,其主要原因是()A.浓烟散射地面辐射,使气温升高。

B.浓烟反射大气逆辐射,使地面增温。

C.浓烟可阻挡冷锋前进,减少受害面积。

D.浓烟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

4.下列现象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太阳辐射、地面吸收、大气削弱、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B.太阳辐射、地面吸收、大气削弱、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C.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大气削弱、地面吸收、地面辐射D.太阳辐射、大气削弱、地面吸收、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5.我国青藏高原地区小麦高产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当地( )A.昼夜温差大,太阳辐射强B.CO浓度高2C.雨量充沛D.气温偏低,水分蒸发少6.下面是几处少数民族的对话,你认为哪个对()A.高山族人说:“我们这里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所以,太阳辐射最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