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体制备技术的发展及其医学应用

合集下载

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进步,治疗疾病的方法也在不断地更新。

单克隆抗体技术被认为是目前最具前途和实用性的治疗方法之一。

本文将从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发展史、基本原理、制备方法和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发展史单克隆抗体技术是建立在多年的抗体研究基础上的,在20世纪70年代初,首批单克隆抗体被制备出来,开创了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发展历程。

此后,单克隆抗体技术逐渐被广泛应用于医疗、生物科学及生物制药等领域。

1984年,科学家们成功地生产了世界上第一种人类单克隆抗体——muromonab-CD3,用于移植排斥的治疗。

1997年,人类单克隆抗体第一次来源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用于治疗贫血。

在此后的几年中,单克隆抗体技术的研究不断深入,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等领域。

二、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基本原理单克隆抗体指的是来自同一克隆细胞的抗体,具有相同的泳速和特异性。

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将体外生长的同一克隆细胞用于制备抗体,维持克隆细胞的纯度,并使其产生单一同型的抗体,从而获得具有完全特异性和高度亲和力的抗体。

三、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制备方法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制备方法包括:混合细胞制备法、极限稀释制备法和转基因制备法等。

其中,混合细胞制备法和极限稀释制备法是两种最为普遍的方法。

混合细胞制备法:混合细胞法的基本原理是将多个异源的淋巴细胞混合在一起,使它们发生细胞融合,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混合细胞。

同时,该混合细胞具有所有母细胞的性质,可产生多种不同的抗体。

通过不断筛选,最终可得到单克隆抗体。

极限稀释制备法:极限稀释法是将抗原与克隆细胞充分接触,从而使其选择性地固定克隆细胞中具有与抗原结合的抗体。

然后将细胞稀释到一定浓度,每个孔只有单个细胞可生长,通过每一个细胞的产物所形成的单克隆不同细胞,对于每种克隆T-细胞所生产的抗体进行筛选,最终得到单克隆抗体。

四、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应用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涉及治疗、诊断、实验和工业等多个应用领域。

抗体制备技术的发展和医学应用

抗体制备技术的发展和医学应用

抗体制备技术的发展及其医学应用抗体是在对抗原刺激的免疫应答中,B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类糖蛋白。

它是能与相应抗原特异的结合、产生各种免疫效应(生理效应)的球蛋白。

国际卫生组织将具有抗体活性及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一类蛋白统一命名为免疫球蛋白,它与抗体都是指同一类蛋白质。

抗体的2条重链和2条轻链根据氨基酸序列变化程度分为V区和C区,其抗原结合特异性主要由V区中高度变异的超变区决定,3 个超变区共同形成1个抗原决定簇互补的表面,故又称为互补决定区( comp lementarity determining region,CDR)。

常规的抗体制备是通过动物免疫并采集抗血清的方法产生的,因而抗血清通常含有针对其他无关抗原的抗体和血清中其他蛋白质成分。

一般的抗原分子大多含有多个不同的抗原决定簇,所以常规抗体也是针对多个不同抗原决定簇抗体的混合物。

即使是针对同一抗原决定簇的常规血清抗体,仍是由不同B细胞克隆产生的异质的抗体组成。

因而,常规血清抗体又称多克隆抗体(polyclonal antibody,PcAb),简称多抗。

多克隆抗体是由多克隆B细胞群产生的、针对多种抗原决定簇的混合抗体。

因为天然抗原是由多种抗原分子组成的,每种抗原分子又含有许多抗原决定簇,每一种抗原决定簇可激活相应的B细胞克隆,进而分化、成熟并合成相应的抗体。

由于常规抗体的多克隆性质,加之不同批次的抗体制剂质量差异很大,使它在免疫化学试验等使用中带来许多麻烦。

因此,制备针对预定抗原的特异性均质的且能保证无限量供应的抗体是免疫化学家长期梦寐以求的目标。

随着杂交瘤技术的诞生,这一目标得以实现。

1 抗体的发展抗体的研究过程经历了免疫血清学研究、单克隆抗体研究和基因工程抗体研究3个不同阶段。

1.1 免疫血清学研究阶段免疫动物产生的抗体是多种抗体的混合物,所以早期制备的抗体是多克隆抗体. 多克隆抗体是人类有目的地利用抗体的第1步,其在生物医学等方面的应用已有上百年的发展历史. 但多克隆抗体具有不均一性,特异性差且动物抗体注入人体会产生严重的过敏反应等特性,限制了其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单克隆抗体的发展历程原理及应用

单克隆抗体的发展历程原理及应用

单克隆抗体的发展历程原理及应用1. 单克隆抗体的定义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ies,简称mAb)是由单个重构的白细胞克隆产生的抗体。

它们具有高度特异性和亲和性,并且只与抗原的特定表位结合。

由于这种特性,单克隆抗体在医学、科研和工业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 单克隆抗体的发展历程•1975年:Cesar Milstein 和 Georges Köhler 首次提出单克隆抗体的构想。

他们成功融合了癌细胞和B淋巴细胞,从而得到了第一个单克隆抗体。

•1984年:Cesar Milstein、Georges Köhler 和 Niels Kaj Jerne 因为他们在单克隆抗体研究领域做出的贡献,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86年:通过使用转基因技术,研究人员成功地将人的免疫系统导入小鼠体内,从而生产出人类单克隆抗体。

•1990年代:人类单克隆抗体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研究人员开发出了一种名为“人源化抗体”的技术,使得单克隆抗体可以更好地适应人体。

3.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原理•免疫原选择和制备:在制备单克隆抗体之前,需要选择合适的免疫原来激发免疫反应。

一般来说,免疫原应该具有高度特异性,易于制备,并且不会引起太强的免疫反应。

常用的免疫原包括蛋白质、多肽、多糖等。

•动物免疫和细胞融合:免疫原注射到动物体内,激发免疫反应,产生抗体。

然后,从动物体内获取淋巴细胞,与癌细胞进行融合,形成杂交瘤细胞。

•筛选和克隆:筛选出具有特异性和亲和性的杂交瘤细胞,以得到单克隆抗体。

常用的筛选方法包括ELISA、流式细胞术等。

•扩繁和生产:经过筛选和克隆后,选取合适的杂交瘤细胞,进行扩繁培养并生产单克隆抗体。

4. 单克隆抗体的应用单克隆抗体在医学、科研和工业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临床应用:单克隆抗体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和治疗。

例如,用于癌症的诊断和治疗的单克隆抗体已经获得了FDA的批准。

抗体制备及免疫检测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抗体制备及免疫检测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抗体制备及免疫检测技术的原理和应用抗体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分子,可以与抗原作用而具有极高的特异性。

由于抗体分子本身拥有极强的特异性和亲和力,因此被广泛应用于蛋白质分离、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免疫荧光分析、免疫印迹、流式细胞术以及疫苗研究等诸多领域,也成为了生物分子分离、分析、诊断和治疗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介绍抗体制备及免疫检测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一、抗体制备的原理抗体是由机体B细胞分泌的一类免疫球蛋白,它由两部分组成:重链和轻链。

重链和轻链各有一端为变异区和恒定区。

抗体的制备主要有两种方法:多克隆和单克隆。

多克隆抗体是指利用多个免疫细胞杂交而制得的抗体,它的产生需要一定的时间。

单克隆抗体则是利用一个免疫细胞杂交制得的抗体,它具有较高的特异性。

使用抗体制备需要对抗原进行选择,产生抗体的条件是抗原分子必须能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即具有免疫原性。

同时,抗原还必须具有一定的抗原特异性,使得诱导机体产生的抗体具有特定的亲和性。

在制备抗体过程中,还需要进行抗体亲和纯化和抗体标记等处理,以便用于各种免疫学实验和临床诊断。

二、免疫检测技术的原理免疫学检测技术的核心原理是利用抗体和抗原之间的相互作用,检测样品中特定抗原的存在与否。

在此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可以根据不同的具体要求来设定;同时,要选取合适的抗原和抗体以确保检测的准确性和敏感性。

免疫检测技术有很多种类,其中最重要的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放射性免疫检测、免疫荧光分析、免疫印迹和流式细胞术等。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是一种常用的分析方法,可用于测定血清、唾液和尿液等生物体中特定抗体或抗原的含量。

ELISA原理是利用酶标记的抗体或抗原,检测样品中特定抗体或抗原的存在。

放射性免疫检测则是采用放射性标记的抗体分子,通过测定放射性计数来检测样品中的抗原分子。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高灵敏度和准确性,但不适用于现场检测。

免疫荧光分析是利用荧光标记的抗体与荧光标记的抗原相互作用,检测样品中特定的抗原或抗体。

应用生物化学-抗体技术PPT课件

应用生物化学-抗体技术PPT课件

抗体技术的挑战
抗体生产成本高
01
由于抗体的大规模生产需要大量的细胞培养和纯化过程,因此
生产成本较高,限制了抗体的广泛应用。
抗体特异性问题
02
抗体的特异性是影响其应用的关键因素之一,如何提高抗体的
特异性是当前面临的重要挑战。
抗体稳定性不足
03
一些抗体在存储和运输过程中容易失去活性,影响其应用效果。
抗体技术的发展前景
生物制药
药物研发
抗体作为药物载体,可以用于药 物的定向输送,提高药物的疗效
和降低副作用。
免疫检测试剂
抗体可以用于制备免疫检测试剂, 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免疫荧光等,用于检测生物体内
的物质。
单克隆抗体药物
利用杂交瘤技术制备的单克隆抗 体药物,具有高度特异性、低毒 性和长效性等特点,已广泛应用 于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领域。
应用生物化学-抗体技术PPT 课件
• 引言 • 抗体的产生与种类 • 抗体技术的原理与流程 • 抗体技术的应用实例 • 抗体技术的挑战与前景 • 结论
01
引言
抗体的定义与特性
抗体
指免疫系统产生的一种蛋白质, 能够特异识别并结合抗原,发挥 免疫效应。
特性
高度特异性、结合力强、种类多 样。
抗体技术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
自19世纪末发现抗体以来,抗体技 术不断发展,经历了免疫学、单克隆 抗体技术、基因工程抗体等阶段。
发展
目前抗体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医药 、诊断、治疗等领域,为人类健康和 疾病治疗做出了巨大贡献。
抗体技术的应用领域
01
02
03
生物医药
用于药物研发、疾病诊断 和治疗,如肿瘤免疫治疗、 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等。

小分子抗体制备

小分子抗体制备

小分子抗体制备以小分子抗体制备为标题,本文将介绍小分子抗体制备的背景、方法和应用。

小分子抗体是指与小分子化合物高度特异性结合的抗体,其制备方法主要包括免疫和非免疫两种途径。

小分子抗体在药物研发、生物学研究和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一、背景小分子化合物是药物研发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其分子量较小,难以激发免疫系统产生抗体。

为了克服这一难题,科学家们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发展出了小分子抗体制备的方法。

二、方法1. 免疫方法:免疫方法是最常用的小分子抗体制备方法之一。

它通常通过将小分子化合物与载体结合形成偶联物,再将偶联物免疫到动物体内,激发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抗体。

免疫方法的关键是选择合适的偶联物和免疫动物,以及优化免疫方案。

2. 非免疫方法:非免疫方法是指利用化学合成或体外筛选等方法直接制备小分子抗体。

其中,化学合成方法主要通过合成小分子抗体模拟物,通过化学反应将小分子与载体结合;体外筛选方法则通过高通量筛选技术,从大量化合物中筛选出与目标小分子高亲和力结合的抗体。

三、应用1. 药物研发:小分子抗体在药物研发中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制备与药物分子高度特异性结合的小分子抗体,可以实现药物的靶向传递和增强疗效,同时减少不良反应。

此外,小分子抗体还可以用于药物的代谢动力学研究和药物靶点的鉴定。

2. 生物学研究:小分子抗体在生物学研究中也被广泛应用。

通过与小分子相结合,可以实现对生物过程的调控和研究。

例如,利用小分子抗体可以干扰某一信号通路的正常功能,从而揭示其在生物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3. 临床诊断:小分子抗体在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制备与特定小分子结合的小分子抗体,可以实现对疾病标志物的高灵敏检测。

这种检测方法具有快速、准确和非侵入性的特点,可以帮助医生进行早期诊断和疾病监测。

总结:小分子抗体制备是一项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研究领域。

通过免疫和非免疫方法,可以制备与小分子高度特异性结合的抗体。

小分子抗体在药物研发、生物学研究和临床诊断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多肽和抗体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多肽和抗体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多肽和抗体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生物医学领域的疾病诊断和治疗方式也在不断更新。

其中,多肽和抗体成为了广泛应用的生物分子。

本文将介绍多肽和抗体的基本概念、制备技术以及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一、多肽和抗体的基本概念1. 多肽多肽是由2-100个氨基酸残基通过肽键相连而成的生物分子。

多肽具有分子结构多样性和生物活性,可在生命过程中起到具有关键生物学作用的功能,例如作为激素、酶、抑制剂等等。

在生物医学中,多肽通常用于制备治疗性药物和诊断试剂。

2. 抗体抗体是由免疫细胞分泌的免疫球蛋白,通常由4个多肽链组成。

它们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亲和力,可结合并清除体内的有害分子。

在生物医学中,抗体被广泛用于特异性诊断和治疗癌症、炎症、感染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二、多肽和抗体的制备技术1. 多肽的制备多肽的制备技术通常有固相合成、液相合成、化学合成和自然合成等方法。

其中,固相合成是最常用和最有效的方法。

该方法包括直接着生法和固定化法两种。

直接着生法通过将第一个氨基酸与树脂结合来开始,随后不断添加氨基酸,通过肽键反应来合成大分子多肽。

固定化法则是将已经含有多肽序列的核苷酸或小分子肽物质固定在树脂球上,再通过与其他氨基酸和配体交互而逐步生长。

2. 抗体的制备抗体的制备通常有小鼠髓瘤法、杂交瘤法和人源化抗体技术。

小鼠髓瘤法是将小鼠的脾或骨髓细胞与髓瘤细胞进行融合,生长出可以无限增殖的恶性细胞,细胞产生进行抗体的克隆。

杂交瘤法也是将血浆细胞与髓瘤细胞进行融合,从而形成抗体的克隆细胞系,但杂交瘤法能够将小鼠细胞与人类细胞进行融合,因而受到广泛应用。

人源化抗体技术则是将人类的抗体基因注入小鼠或转基因动物体内,使得动物能够产生人源化抗体。

三、多肽和抗体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1. 多肽的应用多肽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主要用于制备治疗性药物和诊断试剂。

在药物方面,多肽抗体通过模拟身体内部信号传递的作用,调控恢复因疾病在原本调控通道中失节的基础生物学过程。

《抗体制备技术》课件

《抗体制备技术》课件
解决方案
采用适当的免疫佐剂和免疫方式,如 使用特定的抗原组合、多次免疫和改 变免疫途径等,以提高免疫反应的效 果。
高亲和力抗体的制备挑战与解决方案
挑战
高亲和力抗体的制备需要经过多轮筛 选和优化,过程繁琐且效率低下。
解决方案
采用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技术,通过 改造B淋巴细胞或使用噬菌体展示技 术等手段,快速筛选出高亲和力抗体 ,提高制备效率。
缺点是技术难度较高,需要专业的基因工程知识和技术。
噬菌体展示技术
01
噬菌体展示技术是一种 利用噬菌体展示抗体库 来筛选单克隆抗体的技
术。

02
该方法的优点是操作简 便、筛选效率高,可用 于制备治疗和诊断用的
单克隆抗体。
03
缺点是抗体库的构建需 要大量时间和精力,且 筛选到的抗体亲和力可
能较低。
蛋白质转导技术
数。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
03
通过荧光标记的抗体和抗原结合后荧光信号的变化,测定亲和
力。
抗体特异性鉴定
抗原竞争试验
免疫荧光染色
通过加入不同浓度的竞争性抗原,观 察抗体与抗原结合的变化,确定抗体 的特异性。
利用抗体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对细 胞或组织进行荧光染色,观察抗原的 表达和分布,确定抗体的特异性。
噬菌体展示技术
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出能与目标抗原结合的抗体片段。
转基因抗体技术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抗体的基因导入到宿主细胞中,表达并筛选 出具有所需特性的抗体。
抗体亲和力测定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01
通过检测抗体与抗原结合后的信号变化,计算出抗体的亲和力
常数。
表面等离子共振(SPR)
02

小鼠抗体制备

小鼠抗体制备

小鼠抗体制备引言:小鼠抗体制备是生物医学研究中常用的技术之一,它可以通过免疫小鼠来获得特异性抗体。

本文将介绍小鼠抗体制备的基本原理、步骤和常见应用。

一、小鼠抗体制备的基本原理小鼠抗体制备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免疫小鼠,使其产生特异性抗体。

免疫过程中,小鼠的免疫系统会识别并产生抗体来应对免疫原(抗原)。

这些抗体可以通过收集小鼠的血液或脾细胞来获取。

二、小鼠抗体制备的步骤1. 抗原选择:根据研究需要选择合适的抗原。

抗原应具有免疫原性,并且能够激发小鼠产生特异性抗体。

2. 免疫小鼠:将抗原与小鼠注射,激活小鼠的免疫系统。

通常,第一次注射抗原称为初免,之后的注射称为增强免疫。

3. 收集免疫小鼠的血液或脾细胞:在免疫过程后期,可以通过获取小鼠的血液或脾细胞来收集抗体。

4. 分离抗体:通过一系列的离心、纯化和浓缩步骤,可以从小鼠的血液或脾细胞中分离出抗体。

三、小鼠抗体制备的常见应用1. 免疫组织化学:小鼠抗体可以用于检测组织中特定的蛋白质或分子。

通过与荧光或酶标记的二抗结合,可以观察到目标分子的分布和表达水平。

2. 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小鼠抗体可以用于检测蛋白质在蛋白印迹中的表达水平。

将小鼠抗体与特定蛋白质结合,然后通过次级抗体结合荧光或酶标记物进行可视化。

3. 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小鼠抗体可以用于检测组织中特定蛋白质的表达。

通过与荧光或酶标记的二抗结合,可以观察到目标蛋白质的位置和表达水平。

4. 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小鼠抗体可以用于检测细胞表面的特定蛋白质。

通过与荧光标记的二抗结合,可以对不同细胞亚群进行分析。

5. 免疫治疗:小鼠抗体可以用于治疗某些疾病,如癌症。

通过结合肿瘤细胞表面的特定抗原,小鼠抗体可以激活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细胞。

结论:小鼠抗体制备是一项重要的生物医学研究技术,通过免疫小鼠获得特异性抗体。

其原理简单,步骤清晰,广泛应用于免疫组织化学、免疫印迹、免疫组化、流式细胞术和免疫治疗等领域。

抗体药物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

抗体药物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

抗体药物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在现代医学的领域中,抗体药物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星。

随着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抗体药物的研究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其在临床应用中的范围也日益广泛,为众多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抗体是机体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产生的一种蛋白质,能够特异性地识别和结合抗原,从而发挥免疫防御作用。

而抗体药物则是基于抗体的这一特性,通过人工合成或生物技术手段制备得到的药物。

抗体药物的研究进展可谓是日新月异。

在技术层面,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使得抗体药物的研发更加高效和精准。

通过对抗体基因的重组和改造,可以优化抗体的结构和功能,提高其亲和力、特异性和稳定性。

例如,人源化抗体的出现大大降低了免疫原性,减少了不良反应的发生。

此外,抗体偶联药物(ADC)的研发也是一大热点。

ADC 将抗体与细胞毒性药物通过特定的连接子结合在一起,能够实现对肿瘤细胞的精准打击,同时降低对正常组织的损伤。

在临床应用方面,抗体药物已经在多个领域展现出了显著的疗效。

肿瘤治疗是其中最为突出的领域之一。

针对肿瘤细胞表面的特定抗原,如 HER2、EGFR 等,开发的抗体药物能够有效地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以曲妥珠单抗为例,它在 HER2 阳性乳腺癌的治疗中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自身免疫性疾病也是抗体药物的重要应用领域。

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往往由于免疫系统的异常活化导致炎症反应过度。

抗体药物如英夫利昔单抗、阿达木单抗等,可以特异性地抑制炎症因子的作用,从而缓解症状,延缓疾病的进展。

除了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抗体药物在感染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领域也有着潜在的应用价值。

在感染性疾病方面,针对病毒表面抗原的抗体药物有望用于预防和治疗病毒感染,如新冠病毒抗体药物的研发在疫情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抗体药物的研发和应用也并非一帆风顺。

首先,其生产成本较高,限制了其广泛应用。

其次,抗体药物可能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如输液反应、过敏反应等。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应用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应用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应用单克隆抗体是一种能够识别特定抗原并结合于它的单一克隆抗体分子。

相对于传统的混合抗体,单克隆抗体具有更加精准的特异性和较高的亲和力,因此在现代医学中应用广泛,尤其在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制备单克隆抗体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主要步骤:免疫原的制备、小鼠的免疫、脾细胞的融合和单克隆抗体的筛选和鉴定。

免疫原制备免疫原是指能够引起免疫反应并且激发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

制备免疫原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纯化目标分子,二是化学合成人工抗原。

纯化目标分子是指从生物体内提取目标蛋白质,包括人类血清、细胞培养上清液或从组织中分离的蛋白质,通过高效液相层析或离子交换层析等技术达到纯度要求。

化学合成人工抗原需要建立三级结构,并且通过光谱分析等技术进行鉴定。

小鼠的免疫制作单克隆抗体时,一般使用小鼠进行免疫。

将免疫原注射到小鼠体内,通过免疫系统的识别和选择,产生能够与目标分子特异性结合的抗体,这些抗体被称为多克隆抗体。

免疫时间和免疫剂量都是需要精细控制的参数,以确保得到的多克隆抗体可以覆盖免疫原的所有表位。

脾细胞的融合脾细胞是一个重要的免疫细胞,当它遇到免疫原时,会产生抗体。

将免疫小鼠的脾脏取出,制成单细胞悬液,然后与能够维持无限增殖的癌细胞融合。

融合细胞将产生能够继承小鼠脾细胞产生的抗体特异性和癌细胞的无限增殖能力的“嵌合抗体细胞”。

单克隆抗体的筛选和鉴定通过将“嵌合抗体细胞”进行单细胞分离和分层培养,筛选出特异性结合目标分子的单抗,并经过多重鉴定,包括酶联免疫吸附实验、亲和力检测试验、特异性试验、同工酶分析、生物学鉴定和单克隆抗体的特性鉴定等多项检测,确保得到的单克隆抗体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亲和力和稳定性。

单克隆抗体的应用单克隆抗体可应用于医学、生物技术及科学研究等领域,例如基因工程药物、免疫诊断、癌症治疗、疫苗研发、食品安全检验、环境检测和生物学研究等方面。

在基因工程药物开发中,单克隆抗体能够定位特定的蛋白质,从而研制出精确治疗某种疾病的药物,例如格拉西米布是一种单克隆抗体,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和肠炎。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应用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应用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应用单克隆抗体是一种高度特异性的生物分子,能够识别并结合特定的抗原,对于现代生命科学研究和临床医学诊治具有重要意义。

一、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选择合适的免疫原:免疫原应具有较好的生物学活性、易于纯化,并且可以诱导动物产生足够的免疫反应。

常用的免疫原包括蛋白质、多肽、糖类、DNA等。

(2)免疫动物:将免疫原注射到小鼠、大鼠、兔子等动物身上,诱导其产生免疫反应。

此过程需要严格控制免疫剂量及免疫间隔时间,以保证动物身体内产生充分的免疫反应。

(3)筛选克隆:从免疫动物获得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进行融合,生成杂交瘤细胞。

将杂交瘤细胞进行分离、克隆和筛选,最终获得单克隆细胞系。

(4)制备单克隆抗体:将单克隆细胞系进行扩增,并通过细胞培养和大规模发酵获得充足的单克隆抗体产物。

二、单克隆抗体的应用(1)免疫诊断:通过单克隆抗体对特定分子的识别和结合能力,可以用于免疫诊断。

例如,通过检测患者体液中特定抗原的单克隆抗体结合情况,可以诊断疾病,并对病情进行判断。

(2)药物研发:单克隆抗体在药物研发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例如,在抗肿瘤药物的开发中,单克隆抗体可以针对肿瘤细胞特异性抗原,实现有选择性地杀伤肿瘤细胞。

(3)免疫治疗:单克隆抗体可以作为一种抗体治疗手段,对病原体或某些癌细胞进行特异性杀伤。

例如,在肿瘤治疗中,单克隆抗体能够选择性地结合癌细胞表面的受体,阻断其信号传递,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4)生物学研究:单克隆抗体可以用于生物学研究中的诸多方面。

例如,通过单克隆抗体对特定蛋白的结构和功能进行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其生物学特性和作用机制。

三、单克隆抗体的前景与挑战单克隆抗体拥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近年来,其在医学、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然而,单克隆抗体的研发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1)制备难度: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要求高度的技术和设备支持,需要在动物免疫、细胞融合、细胞培养等环节中严格把控。

抗体药物的研发与临床应用

抗体药物的研发与临床应用

抗体药物的研发与临床应用引言:抗体药物作为现代生物医药领域的重要一环,已成为治疗多种疾病的有效手段。

本文将从抗体药物的研发过程、临床应用和未来发展前景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抗体药物的研发1. 抗体选择及制备抗体可以通过小鼠免疫、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筛选等方式获得。

随着技术进步,人源化抗体的制备也成为可能。

2. 抗原鉴定与验证合适的抗原是制备高亲合力和特异性抗体的基础,因此对抗原进行鉴定和验证至关重要。

3. 重组蛋白表达与纯化利用细胞工程技术表达目标抗体蛋白,并通过分离纯化步骤获得高纯度的制剂。

二、抗体药物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和价值1. 治疾效果显著抗体药物能够与特定目标结合,阻断或调控生物体内的信号传导,从而达到治疗作用。

对于一些传统药物无效的疾病,抗体药物常常能够取得显著的临床疗效。

2. 减少不良反应与化学药物相比,抗体药物更为靶向、选择性强,因此不仅可以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害,还可降低患者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风险。

3. 增强治疗效果抗体药物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与其他治疗手段相结合,形成综合治疗策略。

例如,在肿瘤治疗中,联合使用放化疗和免疫治疗,能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4. 个体化定制医学抗体药物根据患者特异性进行定制,并采用多样化给药途径(如口服、注射等),能够实现个体化精准医学。

三、抗体药物发展的未来前景1. 技术进步将驱动创新高通量筛选技术、基因编辑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等的不断发展,将为抗体药物的研发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2. 多克隆抗体时代多克隆抗体代表了下一代抗体药物的重要方向。

多克隆抗体可以同时作用于多个靶点,从而更有效地治疗疾病。

3. 结合其他治疗手段抗体药物与化学药物、放射治疗、细胞治疗等相结合,将会有更广泛的应用领域,并为临床治疗带来更多可能性。

结语:抗体药物以其高度特异性、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以及减少不良反应的优势,在现代医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通过持续的技术进步和创新,我们相信未来抗体药物将在各类疾病的治疗中展现更加亮眼的前景。

治疗性抗体的制备和应用

治疗性抗体的制备和应用

治疗性抗体的制备和应用治疗性抗体,又称抗体药物,是指具有特异性结合和生物学效应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抗体,具有治疗或预防疾病的作用。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治疗性抗体已成为新一代生物技术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用于癌症、自身免疫病、传染病和心血管疾病等领域的治疗和预防。

治疗性抗体的制备治疗性抗体的制备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抗原制备、免疫、细胞融合、筛选和生产等。

其中,免疫和细胞融合是制备治疗性抗体的关键环节。

免疫是指将特定的抗原注射入动物体内,使其产生特异性抗体。

在免疫过程中,要选择合适的抗原、动物种类和免疫方案,以提高特异性和亲和力。

细胞融合是指将已获得特异性抗体的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进行融合,得到杂交瘤细胞,该细胞具有长寿命、稳定产生抗体的特点。

筛选是指对所得杂交瘤进行特异性筛选,得到具有理想药效和生物学特性的治疗性抗体。

生产是指对所得治疗性抗体进行大规模生产和纯化,以满足临床需求。

治疗性抗体的应用治疗性抗体作为新一代生物技术药物,具有诸多优点,如特异性、高亲和力、生物相容性和低毒性等,因此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目前,在癌症、自身免疫病和传染病等领域,治疗性抗体已经成为有效的治疗手段。

癌症治疗方面,治疗性抗体可以选择性地结合癌症细胞表面的相应抗原,激活免疫细胞,促进癌症的免疫治疗。

其中,经典的治疗性抗体药物便是使用一种由小鼠免疫细胞获得的抗原。

自身免疫病治疗方面,治疗性抗体可以选择性地结合导致疾病的自身抗体、细胞因子和细胞受体,中和其生物学活性或远离靶标。

在传染病领域,治疗性抗体可用于中和病毒、细菌和毒素等生物物质,减轻或预防疾病的发病和病情的恶化。

治疗性抗体在心血管疾病治疗方面同样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例如,心肌梗死早期应用抗体可以中和血管损伤后释放的细胞因子,减轻心肌损伤。

总之,治疗性抗体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发展前途,可以为人类带来更多的医学福祉。

单克隆抗体制备的原理

单克隆抗体制备的原理

单克隆抗体制备的原理引言:单克隆抗体是一种与特定抗原高度亲和的抗体,它由单一的B细胞或其衍生的细胞克隆产生。

单克隆抗体制备是一项重要的生物技术手段,广泛应用于医学诊断、药物研发和治疗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单克隆抗体制备的原理及其在科学研究和医学应用中的重要性。

一、单克隆抗体的起源和背景抗体是机体免疫系统中产生的一种特殊蛋白质,可以识别和结合抗原,从而参与免疫应答。

传统的抗体制备方法主要依赖于动物免疫,但存在许多局限性,如免疫反应的不可控性、抗体来源有限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科学家发展出了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

二、单克隆抗体制备的原理单克隆抗体制备的原理基于混合细胞瘤技术和免疫细胞培养技术。

具体步骤如下:1. 抗原免疫:将目标抗原注射到小鼠等哺乳动物体内,激发其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抗体。

2. 细胞融合:从免疫小鼠体内提取B细胞和骨髓细胞,将它们与骨髓瘤细胞(如骨髓瘤细胞株SP2/0)融合,形成杂交瘤细胞。

3. 杂交瘤筛选:将杂交瘤细胞悬浮于含有选择性培养基的培养皿中,使非杂交细胞死亡,只留下杂交瘤细胞。

4. 单克隆细胞扩增:将杂交瘤细胞分装到96孔板中,每孔只包含一个细胞,培养并扩增单克隆细胞。

5. 单克隆抗体收集:从培养上清中收集单克隆抗体,经过纯化和鉴定,获得纯度较高的单克隆抗体。

三、单克隆抗体制备的重要性1. 高亲和力和特异性:与多克隆抗体相比,单克隆抗体具有更高的亲和力和特异性,可以更准确地结合目标抗原。

2. 可重复性和稳定性:单克隆抗体制备的过程可以被重复进行,从而获得相同的抗体产品。

此外,单克隆抗体也具有较长的稳定性,可以在不同实验条件下保持一致的性能。

3. 应用广泛:单克隆抗体广泛应用于医学诊断、药物研发和治疗等领域。

例如,单克隆抗体可以用于肿瘤标记、疾病诊断、药物靶点鉴定等。

4. 抗体工程的基础: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为后续的抗体工程提供了基础。

通过改变单克隆抗体的结构和功能,可以获得更加理想的抗体产物。

抗体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抗体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抗体技术的发展及应用抗体技术是指利用抗体作为工具或药物来研究或治疗疾病的一种技术。

自1975年瑞典科学家科赫与米尔斯坦在细胞融合过程中成功地将小鼠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形成的混合瘤细胞,称为杂交瘤,从而首次成功制备了体外大量合成特异性抗体,抗体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如今已成为生物医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工具之一。

抗体技术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杂交瘤技术的发展。

早期,科学家们将B淋巴细胞与肿瘤细胞杂交形成杂交瘤,通过筛选和克隆等手段获得大量特异性抗体。

这一技术的发展使得制备特异性抗体的难度大大降低。

第二阶段是单克隆抗体(mAb)技术的发展。

1984年,科学家们成功地通过杂交瘤技术制备出了六抗,将其中一个抗体定制为由同一克隆细胞系分泌的抗体,即单克隆抗体。

单克隆抗体具有高度特异性和单一性,广泛应用于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流式细胞术、分子生物学等领域。

第三阶段是重组抗体技术的发展。

1990年,科学家们成功地将抗体编码的重链和轻链的DNA序列克隆到表达载体中,通过大肠杆菌表达重组抗体。

重组抗体技术使得抗体的生产更加可控和高效,大大提高了抗体的产量。

第四阶段是人源化抗体技术的发展。

由于小鼠抗体存在抗小鼠抗体反应的问题,科学家们开始研究人源化抗体。

通过将小鼠的特异性区域与人的常量区域进行重组,获得了人源化抗体。

这样的抗体可以更好地被人体接受,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

抗体技术在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在医学研究领域,抗体技术被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例如,肿瘤标记物抗体可以用于早期癌症的检测,单克隆抗体可以用于特异性药物的传递。

其次,在生物学研究中,抗体技术被用于蛋白质的表达和定量,蛋白质的相互作用研究,以及细胞的表型分析等。

此外,抗体技术在农业、食品安全和环境监测等领域也有着重要应用。

总之,抗体技术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其应用范围已经非常广泛,不仅在医学研究和治疗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在其他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抗体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抗体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抗体的研究进展及应用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抗体的研究和应用日益受到关注。

抗体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生物分子,它们能识别和结合特定的抗原,从而起到免疫防御的作用。

在过去几十年中,关于抗体的研究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领域,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抗体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最初是为了理解免疫系统的功能。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认识到抗体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现在,抗体主要用于以下三个方面:诊断、治疗和研究。

在诊断方面,抗体能够识别和结合特定的抗原,从而对患者体内存在的病原体进行检测。

例如,检测患者血液中是否存在某种病毒或细菌。

抗体的选择性和特异性极高,因此能够提高检测的准确性。

同时,利用荧光标记的抗体,还能够进行免疫荧光染色等检测方法,可以用于肿瘤细胞的检测、特定蛋白的检测等。

在治疗方面,抗体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这种治疗方法被称为“免疫疗法”,即利用抗体来增强免疫系统对于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疾病的反应。

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其选择性,能够针对具有特定抗原的细胞和分子,不会对正常细胞造成破坏性影响。

目前,在临床上已经成功应用了多种抗体类药物,如基于肿瘤表面抗原的大肠癌药物、基于淋巴细胞表面蛋白的类风湿关节炎药物等。

在研究方面,抗体的应用也非常广泛。

抗体不仅可以帮助科学家在分子水平上理解生物系统的工作原理,还可以用于制备分离纯化蛋白的工具和技术。

此外,利用抗体高度选择性的特性,还可以针对特定生物分子进行结构和相互作用的研究。

总的来说,抗体在医学、科研等领域的应用已经受到广泛关注,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抗体的应用前景也越来越广阔。

同时,对于抗体的研究也成为了一项非常重要的科学工作,将为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惊喜。

抗体制备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抗体制备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抗体制备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抗体(Antibody)是一种具有高度特异性和亲和力的蛋白质分子,可以针对特定的分子结构(抗原),并与其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

在生物医学领域中,抗体制备技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技术手段,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1、抗体制备的基本原理抗体制备的基本原理就是通过选择合适的免疫原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然后分离并纯化获得所需的抗体。

具体的制备过程包括多次免疫、细胞融合、筛选与克隆、扩增、纯化等步骤。

2、抗体制备技术的应用(1)医学诊断:抗体制备可以用于医学诊断,例如等等肿瘤标记物定量检测,心肌损伤诊断,感染病毒的检测等等。

这些检测方法极大地促进了临床医学的发展和诊断准确性。

(2)药物研发:抗体不仅可以用于诊断,还可以作为治疗药物和新药研发的一个关键步骤。

在肿瘤、自身免疫性和炎症性疾病的治疗中,抗体药物成为了最具应用前景的药物类型之一。

除此之外,抗体制备还有助于研究新药分子机制、药物代谢和药物转化等。

(3)食品质量检测:食品安全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使用抗体制备技术可以检测食品中毒素和其他有害物质的存在,从而保障食品安全,保护人民身体健康。

(4)环境监测:抗体制备还可以用于环境监测,例如通过对饮用水中潜在有害化学物质的检测来保障饮用水安全,对环境中的微量污染物进行快速检测和监测。

(5)科研领域:抗体制备在科研领域的应用也是非常广泛的,例如用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检测,用于克隆鉴定和酶标记分析等。

3、抗体制备技术的发展趋势现在抗体制备技术已经成为生物医学领域必不可少的技术手段,但是仍然面临着很多挑战。

例如抗体的亲和力和特异性等方面都需要不断提高。

同时,随着生物信息、基因修饰技术和生物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发展,抗体制备技术一定还会发生一些新的变革。

总的来说,抗体制备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中应用十分广泛,从医学诊断到药物研发,从环境监测到食品质量检测,都有它的重要作用。

但是由于技术本身的复杂性和成本,抗体制备仍然面临很多挑战。

生物化学中的抗体工程和药物开发

生物化学中的抗体工程和药物开发

生物化学中的抗体工程和药物开发在生物化学领域,抗体工程和药物开发是两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抗体工程是指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造和优化抗体结构,使其具有更好的特异性和亲和性,从而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药物开发则是指利用抗体等生物分子作为药物靶点,设计和合成具有治疗效果的化合物。

本文将从抗体工程和药物开发的角度,探讨这两个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

一、抗体工程的发展抗体是一种由免疫系统产生的蛋白质,具有识别和结合特定抗原的能力。

传统的抗体制备方法需要从动物体内提取抗体,过程繁琐且产量有限。

而抗体工程则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大规模、高效地生产抗体。

抗体工程的一个重要突破是单克隆抗体的开发。

单克隆抗体是指由单一克隆细胞产生的抗体,具有高度特异性和亲和性。

通过融合细胞和筛选技术,可以从大量的克隆细胞中筛选出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单克隆抗体。

这些单克隆抗体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如癌症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等。

除了单克隆抗体,人工合成抗体也是抗体工程的重要研究方向。

人工合成抗体是通过合成生物学和纳米技术等手段,设计和合成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抗体。

与传统的抗体相比,人工合成抗体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可控性,可以针对特定疾病进行精准治疗。

二、药物开发的新进展药物开发是利用生物分子作为药物靶点,设计和合成具有治疗效果的化合物。

抗体作为药物靶点具有独特的优势,因为抗体可以高度特异地结合病理生理过程中的关键分子,从而实现精准治疗。

一种重要的药物开发策略是抗体药物联用疗法。

这种疗法通过将多种药物与抗体结合,实现多靶点的治疗效果。

例如,将抗肿瘤药物与抗肿瘤抗体结合,可以提高药物在肿瘤细胞中的富集度,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毒性。

这种联用疗法在肿瘤治疗中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另一种重要的药物开发策略是靶向药物输送系统的设计。

这种系统利用抗体的特异性结合能力,将药物精确地输送到病变部位。

例如,将抗体与药物包裹在纳米粒子中,可以实现药物的靶向输送,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

生命科学中的抗体制备和应用研究

生命科学中的抗体制备和应用研究

生命科学中的抗体制备和应用研究在生命科学领域中,抗体一直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研究内容。

抗体是一种特殊的蛋白质,可以识别和结合特定的生物分子,从而发挥非常重要的功能,如免疫识别和治疗等。

因此,了解抗体制备和应用研究的最新进展,对于推动生命科学研究的进步非常重要。

一、抗体制备技术1. 重组抗体技术重组抗体技术是一种基于DNA重组技术的方法,可以用来制备人工合成的抗体。

该技术可以通过人工合成、嵌合和重组DNA等手段来制造全人源性抗体。

该方法不仅可以制备大量高质量、同一性强的抗体,而且还可以减少抗原污染和抗体协同效应等。

2. 浆细胞融合技术浆细胞融合技术是制备单克隆抗体的一种重要方法。

该技术将人体或动物体内的多个B淋巴细胞与癌细胞进行融合,形成一种无限增长的瘤细胞,称为杂交瘤。

随后,可以筛选出与目标抗原类似的克隆外泌抗体。

该技术制备的抗体一般都是具备较强的特异性和亲和力。

3. 免疫化学技术免疫化学技术也是一种筛选和制备抗体的重要手段。

该技术通过对抗原样本进行免疫识别和免疫反应,可以选出特异性强的抗体。

现在,流式细胞术、免疫沉淀、免疫组化等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抗体的制备和筛选中。

二、抗体应用研究1. 免疫疗法免疫疗法是一种利用人体免疫系统来治疗癌症和其他疾病的方法。

该技术基于特异性抗体与肿瘤细胞或其他病原体的结合,从而进一步激活人体的免疫系统,将病原体彻底清除。

现代免疫疗法已经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2. 医学检测抗体检测是常用的一种医学检测方法。

该技术通过测定血清中的抗体水平,可以判断人体对某种病原体的免疫力水平,并进一步控制和治疗相关疾病。

目前,各种高效精准的抗体检测方法已经被应用于肿瘤诊断、感染性疾病等多个领域。

3. 新药研发抗体技术已经成为新药研发中的一个热门领域。

目前,市面上的许多新药基于抗体技术推出。

这些新药对于治疗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和传染病等多种疾病都有非常好的效果。

结论总的来说,抗体技术在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体是在对抗原刺激的免疫应答中,B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类糖蛋白。

它是能与相应抗原特异的结合、产生各种免疫效应(生理效应)的球蛋白。

国际卫生组织将具有抗体活性及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一类蛋白统一命名为免疫球蛋白,它与抗体都是指同一类蛋白质。

抗体的2条重链和2条轻链根据氨基酸序列变化程度分为V区和C区,其抗原结合特异性主要由V区中高度变异的超变区决定,3 个超变区共同形成1个抗原决定簇互补的表面,故又称为互补决定区( comp lementarity determining region,CDR)。

常规的抗体制备是通过动物免疫并采集抗血清的方法产生的,因而抗血清通常含有针对其他无关抗原的抗体和血清中其他蛋白质成分。

一般的抗原分子大多含有多个不同的抗原决定簇,所以常规抗体也是针对多个不同抗原决定簇抗体的混合物。

即使是针对同一抗原决定簇的常规血清抗体,仍是由不同B细胞克隆产生的异质的抗体组成。

因而,常规血清抗体又称多克隆抗体(polyclonal antibody,PcAb),简称多抗。

多克隆抗体是由多克隆B细胞群产生的、针对多种抗原决定簇的混合抗体。

因为天然抗原是由多种抗原分子组成的,每种抗原分子又含有许多抗原决定簇,每一种抗原决定簇可激活相应的B细胞克隆,进而分化、成熟并合成相应的抗体。

由于常规抗体的多克隆性质,加之不同批次的抗体制剂质量差异很大,使它在免疫化学试验等使用中带来许多麻烦。

因此,制备针对预定抗原的特异性均质的且能保证无限量供应的抗体是免疫化学家长期梦寐以求的目标。

随着杂交瘤技术的诞生,这一目标得以实现。

1 抗体的发展抗体的研究过程经历了免疫血清学研究、单克隆抗体研究和基因工程抗体研究3个不同阶段。

免疫血清学研究阶段免疫动物产生的抗体是多种抗体的混合物,所以早期制备的抗体是多克隆抗体. 多克隆抗体是人类有目的地利用抗体的第1步,其在生物医学等方面的应用已有上百年的发展历史. 但多克隆抗体具有不均一性,特异性差且动物抗体注入人体会产生严重的过敏反应等特性,限制了其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单克隆抗体研究阶段——杂交瘤技术的诞生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的诞生是几十年来免疫学在理论和技术两方面发展的必然结果,抗体生成的克隆选择学说、抗体基因的研究、抗体结构与生物合成以及其多样性产生机制的揭示等,为杂交瘤技术提供了必要理论基础,同时,骨髓瘤细胞的体外培养、细胞融合与杂交细胞的筛选等提供了技术贮备。

1975年8月7日,Kohler和Milstein大胆地把以前不同骨髓瘤细胞之间的融合延伸为将丧失合成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ypoxanthine guanosine phosphoribosyl transferase,HGPRT)的骨髓瘤细胞与经绵羊红细胞免疫的小鼠脾细胞进行融合。

融合由仙台病毒介导,杂交细胞通过在含有次黄嘌呤(hypoxanthine,H)、氨基喋呤(aminopterin,A)和胸腺嘧啶核苷(thymidine,T)的培养基(HAT)中生长进行选择。

在融合后的细胞群体里,尽管未融合的正常脾细胞和相互融合的脾细胞是HGPRT+,但不能连续培养,只能在培养基中存活几天,而未融合的HGPRT-骨髓瘤细胞和相互融合的HGPRT-骨髓瘤细胞不能在HAT 培养基中存活,只有骨髓瘤细胞与脾细胞形成的杂交瘤细胞因得到分别来自亲本脾细胞的HGPRT和亲本骨髓瘤细胞的连续继代特性,而在HAT培养基中存活下来。

试验的结果完全像起始设计的那样,最终得到了很多分泌抗绵羊红细胞抗体的克隆化杂交瘤细胞系。

用这些细胞系注射小鼠后能形成肿瘤,即所谓杂交瘤。

生长杂交瘤的小鼠血清和腹水中含有大量同质的抗体,即单克隆抗体。

这一技术建立后不久,在融合剂和所用的骨髓瘤细胞系等方面即得到改进。

最早仙台病毒被用做融合剂,后来发现聚乙二醇(PEG)的融合效果更好,且避免了病毒的污染问题,从而得到广泛的应用。

随后建立的骨髓瘤细胞系如SP2/0-Ag14,和NSO/1都是既不合成轻链又不合成重链的变种,所以由它们产生的杂交瘤细胞系,只分泌一种针对预定的抗原的抗体分子,克服了骨髓瘤细胞MOPC-21等的不足。

再后来又建立了大鼠、人和鸡等用于细胞融合的骨髓瘤细胞系,但其基本原理和方法是一样的。

与多抗相比,单抗纯度高,专一性强、重复性好、且能持续地无限量供应。

单抗技术的问世,不仅带来了免疫学领域里的一次革命,而且它在生物医学科学的各个领域获得极广泛的应用,促进了众多学科的发展。

Kohler和Milstein两人由此杰出贡献而荣获1984年度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基因工程抗体技术研究阶段自从第一个单克隆抗体产生以来, 单抗已广泛地应用于疾病的诊治上。

然而长期以来, 临床上使用的单抗多为鼠源性单抗, 存在着很大弊端, 最突出地表现在其异源性异质性所引起的人抗小鼠抗体反应或超敏反应, 一方面降低了单抗的效价, 另一方面又会给病人带来严重的后果。

因此, 对鼠源性单抗进行改进以及人源性单抗的研制成为单抗研究的主要方向。

为了克服传统的鼠源性单抗存在的弊端,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的快速发展,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技术取得了比较大的进展, 包括对鼠源性单抗的改造、人源性单抗的研制及对抗体分子结构和功能的改造, 尤其是以噬菌体抗体库技术、核糖体展示技术和转基因转染色体小鼠技术为代表的人源性单抗制备技术的研制最为瞩目。

1)人鼠嵌合抗体和重构型抗体指用人的恒定区取代小鼠的恒定区,保留鼠单抗的可变区序列,形成一个人-鼠杂合的抗体。

其研制程序快,可大幅度降低异源抗体的免疫原性,却几乎保持亲本鼠单抗全部的特异性和亲和力。

另外,它还具有人抗体的效应功能,如补体固定、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等。

1984 年报道研究出了人-鼠杂交瘤的构建方法, 并在1987年进行了第1次临床试验。

临床研究表明,嵌合抗体的副反应轻,产生人抗鼠抗体(HAMAs)反应率较鼠源性单抗低,而且在体内的半衰期也比相应的鼠单抗长6~8倍。

现已制备出大量抗结肠癌、乳癌、B 及T细胞恶性肿瘤的嵌合抗体,主要是针对肿瘤相关抗原。

1997 年Rituxan 和Herceptin在美国相继获准用于临床肿瘤治疗,Rituxan是以B细胞的CD20分子为靶点的人鼠嵌合抗体,对非霍奇金 B 细胞淋巴瘤有疗效。

Herceptin是抗HER-2 /neu癌基因编码蛋白的单抗,临床研究表明对乳腺癌有效,与化疗药物联合则有更显着的疗效。

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 EGFr)在人鳞癌、乳腺癌和脑胶质瘤等均有较高的表达,因此抗EGFr的人鼠嵌合抗体也进入临床研究阶段[ 110]。

重构型抗体进一步减少了鼠源蛋白在嵌合抗体内的含量。

2)抗体分子片段(小分子抗体或抗体衍生物)完整的抗体分子很难用基因工程生产,且应用时不易进入病变组织,所以利用DNA重组技术制备抗体片段成为研究重点。

主要的抗体片段包括Fab片段和Fv片段。

Fab片段保留了亲本抗体的抗原结合活性,可进行基因工程生产,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单抗Fv片段与绿脓杆菌外毒素片段( PE40 ) 构成的免疫毒素(相对分子质量67 000)与用完整嵌合抗体构成的免疫毒素(相对分子质量190 000)比较,前者可使在裸鼠移植的人体肿瘤完全消退,而后者仅使肿瘤部分缩小。

因此分子的小型化无疑是抗体工程中研制高效单抗药物的一条重要途径。

抗体分子VL 与VH之间仅靠较弱的非共价键连接,在生理温度下不够稳定。

单链抗体( singlechain variable fragment ScFv)是将VH、VL 用一段连接肽基因连接起来的重组抗体片段,可提高Fv片段的稳定性。

其大小为完整抗体的1/6,且不易产生HAMA,体内蓄积极少,不易与非靶细胞结合,定位成像时清晰,易于基因操作和利用基因工程大量生产,其应用主要是抗病毒和抗肿瘤。

3)双功能抗体和双特异抗体双功能抗体是将抗体或抗体片段与其它功能分子偶联后生成的一类抗体杂合分子。

功能分子部分是能够起到细胞毒作用或介导其他免疫细胞发挥效应的毒素、细胞因子、酶等,赋予了抗体新的功能。

1989年Chaudhary VK等人将抗卵巢癌的单链抗体基因ScFv与毒素基因PE40相连,在大肠杆菌( E. coli)中表达获得具有抗原结合活性和细胞毒作用的重组单链免疫毒素,治疗裸鼠体内的移植瘤,可使肿瘤完全消退。

将抗体与药物代谢酶相连可用于前体药物治疗(又称“自杀基因”疗法)。

这种疗法将肿瘤细胞特异的调控元件或转录元件与自杀基因相结合,可使“自杀基因”特异地在肿瘤细胞表达,从而选择性地杀伤肿瘤细胞。

双特异抗体是将抗体分子改造后生成的具有2种不同抗原结合特异性的抗体分子,它的一个臂针对靶细胞的表面抗原,另一个臂则针对免疫活性细胞表面的特征性分子,从而将抗体的靶向性与激活免疫细胞的杀伤功能结合起来,在生物医药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4)噬菌体显示技术制备人源性抗体基于噬菌体可把抗体片段表达在外膜的能力而建立一系列的抗体文库,然后用目的抗原来筛选文库中相应的抗体片段,再经体外加工可形成有功能的完全人抗体。

用此方法可制备针对简单或复杂抗原的单抗,并得到中等亲和力的抗体,但该方法需用高通量筛选。

噬菌体抗体库技术是迄今发展最成熟、应用最广泛的抗体库技术。

1985年. Smith将外源基因插入丝状噬菌体fl的外壳蛋白质基因Ⅲ区。

使目的基因编码的多肽在噬菌体表面表达,从而建立了噬菌体表面表达技术。

现有一些已进入临床II/III期研究,如Cambridge Antibody Technology (CAT)的D2E7和CAT-152,分别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和青光眼。

噬菌体展示技术简单易行,筛选容量大,可在短期内筛选出100万~1亿个克隆,可获得高亲和力的人源化抗体。

它直接从未经免疫的小鼠或人的淋巴细胞中得到抗体基因,可以获得完全人源化的抗体,克服了杂交瘤细胞的不稳定性的缺点。

但该技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库容量的有限性,密码子的偏爱性,氨基酸的修饰受宿主限制等,而且该技术依赖于细胞内基因的表达,所以一些对细胞有毒性的分子很难得到有效的表达。

5)人源化抗体利用现有的无数已详细分析过的小鼠抗体,取其与抗原直接接触的那段抗体片段(互补决定区,CDR)与人的抗体框架嫁接,经亲和力重塑,可维持其特异性和大部分的亲和力,同时几乎去除免疫原性和毒副作用。

成功的例子:Herceptin:Genentech公司的抗HER2/neu抗体,用于治疗乳腺癌。

Synsgis:Medimmune公司的抗F抗体,用于治疗呼吸道病毒感染。

Zenapax:Protein Design Labs(PDL)/Roche的抗CD25抗体,用于抗移植排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