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辨磁共振成像与超声检查对颈动脉粥样硬化评价的对比研究

合集下载

高分辨MRI与超声造影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中的应用

高分辨MRI与超声造影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中的应用

803高分辨MRI 与超声造影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中的应用董雪佳1,刘雅虹2,海俊杰3,王智光3,张春雨3,江名芳3*1.内蒙古赤峰市医院神经内科,内蒙古 赤峰 024000;2.大同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山西 大同 037000;3.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9;*通信作者 江名芳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2020MS08197);内蒙古自治区卫健委2022年卫生健康科技计划(202201264) 【摘要】目的 比较高分辨磁共振成像(HRMRI )和超声造影(CEUS )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中的评估价值。

资料与方法 选取2019年11月—2020年11月于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经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确诊存在颈动脉斑块患者71例,根据是否存在颈内动脉系统源性急性缺血性卒中(AIS ),分为AIS 组40例和非AIS 组31例,分别行HRMRI 和CEUS 检查,统计两组斑块数量、类型、成分检出情况,比较两组颈动脉易损斑块的检出率,评价2种检查方法的一致性。

结果 AIS 组40例共106个斑块,非AIS 组31例65个斑块,HRMRI 检查中,AIS 组易损斑块检出率为55.7%(59/106),非AIS 组为36.9%(24/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63,P =0.017)。

CEUS 检查中,AIS 组易损斑块检出率为47.2%(50/106),非AIS 组为30.8%(20/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82,P =0.034);AIS 组中,HRMRI 对易损斑块的检出率高于CEUS (P =0.005),2种检查的一致性较差(Kappa =0.269)。

结论 HRMRI 和CEUS 均能有效区分易损斑块,HRMRI 对易损斑块的检出率更高,且能细化斑块成分,为临床诊断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卒中;磁共振成像;超声造影;斑块稳定性【中图分类号】R743;R445.2;R445.1 【DOI 】10.3969/j.issn.1005-5185.2023.08.002Application of High 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nd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 in the Stability of Ca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DONG Xuejia 1, LIU Yahong 2, HAI Junjie 3, WANG Zhiguang 3, ZHANG Chunyu 3, JIANG Mingfang 3*Department of Neurology,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Inner Mongolia Medical University, Hohhot 010059, China; *Address 【Abstract 】Purpose To compare the evaluation value of 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HRMRI) and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 (CEUS) in the stability of ca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 Materials and Methods Seventy-one patients with carotid artery color plaques in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Inner Mongolia Medical University were selected from November 2019 to November 2020, and divided into 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 group (n =40) and non AIS group (n =31) according to whether they had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derived AIS. HRMRI and CEUS examinations were performed on all patients. The data of number, type and composition of plaques were collected. The detection rates of vulnerable carotid plaque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wo examination methods, and the consistency of the two examination methods was also evaluated. Results There were 106 plaques in 40 patients with AIS and 65 plaques in 31 patients with non AIS. Among patients underwent HRMRI examination, the detection rate of vulnerable plaques in the AIS group was 55.7% (59/106), while the detection rate of vulnerable plaques in the non AIS group was 36.9% (24/65), with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χ2=5.663, P =0.017). Among patients underwent CEUS examination, the detection rate of vulnerable plaques in the AIS group was 47.2% (50/106), while the detection rate of vulnerable plaques in the non AIS group was 30.8% (20/65), with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χ2=4.482, P =0.034). In AIS group, the detection rate of vulnerable plaques in HRMRI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CEUS (P =0.005) with poor consistency of the two approaches (Kappa =0.269). Conclusion HRMRI and CEUS can effectively distinguish vulnerable plaques. HRMRI has a higher detection rate of vulnerable plaques, and can refine plaque components and provide more valuable information for clinical diagnosis. 【Key words 】Acute ischemic strok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 Plaque stability Chinese Journal of Medical Imaging, 2023, 31 (8): 803-807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 )是世界范围内引起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其发病率、致残率、复发率和致死率均较高,给人民生活带来沉重负担。

B超与高分辨MRI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诊断中的效果比较

B超与高分辨MRI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诊断中的效果比较

B超与高分辨MRI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诊断中的效果比较刘栋云;郭伟;李晓华【摘要】目的比较B超与高分辨MRI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诊断中的差异.方法分析本院收治的32例临床拟诊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B超与高分辨MRI的诊断价值.结果高分辨MRI检出斑块数明显高于B超(P<0.05);斑块特征中纤维帽破裂、纤维帽形态、斑块内是否出血或血栓等与是否发生临床事件具有显著相关性.结论 B超与高分辨MRI均能准确评估管腔狭窄,但MRI能够准确分析斑块的成分、形态,有效评估斑块的稳定性.%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differences in diagnosis of carotid artherosclerosis between B-mode ultrasound and high resolution MRI.Methods An analysis was made of the clinical data of 32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with carotid artherosclerosis,and the diagnostic value was compared between B-mode ultrasound and high resolution MRI.Results The plaque number detected by high resolution MRI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by the B-mode (P< 0.05).Fibrous cap rupture,fibrous cap morphology,plaque which was bleeding or thrombosis had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occurrence of clinical events.Conclusion B-mode ultrasound and high resolution MRI both can accuratdy assess stenosis,but MRI in addition can accurately analyze plaque composition,morphology,effectively assess the stability of the plaque.【期刊名称】《实用临床医药杂志》【年(卷),期】2013(017)015【总页数】3页(P168-169,172)【关键词】高分辨磁共振;颈动脉粥样硬化;诊断【作者】刘栋云;郭伟;李晓华【作者单位】重庆市梁平县人民医院CT室,重庆梁平,405200;重庆市梁平县人民医院CT室,重庆梁平,405200;重庆市梁平县人民医院CT室,重庆梁平,4052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3.5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全身多灶性慢性疾病,好发于外周动脉、冠状动脉、颈动脉及主动脉,易引发心肌梗死、脑卒中及猝死[1]。

超声、磁共振成像及CT血管成像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研究

超声、磁共振成像及CT血管成像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研究

超声、磁共振成像及CT血管成像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研究朱雪梅;夏琴【期刊名称】《中国现代医生》【年(卷),期】2013(51)18【摘要】目的探究超声(CDFI)、磁共振成像(MRI)及CT血管成像(CTA)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指标.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185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进行回顾分析,按照其诊断方式分为CDFI组(n=62)、MRI组(n=60)及CTA组(n=63),对比各组诊断效果.结果 MRI组诊断灵敏度及特异性均较高,分别为98.2%和97.6%,CDFI组诊断灵敏度为95.4%,特异性为94.2%,CTA组分别为90.8%和92.1%,MRI组诊断灵敏度、特异性、符合度等指标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多数纤维帽在T1W1、PDW1分辨率较低,而T2W1、3D-TOF及增强扫描分辨率较高,分别为78.3%、60.0%及86.7%,较容易分辨.结论超声、磁共振成像及CT血管成像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均有较好的诊断效果,且各有优势,建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行三种检查方式联合确诊,而设备不足时,可仅采取MRI增强扫描,亦能够有效指示患者纤维帽状态,为确诊颈动脉粥样硬化提供指导.【总页数】3页(P86-87,90)【作者】朱雪梅;夏琴【作者单位】江苏省句容市人民医院超声科,江苏句容212400;江苏省句容市人民医院妇产科,江苏句容212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1【相关文献】1.双源 CT 血管成像技术与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对照研究[J], 管英;印隆林;陈加源;吴筱芸;李迎春;赵黎明2.颈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壁面积的测量: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与高分辨磁共振成像对比研究 [J], 王庆军;王勇;蔡剑鸣;马林;杨立;蔡幼铨3.颈部血管超声、CT血管成像及磁共振成像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应用比较 [J], 李婷;林雁潮;王瑶;吴建;陈明磊4.头颈部血管病变诊断中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与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应用分析 [J], 梁建乐;冯飞;袁知东5.头颈部血管病变诊断中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与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应用分析 [J], 梁建乐;冯飞;袁知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分辨磁共振成像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评估中的研究进展

高分辨磁共振成像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评估中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高分辨磁共振成像;卒中;颅内动脉粥样硬化 中图分类号:R7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50( 2021) 03-0154-04
动脉粥样硬化(ICAD)是导致中国人群缺血性 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约70%的脑卒中由斑块破裂 所致。因此,早期识别易损斑块对脑卒中的控制和 预防非常重要[1]。目前,临床上评估血管的检查方 法包括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 graphy angiography, CTA),数字剪影血管造影(dig­ 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磁共振血管成像 (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MRA) 等, 然而, 这 些血管成像方式仅显示管腔狭窄,不能提供有关血 管壁的潜在病理信息。HR-MRI可以提供动脉粥样 硬化和血管壁的特征信息。 多项研究已经证明了使 用HR-MRI显示颅内动脉的动脉壁和管腔的可行 性。某些血管壁或斑块特征,如阳性重构、斑块内出 血和斑块负荷,可以被用来识别需要早期预防或更 深入治疗的高危患者。目前在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 中使用的HR-MRI大多是在3.0T的磁场下进行的, 超高场强(7.0T)技术的出现使HR-MRI的应用更 加深入。
1 HR-MRI 技术
HR-MRI是通过抑制血管内血液流动信号获取 血管壁等静态组织图像的一种成像方法,利用的是 磁共振成像技术中的黑血技术,所谓黑血是指磁共 振血管成像中,在血流进入成像容积之前施加一个 饱合射频脉冲,使血流预饱和。当其流入成像容积 时再施加射频脉冲,由于已被预饱合血流的纵向磁
化矢量很小,几乎不产生信号,所以血流呈黑色(低 信号),而周围组织为高信号,从而产生对比,衬托 出血管的影像,又称预饱合技术[2]。传统的HRMRI使用的是二维(two dimensional, 2D)序列。常 规多对比度成像序列包括: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 成像(time of flight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TOF-MRA)、T1 加权成像(T1-weighted imaging, T1WI)、T2 加权成像(T2-weighted imaging, T2WI)、 质子密度加权成像(proton density imaging, PDWI)。 2D序列可以为病变血管壁提供更好的空间分辨率 和信噪比。然而,在没有管腔狭窄的情况下,它不能 实现对多条血管病变的检测。三维(three dimen­ sional, 3D)成像技术可以检测更多的病变血管,可 以进行多平面和曲面重建,并在不同的剖面图上评 估斑块负荷和颅内主要动脉的分布。同时三维成像 技术扫描速度更快,空间分辨率更高,还可以减少部 分容积效应,从而使图像更加清晰准确。与3D技 术相比,2D序列提供了相对更好的“面内”空间分 辨率,侧重于更多关于血管壁病变的细节。因此,颅 内动脉的最佳成像方案应该同时包括2D和3D序 列。

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研究

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研究

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研究摘要:目的: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病理基础研究相应高分辨磁共振(MRI)特点,探讨其对临床干预的指导意义。

方法:用彩超筛选出颈动脉狭窄≥70%的患者,行高分辨MRI检查,检查序列包括T1WΙ、T2WΙ、质子加权成像(PDWΙ)和三维时间飞跃法(3DTOF)等。

结果:90例斑块中44例(49%)有脂质坏死核心,脂质坏死池在T1WΙ、T2WΙ、PDWΙ上呈高信号,在3DTOF上呈等信号或稍高信号;16例(18%)出现钙化,钙化部分在各序列上均呈低信;15例(17%)出现斑块内出血,斑块内出血随着出血时间不同而呈现不同的信号;8例(9%)出现斑块合并有纤维化,纤维化在3DTOF上呈等信号,在T1WΙ、T2WΙ、PDWΙ上呈高信号或稍高信号;7例(7%)出现斑块合并血栓,“黑血”技术T1WΙ、T2WΙ对血栓较敏感。

结论:高分辨MRI不同序列检查可以显示斑块结构特点及成分特征,可以评价斑块的稳定性并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rresponding high 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according to the pathological basis of ca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 and to explore its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clinical intervention. Methods:The patients with carotid artery stenosis≥70% were screene d by high resolution MRI. The examination sequences included T1WI,T2WI,PDWI and 3DTOF. Results:Forty-four(49%)of the 90 plaques had a core of lipid necrosis. The lipid necrosis pool showed high signal on T1WI,T2WI and PDWI,and was equal or slightly higher on 3DTOF. Sixteen patients(18%)Showed calcification,calcificationin all sequences showed low confidence;15 cases(17%)plaque hemorrhage,plaque bleeding with bleeding time showed different signals;8 cases(9%)plaque merger Fibrosis and fibrosis showed equal signal on 3DTOF,and showed high signalor slightly higher signal on T1WI,T2WI and PDWI;thrombosis in 7 cases(7%),thrombosis on T1WI and T2WI in "black blood" technique More sensitive. Conclusion:High-resolution MRI examination of different sequences can show the characteristicsof plaque structure and composition characteristics,can assess the stability of plaque and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clinical treatment.Keywords:atherosclerotic plaque;high resolution;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前言:颈动脉硬化狭窄被认为是造成缺血性脑卒中主要原因,栓子(脂质颗粒或脱落血栓)随血流运行使相应管径大小的血管栓塞,尤其是不稳定斑块(软斑)更容易导致缺血性脑病的发生。

《2024年BB-MRI、CTA、CDUS在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中的诊断价值比较》范文

《2024年BB-MRI、CTA、CDUS在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中的诊断价值比较》范文

《BB-MRI、CTA、CDUS在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中的诊断价值比较》篇一一、引言颈动脉斑块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常见表现,其稳定性对于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多种影像学检查方法被广泛应用于颈动脉斑块的诊断和评估。

本文将就BB-MRI(黑血磁共振成像)、CTA(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和CDUS(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中的诊断价值进行比较分析。

二、BB-MRI在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中的诊断价值BB-MRI是一种基于磁共振成像技术的检查方法,具有高分辨率和良好的软组织对比度。

在颈动脉斑块稳定性评估中,BB-MRI能够清晰显示斑块的形态、大小、内部结构和与血管壁的关系。

此外,BB-MRI还能通过分析斑块内脂质、纤维组织、钙化等成分的比例,评估斑块的稳定性。

因此,BB-MRI在颈动脉斑块稳定性评估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三、CTA在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中的诊断价值CTA是一种基于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的检查方法,能够清晰显示血管的形态和结构。

在颈动脉斑块稳定性评估中,CTA 可以观察到斑块与血管壁的关系、斑块内钙化情况以及血管狭窄程度等。

此外,CTA还可以通过三维重建技术,直观地展示斑块和血管的立体结构,有助于医生全面了解病情。

然而,CTA对软组织的分辨率相对较低,因此在评估斑块稳定性方面可能存在一定局限性。

四、CDUS在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中的诊断价值CDUS是一种利用超声波技术检测血流和血管结构的检查方法。

在颈动脉斑块稳定性评估中,CDUS能够观察斑块的形态、大小、回声特征以及血流情况。

通过分析斑块的回声强度和均匀性,可以初步判断斑块的稳定性和易损性。

此外,CDUS还具有无创、无辐射、操作简便等优点,适用于广大患者。

然而,CDUS对操作者的技术水平和经验要求较高,可能存在一定的主观性。

五、三种检查方法的比较在颈动脉斑块稳定性评估中,BB-MRI、CTA和CDUS各有优缺点。

BB-MRI具有高分辨率和良好的软组织对比度,能够详细分析斑块的成分和结构,对评估斑块稳定性具有较高价值。

彩色多普勒超声与高分辨MRI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价值

彩色多普勒超声与高分辨MRI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价值

论著·临床辅助检查CHINESE COMMUNITY DOCTORS 中国社区医师2019年第35卷第28期动脉粥样硬化(AS)是血管壁内有大量“粥样物质”沉积,使血管壁变厚、变硬[1]。

管腔变细阻塞AS 斑块的发生和发展,可导致动脉血管阻塞和狭窄,引发脑卒中,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安全。

据相关报道指出,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人数约250万,其对个人、家庭、社会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需要重视对AS 斑块的诊断[2]。

本次研究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与高分辨MRI 诊断颈AS 斑块的价值,现具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18年1-6月收治AS 斑块患者52例,男31例,女21例,年龄45~79岁,平均(55.32±2.86)岁;合并高血压24例,糖尿病19例。

本研究已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52例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照组)和高分辨率MRI(观察组)方法进行检查。

纳入标准:①进入我院接受彩色多普勒超声、MRI 检查者;②临床基本资料完整者。

排除标准:①妊娠期、哺乳期女性;②对碘造影剂过敏者;③精神异常、失语、身心障碍、视听障碍者。

方法:①对照组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调节为3~9MHz,嘱咐患者调整好检查体位,从颈总动脉、颈外动脉及颈内动脉等进行诊断,重点对斑块形状、大小、内膜厚度、回声等进行探查。

②观察组完善术前相关准备工作,患者调整为仰卧位,头部朝前,将线圈双侧对称放在患者颈部,观察视野中点与线圈中点一致。

从患者颈总动脉分叉水平上下各24mm进行扫描。

扫描序列包括:3D-TOF MRA(TR 20ms ,TE 2.3ms ,FA 20°,FOV 200mm×200mm ,层厚1mm ,层间距0,NEX1);DIR-T1WI(TR 1875ms,TE 42.2ms,FOV 180mm×180mm,扫描矩阵256×256,重建矩阵512×512,层厚4mm,层间距2mm,NEX4);FSE-T2WI(TR 3400ms,TE 107.8ms,FOV 180mm×180mm,扫描矩阵256×256,重建矩阵512×512,层厚4mm,层间距2mm,NEX4);Gd-DTPA 增强SET1WI,肘静脉注射Gd-DTPA 0.1mmol/kg。

《2024年临床影像学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对比分析》范文

《2024年临床影像学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对比分析》范文

《临床影像学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对比分析》篇一一、引言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年龄、性别、遗传、生活习惯等。

临床影像学技术在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旨在对比分析不同影像学方法在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应用,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二、方法1. 对比分析的影像学方法本文对比分析了超声、CT血管成像、MRI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影像学方法在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应用。

2. 研究对象选取本院收治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收集其影像学资料。

3. 评估指标对比分析各影像学方法的斑块检出率、斑块性质判断、斑块大小及形态的评估等指标。

三、结果1. 斑块检出率超声检出率较高,对软斑和混合斑的检出效果较好;CT血管成像和MRI检出率次之,对钙化斑的显示效果较好;DSA主要用于血管狭窄和闭塞的评估,对斑块的检出率相对较低。

2. 斑块性质判断超声和MRI在判断斑块性质方面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可对软斑、硬斑和混合斑进行准确判断;CT血管成像主要通过密度差异判断斑块性质;DSA主要用于评估血管狭窄程度,对斑块性质的判断相对有限。

3. 斑块大小及形态的评估MRI在评估斑块大小及形态方面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可清晰显示斑块的形态、大小及与血管壁的关系;超声和CT血管成像也可对斑块大小及形态进行评估,但准确性略逊于MRI。

四、讨论临床影像学技术在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具有重要价值。

不同影像学方法在斑块检出率、性质判断及大小形态评估等方面各有优劣。

超声检出率高,对软斑和混合斑的检出效果较好;CT 血管成像和MRI在显示钙化斑和评估斑块大小形态方面具有优势;DSA主要用于血管狭窄和闭塞的评估。

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求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方法。

为了提高临床诊断和治疗的效果,医生应综合应用多种影像学方法,相互补充,以提高斑块的检出率和准确性。

同时,应结合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其他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B超与高分辨MRI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效果研究

B超与高分辨MRI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效果研究

B超与高分辨MRI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效果研究摘要】目的:研究B超与高分辨MRI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效果。

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间我院收治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90例,对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经由B超检查与高分辨MRI诊断,比较B超检查与高分辨MRI检查的准确率。

结果:以DSA检查结果为对照,高分辨MRI检查出的斑块个数明显多于B超检查,两者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特征中纤维帽破裂、纤维帽形态、斑块内是否出血或血栓等与是否发生临床事件具有显著相关性。

结论:高分辨MRI较B超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准确性更高,且能够准确分析斑块的成分及稳定性,对临床治疗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B超;高分辨MRI;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图分类号】R44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04-0117-01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好发于全身的慢性疾病,主要发病部位有外周动脉、颈动脉、冠状动脉及主动脉等,有研究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之一,由于脑卒中是一种致死率与致残率极高的脑血管疾病,容易发生脑部缺血事件,对患者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因此,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评估,关系着患者的临床治疗方式,也为预防患者发生脑卒中等急性并发症提供了重要依据[1]。

现阶段针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查主要有DSA、MRI及B超检查等,临床上已知DSA的检查结果准确性极高,因此,本文在研究B超与高分辨MRI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效果时,将DSA检查结果作为对照,将B超及高分辨MRI检查结果与之进行对照,得出研究结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间我院收治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90例,对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经由B超检查与高分辨MRI诊断。

其中男性患者53例,女性患者37例,年龄43~68岁,平均年龄为(47.04±5.23)岁,其中合并高血压9例,合并糖尿病13例,以上患者均知情并签署同意书。

超声、磁共振成像及CT血管成像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临床研究

超声、磁共振成像及CT血管成像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临床研究

超声、磁共振成像及CT血管成像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研究[摘要] 目的探究超声(cdfi)、磁共振成像(mri)及ct血管成像(cta)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指标。

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185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进行回顾分析,按照其诊断方式分为cdfi组(n = 62)、mri组(n = 60)及cta组(n = 63),对比各组诊断效果。

结果 mri组诊断灵敏度及特异性均较高,分别为98.2%和97.6%,cdfi组诊断灵敏度为95.4%,特异性为94.2%,cta组分别为90.8%和92.1%,mri组诊断灵敏度、特异性、符合度等指标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多数纤维帽在t1w1、pdw1分辨率较低,而t2w1、3d-tof及增强扫描分辨率较高,分别为78.3%、60.0%及86.7%,较容易分辨。

结论超声、磁共振成像及ct血管成像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均有较好的诊断效果,且各有优势,建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行三种检查方式联合确诊,而设备不足时,可仅采取mri增强扫描,亦能够有效指示患者纤维帽状态,为确诊颈动脉粥样硬化提供指导。

[关键词] 彩色多普勒超声;磁共振;ct血管造影;颈动脉粥样硬化;诊断[中图分类号] r743.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18-0086-02动脉粥样硬化是以中等和大动脉斑片状内膜下增厚为特征的一类病变,属动脉硬化中最常见的类型,于脑力劳动人群中最为常见,老年人群病死率较高[1]。

颈动脉粥样硬化除引起血管管腔狭窄外,其硬化斑块极易受损、脱落,是引发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之一[2]。

因此,研究合理的诊断方式,建立合理的评价及治疗体系是保证患者生存、提高预后的关键。

我院对2010年1月~2013年3月收治的185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进行回顾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取我院于2010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185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均按照1995年第4届全国脑血管会议制定的标准确诊[3]。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和磁共振比较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和磁共振比较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和磁共振比较【摘要】目的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和磁共振的特点进行比较和探讨。

方法选择30例于2012年5月~2013年6月间在本院进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治疗的患者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对全部患者进行磁共振和超声检查,比较和分析两种检查方式的优点和缺点。

结果20例患者均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改变,磁共振各序列斑块呈高、低、等混杂信号或者等低均匀信号,超声表现为斑块呈混合性、强以及中低回声,颈动脉内膜有不均匀或者均与增厚,内膜较为粗糙。

磁共振和超声颈动脉内膜厚度相关系数均为0.98,相关性极强。

结论超声和磁共振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将其应用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测能够对斑块及其稳定进行有效分析,帮助临床医师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有效改善和优化患者的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超声;磁共振;检查颈动脉管腔易出现严重狭窄现象,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易发部位,颈动脉粥样硬化在临床上非常普遍,能够引发缺血性脑卒中,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1]。

本次研究特就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和磁共振的特点进行比较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择30例于2012年5月~2013年6月间在我院进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治疗的患者,其中,女占9例,男占21例,患者年龄范围居于32~81周岁,平均年龄为(57.2±6.5)岁。

磁共振图像与超声图像难以取得良好的匹配效果的患者不纳入本次选择范围。

1. 2 方法入院1周内对全部患者进行磁共振和超声检查,主要包括血管内超声、三维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以及B型超声等超声检查方法,以提供斑块内部回声特点、斑块体积、管腔狭窄程度以及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等有用信息。

磁共振检查成像序列主要为横轴位FSE(fast spin echo)血管壁PD和T2权重像;横轴位FSE双反转恢复(DIR,double inversion recovery)黑血T1权重像;横轴位3D时间飞跃发(TOF,time of flight)MR血管造影(MRA,MR angiography)。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王宝军;刘国荣;李月春【期刊名称】《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年(卷),期】2011(13)7【摘要】@@ 目前,脑卒中是导致人类残疾的一个主要疾患,居死亡原因的第二位.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占80%,主要是由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造成颈动脉狭窄后,引起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或血栓形成,且大部分是因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栓子脱落堵塞导致的动脉-动脉栓塞所致.以往认为脑卒中的危险随着血管狭窄的程度而增加,但有文献报道,许多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在具有中等度狭窄的患者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成分可能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而不管其狭窄的程度[1].因此,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成分的诊断分析成为目前影像技术进展的研究热点[2].【总页数】3页(P666-668)【作者】王宝军;刘国荣;李月春【作者单位】014040,包头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014040,包头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014040,包头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颈动脉粥样硬化疾病评分与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特征关系研究 [J], 韩旭;赵锡海;崔豹;马露;蔡剑鸣2.高分辨磁共振成像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表面钙化与斑块稳定性关系研究 [J], 彭少华;王成伟;尹喜3.抗血小板药物使用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出血的多对比度磁共振成像研究 [J], 卢明明; 彭鹏; 崔园园; 赵锡海; 蔡剑鸣4.超声、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诊断评估兔颈动脉粥样硬化中的应用研究 [J], 徐松涛;李嘉颖;沈利叶;郁晨;徐雁云;潘永明;孙志超;陈民利5.颈动脉斑块内出血与斑块位置的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研究 [J], 张波;杨晋名;杨嬗;唐烨;潘磊;冯喆;曹鑫;耿道颖;张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成像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诊断作用的研究进展

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成像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诊断作用的研究进展

Vol. 27. No. 2Mar. 2021204第27卷2期2021年3月天津医科大学学报Journal of Tianjin Medical University文章编号 1006-8147(2021)02-0204-04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成像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诊断作用的研究进展张&综述,李锋坦审校(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医学影像科,天津300052)摘要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作为CTA 、MRA 和数字化减影血管成像等传统影像技术的补充,可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诊断及预后提供更多可供参考的影像学信息。

因W,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成像对颅内动脉硬化、动脉夹层和血管炎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高分辨率核磁共振颅内动脉成像可发现不稳定性斑块,预测脑卒中的发生及复发。

然而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 成像技术有待进一步改进,才能在临床工作中对颅内动脉硬化做出精准诊断U关键词 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成像;颅内动脉硬化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志码A颅内动脉粥样硬化(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sis ,ICAS )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病因;1<。

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vessel wall imaging , HRMRVWI )可直观显示 ICAS 病变。

与CTA 、MRA 、经颅多普勒超声和数字化减影血 管成像等传统影像技术相比,HRMRVWI 可直观显 示ICAS 的病理变化和颅内动脉的动态功能叫HRMRVWI 分辨率高可提供更多有参考价值的影 像学信息讥2017年,美国神经放射协会推荐在临床 工作中应用HRMRVWI 鉴别诊断ICAS ,动脉夹层和炎性脑血病;4<。

1 HRMRVWI 成像方法传统的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通常使用轧对比剂增强检查或利用血管流空效应对脑血管进行成 像。

与传统的成像方法相比,HRMRVWI 充分利用 颅内动脉血管壁不同组织间的信号差别,并采用黑血成像技术抑制管腔内的血液及管壁周围的脑脊 液信号,使得颅内动脉管壁与其周围的物质形成 明显对比;5<。

B超与高分辨MRI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诊断中的效果比较

B超与高分辨MRI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诊断中的效果比较

B超与高分辨MRI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诊断中的效果比较【摘要】目的:观察和对比B超及高分辨率MRI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临床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2月~2014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临床拟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50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均先后采用B超检查和高分辨MRI检查,观察两种检查方式的检查结果,并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高分辨MRI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及检出斑块数均明显高于B超检查,(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与B超检查相比,高分辨MRI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诊断价值相对更高,能够对斑块的稳定性进行有效的评估。

【关键词】B超;高分辨MRI;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诊断价值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临床上一种非常常见的血管病,其临床特点为受累动脉病变从内膜开始。

该疾病主要发生于冠状动脉、颈动脉、主动脉及外周动脉等部位,容易导致患者出现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严重疾病,严重威胁了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1]。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引发缺血性脑卒中的高度危险因素之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准确评估对于患者的预后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2年12月~2014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临床拟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50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对其采用B超检查和高分辨MRI检查的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如下:1 一般资料及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2年12月~2014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临床拟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50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43~79岁,平均年龄57.68±7.19岁;其中有16例患者合并有糖尿病,21例患者合并有长期高血压疾病。

对本组50例患者先进行B超检查后,在采用高分辨MRI进行检查。

1.2 检查方法1.2.1 B超检查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检查,将探头频率设置为7MHz~11MHz。

高分辨MRI与超声检查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价值

高分辨MRI与超声检查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价值

影像技术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1月 第3卷第1期 高分辨MRI与超声检查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价值王 霞,塔 娜,勉 丽,张爱红(通讯作者)(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超声科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63)【摘要】目的:总结并归纳高分辨MRI与超声检查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42例经血管造影(DSA)检查后确诊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使用计算机表法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1例,对照组在DSA检查前进行超声检查,观察组在DSA检查前进行高分辨MRI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有效率。

结果:观察组的诊断总有效率为90.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1.9%,组间差异较大,P<0.05,数据从统计结果思考,具有统计意义。

结论:与超声检查相比,使用高分辨MRI检查方法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进行诊断,诊断有效率更高,并能准确对斑块的成分和形状进行分析,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高分辨MRI;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07(2019)01-0095-02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主要表现为粥样斑块的形成与内膜下脂质的聚集、斑块不等量出血等症状[1],容易引发心肌梗死、脑部供血不足、脑卒中等疾病,使患者产生脑功能障碍[2],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体健康,甚至导致患者死亡。

本文针对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2例经血管造影(D S A)检查后确诊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总结并归纳高分辨MRI与超声检查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2例经血管造影(D S A)检查后确诊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排除有严重的肝肾器质性疾病者、有精神类疾病无法沟通者,以及治疗中途转院临床资料不全的患者,纳入对象均经血管造影(D S A)检查后确诊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本人及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了同意书。

高分辨MRI与超声检查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价值

高分辨MRI与超声检查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价值

MR I 扫捕 仪 , 以 颈 动 脉 专 用 8通 道 表 面 线 圈 行 高 分 辨 率 MR I 检查 , 先行 2 D T O F MRA 扫 描 , 初 步 确 定 颈 动 脉 斑 块 的部位 、 范 围及 颈 动 脉 分 叉 位 置 , 而 后 对 斑 块 部 位 行 轴 位 扫
血管造影( D S A) 检查 , 其中 6 7例 患 者 ( 1 0 3支 血 管 ) 于 MR I 检查前 7 d内行 颈 动 脉 彩 色 多普 勒 超 声 检 查 。
1 . 3 检 查 方 法
1 . 3 .1 MR I检 金 : 采用 S i e me n s . Ma g n e t o m S k y r a 3 . 0 T
疗 临床怀 疑 为 缺血 性 脑 血 管疾 病 . 并 经 颈 动 脉 高 分 辨 率
MR l 检 查提示为颈动脉粥样 硬化 斑块 患者 8 1例 ( 1 4 2支 血
表1 MRI 检 出斑 块 、 溃 疡情 况
E n ( ) ]
管) 为研 究 对 象 , 男 5 7例 , 女 2 4例; 年龄 4 7 ~8 0岁 , 平 均 ( 6 6 . 5 ±8 . 2 ) 岁 。所 有 患 者 均 f MR I 检查 后 7 d行 数 字 减 影
・ 6 8 ・ 中 国实 用 神 经 疾 病 杂 志 2 0 1 6年 l 1月第 1 9卷 第 2 1期 C 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 P r a c t i c a l Ne r v o u s Di s e a s e s No v . 2 0 1 6 , Vo 1 . 1 9 No . 2 1
高分 辨 MRI 与 超 声 检 查 对 颈 动 脉 粥样 硬 化 斑 块 的诊 断价 值

B超与高分辨MRI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诊断中的效果比较

B超与高分辨MRI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诊断中的效果比较

b y h i g h r e s o l u t i o n M RI Wa S o b v i o u s l y h i g h e r t h a n t h a t b y t h e B— mo d e( P< 0. 0 5) 。Fi b r o u s c a p
mo r p h o l o g y,e f f e c t i v e l y a s s e s s t h e s t a b i l i t y o f t h e p l a q u e . KEY W ORDS:h i g h r e s o l u t i o n MR I :c a r o t i d a r t h e r o s c l e r o s i s :d i a g n o s i s
r u p t u r e ,f i b r o u s c a p mo r p h o l o g y ,p l a q u e wh i c h wa s b l e e d i n g o r t h r o mb o s i s h a d s i g n i f i c a n t e o r r e l a — t i o n wi t h o c c u r r e n c e o f c l i n i c a l e v e n t s .C o n c l u s i o n B— mo d e u l t r a ou s n d a n d h i g h r e s o l u t i o n M RI
t we e n B _ mo d e u l t r a s o u n d a n d h i g h r e ol s u t i o n MR I .M e t h o d s An a n a l y s i s wa s ma d e o f t h e c l i n i c a 1 d a t a o f 3 2 p a t i e n t s i n o u r h o s p i t a l wi t h c a r o t i d a r t h e r o s c l e r o s i s ,a n d t h e d i a g n o s t i c v a l u e wa s c o 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h r b lr ss Meh d 1 0p t n swih c r t re y se o i t e o ce o i. to s 0 a i t t ao i a t r tn ss≥ 5 0 we e da n s d b l e d 0 r ig o e y u — V
Ab ta tObe t e To c mp r h ih r s l t n M RI a d uta o n n e au t g c r t sr c : jci v o a e t e hg —e ou i o n lr s u d i v l ai a o i n d
5 的 患 者 1 0例 , 行 主 动 脉 弓上 血 管 对 比 增 强 磁 共 振 血 管 造 影 ( E 0 0 进 C MRA) 对 狭 窄侧 颈 动 脉 做 高 分 辨 颈 动 脉 斑 ,
块 MR , 断 颈 动脉 斑 块 类 型 。 比较 MR 对 血 管腔 狭 窄 及 斑 块 形 态诊 断 与 超 声 的 差 异 。 结 果 与 数 字减 影 血 管 I判 I
m i i he d gr e ofs e ss, n ng t e e t no i whie ulr s un ho e n a c r c f 7 .The p a ue ofha d l t a o d s w d a c u a y o 4 lq r
The c m p r tv t d fhi h— e o u i n M R I a lr s u o a a i e s u y o g r s l to nd u t a o nd i s e s e f c r td a he 0 c e 0 i n a s s m nto a o i t r s l r s s
G A O in l, U e , T a ~i Y W i ZH A N G Zhu e l o, ta ( p rme t f Ne r lg Bejn An h n Ho p t l C pi l e ia ie st , iig 1 0 2 , ia De a t n u oo y。 iig o z e s ia , a t M d c lUn v ri Bejn 0 O 9 Ch n ) a y
造影比较 ,E C MR 判 断 血 管 狭 窄程 度 的 准确 性 为 1 0 , 显 高 于超 声 的 准 确 性 7 。 超 声 显 示块 相 当 于 MR 的 AHA 标 准 Ⅲ和 Ⅶ 期 , 大低 回 声 和 不 均 质 混 合 型 斑 块 相 当 于 Ⅳ ~ V期 和 Ⅵ 期 。 I 较 结论 MR 对癍 块 分 期 更 准确 , 充 分 显 示 硬 化 斑 块 的形 态 结 构 , 断 血 管 管 腔 狭 窄程 度 有 较 高的 准 确 性 。 I 可 判 关 键 词 : 动 脉 疾 病 ; 共振 成像 ; 声 检 查 ; 动 脉 狭 窄 颈 磁 超 颈
高分 辨 磁 共 振 成 像 与超 声 检 查 对 颈 动 脉 粥 样 硬 化 评 价 的对 比研究
高 天 理 , 薇 , 茁 。 拥 军 于 张 王
摘 要 : 比 较 高 分 辨 MR 与 超 声 检 查 对 颈 动 脉 粥 样 硬 化 的 评 价 。 方 ; 选 择 经 超 声 诊 断 为 颈 动 脉 狭 窄 ≥ 目的 I 盍
t a o d. nt a t nh nc d r s un Co r s e a e m a e i r s a e n og a gn tc e on nc a gi r phy( CEM RA ) o v s e a ov a tc f e s l b e ori a c s p r o me .The rght a o i r e y s e o i s s lc e o d gh r s u i n c r td r h wa e f r d i c r td a t r t n s s wa e e t d t o hi — e ol to a o i a t r a e M RI f u t r de e mi ng h yp f c r td a t r p a ue re y plqu or f r he t r ni t e t e o a o i r e y l q .The dif r nc s of fe e e v s u a t n s sa l qu a c l r s e o i nd p a e mor ho o t c e y M RIa d ulr o d we e c p l gy de e t d b n tas un r omp r d Re u t a e . s ls Co p r d wih t i t ls bt a ton a gi r phy。 m a e t he d gia u r c i n og a CEM RA d a c ur c f1 0 ha n a c a y o 0 i e e— n d t r
中华老 年心 脑血 管病 杂 志 2 1 O 0年 1 0月 第 1 2卷 第 1 0期
C i JG r t Her ri h - i r at a n ea B nVes1 i, t 01 , o 2 N ・0 se DsOc2 V l1, o 1 O
・ 9l ・ 5

临床 研 究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