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教师程翔评课

合集下载

程翔老师《散步》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

程翔老师《散步》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

程翔老师《散步》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执教:程翔语文思维教学的另外一个重要任务是培育学生从字里行间去发现问题、理解问题和解释问题.这个任务比较特别,是借文字和文章内容来培育学生抽象思维方面的能力,而这种抽象思维之格的形成与文字和文章所呈现的形象、情感、细节等又密切相关,因而语文思维教学在完成这项任务时所采用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就比较特殊,与数学、物理、哲学、逻辑等学科的思维教学有着较大的差别。

下面我们以中学特级教师、全国中语会青年语文教师研究中心理事长程翔的《散步》教学实录为例,看看程翔老师在面对初中生时是如何开展语文思维教学的。

一、在初中生(少年期)的思维中,抽象思维之格开始了明显的发育过程,在这个特定的思维发育时期里,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师都要抓住这一特点,结合学科特征和优势,采取适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对症下药,使初中生的思维得以健康的发展.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还处于经验型的发展阶段,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因此程翔老师从生活中提取了一个情境,一组形象,既是讲课的一般导语,又是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概括自己的抽象感受,从中培育学生的抽象感悟能力。

老师:我问同学们一个小问题:咱们班的同学有经常和父母一起散步的吗?请举手。

(学生举手)老师:请一位同学谈谈和父母一起散步时有什么感受。

学生:我觉得和父母一起散步可以谈谈心,一家人有说有笑,即使父母批评自己,也不像在家中那么严肃。

老师:很好。

散步是家庭生活中的一项内容,它是一种温馨幸福的家庭生活。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叙事散文——《散步》。

先请一位同学把课文朗读一遍.(学生朗读课文)二、从初中开始,语文教师就要结合记叙文的教学对初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进行初步的培育,具体讲就是老师要引导学生学会通过对形象材料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划分文章段落、归纳段意、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中心思想、认识写作特点、表明自己的观点等等。

程翔老师通过针对性较强的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人物的一言一行)寻找回答问题的依据,同时他还不断地引导学生在典型人物身上寻找典型的形象特征,使学生学会在形象中捕捉特定的意义.当然他还没有忘记培育他的施教对象对形象的感知能力,让他们用声音来准确地再造形象(见划线部分)。

名师课例教学分析——以程翔《老王》为例

名师课例教学分析——以程翔《老王》为例

名师课例教学分析——以程翔《老王》为例杨雅娣【期刊名称】《《新作文:教研》》【年(卷),期】2019(000)007【总页数】2页(P1-2)【关键词】名师课例; 老王; 教学评价【作者】杨雅娣【作者单位】[1]赣南师范大学江西赣州3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427当下语文教学面对课程理念更新换代的新趋势,为了促进语文阅读教学的提升与进步,亟需一批热爱并熟悉一线语文教学的优秀语文教育工作者来解决改革中遇到的新问题,开辟语文阅读教学的新思路,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当代教坛上涌现了大量优秀的中青年语文名师,程翔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语文教坛名师们的典型课例,对语文教改的方向性具有极大的影响力,深入研讨他们的典型课例,对于进一步优化语文课程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这一堂课主要教了什么对一堂课而言,首先要探求的是“教什么”的问题,即教学内容的问题。

从现场的情况来看,这一节课程翔老师本来是上第一课时的,但由于学生已经在课前预习了课文内容,程翔老师临时改为第二课时。

在学生交流讨论总结的基础上提炼了四个问题。

问题一:第二节的第一句为什么加那么多的引号?问题二:登三轮的人为什么都组织起来?问题三:为什么每想起老王作者觉得心上不安?问题四:理解“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老王》是一篇散文,教师的着力点应是引导学生与这一个文本建立深刻的联系,理解感受这一个文本所传递的作者的认知情感,积极与这种独特的认知情感融为一体的语句章法、语文知识。

教师的着眼点则应该是教学生学会阅读散文,学生把自己理解的、分析的内容加以整理表达出来。

《老王》这篇散文其实就是在表达杨绛先生自己对老王的愧怍之情。

散文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才是散文表达的重点,作者在文末也说了——“这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课堂教学的关键点,应该是理解“幸运”与“不幸”,理解“愧怍”的原因。

四个研读问题中,问题四课堂探讨最多,是重点内容。

北大附中特级教师程翔

北大附中特级教师程翔

北大附中特级教师程翔:中学语文教师的文化追求——访北京大学附属中学特级教师程翔编者按:很多人说,中学教师是万金油,什么都懂一点儿,什么都不精通,因为教师整天都在忙着备课、应付考试,没有更多的精力去作研究。

做研究型教师,很多时候是空话。

当然,这不能成为教师放弃研究的借口,相反,越是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越应该去读书、去研究,甚至要实现对“研究型”教师的超越。

我们现在所谓的研究,注重的是教学技术。

但仅仅停留在这一层面,就不过是优秀的教书匠,还不能给予学生精神、人格上的极大影响。

教师还必须有“形而上”的追求,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做文化之师,做有思想的精神导师。

所以,教师还要超越“专业成长”,谋求“精神成长”。

而教师实现精神成长的营养在丰厚的文化资源中。

为此,本版开辟“关注教师精神成长与文化素养系列”,探讨文化素养对教师成长的意义,敬请关注。

“至德为恕,上善若水,大爱无边”。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语文特级教师程翔在他备课本的扉页上,用毛笔写下这12个遒劲的大字。

在第二页上,他这样写道:“课程改革,由此开始;更新理念,探索佳径。

”与其说这是毛笔写就的备课本,不如说是文化浸泡的语文课。

程翔借以明志,要从文化传统中寻找现代语文教师的来龙与去脉。

前不久,他近百万字的学术著作《说苑译注》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一名中学语文教师进入古代文献领域,对于中学教师和文献研究来说都可能是一次“意外”,但是对于中学语文教育来说,却是一次重要收获。

语文在程翔这里,多了一个观察的视角。

程翔说,新时代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要向着学者化教师的方向迈进,语文教师的最终目标是“文化人”,而学者是“文化人”的要素。

直追现代语文教师的文化传统“每个语文教师都应该有自己语文教学的春水,语文教学的春水就是成为一个文化人,具备一个文化人的基本素养。

”程翔这样理解自己近30年来所从事的语文教学,“我做《说苑译注》,前后5年多时间,读了很多古书,这是个学习的过程,是文化素养提升的过程。

程翔《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教学实录评析

程翔《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教学实录评析

程翔《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教学实录评析程翔老师执教的《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这篇课文,具有以下特点:一、指导阅读教学,注重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本文语言质朴,文字生动形象,贴近生活实际,教学中,他始终抓住学生的心弦,让他们去品读每句话,在品读中感悟,去读中去感受,真正领略到了文章的精髓。

二、着眼情感体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为此,课堂上,通过让学生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或周围发生的故事等方式让学生懂得只要敢于坚持真理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要树立信心,相信自己会成功;只要为理想而奋斗,就一定能取得成功;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不要因为困难太大就轻易放弃,应坚持不懈。

教学时,学生能够紧紧抓住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外在表现来体验角色的情感,从而进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入地感知人物的性格特征。

这是一篇关于“我”一生中的三个重要抉择的故事,也是关于青少年励志的一则故事。

作者叙述了他自己的成长经历和三次影响他人生的重要抉择。

他的三次选择都很艰难,但最后都因他的坚持与努力取得了成功。

这种经历给予了学生深刻的启示,也促使学生有了前进的方向。

自由读课文后,教师引导:你觉得作者的哪些经历令你印象最深?可以用笔画下来。

(其他同学说)再读课文,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学生汇报)他所经历的三个抉择虽然都很艰难,但是,他并没有因为困难太大而放弃,而是坚持不懈,最后都获得了成功。

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指名说说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

(学生回答)三、品读语言文字,走进人物心灵。

在品味语言文字中,学生领悟到了选择的艰难,明白了只要为理想而奋斗,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这样处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既突出了文章的重点,又让学生感受到了人物的品质,同时还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例分析程翔《将进酒》

课例分析程翔《将进酒》

诗意追寻,美感教学——程翔《将进酒》课例分析王蒙蒙今天观摩了北京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程翔老师借班讲授李白的《将进酒》的课堂实录的视频,使我受益匪浅。

程老师上课并不像我之前想象的那样,轰轰烈烈,热闹非凡,花样百出,而是平平静静,井然有序,真正“润物细无声”的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学生收获很多。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是这样的风采,在他身上有很多值得我去学习的地方。

具体如下:一、整堂课简单明了,课堂语言简单,讲课方式简单,板书简单首先,语言简单。

从整堂课开始到结束,程老师所用的语言,只有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讲解作者写作背景,提出几个关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朗读,中间没有多余的话。

一堂语文课,时间非常有限,教学任务也很重,老师在课堂上说与课文无关的话就是浪费时间,所以,语文老师上课,不能说与课堂无关的事情。

其次,讲课方式很简单。

程老师的讲课方式无非就是:学生自己看课文,初步体会诗歌;指导诵读,老师示范朗读;老师提问题,引导回答。

这几种教学方式都是很传统的,但却是很有效的,太过热闹的上课方式,也许并不是什么高效的课堂。

因为学生太过兴奋,不容易去专心书本中应该专注的知识。

最后,板书简单。

程老师的板书只有题目,作者和诗歌感情变化的过程,十余字,也许是因为这首诗的其他什么不值得写上去,但的确给我一个启示:板书,可以多写,可以少写,但一定要明确重点的写,简单明了才是板书的最高境界。

二、有感情的多读,引学生走进文本。

“读”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多读可以培养语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主旨,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这节课,“读”是主旋律。

从一开始,让学生自己去读,去思考,程老师给学生7分钟的时间去自己阅读,品味;到了中间,老师提出了要带着醉意去读;最后,教学生把自己当做李白,边感受,边朗读。

这些环节让我感受到诗歌朗诵的重要性,这里程老师没有用传统的方法在正式讲解诗歌之前介绍作者背景,而是先让学生自己感悟体会这首诗歌。

程翔公开课的启示

程翔公开课的启示

观程翔课《将进酒》有感程翔,作为“最年轻的老特级教师”,为我们呈现了一堂值得模仿却也难以模仿的高中语文公开课。

他通过对李白的诗作《将进酒》的讲解让我们真正领略了语文课“入乎其中,出乎其外”的精彩。

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和借鉴。

一、传统关注与现代理念的完美结合。

传统语文学习中,定位于“教书匠”老师主宰了整个语文课堂,机械的将教参的知识“填鸭式”的输给学生,僵化的教学模式,突兀的作者介绍,笼统的字词辨义,肢解的课文分析,这些都使语文陷入了”有效教学”的困境。

但我们也应看到传统教学中的精华,对基础知识的关注和对教师基本功的重视。

在程翔老师的这节课中,他引导学生通过对题目《将进酒》的多音字“将”和“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还”古今读音的区别让我们感受到了他对字词教学的重视和培养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意图。

而且他动情的朗读,简洁的板书,形象富有逻辑的语言更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这点看,他并没有放弃对传统教学的关注。

但是他的课却一点不僵硬,反而处处体现了语文教学新理念的生动之处。

我们知道新程标准关于阅读作了新表述,他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整堂课程翔老师循循善诱,重点点播并与学生平等的对话,既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也是学生阅读的促进者。

真正在阅读活动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教学技巧和人文底蕴的相辅相成我们可以看出整堂课程翔老师并没有借助于多媒体及现代信息技术来生成一个多彩的声画世界来给你直观的感受。

可在这简单中我们还是感受到了李白的悲欢醉狂,其实这主要来源于他对课程的巧妙安排和对教学技巧的灵活应用。

他首先让学生把握住了李白诗豪放、浪漫的特点。

然后指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作者思想。

以作者悲-欢-醉-狂感情发展阶段为主线,合理的插入背景介绍。

聆听程翔老师的课有感

聆听程翔老师的课有感

聆听程翔老师的课有感新泰市泉沟镇初级中学刘奎良前几天,到临沂十中参加了“中国教育梦——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

会上,有幸见到了程翔老师。

程翔老师身材高大,上身穿一件休闲西装,下身着一条藏蓝色裤子,脸上已有了中年人特有的沧桑,头上白发星星点点,看上去很是普通。

如果走在城市的大街上,我们不会想到他就是全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知名语文教育专家。

他给我们上了一节作文讲评课,讲评的是他学生的一篇作文《我不认识她》。

这篇文章的大致内容是:我(一个男孩子)和她是很好的朋友,上了中学又分在了一个班里,有时放学的时候我们一块儿走……一段时间后,我们的这种行为被班主任盯上了。

在各种形式的强大攻击下,我心里感到越来越害怕,家长终于被请来了,我也被请进了办公室,当我进去的时候,她正在努力分辩着说我们只是普通的朋友,当老师问到我的时候,我竟然说“我不认识她”,话刚一出口,那个女孩眼泪夺眶而出,跑出了办公室〃〃〃〃〃〃看到此种情形,顿时我内心感受大巨大震动和后悔,以后如果有人问我谁曾经伤害了你,我会毫不犹豫的告诉他:是老师。

文章大致内容就是这样的。

上课伊始,程老师先发给学生每人一张作文稿。

首先让一位学生站起来大声朗读,为了让与会的每位教师听清楚,程老师又亲自饱含深情地朗读了一遍。

程老师强调:只有读熟才能评价。

读完文章后,程老师让学生给此篇文章打分,满分为100分。

学生最高打了99分,最低打了70分。

程老师问学生看到此种情形你想到了什么问题?有的想到:同一篇文章为什么得分差距这么大?评价一篇文章的标准是什么?程老师因势利导:“评价一篇记叙文的标准是什么?”学生讨论并发言,最后程老师总结了三个方面:选材、主题、故事性。

程老师紧扣这三点再对这篇文章进行了回顾、讨论、评价。

选材要写自己的生活,写内心情感,要新颖。

在主题方面,程老师把这篇文章界定为“自己感情上的一段成长”,不是早恋。

程老师还告诉我们:“写作不是为了得高分,是为了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程翔老师将进酒有感

程翔老师将进酒有感

从语文美育的角度浅析程翔老师《将进酒》课堂教学在认真欣赏了程翔老师的《将进酒》教学视频后,可以说是感触颇深,获益良多。

在观看程老师的教学视频时会有一种让人不自觉进入课堂,渐渐被他的语言,动作所吸引的感觉。

因此,我用了“欣赏”一词,在他生动活泼,环环相扣课堂中,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显示了老师的主导作用。

整个教学氛围都是十分融洽和谐,彰显了语文教学大家的风范,更带来了一种美的体验。

下面我将从语文美育的角度简要谈谈这堂课中我所体会到的美。

首先,这堂课的教学氛围是十分融洽的,程老师亲切的样貌,幽默的言语,循循善诱的讲解以及善于鼓励的态度让这堂课中的师生有着良好的互动,体现了一种美的教学氛围。

在视频中可以看到程老师很多时候都是微笑着说话的,且表情肢体变化也比较丰富。

他的语言,表情动作在时时随着学生发言情况,诗歌情感的起伏而不断变化。

在点评学生诵读情况时,像“非常好”“很好”“出口成章”“不得了”“不错”之类的词语一直贯穿于点评中。

并且,他都是先说优点,以鼓励为主,再提点一下略显不足的地方。

在课堂上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子:老师让一个同学起来推荐一个同学朗诵诗歌,然后那个同学推荐了班长,程翔老师就问他为什么推荐班长不推荐自己,他说自己胆小,程翔老师就正好抓住这个说胆小的更需要锻炼,然后那个同学最后就推荐了自己。

这段对话中同学们欢声不断,那个胆小的同学也得到了锻炼,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循序渐进的诱导了学生,最值得称道的是程翔老师此时的点评。

他说那个胆小的学生声音也是很洪亮的,不胆小,这样就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那个学生的自信心。

其次,诵读美也是本堂课上的一大特色。

程翔老师高亢,富有激情的朗诵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并且,程老师的朗诵都是自然而然嵌入到诗歌的讲解中的。

特别是那句“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句子范读,程翔老师那时而低沉时而舒缓时而高亢的朗读节奏,发自肺腑的朗读情感,具有十分强大的震撼力。

给人一种黄河之水本就是从天上奔流而下的感觉。

带着醉意去感悟悲愤豪放的生命之慨——评程翔老师《将进酒》课例

带着醉意去感悟悲愤豪放的生命之慨——评程翔老师《将进酒》课例

带着醉意去感悟悲愤豪放的生命之慨——评程翔老师《将进酒》课例摘要:语文评课一直是一个常谈常新的问题。

高质量的评课有助于改善课堂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同时也有助于改进学校的教研氛围,它是联系“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桥梁。

本文从程翔老师的《将进酒》课例切入,从总评到分评,最后提出几点教学建议。

力图通过此评课探索教学的有效性,使课程改革引向深入,同时给一线教师教学带来启发。

关键词:中学语文;语文评课;《将进酒》;特点;建议作者简介:陈宇彤(1995年-):女,汉族,江西南昌人,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2020级学科语文专业硕士研究生。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标题的意思为“劝酒歌”,内容多是咏唱喝酒放歌之事。

这首诗是诗人当时和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老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作客,作者正值仕途遇挫之际,所以借酒兴诗,来了一次酣畅淋漓的抒发。

在这首诗里,李白“借题发挥”,借酒消愁,感叹人生苦短,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情。

这首诗十分形象的体现了李白桀骜不驯的性格:对自己充满自信、孤高自傲、洒脱豪放,“天生我材必有用”、“人生得意须尽欢”。

全诗气势豪迈,感情豪放,言语流畅,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作为能够充分表现李白思想性格的《将进酒》这一代表作,被选入多个语文教材版本,其重要程度和历史地位不言而喻。

被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模块《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选入,同时也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盛唐模块的教学内容。

这首诗主要是学习诗人“狂放痛饮”下的激愤之情,体会盛唐诗风的特点,更好地感悟李白的创作风格。

教学对象为高二上学期的中学生,他们在语文的学习内容上正处在一个由必修模块向选修模块过渡的时期;自身的世界观与人生观正在形成;个人的知识与情感也处在重要提升阶段。

在这个关键阶段,正确的方法指导以引导学生能够自主学习非常重要。

《将进酒》作为诗歌的千古名篇有很好的感染力,学生借助以往对诗人李白的了解很快便能抓住这篇诗歌的感觉,但并不能深入体会。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特级教师 程翔)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特级教师 程翔)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特级教师程翔)教材2014-09-22 19:06:《再别康桥》教学设计北京大学附属中学特级教师程翔一、请同学们认真读一遍,并谈一谈初步印象。

学生对诗歌的原始阅读非常重要,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原始理解是教学的起点和依据。

在这个环节中介绍(略)二、诗歌可以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再别康桥》属于哪一种呢?抒情诗。

这个问题很简单,但很重要。

它是一个“切入点”。

阅读教学非常那个重要的一点就是寻找恰当的“切入点”,也有人叫做“导入”,但我以为二者有区别。

“切入点”是对课文而言的,是为了把学生引入课文情景而寻找的突破口,属于阅读教学内部的有机组成部分;“导入”是对课堂而言,是为了把学生从课前的无序状态引入课内的有序状态而设计的教学环节,属于阅读教学外部组成部分。

提出“再别康桥属于哪一种呢?”这个问题,目的在于引出下面的核心问题。

三、既然是抒情诗,那么它是怎样抒情的呢?这是一个核心问题,关系到本课的教学目标——诗歌意象的问题。

高一的学生可能不会顺利的回答出“通过意象来抒发感情”,这不要紧。

教师引导学生读诗歌的第二小节,抓住“金柳”这个词,让学生充分品味。

“金柳”是这一小节表现的对象,为何如此表现它?我们来推测一下,是不是“ 金柳”包含了什么东西在里面?是的。

写“金柳”是“新娘”。

作为同学们,可能感觉到奇怪,由“金柳”怎么会想到“新娘”呢?是不是与的生活有关系?会不会与的感情有关系?有可能。

谁能说说与剑桥大学有什么关系?简要介绍的生活历史。

由此学生明白了,原来由“金柳”联想到“新娘”是有原因的。

不仅这个如此,其他很多作品,写什么,怎么写都可能与本身的生活经历和情感经历有关系。

下面可以总结一下什么是“意象”了:意象就是写入作品的包含了感情因素的形象。

理解“意象”必然伴随着联想与想象。

只有通过联想和想象,读者才能进入到作品的情境之中。

接下来,写道“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艳影”是什么?要想——美丽的影子;“荡漾”是什么意思?要想象——就是整天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儒雅浓郁名师懿范——程翔老师语文教学解读

儒雅浓郁名师懿范——程翔老师语文教学解读

儒雅浓郁名师懿范——程翔老师语文教学解读车红淑【摘要】本文通过对知名语文特级教师程翔的观摩课《孔乙己》的观摩学习,从“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收放自如的教学过程”、“敦厚醇正的语文之味”三个方面进行了解读与分析,阐述了对语文课的认识与理解。

【期刊名称】《延边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00)006【总页数】2页(P68-69)【关键词】程翔;语文教学;解读;以人为本;收放自如;敦厚醇正【作者】车红淑【作者单位】安图县明月镇岛安小学,吉林安图 1336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33.32009年,国家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教育部高等教育出版社协办了主题为“全球化语境下的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讨会,其间,国内知名语文特级教师程翔所出的观摩课——《孔乙己》让人感触强烈,印象深刻。

程翔,男,1963年出生,1982年参加工作,大学本科学历,北京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副校长。

曾获“全国中青年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观摩会”一等奖、“全国优秀教师”光荣称号,成为继魏书生一代之后又一代语文教育教学的领军人物。

程翔老师《孔乙己》一课教学使用的教材是浙江省编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课本语文第六册,出课学生是在秦皇岛市一所中学临时调用的。

虽然天气酷热,人员拥杂,但程翔老师的平和与谦虚,儒雅与大气,行云流水般的讲授,本色亲和的姿态,有如阵阵清风,很快抚平了室内的燥热以及由陌生所造成的师生之间的距离。

程翔老师的课,使人受益匪浅,也使人陷入深深的思考。

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学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课堂应该成为学生思考的王国,而不只是教师思想的橱窗。

程翔老师很好地坚持了“尊重学生的原始理解”这一教学理念,在授课时,以“你喜欢不喜欢《孔乙己》这篇文章”作为课堂的开篇,着眼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始于感性认识,程翔老师以学生们对文章的感性认识为立足点,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鲁迅、与孔乙己以及与文章写作背景的距离,把文章真正的读进了心里。

巧用教学手段,让学生领悟语文的美和情——程翔《将进酒》教学案例分析

巧用教学手段,让学生领悟语文的美和情——程翔《将进酒》教学案例分析

巧用教学手段,让学生领悟语文的美和情——程翔《将进酒》
教学案例分析
陈云侠
【期刊名称】《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
【年(卷),期】2010(000)012
【摘要】@@ 今天观摩了全国特级语文教师程翔老师借班教授<将进酒>的课堂实录的视频,深受教益.<语文课程标准>中多次提到要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用什么有效手段来进行培养?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我认为我们语文教师就是要做一个利用情感因素促进学生主动探求发现的激励者、唤醒者、鼓舞者.
【总页数】2页(P302-303)
【作者】陈云侠
【作者单位】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国际分校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浅谈语文课堂中的生命体验——以程翔《将进酒》课堂实录为例 [J], 齐韵涵
2.教学语言艺术之茶馆式语言研究——以程翔老师执教的《将进酒》为例 [J], 段华明
3.巧用教学手段,让学生领悟语文的美和情——程翔《将进酒》教学案例分析 [J], 陈云侠;
4.从课例背后看评价艺术——以特级教师程翔的《将进酒》为例 [J], 张慧;陈芬
5.从课例背后看评价艺术——以特级教师程翔的《将进酒》为例 [J], 张慧; 陈芬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程翔谈语文教学

程翔谈语文教学

对于许多语文老师来说,如何能把一节语文课上的生动活泼,发人深省,想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对于许多学生来说,如何能把上语文课当作一种期盼与喜好,不再感到枯燥乏味,想必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然而,正是这么个令人头疼的语文教学,却可以涌现出很多优秀的教师。

现在,我们就来听听,作为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的程翔老师,在他从事语文教学数十年来,是如何理解、如何对待语文教学的。

程翔简介:语文特级教师,北大附中副校长。

从事中学语文教学20多年,致力于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在阅读教学、写作教学、教材建设等方面有较深造诣,曾获全国首届中青年语文教师课堂教学比赛一等奖,“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发表论文50余篇,有专著《语文教改探索集》和《语文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

问:程老师,您对当前语文教学的状况有何看法?答:就从我的读报所感谈起吧。

《中国教育报》曾经刊登了沈致隆先生采访加德纳的一篇文章,文中写加德纳不明白中国人何以对“多元智能理论”如此感兴趣,加德纳说自己并不是一个教育家。

国人对“多元智能”的理解有些简单。

由此我想到,以此来比附我们对新课标的理解,或许是恰当的。

新课标颁布以来,全国各地掀起了学习高潮,有点搞运动的味道。

新名词满天飞,洋术语到处跑,我初步感受到了毛泽东写《改造我们的学习》时的心情。

这种现象既说明了我们对母语教学的浅知,也暴露出我们缺乏自信、底气不足。

问:您能否结合具体事例来谈一谈?答:可以。

一节语文课,没有读书声,学生不接触语言文字,只是在搞什么讨论、交流,名日“自主、合作、探究”。

这样上课,学生的语文基础如何奠定?没有扎实的语文基础,“自主、合作、探究”岂不成了空中楼阁?语文课上,课件很精美,教师没有板书,学生不写汉字,主要精力全用来观看大屏幕。

这究竟是语文课还是影视文学欣赏课?教师不引导学生推敲语言运用之妙,而把精力用在验证伽利略自由落体运动上,这是语文课还是锢砜?如果我们的改革改掉的不是缺点而是优点,那么我们的改革究竟还有什么意义?问:您是不是说新课标的理念不切实际?答:新课标的理念很好,我学习后受益匪浅。

从课例背后看评价艺术——以特级教师程翔的《将进酒》为例

从课例背后看评价艺术——以特级教师程翔的《将进酒》为例

从课例背后看评价艺术——以特级教师程翔的《将进酒》为例课堂评价一直都是教学关注的重要领域,有效发挥课堂评价在语文课堂中的作用是建设高效课堂的必然趋势。

程翔是全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数十年执教生涯所积累的深厚专业素养造就了“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语文课堂。

《将进酒》一课是程翔精心打磨的一件作品,课堂中蕴含着丰富的教学理念,对评价方法的有效运用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

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将进酒》课例中运用的评价方法,并分析背后的评价理念。

一、安置性前置,了解学情安置性前置是指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为了了解学习者的准备程度而进行的评价。

欧阳橘红花了二个小时清理工具房,并在里面放了一张床。

总算有了睡觉的地方。

一个小窗口,开在墙壁的最上面,接近天花板的位置。

窗口用木板钉死了,她找了一架搞卫生的梯子,爬上去把木板撬开。

工具房里飘一股臭气,在房里呆久了,臭气钻到进了她的衣服里,走到哪臭到哪。

她去食堂排队打饭,刚往队里一站,大家都掩着鼻子喊哪来的的臭气,后来发现是欧阳橘红身上的,大家便你一句我一句要把她轰走,不许她排在打饭的队列里。

后来,她就等到大家都吃完饭了,食堂快要关门了才去,常常等她去食堂时,不是没饭就是没菜了。

熟知学情是教师备课的重要步骤,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也是建立在熟知学情的基础之上。

《将进酒》这堂公开课是借班上课,师生之间彼此不熟悉是教学首先要面对的问题。

为了弥补不熟知学情的现状,程翔老师向学生提问:“我相信在座的同学们,你们以前都读过李白的诗,是不是?好,随便说说吧。

读过他的什么诗,随便一说。

”加分项的取值是以吨原矿在加工产品销售时扣除原矿、加工辅料、人工、厂房与设备折旧、能耗、物流等制造成本后的净盈利为依据,按目前我国膨润土企业加工水平,每吨原矿净利润达到1 000元的加分10,以此类推将膨润土开发利用水平拉开档次。

“三率”指标及权重与吨原矿产生净利润加分项结合,能真实反映膨润土矿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水平的高低。

程翔屈原列传教学点评

程翔屈原列传教学点评

程翔屈原列传教学点评我酷爱《屈原列传》,每次读它都内心颤抖。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收入《屈原列传》,并与《苏武传》《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组成第三单元,对应“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可谓选文精当。

教《屈原列传》不必过多考虑什么“任务群”,而是应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文本本身,要学得扎实,并要引发学生对人生和社会深入思考,助力学生成长。

下面说说我教《屈原列传》的大体思路。

本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列传”二字,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解释为:“其人行迹可序列,故云列传。

”这是司马迁首创的人物传记体例,后世多沿用之。

学生先读课文,认真看注释。

学生读完第1段,我问:屈原什么出身?才干如何?学生回答:“楚之同姓,出身高贵,才华出众。

”师生进一步交流,发现屈原并不姓“屈”,而是姓“芈”,学生知道芈月。

“屈”是氏。

“楚之同姓”,是说他与王族同姓。

这就是出身高贵。

才华出众呢?学生很容易找出“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这是何等人物?国之栋梁也。

楚怀王对他怎么样?——“王甚任之”。

按说,屈原可以一路顺利,大展宏图,为国效力,建功立业。

接下来的第2段是写屈原顺利的人生吗?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看注释,然后回答:不是。

为什么呢?因为出现了一个小人——上官大夫。

为什么说上官大夫是小人呢?中学生接触过小人吗?学生对此是模糊的,然后引导他们认识一下这个小人。

上官大夫嫉妒屈原的才华,“心害其能”。

小人,往往嫉妒心强,精于进谗。

君子则相反。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夺”,课文注释为“强取为己有”,合乎逻辑吗?学生说不合逻辑,因为后文上官大夫说:“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此处“夺”释为“强行改变”于义为胜,与“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舅夺母志”的“夺”相同。

这样,“屈平不与”的“与”即可释为“赞同”,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吾与点也”的“与”同义。

“平伐其功”的“伐”与《〈老子〉四章》中“自伐者无功”的“伐”相同。

特级教师程翔评课

特级教师程翔评课

特级教师程翔评课(摘录)点评课题:《散步》《公输》程翔(特级教师、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时间:2009.11.1下午评课是一件很不轻松的事情。

两位老师的课都讲得非常好,王老师这节课突出的特点是以分析亲情作为一个重点,加上一点重点句子,构建起了她这节课的坐标。

她并没有按部就班的从前往后推进。

而是放在揣摩亲情,体会重点字词句。

这些字词句在文章当中的作用是很突出的。

让学生反复玩味这些句子,领会这些句子丰富的含义很有意思。

我们这次会议的主题是语感的训练。

比如王老师让学生去揣摩,“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我”就是这些句子反复的去揣摩,“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这是一种突出的特点。

我们上课的时候要有紧要词,在你的这堂课中充分体现这些紧要词。

第二个突出的特点,王老师把删去的两句话复原。

让学生去分析删掉好不好,你同不同意。

这实际上是在解析文本的基础上适度的拓展,这个拓展与语感训练是相吻合的。

通过这样的讨论使学生明白一个道理。

这篇文章讲孝心还讲责任讲使命。

我觉得王老师这堂课这两个特点是很突出的。

我觉得对我是有启发的。

第二堂课孔老师讲公输。

上个月我去山东一个地方去听课,那个老师上的也是公输。

我一边听孔老师的课一边就在回忆那个老师是怎么上的。

我觉得孔老师这堂课也有她突出的特点。

第一,孔老师本人富有朝气,作为教师来讲这是一个很难得的优点。

我想不光是教语文教任何一门学科老师都要活泼有朝气。

我们学校有个历史老师一个教案要教上好多遍,自己都烦的不得了。

我们能不能换一个思路自己不讲让学生去讲。

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自己去讲。

这样一定程度上能解决下午上课犯困的问题。

孔老师自己有朝气容易感染学生。

第二点,孔老师紧紧抓住了两个对话,这是文章的主体内容。

先是公输和墨子对话,后是墨子和楚王的对话,这两个对话构成了文本的主要内容。

教这篇课文,肯定要把它当作是学习的重点。

孔老师在这一点上把握的是很准的。

从这些对话的模拟,使学生体味到墨子的这种智慧。

程翔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艺术特征探究--以示范课《关雎》为例

程翔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艺术特征探究--以示范课《关雎》为例

2020年第3"期(总第878期)丈敖冬‘科程翔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艺术特征探究——以示范课《关雎》为例王丽静(宝鸡文理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陕西宝鸡721013)摘要: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下,教学者为促进学习者学习而提出解决问题的任务,并希望学习者积极反应回答的这一类教学行为称为提问。

在语文课堂中,一节课的质量高低取决于教师能否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提问。

程翔作为执教语文学科多年的国家特级教师,在从教生涯中早已形成了独有的教学提问艺术。

本文通过程翔示范课《关雎》,探索出课堂教学提问注重学生学情、注重引导学生及注重深度创新的艺术特征。

关键词:程翔课堂提问教学提问艺术“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学生的学习,无疑是教师与学生相互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活动&问题成为打开语文课堂教学大门的钥匙,课堂教学提问成为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心脏,成为学生思维活动的起点&提问是教师最重要的语言活动,是体现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通过这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思考与作答,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可以增进师生交流、激发学生兴趣,而且可以发展学生思维、锻炼学生的表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提问有,问题的、趣、引导&师的课堂提问有的点,大附中特级教师程翔老师课堂教学提问有何可取之?笔者“'2019之秋’师大堂”论坛中程翔老师课《》的过程,以期通过分析程翔老师《》的课堂展示有效课堂教学提问的一、提问注重学生学情教学提问的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要,学性是课堂教学提问有与&课堂教学问题的要学生的年点知、由表、进。

语文教师学生语文课堂,不知的,知的,知&学生有的旧知的,课堂教学提问为重要&学情是学生、心点知学文知的解程,是学生有的知识的&教师学情的有效是教师进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学,是教学效的重要手段&有学生的学进的,教师才可以有的、有进有效的课堂教学,的教学效&们一起看看程翔老师是怎样通过学的课堂提问,了解班级学生的本学,定本节课堂教学起点的&师: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是《关雎》,它选自《诗经》,对《诗经》熟悉的同学请举手。

特级教师程翔《再别康桥》教学实录

特级教师程翔《再别康桥》教学实录

师:上课,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坐下。

今天上课的格局不同于往常,喜欢吗?(学生四人一组,面对面坐。

)生:喜欢。

师:这叫小组交流讨论的学习方式。

不是你们听老师讲,主要是小组之间交流学习,有问题提出来,我们一起研究,好吗?喜欢语文课的同学请举手。

生:(举手)师:不喜欢的举手。

生:(没有举手的)师:这说明你们老师语文教得好。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再别康桥》,这首诗以前知道的请举手生:(举手)师:这么多同学知道呀。

说说,你是什么时候知道的?生1:有一次电视上刚好有这首诗。

师:那是在什么时候?生1:一年以前。

师:你呢?生2:我接触过几次。

师:(惊讶的)几次呀!最早呢?生2:最早是小学,是一个同学在广播站朗读了这首诗。

师:以前知道这作者是徐志摩的举手。

生3:(举手)师:请你将他的名字写一遍。

知道为什么要写一遍吗?这个“摩”字要注意是吗?生3:(板演)师:好。

记住了,徐志摩。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将诗歌朗读一遍。

生:(读)师:有不认识的字举手。

生:(没人举手)师:没有不认识的字,是吗?下面请同学们推荐一个同学来读一遍。

生4:(举手)师:你推荐谁?生4:我推荐***师:你为什么推荐他?生4:因为他读得还可以?师:你自己读得怎么样?生4:嗯……师:那你推荐谁?生4:推荐我自己。

师:有勇气,同学们为她鼓掌。

生4:(读课文)师:好。

谢谢你。

读得不错吧?生:(全体鼓掌)师:有读错的吗?生5:第五段“满载一船星辉”,她读成了“满载一城星辉”。

师:嗯。

还有吗生6: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她读成“青枣”。

师:嗯。

还有一个地方,“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我们看应该读“似(shì)的”,还是“似(sì)的”?生6:是“似(shì)的”。

师:对,彩虹似(shì)的。

什么时候读“似”?生6:相似(sì)。

师:下面小组交流一下。

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喜欢?生:(小组交流)师:好。

这个问题比较简单,我们简单地交流一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级教师程翔评课(摘录)(来源于网络)点评课题:《散步》《公输》点评专家:程翔(特级教师、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时间:2009.11.1下午评课是一件很不轻松的事情。

两位老师的课都讲得非常好,王老师这节课突出的特点是以分析亲情作为一个重点,加上一点重点句子,构建起了她这节课的坐标。

她并没有按部就班的从前往后推进。

而是放在揣摩亲情,体会重点字词句。

这些字词句在文章当中的作用是很突出的。

让学生反复玩味这些句子,领会这些句子丰富的含义很有意思。

我们这次会议的主题是语感的训练。

比如王老师让学生去揣摩,“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我”就是这些句子反复的去揣摩,“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这是一种突出的特点。

我们上课的时候要有紧要词,在你的这堂课中充分体现这些紧要词。

第二个突出的特点,王老师把删去的两句话复原。

让学生去分析删掉好不好,你同不同意。

这实际上是在解析文本的基础上适度的拓展,这个拓展与语感训练是相吻合的。

通过这样的讨论使学生明白一个道理。

这篇文章讲孝心还讲责任讲使命。

我觉得王老师这堂课这两个特点是很突出的。

我觉得对我是有启发的。

第二堂课孔老师讲公输。

上个月我去山东一个地方去听课,那个老师上的也是公输。

我一边听孔老师的课一边就在回忆那个老师是怎么上的。

我觉得孔老师这堂课也有她突出的特点。

第一,孔老师本人富有朝气,作为教师来讲这是一个很难得的优点。

我想不光是教语文教任何一门学科老师都要活泼有朝气。

我们学校有个历史老师一个教案要教上好多遍,自己都烦的不得了。

我们能不能换一个思路自己不讲让学生去讲。

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自己去讲。

这样一定程度上能解决下午上课犯困的问题。

孔老师自己有朝气容易感染学生。

第二点,孔老师紧紧抓住了两个对话,这是文章的主体内容。

先是公输和墨子对话,后是墨子和楚王的对话,这两个对话构成了文本的主要内容。

教这篇课文,肯定要把它当作是学习的重点。

孔老师在这一点上把握的是很准的。

从这些对话的模拟,使学生体味到墨子的这种智慧。

第三个特点,我觉得孔老师很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很注重教学环节的设计。

比如她让学生分两组来说说攻和守的办法,这种环节对调动学生积极性还是有实际效果的。

再比如孔老师讲墨子为什么不帮助宋国去防守呢,为什么要说服楚王呢?这是一种深入发掘问题。

这对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很有帮助。

还有后面对于墨家学派兴衰的问题做了课外的扩充。

这是孔老师的特点。

上午评课的老师说了我们的公开课是遗憾的艺术,每上完一堂课我们老师都会觉得某些环节我换一种设计法会不会更好。

同样,这两位老师也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第一节王老师的课,我先说一说我是怎么上的。

你上课怎么往前推进呢?课堂教学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你如何从第一分钟推向最后一分钟。

一定要考虑一个抓手的问题,不同的课文它的抓手是不一样的。

我上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就会问同学们,我、妻子、母亲、儿子你觉得最喜欢哪个人物。

有些同学说“我”。

我们就会一起研究作品中写到了怎样一个“我”呀。

然后我又问最喜欢“母亲”的同学举手,又有一些同学举手了。

我们再一起来分析这个问题。

我又问第三个问题最喜欢“儿子”的举手,又有一些同学举手了。

最后我再问最喜欢妻子的举手。

没有人举手,我就问为什么不举手。

有一个同学站起来讲这个妻子在文章里不说话,还说妻子在外面总是听我的,就是说在家里面不听我的。

这就说明了我们同学对这个妻子是没有能力把握的。

然后我就引导说:为什么这个妻子在外面总是听我的,这句话说明了什么?这是一个很好玩的一个东西。

在外面妻子要维护丈夫这个家庭的领袖的地位,这个妻子知道为了家庭的和睦自己在哪些地方应该做让步甚至是牺牲。

对于妻子虽然没有一句话,但是这是一位默默奉献的好妻子。

她上有婆婆下有儿子,中间有丈夫,在这个家里面大概奉献最多的,最操劳的是这个妻子。

这真的是一位好妻子,在外面听我的,是不是说在家里面不听我的呢。

在家里面可以同丈夫商量、讨论甚至争几句吵几句。

但是在外面她一定是维护丈夫的。

维护的背后是爱,她爱自己的丈夫。

如果这个妻子帮着儿子说,你跟你妈妈走大路,我陪我儿子走小路。

这样就完了。

这个妻子就听丈夫的,你说怎么办就怎么办。

这样的妻子太可爱了。

这是一个不易把握的人物。

重点的句子我们再揣摩一下。

“我、我的妻子、我的母亲、我的儿子”王老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这四个人物你会发现问题吗?有同学马上举手,老师我发现他怎么没有爷爷。

说的很好。

现在同学们自己去猜一猜为什么没有爷爷。

有些人说是不是他爷爷已经去世了。

假设你的推理猜测是正确的,你们想一想。

这个老妈妈老伴已经去世了。

他们一家三口出去了,这个老妈妈一个人在家待着好不好。

不好,肯定是不好。

我母亲本不愿意出去的,这个本不愿意出去,这里面的含义很丰富。

母亲老伴去世以后心里边多么悲伤,他不愿意给自己的儿子和媳妇添麻烦。

我就一个人在家里待着吧,但儿子不同意。

妈妈不要一个人在家里待着,父亲刚去世,你更应该跟我们出去散散心。

这些虽然没有说但它背后包含了。

母亲很信我。

“母亲很听我的话就象小时候我很听她的话一样。

”这句话写的很好,母子两个人互相信赖。

在散步的路上这个“我”就一直在庆幸,庆幸什么呢?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冬天,我的母亲又同我们出来散步了。

我珍惜这样的时间,我珍惜这样的机会。

而儿子伴同我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很短了。

这些都是浓浓的亲情。

一个人活着什么叫幸福啊。

我觉得是拥有亲情、友情、爱情。

这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你可以钱少一点,如果一个人没有亲情、友情、爱情,这个人太不幸了。

朱自清用他的散文描写了自己拥有的亲情、友情、爱情。

老师教课要去体会、去挖掘,也让学生去体会、去挖掘。

另外王老师的课如果能再活泼一点就好了。

老师给学生上课,老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没有距离。

我到现在还上课,上个学年我还教了两个班级。

一个文科班一个理科班,一个普通班一个实验班。

我整天和孩子在一起。

我一看到学生就心花怒放。

所以我上课能够和学生容在一起,我觉得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深入到学生当中去,学生深入到文本当中去。

教师、学生、教材三者有机的融为一体,就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佳境界。

孔老师这堂课有一个地方可以商量,文言文的教学和现代文的教学是有明显的区别的。

文言文的教学首先是要解决文句的问题,是要疏通文句读懂这篇文章。

可能孔老师的设计有她的考虑。

如果是我来教这一课的话,我会拿出相当的时间来让同学们放声去读,读的过程中圈点勾画发现问题。

有问题就及时的向老师提出向同学提出。

这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我想没有二十分钟那是不行的。

我们的语文课一定要实实在在的落实到文字中去。

当我们把这些语言障碍都解决了我们再去做其他方面的工作。

这是一个方面。

还有就是最后关于墨家兴衰的问题要不要讨论,讨论到什么度好。

我个人认为这个环节可以略去。

因为我们这堂课时间很有限解决不了这么多的问题。

再说墨家学说的兴衰是一个学术问题,我们的孩子还小,他能够读懂课文,能够理解每一句话就已经很不错了。

关于墨家学说的兴衰等他们长大了再去研究。

我们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准备了很多东西,我们是不是要把全部的东西都教给学生,也不一定。

这是对两位老师两堂课的一点认识。

应该用一个基本理解的模式。

第一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从原始阅读开始,原始阅读是指学生在没有任何外界干扰的情况下,实实在在的去阅读,这叫原始阅读。

我们上课,无论是文章长短,无论什么题材,我们都应该安排学生对文本的原始阅读。

原始阅读之后产生的理解叫做原始理解。

原始理解在重要作用在于它是我们课堂教学的起点和依据。

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有逻辑起点的,这个逻辑起点在哪里就是学生的原始理解。

我在北大附中上课教《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我让同学讲一下对这篇课文的最初理解。

一个同学举手说老师我不明白为什么让我们学这篇课文。

学生不喜欢这篇课文,反感情绪表现出来了。

我听了这个学生发言以后当时我就在思考:学生为什么不喜欢?肯定是有原因的。

我分析的原因一、同学们对政治题材的课文不感兴趣。

第二、学生对于领袖的文章不喜欢。

第三、政治课已经学过了,是不是语文课要变成政治课。

同学们有这个想法才表现出对这篇课文的不喜欢。

学生这个不喜欢的态度就是他的原始理解。

学生的原始理解使我这个老师明白了一个道理,我这堂课从哪里开始。

就从这儿开始。

我备课的时候是在办公室里,我把自己关起来备课,我没有同学生交流。

现在我走进学生了,我知道学生对这篇课文是什么态度了。

我在备课的时候同学生的现状相同不相同啊?我必须马上作出调整。

我这节课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让学生喜欢这篇课文。

两节课下来以后我作了一个调查,同学们喜欢这篇文章的举手。

全班同学都把手举起来了。

一开始我也搞了一个调查,喜欢这篇文章的只有三、四个。

从三四个到全部举手,老师的作用就表现出来了。

从学生不喜欢这篇课文发展到喜欢这篇课文,从不理解这篇课文,发展到理解这篇课文。

所以老师一定要让学生原原本本的读书,让学生产生自己的原始理解。

在德国的教学标准中就有一条要让学生有对课文的第一印象。

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忽略了这个问题。

我们总是在让学生被动的接受。

我们把学生当作了一个被动接受的容器。

至于学生喜欢不喜欢,喜欢到什么程度,不喜欢到什么程度,他对这个文本最原始的感觉是什么,我们一无所知。

这样我们的教学就是目中无人,就不能做到对症下药。

但是学生的原始理解毕竟不是我们语文阅读教学的归属,它是我们的起点但不是归属。

我们要在原始理解的基础上经过一个后续理解的过程最后实现基本理解。

就是在学生原始理解的基础上不断去深化丰富学生的理解叫后续理解。

这个后续理解是我们阅读教学的一个主体。

在后续理解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去运用多媒体。

在学生原始理解、原始阅读的时候,你不要去放多媒体。

后续理解的时候我们可以去放多媒体、去放录音,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经过后续理解之后最后我们要实现对文本的基本理解。

什么是基本理解,第一我们的理解是可以在文本中找到依据的。

它不是我们的胡乱猜想,主观臆断。

第二,与专家对文本的理解达成共识。

符合这两点的理解我们就可以叫做基本理解。

我们的阅读教学让学生掌握的就是这种基本理解。

基本理解不是唯一理解,我们对于一个文本的理解可以是多样的,《孔乙己》矛盾先生有自己的解读,但它不是作者的原意。

鲁迅先生也有自己的基本理解。

这两种理解并不矛盾。

基本理解不是唯一理解,接下来基本理解不是绝对理解。

对文本的理解随着时间、时代的发展变化也会有一些发展变化。

《论语》这本书两千多年了,研究《论语》的书有两三千家这么多,你说哪一个才是真正的权威。

孔子说:唯小人与女人难养也。

你说这个“小人”是什么意思,不同的书有不用的解释。

所以它不是绝对理解。

只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下我们这样来理解。

我们进行的是基础教育,我们面临的就是这样一群小孩子,这群小孩子他们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告诉我们,这个文本,我们解读到这个程度就恰到好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