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山东省高中语文优质课观感(特级教师评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山东省高中语文优质课观感(特级教师评课)

教得好学得好考得好

——2010年山东省高中语文优质课述评

2010年10月25到29日,山东省高中语文优质课评选在淄博的桓台一中举行,历时近一周。作为一个教了20年语文的老教师,作为曾参加省市评课的老师,听课期间,在德州市评优质课(作为评委,曾参与德州市2004年语文教学能手评比、2008年优质课评比、2009年优质课评比)的感受、参加山东省评课的感受和自己20年教学的感受几相碰撞,深感收获巨大,颇多感慨。一得之见,见教于大方之家。

先说说优点吧。

一、参赛选手精心准备,态度认真,个人素质强。

此类比赛和原生态课堂有所不同,它是选手个人、学校和地市教研室几方合力的结果,从某种程度上说不仅仅是选手个人的比赛,也是全省各地市教研室、各学校的多层博弈。

既然是各地市推上来的选手,基本功扎实,个人素质普遍较强。选手们普通话比较标准,表达清楚明白干净利落;板书比较流畅,能显示课堂的核心;朗诵能力较好,声情并茂;课堂驾驭能力较好,能处理各类显现的问题。如果选手普通话不标准,语音平淡甚至难听,非课堂需要的“啊啊”“这个”“那个”等口头语多,朗诵没有感染力,课堂驾驭能力较差,出现较多的指点错误,都会影响对选手的综合印象。选手个人都很珍惜这种参赛机会,必然会多方求教,虚心学习,苦心钻研,很好地去准备比赛,这勿庸置疑。那些成绩较好的学校很多成立了备课智囊团,从教学参考材料、教材精心分析、教学合理设计、课堂情形应急处理等诸多方面进行准备,精心打磨课堂,力求精致。所以,这种比赛既是个人的比赛,也是几方面力量的比赛。

最后,省教研员厉复东在总结的时候说,山东省的语文教学水平高于全国,本次比赛发现了10位选手综合素质高,参加全国比赛可以拿一等奖,其中就包括我校的崔桂静老师。有追求的语文老师,都需要锤炼自己的综合素质,提高能力,提升业务水平,这样才能为在更大的舞台上进一步展示自己奠定基础。

二、以生为本理念比以往有所体现,不一味展示个人的精彩。

随着社会的进步、文明程度的提高,以人为本的理念渐渐普及。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语文课堂也不能例外。生本课堂会兴起,逐步得到发展。较之过去,生本理念在语文教学中不同程度地得到了体现。

很多选手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按照读写的层级引导学生按部就班地学习语文,从初读感受、悟读理解到深读探究等方面让学生多次阅读,让学生充分交流,让学生大胆表达,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之中。这显示了以学生为本理念的转变,需要进一步发扬光大。

凡是一味自己讲解,只展示自己的精彩,不让学生参与到课堂的课基本上被一票否决,从性质上讲,这是理念错误。有几节课,老师一味讲解,学生被动活动,课堂沉闷乏味,让人感觉异常落后。如果没有其他因素的话,成绩当然不会很好。

三、教学设计彰显匠心,无论那种课型都能重视文本解读,引导学生感知文本,理解文本,探究文本。

文本,在语文界已被推上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可以说,有文本才有语文,失去文本就失去语文,所谓语文味就应是在文本学习中使得阅读者的语文素养和其他素养得到提高。

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脱离文本,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美术课、音乐课等,那是语文味的失去,犯了性质上的错误;但是死扣文本,成为文本的俘虏,看似紧扣文本,实则是为解读而解读,其实际效应也大可商榷。有几节课离开正在学习的文本,横生枝节,旁逸斜出,受到了大家的批评。比如《看社戏》就属此类。

文本,是语文学习的媒介,是起点,但不是终点。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就是个例子。问题在于这个例子该如何去用。对文本的利用就是要引导学生读书,充分感受文本的美,让学生热爱读书,培养起语文学习的乐趣,从而积极主动地阅读思考表达;在文本学习中,引导学生处理好“死”(死就是文本中不能随意发挥的知识,比如字词、文体常识、作者情况和时代背景等)与“活”(活就是可以生发的一些东西,比如词句的语境咀嚼、文本与读者经验世界的勾连、读者的联想想象等)的关系,抓“死”求“活”,使得语文学习避免随意性,同时又充满灵性。教师也应该和学生一起,让文本该“死”的要“死”,该“活”的要“活”。文本解读的最终指向应该是让阅读者确实学有所得,提高阅读者的语文素养。课文读起来,要点拽出来,重点抻出去,最后收回来。让文本活起来,作者活起来,读者活起来,当是至高境界。

本届比赛应该说都重视了文本学习,有这样几个表现:

1、普遍重视文本诵读,读的方式多样。

课堂上经常出现朗朗的读书声,齐读、分读、朗读、背读、范读等方式层现迭出。初读求印象,培养语感,锻炼整体把握;再读求理解,感知文本的内容、结构和写法等,基本理解文本;深读求探究,对文本生发点深入研读,力求有更大的收获。初读、再读、深读等几种读相比较,让读层层深入。读说结合,加深对文本的感悟,“用你的声音把你说的感受读出来”这样的提示语经常出现。培养语感的读求整体感悟,理解性的读重体味,鉴赏性的读重抑扬顿挫的变化,

几种读都有不同的要求。充分地读,培养语感,加深对文本的感悟,在这个基础上充分地理解,深入地思考,活跃地表达。

省教研员厉复东曾说,语文课就是要引导学生读书,读读想想,再读读想想,不必那样花样繁多。很多课堂,不管读得如何,都重视了多角度的诵读,这应是一种继承传统语文诵读传统的好现象。不读,那不叫语文课。我们平时的语文课,也要响起朗朗的读书声,让学生读,在读中感悟,力争读出感情,读出意境,读出语言风格,通过多次朗读获得多层体验,在抑扬顿挫的朗读中实现语感的培养和对文本的把握。

关键在于,在必须读的基础上,要把握读的量和质。文学作品注重朗读和背诵是对的,但是不能仅仅是多次重复朗读,不注重朗读的目的性,不注重朗读的层次性。为读而读,将读泛化,往往导致上课书声朗朗,花样百出,好像是读了,但是属于小学生数滑句式的读,对培养学生能力也不利。传统语文倒是强调一味去读,这对感悟能力强的人来说是好事,但对感悟能力弱的人来说还是要帮他们读。这个帮就是科学的阅读指导。

2、围绕文本进行巧妙的教学设计。

(1)设计之前,首先注重文本挖掘。

在深入研读文本、广泛搜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内容、结构和写法,挖掘出文本真正值得实现的目标,挖掘出文本真正值得探究的几个点,作为课堂设计的核心。比如,《再别康桥》中“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个梦究竟是什麽?(另外,“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青荇”也极具探讨价值)这就是一个引导学生思考文本的极好的问题,对培养学生的文本挖掘能力、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极具价值。再比如《琵琶行》中“相逢何必曾相识”的“相逢”与我们平时所说的相逢含义是否一样?也是切入文本、深入探讨的好问题。类似这样的点,在文本中隐藏着,需要我们在整体阅读基础上创造性地发掘。如果我们能研读出这样巧妙的点,那文本学习就显得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新颖别致。可见,没有目标不好,目标过多也不好;挖掘点不巧不行,过多则课堂承载能力有限,处理起来难度加大。

高中语文不同于初中语文,应在教材深入而巧妙的挖掘上下功夫。有一批课,提出的问题浅薄,无意义,存在着重教学环节、轻内涵挖掘的倾向。挖掘不够,只会让学生对文本只有朦胧的印象,触动不了心灵。其实印在心中最深的还是一些细节的东西,所以学习中务必要对细节详加学习。比如,赵闽东老师朗读和写作的个人素质很好,但是对《氓》这首诗的“言”扣得不够,挖掘欠缺,所以也留下了遗憾。

问题在于:目标和文本切入点找到后,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合理利用。

首先,导入要精彩。语文课要讲究导入,依据文本,方式多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