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州小城镇建设和发展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山州小城镇建设和发展报告

小城镇是连接城乡的桥梁和纽带,是城乡物资流通、信息交换的“中枢”。在城乡发展结构中,小城镇承上启下,既是工业化的重要载体,又是农业产业化的服务依托,还是城镇化的基础支撑。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文山州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坚持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与农村城镇化统筹推进,小城镇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小城镇规模不断扩大,面貌不断改善,实力不断增强,涌现出了一批农业产业化集聚型、乡镇工业主导型、商贸流通集散型等各具特色的新型小城镇,促进了农村产业集聚、人口集中、信息交流和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成为农村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迈进的良好平台,在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文山州小城镇建设还存在规模小、综合实力弱、特色不够鲜明、基础设施不完善、生态环境不够好等问题。

一、文山州城镇化发展状况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对城镇化认识的提高,文山州不断加大小城镇建设力度,小城镇建设的质量和效益有所提高,城镇体系规模结构与布局结构有所改善。小城镇作为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基础作用初显端倪。

(一)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

1、小城镇建设成绩显著。一是小城镇数量逐步增加,城镇化率逐年提高。到2009年止,全州建制镇达43个,比1999年增加8个,比1992年增加21个。全州城镇化水平从1999年的18.6%提高到2009年的27%,增长了13%。分别是:文山县50.9%;砚山县28.2%;西畴县12.83%;麻栗坡县23%;马关县26.4%;丘北县21%;广南县19.6%;富宁县24.8%。二是镇区面积不断扩大。全州县城城区总面积从2002年的85.85平方公里增加到2009年的122平方公里,增长了70.36%。分别是:文山县12.96平方公里;砚山县7平方公里;西畴县1.68平方公里,麻栗坡县4.4平方公里;马关县5.36平方公里;丘北县8平方公里;广南县13.2平方公里;富宁县9.15平方公里。三是镇区人口聚集效应日益明显。到2009年,城镇人口由2002年的61.6万人增加到2009年的83.3万人,比1999年增加55.61万人,比1992年增加63.38万人;分别是:文山县23.1万人;砚山县10.4万人;西畴县2.54万人;麻栗坡县6.64万人;马关县9.32万人;丘北县5.1万人;广南县15.3万人;富宁县9.95万人。

2、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重视下,全州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一是对全州乡镇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对八个县的14个乡镇进行撤并,使建制镇由原来的39个增加到43个,进一步完善了州域城镇体系;二是启动重点中心集镇建设,编制集镇近期建设规划,制定近期工作计划和落实建设项目,剥隘国家级重点镇完成了集镇迁建工程,平远省级重点镇在全省乡镇中率先建设完成了第一个住宅示范小区、第一条

乡镇公共交通线路、第一个专业市场、第一条无障碍通道和第一条雨污分流的排水系统,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小城镇流动,正在形成规模聚集效应,充分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三是启动旅游小镇建设工作,完成普者黑、八宝旅游小镇保护与利用规划的编制,并积极对外招商引资,开发建设旅游小镇。四是开展文山县新平坝城中村改造试点工作,改善该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使该村成为与文山三七工业园区相配套的集后勤保障、民族风情、饮食文化为一体的新农村,探索出了一条失地农民再就业的新路子,被省建设厅列为城中村改造试点。五是组织开展了农村民居通用图设计工作,并制定推广了实施方案。

(二)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小城镇布局不合理,规划滞后。总体上看,文山州小城镇自身规划滞后,规划管理不严肃,建设随意性强,导致用地布局较为混乱。一些地方出现了先建设、后规划或边建设、边规划,建设牵着规划走的不科学现象,导致城镇布局不合理,功能定位不清,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浪费。此外,随意更改规划的现象也比较严重,使小城镇规划流于随意,缺乏长期性和严肃性。

2、小城镇人口聚集规模较小,吸纳能力弱。由于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加上交通条件的限制,文山州在小城镇发展上存在数量少、规模小、发育程度低、功能不全和辐射能力弱等特点。镇区人口是反映小城镇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一般理论认为,小城镇人口应为5万人以上,镇区人口2-3万人才能产生一定的聚集效应。目前,文山全州8个县中,有建制镇43个,集镇22个,城镇密度为每千平方公里0.96座,人口最多的砚山县平远镇两万多人(不包括农村人口),其余如文山县的马塘、平坝、西畴县的兴街、马关县的都龙、广南县的八宝、富宁县的剥隘城镇人口都在万余人左右。由于城镇规模小,城镇建设水平低,城镇功能弱,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力、整合力不强。金融、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服务水平低,生产要素市场发育不足,使小城镇在人才和资金的引进、产品技术的更新、产业升级等方面都受到很大的限制。再从分布上看,全州小城镇之间的联系以及城镇与所属农业经济的联系,往往在沿交通道路呈带状的狭小区域较强,其余地区则较弱。城镇化水平整体滞后,制约了小城镇的进一步发展。

3、资金筹集渠道过于单一,吸纳社会资金不足。

总体上看,文山州小城镇建设资金仍然是以政府投入为主,各类企业、个人参与投资的很少,在吸引社会资本上缺乏有效的机制,不能调动社会闲散资金投入到小城镇建设中来。而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工作的进一步推进和深化,乡镇财政状况紧张、资金短缺现象依然,基础设施欠账多,这是制约文山州小城镇快速发展的瓶颈。

4、小城镇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工业化水平低

文山州小城镇相对过去虽然有较大发展,但整体水平还比较低,使小城镇通过辐射能力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功能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全州小城镇产业发展基本上还是呈现出以农业尤其是种植业为主体、二、三产业比重很小的结构特征,总体产出功能不高,经济效益低下。城镇之间横向联系较差,经济结构层次低,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够,产业性质相近、结构趋同,分工不明确;农业集约化程度低,各自的地方优势和特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乡镇企业规模小、数量少、效益差;小城镇的工业化水平滞后,工业产业层次低,工艺装备水平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