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西部农村“因教返贫”现象透析

合集下载

精准扶贫措施后返贫现象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精准扶贫措施后返贫现象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精准扶贫措施后返贫现象的原因分析与对策随着我国扶贫工作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农村贫困户逐渐摆脱了贫困状态,收入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然而,一些扶贫对象在获得贫困救助后,却出现了返贫现象,这就使得扶贫工作的推进遇到了一定的挑战。

本文将从原因分析和对策两个角度来探究这一现象。

一、返贫现象的原因分析1.生态环境恶劣在一些贫困地区,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劣,导致当地的农业、畜牧业极度脆弱,致使扶贫结果不能长期保持,这是返贫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

2.土地质量差大部分贫困地区的农民主要进行种植及养殖等农业生产活动,而由于那些地区土地质量差、土壤污染严重等问题,导致农户的产量较低,从而降低了他们的收入水平,不利于贫困户的脱贫。

3.基础设施落后在一些较为偏远或贫困的地区,由于缺乏交通设施、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导致扶贫对象在生产生活中遇到了很多的困难,甚至可能重新陷入到贫困的境地。

4.家庭因素一些扶贫对象可能是由于家庭因素导致的贫困,例如肢体残疾、养老困难、子女教育等问题,这些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贫困户的收入和生活质量。

当这些因素没有完全消除时,可能会导致扶贫对象出现再次返贫。

二、预防返贫的对策1.建立健全的长效机制扶贫工作需要考虑到长远发展,应该从根本上解决贫困户的问题,建立健全的长效扶贫机制。

2.努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农业生产一向是农村地区的主要经济活动,通过农业现代化的方法,努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是有效解决农民困境的重要方案。

为了加速地区经济的发展,消除交通不畅所带来的影响和限制,优化和完善地区的基础设施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4.提高贫困家庭的现金收入目前,税收、教育、医疗等方面对于贫困户全面减免或半减的优惠政策也切实发挥其作用,可从现金收入方面提高贫困家庭的收入水平。

总之,预防扶贫对象返贫的关键在于综合推动各个方面的工作,同时也应该充分尊重扶贫对象的主观意愿,加强对他们的宣传和培训,开展精准扶贫,真正做到帮助贫困户脱贫、不让贫困户再次返贫。

我国农村返贫现状与问题透析

我国农村返贫现状与问题透析

我国农村返贫现状与问题透析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经过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艰苦努力,我国的农村扶贫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农村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人降低到2006年的2148万人。

随着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不断深入,我国扶贫开发已经进入了攻坚阶段,特别是农村返贫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扶贫开发中的重要难题之一。

因此,深入研究我国农村返贫问题,对巩固我国扶贫开发成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农村返贫;特征;问题从世界各国的情况看,返贫是一个世界性的、各国都在长期致力解决的难题。

我国农村的返贫问题,与世界各国返贫现象有共同之处,如返贫往往发生在自然灾害的年份,发生在经济衰退时期,返贫农民往往自身素质不高,贫困发生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及设施薄弱等;因国情不同,农村经济发展阶段、经济环境不同,我国农村的返贫问题也有自己的特点。

一、当前我国农村返贫现状与特征我国经过大规模扶贫开发,绝大多数贫困人口已经解决温饱问题,扶贫开发进入攻坚阶段以后,农村经济运行环境逐步向市场经济转化,我国农村返贫呈现以下新的特点:第一,返贫现象呈现明显的地域性。

我国地域广大,农村贫困地区分布极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农村虽有返贫现象,但也仅仅是个别农户的问题。

而自然环境条件恶劣、经济发展水平低、原先贫困面积较大的中西部连片地带是我国农村返贫的集中发生地区。

据有关调查研究表明,尽管在总体上我国无论是那些贫困面积大的连片地带,还是贫困面积小的零星插花地带都有返贫现象。

但从地域上来看,返贫的分布却是不均匀的。

返贫程度深、返贫率高的地区往往出现在那些贫困面积大的连片地带,而贫困面小的东部地区的返贫率相对要低许多。

比如,贫困面大的西南、西北地区的返贫率高达20%以上;西北有个别省份甚至出现过返贫人口超过脱贫人口的情况。

老少边穷地区返贫率高。

老少边穷地区中有相当一部分地区属于自然灾害多发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差,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一遇灾害就容易造成大面积的返贫。

中国西部地区农村反贫困问题研究

中国西部地区农村反贫困问题研究

中国西部地区农村反贫困问题研究中国西部地区农村反贫困问题研究一、问题背景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其内部的地区发展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

其中,中国西部地区因为历史、地理、民族等原因,长期以来一直是贫困集中地区。

贫困问题一直困扰着西部地区的农村居民,阻碍了他们的发展。

二、农村反贫困问题分析1. 地理环境中国西部地区地处高原、山区等特殊地理环境,交通不便,资源匮乏,地灾频发,限制了农民的农业生产和社会发展。

2. 教育匮乏西部地区的农村教育水平相对较低,教育资源不足,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限制了农民子女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造成了贫困代际传递的问题。

3. 就业机会不足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就业机会少,多数农民只能依赖农业生产,但因为资源条件和市场需求的限制,农业无法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

4. 社会保障不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在医疗、养老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农民在遇到疾病或生活困境时往往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支持。

三、反贫困的政策与措施为了解决西部地区农村的贫困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

1. 发展产业政府通过扶持农村发展龙头企业、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等方式,提升农村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2. 教育扶贫政府加大对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改善农村教育条件,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鼓励农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

3. 就业扶贫政府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发展特色产业,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同时,提供就业培训和技能提升的机会,提高农民就业能力。

4. 社会保障改革政府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完善医疗、养老、失业等社会保障政策,为农民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服务。

三、成效与问题多年来,中国政府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西部地区贫困人口减少,农民收入增加,教育、医疗等社会服务水平提高。

然而,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差距问题,虽然贫困人口减少,但西部地区仍然存在地区间、人群间的巨大差距。

二是可持续性问题,贫困人口脱贫后是否能够持续稳定脱贫。

农村脱贫人口可能返贫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思考

农村脱贫人口可能返贫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思考

农村脱贫人口可能返贫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思考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已全部脱贫,但由于相关制度体系不完善等原因,部分已脱贫家庭存在重新返贫的可能性。

本文在查阅文献、实地走访和调研的基础上,提出构建农村脱贫人口防返贫体系的若干建议,为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理论参考。

2022年是我国“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今后一段时间农村要围绕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等方面开展工作。

当前,我国正处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交汇期,脱贫攻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还不稳固。

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已全部脱贫,但由于种种原因,还存在返贫的风险。

构建防返贫体系,巩固脱贫成果,防止已脱贫人口重新返贫,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农村脱贫人口可能返贫的类型及原因(一)因病、因残返贫部分农村已脱贫人口居住地医疗水平低,健康意识薄弱,免疫力弱,容易患病。

健康已脱贫人口突然患重大疾病,不仅失去了劳动能力,减少了家庭收入,治疗疾病还需支付高额费用。

有些已脱贫家庭中有残疾人员,弱化了家庭劳动力,每年维持残疾人生活还需要消耗一些费用。

因交通不便等原因,一些偏远山区患病人口因不能及时治疗而贻误最佳治疗时机,造成小病变大病,大病变重病,增加了治疗成本。

以上情况都容易使已脱贫家庭重新返回贫困状态。

(二)因灾返贫自然灾害具有突发性,很难提前预测,破坏性极大。

边远山区缺乏监测自然灾害的设备,已脱贫家庭脱贫时间短,经济基础薄弱,防范意识较差,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遭遇自然灾害,可能重返贫困。

小学教育和初中教育是义务教育,不交纳学费,已脱贫家庭仅需支付孩子的基本生活费用,经济压力较小。

高中和大学教育是非义务教育,要支付高额的学杂费及生活费。

教(四)因技返贫调研结果表明,受家庭经济因素及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影响,农村已脱贫家庭劳动力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初中及初中学历以下较多,高中学历较少,具有大学学历的更少。

这些低学历劳动力,不具备专业的劳动技能,不能胜任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只能从事一些低技术含量的工作,很难获得高额的劳动报酬。

西部农村反贫困战略模式:“教育反贫困”

西部农村反贫困战略模式:“教育反贫困”
E内瓦召 开 的世界 首 脑 峰 会 上 , 困 问题 就 是 其 中 t 贫 讨论 的一个 重要 问题 。 2 中国在 扶贫 攻坚 新 阶段 提 出 了研 究西 部农 村 .
反贫 困战 略 问题 的需 要
困是当今世界各国推进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选
择 。纵观 人类 社 会 发展 和人 类 反 贫 困历 程 , 界 各 世 国人 民一 直在 为 摆脱 贫 困作 不 懈 的努 力 , 多 国际 许 组织 、 国家政府 也 曾制定 一 些 雄 心勃 勃 的反 贫 困计
“ 教育 反贫 困” 略 问 题 就 是研 究 社 会 主 义 国 家 的 战

划, 学者们不断提出种种发展理论。这些理论 和实
践 对一 些 国家减 缓 贫 困起 到 了重 要 作 用 , 并 未 从 但
根本上消除贫困, 而且贫困人 口仍在持续增加。据
联 合 国统计 , 界 贫 困人 口从 19 世 9 0年 的 1 增 加 0亿
到 19 年 的 1 亿 , 95 3 而且每年还以 20 50万 的速度递
困, 将进一步丰富发展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等学科 , 更深刻地认识反贫 困的规律 , 而更有效地指导 从 反 贫 困的 实践 。 西部 “ 育反 贫 困” 教 战略模 式的 主 要 内容 包括 : 教 育反 贫 困” 略 的 指 导 思 想 、 “ 战 奋
斗 目标 、 阶段 、 点和难 点 、 重 措施 。
改革开放 以来 , 过农村经 济体 制改革 , 计 经 有
收 稿 日期 :0 60 -5 20 -2 0
基 金项 目: 国家发展改革 委“ 十一五 ” 规划 中标课题 “ 十一五 ’ ‘ 中国西 部农 村 ‘ 教育反 贫困 ’ 战略研究 ” Z K 0 6 。 ( B T 5 ) 作者简介 : 易宏军( 94 ) 男 , 15 . , 陕西洋县人 , 陕西理工学院社会科学 部副教 授 , 主要从 事马 克思 主义理 论教育 与研 究 ; 赵 茂林 ( 95 ) 男 , 16 一 , 陕西蒲城人 , 陕西理工学院社会科学部副教授 , 主要从事 区域经济研究 。

我国西部地区农村反贫困问题思考(全文)

我国西部地区农村反贫困问题思考(全文)

我国西部地区农村反贫困问题思考我国政府经过几十年的农村反贫困治理,取得了辉煌成绩,逐渐改善农村地区贫困现象。

但是,在一些地理位置偏远、自然条件恶劣的西部地区,农村贫困问题依旧比较严峻,可以说解决西部地区农村反贫困问题,十分艰巨,意义重大。

在ZG贫困问题中,西部农村贫困问题位居首位,合理规划和开展西部地区农村反贫困对策,对于新时期的扶贫工作来讲非常具有典型意义。

一、西部地区农村贫困产生的根源(一)自然环境原因西部地区农村贫困的根本原因,在于恶劣的自然环境,其对西部农村地区的经济进展具有严峻的制约作用。

我国西部农村贫困地区,具w分布在沙漠荒漠地带、高原山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等等,上述地区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地形地貌比较复杂,常会发生自然灾害。

很多地区,已经被专家学者认为是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区。

在四川省中,全省土地面积大约是48万平方千米,但是比较富庶的平原面积,仅仅只有1.4万平方千米左右:并且川西高原和平均海拔在800米以上的盆周山地,则多达44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90%左右。

在20XX年发生的汶川大地震中,造成近七万人遇害,同时造成近四万人受伤,2万左右人群失踪,直接导致经济损失八干亿元左右。

在20XX年发生的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中,导致一千多人遇难,失踪人群三百左右,直接导致经济损失2亿RM币。

(二)文化教育原因我国西部农村贫困地区,受到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当地区的农村经济得到了有效进展,但是在一些偏远山区中,由于农民思想比较传统,没有及时转变生活生产方式,并且受教育程度和农业技术应用意识比较薄弱,普遍文化程度低。

如果想要切实推动西部地区经济的进展,改善贫困农村一穷二白的现状,必须加强当地区文化教育投入力度。

根据近些年的实际效果分析,在西部地区的减贫过程中,文化教育所发挥的作用并不明显,西部地区平均受教育的教育支出的减贫弹性、以及受教育年限,均远远不足全国的平均水平。

(三)机制原因机制原因可以从下面三点内容展开探讨:1.贫困治理的机制性障碍。

基于精准扶贫的农村返贫抑制问题分析

基于精准扶贫的农村返贫抑制问题分析

基于精准扶贫的农村返贫抑制问题分析随着中国农村精准扶贫工作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贫困地区得到了帮助,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曾经脱贫的村民又开始出现了返贫现象,这一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围绕基于精准扶贫的农村返贫抑制问题展开分析,探讨返贫的原因及相应的抑制措施。

一、农村返贫的原因1. 经济收入稳定性差:一些农村贫困户原本脱贫的方式是依靠临时性的扶贫政策或者外界援助,一旦这些政策终结或援助减少,他们就很容易再次陷入贫困。

2. 缺乏长远规划和可持续发展:一些贫困地区缺乏长远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只注重眼前脱贫成效,没有着眼于长期发展和提高人们的自我发展能力。

3. 因素回归:一些贫困地区的天然条件、地理位置等限制了当地农民的增收途径,在某种程度上会导致一部分脱贫人口出现返贫现象。

4. 生活习惯和教育水平影响:一些脱贫户因自身生活习惯的原因,没有良好的金钱管理习惯,也有些因教育水平较低,缺乏合理的就业技能等问题。

二、农村返贫抑制措施1. 加强脱贫政策的长期性:政府部门应当加大对贫困地区的长期性扶持力度,鼓励当地政府和企业设立长效扶贫机制,提高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

2. 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努力提高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提高他们的就业技能,从源头上遏制返贫现象。

3. 建立可持续的产业发展:应当根据当地的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培育和发展适合该地区的特色产业,引导村民就业,提高经济收入。

4. 加强贫困户的金融扶持:鼓励贫困户发展小额信贷和农村合作社,提供金融支持,帮助他们发展生产和经营。

5. 持续关注和评估:建立健全的返贫监测及评估机制,对脱贫经济再生产过程进行动态跟踪,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结语:农村返贫抑制是扶贫工作的重要一环,是与贫困地区的长期脱贫息息相关的。

只有在扎实的基础上深入工作,综合运用政策、产业、教育等多种手段,才能有效的抑制返贫现象。

精准扶贫措施后返贫现象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精准扶贫措施后返贫现象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精准扶贫措施后返贫现象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精准扶贫是当前我国扶贫工作的重要战略,旨在解决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并帮助他们实现可持续发展。

执行精准扶贫措施后出现的返贫现象,即一些原本脱贫的人再次陷入贫困的情况,给扶贫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返贫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对策。

返贫现象的原因之一是教育水平不高。

很多贫困人口缺乏良好的教育机会和素质教育,他们的技能和知识水平相对较低,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这也导致了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不足。

我们应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和优质师资培训。

缺乏产业支撑也是返贫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扶贫过程中,仅仅提供一次性补贴和救济物资往往不能真正解决贫困问题,缺乏可持续的产业支撑很容易导致返贫。

应该加强对贫困地区的产业扶持,鼓励农民发展适合当地特点的种植业、养殖业和其他产业,增加收入来源和就业机会。

缺乏技能培训和就业机会也是返贫现象的重要原因。

在贫困地区,由于资源有限和投资不足,很难提供充分的技能培训和就业机会,导致贫困人口缺乏脱贫的有效途径。

我们需要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技能培训和就业创业支持,帮助贫困群众提高就业能力,增加收入来源。

脱贫政策的执行不力也是返贫问题的原因之一。

在一些地方,由于政府监管不到位或行政不公正,一些贫困人口没有享受到应有的扶贫政策和资金支持,这使得他们脱贫后很难持续发展。

应加强政府监管,完善扶贫政策的执行机制,确保扶贫资金的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

针对上述原因,对策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加大对教育的投入。

建立更多的学校和教育机构,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改善贫困地区的教育条件,提高贫困人口的教育水平。

还应加强对贫困人口的职业培训,提高其就业能力。

加强产业扶持。

通过提供贷款和补贴等方式,引导贫困地区发展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

还可以通过农村合作社等形式,推进农村产业合作与发展,帮助贫困地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

西部农村“教育贫困”与“教育反贫困”

西部农村“教育贫困”与“教育反贫困”
第 29 卷 第 6 期 2008 年 11 月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汉 文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oc.Sci )
Vol. 29 No. 6 Nov. 2008
西部农村 "教 育 贫 困
" 与 "教 育 反 贫 困 "
四平 136000 )
龚冬梅
( 吉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吉林

要: 西部地区反贫困是中国农村反贫困的最重要部分, 而西部地区贫困主要体现为教育贫困.西部教育贫困表现为
知识贫困, 信息贫困和文化贫困, 应通过发展西部农村教育来全面提升贫困地区农村人口的素质和发展技 能, 从而 达到反贫 困的目的. 关键词:西部农村; 教育贫困; 教育反贫困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2596 (2008) 06A- 0170- 03
� ��� �
接决定了人们的生存状况和生存实践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 主缪尔达尔 (Gunnar Myrdal ) 认为: 不发达国家民众巨大的 贫困至少部分是由于他们的宿命论 ,他们的麻木和他们对 于改 变观念和制 度, 推广技术 , 改 善卫生等努 力的冷漠 . 因 为人们这种消极的宿命论思想使得他们 安于现状,形成了 自我 保存的 贫困 链�� � 加尔 布雷斯 ( J� K � Galbrath) 称之 为 "对贫困的顺应" (accommodation to
年的调查表明, 南 E 县, 西南 F 县的农村初中届辍学 率平
[5]
均值分 别为 35.55% 和 20.97% . 第二, 贫困人口中文盲和 半 人均订阅报纸 � � � � � � � � � � � � � . . 文盲比 例高 . 1999 年 , 西部贫 困户中贫困劳 动力文盲 , 半文 数 �份 � 盲率高 达 29.5% , 是全国非贫困人口 文盲率的 3 倍, 西部地 电话普及率 [6] 区农村劳动力文盲率的近 � � � � � � � � 2倍 � . � 第三, 人均受教 � � 育年限低. . . �户 / 百人口 � 从第 五次全国人 口普查资 料我们可以 了解到, 青海 , 甘 肃, 互联网普及率 贵州,云南的 农村人均受教育年 限分别为 4.72 , 5.61, 5.30, � � � � � � � � � � � � . . �户 / 万人口 � 5 .61 年, 也就是说人均受教育年限还不到小学毕业 , 如果在 西部农村贫困地区, 人均受教育年限值会更低. 这就决定 了 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的低层次和低水平. 第三, 文化的贫困: 这种文化的贫困主要体现在价 值观 念 上, 价值观是人 的精神动 力, 也 是人存在 的意义系 统, 直

西部教育现状分析及解决对策

西部教育现状分析及解决对策

西部教育现状分析及解决对策我国西部贫困山区的教育工作由于受到历史的、自然的、经济的多种因素制约,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尤其是当前贫困山区“两基”巩固提高困难重重,教育教学质量低迷,办学效益、办学规模和水平呈滑坡趋势。

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发展,必将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成为西部贫困地区快速发展的瓶颈。

现状及原因分析山区农民家庭,世代以种地为生,靠很少的庄稼地在现在难以养家糊口,更不用说过“好日子”,为生计所迫,村里青壮年劳力只能常年在外打工挣钱,家里留下的都是老弱病残,学生当中绝大多数是留守儿童。

据我们调查,在200个小学生中,45%的孩子的父母双亲在外,有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料,50%的孩子单亲照顾(也就是母亲在家或父亲在家),只有5%的学生父母都在,但却是有其他原因不能外出务工的,有些孩子甚至寄养在亲戚家。

教育资源难以整合。

山区人口稀少而地形复杂,三五户人家,共一二十口人就是一个小村子,一千多口人的一个自然村就有八九个村民小组,一个自然村有一所完全小学,学生不过一百多人,在地形复杂的小村子,就学儿童只有五六人,多则十几人,但为了考虑到孩子上学的方便与安全,还要设教学点。

只因如此,师资数额欠缺,师资力量薄弱,教学点大多都是聘请的代课教师,有的难以胜任复式班教学。

另外由于学校分散,教育教学设施还有教学设备不能集中,不能有效利用,使得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一方面大喊缺少缺少人才,一方面自己土生土长的人才又存在着大量浪费现象,实际工作中不重视人才,更谈不上人才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

西部农村教育落后的现状,即有钱的问题,又有体制的问题,更主要的是观念问题,在于整个社会的各个阶层的整体观念。

农科教结合不是不够而是近于空白。

在人们看来,读了初中,读了高中,所学知识一走上社会就再也没有用处了。

这样升大学无望的孩子,读书也就没有关心了,只得及早缀学去打工了。

人们根本就考虑不到甚至不考虑也不相信,整个社会文化层次(直观地说受教育年限)的增加,人们的文化水平普遍的提高,会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效益。

中国西部地区农村反贫困问题研究

中国西部地区农村反贫困问题研究

中国西部地区农村反贫困问题研究中国西部地区农村反贫困问题研究近年来,在中国祖国的不断发展进步中,农村的发展问题成为了一个重点关注的议题。

尤其是中国西部地区,由于其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农村反贫困问题更加突出。

本文将围绕中国西部地区农村反贫困问题展开研究,并讨论可能的解决方案。

首先,了解农村贫困的多重原因对于研究问题是至关重要的。

中国西部地区的农村贫困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基础设施相对滞后、资源禀赋较差、经济转型难度较大、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等。

这些因素的叠加导致了贫困的存在。

为解决贫困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在中国西部地区,许多偏远贫困的农村缺乏基本的交通、通信和供水等基础设施,这使得农民难以融入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

通过增加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可以有效改善农村贫困地区的生活条件,为农民提供更多机会。

其次,加强对农村产业的扶持。

西部地区的农村发展仍然集中在传统农业上,产业结构比较单一。

通过鼓励企业、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参与,引导农民从事农产品加工、特色产业和服务业等更有盈利潜力的领域,可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第三,加强对贫困人口的培训和教育。

贫困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教育和技能水平不足的问题。

通过提供培训和教育机会,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的技能水平,不仅可以增加其就业能力,还可以为他们提供创业的机会,从而摆脱贫困。

第四,加强对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农村贫困人口普遍缺乏社会保障,一旦发生意外或突发事件,往往会引发更大的贫困风险。

通过建立健全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供医疗、养老、教育等各种保障,可以有效减轻贫困人口的生活压力,为他们提供更多发展的空间。

最后,政府在解决农村贫困问题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政府需要加大对农村贫困地区的扶持和帮助,加强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推动贫困地区的发展。

同时,政府还应建立科学的反贫困评估机制,实时监测和评估各项扶贫政策的实施情况,确保政策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精准扶贫措施后返贫现象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精准扶贫措施后返贫现象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精准扶贫措施后返贫现象的原因分析与对策随着中国精准扶贫政策的逐步落实,贫困地区的经济状况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很多人脱离了贫困线。

然而,也有部分人在脱贫后不久又重新陷入了贫困之中,这种现象被称为“返贫”。

返贫现象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一、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落后、建设不完善,影响了当地经济发展,也制约了贫困人口脱贫的能力。

一旦基础设施得不到改善,那么脱贫措施也会呈现短期效果,长期而言仍然难以维持。

二、产业发展不稳定。

部分地区可能为了脱贫,一度强力发展某项产业,但长期发展路径的规划不完善,导致一旦该产业遇到生产问题或市场形势不好,那么贫困人口的生计就会再次受到影响。

三、公共服务和扶持政策不到位。

基层政府可能存在扶贫资金管理不善、官员腐败、扶贫资金乱用等问题,导致钱款流失,对贫困人口的支持力度减弱或失效,这可能导致一些脱贫人员再次陷入贫困。

基于以上问题,我们可以提出以下对策来降低返贫率:一、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政府在扶贫中应视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优先解决脱贫人员的住房、交通、电力等方面的需求,让他们更舒适、更便捷地生活和工作。

二、选择多元化产业发展路径。

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发挥政府选址、资源整合、市场导向的作用,逐步形成地方比较优势产业,把贫困人口真正融入地方经济发展体系。

三、完善贫困人群公共服务系统。

政府应该加大对医疗、教育、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创造良好的社区环境和文化氛围,让脱贫群众彻底摆脱贫困而不是短暂的脱贫。

四、加强监管和反腐倡廉。

政府需要建立科学、严格的贫困乡村相关工作机制,加强监管和反腐倡廉,切实将扶贫资金用于真正的脱贫攻坚工作,防止扶贫资金的流失和乱用。

总结而言,返贫现象是脱贫工作的一种挑战,需要在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下,在基础设施建设、多元化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系统建设以及监管和反腐倡廉等方面加强改善和完善,从而降低返贫率,实现持久脱贫。

中国西部地区农村反贫困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国西部地区农村反贫困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国西部地区农村反贫困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依据中国是一个拥有13.8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近一半,实现农村反贫困既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必要条件之一,也是中国政府基本国策之一。

在中国西部地区,由于历史、地理、经济和文化等多重原因影响,农村反贫困工作具有特殊的复杂性和独特性,并成为中国贫困地区扶贫开发工作的难点。

因此,本研究拟以中国西部地区农村反贫困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为更好的开展农村反贫困工作提供有益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二、选题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中国西部地区农村反贫困问题的研究,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促进农村反贫困工作的顺利开展,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文明进步做出贡献。

三、选题范围和内容1.选题范围本研究的选题范围为中国西部地区农村反贫困问题。

2.选题内容(1)中国西部地区的基本情况及其影响因素(2)中国西部地区农村贫困的现状和问题(3)中国西部地区反贫困政策的实施情况及其问题(4)中国西部地区农村反贫困工作的实践经验与启示(5)中国西部地区农村反贫困工作的对策建议四、研究方法和步骤1.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阅读法、历史分析法、案例研究法、调研法等方法,以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西部地区农村反贫困工作的情况,并形成对农村反贫困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的理解。

2.研究步骤(1)收集相关文献(2)对中国西部地区农村反贫困工作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3)对中国西部地区农村贫困的现状和问题进行调查研究(4)对中国西部地区反贫困政策的实施情况及其问题进行分析(5)对中国西部地区农村反贫困工作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和分析(6)提出中国西部地区农村反贫困工作的对策建议。

精准扶贫措施后返贫现象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精准扶贫措施后返贫现象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精准扶贫措施后返贫现象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精准扶贫是一项极其重要的民生工程,其目的是通过政府部门的精准调查和有效帮助,对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体进行精准帮扶,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随着扶贫力度的不断加大和全面深化,一些扶贫对象在一定时期内摆脱了贫困状态,但却在未来又重新陷入贫困的现象逐渐显现出来。

这种被称为“返贫”现象的出现,令人深感忧虑和困惑。

有必要对精准扶贫措施后返贫现象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确保精准扶贫政策的有效实施,让更多的贫困群体受益。

我们需要分析返贫现象的原因。

返贫现象的涌现并非偶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经济结构单一一些贫困地区的经济结构单一,主要以种植业、畜牧业和简单的手工业为主,缺乏多元化发展模式。

一旦遭遇自然灾害或市场波动,就极易导致贫困户再次陷入困境。

二、缺乏可持续性帮扶一些扶贫措施过于片面和短期,往往只解决了贫困群体眼前的困难,却没有提供可持续的产业发展和生活保障。

一旦扶贫政策实施结束,贫困户就难以维持之前的生计水平,返贫的风险性会随之增加。

三、缺乏技能培训和职业指导一些贫困地区的劳动力素质较低,缺乏技能培训和职业指导。

即使有了一定的资金扶助,也无法有效地实现就业稳定和收入持续增长,对贫困状态的保障不够充分。

四、缺乏社会保障和风险防范一些贫困户在生活中面临着各种风险,包括生病、意外、灾害等,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社会保障和风险预防机制,一旦发生意外,就可能再次陷入贫困。

以上种种原因,导致了精准扶贫措施后返贫现象的普遍存在。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应该采取以下对策:一、推动产业多元化发展政府部门应在扶贫过程中大力推动产业多元化发展,鼓励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和服务业,提高产业结构的多样性,增加贫困户的收入来源,减少经济波动对其生计的影响。

二、加大对贫困地区的长期扶持政府应该延长对贫困地区的扶贫周期,不断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资金支持力度,确保扶贫政策的连续性和可持续性,让贫困地区的群众逐步走上稳定脱贫的道路。

扶贫攻坚中返贫问题的成因与对策研究

扶贫攻坚中返贫问题的成因与对策研究

扶贫攻坚中返贫问题的成因与对策研究扶贫攻坚是中国政府长期以来致力于解决贫困问题的重要工作之一,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些地区和群体在脱贫之后又出现了返贫的现象,这给扶贫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研究返贫问题的成因并制定有效的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一、返贫问题的成因1. 就业岗位不稳定许多脱贫户脱贫后主要依靠务工和临时工作来维持生计,这些工作常常是季节性的,所以就业岗位的不稳定性成为了导致返贫的一个重要原因。

2. 医疗和教育资源不足一些贫困地区的医疗资源和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孩子们接受教育的机会和质量都受到了限制,而且一旦家庭成员出现重病,家庭的经济负担就会增加,造成返贫的风险。

3. 收入来源单一许多脱贫户主要依靠农业收入或者低端产业收入,一旦收入来源受到影响,就会极大地影响家庭的生计,从而增加了返贫的风险。

4. 缺乏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和技能部分地区和家庭在脱贫攻坚过程中仅仅得到了临时性的帮助,缺乏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和技能,导致脱贫不具备长期的可持续性,容易再次返贫。

二、对策研究1. 加强产业扶贫和技能培训政府对脱贫户进行产业扶持,开展职业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技能水平,使其能够有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降低返贫的风险。

2.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机制,为脱贫户提供医疗保障,教育补助和临时救助等措施,减轻其医疗和教育负担,增加其收入来源,降低返贫的可能性。

3. 支持农业产业发展支持贫困地区农业产业的发展,提高农业产值和农民收入,增加收入来源的多样性,从而降低脱贫户再次返贫的风险。

4. 开展返贫风险评估和监测建立返贫风险评估和监测机制,及时发现可能再次返贫的家庭和个人,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和支持,避免返贫的发生。

5. 激发脱贫户内生动力通过加强政策宣传,提高脱贫户的内生动力,鼓励他们主动寻找发展机会,增加收入来源,提高自身财产积累能力,增强自我保障能力,从而降低返贫的风险。

返贫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制定有效的对策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和脱贫户本身共同努力。

中国西部地区农村反贫困问题研究

中国西部地区农村反贫困问题研究

中国西部地区农村反贫困问题研究近年来,中国西部地区农村反贫困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国家扶贫政策的重点领域之一。

针对这一问题,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积极探索解决方案,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

本文将从西部地区农村的特点、反贫困政策的落地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研究,旨在进一步提出更加有效的反贫困措施。

中国西部地区农村的特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地理环境恶劣。

西部地区多山高原,气候干旱,水土资源匮乏,农业发展条件不利;二是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薄弱。

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农村交通、水电供应、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有一定差距。

这两个特点使得西部地区农村的贫困问题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困难性。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扶贫政策。

其中,最重要的是“精准扶贫”政策。

该政策着眼于“精准”二字,通过全面的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退出机制,实现了贫困人口的减少和脱贫的可持续性。

此外,政府还加大了对农业发展、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投入,提升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为贫困地区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然而,西部地区农村反贫困工作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精准识别的难度较大。

西部地区农村贫困人口众多,区域差异较大,因此需要更加准确地识别贫困线以下的户籍人口,确保扶贫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其次,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仍不完善。

虽然政府已经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但在一些偏远地区,交通、供水、电力等问题仍制约着农村发展的速度。

最后,农村居民的思想观念和技能水平也是制约农村发展的因素。

一部分贫困户缺乏自我发展的意愿和能力,需要通过开展教育培训等方式提高他们的发展潜力。

针对上述问题,可以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地区农村反贫困工作的投入力度。

政府应该加大资源配置和资金投入,提高财政扶贫的比例,确保政策的落地。

二是加强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监管和指导。

政府应该建立健全评估机制,确保基础设施项目的实施质量和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西部农村“因教返贫”现象透析
在人类走向文明的进程中,“知识改变命运”一直是一个真理性命题。

这一命题在当今我国西部农村却成为一个悖论。

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高等教育扩招以来,逐年增高的学费和愈来愈严峻的就业形势,使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教育陷入困局,也使那里一些长期靠举债供养学生上学的农村家庭陷入赤贫。

2009年,我国农业部的一项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在甘肃省重返贫困线以下的农民中,因教育支出返贫的占50%。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因教致贫”、“因教返贫”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应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在当今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的社会背景下,关注我国西部农村“因教返贫”现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西部农村“因教返贫”现象影响因素分析
1.西部农村深受“读书立命”的耕读文化的影响
我国西部农村大都位于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上,交通闭塞,生存环境恶劣。

长期以来,那里的人们远离战乱,生活在封闭落后的自然环境中,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重复着祖辈“放羊——挣钱——娶媳妇——生娃——放羊”的人生宿命,形成了不经商的地方传统和缺少外来冲突的人文历史。

封建社会科举取士的兴盛使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看到了改变命运的途径和希望,中举的范本催生了尊儒重教之风。

因此,封闭落后的自然环境和尊儒重教的人文历史使西部地区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读书立命”的耕读文化。

以甘肃省会宁县为例,仅明清两代,就出过20名进士和113名举人。


西部地区耕读文化的延续以及崇文重教之风的兴盛至今在甘肃省会宁县还能得到明确的印证。

自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以来,仅甘肃省会宁县就培养出6万多名大学生、3千多名研究生和500多名博士生,这些学生占全县总人口﹙56万﹚的12%左右。

惊人的大学升学率使会宁县成为与江苏省如东县、湖北省黄冈市并驾齐驱的中国基础教育的“三辆马车”。

②虽然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商理念日益兴盛,但是西部人“读书经世”的传统依然没有从本质上受到触动。

那里的农家人﹙包括成人和学生﹚依然认为,投资教育、读书升学是改变孩子人生及家庭命运的唯一出路。

所以,西部地区农家子弟大多不敢或不愿到经济发达的地区务工或经商。

而通过高考走出去的莘莘学子不愿返回生存环境恶劣的故乡进一步发展,结果导致西部农村陷入整体性贫困的恶性循环之中。

2.教育产业化引发的高学费以及低就业的现实困境使西部农村深受其害
20世纪90年代,中国高等教育开始了真正大规模的体制改革,具体表现为五大方面:经费筹措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办学体制改革、学校内部管理体制
改革、招生就业体制改革等。

十多年来,这些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教育产业化趋势愈加明显,高学费也已成为家庭经济的一大支出。

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差异极大,地区经济发展很不平衡。

对于发达地区而言,教育费用的支出也许不会成为问题,但是对于作为贫困地区的西部农村,在当地政府和民间百姓不约而同地将改变命运的目光投向教育的同时,全国基本统一的高校收费标准使广大西部农村家庭的经济支出陷于窘境。

昂贵的教育费用成为一道门槛,使西部农村一部分人因教而陷入贫困。

而高校扩招后产生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也让那些投入很大教育费用的家庭无以得报,家庭贫困状况难以缓解。

因此,教育费用的高投入与高等教育急剧扩张后导致的大学毕业生低就业率困境使“因教返贫”现象的产生成为必然。

3.西部农村农民受到固有的机械思维方式的影响
交通闭塞、信息不畅环境的长期浸润,使西部农村人们不自觉地形成了一种僵化的思维方式。

即将“知识改变命运”认定为考试改变命运。

他们的人才观念和人生逻辑被异化。

他们固守一成不变的思维方式,不顾家庭和子女的客观情况,忽略甚至无视风险的存在,将子女和家庭命运改变的赌注押在一年一度的高考上,从而愿意付出诸如高额的择校费、陪读费用等,加剧了贫困的产生。

二、遏制和改变“因教返贫”现象蔓延和发展的建议
1.中央政府应考虑部分西部地区群众分期分批迁移
西部部分地区严重缺乏最基本的生存要素,短时间内巨额投资也很难改变这种生存环境。

因此,中央政府应考虑妥善的长期移民计划,将那里的人们分期分批迁移到具备基本生活要素的地方,并对此项移民的宏大工程予以立法。

2.对不必要移民的西部地区加大基础教育投入
各级政府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加大对西部地区基础教育的投入。

第一,确定投资的货币数量,分期投放,专款专用。

政府不仅要给西部地区的教育部门“开支票”,而且要采用市场经济的手段使用这些支票——委派市场主体将专款真正用在教育设施的建设以及贫困家庭子女学费的补助上。

在这方面香港援建汶川灾区的具体操作方法③具有借鉴意义。

第二,将扶助西部地区脱贫的目标责任落实到具体单位乃至具体人员,记录备档,定期检查并予以监督和落实。

第三,要求扶贫单位定期进行工作总结,吸取经验,反思教训,修正错误,调整计划,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内使那里的基础教育和其他产业发展有实质性的改变。

3.加强西部地区互联网建设,普及互联网知识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必需的工具与媒介。

在未来的社会里,不会使用电脑将成为新时代的“文盲”。

互联网不仅可以使人们不受制于任何权力或权威与他人进行交流,实现人际间的平等交往,而且还可以使人们超越身体的局限进行自由交流。

互联网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现,使世界成为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地球村”,人们交往的距离几乎缩小到零,传统意义上的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已不再是制约人们交流的阻碍性因素,取而代之的是超越年龄、性别、地域、文化和时间等限制的全球性交往。

在与不同种族和文化背景及不同伦理价值观念的其他“网民”交流的过程中,人们容易保持一种开放和宽容的心态。

因此,互联网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途径与交往机会,它不仅能使人们开阔眼界,增加信息量和知识量,而且能使人们形成全新的现代化思维方式。

所以,政府要加强西部地区的互联网建设,对目前交通和信息还相对比较闭塞的西部地区普及互联网知识,以利于西部农村群众利用网络工具与外部世界进行信息交流和改变机械的思维方式,从而实现与市场经济灵活对接,尽快脱贫致富。

此外,政府还可以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工具,对西部地区进行远程素质教育,弥补那里教育资源贫乏和师资力量薄弱的缺陷。

4.分期、分批组织城市教师到西部地区义务支教
国家教委制定相关的配套政策,鼓励或要求城市中小学教师分期、分批到西部地区义务支教;组织各农林大学的相关专业教师分期、分批到西部地区进行农林方面的科普知识宣传并进行相关科研研究,研究适合西部经济发展的农林作物;组织各医科大学的教师和毕业生分期、分批到西部地区开展疾病防控和医疗工作,帮助那里的人们强身健体等。

5.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建立健全心理疾病的预防和干预机制
“因教返贫”、“因教致贫”不仅使西部地区农村家庭的物质生活陷入贫困,而且使他们的精神生活也陷入了绝望。

据《南方周末》2010年1月28日报道:甘肃省会宁县63岁的王清源老人因培养3名大学生而使家庭经济陷入赤贫困境,小儿子因还不起银行贷款而被列入信用黑名单,老人整日呆坐在一孔剥落的面目全非的土窑里,度日如年。

王清源老人的遭遇是西部地区农村家庭“因教致贫”或“因教返贫”现象中的一个典型案例。

从这一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西部贫困家庭中人们的心理健康状况需要干预,对他们进行心理救助迫在眉睫。

第一,国家教育部可组织一些有资质的心理咨询机构编制一批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科普读物,捐赠给西部地区教育部门,让他们分发给在校学生,并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团体心理教育训练。

第二,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可组织拍摄一些关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纪录片,到西部地区巡回播映。

国有影像出版社可出版一些关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光盘,捐赠给西部地区文化教育部门,让他们用于讲座和教学。

第三,国家教育部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各高等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利用暑期到西部地区教育部门组织师资培训,并帮助他们建立一套心理疾病的预防和干预机制。

注释
①②叶伟民、何谦:《甘肃会宁:“一个西部贫困县的疯狂教育样本”》,《南方周末》2010年1月28日。

③赵蕾:《“在‘开支票’和‘给钥匙’之间”》,《南方周末》2010年1月7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