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林格尔县地名文化现象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林格尔县地名文化现象透析
作者:董娇娇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1期
摘要:地名是悠久历史文化的传承。
地名系统反映了一个地区在不同阶段的历史面貌,呈现着这一区域独有的历史文化景观。
和林格尔县内各个乡镇及村庄的名称,反映了和林格尔县的古代农耕文化、移民史、宗教信仰等文化背景,通过对和林格尔县地名的分析,可对和林格尔县的历史文化有初步的了解。
关键词:游牧文化;和林格尔县;地名;文化现象
中图分类号:K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1-0028-02
萨丕尔在《语言论》中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
并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
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
”地名是人们在社会中给地理实体、行政区域或居民点所起的名称,它是语言的一部分,可以反映出该地的历史和文化。
和林格尔县坐落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东部,东南紧倚古长城,西北毗连土默川,全境南北长90公里,东西宽85公里,总面积为3401平方千米。
一、和林格尔县地名与古代农耕文化
(一)“和林格尔”
和林格尔是蒙古语,汉语“二十家子”之意。
据说早年间,和林格尔县在未置厅设县之前,是一个仅有二十来户人家的小村。
由此可见,和林格尔县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地方。
西周时代曾经有过农村公社制度——井田制。
这种古代社会的农村公社制度的痕迹残留在后世的地名中。
井田制的村社组织单位就有“县”,它现在已成为最常见的地名用字。
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地名中,带有“县”字的地名数不胜数。
单从“和林格尔县”这个地名上,我们就可以知道这里是一个农业很发达的地区。
(二)“犋牛”
在和林格尔县的许多地名中,都有“犋”或是“犋牛”,例如:四犋牛沟、六犋牛沟、九犋牛沟、三犋窑、三犋牛窑等。
“犋”或是“犋牛”出现在地名中有没有独特的意义,能不能反映出当地的历史风貌,带着这个疑问,我们查阅了相关的资料。
《汉语大词典》对“犋”的解释是:牵引犁、耙等农具的畜力单位。
不论几头牲口同拉都称一犋。
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卷六:“假如一犋牛,总营得小亩三倾。
”牛犋是内蒙古地区计量土地的单位,最早见于《金史》。
本来牛犋是指套上农具的耕牛,后来才成了耕地和纳租的单位,一般来说,耕一牛犋地一倾左右,租子是“交米四釜”。
另外旧社会的农民虽然没有土地出
租权,但只要有牛犋就可以占用土地,因此贫苦的农民大多向有牛犋的富户租用,规定每一牛犋交租粮二大石(每石约合五百斤)。
最后,“牛犋”逐渐发展成为地名用词,当地的人们习惯称为“犋牛”。
二、和林格尔县地名与移民史
(一)板申、板升(板)
在和林格尔县地名中还有北倒拉板、南倒拉板、挠尔板申、小板申、查汉板申等。
1.倒拉板:七间房之意。
南、北倒拉板系村子位置的区别。
2.挠尔板申:意思是湖边的房子。
3.小板申:即小房子。
4.查汉板申:“查汉(查干、厂汉)”是蒙古语色彩的音译,意思是“白的”“白色的”,因此,查汉板申是“白色的房子”的意思。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古往今来,各民族间的友好往来以及战争所造成的民族迁徙的历史,在地名中往往也会有所体现。
在和林格尔县的地名中,最能反映移民史的地名莫过于“倒拉板”这一类的地名了。
“板申、板升”来源于汉语的“百姓”,蒙古语将其借入,意为“房子、平房”等。
后来汉语又从蒙语音译过来,写作“板申、板升”等,简称作“板”,意指房子、住房、村舍等,主要用来构成地名。
根据史料记载,16世纪中叶和19世纪中叶分别有两次大规模的汉族农民流迁到内蒙古地区的移民现象。
他们来到草原以后,首先要搭建一个简易的房子作为自己的立脚之地,而草原上的牧民居住的则是蒙古包,所以房子在草原上就成为了移民的显著标志。
蒙古语音译词“板”也就随之出现并构成移民居住地地名的一个重要成分。
(二)带“窑”字的地名
《内蒙古地名录》中和林格尔县存在这样一类地名:南窑子、草窑子、陶家窑、郭家窑、马家窑、代洲窑、兰家夭、榆西夭。
这类地名中都带有“窑(夭)”,那它到底指的是什么呢?
《汉语大词典》中“窑”的解释是:①烧制砖瓦陶瓷器或煅石灰的灶。
《墨子·备穴》:“穴内口为灶,令加窑,令窑七八员艾,左右皆如此。
”亦指制造砖瓦陶瓷器等物的场所。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六三回:“只得到窑里去商量,窑里也不能设法一律匀净。
十万砖,送了七次,还拣不到四万。
”②指陶瓷器。
明曹昭《格古要论·哥窑》:“旧哥窑色青,浓淡不一。
”③窑洞,供人居住的土室。
清王士禛《香祖笔记》卷十:“今人以传奇有破窑之说,志书亦沿俗论,但言窑而不知有龛,并龙门僧亦湮没不传,可惜也。
”④近代泛指硅酸盐工业常用的高温
设备。
如竖窑;回转窑;坩埚窑。
⑤采煤开挖的洞。
《清史稿·周元理传》:“并请开附近潘家口泛煤窑。
”又如窑桶子。
纵观《汉语大词典》对“窑”的释义,我们可以把它分成两类:一类是和烧制陶瓷砖瓦有关的,另一类是指窑洞、煤洞。
那么和林格尔县地名中的“窑(夭)”是其中的哪一类呢?查阅《绥远志略》可知,内蒙古地区不仅以“窑”来命名村庄的现象十分普遍,几乎遍及农区和半农半牧区,而且“窑(夭)”出现在地名中是和历史上汉族移民在当地的生活方式相关。
16世纪中叶,陕西、山西北部汉族农民开始流迁到漠南蒙古西部地区垦荒,此后入蒙的汉族农民络绎不绝。
这些农民初来时多为一家半户,临时搭一间陋室或就坡地挖掘窑洞作为栖身之所。
因此,这些地方多以“窑(夭)”作为所居住地的地名用字。
三、和林格尔县地名与宗教信仰
宗教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是统治人们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歪曲、虚幻的反映,是以对自然的神灵的崇拜来支配人们命运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在和林格尔县的地名中,有些是以宗教为主要依据进行命名的,这也反映了人们的宗教信仰。
(一)佛教
和林格尔有一地名,叫巧尔什营,在和林格尔的巧尔什营乡(镇),西藏来的喇嘛朝尔吉在该地建立召庙。
据传朝尔吉是一位名医,在他逝世后,群众为了纪念他,将村名称作朝尔吉营,后来转为巧尔什营。
它反映了佛教对当地的影响。
佛教也叫释教,它起源于印度,祖师是释迦牟尼。
在东晋、后秦时,通过商旅传入我国。
《和林格尔县志》记载,北魏时宗教盛行,那时北魏的都城设在和林格尔县,皇帝特别信佛,因而境内有塔梁、佛爷沟等遗迹。
(二)喇嘛教
喇嘛教是佛教的一个教派,他在明朝时传入内蒙古地区。
它传布和平,倡导“将涌血之大江变为溢乳之静海”的理念,赢得了蒙古族大众的信任和支持。
随着喇嘛的传播和人们对它的认同,在内蒙古地区兴建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喇嘛庙。
和林格尔县的地名中也有反映喇嘛教的地名,如喇嘛湾:该地坐落在山湾处,因建有一座喇嘛庙而得名。
地名是悠久历史文化的传承。
地名系统反映了一个地区在不同阶段的历史面貌,呈现着这一区域独有的历史文化景观。
本文对和林格尔县地名研究主要在于从地名的角度展现和林格尔县文化发展不同于其他地区文化的一些独特本质。
地名是各民族语言中的普遍现象,也是中国社会历史文化信息的承载体,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是博大精深的,值得我们认真地去研究它。
参考文献:
〔1〕廖兆骏.绥远志略.南京:正中书局,1937.
〔2〕和林格尔县志编委员会.和林格尔县志.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3.
〔3〕汉语大词典.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8.
〔4〕游汝杰.中国文化语言学引论[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5〕王国安,王小曼.汉语词语的文化透析[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3.
〔6〕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7〕李力.地名文化现象透析[J].长春大学学报,2003,(1).
〔8〕李仁孝,李作南.内蒙古汉语方言音译地名所蕴含的地域文化特色[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责任编辑王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