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 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学习目标】
1.正确识记文言实、虚词,掌握文言现象。尤其是下列十五个词语:贰、军、辞、鄙、陪、行李、共、济、肆、阙、说、若、夫、微、之。
2.分析鉴赏人物语言。
3.把握人物形象。
【重点难点】分析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
预习案
【学法指导】
1. 用15分钟的时间,结合课文注释,疏通课文的大意,用红色笔做好疑难标记。
2. 学习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这种读书方法出自韩愈《进学解》,原文是:“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所谓提要,即对所记事情提出纲要或主要内容;所谓钩玄,即探索人物语言的精微之处。【教材助读】
1.相关文学常识
(1)《左传》其书
“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它是继《春秋》之后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另外还有两本书也是对《左传》的阐发——《公羊传》、《谷梁传》。因此我们把这三本书叫做“《春秋》三传”。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2)史书体例
①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②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③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④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⑤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⑥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2. 背景分析
简介本文背景材料(多媒体画面展示与这个故事相关的秦、晋、郑三国位置图,老师作简要介绍)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5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秦国是当时的强国,国君是秦穆公即秦伯;晋国的国君是晋文公,晋文公重耳在外逃亡之时得到过秦穆公的帮助,秦穆公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重耳,结为秦晋之好,是世代姻亲的友好国家。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这时的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要争夺霸权,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郑国是当时的一个小国,势力弱小。现在是秦晋两大强国联合围攻弱小的郑国。两国的大军已开到了郑国境内: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预习自测】
一、给加点的字音
佚.( )之狐夜缒.( )而出共.(
.)其乏困阙.( )秦
秦伯说.( ) 杞.()子逢.( )孙
二、通假字
1. 无能为也已:
2. 共其乏困:
3. 失其所与,不知:
4. 秦伯说,与郑人盟:
探究案【合作探究】
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且贰.于楚也。
③晋军.函陵。
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②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①夫.晋,何厌之有
②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⑤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⑥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之往来,供.其乏困
...,行李
2. 说明下面加点词的活用特点。
①越国以鄙远
..。
②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①以.乱易整,不武。
②微夫
..人之力不及此
③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④失其所与.,不知
⑤吾其.还也
二、再读文本,讨论探究。
1. 郑伯是在什么样的形势下请求烛之武解围的。
2. 烛之武为什么要“退”秦师呢?
3.“夜缒而出”说明秦晋完全包围了郑国,连城门也打不开了。在这种兵临城下的严峻形势下,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穆公退兵的?
4. 烛之武凭借一己之力挽救了郑国,你是如何看待这个人物的。
【课堂总结】
本文通过写主人公烛之武在佚之狐的推荐下,不计前嫌,以国家利益为重,夜访秦营,表现了烛之武临危受命、顾全大局、捍卫国家主权的崇高精神和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也体现了一个“大丈夫”的形象,人老心未老,他是曹操笔下的老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训练案
【基础达标】
人人过关,一个不少。
1. 见教材17页课后练习二
2. 一词多义
(1)鄙
①鄙.陋没世②鄙.臣不敢以死为戏
③蜀之鄙.有二僧④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⑤先帝不以臣卑鄙.⑥越国以鄙.远
(2)微
①烟涛微.茫信难求②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④则名微.而众寡
⑤微.斯人,吾谁与归⑥微.风鼓浪,水石相搏
(3)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②敢以.烦执事
③越国以.鄙远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⑥以.乱易整
【延伸拓展】
介之推让禄
晋侯赏从亡者①,介之推不言禄②;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③,唯君在矣。惠、怀无亲④,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⑤?”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⑥。”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⑦;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注释】①晋侯:指晋文公。从亡:随之晋文公流亡共过患难的大臣。②介之推:又称介推。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