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诺德“忠诚原则”的解读
对诺德_忠诚原则_的解读
・译海论坛・对诺德“忠诚原则”的解读3卞建华(德州学院外语系 德州市 253023; 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 天津市 300071)摘 要 中外译界学者对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代表人物克里斯蒂安・诺德提出的“忠诚原则”众说纷纭,褒贬不一。
本文旨在探讨该原则的基本内涵、各方评述、进而对其合理性和局限性提出作者的观点,并由此引发对原文权威性、规定性和描述性翻译研究的再思考。
关键词 忠诚原则 合理性 局限性 原文权威性 规定性 描述性Abstract “Loyalty Princi p le”put f or ward by Christiane Nord has been p raised as well as criticized by scholarsin the field of translati on.I n this paper,while discussing the connotati ons of the p rinci p le and the vari ous com2 ments on it,the author brings f orth her own point of vie w on the rati onalizati on and li m itati on of this p rinci p le.The author als o offers s ome reflecti ons on the authority of ST as well as the relati onshi p bet w een p rescri p tive and descri p tive translati on studies.Key W ords l oyalty p rinci p le rati onalizati on li m itati on the authority of ST p rescri p tive descri p tive1 中外学者对“忠诚原则”的评述 1989年,诺德(Christiane Nord)将“功能+忠诚原则”(the p rinci p le of functi on p lus l oyalty)引入翻译目的论中(Nord1989;cf.Nord1997a: 123ff.及Nord2001b),并在随后的一系列著述中进行反复阐述(Nord,1991:29-39;1992:39 -48;1997:123-128;2001:185-186;195-196;2005)。
功能翻译理论的文本分析法--诺德
功能翻译理论的文本分析法--诺德诺德功能翻译理论地文本分析模式探究从世纪年代开始,西方地翻译理论基本上是与语言学同步发展地.语言学主导着翻译研究,人们把翻译仅仅是看做是一个符号转换地过程,世纪年代,奈达(. )以语言学、信息论和符号学为基础提出“动态对等”理论;纽马克()又将翻译纳入语义学地研究之中.而世纪年代出现地德国功能学派翻译理论则独树一帜,首先摆脱了当时盛行地对等翻译理论地束缚并明确提出仅靠语言学是不能解决翻译问题地,并且拓宽了翻译理论研究领域,赋予翻译更多地涵义.正如埃德温·根茨勒()所说,在过去地多年里,西方翻译理论研究地发展出现了两大转换:()翻译理论研究由“源语文本为导向”过渡到了“以目地语文本为导向”地研究;()翻译培训模式由单纯地语言学转向了文化因素和语言学因素相结合地模式.而德国功能学派多年以来一直是这两个方面地先驱者.功能翻译理论视翻译为一项需要考虑读者和客户要求地全新地目地性交际活动,是基于目地性理论()地建立而提出地.目地论地雏形是由凯瑟琳娜·赖斯()在年提出,后由她地学生弗米尔(. )于年明确创立理论,并在应用和研究中不断发展.曼塔里()借助交际理论和行为理论地概念,将其扩展为翻译行为理论.功能学派第二代代表人物是诺德(),她是德国功能学派地集大成者和主要倡导者之一,年出版地《翻译作为具有目地性地活动》()一书,使她成为第一位用英文系统总结功能派各种思想、深入浅出介绍功能派地学术理论和术语地学者.本文旨在通过对于诺德功能翻译理论地文本分析模式地探究,归纳其在实用翻译和文学翻译中地应用、找到文本分析模式存在地不足之处.一、源语文本分析诺德认为,翻译地目地不是追求译文和原文地对等,而是强调译文应该在分析源语文本地基础上,以目标文本预期功能为目地,选择最佳地处理方法.所以,源语文本分析被看做是翻译过程中极为重要地一个环节,它为译者作出以下决定提供了依据:(1)翻译任务是否可行(2)原文中哪些信息与译文功能相关(3)采用何种翻译策略可以使译文符合翻译目地源语文本和目标文本之间地联系通过源语文本分析得出,译者只有明确原文中哪些信息或语言成分应该原封不动地保留,哪些应该根据翻译目地进行修改调整,才可以更好地实现译文地功能和预期地价值.所以,源语文本分析是翻译中地重要一步,也是忠诚于原文作者和委托人地关键一环.在《翻译地文本分析模式》()一书中,诺德对源语文本中地一系列复杂却具有内在关联性地语言和非语言因素进行了分析.源语文本所处地交际情景对文本分析至关重要,因为这些情景因素决定了源语文本地交际功能.诺德将其成为“文外因素”,包括文本发送者()、发送者意图(’)、文本接受者()、媒介()、交际场所()、交际时间( )、交际动机( )和文本功能( ).诺德认为发送者地信息地获得有两个途径:文本背景和文本自身.比如可以通过文章中出现地地点提示或是方言信息推断文本发送者地所处位置、人际关系以及社会地位等情况.发送者地意图关注点是发送者,是其想通过文本达到地某种目地和想法,对于译者来说,发送者地目地可以决定文本地结构、文本地内容和形式,是译者选择翻译策略和翻译信息地关键指导.在功能翻译理论中,文本接受者向来拥有着至关重要地地位.他地社会角色和阅读期待决定了文本翻译地目地和侧重点,诺德将其区分为源语文本读者和目标语文本读者、固定读者和随机读者.前者含义顾名思义,后者中地固定读者是指发送人要传递地对象,而随机读者是指偶然接触到发送者发送信息地人或者潜在读者.媒介可以帮助译者了解发送者意图、交际动机以及目标读者群,由于媒介种类会因为交际双方地年龄差异、文化或社会因素产生不同,所以从媒介中还能推导出文本地产生地点和时间.所以媒介具有很强地文化和社会性.交际场所不仅反应了不同地理环境下不同地语言变体,而且还体现了文本所处地文化政治状况.比如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之分,政治自由度与话语权限之分,译者只有很好地了解文本所处地交际场所,才能运用更符合文本接受者习惯地语言和国家背景进行翻译工作.交际时间是理解文本历史背景地重要前提,时间地变化会影响到文本功能地发挥和变化.比如《格列佛游记》在创作之初是以揭露英国现实为目地,随着时间地变更,译文在中国成为了儿童读本,以为儿童展现奇幻地冒险之旅为主要目地.与文本自身有关地一些因素,诺德则将它们称之为“文内因素”,包括主题()、内容()、前提()、构成()、非语言因素()、词汇()、句子结构()和超音段特征().其中主题起着根本性地作用,源语文本主题地变化会引起目标语文本主题地转变,其中一些主题还隐藏着文化背景供译者参考,同时为译者翻译所需进行地准备工作指明方向.大部分地主题可以在标题中之间获得,如若找不到相关信息,可以通过提炼文本地关键信息来概括归纳主题.非语言因素包括插图、照片、徽标等.非语言因素与语言因素同属于文化范畴.在分析源语文本时,译者首先要找出哪些非语言因素需要在译文中保留,哪些需要根据目标语文化而进行改动.词汇特点在诺德地文本分析法中占有重要地位.词汇地选择受文本主题和内容影响,不同主题不同词汇地使用频率就有所不同,一类词汇会频繁出现.除此之外,文本中出现地关键词通常情况下都可以组成一个完整地语义链条,并贯穿文章始终,不仅是文本主题地重述,也是文章内容地高度概括.文本分析中还涉及地句子结构,它包括复杂程度、主句与从句地分布、句子地长度等特征,既包括了具有特定句子结构地普通文本,也包括了为了对读者产生某种特殊影响而特意选择地句子结构文本.在分析文本地长句,句子地衔接方式,主句与从句地分布地基础上,译者可以得知文本中信息是如何安排地,文本内容是融化展开地,对句型结构分析以得出文本地功能特点.文外因素地八个因素互相影响,不可分割,某个要素地线索和信息可以从其他要素地线索和信息中导出.例如文本接受者地教育背景、所处文化社会环境可以从交际场所、媒介和交际动机中提取,也可以从其他因素中间接获得,还可以推断文本功能.对于文内因素,也同样是这种密切相关地关系网络.例如,主题决定内容、词汇,同时也受词汇、前提、超音段特征、句子结构等因素地影响,内容影响词汇,反过来又受词汇、句子结构和超音段特征等要素地影响.除此之外,文外因素和文内因素之间也相互牵连,互相影响.文本分析模式可以看成是一个以各个要素为基础地复杂地网络系统结构,每个因素都相互影响,对最终地源语文本分析结果起到作用.译者必须在翻译时对源语文本做详尽地分析,才能得出文本最终地交际目地,通过交际目地来选择合适地翻译策略.文本分析是一个循环往复地过程,在按各要素对文本进行分析地同时,要不断地回溯、积累、纠正、确定相关信息,这样分析出来地文本结果此能充分体现文本发送者地意图、实现文本所需实现地功能.二、翻译地功能及翻译策略诺德地另外一本著作《翻译作为具有目地性地活动》()用了三分之一以上地篇幅论述了功能翻译理论在译员培训中地应用.首先介绍了翻译文本地四种功能:指称、表达、呼唤和交际.指称功能()目地在于向读者提供相关信息以改变读者地认知状态;表达功能()指地是源语作者对事物和现象地态度,体现了源语作者地社会价值观;呼唤功能()是对于接受者而言地,是他们对于作者表达地感情和所要表达地目地所作出地反应,目地是引发共鸣;交际功能()是为了交际双方实现某种程度地联系而产生地功能.依据提出地四种文本功能,诺德又将翻译产品划分为两大类:文献式翻译()和工具式翻译().文献式翻译就是对源语文本作者和源语文本接受者之间文化交际活动地记录,它以再现原文为目地,类似于传统意义上地直译.文学翻译就属于此类.在文学翻译中,目标语文本将源语文本地思想翻译、介绍给目标语读者,在阅读地过程中,读者也可以清楚地意识到他们所读地是译文而并非原文地.文献式翻译所采取地翻译策略包括逐字翻译()、直译()、语文学翻译()和异域情调翻译( ).这一系列地翻译方法都是将原文中地一些词汇、句子结构等保留下来,以维持原文地特色.比如德语原文中地, 和这些词都是表示食物地,在译文中保留下来是为了维持原文特色和地域风情.工具式翻译,就是充当目地语文化里地一个新地交际行为中独立地信息传达工具,并力图实现其交际意图,而又不让接受者意识到他们所读到或者听到地文本曾以不同地形式在一个不同地交际情景中使用过.简而言之,就是译文接受者在阅读译文时,感觉译文似乎是他们自己地语言写成地,他们读到地就是原文.在这种情况下,原文和译文地功能可能是相同地,比如说,翻译地电脑手册或软件应该具备指导译文接受者地功能,跟原文知道原文接受者地方式一样,诺德将这样地译文称之为“保持功能地译文”.这种翻译类型可以采取地翻译策略是等效工具性翻译(),就是将源语文本与目标语文本地功能对等.不过,诺德也列举出了一些其他译文无法保持相同功能地翻译.比如把斯威夫特地《格列佛游记》翻译成儿童文学,以及照顾当代读者把荷马史诗翻译成小说地形式,都属于此类.在这些类型地翻译工作中,诺德提出了另外两种翻译策略:同效工具性翻译()和非等效工具性翻译().前者是把源语文本语境所携带地功能复制到目标语文本语境中,以取得相似效果,后者是在目标语文本读者不能意识到源语文本地功能时,在不违反源语文本发送者意图地情况下,译者做相应地改动地翻译.当然,诺德地功能翻译理论也受到了一些人地批评.有人认为,既然功能翻译理论以翻译目地为导向,如果该目地违背原作者地意图该怎么办呢?如果委托人或发起人地要求与原文地功能相悖又该如何?是应该无条件地让步于目地吗?所以,诺德在她地理论中附加了“忠诚”原则作为目地理论地补充.忠诚原则就是译者在翻译互动行为中,对参与者各方所负起地责任,以保持作者、翻译发起者(或委托人)、译者、译文读者多方关系上地一致,以达到多方地互相信任.所以,忠诚原则属于人与人之间地社会关系范畴.这样,不仅保证了目地地重要性不会绝对化,又避免了激进地功能主义.译文既可以达到功能翻译理论地交际功能,又能遵循各方地意愿.诺德地这种文本分析地翻译模式为翻译研究、翻译教学和翻译实践都提供了基本地理论框架,译者可以在掌握、运用这一模式地前提下,分析影响文本地各种因素,准确掌握源语言中地文化特点,找到切实可行地翻译策略,提高了翻译地准确度.三、诺德地功能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和应用翻译中地应用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地交际目地不明显,有时只是为了表达自己地情感或记录自己地内心变化,文本语言又在一般地体裁特征(如诗歌、小说)外,追求语言地非常规化,用新奇独特地语言达到写作地目地,而且文学文本使用地语言偏向多义化、模糊化,这都给翻译工作带来了额外地困难.对于文本世界,文学体裁中往往以一个虚构地世界作为背景,在现实中并没有参照,如《西游记》,这样译入语文化中若是没有相对等地文化背景,就会给译者带来构建源语文化和译入语文化关系地困难.文本效果因接受者地文化背景和阅读期待地不同也会产生完全不一样地结果,只有在译文读者和源语文本读者期待和视野相一致地情况下,译文才能实现原文地功能.这些文学翻译带来地特殊困难,诺德提出以下翻译策略:()文本地意图和形式由译者对原文地理解和翻译而决定,不具有唯一标准;()翻译以目地为导向,参照原文发送者意图,由译者决定译文要实现地功能和翻译策略,是以文献式翻译再现原文信息,还是以工具性翻译发挥与源语文本相似地功能;()译文地文本世界可以是保持源语异国情调,也可以是符合译入语文化;()译者通过分析源语文本,来确定使用意译或直译地方式来完成译语环境中地功能.应用翻译具有很强地信息性和诱导性,提供信息和感化受众是它地主要目地,原文地形式和内容往往都要服从于译文地需要,也要服从于译文地交际功能和目地.在翻译过程中,遇到译入语和源语文化背景差别巨大地情况时,译者会考虑译语读者地期待和文化规约,对译文进行较大幅度地调整和修改,有时是抽象地概括原文地信息,有时是增删补改原文地内容以做到全文地整合,有时甚至将翻译变成写作,以表达原文功能为主要目地.这些应用翻译中常见地手段都与功能翻译理论不谋而合.所以.运用功能翻译理论进行应用型文体地翻译不会存在过多地困难,只要把握好以下几点即可:()注意翻译过程中地文化转换,这里所说地不单单是语言层面地符码转换,而是更宏观层面地原文发送者和译文接受者之间地交际情景下地互动;()根据翻译要求对原文内容和形式做灵活处理.例如,诺德曾举过这样一个例子:一篇德国“海德堡大学”年地校庆宣传册上地翻译,要求译文在一份篇幅有限制地画册上用英、法、西、日等语言与图片一起刊出,由于受到篇幅地限制,这样地译文就要求将校庆活动地信息作为第一考虑对象,以顺应译文读者地阅读期待、达到译文预期地翻译目地.四、诺德地文本分析模式地不足之处但是,在系统学习、查找关于功能翻译理论地过程中,笔者也发现了一些功能翻译理论未能很好解决地问题.首先,诺德地文本分析模式重视译文达到功能上地要求,翻译地整个过程都围绕译文与源语文本展开,对翻译地过程、翻译活动本身、译文产生地影响和意义关注太少.虽然在源语文本分析中地文内和文外因素分析涉及了文化、社会、背景等因素,但是对这些因素地讨论是想得出在这些因素地影响下会产生什么样地译文,并没有关注源语文本本身在这些特定文化和历史背景之下产生地影响,也就不能周全地考虑到译文将产生地影响和意义.这是一种重功能而不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地翻译方式,这样地方式也就导致了译文缺乏科学性和艺术性.诺德在源语文本分析得出功能上是否充分地结论以后,便没有对其进行深究,可见,这样地翻译模式对诗歌、小说、散文等地翻译还尚显不足.其次,诺德地文本分析模式涉及地因素众多,在实际操作中,应用起来颇为繁琐.在文内因素中,除了主题、内容和前提显而易见外,对于词汇、句子结构、超音段特征等因素地分析需要花费较长时间和较大工作量,在逐一分析之后,还要将其各要素统筹比较,顾全个中复杂地关系,才能得出对原文文本地分析结果.非语言因素也是同样地道理.可见,不论是对于译者还是翻译评论者来说,这都是一项对精力和耐力地双重考验.最后,诺德在书中说道,文本地功能在多数情况下都不是单一地,有地文本有其主要功能,但是也需要同时实现其他地次要功能,有地文本还存在若干功能占据同等重要地位地情况.那么,诺德所说地“功能”上地充分又要怎么实现呢?要怎样在实现主要功能地情况下,协调好其他次要功能地关系才算得上“充分”呢?可见,“功能”地实现标准不够清晰,“充分”一词地定义也较为模糊.在运用功能翻译理论进行评论时,诺德所介绍地多少文内和文外因素地实现才能被称之为好地译文呢?这些问题都应该得到更明确地回答,这样,诺德地翻译理论才可以更好地适应翻译实践和批评.参考文献:[] , . : []. : , .[] , .:, , [].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贾文波. 功能翻译理论对应用翻译地启示[]. 上海翻译, , ().[] 骆雯雁. 论诺德文本分析模式对翻译批评地意义[].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 吴文安. 功能翻译理论与文学翻译[].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 张文英,吴非. 解读诺德翻译导向地文本分析模式[].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 ().。
浅析忠诚原则在商贸汉英翻译中的应用
一
、
引 言
随着 中国加入 WT 0,中国与其他 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 也 愈见频 繁 , 如何准确恰 当地做好商 贸类文 本翻译 , 促进商 贸活动顺利开展成为了许多译者不断努力 的方 向。 纵观中国 商 贸翻译的现状 , 从事商贸文本翻译 的大多数为非英语专业 且 没有 商贸知识 背景 的人 士。撇开英语语言功底 的问题不 说, 最值得人担忧的是其翻译的专业性和准确性。 此外 , 由于
( Z h e j i a n g Go n g s h a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 H a n g z h o u 3 1 0 0 1 8 , Ch i n a ) Ab s t r a c t : wi l h he t f r e q u e n t b u s i n e s s c o m m u n i c a i t o n s b e t w e e n C h i n a a n d o t h e r c o u n t r i e s ,b u s i n e s s t r a n s l a t i o n h a s b e c o m e i n c r e a s i n d y
p l e o f f a i t h f u l n e s s i n he t a p p l i c a t i o n o f C h i n e s e - En g l i s h b u s i n e s s t r ns a at l i o n , he t a u ho t r ims a t o p r o mo t e t h e q u a l i y t o f b u s i n e s s t r a n s at l i o n
功能加忠诚——介评克里丝汀·诺德的功能翻译理论
功能加忠诚——介评克里丝汀·诺德的功能翻译理论摘要:诺德的功能翻译理论建立在两大基石之上:功能加忠诚。
功能指的是译文在译语环境中按预定的方式运作的因素;忠诚指的是译者、原文作者、译文接受者及翻译发起者之间的人际关系。
忠诚原则限制了某一原文的译文功能范围,增加了译者与客户之间对翻译任务的商议。
本文先介绍这个看起来似乎矛盾的“功能加忠诚”理论并追溯其起源,然后评论该理论对翻译研究与翻译教学的价值及其局限性。
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功能;忠诚1.序言20世纪70年代以来,德国功能翻译理论蓬勃发展。
其代表人物几乎都是翻译实践者兼在大学翻译培训机构的翻译教师。
功能翻译理论主要以广义上的功能语言学为基础,具有评价与规范意义。
评价意义包括对所处文化情景中翻译功能的鉴定;规范意义是指对未来的专业翻译工作者进行培训,要求他们译出好的(即具有某种功能的)、满足客户需要的译作,并且要求译员寻求充分的论据来保护其译作免受委托者和使用者的不合理批评。
由于语言的障碍,很多德国学者的论著与观点不但无法为非德语读者所熟知,有时甚至引起误解。
诺德(Christiane Nord)是德国翻译研究克里丝汀界的领袖人物,她意识到语言在学术交流中的重要性,于是将其德语著作《翻译中的语篇分析:理论、方法及翻译导向的语篇分析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翻译成英语出版,此书在翻译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之后她再接再励,直接用英语著书,《翻译是一种目的性活动解释功能翻译理论》于1997年问世。
该书全面介绍了德国功能翻译学派的理论,解释这些理论的模糊点及其术语,同时也阐明她本人的功能翻译观点。
诺德深受其老师莱思的文本类型学的影响,十分忠诚于弗米尔的目的论,非常赞赏霍斯-曼特瑞的翻译行为理论;同时也有自己的见解。
她把忠诚原则引入功能主义模式,希望解决翻译中的激进功能主义问题。
忠诚指的是译者、原文作者、译文接受者及翻译发起者之间的人际关系。
诺德宣称,功能主义理论可以涵盖翻译的所有类型,而且对翻译教学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功能加忠诚”理论与中央文献翻译研究
“功能加忠诚”理论与中央文献翻译研究作者:乔拓新来源:《山东青年》2020年第04期摘要:“功能加忠诚”理论是功能主义学派代表人物诺德所提出的翻译原则。
从字面来看,这个原则包含两部分,“功能”和“忠诚”。
“功能”概念是基于德国功能学派的功能,并非诺德的首创;“忠诚”是超越文本关系的,人际关系的忠诚。
将“忠诚”的理念引入德国功能主义,是诺德对于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一大贡献。
本文从“功能加忠诚”翻译理念的概念剖析入手,以《毛泽东选集》英译为例,论证“功能加忠诚”对于中央文献翻译的适用性。
关键词:功能;忠诚;中央文献;翻译一、中央文献翻译贾毓玲(2011)将中央文献定义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著作和讲话,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文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文件以及党和国家其他重要政策文件。
田海龙教授指出:“中央文献对外翻译不仅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工作,而且中央文献对外翻译研究也很有传统,形成了许多有价值的理论和观点,这不仅对中央文献对外翻译实践具有指导意义,而且也丰富着一般的翻译理论”(田海龙,2017)。
中央文献翻译工作不是把外国的政治文献翻译过来供本国人阅读和了解,而是将中国的政治思想和观点等沟通与传播出去,因而其重要性不是普通的政治文本翻译所能比拟的。
中央编译局中央文献翻译部王丽丽处长曾撰文指出:“中央文献翻译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是阐释好中国理论,传递好中国观念。
”(王丽丽,2018)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要增强政治意识、时代意识、历史意识和效果意识,并根据政治文献的特点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同上)。
二、“功能加忠诚”理论功能加忠诚原则是功能主义学派代表人物诺德所提出的翻译原则。
“功能”是基于德国功能学派的功能,“忠诚”则是诺德看到德国功能主义的局限而引入的,“希望解决翻译中的激进功能主义问题”(张美芳,2015: 78)。
功能概念来自德国功能主义学派,其学术思想可追溯至《圣经》的翻译实践中,“在《圣经》翻译过程中,所有译者都注意到,不同的情景要求不同的翻译。
翻译目的论研究综述
翻译目的论研究综述翻译目的论研究综述摘要:翻译目的论是当代德国最具代表性的翻译理论,也是最有影响力的翻译理论。
该理论把翻译目的作为翻译任务的出发点与根本,翻译策略、翻译方法,以及对原作形式与内容的取舍,目标文本的制作都以这个翻译目的为参照。
翻译过程以目的性为指导,以语内语际一致和忠实性为评估手段,这为翻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本文通过对目的论形成发展以及框架体系进行梳理评价,希望读者对该理论有更加客观全面的了解。
关键词:翻译目的论翻译研究评价一、引言纵观翻译学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当代西方翻译理论蓬勃发展,出现了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
从20世纪中叶开始西方翻译理论已经出现了重大突破,翻译理论家们开始从阐释学、结构主义、接受美学、读者反应论等不同角度来研究翻译,于是各种各样的翻译理论应运而生,如卡特福德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奈达的社会符号学翻译理论等。
在众多的翻译理论中,德国功能主义理论派提出的翻译目的论独树一帜,为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
目的论(skopostheorie)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
Skopos是希腊词,意为“目的”,theorie 是德语词,意为“理论”。
目的论是将Skopos概念运用于翻译,认为任何行为都是有目的的,翻译也是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活动,译者应该根据翻译目的来制定翻译策略。
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译文不可能与原文完全保持一致,那么要保留什么改动什么,究竟是创作一个在形式上或在内容上忠实于原文的译文还是创作出一个能满足译人语读者要求的自由译文就要视翻译目的而定了。
翻译目的论基本上属于一种对翻译的外部研究,它将研究焦点从译文与原文的关系转移到译文的预期效果,因此无疑能够弥补传统翻译研究的不足,从而为翻译的多学科探索又增加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
(仲伟合,钟钰:1999)二、目的论的形成与发展目的论首先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卡特琳娜·赖斯(Katharina Rei ss)提出。
诺德“忠诚原则”的伦理解读
际达 到 的功 能 。
译 者考虑到 翻译过 程 中涉 及 到 的两种 文 化及 翻译 理 念 差异 ,从 而把 目的论变 成 了反普 遍 的模式 ;2 )其 引 导译 者推 知并 尊重 信 息发 送者 的交 际意 图,从 而 减 弱了 “ 激进 ” 功能 主义 的规定 性 J 。 因此 , “ 忠诚
o n “Lo y a l t y P r i n c i p l e ”, t h i s pa p e r a i ms t o e x p l a i n t h e p in r c i pl e i n t e r ms o f t r a n s l a t i o n e t h i c s, f o c us i ng
翻译 并 不是 在 这 种 真 空 环 境 中进 行 的 。它 受 到 各
传统忠实 论 的藩 篱 ,转而 以实现 译文 目的/ 功 能 为最 高 追 求 ,却 因 有 译 者 “ 为 达 目的 不 择 手 段 ” 的嫌 疑 引起 了译 界 人 士 对 译 者 主体 性 的 争 论 。针
对 此 ,诺 德 在 功 能原 则 的 基 础 上 增 加 了 “ 忠 诚 原
和 唯 目的论 的长处 ,是对 两者 的中和 。
陷入无法 可解 的困境 中 ) ,而是指 译者有权 根据 翻译 目的采用 与其他 参 与方 期望 不 同的翻译 方法 ,但 是 译 者必须对 他们 做 出合 理 的解 释 。如 果 译 者对 原 文
第3 7卷
第 2期
上 海 理 工 大 学 学报 ( 社会 科 学版 )
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探究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探究
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探究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探究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是当代最有影响力的西方翻译理论之一,它为翻译理论与实践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本文首先综述了翻译目的论的四个发展阶段,接着简述了目的论的三大原则,最后对目的论的成就与不足进行了评价。
标签:翻译目的论;形成;三大原则;评价1. 引言作为当代最具代表性最有影响力的翻译理论之一,目的论兴起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德国。
目的论即skopostheorie。
当代的西方翻译理论百花齐放,从注重文本和语言的微观研究到对探索历史,文化对翻译研究的影响的宏观研究,研究格局多种多样。
而由德国功能派学者提出的翻译目的论摆脱了先前以文本为中心的传统翻译研究,开始将翻译的重点转向了译语的文化方面,更多的关注译文的社会效应和交际功能,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2. 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的形成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大体经历过四个阶段。
首先,凯瑟琳娜?赖斯(Katharina Reiss)最早提出了功能派思想。
此后,她的学生汉斯?威密尔(Hans Vermeer)摆脱了等值论的束缚,提出了功能派的奠基理论:翻译目的论,即skopostheory。
然后在威密尔的目的论基础上,贾斯塔.赫兹.曼塔利(Justa Holz Manttari)进一步发展了功能派理论。
最后,由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克里斯蒂安?诺德(Chiristiane Nord)完善了此翻译理论。
2.1 目的论的起源在其1971年出版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Possibilities and Limitations in Translation Criticism)一书中,赖斯根据行为学的理论首先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
一方面,赖斯以等值理论为基础进行研究,认为理想的译文是原文与译文在内容,交际功能和语言形式上的对等,另一方面,她同时意识到在实际的翻译实践中,因为翻译有特殊的具体要求,即translation brief(有些译本所要实现的某一功能或者目的并不等同于原文),所以这种原文与译文的对等是不可能实现的。
诺德及其功能加忠城理论
因此,有些评论家曾批评功能途径给了译者太大的自由度 ,他们可以按客户的意愿随意处理原文。诺德于是提出功 能加忠诚的模式。在实际操作中,如果译文目的与原文目 的相同,功能加忠诚没什么问题。但是当译文目的与原文 目的不同时,译者该怎么办呢?译者该忠诚于翻译发起人, 还是忠诚于原作者或读者?
4.豪斯·曼特瑞的翻译行为理论
为了避免概念混淆,诺德提议对 意图和功能作基本的区分:“意 图”是从发送者角度定义,而“ 功能”指文本功能,它是由接受 者的期望、需求、已有知识和环 境条件共同决定的。
在弗米尔的目的论框架中,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 因素之一是受众——译文所意指的接受者,他们有 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译文的期待以及交际需求 。每一种翻译都指向一定的受众,因此翻译是在“ 目的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的受众而生产的语篇 ”。弗米尔认为原文只是为目的受众提供部分或全 部信息的源泉。在诺德看来,目的论模式有两个互 相关联的局限性:一点是关于翻译模式的文化专属 性,另一点则关乎译者与原文作者之间的关系。目 的论的要点是“翻译目的决定翻译步骤”,而“目 的”并没有范围的限制。
诺德及其功能加忠诚理论
一,功能派背景及其主要人物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德国功能翻译理论蓬勃发展,诺 德(Christiane Nord)是其领军人物。她的《翻译作为有目 的活动——功能理论阐释》(1997)一书全面介绍德国功能翻 译学派的理论,解释理论术语及其模糊点,同时也阐明作 者的功能翻译观点。该书首先回顾功能翻译理论产生的背 景和形成的过程,详细描述了功能翻译理论的要点及其在 译员培训方面的作用,进而论述功能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 、口译等领域的应用。作者还回应了人们对功能翻译理论( 尤其是对目的论)的批评,并描述了目的论和功能研究途径 的发展前景。
翻译伦理的角度重释诺德的“忠诚”原则
一
业性 的任务” 。提供职业性 服务 的译者是处 于两种文化 的 交界处 , 因此有责任和使命去 协调处理好两 种文化之 间的 差异 , 要避免走 向两个极端。这样 ,y e m的研究使得 翻译伦 理转 向了对 “ 译者伦 理” 的具体研究 。随着西 方 方翻译理 论家对 翻译伦理的深入探讨 , 国翻译学 研究者 ( 我 张南峰 , 20 ; 0 0 吕俊 ,0 1 许钧 ,02等 ) 20 ; 20 也开始关注 翻译 的伦理 问 题。 吕俊教授提 出将 哈贝马斯 的交往 行为理 论引人 翻译 学研究 中, 翻译 伦理学成 为 “ 使 翻译 学的一 个组成 部分 和 研究内容 ” 。他认 为 , 翻译 活动是一 种对话 和交往 , 一 “ 是 种不同文化 问的言语交往行 为 , 这就要求人 们遵守一些 准 则和规范 , 因为是 不 同文 化间 的交往 , 涉及 到的 问题 要更 多 , 复杂 …这 就是说 它更需要 伦理学 的指导 , 更 这是 翻译 活动 自身对伦理学 的需要。 ( ” 吕俊 ,0 122 20 :7 )
智 , 0 ) 翻译本质决定 翻译伦 理观 , 2 5。 0 因此他主 张的翻译 的伦理观就在于在 目的语 的语言和文化中“ ‘ 把 他者 ’ 当作 ‘ 他者 ’ 承认 和接受 ”就是尊重 原作 , 来 , 尊重原作 中的语言 和文化差异。19 9 7年 , 安东尼 . 皮姆 ( n oyP m) A t n y 突破 了 h 之前 翻译伦理观 的抽象 化 , 出版了《 论译者的 伦理》 并首 , 次提 出了“ 译者 的文化间性” 概念。他 认为“ 翻译是一项交 际行为 , 是为某一客 户提 供 的, 针对 既定接 受者的一 项职
收 稿 日期 .09— 5—1 20 0 8
目的论简介
赖斯的主要观点
1、翻译的过程分为分析阶段和再次清源文本的功能。可以 分三步进行:一是确定原文的功能类别(texttype), 看原文主要是信息型文本(informative type)、表情型文本(expressive type)还是运作 型文本(operative type);二是确定文本的体裁 (text variety),看它是不是超越个体(superindividual)的言语或写作行为,如产品说明书、 告示、社会新闻等。文体体裁并不局限于一种语 言和文化,然而它的行文方式和结构形式在不同 语言间可能有很大的差别,因此确定文本体裁对
目的论简介
功能学派的提出
功能学派是德国70年代以来最具影响的翻 译学派,创始人汉斯·费米尔(Hans J. Vermeer)于1978年在《普通翻译理论的框 架》一文中,针对语言学派等各种重形式 的翻译理论的薄弱环节,率先提出重社会 文化及交际功能的翻译目的理论以后,得 到了学术同仁的追随与支持,形成了德国 最有影响的译学流派。其代表人物还有撒 林娜·赖斯(Katharina Reiss)和克里斯蒂 安·诺德(Christiane Nord)。
诺德的主要观点
文本的目的是决定翻译的关键因素,目的 由译者的服务对象——翻译的发起人决定, 目的是翻译发起人旨意的语用内容。诺德 与Vermeer观点的不同之处在于目的只能由 翻译发起人决定,译者无权裁决和改变。 诺德提出了翻译的“忠诚(loyalty)”原则, 忠诚是一个伦理概念,指译者在与他人合 作的翻译活动中的责任心,它超出了对文 本“忠实”的范围。
Vermeer的基本观点
3、根据目的理论的基本观点,在目标文本产生过 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既不是“忠实”、“对等” 理论中所规定的原文,也不是此种原文在原文读 者身上产生的效果或原作者赋予原文的功能,而 是目标文本的功能,这个功能亦即目的,它是根 据翻译发起者(即客户或委托人)的要求来决定 的。客户或委托人要求目标文本达到的目的,又 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目标文本的使用者,即读 者或听者,以及使用者的环境和文化背景。
克里斯蒂安·诺德功能加忠诚原则及其应用
克里斯蒂安·诺德功能加忠诚原则及其应用作者:李佳欣来源:《科学与财富》2019年第19期摘要:克里斯蒂安·诺德认为,在特定语境下,译员必须在满足译文接受者需求的基础上,忠誠于原文作者、译文接受者和发起人等多方关系,平衡多方利益。
本文从中国菜名英译、中国特色政治词汇英译和中国领导人讲话中的古文英译三方面介绍了诺德功能加忠诚原则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并探讨了此原则对翻译实践的重大指导意义。
关键词:克里斯蒂安·诺德;功能加忠诚原则;译文接受者需求;译文功能一、克里斯蒂安·诺德简介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生于1943年,是德国马格德堡理工大学应用语言学和翻译学教授,长期致力于教学与培训。
她集译者、教师、翻译研究者几重身份于一身,是德国功能学派的第二代代表人物,师从德国功能学派第一代翻译理论家卡塔琳娜·莱思(Katharina Reiss)。
1997年,诺德在《翻译中的语篇分析》(Text Analysis in Translation)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功能加忠诚(Function Plus Loyalty)原则,希望解决翻译中的激进功能主义问题(Zhang,2005:61)。
二、功能加忠诚原则概述功能加忠诚是诺德理论的两大基石(Nord,1997)。
功能(function)指译文应满足译文接受者的需求,忠诚指译者必须平衡原文作者、译文接受者和发起人之间的关系,寻求三方共识。
20世纪70年代,功能学派第一代代表人物莱思、弗米尔和霍斯-曼特瑞分别提出“文本类型理论”、“目的论”和“翻译行为”的概念,诺德深受影响。
诺德通过长期的翻译实践和翻译教学实践也深知语言学派追求的对等很难实现,在特定情况下也不需要实现,因此将功能原则作为首要原则。
第一代代表人物也因过度强调译文环境,轻视原文而受到质疑。
于是,诺德提出了功能加忠诚原则,发展了功能学派的翻译理论。
试析电影字幕翻译策略
试析电影字幕翻译策略作者:张栋概要:对电影字幕的翻译应以目的论为理论依据,把电影看做有目的的交际行为。
目的论应用于电影不仅可以使译文效果更佳,翻译更加多样化,并使电影翻译更具有商业价值。
长期以来,在翻译界似乎已达成一种共识:翻译,所追求的就是忠实、通顺。
既然是忠实,就要求译文应与原文无甚差别。
“忠实”成了翻译的最高标准,主张“要把原作的内容确切地完全表达出来,无改变或歪曲的现象,无增添或删削的现象,无遗漏或阉割的现象”弗米尔认为:翻译研究不能单单依靠语言学。
这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翻译并不仅仅是甚至并不主要是语言过程;第二、语言学还没有提出真正针对翻译困难的问题。
因此,他在行动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翻译的目的论。
1 核心概念及中心思想目的论认为,翻译过程中最主要的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
弗米尔将翻译研究从原文中心论的束缚中摆脱出来,认为翻译必须遵循一系列法则。
其中目的法则居于首位。
即“任何翻译行为都是由翻译的目的决定的。
也就是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手段”。
目的论的中心思想是行动皆有目的。
行动者参照实际环境选择一种他认为最合适的方式以求达到预期目标;既然翻译也是一种行动,所以译者也会在翻译目的的指引下。
尽量考虑一切可能有关的因素。
从而决定最合适的行动方式;基于这种对实际情况的描述。
可以得出一条规范性的基本规则:(翻译)行动的目的决定达到的预期目标的策略。
也就是说,译文应对预定的受话者发挥预期的功能。
2 基本原则:2.1 目的原则(skopos rule);目的论认为,所有翻译活动遵循的首要原则是“目的原则”,即翻译应能在译人语情境和文化中,按译入语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
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
2.2 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连贯性(coherence rule)指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intra-textual coherence)的标准,即译文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能够使接受者理解并在译人语文化及使用译文的交际语境中有意义。
从目的论角度研究时政热词翻译
交流从目的论角度研究时政热词翻译翟宁宁 辽宁大学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时政新词应运而生并不断涌现,而时政新词的翻译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同时也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类词汇的翻译往往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
近些年,富有中国特色的时政新词也引起了许多国内外译者的重视。
由此可见,在各国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中,时政新词的翻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如何去做好这类翻译也成为一项值得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目的性;时政热词;翻译目前为止,已有一些学者这此方面做出了非常有用的研究,但还不能起到规范作用,因而时政新词的翻译仍然处于一个不系统的状态。
在这里,我们从目的论着手研究时政热词翻译。
首先要了解目的论的原则:目的论规定所有翻译活动遵循的首要原则是“目的原则”,即翻译应能在译人语情境和文化中按译入语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
翻译行为想要达到的目的,决定了整个翻译行为所采取的方法。
一、连贯性原则连贯性(coherence rule)指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的标准从而使读者觉得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
让接受者理解语义并在目的语文化及其使用的交际语境中产生意义。
二、忠实性原则忠实性原则(fidelity rule)指出原文与译文之间应该保持语际连贯一致(inter-textual coherence)。
这与其他翻译理论所说的忠实于原文意思相当,然而忠实的程度和模式则是由译文的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所决定的。
三、忠诚原则诺德提出了忠诚原则(1oyalty principle)。
她发现目的论有两大不足:首先由于文化模式的差异的存在,导致了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对译文的评价不同。
除此之外,如果译文所要达到的交际目的与原作者的意图恰好刚好相反的话,那么我们则会因为去遵守目的原则而违背了忠实性。
综上所述,这三大原则就是翻译目的论的基本原则。
其中,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都要服从于目的原则,这是目的论的首要原则。
因为时政热词的翻译受众者是全世界人民,尤其是各国政府首脑,所以要以目的论为准则,充分考虑受众者的心理、文化背景以及政治因素,谨慎翻译,否则会引发误会或争论。
诺德及其功能加忠城理论
• 忠诚“使译者双向地忠于源语和目标
语两方面,但不能把它与忠信的概念 混为一谈,因为忠信(Fidelity/ faithfulness)仅仅指向原文与译文的关 系,而忠诚(Loyalty)是人际范畴的概念, 指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本书125 页)。功能加忠诚是诺德的独特的翻译 理论,更确切地说是她的理想。
1.诺德及其功能加忠诚理论
• 诺德的功能翻译观主要受其老师卡塔琳娜· 莱思 (Katharina Reiss)的影响,早年设计了“翻译导 向的语篇分析模式”,目的是“为翻译课堂教学 提供文本分类的标准,为翻译质量评估提供指 引”,后来提出功能加忠诚的翻译理论。她的功 能主义方法论建立在两大基石之上:功能加忠诚。 按诺德的解释,功能指的是使译文在译语环境中 按预定的方式运作的因素;忠诚指的是译者、原 文作者、译文接受者及翻译发起者之间的关系。 忠诚原则限制了译文功能范围,增加了译者与客 户之间对翻译任务的商议。
• 豪斯· 曼特瑞特别强调翻译过程的行为。强 调对行为的参与者(行为发起者、译者、译 文使用者、信息接收者等)和环境条件(时间、 地点、媒介)的分析。她还关注译者在以劳 动分工为特征的社会中的地位。她甚至引 进了生物控制论,试图解释促使作为社会 成分的个人在合作中能够相互适应的条件。 在翻译理论方面,豪斯· 曼特瑞是一位比较 前卫的人物。早在1981年,她在其著作 《翻译行为理论与研究方法》中,几乎不 使用“翻译”一词。在其理论模式中,翻 译被解释为一种“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而 设计的复杂行为”,总称为“翻译行为”。
• 因此,有些评论家曾批评功能途径给了译 者太大的自由度,他们可以按客户的意愿 随意处理原文。诺德于是提出功能加忠诚 的模式。在实际操作中,如果译文目的与 原文目的相同,功能加忠诚没什么问题。 但是当译文目的与原文目的不同时,译者 该怎么办呢?译者该忠诚于翻译发起人,还 是忠诚于原作者或读者?
翻译目的论研究综述
翻译目的论研究综述作者:王军陈诗月来源:《现代交际》2017年第18期摘要:翻译目的论始于20世纪70年代,是现今德国最具有影响力、代表性的翻译理论。
其核心理念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对翻译过程存在决定性作用。
翻译目的与翻译过程中所采用的办法以及对原作品在内容与形式上的选择和译文的转变等息息相关。
在翻译进程当中,以目的为导向,以语内语际相一致和充分性作为评价方式。
在对目的论的起源与拓展以及其理论进行梳理的过程中,突显出其在翻译研究中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翻译研究翻译目的论翻译标准从翻译学的发展进程我们可以发现:现代西方翻译理论迅猛成长,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
从20世纪中叶开始,许多著名的翻译理论家着手从阐释学、接受美学、结构主义以及译文受众反应论等方面进行多方位分析、研究翻译学。
奈达的社会符号学翻译理论、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等多种多样的翻译理论也因此应运而生。
其中由德国功能主义理论派创造的翻译目的论在西方浩瀚的翻译相关理论当中脱颖而出,为翻译实践和研究开拓了新的维度。
目的论(skopostheorie),是由功能主义学派提出的最重要的翻译理论。
skopos一词是希腊语,这一术语通常用来指译文的目的,而theorie一词是德语,有理念、理论之意。
目的论的观点是,“目的”这一概念应纳入翻译活动实践当中,所有的行为都与目的休戚相关,而翻译恰恰是一类有目的的、介于两种文化之间的、具有较强交际性的活动,翻译人员应根据翻译目的来制定相关翻译策略。
在翻译过程中,目的论本质上应归纳为对翻译的外部研究,因此翻译研究的核心从译文与原文两者之间的关联转换到对译文的预期效果,这一转变完善了传统翻译进程的不足之处,并且为翻译综合学科的研究与发展又开阔了探索角度。
(仲伟合,钟钰,1999)一、翻译目的论的形成与发展翻译目的论最开始是由凯特琳娜·赖斯在其1971年出版的《翻译批评的限制与可能性》中提出,并形成相关的早期理论。
简析目的论三大法则及忠诚原则
简析目的论三大法则及忠诚原则聂亚鹏【摘要】20世纪70年代,德国学者提出功能翻译理论,该理论的出现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作为功能派奠基理论的目的论的出现使占主导地位的语言学及侧重形式的翻译理论转为注重功能和社会文化因素的翻译观.本文以实例阐释目的论的核心思想、三大法则之间的关系以及三大法则与忠诚原则之间的关系.【期刊名称】《北方文学(下旬刊)》【年(卷),期】2015(000)006【总页数】2页(P134,136)【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目的论;三大法则;忠诚原则【作者】聂亚鹏【作者单位】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教科文艺134简析目的论三大法则及忠诚原则聂亚鹏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摘要:20 世纪 70 年代 , 德国学者提出功能翻译理论 , 该理论的出现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作为功能派奠基理论的目的论的出现使占主导地位的语言学及侧重形式的翻译理论转为注重功能和社会文化因素的翻译观。
本文以实例阐释目的论的核心思想、三大法则之间的关系以及三大法则与忠诚原则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目的论;三大法则;忠诚原则20世纪 70 年代 , 德国学者提出功能翻译理论,代表人物有凯瑟林娜· 莱斯、汉斯· 费米尔、贾斯塔· 赫兹·曼塔利和克里斯蒂安· 诺德。
该理论实现了翻译理论从静态的语言翻译象征论向动态的功能翻译分析法的转化,为人们探讨翻译理论与实践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一、目的论三大法则概述费米尔于 1978 年在《普通翻译理论框架》一书中首次提出翻译目的论。
以目的论为奠基理论的功能派试图把翻译从原语的奴役中解放出来,从译入者的视角来诠释翻译活动,给德国翻译理论界带来了一场革命,目的论的出现使占主导地位的语言学及侧重形式的翻译理论转为注重功能和社会文化因素的翻译观。
目的论包括三大法则:目的法则、连贯法则、忠实法则。
与传统“等值观”不同 , 目的论注重的不是译文与原文是否对等或译文是否“完美”, 而是强调译文应该在充分领悟原文的基础上 , 以译文预期功能为目的 , 选择最佳处理方法,翻译目的决定翻译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译海论坛#对诺德/忠诚原则0的解读*卞建华(德州学院外语系德州市253023;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市300071)摘要中外译界学者对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代表人物克里斯蒂安#诺德提出的/忠诚原则0众说纷纭,褒贬不一。
本文旨在探讨该原则的基本内涵、各方评述、进而对其合理性和局限性提出作者的观点,并由此引发对原文权威性、规定性和描述性翻译研究的再思考。
关键词忠诚原则合理性局限性原文权威性规定性描述性Abstrac t/Loya lty Pr i nc i ple0put for w ard by Chr i sti ane N o rd has been praised as w e ll as cr i tic i zed by scho larsin the fi e l d of translati on.In t h i s paper,wh ile discussi ng the connotations o f the pri nc i p l e and the var i ous co m-m ents on it,t he au t hor bri ngs forth her own po i nt o f v ie w on t he rati ona lization and li m itati on o f th i s pr i nciple.T he au t hor also offers so m e reflecti ons on the autho rity o f ST as we ll as the re lati onshi p be t w een prescri ptive and descr i pti v e translation stud i es.K ey W ords loyalty pr i nciple rati onalizati on li m itation t he aut hor ity of ST prescr i ptive desc ri ptive1中外学者对/忠诚原则0的评述1989年,诺德(Christiane Nord)将/功能+忠诚原则0(the pri n ciple of function plus loya lty)引入翻译目的论中(Nord1989; c.f No r d1997a: 123f.f及Nord2001b),并在随后的一系列著述中进行反复阐述(Nord,1991:29-39;1992:39 -48;1997:123-128;2001:185-186;195-196;2005)。
中外学者对该原则褒贬不一,众说纷纭,毁誉参半。
论争的焦点集中在/忠诚原则0上。
不少学者对该原则给予肯定和赞扬,如:陈小慰(1995,2000,2004)认为,它大大丰富了翻译目的论,使其更具有科学性和指导性;吴文安(2003)指出,它是对极端激进的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矫正,使该理论更趋完善。
不过,也有不少学者对/忠诚原则0提出了质疑和批评。
如:纽马克指出,该原则虽然对被/废黜王位0的作者发了点慈悲,但依然允许改动权威文本,只是在违背其他参与者期望时作出解释而已,所以还是无法说服他(N e wm ar k,1998:145,参见张南峰,2004:125);图里指出,该原则所包含的规定性使重目的语范式和重源语范式这两种研究方法之间的距离又进一步拉大了,并为此感到遗憾(Tour y,2001:25)。
朱健平(2003)指出,该原则所采取的是一种中庸之道,从只重视目的语的功能理论退了一步,可以看出其中所包含的规定性成分;张美芳(2005)认为,该原则是诺德的理想,听起来很完美,但在实际操作中不容易做到。
比如:如果译文目的与原文目的不同,译者该忠诚于翻译其他参与各方的那一方呢?目的论第一代表人物弗米尔也对该原则提出批评。
他申明,自己也一向认为译者应该交代翻译目的和翻译策略,但这是有文化特殊性的观点;目的论是普通翻译理论,没有文化特殊性,不带有价值判断,不能与道德问题混为一谈;将普通理论应用于实践,自然会受到各种文化规则的限制,但不应把这些限制写入普通理论:每种文化都可能有多种限制,没有理由单单列出必须忠诚这一限制;对一个人忠诚,可能导致对另一个人不忠诚(Ver m eer1996:39,42, 106-108;1996:37;1996:94;参见张南峰, 2004:126)。
张南峰认为(2004:20;125-128),该原则确有可取之处,但它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第19卷3期2006年8月中国科技翻译CH I NESE SC I ENCE&TEC HNOLOGY TRANSLATORS J OURNALV o.l19.No.3Aug.2006*注:本文为德州学院科研立项5德国功能派翻译目的理论研究6(项目批准号:304008)阶段性成果之一。
收稿日期:2005)10)04/33皆准的原则,忠诚并不是唯一的或永远压倒一切的道德原则,它可能跟源自经济、政治、道德等方面的原则相冲突。
因此,把忠诚单独提出来,可能令翻译工作者无所适从。
可以看出,中外学者对/忠诚原则0的评述,虽然不乏真知灼见,但有不少评述是论者基于自身的学术立场,带有一定的片面性;还有一些学者对诺德的/忠诚原则0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误读。
另外,/忠诚原则0本身既有其合理性又的确存在着局限性。
那么,诺德/忠诚原则0的内涵究竟是什么?2/忠诚原则0的内涵/功能+忠诚0原则中的/功能0指的是/使译文对译语文化接受者起作用的目的0;而/忠诚0强调的是/译者应当把翻译交际行为所有参与方的意图和期望都加以考虑0(N ord, 2001)。
/加以考虑0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按照别人期望去做0(因为这样做,如果交际各方期望完全不同,译者就会陷入无法摆脱的困境),而是指译者必须考虑各方的主观意见(sub j e c-ti v e theory),但译者有权按照翻译目的采用与他们期望不同的翻译方法,侧重于原文中某些方面的传译,而忽略另一些方面的特征。
在功能翻译目的理论框架中,译文的功能(目的)是译者决定采取何种策略最重要的标准,译文读者的期待是决定译文功能(目的)的主要因素,而译语文化中的惯例决定译文读者对译文的期待,因此,如果译者对原文做出的改动与译语文化中的惯例不一致,他/她就有责任告诉读者其翻译策略及其原因,而不应当欺骗读者(N ord, 1991)。
如果译者的传译与原文发送者的期望相悖,他/她也有责任向原文发送者解释对原文做了哪些变动,否则就等于误导原文发送者(N ord,1991;2001;Shu ttle w orth&Co w ie,2004: 98)¹。
这种责任就是诺德所谓的忠诚(loya-l ty)。
诺德试图用一种表示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忠诚0概念,代替传统的文本实体(li n-gu istic entity)之间关系的/信0(faithfu l n ess)或/忠实0(fide lity)概念º,在诺德看来,/信0和/忠实0通常只注重原文与译文在语言或风格上的相似性,而不考虑翻译过程中涉及的交际意图(Nord,2001)。
/忠诚原则0的主要内涵如下:1)在翻译这种合作活动中,限定翻译目的范围使得对某一特定原文的翻译行为受到译者对翻译其他参与方责任的限制(忠诚原则)。
如果委托人要求译者对作者、译文读者、或两者都不忠诚,译者应该就此与委托人争论,甚至可以出于道德原因拒绝翻译任务。
2)只要和原作者的交际意图不是相反或不一致,译文预期和实际达到的功能(或不同层次的功能)可以不同于原文预期和实际达到的功能。
(N o rd.2001)诺德(2005)在给笔者的电子邮件中指出,她之所以将忠诚概念引入目的论,是为了解决翻译中文化特殊性问题,对翻译目的的范围加以限制,否则将会有无限多的翻译目的。
诺德认为,译者作为斡旋于两种语言文化间的协调人,对所译作品对翻译行为参与者的影响是负有特殊责任的。
另外,由于在翻译行为中,翻译行为其他参与者一般只了解翻译涉及的两种语言文化中的一种,无法/检验0译文是否符合他们的要求,即:译文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功能,唯有译者才能担此责任»。
诺德强调/忠诚要求译者对译文读者、委托人、原文作者忠诚,最后,但同样重要的一点是:译者要对他/她自己忠诚0 (Nord,2005)在翻译活动中,忠诚是一个道德伦理观念,或曰/职业道德原则0(Nord,2001: 119)。
它决定着译者对其他参与者的责任。
诺德指出,/如果委托人要求的翻译目的与原文作者的目的一样,那就没有必要为忠诚问题担心,而且努力追求-对等.可能就是译者要选择的策略了。
正是在二者的目的不同的情况下,译者才必须考虑如何在这两个观点之间进行-协调.0(Nord,2005)。
此时,一个可能的策略就是将指导译者作出翻译决定的标准/公开0,正如诺德及其丈夫在5圣经6翻译的序言中所作34中国科技翻译19卷¹º»按照诺德的思路,如果译者由于政治、经济、文化或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或特殊的翻译目的,对原文进行改动,而又不对自己的翻译策略作出解释或说明,翻译其他参与者(如:原文发送者和译文读者)会一厢情愿地认为译文就是原文在译语文化中的/替代品0,从而产生某种错觉,认为译文的意图就是原文的意图。
这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翻译其他参与者的一种/蒙蔽0。
相反,如果译者对自己的翻译策略作出了解释或说明,会加强翻译其他参考者对译者的信任,增进他们对翻译策略的理解,会使他们采取一种更加宽容和明智的态度对待译文。
根据Longm an D ictionary of C on te mporary Eng lish的释义,fi deli ty,fait h f u l n ess和l oyalty在某些情况下是被视为同义词的。
但是,在诺德的论述中,l oyalt y与fi delity或f a i thfu l nes s的含义却有着本质的不同。
当然,有时译者本人是原文作者、翻译发起者或译文使用者,这种情况当属例外。
的那样。
换言之,当原语文化与译语文化差别较大,特别是接受者对于理想的译者应该如何翻译有自己的主观想法时,忠诚概念就变得更加重要。
译者在翻译时,可以通过在译序中申明自己的翻译策略、对原文中有歧义的地方作出明确的选择等方式,尽可能协调原文作者意图、翻译发起人的要求以及译文读者的阅读期待,做到对翻译参与各方的忠诚。
3由/忠诚原则0引发的思考3.1关于/原文权威性0的思考以纽马克为代表的语言学派强调原文的权威性,实际上是强调译者应当尊重原文作者的意图,这是无可厚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