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与我国城市饮用水净化技术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给水排水 V o l . 4 1 N o . 1 1 2 0 1 5
白, 百废待兴 。 经过一段恢复期后 , 我国开始了第一 设有自来水厂的城市 个五年计划 的 建 设 , 1 9 5 2 年, 已增加到 8 2个。 当时我国采用的是 “ 向前苏联一边倒 ” 的外交政 策, 第一个五年 计 划 的 重 点 是 在 前 苏 联 援 助 下 进 行 工业建设 , 以钢为 纲 , 执行“ 先生产后生活” 的 政 策, 而城市给水排水设 施 建 设 被 归 入 “ 生 活” 类, 所以与 建国前相比虽发 展 较 快 , 但远远跟不上国民经济发 展的速度 。 大 1 9 4 9 年前全国只有 7 2 个城镇建有自来水厂 , 部分在沿海地区 , 且供水量很小 。 至 1 设有供 9 6 0 年, 城市水厂增至3 水设施的城市已增至 1 7 1 个, 2 6 座; 城市水厂增至 5 年均仅增加 1 1 9 8 0年, 5 4座, 0座。 在“ 一边倒 ” 政 策 指 导 下, 教育界采用前苏联教 聘请前苏联专家 , 按前苏联模式培养 育体制及教材 , 学生 , 所以教育 界 和 工 程 界 学 习 前 苏 联 成 为 那 时 的 主流 。 那时城镇饮用水净化工艺主要是由前苏联引进 即走的 是 一 条 “ 引进 - 消化 - 再创新” 的常规工艺 , 的技术路线 。 建国后 1 共 9 5 0 年制定了第一部供水水质标 准 , / 其中浊度要求小于1 1 1 项, 5m L; 1 9 5 5、 1 9 5 6、 g 生活饮用 1 9 5 9 年曾作了 3 次 修 改 , 1 9 7 6年颁布了《 ( , 有2 其中 水卫生 标 准 》 T J 2 0-7 6) 3 项 水 质 标 准, 浊度要求不高于 5 度 。 — — 提高滤速 先进性 ” 的标志 — 2 . 2 高负荷成为 “ 第一个 五 年 计 划 ( 的口号是“ 多、 1 9 5 2~1 9 5 7) , 快、 好、 省建设社会主义 ” 追求高负荷成为净水技术 发展方向 。 由于 那 时 对 水 质 要 求 不 高 , 为高负荷提 供了发展的可能 。 慢滤池由于滤速很低 , 占地面积大 , 已普遍改为 快滤池 。 引进了前苏联 的 “ 反 粒 度 过 滤” 的 概 念, 采用双 、 向过滤滤池 ( 双 层 和 三 层 滤 料 滤 池 等, AK X 滤 池) / 将滤速提高到 1 0m h 以上 。 引进前苏联的 接 触 凝 聚 技 术 , 采用接触澄清池 ( 上向流接触滤池 ) 可省略混凝和沉淀构筑物 。 提高沉速 2 . 3 减少絮凝时间 、 , 甚 至 更 长。 为 减 一般絮凝时间 为 1 5~2 0m i n 少絮凝时间引进 了 G 提 T 值 控 制 絮 凝 效 果 的 理 论,
水业导航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创新与我国城市饮用水净化技术发展
哈尔滨工业大学 李圭白 梁 恒
DOI:10.13789/j.cnki.wwe1964.2015.0464
创新及技术突破 社会需求是 技 术 发 展 的 动 力 , 将引领技术发展的方向 。 我国社会经济 已 进 入 一 个 新 的 改 革 发 展 时 期 , 创新将成为社会发展的新动力 。 水业工作者在新的 历史时 期 , 以 绿 色、 低 碳、 节 能、 环 保、 可持续发展的 新的重大社会需 求 为 导 向 , 将不断探索自主创新之 路, 以寻求新的技术突破 。 本文将回顾历史中出现的一些重大创新和技术 论述其对 我 国 城 市 饮 用 水 净 化 工 艺 发 展 的 推 突破 , 动作用 , 以及其为我们带来的启示 。 1 建国前国内外城镇饮用水净化技术发展概况 1 . 1 保障城市饮用水生物安全性的重大社会需求 2 0 世纪以前 城 市 居 民 大 多 从 井 水 或 河 流 中 取 城市人口聚集愈来愈多 , 出现 水 。 随着城市的发展 , 了大规模的疾病 流 行 , 包括水介烈性细菌性传染病 ( 霍乱 、 伤寒 、 痢疾 等 ) 的 流 行, 由此提出了保障饮用 水生物安全性的重大需求 。 向城市引水 自 古 有 之 , 不 过 规 模 甚 小。 在 此 基 使居民可以 础上发展出向城 市 居 民 集 中 供 水 管 网 , 饮用到比较清洁 的 水 源 水 , 是城市供水技术的一大 突破 。 它与以氯消毒 为 核 心 的 饮 用 水 净 化 工 艺 一 起 , 控制住了烈性细 菌 性 传 染 病 的 流 行 , 为人类社会的 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2 美国工程院历时半 0 0 0 年, , 年 与3 0多个美国职业工程协会一起评出了2 0世 纪对人类社会影响最大的工程技术成就 2 其中 0项, 城市供水及净化工艺 ( 自来水 ) 名列第四 。 英国著名的 《 焦点 》 杂志邀请该国 1 0 0 名最权威 的专 家 学 者 和 1 评出了世界上最伟大 0 0 0 名 读 者, 的发明 , 飞机 、 汽车 、 电灯 、 电脑 、 印刷 、 收音机等都榜 上有名 , 但位居榜首的竟是抽水马桶 。 中世纪欧洲城市由于人类排泄物及垃圾堆积无 法清除 , 成为城市发展最臭时期 。 在此背景下 , 1 5 9 5
给水排水 V o l . 4 1 N o . 1 1 2 0 1 5

试想如果没有 这 项 发 明 , 城市饮用水净化工艺 可以看出水反冲洗对 将会长期停留在 慢 滤 池 阶 段 , 发展饮用水 净 化 工 艺 的 重 要 意 义 。 不 仅 如 此 , 现今 一切以颗粒材料 过 滤 为 特 征 的 水 处 理 工 艺 , 都是以 反冲洗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 。 但提高滤速后 , 自然过滤后水的浊度过高 , 不能 满足氯消毒的要求 , 向水中投加混凝剂进行混凝 , 使 水中胶体聚集成较大粒子 , 可被滤层去除 , 从而使快 滤池出水浊度显著降低 。 当原水浊度较高时 , 会使快滤池负荷过大 , 影响 其经济性 , 故需 于 滤 前 设 置 沉 淀 池 以 部 分 去 除 水 中 这就是混凝沉淀池 。 的浊质 , 将以上构筑物组合起来 , 形成以下工艺 : 河湖原 — 混合池 — 絮凝池 — 沉淀池 — 快 混凝剂投加 ) 水 —( 滤池 — 氯消毒 — 出水 。 1 . 4 澄清池与气浮池 在立式沉淀池运行中 , 有人发现池中能形成絮体 悬浮层 , 使 净 水 效 果 显 著 提 高, 从 而 研 发 出 澄 清 池。 用机械搅拌驱动方法实现池内泥渣回流以使进水与 之接触 , 称为机械循环澄清池 。 用上向流进水方式 , 使进水与悬浮泥渣层接触 , 称为悬浮泥渣澄清池 。 对于藻类或细微絮体 , 因其在池中沉淀慢 , 沉淀 效果不佳 , 为提高去除浊质效率 , 借鉴选矿中的气浮 向水中释放细微气泡, 使 其 附 着 于 絮 体 上, 能 技术 , 显著提高絮体上浮速度 , 提高固液分离效率 , 称为气 浮净水技术或气浮池 。 在不同水质条 件 下 , 可用澄清池或气浮池替代 形成相应的净水工艺 。 沉淀池与快滤池组合 , 以上为 1 9 4 9年 以 前 国 内 外 城 镇 饮 用 水 净 化 技 术发展的概况 。 那时国内大多数城镇以地下水为水 源, 一般没有水处理设施 , 少数以地面水为水源的城 镇, 主要 采 用 以 “ 储 水 池—慢 滤 池—氯 消 毒 ” 及“ 混 凝 — 沉淀 — 快滤 — 氯消毒 ” 水处理工艺 ; 城镇供水普 及率 很 低 , 自来水主要供给租界区、 富 人 区、 商业区 及部分工厂 。 城镇饮用水净化 2 建国后前三 十 年 ( 1 9 4 9~1 9 7 9) 技术发展 2 . 1 由前苏联引进常规工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我国 1 9 4 9年1 0月1日, 进入了一 个 新 的 发 展 时 期 ; 建 国 初 期, 我国一穷二 2
年英国一位名叫约翰 · 哈林顿的教士发明了第一只 抽水马 桶 , 但由于城市缺乏排水系统而被冷落了 直到 1 2 0 0 多年 , 8 6 5 年伦 敦 将 简 陋 的 城 市 沟 渠 改 造 成正规的排水系统 , 才使抽水马桶开始发挥作用 。 抽水马桶能将 排 泄 物 迅 速 排 出 , 极大地改善了 室内卫生环境 , 并使居室内用水成为可能 , 为城市民 包括高层建筑 ) 奠定了基础 。 居和公共建筑现代化 ( — — 饮用水净化技术的重大突破 1 . 2 氯消毒 — 英国用氯 消 毒 氯消毒起源于 1 8 5 0 年; 1 8 9 7 年, 饮用水来应 对 伤 寒 病 。 而 将 氯 作 为 水 常 规 处 理 工 序, 一般认为是 从 1 比利时将其用于 9 0 2 年 开 始 的, 公共供水 。 氯能 有 效 杀 灭 水 中 的 致 病 细 菌 , 基本控 制住了水介烈性 传 染 病 的 流 行 , 使水的生物安全性 是城镇饮水净化技术的重大突破 。 得到了保障 , 水中的悬浮物及浊质对氯消毒效果有较大的影 需要将水中的悬浮物及 响 。 为提高氯的 消 毒 效 果 , 浊质去除 , 为此 研 发 出 慢 滤 池。为 减 轻 慢 滤 池 的 负 荷, 于慢滤池前设置预沉池 , 水在池中进行自然沉淀 数日 , 可使水中大部分悬浮物和浊质得以去除 。 将氯消毒 、 慢滤池和预沉池三者组合 , 形成了以 下工 艺 : 河 湖 原 水—预 沉 池—慢 滤 池—氯 消 毒— 出水 。 1 . 3 快滤池和混凝沉淀池 / 慢滤池的 负 荷 较 低 , 只有0 这是 . 1~0 . 2m h, 只能用人工的方法将滤层 由于慢滤池滤层 堵 塞 后 , 表面的含泥沙层刮除 1~2c 需停 池 数 日 , 费力费 m, 时; 在较大水厂中一般每座滤池只能每 1~2 月刮沙 这限制了负荷的 提 高 。 但 随 着 城 市 发 展 , 用水 1次, 量愈来愈多 , 慢滤池占地面积愈来愈大 , 已不适应城 市发展的需要 。 用水对滤层进行反冲洗以去除滤层中的积泥是 一项重要发明 , 它在几分钟内就能将滤层中积泥清 除, 使提高滤池负荷成为可能 , 从而发展出快滤池 。
; 出增大 G 值可以减小 T 值 ( 反应时间 ) 为了既减少 研发出各种变梯度( 反应时间又 保 证 反 应 效 果 , G) 的新 型 絮 凝 装 置 , 如回流隔板絮凝池、 折 板 絮 凝 池、 涡流絮凝池等 , 将絮凝时间减少至1 甚 5m i n 以 内, 至1 0m i n 以内 。 引进澄清池 , 可使截留沉速比沉淀池提高一倍 , / 达到 1 沉淀时间减少至 1 . 0 mm s 左右 , . 0h 左 右 。 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和北京自来水公司较早 其规模 地成功在北京设 计 和 应 用 机 械 加 速 澄 清 池 , 全国最大 。 2 . 4 浑水异重流和现代平流沉淀池 哈尔滨工业大学较早系统地阐述了浑水异重流 对沉淀池内水流工况的影响 。 理想沉淀池理论只考 而忽视了泥沙对水的 虑了水对泥沙颗 粒 物 的 作 用 , 故 作用 。 含泥沙的 进 池 浑 水 的 密 度 比 池 内 清 水 大 , 潜入池下部运动 形 成 浑 水 异 重 流 , 这也是沉淀池水 流的基本流态 , 从而对理想沉淀池理论作了补充与 完善 。 按照浑水异重 流 的 特 点 , 指出表面集水的重要 性, 上向流斜板斜管沉淀装置对浑水异重流最适应 , 而下向流和平向流斜板斜管沉淀池则易受浑水异重 流的影响 。 建 国 初 采 用 的 平 流 沉 淀 池, 表面负荷只有 / , 沉淀时 间 2~4h。2 上 0 . 5mm s 0世纪8 0 年 代, 海市政工程设计 研 究 院 设 计 出 浅 而 长 、 大流速的新 型平流沉淀池 , 使浑水异重流的影响得到控制 , 并采 用虹吸连续自动 排 泥 及 与 清 水 池 合 建 的 技 术 措 施 , 在大型水厂中获得成功 , 是一个突破 , 现已成为大型 水厂的主流工艺构筑物 。 2 . 5 斜板斜管沉淀技术 哈真 提 出 了 平 流 池 的 浅 池 理 论 , 即在 1 9 0 4年, 保持同样沉淀效 果 的 条 件 下 , 池深减小数倍可使池 长和沉淀时间相 应 地 减 少 数 倍 , 从而大大降低沉淀 池的建设费用 。 工程界曾作多年努力进行多层沉淀 池工程试验 , 皆因排泥困难而未获成功 。 日本医务工作者博伊科特在 2 0世 纪 6 0 年 代, 用试管进行血沉 测 定 时 , 发现试管倾斜会使沉降加 速 。 水处理工作 者 根 据 这 一 现 象 , 研发出了斜板斜 管沉淀装置 。 斜板斜管沉 淀 装 置 极 大 地 减 小 了 沉 降 距 离 ( 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