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割敷法治疗周围性面瘫106例
“四线二点”针法治疗周围性面瘫116例3页word
“四线二点”针法治疗周围性面瘫116例结果:治愈率82.75%,总有效率96.55%。
结论:“四线二点”针法治疗周围性面瘫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周围性面瘫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又称为“口僻”,简称面瘫。
患者常在睡眠醒来时发现一侧面部肌肉板滞、麻木、瘫痪、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露睛流泪、鼓颊漏气等临床症状,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
由于患者发病后对生活影响较大,对疗效要求比较急切,所以医生有较大压力。
笔者近年来在临床上反复摸索,总结出针刺“四线二点”的方法,常取得满意疗效,现将病例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116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人,男性61例,年龄最大的76岁,最小的7岁,平均年龄为37岁。
女性55例,年龄最大的68岁,最小12岁,平均年龄33岁,其中72例有耳后疼痛,16例舌前2/3味觉减退。
急性期(发病1-7天)83例,静止期(8-15天)21例,恢复期(15天以上)12例,病程最短者1天,最长者45天。
1.2 治疗方法。
取穴:采用针刺“四线二点”的治疗方法。
四线:阳白→鱼腰,太阳→颧髎,迎香→牵正,地仓→颊车。
二点:翳风、合谷。
操作:针刺“四线”腧穴,常规消毒,采用透刺法,急性期采用平补平泻针刺手法,静止期及恢复期采用较强烈的针刺手法。
二点:取穴翳风、合谷,常规消毒,平补平泻手法。
上述穴位10分钟行针一次,每针30分钟,每日一次,10次一疗程,共2疗程,疗程间隔2天。
1.3 疗效标准。
痊愈:临床体征完全消失,患者眼睑闭合自如,口角、鼻唇沟额纹较完全对称,鼓颊不漏气及能吹口哨等,面肌功能正常。
显效:患者眼睑尚不能完全闭合,鼻唇沟、口角不完全对称,面肌功能恢复不完全。
无效:针刺2疗程症状体征无改善。
2 结果116例患者经治疗2疗程后,痊愈96例,显效16例,无效4例,治愈率82.75%,总有效率96.55%。
3 讨论本病发病多因劳作过度,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寒或风热乘虚入中面部经络,致气血瘀阻,经筋失养,失于约束,出现口眼歪斜。
不同取穴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
不同取穴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
杨智慧;吴清明
【期刊名称】《针灸临床杂志》
【年(卷),期】2012(028)009
【摘要】目的:观察局部加循经远道取穴与单纯局部取穴对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将15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分为A、B两组,A组78例采用局部加循经远道取穴针刺治疗;B组72例,单纯局部取穴针刺治疗,治疗1个月后观察两组疗效.结果:A、B两组治疗后Sunnybrook面瘫评定系统(SFGS)评分均有明显的改善(P<0.01),但A 组比B组更优(P<0.05);治愈率A组为84.6%,B组为62.5%.结论:局部加分部循经远道取穴和单纯局部取穴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均有肯定的效果,但前者的疗效更优.【总页数】2页(P19-20)
【作者】杨智慧;吴清明
【作者单位】湖南省中医院,湖南长沙410005;湖南省中医院,湖南长沙410005【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6.6
【相关文献】
1.远端取穴针刺配合药物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疗效观察 [J], 胡洁玲
2.腰三针联合分经辨证取穴配合揿针留针候气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临床研究[J], 池伟东;庄娟娜;吴俊哲;曾东杰
3.腰三针联合分经辨证取穴配合揿针留针候气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临床研究[J], 曹玉华
4.翳风、完骨为主的少阳经取穴针刺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风热证临床研究[J], 谈华龙; 刘自力; 李永芝; 周念
5.电针不同取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0例临床研究 [J], 汤俊;吴文虎;倪卫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电针加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瘫50例
应 更 加全 面 和个 性 化 , 除协 助 医生 完成各 种 治疗 以外 , 重 视 康 复运 透 到表 皮 结 缔组 织 血 管 神经 系统 , 并被组织吸收 , 起 到 治疗 作 用 l l 动, l 积 极 宣传 康 复锻 炼 的有关 知 识 , 使 患 者尽 可 能在疾 病 的早 期 得 隔 姜灸 能很 好 地 调节 胃肠 功 能 , 改善 免疫 功 能 等口 。本 法选 用 内膝 到有效 的治 疗 。 本 研究 表 明。 配合 隔姜灸 治疗 后使 保守 治疗 的效 果 眼、 犊 鼻位 于 髌 韧带 内 、 外侧 凹陷 处 , 艾 灸 两 穴 皆 可透 达 膝 关 节腔 有 明显 提高 , 可 明显减 轻关 节 的损害 , 促进 康 复 , 提 高生 活质 量 。 内 ,疏 通 关 节腔 内经气 作用 强 烈 ,同时又 有较 强 的 利水 消 肿 的功 参 考文 献
周 围性 面瘫 又 称周 围性 面神 经麻 痹 , 是 临床 上 的 常见 病 、 多 发 4 典 型病 例 病。 笔者 自 2 0 1 1 年 l 2月~ 2 0 1 3 年 1 2月运 用 电针加 穴位 注射 ( 野木 王某 某 , 男4 0岁 、 机关干部, 2 0 1 2年 l 2月 1 O 初诊 , 自述 五天 左 侧 口角 漏水 , 再 照镜 子 发现 左侧 口眼歪 斜 。 由于 瓜 注 射液 + 维生 素 B : ) 治疗 5 0 例, 取 得 了显著 效果 。现 报道 如下 。 前 晨起 漱 口时 ,
针灸配合穴位贴敷治疗面神经麻痹60例
C h i n e s e J o u m ̄ o f C l i n i e  ̄R e s e a r c h, A u g u s t 2 0 1 4 , Vo 1 . 2 7, N o . 8
针 灸 配合 穴 位 贴 敷 治 疗 面神 经 麻 痹 6 O例
俞、 血海 ; 肾亏 虚型加 太溪 、 肾俞 、 太冲 ; 气 血不 足型 加
足三 里 。蹙 额 、 皱眉、 闭 目困难 加 攒 竹 、 丝 竹孑 L 、 瞳 子
中, 男4 0例 , 女2 0例 ; 年 龄 5~6 8岁 , 平均 ( 4 2 . 1 2±
1 5 . 6 3 ) 岁; 病程 2~1 5 d , 平均( 6 . 9 2±1 . 7 1 ) d 。两 组 患者 性 别 、 年龄、 病程 等基本情 况相似 ( P均 > 0 . 0 5 ) ; 两组 治疗 前 的 面神 经功 能 ( H o u s e . B r a c k m a n n ,
H B) 分 级… 量表 及 面部 残疾 指 数 ( F D I ) 评 分 量
表 等 比较 差异详 见
表 1 、 2
表 1 两 组 面神 经 麻 痹 患 者 一 般 资 料 比较 ( n =6 0 )
髂、 鱼腰 ; 人 中沟 歪 斜 者加 水 沟 ; 鼻 唇 沟 变浅 加 迎 香 ; 颏 唇沟 歪斜 加 承浆 。操 作 : 毫针 刺 , 发 病初 期 病 情 不
王 克发 . 方兴德 【 摘要 】 目的 寻找治疗特发性面神 经麻痹 的最好 方法 。方 法 将1 2 0例患 者 以就诊顺 序随机分 为
观察组与对照组各 6 O例 。观察组采用针刺 加中药外敷治疗 ; 对照组采用单 纯针刺治疗 。采用神经功 能分 级 ( HB ) 量表 、 面部残疾指数 [ F D I , 由躯体功能评分 ( F D I P ) 和社 会功 能评分 ( F D I S ) 组成] 评分 量表 等指标 , 分
中药腧穴外敷结合针灸治疗面瘫临床分析
中药腧穴外敷结合针灸治疗面瘫临床分析目的:研究和分析中药腧穴外敷结合针灸治疗面瘫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本次临床治疗研究主要选取了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58例面瘫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效果的分析,对58例面瘫患者采用中药腧穴外敷结合针灸的方法治疗。
结果:在58例面瘫患者中,治愈的患者为47例,占总患者数量的81.03%,好转的患者为11例,占总患者数量的18.97%,治疗无效的患者为0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100%。
同时,患者的治疗期间,并没有其他的并发症状。
结论:中药腧穴外敷结合针灸治疗面瘫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患者的疾病缓解情况较为显著,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广泛推广和应用。
标签:中药腧穴外敷;针灸治疗;面瘫面瘫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点的常见疾病,患者通常具有口眼歪斜等临床表现。
面瘫不受到年龄的限制,患者发病后,甚至连闭眼、抬眉等基本的动作都无法完成。
为了更好的研究面瘫的治疗方式,本次临床治疗研究主要选取了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58例面瘫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效果的分析,采用中药腧穴外敷结合针灸治疗面瘫,希望能够对面瘫的治疗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和借鉴意义。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次临床治疗研究主要选取了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58例面瘫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效果的分析。
在58例面瘫患者中,男36例,女22例,年龄最大的患者为72岁,年龄最小的患者为27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3.26±3.71)岁。
发病时间在2-6日的患者为42例,发病时间在7日以上的患者为16例。
1.2 治疗方法1.2.1 腧穴外敷治疗方法采用生马钱子和白芷,按照5:3的剂量进行加工,呈粉末状。
香油调敷翳风、下关腧穴,每个穴位用量为1g,1次/日。
7日为一个疗程。
1.2.2 针灸治疗方法以患者的手足阳明经为主,手足少阳经和太阳经为辅,局部取穴和循经远取相结合。
治疗面瘫的割治疗法(铍针疗法)
治疗面瘫的割治疗法(铍针疗法)方法(1)常规消毒后,用刀划破患侧口腔粘膜,长约1~1.5cm,深0.1~0.3cm,用压舌板刮血,并用手指挤压按摩患侧,然后用5%盐水棉球放白糖敷贴切口处,每日或隔2~3日一次。
割治部位:上部病变(额肌、眼肌)割后部——大臼齿处粘膜;中部病变(眼下、鼻旁、上唇)割中部——小臼齿处粘膜;下部病变(口角及下唇)割前部及前上、前下部——口角上下齿粘膜;张口时下唇歪割前下部——下门齿处粘膜;新病患者割硬块、麻木区。
方法(2)割治前先让患者张口,用2%碘酒、75%酒精消毒患侧颊部粘膜,然后,用手术刀片在患侧颊部距口角约4cm处,做纵行切口约1cm长,2mm深,放出少量瘀血,用消毒干棉球消毒后,嘱患者闭口,禁食2~3小时,保持口腔卫生,防止感染,5~7天割治1次。
方法(3)部位在患侧的口腔粘膜齿咬线上下距口角约1寸(同身寸)处,可触及结节。
初发者,一般似枣大小,个别病例或发病时间较长者,可呈条索状或片状结节。
其外观,初发者多呈暗红色,病程长者可变为青紫色、苍灰色,也有部分病例结节和颜色变化不明显,若面神经炎痊愈,其结节和外观颜色逐渐消失。
患者张口,观察和触及结节后,以75%的酒精棉球局部消毒,不需麻醉。
术者用一手将颊粘膜外翻,以一指在面颊外侧抵住,一手持刀,以结节为中心采取“+”字或“#”字型切口,长度和宽度以不超过结节大小为度,一般在1cm左右,深度一般为2~4mm,以快刀、一刀为准;尔后,术者一手持压舌板于颊粘膜,另一手平放于面颊部,相对挤压,从面颊各个方向朝切口处刮动,如此重复多次。
其目的是将面颊部瘀血从切口挤出,瘀血排出越干净越好。
割治后,切口不作缝合处理,可以在切口上放少许细白糖,再用敷料压迫数分钟即可。
割治后,如眼裂扩大恢复不满意者,可在患侧上唇粘膜上外方触摸是否有结节,若有,可行上法割治,效果较好。
透穴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286例
透穴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286例宋占德;扬玉红【摘要】目的:观察针刺透穴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疗效.方法:对286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辨证施治,初期采用浅刺透穴,手法以泻为主;恢复期采用浅刺透穴,手法以补为主并加艾灸.针灸治疗,1次/d,留针30 min/次,10天为1个疗程.结果:针刺透穴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总有效率为99.31%.%Objective:To observe the point acupuncturc trcatment of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through clinical reliabilify.Methods:286 cases patients of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by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the initial treatment by use of light pierced hole,the main approach to diarrhea;recovery hole pierced by light,the main way to complement and Moxibustion.1/d,the needle 30 min/time,10 days for a course of treatment.Results:218 cases recovered,accounting for76.23%;improvement in 66 cases,accounting for 23.08% ;healed in 2 cases,accounting for 0.69%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99.31%.Conclusion:Acupuncture point treatment of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through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9.31%.【期刊名称】《西部中医药》【年(卷),期】2011(024)005【总页数】2页(P52-53)【关键词】面瘫;透穴治疗;疗效观察【作者】宋占德;扬玉红【作者单位】康县中医医院康复理疗科,甘肃,康县,746500;康县中医医院康复理疗科,甘肃,康县,746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5.12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亦称“面瘫”,为颅面神经病变中最为常见的疾病。
穴位埋线治疗面瘫(周围性面神经麻痹)100例
2.2 典型病例
李 某, 男, 48 岁, 2016 年4 月12 日 来 我 院 中 医 针 灸 科 就 诊, 2 天 前 外 出 回 家 突 感 左 耳 后 疼 痛 难 忍, 家人发现其口
1.2 方法
眼 歪 斜。 症 状: 左 眼 闭 合 不 全, 左 额 抬 纹 肌 消 失, 鼻唇沟变 浅, 口 角 倾 向 健 侧, 吃 饭 嘴 爵 不 利, 舌 淡 紫 滑, 脉 细。 血压 110/70 毫 米 汞 柱, 颅 脑 CT 正 常。 平 素 身 体 健 康, 无其他病 史, 诊 断 涡 僻 病9 面 神 经 炎, 辨 证: 风 寒 外 侵, 脉 络 阻 滞。 治 则: 祛 风 散 寒, 温 通 经 络。 方 剂: 牵 正 散 加 减。 ( 1)选 患 侧 面 部 穴 位: 阳 白、 迎 香、 下 关、 颊 车、 地 仓 常 规 消 毒, 按上述的 操 作 将 线 埋 在 面 部 的 穴 位 里。 共 埋 一 次; ( 2)牵 正 散 加 减: 全 蝎10 克、 僵 蚕10 克、 制 白 附 子10 克、 防 风10 克、 桂 枝10 克、 羌 活10 克、 荆 芥10 克、 生 姜 三 片 上 述 草 药 水 浸 泡30 分 钟 后 用 文 火10 分 钟 煎 服, 一 日2 次, 每 次 约180ml 内 服, 共 服10 天, 痊 愈。 嘱 其: 注 意 避 免 劳 累、 着 凉、 受 风。 半年后随 访未复发。 现 代 医 学 认 为 本 病 确 切 病 因 尚 不 清 楚, 一般认为可能 是局部神经血管感受风寒而发生痉挛导致该神经组织缺 血、 水肿受压、 局部经络瘀滞、 经脉失养所致 [2] 。 并可能于某 种 病 毒 感 染 有 关, 致 面 部 神 经 鞘 膜 发 生 炎 症 水 肿, 造成血 液循环障碍, 局部缺血, 从而使面神经发生麻痹; 祖国医学 认为: 本病发病机理主要是由于正气素弱, 血流不畅, 致面 部脉络空虚, 卫阳不固, 寒邪外侵, 使阳明、 少阳、 太阳经筋 脉络而发生一侧面部气血不和, 络脉失养, 肌肉松弛不收, 致使面部络脉失去平衡 [3] 。 病侧肌肉歪向健侧, 形成口眼歪 斜。 埋线可增加穴位刺激时间, 治疗时间间隔长, 可减少患 者就医次数, 增强患者依从性, 效果明显; 结合临床辨证论 证 运 用 牵 正 散 加 减, 对 症 治 疗, 疗 效 可 靠, 操 作 性 强, 值得 推广。
针灸推拿中药外敷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
针灸推拿中药外敷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讨在周围性面瘫患者治疗中应用针灸推拿中药外敷治疗取得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6年7月在医院接受治疗的9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入选患者应用随机均分法进行分组,其中45例患者应用针灸推拿法进行治疗,命名为对照组;另外的45例患者应用针灸推拿联合中药外敷,命名为研究组,对比两组患者经治疗的取得的临床效果。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口角歪斜恢复、额纹消失恢复、舌味觉消失恢复所需时间短;临床疗效高,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周围性面瘫患者治疗中应用针灸推拿中药外敷治疗有助于快速改善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提高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针灸推拿;中药外敷;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周围性面瘫作为临床上常见的一类疾病,由于面部茎乳突孔内的面神经出现非特异性炎症,出现一系列的面部神经麻痹症状,典型的临床症状是口角歪斜,不能完成正常的鼓嘴、闭眼、抬眉等动作。
发病后需临床及时给与对症治疗,否则可能引发一系列的后遗症,炎症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
本次研究选取2014年5月-2016年7月在医院接受治疗的9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探讨在周围性面瘫患者治疗中应用针灸推拿中药外敷治疗取得的临床效果,现具体阐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研究选取2014年5月-2016年7月在医院接受治疗的9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入选患者应用随机均分法进行分组,其中对照组的45例患者中男23例,女22例,年龄在20~64岁,平均年龄(42.56±3.25)岁;病程在2d~12d,平均病程(7.52±0.52)d;发生在左侧19例,右侧26例。
研究组的45例患者中男22例,女23例,年龄在20~65岁,平均年龄(42.82±3.28)岁;病程在2d~12d,平均病程(7.68±0.54)d;发生在左侧20例,右侧2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和面瘫位置等基本资料相仿,具有比较意义。
董氏奇穴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董氏奇穴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发布者::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发布时间::2015-07-15 09:19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又叫Bell麻痹),是指茎乳突孔内面神经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所致的急性周围性面瘫。
本病任何年龄都可发生,好发于20~40岁,男性多于女性。
任何季节均可发病,但以春,秋两季发病最高。
属于中医“中风”,“卒口僻”,“口眼歪斜”范畴。
笔者导师临床善用“董氏奇穴”配合中药辨证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采取分期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病人均为门诊病人。
均符合《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标准》中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诊断标准。
年龄最小20岁,最大61岁,平均年龄35岁。
均为初次患病就诊,中枢性面瘫未纳入其中。
治疗方法:主穴定位董氏奇穴侧三里(在膝眼下3寸,向外横开1寸5分),侧下三里(侧三里穴直下2寸),火主穴,即上太冲(当第一跖骨与第二跖骨连接部之直前陷中取穴,位于太冲穴上5分),灵骨穴(在手背拇指与食指叉骨间,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结合处,合谷穴上5分)。
操作方法:穴位常规消毒后,董氏奇穴之侧三里、侧下三里、火主穴、灵骨穴均采用毫针直刺,根据患者形体胖瘦不同,针深1.0~1.5寸,急性期行捻转泻法,恢复期行平补平泻手法,后遗症期行补法,留针时间均为30至50分钟。
中药以牵正散加减,牵正散主药:白附子10g、全蝎10g、白僵蚕10g。
根据病程长短分为三期:发病一周内属于急性期(发病1~7天),一周到一个月属于恢复期(8天~30天),一个月以上属于后遗症期。
急性期:病邪初袭机体,停留于表,此时面神经正处于水肿和炎症时期,治则以疏风通经活络,牵正散合疏风散加减,药物组成(白附子、全蝎、白僵蚕、蜈蚣、蝉衣、防风、土鳖虫、牛蒡子、板蓝根、茅根、芦根)。
董氏奇穴取健侧,不刺激面部穴位。
恢复期:此期表邪入里,邪正相争,郁而化火,阻滞经络,病变在面部经脉不通,治以活血化淤,清热通络,牵正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药物组成(白附子、全蝎、白僵蚕、蜈蚣、桃仁、红花、生地、赤芍、当归、川芎)。
中药外敷治疗周围性面瘫32例
张 俊 利
( 内 蒙 古 医 科大 学 附 属 人民 医 院中 西 医 结 合科 , 内 蒙 古 呼 和 浩 特 0 1 0 0 2 0 ) 关键词 : 周 围性 面瘫 ; 中药外敷 ; 临床 疗效
中 图分 类 号 : R 7 4 5 . 1 2 文 献 标 识 码 : D 文章编号 : 1 0 0 6— 9 7 8 X( 2 0 1 4 ) 0 1 — 0 0 0 5 —0 1
周 围性面瘫是指周 围性 面神经炎所 致 的面瘫 , 外 伤性 面瘫 亦在其 中。中医称本病 为 “ 口眼 喁斜 ” , 属 中风 病范 畴… , 认 为 是 由于各种原 因导 致积损 正 衰 , 风邪 引痰 乘虚 侵袭 阳 明、 少阳 经络 , 阻于络道 , 从而 出现一侧面肌纵缓不收 , 口眼歪斜 , 目不能 合, 甚则 口角流涎 , 语言不利 等症状 。笔 者在 临床实践 中 , 采 用 中药外敷治疗本病 , 疗效满 意 , 现报道如下 。
中 医外 治 杂 志
2 0 1 4年 2月第 2 3卷 第 1期
・
5・
政策保障和 法律依 据 存在 缺失 。我们 相 信 , 随着 社 会 的发 展, 这些 问题将会逐 一解 决 。在 “ 治未 病” 思 想指 导下 , 作 为一 种“ 绿色 ・ 健康 ” 治疗方法的 中医外治法 , 凭借 中医学独 特的理 论支持 , 在防治亚健 康方面必然会 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 用 。
1 3 0 7—1 3 0 8 .
亚健康 临床观察 [ J ] . 河北 中医, 2 0 1 2 , 3 4 ( 3 ) : 4 0 1 — 4 0 2 . [ 9 ] 张秀玲 , 祝 倩. 五行音乐疗 法对特种 人群亚健 康的治疗 效果评价 [ J ] . 健康 教 育与 健康 促 进 , 2 0 1 0, 5( 3 ) : 1 8 5—
透穴法穴位埋线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观察
透穴法穴位埋线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观察发表时间:2016-05-22T15:54:52.813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2月第4期作者:汤希雄[导读] 甘肃省民勤县中医院周围性面瘫是一种临床常见症,因患者的体质差,发病程度重及治疗不及时或治疗失当。
汤希雄(甘肃省民勤县中医院甘肃民勤 733300)【摘要】目的:观察透穴法穴位埋线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08年以来运用透穴法穴位埋线疗法和常规针刺疗法治疗的126例顽固性面瘫患者,将顽固性面瘫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即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3例,治疗组63例用透穴法穴位埋线法,对照组63例用常规针刺疗法。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6.8%,治愈率77.8%,对照组总有效率85.7%,治愈率47.6%,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透穴法穴位埋线治疗顽固性面瘫有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顽固性面瘫;埋线疗法;透穴法【中图分类号】R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4-0326-02 周围性面瘫是一种临床常见症,因患者的体质差,发病程度重及治疗不及时或治疗失当,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部分患者经治疗后仍会有各种不同的遗留症状,如口角 斜、额纹浅或消失,面部肌肉松弛,眼睑闭合不全,鳄鱼泪等,称之为顽固性面瘫[1]。
笔者自2008年以来运用透穴法穴位埋线疗法和常规针刺疗法对126例顽固性面瘫患者进行分组治疗,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所有126例患者均来自本院针灸康复科,均符合《中医内科疾病诊疗规范》中面瘫的诊断标准。
纳入标准:(a) 病程≥3个月;(b) 年龄15~70岁;(c) 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a) 不符合面瘫的诊断标准;(b) 周围性面瘫继发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腮腺炎以及脑血管意外等疾病的患者;(c) 没有坚持按规定治疗计划进行治疗的患者;(d) 有心、脑血管疾病病史者,糖尿病患者,原发性肝、肾、肺和(或)造血系统疾病患者以及精神疾病患者。
穴位割治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
穴位割治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穴位割治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
方法予本院研制秘方中药物对625例周围性面瘫患者进行穴位割治,并对其临床效果进行分析。
结果本疗法治疗性面瘫总有效率达98%以上。
结论穴位割治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满意。
【关键词】穴位割治;周围性面瘫周围性面瘫是临床最常见的面肌麻痹,表现为同侧面部所有表情肌的弛缓性瘫痪,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形体美容与咀嚼功能。
为了尽快控制症状,最大限度的恢复面神经功能,降低残损,本院自1996年起采用穴位割治法治疗周围性面瘫625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1996年8月至2009年4月来我院门诊治疗的周围性面瘫患者共625例,男352例,女273例,年龄最小3岁,最大82岁,平均45岁,病程最短16 h,最长六个月。
1.2 诊断标准临床诊断均符合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耳鼻咽喉科学》第5版周围性面瘫诊断标准。
[1]即病侧面部表情运动丧失,额纹消失,不能皱眉与闭目,鼻唇沟变浅,口角向健侧歪斜,讲话、微笑或露齿动作更加明显,进食或漱口有口角漏液现象。
1.3 治疗方法取麝香20 g,蜈蚣20 g,僵蚕20 g,白花蛇20 g,马钱子10 g,斑蝥10 g,混合细研成沫,入瓶备用。
取阳白,太阳,颧鸟,颊车,迎香,地仓,下关,翳风等穴位,口角歪斜严重者加人中穴,用无菌刀片在上述各穴位上攒刺,以少许渗血为度,取药粉约5 g于各穴位上,于小片追风膏贴敷,每周换药1次,4周为一疗程。
2 疗效观察2.1 疗效判断标准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拟定[2]。
痊愈:面瘫症状消失,额面部表情功能完全恢复。
显效:面瘫症状基本消失,面部肌肉功能基本恢复。
无效:症状与体征无改善。
2.2 治疗结果625例患者经过4周的治疗,治愈594例,占95%;显效25例,占4%;无效6例,占1%;总有效率为99%。
经过6个月的随访,显效25例已基本治愈,未愈6例的面神经功能也达到了Ⅲ级以上。
不同取穴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
不同取穴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杨智慧;吴清明【摘要】目的:观察局部加循经远道取穴与单纯局部取穴对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将15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分为A、B两组,A组78例采用局部加循经远道取穴针刺治疗;B组72例,单纯局部取穴针刺治疗,治疗1个月后观察两组疗效.结果:A、B两组治疗后Sunnybrook面瘫评定系统(SFGS)评分均有明显的改善(P<0.01),但A 组比B组更优(P<0.05);治愈率A组为84.6%,B组为62.5%.结论:局部加分部循经远道取穴和单纯局部取穴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均有肯定的效果,但前者的疗效更优.【期刊名称】《针灸临床杂志》【年(卷),期】2012(028)009【总页数】2页(P19-20)【关键词】周围性面瘫;局部取穴;循经远道取穴;临床疗效【作者】杨智慧;吴清明【作者单位】湖南省中医院,湖南长沙410005;湖南省中医院,湖南长沙4100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6.6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150例患者均来自我院针灸科门诊与住院部,病程最短1天,最长7天,面神经功能分级达V级(含V级)以上,分为A组(局部加循经远道取穴针刺)78例,B组(单纯局部取穴针刺)72例。
各组年龄、病程等比较无差异(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s)例) 性别(例) 部位(例) 分级(例)组别数年龄(岁) 病程(天男女左右Ⅴ级Ⅵ级A组78 31.73 ±3.35 5.32 ±1.01 40 38 39 39 38 40 B 组72 33.56 ±3.21 5.33 ±1.21 38 34 36 36 39 331.2 诊断、分级标准1.2.1 诊断标准参照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神经病学》[1]中周围性面瘫的诊断标准,主要为病侧面部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不能皱额蹙眉,眼裂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闭眼时眼球向上外方转动,显露白色巩膜,称为Bell征;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偏向健侧,口轮匝肌瘫痪,鼓气或吹口哨漏气,颊肌瘫痪,食物滞留于病侧齿颊间。
穴位透刺配合电针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
穴位透刺配合电针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摘要】目的:针对穴位透刺配合电针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予以观察研究。
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平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的针刺治疗法,观察组患者实施穴位透刺次配合电针法,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
结果: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穴位透刺配合电针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显著,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小,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穴位透刺;电针法;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5-0322-01周围性面是由面神经管内面神经的非特异性炎症所引发的周围性面肌瘫痪,临床医学又称之为Bell麻痹或面神经炎,常见临床症状为口眼歪斜,对于闭眼、抬眉,鼓嘴等简单动作无法完成,是临床上常见且病发率较高的一种疾病。
严重者甚至会出现听觉、味觉消失或减退等情况,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穴位透刺次配合电针法在临床中的应用逐渐广泛,且临床疗效较为显著。
本文主要针对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19~69岁,平均年龄为33.2±19.7岁,病程3~8天,平均病程为5.2±1.7天。
患者均符合《面神经麻痹》中Bell麻痹的诊断标准[1]:①突发口眼向一侧歪斜,眼裂变大,一侧面部肌肉板滞、麻木、瘫痪、额纹消失,露睛流泪,鼻唇沟变浅。
口角下垂歪向健侧,病侧不能皱眉、闭目、露齿、鼓颊等;②并排除因颅脑外伤、腮腺病变、脑干等疾病引起的面瘫情况。
将所有患者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的一般资料对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故具可比性。
割治贴药按摩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89例治疗体会
割治贴药按摩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89例治疗体会发表时间:2014-03-19T13:53:18.200Z 来源:《河南中医》2013年10月第2期供稿作者:高寒琦1景丽2闫志勇3王绍宏4[导读]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
高寒琦1景丽2闫志勇3王绍宏4(1邯郸市第二医院副院长河北邯郸056000;2邯郸市中心医院河北邯郸056000;3邯郸市第一医院河北邯郸056000;4河北省武安市第一人民医院河北武安056300)【摘要】目的:探讨割治贴药按摩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178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2组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89例给予割治贴药按摩综合治疗;对照组89例给予普通针灸治疗。
经治疗后,据面神经功能评分判定康复情况。
结果:治疗组愈显率为91.01%,总有效率为98.88%;对照组愈显率为74.16%,总有效率为89.89%。
2组痊愈率、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结论:割治贴药按摩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方法高效。
【关键词】割治;贴药;按摩;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综合治疗【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5028(2013)10-0492-02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
面神经麻痹亦称面神经炎、贝尔氏麻痹,中医称“面瘫”,俗称“歪嘴巴”、“吊线风”等。
2007.01~2007.12,我们运用割治贴药按摩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89例,结果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178例均为我院患者,治疗组89例,其中男57例,女32例;年龄19~65岁;病程最短6小时,最长4个月。
对照组89例,其中男42例,女47例;年龄22~57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4个月。
1.2诊断标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确定诊断标准。
穴位分组交替针刺、中药外搽治疗面瘫32例
穴位分组交替针刺、中药外搽治疗面瘫32例
阎满堂
【期刊名称】《中医外治杂志》
【年(卷),期】2001(010)003
【摘要】@@ 因非化脓性炎症所致的面神经麻痹,又称倍耳麻痹.近几年来,笔者采用穴位分组交替针刺、中药外搽治疗面瘫32例,疗效显著,兹报道如下.rn1一般资料
【总页数】1页(P56-56)
【作者】阎满堂
【作者单位】湖南省石门县蒙泉医院,湖南石门,41530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5.12
【相关文献】
1.针刺加翳风穴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观察 [J], 陈章妹
2.针刺及中药穴位贴敷等法治疗周围性面瘫112例 [J], 黄琳娜;安军明
3.中药、针刺联合穴位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分析 [J], 李先晓;崔春风
4.穴位针刺联合穴位敷贴治疗面瘫的临床护理观察 [J], 夏丹娟
5.针刺翳风穴结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 [J], 汪旭东;何晓玲;何学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药物外敷特定穴治疗顽固性面瘫98例
药物外敷特定穴治疗顽固性面瘫98例周国香;单人定【摘要】@@ 顽固性面瘫一般是由于急性面瘫(即急性发作的周围性面瘫)治疗不当或久治迁延不愈而成,在针灸科为常见病,目前临床多采用针灸、按摩、理疗等治疗方法,疗效欠佳.我科近几年采用药物外敷特定穴治疗顽固性面瘫98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期刊名称】《光明中医》【年(卷),期】2011(026)006【总页数】1页(P1191-1191)【关键词】药物外敷;特定穴;顽固性面瘫【作者】周国香;单人定【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洪都中医院针灸科,南昌,330008;江西省南昌市洪都中医院针灸科,南昌,330008【正文语种】中文顽固性面瘫一般是由于急性面瘫(即急性发作的周围性面瘫)治疗不当或久治迁延不愈而成,在针灸科为常见病,目前临床多采用针灸、按摩、理疗等治疗方法,疗效欠佳。
我科近几年采用药物外敷特定穴治疗顽固性面瘫98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98例患者中,男性38例,女性60例,年龄最大的为65岁,最小的19岁,其中以25~60岁居多,可见于任何职业人员,临床表现为发病的时间较长,一侧眼睛闭合不全或眼睑下垂,嘴角向一侧歪斜,眼睛闭合力度欠佳。
一侧额横纹消失难以完成吹口哨的动作。
2 治疗方法2.1 药物组成生马钱子6g,白附子9g,川芎6g,生川乌 9g,蜈蚣 3g,肥知母6g,生胆南星 9g,赤芍 9g,天花粉10g。
以上药物按比例取药20等份,其中马钱子烘干,单独干燥粉碎,过九号筛,制成均匀的无颗粒粉剂使用,其余药物分别切碎,取麻油2500g加热,将以上药物炸至焦黄色,去渣、滤过、留油液备用,油液中加入白蜡6000g溶化,倾入容器中,待温度降至40℃左右时将马钱子粉兑入,搅匀至冷凝,无菌包装使用。
2.2 方法患者取坐位或卧位,局部消毒后用药物外敷于患侧正容穴(下关、颊车之间),用无菌纱布包扎,隔日换药一次,每10天为一个疗程,不加用内服药物及针灸理疗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穴位割敷法治疗周围性面瘫106例
1临床资料
106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均为门诊患者,其中男71例,女35例;年龄最小1岁,最大68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3年,病程在1~7天27例,8~20天44例,21天~3个月15例,3个月~半年11例,半年以上9例;左侧面瘫66例,右侧40例。
均除外中枢性、外伤性、肿瘤压迫等造成的面瘫。
2治疗方法
(1)割敷膏的配置:选用僵蚕、全蝎按1:1比例研细成分过120目筛,蓖麻仁捣烂成泥状,与前药搅拌成膏,高压消毒后密封备用(自制割敷膏经河南中医学院科研处药物毒理试验结果证明无毒副作用)。
(2)穴位割敷方法:主穴取患侧翳风、听宫、地仓、颊车、颧髂;随症加减:眼睑闭合不全加患侧太阳、四白,额纹消失明显加患侧阳白,鼻唇沟消失加患侧迎香。
穴位常规消毒,用无菌手术刀片轻割皮肤(深不超过表皮层)约5mm长,穴位割口处敷以割敷膏0.2g后以1cm×1cm橡皮膏粘贴固定。
每周治疗1次,7天为一疗程,需重复治疗者,将原贴敷膏除去,以湿热毛巾洗敷数分钟,然后按前法再次割敷,治疗4个疗程后评价疗效。
(3)割敷注意事项:治疗前告知患者操作过程,并解释割敷后局部不留瘢痕,不影响面部美容,且无痛苦,以解除患者紧张情绪;施术者要熟练操作,严格限定划破皮肤的宽度与深度,以免术后留有瘢痕;操作过程中严格无菌操作,防止局部感染;对割敷效果明显者,应恰至面肌功能基本恢复正常为度,以防出现矫枉过正现象。
3治疗效果
3.1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患侧额纹多少及深浅与健侧相同;患眼睑裂消失,眼睑闭合良好;鼻唇沟的恢复深度与健侧相同;人中沟恢复正中;口角歪斜消失,鼓腮患侧不漏气。
好转: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但遗留不同程度的面肌功能障碍。
无效:经1月(割敷连续4个疗程)治疗,临床症状及面肌功能较前无明显改善。
3.2治疗结果
穴位割敷疗法在面瘫静止期(8~20天)的治愈率为100.0%明显高于其他期。
对于病程在3~6个月、经其他方法治疗效果不佳的后遗症期面瘫患者同样有显著的疗效,治愈率达72.7%,总有效率达90.9%。
而对病程在半年以上的顽固性面瘫也有着较好的疗效。
在治愈的93例患者中,平均疗程为(21.8±12.5)天。
在106例患者治疗过程中,割敷处均未发生感染,亦不留瘢痕,此与割敷处严格消毒、刀割创口浅及药物中有解毒功能有关。
仅有少数患者对橡皮膏过敏或药物的刺激而致局部轻微红肿、刺痒或微痛不适。
待停敷后三四天即自行消失,不需中断治疗或特殊处理。
4体会
周围性面瘫多归属于祖国医学中的“口僻”范畴。
病在胃脉,涉及肝胆。
治疗以祛风通络、养血和营为原则,为针灸选穴提供了理论依据。
针灸在治疗此病中也显示出独特的优势,但对于一些顽固性面瘫患者,针灸疗效往往欠佳。
分析其原因,可能为针灸的刺激量小,刺激范围小,且缺乏连续性,没有持续刺激神经系统反射弧中的感受器。
现代医学认为,皮肤的吸收功能是外治法的应用基础,表皮角质层是人体的防御屏障也是影响皮肤吸收的关键结构,如果皮肤损伤导致角质层破坏,可使损伤部位皮肤的吸收作用加强。
正是基于此,笔者采用穴位割敷疗法,把割法与敷法相结合,选择理想穴位,割破皮肤,使皮肤表皮角质层破坏,失去防御屏障,敷以药物,加强局部渗透作用,缩短被吸收过程,使穴位刺激增强,药物直达病位。
笔者在割敷治疗过程中发现,一般额纹出现及眼睑闭合,要比鼻唇沟及口角歪斜恢复早,故治疗中应酌情增减所取穴位和用药量。
同时还观察到年龄越小,效果越好,疗程越短。
本法作用持久而有效,克服了针灸治疗面瘫的不足,为更多的患者解除了疾苦。
总之,本疗法简便易行,药源丰富,疗效较高,易于推广,具有可行性,可与针灸治疗相得益彰,且可有效弥补针灸治疗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