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美国的主要战争史
高考历史美苏冷战知识点
高考历史美苏冷战知识点冷战是二战后国际政治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国际冲突之一。
其中,美国和苏联作为两个超级大国在冷战期间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历史上关于美苏冷战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段历史时期。
一、冷战的定义和背景冷战是指二战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以及其所领导的集团之间展开的一场旷日持久的对抗。
美国代表资本主义阵营,苏联则代表社会主义阵营。
冷战的背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意识形态对立:美苏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上存在明显差异,两国意识形态的冲突成为冷战的主要原因之一。
2.领土争端:二战后苏联试图通过扩张领土来保护自身利益,而美国则试图遏制苏联的势力扩张。
3.核武器竞赛:美苏之间的核武器竞赛加剧了紧张局势,形成了所谓的"相互威慑"。
4.军事同盟体系:美国与苏联分别领导了北约和华约两个军事同盟体系,双方为了拉拢其他国家的支持,进行了长期的角力。
二、主要冲突和事件1.柏林危机:柏林作为东西方冲突的前沿阵地,曾多次成为美苏之间的争夺焦点。
在1948年至1949年期间,苏联封锁了柏林,导致美国与苏联爆发激烈的对峙。
最终苏联被迫解除封锁。
2.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苏联在古巴部署核导弹,这使得美国感到极度威胁。
古巴导弹危机引发了美苏两国之间最为严重的冲突,双方险些爆发核战争。
最终通过外交手段缓解了紧张局势,两国达成了危机的解决方案。
3.朝鲜战争:1950年至1953年,朝鲜半岛爆发了美苏两大国之间的代理战争。
苏联和中国支持朝鲜,而美国则支持韩国。
朝鲜战争是冷战期间东亚地区冲突的一次重要事件。
4.越南战争:1965年至1973年,越南战争成为美苏冷战的一大战场。
苏联支持北越,而美国支持南越。
越南战争也是美国历史上最为惨痛的战争之一,最终以美国在越南的溃败而告终。
三、冷战的结束和影响冷战最终于1989年到1991年结束,苏联解体成为独立国家后,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二战中各国介绍及过程PPT
德军的战略战术
德军之所以在战争前半段取得了巨大胜利,是 因为他们采用了先进得当的战略战术,充分发 挥了自己的长处,掩盖了不足。 战略战术历来在战争中有着极高的地位。像秦 朝以及同时代的古罗马帝国,都是靠着他们的 大规模兵团作战(也就是步兵),维系庞大帝 国的。再往后的蒙古帝国和同时期的波斯帝国 都是靠着强大的优势骑兵四处侵略。那么德国 呢?这就不得不提纳粹德国的闪电战了。
坦克战之父 古德里安
德军的主战 坦克及战机
闪电战辉煌战果
波兰的战争中,古的第十九装甲军,一路如入无人之 境。在随后不到两个星期的时间里,古德里安和克莱 斯特的装甲军的高速前进就使战术落后的波兰人陷入 重围,步兵所起的作用就是俘虏包围圈里的敌军。
波兰41天全境沦陷
西线,他和隆美尔一起创造了现代战争史上的最快的 进攻速度,在不到六天的时间里他的装甲军长驱直入 四百多公里横贯法国,将坦克开到了大西洋岸边
■ 一想到德国人民,我常常不免黯然神伤, 他们作为个人来说,个个可贵,作为整体来 说,却又那么可怜。 ——[德]歌德(文学家)
■ 千年易过,德国的罪孽难消。 ——德驻波兰总督汉斯· 弗朗克(外交官)
■ 凡是忘掉过去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辙。 ——[美]桑塔亚那(哲学家)
王琅
二战德国
09级四班
韩晓
关于二战
08010133
何健
闪电战
闪电战——由古德里安创建 的战争模式也叫闪击战,是第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首先并 且经常使用的一种战术,它充 分利用飞机、坦克等机械化部 队的快捷优势,以突然袭击的 方式制敌取胜。它往往是先利 用飞机猛烈轰炸敌方重要的战 略设施,取得制空权,并使敌 人的指挥系统瘫痪然后利用装 甲兵团快速突破敌军防线. 闪击战三个重要要素:奇 袭、集中、速度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陆空 联合作战的国家,并将先进的 无线电投入战争,开启了战争 史的新纪元。
历史大事年表(一战二战超详细)
(民国元年)
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希腊和也门内哥罗组成“巴尔干同盟”发动了对奥斯曼帝国的战争,即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民族解放战争)
二次革命
1913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1914-1918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
6.28萨拉热窝事件(一战的导火线)
7.28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一战爆发)
9.5马恩河战役(德国和英法联军),第一次大规模战役,宣告了德国“速战速决”战略的破产
党七届二中全会
4月21日,中国解放军强渡长江;23日占领南京,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结束
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851-1864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
《天津条约》签订
1858
洪仁玕《资政新篇》
1859
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北京条约》签订
1860
1864
第一国际在伦敦成立
1868
日本明治维新开始
1870
普法战争;法兰西第二帝国覆亡,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宣告成立;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
1871
11.27 协约国和保加利亚签订《纳伊条约》
7月,中国直皖战争起,段祺瑞战败辞职直
奉两系控制北京政权
8月,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北京、武汉、长沙、济南、广州陆续成立共产主义小组
苏俄苏维埃第8次代表大会通过国家电气化计划,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第一个经济计划
1920
6.4 协约国和匈牙利签订《特里亚农条约》
9月底 德军进攻莫斯科。
12月初 苏军在朱可夫的指挥下反攻。(莫斯科之战是德军在二战中的第一次重大失败,宣告德军的“闪电战”破产)
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和影响
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和影响二战是一场世界范围的战争,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浩大的影响。
在这场战争中,美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美国在战争期间经历了重大的变化,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
本文将探讨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历史和影响。
美国介入二战的原因美国在二战之前一直保持中立。
然而,这种中立状态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
1941年12月7日,日本发动了对珍珠港的袭击,导致美国正式加入二战。
这次袭击对美国的决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美国政府认为保持中立已经不再现实,而且需要采取措施来保护国家利益和安全。
美国对战争的贡献美国加入二战后,迅速成为了盟军的主要国家之一。
美国的参与对战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美国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包括军队、经济和技术等方面。
美国迅速建立起庞大的工业基础,为盟军提供了大量的军需物资。
美国是二战期间最大的贡献者之一,对战争的胜利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战后美国的影响二战对美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战后美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掌握了大量的经济和政治影响力。
美国在战后工业复兴时期经济蓬勃发展,成为了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
此外,美国还发挥了重要的领导作用,成为了联合国和北约的重要成员国。
二战对美国社会的影响也很大。
二战推动了美国的文化变革,加速了美国的现代化进程。
此外,战争也改变了美国社会的性别角色和种族关系。
许多妇女和少数民族加入了军队和工业生产领域。
这大大改变了美国的就业模式和劳动力市场。
结语总的来说,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并将这场战争的胜利视为自己的胜利。
美国在这场战争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获得了重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影响。
二战对美国以及整个世界的影响深远,其历史和经验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分析。
第24讲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走向和平发展的世界-2023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梳理
影响 (1)大大加快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2)成为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中的重要-极,促进了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美国 的发
展
原因 二战后,美国积极拓展世界市场,应用最新科技成果,革新生产技术
表现 (1)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2)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出现了以全球化和信息化为特征的“ 新经济 的经济进一步发展
主张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走向和平发展的世界:
知识拓展
世界现代政治格局的演变
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
案例分析
系,确立了战后世界新秩序,但没有解决列强之 (2022·贵州黔西·中考真题)1999年,以美国为首
间的矛盾,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祸根。 的北约在没有获得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情况下,对
大
苏联的发 展于改革
东欧剧变 苏联解体
背景 冷战局面形成,苏联要求东欧国家与自己保持高度一致
表现
(1)1949年,苏联同保加利亚匈牙利等国家建立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 (2)1949年,苏联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1950年,中苏缔结《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项目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拉丁 美洲
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独立的国家都面临巩固政权、发展经济的共同问题
召开
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来自亚洲、非洲的2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举行第一次亚非会 议,即万隆会议
内容 通过了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
万隆精神 亚非国家和地区团结合作、友好相处,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保卫 世界和平的精神
二战日美主要战役
二战日美主要战役1、偷袭珍珠港: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帝国海军的航空母舰舰载飞机和微型潜艇突然袭击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在夏威夷基地珍珠港以及美国陆军和海军在欧胡岛上的飞机场的事件。
太平洋战争由此爆发。
这次袭击最终将美国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它是继19世纪中墨西哥战争后第一次另一个国家对美国领土的攻击。
这个事件也被称为珍珠港事件或奇袭珍珠港。
2、珊瑚海之战 1942年5月4-8日美方“列克星顿”号航空母舰被击沉,“约克城”号受到破坏。
日方小型航空母舰“祥凤”号被击沉,大型航空母舰“翔鹤”号遭重创。
同时,这两艘航空母舰上的舰载机几乎全部损失,许多技术娴熟的日本飞行员也被击毙。
日本“瑞鹤”号航空母舰上的飞机也失去了战斗力。
3、中途岛战役 1942年6月3—6日美国方面损失了一艘航空母舰,一艘驱逐舰,307名官兵和147架飞机。
日本方面付出了惨重的代价:4艘航空母舰和1艘巡洋舰被炸沉,损失飞机322架,其中283架飞机是随母舰沉没;阵亡官兵3507人,包括几百名经验丰富,身经百战的飞行和机务人员。
联合舰队从此一厥不振,再也无力发动大规模的海空作战。
中途岛战役是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对整个战争有着决定性影响。
4、瓜达卡纳尔战役 1942年8月到1943年2 月太平洋战争的分水岭。
日美双方在六个月的时间里进行过大小海战三十余次,其中较大规模的海战就有六次。
美军共阵亡约5000人,伤6700人,损失军舰24艘,运输船3艘,飞机约250架。
日军共有约5万人丧生,损失军舰24艘,运输船16艘,飞机892架。
1943年4月18日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官山本五十六被设伏的美军飞机击毙。
5、激战南太平洋 1943年2月到1944年3月美军在一年多的激战中,先后组织实施了十余次登陆作战。
美军总共损失轻巡洋舰1艘、驱逐舰5艘、鱼雷艇供应舰1艘、运输船5艘、鱼雷艇8艘,飞机约200架,阵亡约2000人,伤3000人。
日军损失2艘巡洋舰、26艘驱逐舰及大小运输船只数十艘被击沉,飞机损失约1300架,阵亡官兵总数在2.5万人以上。
二战各大战役——大西洋争夺战(1939-45年)
⼆战各⼤战役——⼤西洋争夺战(1939-45年)⼤西洋争夺战,是第⼆次世界⼤战期间英美同德国在⼤西洋战区所进⾏的破坏和保卫交通线的持久作战。
这场作战从1939年~1945年,持续了四年零⼋个⽉。
⼤西洋争夺战,是第⼆次世界⼤战期间英美同德国在⼤西洋战区所进⾏的破坏和保卫交通线的持久作战。
这场作战从1939年~1945年,持续了四年零⼋个⽉。
双⽅⽃争的焦点,是夺取制海权和确保海上交通线畅通。
主要作战⽅式为潜艇战、空袭战和封锁战。
⼤西洋海上交通线,是英国赖以输⼊战略物资、⼯业原料和粮⾷的⽣命线。
潜艇1939年—1945年,在第⼆次世界⼤战中,美英两国与德国为争夺⼤西洋及其邻近诸海的海洋交通线⽽进⾏了长期⽃争。
“⼤西洋争夺战”⼀词是英美政论家和史学家的⽤语。
1941年3⽉6⽇,邱吉尔就英国商船损失剧增⼀事发表谈话时,⾸次使⽤该词。
⼤西洋交通线对英美两国具有⽣死攸关的意义。
没有⼤量的海上运输,英美就不能在欧洲战区进⾏长期的战争,所以他们在军事计划中把夺取⼤西洋战区的制海权作为最主要的任务之⼀。
对德国来说,尤其是进犯苏联以后,⼤西洋已成为⼀个次要的战区,他们不可能向那⾥投⼊⼤量的兵⼒和兵器。
德国在⼤西洋战区的主要⽬的,是破坏(切断)同盟国的海洋运输以摧毁英美两国的经济。
为此,德国使⽤了潜艇以及⼀部分飞机和⽔⾯舰艇。
但是,德国当时⼀⼼追求消灭尽可能多的敌运输船只,⽽不考虑船上所运物资的性质,因此,德国的兵⼒主要在同盟国防守薄弱的交通线上进⾏活动,⽽那些⾮常重要⽽⼜防守严密的交通线却安然⽆恙。
战争爆发后,德国为迫使英国屈服,决定使⽤海军主⼒,采⽤⼩编队袭击战术,实⾏⽆限制潜艇战,破坏英国的⽣命线——⼤西洋海上交通线。
⾄1941年12⽉,德意海军击沉盟国和中⽴国舰船1100余艘、760余万吨。
美国参战后,德国将⽆限制潜艇战作战范围扩⼤到北美⾄巴西海域。
盟国投⼊⼤量反潜兵⼒,加强海上和空中反潜,并建⽴联合护航制度。
二战后的冷战东西方两个阵营的对立与斗争
二战后的冷战东西方两个阵营的对立与斗争冷战是指二战后的1947年至1991年间,苏联和美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对抗。
这是一场没有实际战斗的战争,但却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冷战期间,东方阵营由苏联领导,西方阵营由美国领导,两个超级大国彼此对立、斗争不断。
一、背景与起因二战后,世界分为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民主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代表的东方社会主义阵营。
东西方两个阵营在经济、政治、军事等多个领域存在明显分歧,这加剧了彼此之间的对立与斗争。
二、冷战时期的对立1. 政治对立东方阵营以苏联为核心,提倡社会主义制度,主张集权统治和计划经济。
而西方阵营以美国为核心,坚持民主制度,主张市场经济和个人自由。
两个阵营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的差异导致了政治对立。
2. 经济对立东方阵营实行计划经济,国家对经济资源的调控权力较大。
西方阵营则主张市场经济,注重贸易自由和市场竞争。
两个阵营的经济模式迥然不同,经济利益的竞争加剧了它们之间的对立。
3. 军事对立冷战期间,东方阵营和西方阵营都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庞大的军事力量。
两个超级大国进行核武器和军备竞赛,相互威胁,为了在国际事务中保持平衡力量,彼此对抗不断升级。
三、斗争与冲突1. 霸权争夺苏联和美国作为两个超级大国,都希望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主导地位。
它们不断争夺盟友、扩张势力范围,进行所谓的“霸权争夺”,这加剧了冷战的紧张局势。
2. 代理战争冷战期间,东西方两个阵营通过支持各国的代理人进行战争。
苏联支持了越南、朝鲜等东南亚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而美国则插手中东、南美等地区的内战,导致了局部冲突层出不穷。
3. 信息战争东方阵营和西方阵营之间的对抗也在舆论战场上展开。
双方互相进行宣传,通过传媒和宣传手段来影响和扭曲对方形象,以争夺国际社会的支持。
四、对全球局势的影响冷战期间,东西方两个阵营的对立和斗争对全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 分裂世界东西方阵营的对抗导致了世界的分裂,各个国家和地区都被迫在两个大国的阵营之间做出抉择。
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
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导言美苏两大超级大国的竞争和争霸是二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二战结束到冷战结束的四十多年间,美苏之间的斗争囊括了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多个领域。
本文将探讨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并对每个阶段进行简要介绍和分析。
第一阶段:战后重建与“亲密接触”二战结束后,美苏两国之间的合作仍然延续,尽管两国的意识形态存在严重的分歧。
这一阶段可以称之为“战后重建与亲密接触”。
在战后的国际重建过程中,美国提出了马歇尔计划,通过对欧洲国家的经济援助来帮助其重建,这也为两国关系的缓和奠定了基础。
此外,美国还通过援助法案,向苏联提供了大量援助,用于促进经济上的复苏,提高苏联的后方支持能力。
然而,在这一阶段中,美苏之间的矛盾和力量对抗逐渐浮出水面。
苏联试图利用援助获取更多的利益并扩大其影响力。
而美国则对苏联扩张采取警惕态度,试图限制苏联在欧洲的势力范围。
尽管双方在某些问题上存在分歧,但总体上,两国在这个时期还是保持着一定程度的合作和互动。
第二阶段:冷战升级与核子威慑随着时间的推移,美苏之间的合作逐渐瓦解,进入了冷战的阶段。
这一阶段可以称之为“冷战升级与核子威慑”。
在这个阶段中,美苏之间的竞争和对抗不仅限于政治和经济领域,还扩展到了军事上。
核武器的发展成为这一阶段的重要特征之一。
双方为了争夺军事上的优势地位,进行了大规模的核武器生产。
这种核子威慑的竞争使世界进入了一个极度紧张的阶段,任何一方发起核攻击都可能引发毁灭性的战争。
除了核武器,双方还在军事技术的研发和军备竞赛上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军事基地的建设、军队的规模扩张、间谍活动的增加等,无一不反映了美苏之间的对抗态势。
两国之间的摩擦和对抗不断升级,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
第三阶段:和平演变与结束20世纪80年代,国际形势开始发生重大变化,导致美苏争霸的第三阶段的开始。
这一阶段可以称之为“和平演变与结束”。
在这个阶段中,苏联内部的政治和经济问题逐渐显露出来,并导致了苏联的崩溃。
美国的发展之路
考点:美国的发展之路1. 两次社会革命:独立战争,战争中发表《独立宣言》,宣告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
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南北战争,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并废除了黑奴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2.两次科技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美国经济迅速发展,一跃成为世界工业大国;第三次科技革命,使美国保持了世界工业大国和科技大国地位。
3.改革制度:1929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背景下,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使经济恢复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
4.两次世界大战美国参加了两次世界大战,都是中途加入,都是战胜国,并且战争都远离本土。
两次世界战争,美国都趁机得到了发展。
在二战后成为世界政治、经济、军事超级大国。
5.二战后美国经济出现繁荣、危机和调整、持续稳定发展的过程。
例题1有人说:美国通过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分别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外部障碍和内部障碍。
其中“外部障碍和内部障碍”指的是()A.英国殖民统治和农奴制度B.封建专制统治和农奴制度C.英国殖民统治和黑人奴隶制度D.封建专制统治和黑人奴隶制度答案:C解析:独立战争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南北战争废除了美国黑人奴隶制度,答案C。
例题2下列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对美国的影响,叙述不正确的是()A.美国的军事力量走在世界的前列B.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C.在战争中,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D.美国在战中大发横财答案:C解析:在第二次世界战争中,战争远离美国本土,且美国国内局势比较稳定,战争并没有对美国经济造成破坏,美国还趁机得到发展,答案C。
1. 1783年12月,华盛顿在辞职讲话中说:“现在,我已经完成了赋予我的使命,我将退出这个伟大的舞台……”华盛顿完成的使命是()A.废除黑人奴隶制B.推翻殖民统治,实现国家独立C.颁布《权利法案》D.领导拉丁美洲独立运动2.有人说,是华盛顿创立了美国,是林肯拯救了美国。
二战以后各国军事冲突总结
开战&停战
1948年5月14日,英国结束在巴勒斯坦地区的托管。犹太人宣布建立以色列国 ,苏联、美国以及其他许多国家很快都予以了承认。
在接下来的几天中,黎巴嫩部队、叙利亚部队、伊拉克部队、埃及部队、外约旦部队以及数量不明的沙特和也门部队开始进攻以色列。
第一次停火:1948年6月11日-1948年7月8日
朝鲜战争【朝鲜半岛战争、南北韩战争、韩朝战争】1950年6月25日-1953年7月27日
【此问题现在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是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与大韩民国在朝鲜半岛上的一场意识形态的战争。这场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冷战中的一场“热战”,分别支持朝鲜半岛南北双方的多个国家不同程度地卷入这场战争。由于参战双方签署的是停战协议而非和平协议,因此从技术层面上来讲,这场战争尚未结束。
为获得停战谈判的有利条件,联合国军和韩军于8月18日-9月18日和9月29日-10月22日分别发动了夏季攻势和秋季攻势,分别进攻朝中方西线和东线防线。朝鲜人民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转入防御,同时还遭到了洪水灾害,很多防御工事被毁。经过两个月的激战,联合国军占领了646平方千米土地,平均推进约2公里。李奇微意识到:“没有谁会相信凭我们手中的这点儿有限的兵力,能够赢得什么全面胜利”。于是,停战谈判在10月25日重新恢复,地点改在了板门店。10月30日至11月下旬间,志愿军发起局部反击战,占领了280平方公里土地,并巩固了开城地区的防御。11月27日,双方就军事分界线及非军事区问题达成协议:“以双方现有实际接触线为军事分界线,双方各自由此线后退两公里以建立停战期间的非军事地区。如军事停战协议在本协议批准后30天之后签字,则应按将来双方实际接触线的变化修正上述军事分界线与非军事区。”
历史背景
二战期间,中美合作
二战"期间,中美合作。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卷入战争。
为打败共同敌人,中美建立起合作关系。
美国从军事、经济等方面援助中国的抗战,中国战场的抗战有力配合着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对日军的作战。
(3)扶蒋反共,独占中国。
(1945——1949)二战结束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膨胀。
凭借强大的实力,美国力图称霸世界。
为达到遏制共产党在中国发展壮大、控制中国的目的,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援助蒋介石发动内战。
(4) 敌视对抗(1949—60年代末)。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拒绝承认,并对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军事包围、外交孤立、经济封锁的政策,致使中美关系走向全面对抗。
对抗史实:发动朝鲜战争,形成对社会主义的包围;朝鲜战争期间,派遣第七舰队到达台湾海峡,干预中国内政;1964年美国入侵越南,中美关系更加紧张。
(5)走向和解、中美建交。
20世纪70年代苏美争霸,美国处于守势。
尼克松上台后,美国对外战略进行收缩。
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中美签订上海公报,结束了20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978年美国同意在台湾间题上的"断交、撤军、废约"三原则,中美发表建交联合公报。
1979年中美建立起正式外交关系。
(6)多方合作,摩擦不断(90年代以来)。
中美正式建交后,双方在广泛的领域开始了合作关系,对中美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但也存在诸多矛盾冲突。
美国始终末放弃霸权政策,在中美关系上围绕着台湾问题、人权问题等百般刁难中国,致使中美关系的发展呈现出一波三折的特点。
尤其是台湾问题成为中美关系的焦点。
近年中美冲突的主要史实:1999年,炸毁我驻南联盟大使馆;2001年,中美撞机事件;2005年4月,日美《安全保障协议》把台海局势列为军事合作的内容。
2、新中国历届领导人与中美关系:毛泽东:打开中美关系大门;邓小平:与美国正式建交;江主席:走出危机走向新阶段;胡锦涛:开启中美关系新局面。
世界历史上的重要战争事件
世界历史上的重要战争事件1.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1918)第一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最重要的战争事件之一。
它爆发于1914年,涉及了几乎全球的主要大国。
战斗武器和战术的进步导致了大规模的破坏和伤亡。
此次战争的结局为世界政治地图带来了重大变化。
2. 第二次世界大战 (1939-1945)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有史以来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战争之一。
它在全球范围内爆发,并造成超过6000万人丧生。
纳粹德国的侵略行动是导致此次战争爆发的主要因素。
此次战争结束后,国际秩序和世界地缘政治发生了重大变化。
3. 英国对中国鸦片战争 (1839-1842)鸦片战争是发生在英国和中国之间的一场重要冲突。
英国通过走私鸦片来获得中国的财富,并迫使中国开放对外贸易。
中国的抵抗导致了这场战争的爆发。
这场战争改变了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关系。
4. 美国内战 (1861-1865)美国内战是美国历史上一场重要的战争。
南北战争爆发于1861年,以南方各州的分离主义为导火索。
在此次战争中,北方(联邦政府)与南方(邦联政府)激烈对抗,最终导致了奴隶制的废除和南北和解。
5. 冷战 (1947-1991)冷战是二战后的一种特殊战争形式,持续时间长达44年。
这场战争是由美国和苏联之间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竞争引起的。
尽管没有直接爆发全面战争,但冷战期间的紧张局势对全球政治、军事和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6. 越南战争 (1955-1975)越南战争是在冷战背景下发生的一场重要战争。
这场战争涉及到北越(由共产主义者控制)与南越(由美国支持的反共势力)之间的斗争。
战争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和破坏,并在美国国内引起了广泛的反战抗议。
7. 波斯战争 (500 BC - 449 BC)波斯战争是古代希腊城邦与波斯帝国之间的一系列战争。
希腊城邦成功地击败了波斯帝国的侵略,保护了他们的自由与独立。
这些战争对欧洲历史和希腊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上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些重要战争事件。
美国二战后的历史课件
• 第三阶段:80年代中期-苏联解体,美国重 新获得优势,苏联则全面收缩。
• 三、
印度支那战争
• 朝鲜战争失败后,美在60年代初,又开始了侵越 战争。
• 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和 其他爱国组织宣布成立越南 南方共和国临时政府,把越南 人民的抗美救国战争推向一 个新的高潮。 1970,老挝、柬埔寨取得了 胜利。
古巴导弹危机
• 古巴导弹危机(Cuban Missile Crisis) ,又称加勒比海导弹危机,是1962年冷战 时期在美国、苏联与古巴之间爆发的一场 极其严重的政治、军事危机。事件爆发的 直接原因是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这个事 件被看作是冷战的顶峰和转折点。在世界 史中人类从未如此近地站在一场核战争的 边缘。
热战中损失
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
50年代赫鲁晓夫担任苏联领导人后,对外开 始争取与美国同等地位,企图与美国共同 主宰世界。
柏林危机
• 柏林危机(Berlin Crisis)共有三次 ,第一次发生于1948年,又称“柏林封 锁(Berlin Blockade)”,是冷战开 始后其中一个最早发生的危机,其导火 线为1948年6月24日苏联阻塞铁路和到 柏林西部的通道,至1949年5月11日苏 联宣布解除封锁,停止行动之后,危机 缓和。第二次发生于1958年,苏联发出 最后通牒,要求英美法六个月内撤出西 柏林驻军,后来以苏联让步完结。第三 次发生于1961年,苏联重新提出西柏林 撤军要求,事件以苏联在东柏林筑起柏 林墙作结,美苏关系以苏联冻结柏林问 题而得以缓和。
为方便学习与使用课件内容,
课件可以在下载后自由调整
Learning Is To Achieve A Certain Goal And Work Hard, Is A Process To Overcome Various Difficulties For A Goal
试析二战后美国称霸世界全球战略的演变及其失败的原因
试析⼆战后美国称霸世界全球战略的演变及其失败的原因2019-04-03⼀、美国⼆战后全球战略的演变⼆战结束后,美国在经济、军事、科技等⽅⾯都达到世界领先⽔平。
经济是政治的基础,经济的膨胀使美国称霸世界的外交政策有增⽆减。
从此以后,美国历届总统都以称霸世界为⽬标,根据不同的国际形势制定和执⾏不同的全球战略。
美国⼆战后全球战略的演变主要经历了以下⼏个阶段:(⼀)全球战略的布置和霸权地位的确⽴⼆战硝烟未散,美国就依仗强⼤的实⼒,⼀⼿拿着美元,⼀⼿拿着原⼦弹,公然宣称“领导世界的责任”历史地落在美国肩上,企图独霸整个世界。
为此,在杜鲁门上台后就叫嚣,美国要“永远领导世界,要按美国的构想来改造世界”,并提出了对前苏联和世界共产主义实⾏全⾯遏制的杜鲁门主义(即:1947年3⽉2⽇,杜鲁门在国会的咨⽂中,要求国会批准对希腊、⼟⽿其以⼏亿美元的援助,帮助希腊、⼟⽿其重建经济⽣活,抵制共产主义的扩张)。
这标志着“冷战”的开始,其实质是要对社会主义国家实⾏军事、经济封锁,以遏制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影响。
与此同时,为配合杜鲁门主义,美国⼜制定并实施了马歇尔计划(即:欧洲复兴⽅案,由美国帮助欧洲进⾏恢复和建设,并拨款131.5亿美元,但要以⼀定的政治、经济条件为前提)。
这⼀计划实施了35年,美国使16个国家加⼊其中,实现了⽤经济⼿段控制西欧,抗衡苏联的战略⽬的。
在1949年4⽉,为推⾏共同安全计划,美国与西欧12国签订了“北⼤西洋公约”,建⽴了西⽅军事集团,使它能够对西欧的政治军事进⾏控制。
⽽在第三世界,美国推⾏以技术援助落后地区的第四计划,以便和苏联争夺“⼴⼤中间地带”。
在杜鲁门卸任以后,美国以“三个计划、⼀个主义”初步完成了美国全球战略的布置,确⽴了美国霸权地位。
(⼆)全球战略的进攻通过前⼀阶段的努⼒,美国统治者更加狂热地推⾏称霸世界的计划,艾森豪威尔上台后,⽴即提出“解放政策”和“艾森豪威尔主义”,企图通过和平演变⽅式来颠覆社会主义国家,以军事⼲涉来扩张美国在亚、⾮、拉的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冷战格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冷战格局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最具毁灭性和血腥性的战争之一,战后世界的格局也因此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战后,全球进入了一个被称为冷战的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展开了长达几十年的政治、经济和军事角逐,这对整个世界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冷战的格局主要由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所主导。
二战后,美国展现了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军事技术优势,成为了西方世界的代表。
而苏联则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和领土面积,成为了东方集团的领导者。
两大势力范围的划分以及彼此支持的盟国的形成,进一步拉开了冷战的序幕。
冷战期间,美苏两国之间的敌对关系不仅体现在政治和经济领域,还影响到了军事和科技领域。
兵器竞赛成为了双方之间的重要手段,核武器的开发和积极扩散也成为了当时最紧迫的问题之一。
这种军备竞赛导致了核武器的大规模生产和积累,世界上出现了两个拥有核武器的超级大国,这给全球安全局势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和威胁。
除了军事领域的竞争,美苏两国还在意识形态和外交政策方面进行了激烈的较量。
双方的意识形态存在巨大差异,美国主张自由民主和资本主义制度,而苏联则宣扬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价值观。
这两种不同的政治体系相互对抗,也加深了两国之间的对抗性。
除了美国和苏联之间的竞争,冷战期间还存在着许多地缘政治的矛盾和冲突。
例如,东欧各国的社会主义政权被苏联所控制,并成为了苏联的后方防线。
而西欧和北美则成为了美国的势力范围。
另外,亚洲和非洲的许多国家也在这个时期获得了独立,它们成为了两个超级大国争夺的目标。
这些国家被各自的意识形态和利益所左右,也成为了冷战中的重要棋子。
随着时间的推移,冷战的局势发生了变化。
苏联的经济困境和社会矛盾逐渐加剧,导致了这个超级大国内部的动荡和不稳定。
1989年,柏林墙的倒塌成为了冷战的象征,东欧剧变的浪潮席卷全球,为世界的新格局奠定了基础。
1991年,苏联解体成为了历史的一页,正式宣告了冷战的结束。
总体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冷战格局是一个由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主导的世界秩序。
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战后主要
考点8:冷战中的对峙
美国对苏联 基本史实: 武装进攻之外敌对行动 1.什么是冷战政策? 遏制共产主义
杜鲁门主义 2.冷战开始的标志?冷战在政治、 马歇尔计划 经济、军事方面的表现?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3.二战后形成怎样的世界格局? 4.美苏争霸三个阶段及特点?
两极格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呈现出新的特点。 美国今天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 比他更强大了。这意味着,我们应该挑起领导的 担子并承担责任。——杜鲁门( 1946年)
考点梳理
考点1 绥靖政策 1.原因:一战后,英法美等国的统治阶级为了保住既得 利益,竭力避免战争,对法西斯国家采取了姑息、退让、妥 协、纵容的政策。 2.慕尼黑会议(“慕尼黑阴谋”) (1)原因:德国法西斯对外扩张;英法的姑息纵容。 (2)会议时间:________ 1938 年9月。 (3)参与国:德、意、英、法。 (4)内容:签订慕尼黑协定,强行将捷克斯洛伐克的 苏台德 地区割让给德国。 ________ (5)标志着绥靖政策达到顶峰。
三、欧洲联盟的建立
⒈重要条约: 随着欧洲一体化的发展,1991年,欧共体成员国 签署了《马斯特里赫条约》,决定成立经济货币联盟 和政治联盟,总称《欧洲联盟条约》。 ⒉ 欧盟的建立: 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 ⒊ 历史意义: ①它极大地促进了欧洲区域一体化进程,提高了 欧盟各国的竞争力。 ②现在,欧盟已成为世界多极化格局中重要的一 极,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比较:美国、西欧与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
美国 经 济 发 展 的 原 因
①适时调整经济政 策,进行资本主义 的自我调节; ②抓住第三次科技 革命的机遇,大力 发展科学技术,发 展高新技术产业; ③重视基础教育, 培养实用人才;
第二次世界大战历程:
阿拉曼战役结束后非洲战事迅速结束 盟军进军意大利本土。墨索里尼政权垮台,1943 年9月意大利投降。 标志着法西斯集团的开始瓦解
斯大林格勒战役
时间:1942.6——1943.2 目标:获得粮食,石油产地,占领交通枢纽和军 事工业基地 战况:德军攻入城区,在付出巨大伤亡后并未能彻 底占领该城,最终苏军合围德军,德军失败投降 意义:德军遭到巨大损失,苏军开始转入反攻阶段, 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开战第一天苏军损失1300架飞机,基辅战役损失60万军队, 洛赫维察 战役损失45万人。开战半年德军共俘获苏军约300 万人。
苏军为何在大战初期惨败 1.德军闪电战进攻。
2.《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使苏军准备不足, 指挥混乱无能,军事部署集中在边境地区,反应缓慢。
3.大清洗运动极大削弱了苏军的战斗力 4.东方战线的建立使许多效果转而支持德国。 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第一次使德军在陆地上进攻受挫, 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二、战争转折阶段
中途岛海战:
时间1942-6-4 结果: 航母:日军4艘,美军1艘 伤亡情况:日军巡洋舰1艘,美军驱逐舰1艘 飞机:日军332架,美军147架。阵亡:日军3500人,美 军307人 主要指挥官:山本五十六,切斯特-尼米兹
意义:日军遭受重创,失去主动权,美军开始逐步 反攻。
北非战争
攻克柏林
1945.4西线德军被歼灭
1945.4.25美苏易北河会师
1945.4.27攻入柏林 4.30希特勒自杀
1945.5.8德国签订投降协议
地位:标志着反法西斯欧洲战争的胜利结束
日本投降:
过程: 1945年初,美军逐步逼近日本本土 亚洲占领区对日展开反攻 1945.8.6-9美国投掷两原子弹 1945.8.8苏联参战,围攻关东军 1945.8.15日本宣布投降
二战后发生的战争 精品
二战以来,世界上发生的战争(2007-10-09 19:08:43)转载标签:社会/纪实战争二战中国美国联合国政治军事二战以来,世界上发生的战争:1)朝鲜战争.朝鲜战争,是一场朝鲜与韩国之间的意识形态之战,是美苏两强争霸在朝鲜半岛的体现。
美国、苏联与中国三个国家不同程度地卷入这场战争。
战争于1950年6月25日朝鲜军队突袭韩国开始,1953年7月27日签署《关于朝鲜军事停战的协定》。
由于没有签订和平协议,“技术上讲”这场战争仍然没有结束,朝鲜和联合国军依然处于战争状态。
主要的参战者除了南北两韩外,还包括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和美国,以及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法国、土耳其、泰国、菲律宾、希腊、比利时、哥伦比亚、埃塞俄比亚、南非、卢森堡共15个国家根据联合国的决议派小规模部队参战。
苏联空军的航空兵部队与高炮部队参加了朝鲜战争防空作战。
2)越南战争.越南战争(1961年—1975年),简称越战,又称第二次印度支那战争,越共称抗美救国战争(越南语:Chi縩Tranh Ch裯g M?C閡N佰c),为越南共和国及美国对抗共产主义的越南民主共和国及“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又称越共)的一场战争。
越战是二战以后美国参战人数最多、影响最重大的战争,也是该国至今战败的战争(虽然美国政府自称是“光荣的撤退”)。
越战是冷战中的“一次热战”,希望统一越南的北越领导人胡志明支持南方的游击队“民族解放阵线”反对南越吴庭艳政府。
美国则出兵帮助南越。
最开始援助南越的美国总统是艾森豪威尔;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开始支持在越南作战;林登·约翰逊将战争扩大。
在尼克松执政时期,美国因国内的反战浪潮,逐步将军队撤出越南。
北越军和南越共军最终打败了南越政府军队,攻占了全越南。
3)中国对越反击战.中越战争是于1979年2月17日-1979年3月16日爆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越南之间的一场战争。
中国方面称之为对越自卫还击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战后美国的主要战争史在二战后,美国已经越来越多地代表发达国家"教训"其不太听话的发展中国家了。
其余的民主国家,已经没有必要自己动手,最多只是跟在美国后面分红而已。
同时,为了对付"最不听话"的社会主义,美国着实费了不小的功夫,通过经济、军事援助,派出军事顾问,建立军事基地,策划雇佣军入侵等方式进行渗透。
在四十年代19场战争中,美国支持和插手的就有8场。
在五十年代,美国先后对7个国家采取军书行动。
这些行动是:1950年6月至1953年7月,打着着"联合国"的旗号,纠集了15个仆从国家的军队,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
1950年6月27日,武力侵占我国领土台湾省,以后又不断侵犯我国的领海、领事,进行武装挑衅。
1954年,策动危地马拉反动派发动武装进攻,颠覆危地马拉民主政府。
1958年7月,美军在黎巴嫩登陆。
镇压黎巴嫩人民武装起义.企图干涉伊拉克内政。
l958年,在台湾海峡地区对中国进行武装挑衅。
1959年1月,美国海军陆战队在多米尼加登陆,干涉多米尼加内政。
1260年代开始,美国又先后在越南,老挝和柬埔寨发动了侵略战争,只是在遇到巨大的麻烦之后,才不得不在70年代结束了这一区域的战争。
然而,当冷战刚刚结束,美国打倒了最大的竞争对手苏联后,马上就发动了海湾战争,以后又在科索沃进行干预,并"误炸"了我国驻南斯拉夫使馆。
21世纪开始,美国的反恐战争范围进一步扩大,战火已经延伸到阿富汗和伊拉克。
可以说在二战后,美国的海外军事行动几乎没有停止过。
在对历史的简短回顾中,我们不难看出,美国实际上是近现代历史上最好战的民族国家之一。
因此,我国的一些学者正确地指出,是战争造就了美国。
13由于具有这样的历史经验,张锋认为,战争对美国的战略思维和民众心理造成了深刻的影响。
甚至可以说,因为美国人已经长时间习惯了战争,他们反而不习惯甚至无法有效地在和平时期思考战略性问题,也丧失了通过政治、外交手段实现和平的能力。
几代美国人的心理和思维都是在战争时期塑造的,所以一旦战争结束,他们反而需要适应新的和平时期,随之而来的就是战略上的迷茫。
这大概也是芝加哥大学教授米尔斯海默说"我们马上就会怀念冷战"的原因。
14因此,在21世纪,美国开始组建各种各样的"民主同盟"。
这样的同盟,本质上就是美国当老大,以发达国家为基本队伍,对世界进行控制的组织。
这样的组织,既满足了美国渴求寻找敌人的战争心理,也大致有效地维护了对美国有利的国际秩序,对美国稳定地维护其霸权体制,显然是十分有利的。
美国学者Christoph Lasch 和德国学者Paul Nolte特别指出,现代化进程中的"赢家"会越来越少地关心人类共同的民主。
所谓的"民主"其实是"赢家"们的另一种表现,是他们的生活从几个国家和地区扩大到全球。
因为他们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完备的国家机器以及发达的社会生产。
主观上,这些是他们在国际问题上"理直气壮"发表意见的强大后盾,支持他们"玩转全球"。
客观上,令人羡慕的社会生活使他们自然而然地成为那些落后的"输家"们学习的榜样,他们的意识形态和行为方式由于他们的先进而有意无意地变成公认的准则,迫使大家争相效仿。
国际政治学者摩索根这样解释"文化帝国主义":"A国的文化,尤其是政治观念,以及其具体的帝国主义目标,征服了B国所有决策者的心灵,那么A国就将赢得比任何军事征服或经济控制更为彻底的胜利,并在更稳固的基础上建立他至高无上的威权。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A国将不需要动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也不需要施加经济压力,因为这个目的,即B国服从其意志,已经由一种更高的文化和更吸引人的政治观念的说服力而实现了。
"15显然,美国是拥有这种赢家心理的最典型的国家,也由于美国拥有巨大的军事实力,所以,我的下一个推论是:美国是最危险的核武国家。
按西方国家的看法,基地等恐怖组织是最危险的核武拥有者。
这种看法自然有它的道理,因为基地组织如果拥有核武,是肯定会不计后果而加以使用的。
而一旦核武器被使用,无论在事实上还是人们的心理上,都会造成足够大的恐慌。
因此,这样的组织拥有核武器,肯定是人类的灾难。
但考虑到核武的拥有者必须同时具有制造、存储、运送和发射能力,那么,基地这一类的非政府组织,尽管从使用的角度看十分危险,但却很难拥有足够的数量和同时具备的远距离投送能力,毕竟,现代化的核武库的生产、保管和使用,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这一特点决定了,一般的流氓组织或不合法的组织,或许可以通过盗窃一两件核武器来恐吓世界制造混乱,却不可能由此构成对世界和平持久的核威胁,当然也很难将人类社会拖入核大战的灾难之中。
因此,真正最危险的核武拥有者,只能是国际社会中那些合法的政府。
从核武器出现以后的历史看,世界上拥有核武的国家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可以称之为自卫型的核武国家,即拥有核武主要是避免自身受到它国的威胁,属纯粹的自卫型;第二类则是攻防兼备型,即既用核武器来威胁对手,使之不敢轻易使用核武,同时也不放弃在适当的时机用核武来达到自身的某种战术或战略的目的。
第三类为主动进攻型,即它拥有核武器主要是为了进攻,为了用核武器来消灭对手。
当然,作为一种大规模的杀伤武器,这样的三类划分只能是大范围的,因为每一种之间的区别有时并不十分明显,尤其是遇到这些国家自己认定的危机时刻,这种界限的划分也就失去了意义。
但是,从总的趋势来看,这样的划分依然还是可行的,有必要的。
第一类的国家,即纯粹的自卫型应该说是以中国为代表的国家。
这不仅表现在中国一再地宣称自己发展核武的目的是为了自卫,不首先使用核武以及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而且在于中国始终将核武的数量控制在一个十分有限的数量上。
可以纳入这样范围的国家,应该说还有印度和巴基斯坦这一类尚未被"国际社会"认可的核武拥有者。
他们对核武的使用基本上还是定位于自卫,这大概是没有多少疑问的。
除此之外,比较麻烦的是朝鲜和伊朗这样试图拥有核武的国家。
但我认为,无论这些国家是否拥有核武,从归类的角度看,他们依然还是属于第一类的范围。
尽管我们坚决反对他们拥有核武器,但我们不可能想象这样的国家拥有核武以后就敢于公开地向自己的对手使用。
无论从运载能力和核武数量上分析,他们都无法经受对手的报复性攻击。
因此,不管他们现在是否拥有核武,其主要目的应该还是自卫。
第二类是攻防兼备型的国家。
冷战时期的苏联和美国是这类国家的典型代表。
他们都试图用核武来威胁对手,达到自己的战略目标,同时也用核武进行自卫,以便在遭到对方攻击以后能够进行核报复。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当美苏两国之中的一方的常规军事能力超越对手时,处于较弱的一方往往更愿意使用核武进行威胁。
反过来讲,在冷战期间,大声叫嚷使用核武的一方往往是常规军事能力较弱的一方。
因此,这种叫嚷基本上还是属于自卫性质的行为,是以核盾牌来掩饰常规兵力的缺陷,而非真正敢于主动使用核武。
英法也应该属于这个阵营,不过,他们的攻防对象是有差别的。
美苏两家的攻防对手是明确的,就是互为敌国。
而英国的防卫对手主要是苏联,攻击的潜在对手则是其他一些世界上的弱国。
而法国则更为含混,它对美苏两家都有所防备,对世界其余地区的法国利益也不排除使用核武来进行保卫。
总的来讲,攻防兼备型的国家比第一类国家具有更强的核武使用意愿,当然也就比第一类国家更危险。
第三类则是将核武主要作为进攻对方的武器而配备的国家,这样的国家往往是从第二类国家发展而来的。
也就是说,当第二类国家拥有比对手更大的优势时,它就有可能发展成为第三类国家。
就目前的情况看,只有美国发展成为了这样的国家。
这样的国家,显然比第二类国家在使用核武的可能性上更危险。
事实上,美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核武拥有国,它发展核武的本来目的就是为了用来进攻,所以美国不仅成为历史上第一个拥有核武的国家,而且也是第一个实际使用核武的国家。
尽管由于苏联在50年代初期也拥有了强大的核武,抑制了美国的这一意愿,但美国似乎从来没有放弃向对手或者其他无核国家使用核武的企图。
从客观的角度看,要主动使用核武必须具备两种能力:第一是使用的意愿,第二是实际的使用能力。
美国应该说从来不缺乏使用的意愿,尤其是在目前受"先发制人"思维的影响,美国的对外战争从一般武器上升为核武器可能并不会令人感到惊讶。
第二是实际的使用能力,目前美国不仅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核武库,而且还在不断地对核武进行小型化和实用化的研究。
这样的两项条件,使美国既具备了使用核武的意愿,又具备了核武使用的能力。
唯一对这种情况产生的制约力量,就是可能遭到的对手的报复以及国内的不同政治观念的人们的反对了。
为了防备对手,也即是拥有核武国家的报复,美国拼命地发展反导系统,试图将对手的报复能力彻底摧毁。
这样的能力实际上就是在发展核武的使用能力。
如果美国的反导系统真正能将对手的报复能力基本遏制,那么,美国主动使用核武的一天可能很快就到来了。
另一个制约的因素是美国的民主机制,这样的机制不能说没有作用,尤其是在美国长期的战争期间,但是对于瞬间发生的战事,却不一定有效果。
因为美国的反战运动能够见成效,一般是在战争的损失超过民众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后,越南战争,伊拉克战争都是如此。
而核武的使用却使这种传统的反战诉求面临巨大的挑战。
一个最危险的征兆是,当美国逐步地优化自己的核武库,不断地增强其实用性后,已经开始将美国自身民主对战争的制约机制化解了。
从以往的经验看,美国发动的战争,如果进行得不顺利,人员的伤亡过大,国内民众的反战运动才会逐步高涨。
一直到这种反战运动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和政治影响后,才会最终对美国的战争机制产生制约作用。
然而,当前美军孜孜不断地追求瞬间全球打击的能力,不仅加紧制造可以在几个小时之内进行全球打击的超音速轰炸机,还通过无人机等技术上的改进,加速战争无人化的进程,以致未来的战争既快捷,人员伤亡又不大,那么,目前的这种民主对战争制约的平衡机制是否还能存在,就是一个很大的疑问了。
目前,世界的核武数量为27000余枚,主要为美国和俄罗斯两家拥有,这样的核武数量从理论上讲已经足够摧毁地球上的主要国家和地区了。
问题是,当人们在关注伊朗和朝鲜的核问题时,却没有人关注这样一个庞大的核武库的动向。
令人担忧的是,目前美国并没有减少自己核武库的计划,反而在积极地将核武小型化,实用化,那么,随着核武门槛的降低,人类很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滑入"核战争的深渊。
事实上,美国一些居心叵测的人最近宣称可以一次将中俄两国的核武力量解决掉,多少证明了核战争的风险是会随时来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