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

“思想政治是严肃的,枯燥的。”——大部分的学生起初都是抱着这样一种态度来对待政治这门学科,就缺乏了学习的愿望和动力,教师也就很难提高政治课堂的教学效果。所以政治教学效果的提高关键在于学生学习热情兴趣的激发,让学生自己喜欢上思想政治。因此要在课堂导入、难点讲解以及在复习背诵这几个教学环节中,灵活运用教学手段来激发高中生学习思想政治的热情兴趣。

一、导入新奇有趣

在政治课导入的环节就调动起学生的兴趣是上好每节政治课的第一步。心理学研究表明司空见惯的东西不能给人新鲜感,相反陌生新奇的事物更容易引起注意,激发感知的兴趣。所以如果能结合教学内容创设出不同于常规教学的有趣教学情境,就能迅速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导入时可以联系新奇的事例来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这一步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他们能积极地参与学习。在上《经济生活》“股票、债券和保险”一课时,我引用这样一个例子:一对老夫妇,在前几天搬家时发现被遗忘已久的一份工商银行的存折,原来过去省吃俭用存下来的一笔钱,400元,当时存的时间是1937年,于是他们就到银行去支取这笔钱,工商银行总行在档案室里找到了这个存款记录,就计算了利息。这时我问学生:“你们觉得他们会取得多少钱呢?”学生们都以为存了将近80多年利息应该是非常多的,回答说有几千至几万的。而我告诉他们结果是取得了800多元,他们听后大跌眼镜。我继续说:“一位记者给他们算了一笔账,假设当时他们拿这400元买万科房地产公司的股票,那么现在的收益大概有15万元左右。可见储蓄存款的收益是比较低的,而股票的收益相当高,那么是不是大家买股票都可以这么轻轻松松的赚大钱呢?”于是同学们都饶有兴趣的开始看课本,想了解关于股票方面的知识了。我就这样导入新课的教学——《股票、债券和保险》。另一种提起学生兴趣的导入方式是实物道具形象展示。运用教学道具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可以生动地阐述教材的内容,学生不仅思想在运动,更是一种兴趣转向知识的运动,通过学生对道具的直观感知,达到政治思维的

教学,让学生的学习心态融合在知识与兴趣的转向当中。例如在讲《信用工具和外汇》一课时,我直接展示了建行的储蓄卡、邮政信用卡,以及同学正在使用的校园一卡通,这就将书本上的内容活生生的搬到现实中来,给学生们以直观的感受。学生们看到这些不同样式的信用卡产生了兴趣,我再让学生一一辨认这些卡,根据自己了解的说出它们不同的功能和使用方式,从而进入信用卡的学习。将对这些知识的理解融入到了实物探究交流的过程当中,也能让学生记忆深刻。

二、讲解形象生动

一堂内容精彩、讲授生动、氛围愉快的政治课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然而中学思想政治教材中一些理论比较抽象难懂,讲授这部分内容时容易使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这就更需要采用有趣有效的教学方法来讲授。讲解过程中把理论阐述转为生活化语言,赋予理论知识浓重的感情色彩,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燃起学习热情,就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提高自身的思想认识水平。或是将一些抽象的理论转为生动形象的比喻,还能起到由此及彼、触类旁通的效果。比如在讲授《个人收入分配》一课,教材的第一句话是“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这是引自马克思原著的一句话,学生感觉有些晦涩难懂,但其对于本课的学习又是至关重要的,于是我采用这样的一个比喻来帮助学生有兴趣的去剖析这句话:假设现在我们班上60多位同学共同来煮一大锅粥,煮好了,你觉得大家应该怎么来分粥呢?于是学生们各抒己见说出不同的分粥方式。然后我再问“如果这锅粥都还没煮出来,也就是没生产出来,你们有得分吗?”学生自然就回答没有,所以就自然的引出这句话“生产决定了分配。”接着我又问“煮的这锅粥呢,要怎么分谁来决定呢?如果这锅粥所有的原材料都是你一个人的或

这原材料是大家都有份的,两者的分配方式会是一样的吗?”学生们争相说:“如果原材料都是我一个人的那么我肯定自己分多一些,剩下一点再给他们分。当然如果是大家都有份的话,那么大家就要分得公平了。”我总结:“所以不同的分配方式要看生产资料是谁占有的,也就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了分配方式。”运用比喻的方式将抽象的

知识点形象化,用学生容易理解的方式并且与自身联系起来,这就很好的激发了学生兴趣,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另外运用一些诗文歌赋也是对抽象内容的有效讲解,是增强其趣味性的不错之举。在讲按劳分配的意义时,我引用了这首诗“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来引导学生思考“农夫四季耕种,四海无闲田了,为何还要饿死,农夫的劳动成果呢?”学生们听到熟悉的诗,注意力自然就被调动起来,提出疑问带动思考,便有了解决疑惑的兴趣。纷纷回答说:“肯定是地主剥削的太严重了。”最后由我总结:“按劳分配的意义是对以往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三、复习比赛竞争

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运用多种方式增强课堂的趣味,但是一到政治复习课,上述的那些方式就难以实行。政治要求学生理解且背诵的知识点相当多,学生又会觉得极其枯燥乏味。对于此,我是通过竞争比赛的方式来激发学生背诵复习的热情,培养学生复习的积极性。竞争意识是对外界活动做出的积极奋发、不甘落后的心理反应。在教学中向学生灌输竞争意识,创造竞争氛围,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使学生产生做好事情的动力。而且人的大脑在比赛的状态下,效率要比平时高得多,因为学生都渴望在比赛中获得胜利,这种成就感足以战胜事物本身的乏味。我事先告诉学生,课前先将要复习的内容背诵理解好,然后在复习课上我梳理知识点,将学生分组,并以提问抢答的形式进行比赛。这时学生们被动的背诵复习变成主动争取。针对教材中某些重要的段落采取竞争比赛复习是非常有效的。例如“效率与公平的一致性”,我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背诵,然后通过创纪录、破纪录的形式来检查学生们的记忆效果,第一个学生复述出30%的内容,这作为第一个纪录,接下来不断地有其他同学来挑战这个纪录,创下50%、90%的纪录。到了100%将内容复述出来时,便又记录下所花费的时间,一开始是2分钟,其他同学继续挑战,创下新纪录耗时1分钟,直至到了只用35秒的时间就能把内容全部复述出来,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