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科助产,宫底按压助产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 年5月第2卷/第5期V ol.2, No.5, May. 2015
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
Journal Of Practical Gynecologic Endocrinology 159
分析产科助产宫底按压助产法的实施价值
朱恩萍
(江苏省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江苏常州 213001)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产科助产宫底按压助产法实施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9月~2014年9月我院待产妇12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方法分娩,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给予宫底按压的方式助产。比较记录产妇的分娩情况,并统计新生儿窒息情况和产妇生存率。结果 通过探讨分析发现,实施宫底按压方式助产可以降低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我们通过进行宫底按压助产法,产妇成功分娩率高达99%,生存率也很高。结论 进行宫底按压助产法可以明显降低新生儿窒息的死亡率,提高产妇生存率。
【关键词】宫底按压;助产;窒息;生存率
【中图分类号】R7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8803.2015.05.159.02
进行宫底按压助产法干预可以明显降低新生儿窒息的死亡率,提高复苏率和生存率。窒息是新生儿的常见病之一,新生婴儿因为无法自主呼吸或者呼吸障碍而导致代谢性的酸中毒、低氧血症或者高碳酸血症,此类疾病极易造成新生儿残疾,甚至死亡,后果极其严重[1]。有研究表明,新生儿窒息发病率为10%,导致新生儿的内脏器官和神经系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如果没有及时有效的抢救,极有可能使新生儿产生严重的脑病或者其他的后遗症,脑瘫、癫痫、智力低下等[2]。为了给临床研究提供更为准确的监测结果、减少监测过程中的干扰,我院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宫底按压助产法,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9月~2014年9月我院待产妇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年龄23~41岁,平均年龄(27.1±6.8)岁。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平均年龄(26.3±4.6)岁,实验组平均年龄(27.3±5.6)岁,两组患者性别、体重和营养等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为120例孕妇选择有操作经验的助产士,消毒处理其外阴,对胎儿的头盘和大小、胎位和阴道宫口的扩张状态等进行检查。平稳、均匀、持续的按压产妇的子宫底部,胎儿头部在通过阴道的时候助产士应注意缓慢用力,降低胎儿回缩的可能。直至胎儿出来停止按压。严禁粗暴的按压方式,保持适当的按压力度和速度。手术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向孕妇详细介绍医院情况、规章制度、注意问题、作息规律、讲述分娩的相关知识,让孕妇明白分娩的具体情况,了解心理因素对分娩的影响,缓解心理压力,疏导孕妇心中的忧虑和紧张,增加孕妇的分娩信心。调动孕妇配合医生的主观能动性,做好术前准备。术前让孕妇了解分娩的具体过程,包括时间,让孕妇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稳定情绪。术后,细心观察产妇的术后恢复状况、身体机能,正确指导产妇的饮食和作息,如有不适及时纠正。期间的护理措施包括饮食安排、药物使用等,饮食安排是主要措施。根据产妇状况调整饮食量,膳食合理安排,这样可以保证产妇的营养和热量。
1.3 指标评估
比较记录分娩情况,并统计新生儿窒息情况和生存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新生儿窒息的原因
发生原因有分娩、胎儿、孕妇、脐带、胎盘等,以胎儿因素引起的窒息最多。见表1。
表1 新生婴儿窒息的统计(%)
发生原因对照组比例实验组比例分娩15.00 5.00
胎儿10.83 1.81
孕妇 4.50 2.50
脐带10.00 5.00
胎盘9.17 1.10
2.2 产妇护理后生存率
对助产后的分娩成功率进行调查,产妇进行助产后分娩成功率高达99%,提高生存率。见表2。
表2 产妇护理后生存率调查(n,%)
组别n分娩成功率
对照组6095.10
实验组6099.00
3 讨 论
在生产过程中,因为缺血、缺氧等原因所致的内脏器官受损,往往会造成新生儿窒息。新生儿因为无法自主呼吸或者呼吸障碍而导致代谢性的酸中毒、低氧血症或者高碳酸血症[3],此类疾病极易造成新生儿残疾,甚至死亡,后果极其严重。本次研究采取一些合适措施进行宫底按压助产法,以降低新生儿窒息的死亡率,提高复苏率、生存率。
本次研究,护理措施应该选择有操作经验的助产士,以便为合理的抢救措施提供依据。统计新生儿窒息的发生
作者简介:朱恩萍(1979-)女,汉族,本科,主管护师,助产(下转第162页)
DOI:10.16484/ki.issn2095-8803.2015.05.116
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
Journal Of Practical Gynecologic Endocrinology 2015 年5月第2卷/第5期V ol.2, No.5, May. 2015
162
原因,有分娩、胎儿、孕妇、脐带、胎盘等,以胎儿因素引起的窒息最多。对产妇护理后的生存率进行调查,产妇进行护理后分娩成功率高达99%,提高生存率。助产人员要清楚产妇的病史,评估产妇状况等,观察产妇的整体产程,时刻做好应急准备。调节合适的室温,准备好设备等。枕后位、枕横位是临床上导致产妇头位难产的主要原因,相关研究调查表明,难产发生情况占分娩总数的5%。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改善,新生儿的体质量渐渐增加,在某些影响下,难产率也升高。
发病的具体原因目前仍在研究中,有的研究表明,产力、产道和胎儿的不同情况都会导致该病,进而引起临床症状。于是我们试图研究宫底按压助产对产妇顺利分娩是否有不同的效果,所以本实验采用该方法。
综上所述,通过研究宫底按压助产法对新生儿产妇复苏及生存率的影响发现,经过宫底按压助产法可以明显降低新生儿窒息的死亡率,提高复苏率和生存率,因此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白凤云.应用宫底按压助产法的临床护理要点分析[J].内蒙古中
医药,2014,30:173-174.
[2] 顾海英.高频超声诊断宫底按压助娩术致肋骨骨折7例分析[J].
实用妇产科杂志,2014,30(02):156-157.
[3] 袁琳.应用宫底按压助产法的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
药,2014,9(12):191-192.
1%,其中主要以子宫不完全破裂为主[2]。导致患者子宫破裂的主要原因就是瘢痕子宫,对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的患者来说,其在分娩前试产过程中子宫破裂的发生率高于非瘢痕患者,但并不意味着剖宫产能够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
我院的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6.9%,对照组为6.3%,且产后出血量实验组平均为(352.6±179.6)mL;对照组为(219.5±79.5)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我院结果进行分析后认为,实验组患者发生盆腔粘连、产后出血的几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患者子宫破裂的几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因此,可以认为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瘢痕子宫剖宫产患者,患者产后出血量也明显高于非瘢痕子宫剖宫产患者。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后我们认为,子宫瘢痕患者宫体组织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盆腔结构也发生一系列改变,且瘢痕在长时间愈合过程中容易出现愈合不良、子宫韧性降低表现,因此增加患者并发症发生率[4]。
在其他研究报道中发现,首次剖宫产的方式会对二次剖宫产产生影响,患者首次剖宫产会直接影响患者二次剖宫产并发症的发生率[5]。研究指出,首次剖宫产采用横切的患者,胎儿分娩时间以及手术时间要明显少于采用纵切的患者,且患者术后出血量也明显少于采用纵切分娩的患者。但我院并未对上述情况进行调查,因此还需要加大样本量进行深入调查。
剖宫产能够减轻分娩的过程中的痛苦,因此很多产妇在入院后均要求进行剖宫产。但也有部分患者由于其他原因而选择剖宫产。在我院的调查中显示:活跃期停滞、胎儿窘迫、胎位异常、社会因素是导致患者选择剖宫产的主要原因。实验组患者社会因素、胎儿窘迫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调查中发现,除了活跃期停滞外,社会因素是导致实验组患者选择剖宫产分娩的主要因素。因此,我们认为,医师在临床中要对患者的指征进行调查,对于不存在剖宫产指征的患者,应不予以进行剖宫产手术,要尽量鼓励患者进行阴道试产,降低无指征剖宫产手术率。
综上所述,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剖宫产的并发症发生率要高于非瘢痕患者,且患者术后出血量也要高于非瘢痕剖宫产的患者。医师在临床中要对患者剖宫产指征进行详细调查,对于不存在指征的患者要拒绝进行剖宫产手术,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保证患者安全分娩。
参考文献
[1] 韦淑芬.瘢痕子宫患者再次妊娠剖宫产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分
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27):132-134.
[2] 张桂英,陈月花,曹素艳,赵俊玲.瘢痕子宫再次足月妊娠分娩结
局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4(5):498-500.
[3] 卢艳峰.探析对瘢痕子宫孕产妇进行再次剖宫产手术的并发症
发生情况[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20):245-246.
[4] 赵素玲.瘢痕子宫剖宫产术子宫切口撕裂伤相关因素分析[J].中
国临床研究,2014,27(4):453-455.
[5] 许艳玲.剖宫产后瘢痕子宫再妊娠分娩方式的临床探讨[J].中国
医药指南,2013,11(24):529-530.
(上接第15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