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明学院《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

课程论文

论文名称:浅述中美、中苏、中日关系

姓名:庄少明

学号:20120961445

院系:建筑工程学院

专业:土木工程4班

任课教师:胡凌鑫

评定成绩

2014年4月17日

论文摘要:浅叙当代中美、中苏(俄)、中日的历史关系。以及中美、中日在经济、政治关系上的发展。中国与其他国家间的关系不仅关系着世界的经济发展,也关系这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二战后,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之林的一颗大树。一个和平、稳定的世界是中国发展所需要的,也是中国在努力的。回望中国与其他国家交际的历史,以及了解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发展可以让我们从中吸取、借鉴有用的经验,从而让中国在未来的发展上走的更快、更长远。

关键词:中美关系、中苏关系、中日关系

中国与美国

(一)当代中美政治关系:二战结束后,美国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大为增强,凭借强大的实力,美国力图称霸世界。为达到控制中国的目的,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出钱出枪援助蒋介石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1950年派遣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阻挠我国对台湾的解放。

(1)政治孤立、经济封锁,走向对抗。1949年新申国成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拒绝承认,并对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军事包围,外交孤立,经济封锁,致使中美关系走向全面对抗。

(2)走向和解、中美建交;前进道路,一波三折。20世纪70年代苏美争霸,美国处于守势。尼克松上台后,美国对外战略进行收缩。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中美签订上海公报,结束了20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8年美国同意在台湾间题上的"断交、撤军、废约"三原则,中美发表建交联合公报。1979年中美建立起正式外交关系。中美正式建交后,双方在广泛的领域开始了合作关系,对中美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诸多矛盾冲突。美国始终末放弃霸权政策,在中美关系上围绕着台湾问题、人权问题等百般刁难中国,致使中美关系的发展呈现出一波三折的特点。尤其是台湾问题成为中美关系的焦点。

(二)当代中美经济关系:中美两国,一个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明显的成本优势,广阔的市场和无可限量的发展潜力;另一个是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经济,科技实力的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从美中关系史看,自冷战结束后,美国对华政策的钟摆一直在遏制与接触之间摇摆不定、在战略合

作伙伴与战略竞争对手之间犹豫不决,也被美国学者定义为“非敌非友”。中美两国的关系,直接影响到世界经济的发展。就中美当前的关系来说,是处于一个蜜月期,但问题与冲突同样存在。在现代国家的发展进程中,经济是一个国家强大的物质条件,是最核心,最现实也是最切实的国家利益,直接决定着国家的地位与影响力。美中经济关系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极其复杂的阶段,简单地说,中国既是伙伴又是对手。二战以来美国一直领导着世界经济,而今中国是世界第四大经济体,展望21世纪的世界经济,美中两国经济关系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双边关系。美中经贸关系的复杂性表现在很多方面。首先,中国作为一个投资和出口平台的吸引力正越来越多地体现在其不断提高的生产力水平上,而拥有丰富的廉价劳动力这一因素已日益居于次要地位。对美国出口来说,中国本身已经成为一个回报极高的市场,未来仍具有巨大的潜力。中国可能仍然是美国企业和投资人的巨大经济机会。另一方面,这种经济关系提出了一些困难的问题。美国已经感受到中国经济增长带来的影响:在市场上美中企业形成竞争,美国企业受损并开始警惕中国。就业岗位的减少、要求重新评估人民币价值、越来越多的贸易磨擦等问题无一不表明未来美中关系将遇到越来越多的困难。两国既相互依存,又有可能发生冷战和战争,关系很敏感。中国持有800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是美国最大的债权国。但同时,中国成为了“美元的囚犯”。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家余永定表示:“我们被逼入死角。中国不会使用(攻击美国的)过激的政策。因为如果那样做,我们会先受到伤害。”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中国问题专家尼古拉斯-拉迪表示:“中国已陷入美元的陷阱。中国将很难摆脱。”美国则“被巨额债务所束缚”,不能惹怒中国。另外,中国还是向美国提供“廉价物品”的大型工厂。如果没有中国,美国在经济低迷期不得不经历严重的通货膨胀。

中国与苏联: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91年苏联解体,中苏关系经历了四个阶段: 1949年到1959年,是中苏关系的“亲热”期。当时,苏联需要中国作为它在东方的主要屏障以及与美国打交道时的一张重要的牌;中国则需要苏联作为自己抵御西方的主要依托以及贷款、经援和军援的主要来源。但在1958年后,接连发生的“长波电台”、“联合舰队”和“炮打金门”等事件,使得中苏两党之间,特别是毛泽东与赫鲁晓夫之间出现了明显裂痕。

1960年到1968年,是中苏关系的“冷战”时期。中共发表了“九评”,苏共则

公布了“国际共运总路线”,双方互相“口诛笔伐”,批判的火力异常猛烈。

1969年到1978年,是中苏关系的“热战”时期。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双方在边境地区剑拔弩张,1969年还在东段的珍宝岛和西段的铁列克提接连发生了一定规模的武装冲突。中苏间人员往来中断,双边的业务交往也只限于一点贸易和每周各开一个航班和一趟列车。

1979年到1989年,是中苏关系的“回暖”期。此时,苏联也开始调整对外政策,逐步缓和对华关系。邓小平就是在这个时候,捕捉到了有利信息,并牢牢地抓住时机,对苏联采取了一系列重大外交行动。

中苏会谈,改善关系迈出了第一步

1979年4月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一项决定:《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于1980年2月14日期满后不再延长。同时重申: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与苏联“保持和发展正常的国家关系”。同时建议两国政府特使(副外长级)就改善两国关系一事举行谈判。对此,苏方也给予了积极的回应。

谈判于1979年9月25日至12月3日在莫斯科举行。在长达70天的谈判中,中方根据邓小平的指示,始终要求苏方采取切实措施,消除从北、西、南三个方向对中国的威胁。苏方则避重就轻,只泛泛地谈论了一些两国关系的一般性原则以及发展双边关系的一些具体交往。谈判虽无果而终,但在双方长期中断往来的情况下,两国政府特使能坐下来举行政治谈判,这本身就蕴涵了重大的政治意义。

中苏关系改善的转机出现在1982年3月24日。当时,苏联最高领导人勃列日涅夫特意选择距在中国不远的塔什干公开发表讲话,向中方发出了改善关系的重要信号。他在讲话中虽然对中国进行了攻击,但又明确表示:从未否认过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完全承认中国对台湾的主权,反对“两个中国”;同时准备就改善中苏关系问题与中方举行谈判(由于勃列日涅夫在这次讲话230天之后就去世了,于是这个讲话被称为“勃氏绝唱”)。

“葬礼外交”,推动两国关系改善

11月14日中午,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黄华飞抵莫斯科。这是中国高层领导人近20年来首次踏上苏联的国土。在中苏间人员往来长期断绝的情况下,此举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